发布时间:2023-05-16 10:36: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过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以系统优化思想为核心,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设计、控制和管理,使 课堂教学诸任务、因素之间,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城乡26所小学中进行了自然学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5年来取得明显 效果,并总结了4条基本经验。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中实施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我们采取“两次目标分 解”法,形成课堂教学目标链。即:依据自然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第一次分解, 确定课节教学目标;然后,以该课节要达到的最高教学目标为终点,进行第二次分解,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由高 到低逐级推导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教学目标链。如,第二册第14课《 昆虫》,根据教学大纲“动物”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意义识记、理解、初步应用昆虫概 念,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小构造(观察能力)、把握物体共同特征(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的能力以及认 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分解并设计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发展的课堂环节教学目标 。(见图1)
通过“两次目标分解”后形成的课堂教学目标链,其意义在于:
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链,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重点、难点明确,可 以更好地选择为达标所需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
⒉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更清晰地反映,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调整、改进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附图 {图})
在知能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图1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序”
一个效益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它以实施教学目标 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情感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 发展。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是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优化备 课,要以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整体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 、形式、时间以及反馈矫正途径等,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教学过程 ,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使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相统一。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形成“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见图2)。对各环 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有序管理,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矫正及评价四个基本管理环节。
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
(附图 {图})
图2
如,《昆虫》一课,首先,根据课节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为主线,能力与情感培 养同步发展的梯次推进式教学管理过程。其次,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 为五层次阶梯式环节教学目标(见图1、图2)。即:观察(掌握典型昆虫个体形态特征)比较(两只以上 典型昆虫相同点、不同点)归纳(昆虫形态特征共同点)抽象(昆虫的本质特征)概括(昆虫概念)运 用(昆虫概念及识别当地常见的虫子)达到具体化。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最后,根据上述管理进程,设计分层出示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如,蚂蚁、天牛及蜻蜓;当地常见的昆虫及非 昆虫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等。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研讨,学生自觉能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观察、 比较、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等。合理安排各环节教学时间、组织形式、反馈矫正途径方式方法及板 书。如,观察前教师讲清目的要求及观察方法(班级教学);学生个体观察、比较;组织小组相互交流、研讨 (个体到小组结构学习);小组间、学生间交流汇报、研讨观察、比较、归纳及抽象概括情况(班级教学)等 。
三、优化反馈矫正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 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就要通过调整、纠正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相一致。因此, 反馈与矫正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对联结体。
第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建立反馈矫正链,形成目标、活动、反馈矫正的控制、调节闭合回路。
首先,抓好授新课前的反馈矫正,打好学习新知识、技能前应具备的基础。如,学习《昆虫》前,学生应 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细小构造、把握物体共同特征的方法,使用镊子、放大镜的技能,以及了解当地常见虫子的 生活习性。
其次,在实施环节教学目标中,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既定教学目标的偏差,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如,学生的情绪能反映学习兴趣、态度;观察实验操作过程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小 组讨论能反映学生思维状况;提问能反映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等。
最后,根据从课外作业,观察、考察记录,实验报告中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找到教学不足,设计矫正措 施。
第二,优化反馈矫正形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立体闭环式多向传导反馈矫正机制。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主要途径是观察、巡视、提问、课内作业等。其信息反馈及时,但反馈信息量较少, 不能全面地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及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小学自然课堂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的观察、实验、研讨活动较多的主要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小组学生成员组成,建立生生间多向 传导反馈矫正机制。即:根据学习自然的水平,参照语、数成绩及学习兴趣,把学生分为上、中上、中下、下 4类,使每小组均由四类学生构成,建立以小组学习任务结构为主的生生间相互反馈矫正形式。在小组学习任 务结构的实践和研讨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独立或协作完成观察、实验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生生间相互交流 ,在此过程中渗透小组间学习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各层次间学生反馈矫正多向传导机制,努力实现生生间的最 大信息传递,提高反馈的质和量。
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应以中下学生为重点,兼顾优等生。采用小组汇报、提问反馈矫正时,教师要精心设计 切中教学目标、语言简明的多层次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采用组合式提问路线 ,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反馈量,提供各类学生相互学习、矫正时间。如,上——中——下、中——下——上、下 ——中——上等提问路线。
根据自然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自然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最佳顺序是:学生自我反馈矫正学生间反 馈矫正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反馈矫正教师个别反馈矫正。
四、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而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统一。
⒈通过师生间的情感认同,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使学生情感和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 键,其核心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 生观,充分认识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水 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产生情感认同,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
⒉操纵教学变量,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情感激励主要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来实现,其中激发、培养和调节是三个主要方面:
激发: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如,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分层展示、分层观察、分层实验;有情感地讲 述科学家故事及科学史实;提出新颖的问题;适时展示挂图、幻灯、录像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 他们已有的情感在学习情境中引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探索自然事物的新的需要,并通过不断获得成功 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情感。
调节: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使已激发、培养起来的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情感稳定在最有利于学习 活动的状态上,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闲地啄起米来。
看完故事,叹服陶先生的放手,惊异放手后公鸡的表现。笔者由此思考:过去的某些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内心是不是也像公鸡一样拼命挣扎?课堂教学需要改革,不尊重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教法的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融冰之旅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同时完成的两大任务。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就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整合,在对立和冲突中寻求协调和整合,表现在课堂中就必须抓住活动、交往和学生主动参与这三个关键要素。基于此,笔者开始尝试“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模式。几年来,笔者不断打磨这种模式的各个环节,去其糟粕,塑其光华,使之丰满、生动、成熟。
(一)追求高效教学,避免无效教学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条黑鱼,再放入一些小沙丁鱼,这条黑鱼张开大口,一会就将沙丁鱼吞个精光。生物学家接着做了第二组实验,在玻璃容器中间插入一块玻璃,将这个透明的水世界分成两半,一半放入沙丁鱼,另一半放入黑鱼,当黑鱼迫不及待地冲向沙丁鱼时,没想到狠狠地撞在了透明的玻璃上,黑鱼不厌其烦地做着尝试,但每次都徒劳无功,最终放弃努力,安静下来。生物学家并没有停止实验,而是将那块透明的玻璃轻轻拿走,小沙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有的甚至不小心撞到了黑鱼的嘴边,但是黑鱼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再也不把它的大嘴张开了。
生物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力感。课堂教学亦如此,那些追求难度、毫无层次的练习,导致学生失去解决任何问题的信心,成为“无效训练”。其实课堂中有形式无实质的合作、有程序无成果的探究、有温度无深度的交流等无效教学现象也是经常见到的。笔者把这些无效教学现象归结为“无效情境、无效提问、无效引导、无效讨论、无效合作、无效交流、无效互动、无效探究、无效训练、无效总结”等十种类型,在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法时力求避免。
(二)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动态生成
前不久,笔者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过一节数学公开课———《频率与概率》。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逐渐接近概率”。
上课一开始,笔者让学生们大胆猜想“同时掷两枚硬币,落地后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学生分组进行10次试验。为了确保试验结果,还为各小组下发了结论记录单。抛掷两枚硬币朝上面一正一反的理论概率是0.50,但10 次试验的频率不一定太接近0.50。在巡视时笔者明明看到第二组的结果是0.37,可是上报时却不是这个数据。课后,笔者找到二组组长了解情况,他说他们知道理论概率是0.50,可0.37 与0.50 相差太大,怕报上0.37 会影响结论的得出。”听了他的话,笔者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要求他们科学探究、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在以后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时,笔者更加关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对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采取有效激励,实施分层评价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参与性 心理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9-01
众所周知,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扭转局面,我们必须及时更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作为一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当前优秀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一节优质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两者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多动手,多动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注重学生之于课堂的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2 关注学生心理,注重人文关怀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学阶段听之任之的心理,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叛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课堂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通过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并加上适当的人文关怀,学生就会把教师当做朋友,更加愿意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3 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素质的发展有赖于其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思考、质疑、讨论和动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将因无法体验数学课的乐趣而远离数学。所谓的“优等生”也将习惯于依赖老师而缺乏自己的见解,模仿力虽强但创造力却被扼杀,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两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悬念: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中,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比100多 的数是________
2.创设直观: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一只蚂蚁被诱人的香味吸引,爬上了一块圆形的月饼,它沿着月饼的边缘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这只蚂蚁爬过的路程其实就是一个圆的周长。结合实物演示,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建立了直观的表象,理解了圆周长的概念,并感到趣味盎然: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活动:比如让学生上台表演行程问题,结合练习课和平常小测验开展男女生对抗赛或个人挑战赛;成立数学互助小组,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开辟数学活动课等。当然,形式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堂教学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才能乐在其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参与,落实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引导课前自学,通过改变传统“秧田式”的座位排列顺序,教师把学生5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中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性格各异,由成绩好、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开展课前自学,提出并讨论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有的困惑和问题可以在课前自学中通过小组互助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可以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中,通过自学,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百分数为什么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百分数有什么作用?”
关键词:中学体育 “放” 教学目的 激发兴趣 自主合作
纵观现在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普遍存有这样令人心痛的现象,大多数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几乎如出一辙:集队――准备活动――技能讲解(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动作示范――学生自行练习――收队(下课)。在这一教学流程中,教师仅仅在技能讲解和动作示范这两部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起着指导作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任由学生自由游戏。这类的体育课,被戏称为“放羊课”。整堂课下来,掌握教学技能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学效果甚微,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教学效果。分析了下,造成此现象的根源在于体育教师对体育课中“放”的教学原则把捏不准,理解不透彻,甚至是出现了误解。因此,“放羊式”的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发展无一益处。“放羊式”的“放”也不等同于新课程教学中的“放”。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如何“放”,下面本人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紧扣教学目的地“放”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任学生不管,任其自行游玩,而是指体育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放,是一种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何谓有目的、有计划的放,即体育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已设计好的教学流程适当地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或是集体小组合作探究下进行学习。
体育教学应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师所选择的教法和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任何教学环节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尽可能使学生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要达到此目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学会“放”,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加强指导。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动作技能难度不大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摸索练习掌握的,教师要放;动作技能难度稍大的,学生一时掌握不了的,体育教师可以先尝试放,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兴许学生能掌握。倘若学生仍不能掌握的,教师才加以指导。在体育游戏中,教师也应放。教师在说明了游戏的规则后应放学生自由,使其充分表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自练的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逐渐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二、激发兴趣地“放”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都不可能至始至终地讲授40分钟。体育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在教师讲授留给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就是“放”。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巩固本课教师所授的某一知识或是某一技能。体育课中的“放”区别于其它课程中的“放”,这是体育课本身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正因此特点,体育课中的“放”的能动性更大,灵活性也更大,学生更容易喜欢课堂中教师留给他们的练习时间。所以,总的来说,体育课本身具备着区别其它课程让学生更喜欢的特性。体育教师的“放”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表明: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最好的伙伴是与之年龄相仿的孩子,而不是教师。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潜力是在玩中被发掘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师应合理地放手让学生自行去练习,教师不能一味地从头讲到尾,应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练习的时间,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体育教师所授的某一知识或是技能。总的来说,教师的“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体育课。
三、合作探究地放
“放”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艺术,是新课程教学下的趋势和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适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学同样适用。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有的放矢,不可全权包办,应将课堂还于学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将课堂还于学生,教师还必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和练习中去,而不是教师完全退出教学舞台,全然变成“边缘人”,任由学生“闹”。体育教师必须俯下身去指导学生完成技能练习,把自己和学生当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体。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放”,一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放”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因人而异,肯定存在着差别。如果有部分学生未能掌握好某一知识、动作要领或是技能,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至不同的组中,让对某一知识、动作要领或是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去指导组里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亲自参与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就加强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总之,体育课堂中教师的“放”是一种教学技术,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角色转变的要求,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趋势,也是自主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过程情景与认知
要达到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最主要的是借助于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只有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才能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把素质教育融入到物理教学理念里,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目标上,从而切切实实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处理好情景与认知、知识与方法“两个关系”是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把握情景与认知的关系,力求情知协调
当前,物理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忽视情景因素,学习枯燥乏味,心理负担重,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学生学习的现状。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两条贯穿在理论体系中的主线是认知因素和情景因素,这就明确要求在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注重情知的有机协调。
1.愉悦和谐,促进“认知”和“情景”的统一
教学活动的完成是受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决定着学生认知水平的往往是“情景”,积极的情景因素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接受和内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的。因此物理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既重视知识的讲解,又重视情感的交流。
物理课堂上,有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场面出现。有的课堂,氛围热烈,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于轻松愉快的教学之中。其间,学生虽有苦想冥思,而一旦恍然大悟之后,他们都会有一种成功感荡漾在脸上。有的课堂则如死水一潭,教师教法陈旧,学生反应迟钝。这两种不同的课堂结果告诉我们:创设愉悦和谐的环境,是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物理教师要把物理学科特有的“情景”因素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和情景统一奠定基础。
2.注重教学艺术,适时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物理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设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去思维。
例如,像高二课程中电场知识的教学内容很抽象,不但新概念多,还要联系和结合高一力学知识来解题。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神秘而又兴奋地告诉学生:有一个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正等着我们去探索,这个世界就是电场。摸不着也看不见的电场与空气一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物质。同学们如何去研究呢?如果像风,那我们可以以树叶的飘动来确定空气的流动。大家思考一下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电场?能否通过改进电场的带电体的受力情况、能量变化情况来分析判断电场的存在和性质呢?你想知道示渡器上显像管是怎样工作吗?……这样的设疑,一幅幅美妙的联想图像将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原先毫无趣味的电场此刻变成充满新知识的奇景,真希望立即就到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二、把握知识与方法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如果教师只是从传授知识的层面来进行教学,虽然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的方法,但那只是零星的,不连贯的,缺少系统性,收效不大。科学方法的讲授离不开具体知识的传授,应寓方法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引导学生找出和使用科学方法
学科知识内容不直接表达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却常常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应用等。由于学生不容易掌握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清知识的来源脉络,更要知晓其中使用的方法,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以及用恰当的认识程序,让学生亲自探究科学方法。有时候尽管课本也向学生交代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方法,但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在哪里?这一方法的含义是什么?课本中一般没有点出,学生也不易体会到,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对这一方法的特点、实质的认识仍是模糊的,对概念的认识也是很清楚。
2.了解学生认知结构,注重教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统一
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必须熟悉,并且根据学生可接受的认知模式,精心设计好认知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体验、经历和感悟这一过程,真正使他们探究到其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按照因果关系,设计一系列实验,通过这个程序,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得到的经验事实出发,对经验事实用逻辑的方法进行理性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设计这种认知程序的时候,要注意诱思点的设置,并且注意所用的疗法,注意避免因果倒置,方法错误或循环论证。
3.合理改革与知识形成过程不相适应的教材次序和教学环节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要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必须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处于研究问题的状态,理解学习过程,学会怎样学习,如果照本宣科,往往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中方法的形成也难以落实。为此,教师可按照各种认识活动的方法,对部分教材的次序、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如高一物理“简谐运动”一节,四个过程、四个量分析的顺序也值得研究。传统的分析顺序里,先分析研究振子1/4周期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各过程四个最的变化,最后再综合一个周期的分析结果,找出规律。事实上,学生综合起来讨论就糊涂了,给教学会带来困难。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可改变上述分析顺序,采用一个量全过程分析、归纳的方法,并配以复合投影片。由于采用单一量分析,又配有复合投影片,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就大大减小。
导,指的是引、引导之意。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中断学生的日常经验,唤起其对音乐课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作品的序曲一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音乐课堂教学的导人常用以下几种方式:(1)感情导入式,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用朗诵般的音调、言词恳切的语言,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友善感,令学生产生情感心理的共鸣。(2)表演式导入,教师运用表演的手段取悦于学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益而无害。音乐课的教学导入,以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或演奏作媒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本体特征,借音传情,以音代言,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处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渴望。(3)趣味式导入,比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有位教师是如此导入的:先在黑板上写“曲谱一菜单一土豆”几个字,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关“曲谱―菜单―土豆”的音乐故事,在学生的迫切渴求中,亮出本课的教学题目,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渴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效应的重要环节。
二、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在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一般可看成是新课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均渗透着丰富的音乐审美感知要素。对歌曲的录音欣赏尤其是让学生现场聆听教师富有感情的演唱,会大大地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轻声学唱,使得对歌曲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审美探索活动。欣赏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身体动作、音乐主题演唱,尤其是欣赏过程中积极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体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能力。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来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在非器乐化的教学中,视唱和听音是很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则可调动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从而掌握视唱与听音。当然,学习乐器的目的是学“音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技术难度(当然不是不要技术),对音乐美(声音美)的探索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动机所在。另外,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有“乐趣”的学习过程也是“器乐进课堂”的成功之关键所在。
三、音乐教学的复结:深化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与理解
在师生共同进行了审美感知与审美探索的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进入到复结阶段,它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歌曲或乐曲)的重复过程,目的在于通过重复,使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或熟练,进一步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审美实施的层次。音乐教学的复结不是简单地再唱一遍,再听一遍,要能使得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认识与审美理解层面,获得更多音乐美的享受。有位老师在执教高中一年级音乐欣赏“摇篮曲”一课的结尾时是这样总结的:“今天为人儿女,记住摇篮曲,你会更好地体谅和回报;明天为人父母,记住摇篮曲,将会更好地奉献和生活。”最后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中下课。这样的复结不但进入了深层次的审美实施,并必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学生以美好的心情结束一堂课后,自然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期待,也即新的音乐审美渴望产生了。
【关键词】 数学;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主阵地是课堂。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互助一中就“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此文就此谈点看法:
1 课堂教学的高观点大密度
高观点有两个层面的含义:①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在备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注重了解该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设计训练时,注意方法技巧的理论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过程。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管理的要求高,充分汲取现代科技和教育心理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优秀成果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密度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大学生的活动量,思维量,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知识的建构过程,加强变式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发展在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2 充分展示教学思维的活动过程
每一种数学知识都是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在实践中得出来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引导学生依前人足迹,浓缩发现真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探索与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融汇贯通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其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解题教学要以解题思路的选择、调整,解题过程的调控,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解题之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怎样发挥数学能力效应来指导解题,研究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不同思维层次,帮助学生纠正知识理解的盲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形成教学观念,培养教学精神
教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的纽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着意调动学生的心智活动,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数学思想。
4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民主平等,激发思维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控学生的参与意识,留给学生思维、探索的空间,延迟判断、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在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 融学法指导于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