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6 10:36: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经济管理职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审计;探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正确处理、调解农村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对集体资产的管理监督等经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保证农民利益和农村集体财产利益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1农村经济管理的定义及任务
1.1定义
农村经济管理是相关管理部门对农村经济进行的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依据农村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和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农村经济管理的前提是以生产目标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对生产、分配、交换等重要信息进行计划、决策和调控。
1.2任务
农村经济管理的任务是围绕农村基础建设,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贯彻政府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职能作用。作为相关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严格贯彻国家的政策对农村经济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目标化。农村经济管理,关系到农村体制改革及社会稳定团结。农村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农村账务和资产的管理,加强对农村账务民主管理的审计;次要任务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首先,是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是统分结合和合作化双层经营,农民是独立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式,并决定自己产品与市场挂钩。这一经济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农村的产业结构由之前的单一结构向多向发展,乡镇企业应势而生,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再次,经营方式的变化。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受市场调控程度比较大,是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这一变化使生产由生产向流通向再生产转化。最后,农民自身条件的变化。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民,正在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但是农民本身还存在着与商品生产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所以在经济管理中要重视农民的决策能力的提升,注重农民劳动专业技能的科学性的提升,注重信息手段的应变能力的提升。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3.1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
管理体制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和生产方式,并以多元型经济结构存在。另外,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要在政企分开的原则基础上,政府要放权让企业进行独立经营和管理。企业内部要推行责任制,对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等进行引导和解决,以保证企业沿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3.2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的市场商品率越来越高。农村经济管理之间需要平衡协调发展,所以产业之间,生产和交换分配之间、消费等都要保证协调和平衡。农村经济管理在大力发展商品的同时,也要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程度,即在市场规律指导下从事供销活动,以促进市场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专业市场和农村农产品市场连接的市场销售网络。这样可以保证农民在市场网络信息的指导下确定生产和经营的产品,以及确定产品相关价格和营销方式。
3.3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咨询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也千变万化。农民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做好生产决定,以改进生产,获得盈利。如果没有经营管理咨询,会使每个生产者冒着一定的风险进行生产,所以经营咨询很重要。正确的经营咨询可以使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正确的生产决策和计划,在最佳方案的指导下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国家和政府也有以满足社会主义生产为目的的相关政策,只要经营咨询与国家政策结合,就可以使农产品的使用价值获得提升,使生产和流通统一,使利益最大化。
3.4加强经济联合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革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基础上的,是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线,纵向经济联合为辅助的组织体系。在自然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化程度和专业程度也不断发展,所以农产品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利益就要联合。因为联合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合理组合和流动,使资源、劳动力、技术等都得到最佳利用;联合可以取长补短,把各方优势集合起来,以产生更大优势作用;联合可以使生产抓住市场需求,以取得最大的效益;联合可以打破区域封锁和垄断,使农民建立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生产理念,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
4结语
总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在我国农村转型期,需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制度,以强化管理职能。管理模式要转化为核心经济管理模式,使其既能对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管理,又能对风险事件进行预防,以确保农村经济管理的稳定长久。要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独立性,提高市场组织程度,切实加强经营管理咨询,使其与国家相关政策接轨,同时要加强经济联合,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小杏.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J].广西经济,2010,(05).
(一)加强农经管理县农经管理部门依据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结合本县农经专业技术力量、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基础等实际情况,从几个方面拓宽市场经济服务的渠道,取得明显的效果。
1、政策,把关守卡,减轻农民负担。县经管站建立9个农民负担监测点,发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手册》和《农民负担文件资料汇编》等资料;配合监察局依法监督管理农民负担,针对集资摊派等项目进行专门检查监督。
2、参与,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在实行财务五统一基础上,推行以乡镇为单位村会计集中办公制度,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民主理财。
3、咨询,开展经营指导,传授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的知识。近年来,县农经管理部门先后组织村会计和农经管理工作者参加全国性、省、市的业务培训学习45多人次。县里举办农经管理业务培训班,帮助乡镇结合村会计集体办公日进行培训学习。总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农经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咨询服务的技能。
4、保护,强化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几年来,农经管理部门把完善农村承包合同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来抓,县委、县府组织各乡、村和农民签订规范合同1.75万份,逐步开展检查兑现工作,及时调处合同纠纷,使合同履约率保持在98%左右,这样就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5、调研,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县农经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对粮食生产、农民负担和农村股份合作以及村级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总结并推广外地经验,有明显的成效。
(二)拓宽农经管理渠道
农经管理部门在拓宽渠道、提供服务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经管理工作重要性仍欠高度认识,有的乡镇村领导对农经管理工作内容不明确或不理睬,未能发现该项工作的社会效果,一些政策措施不能落到实处;二是农经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高且配置不合理,经费不足,责权不相称,经管工作环境条件偏差,许多业务工作难以深层次拓展;三是某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农经管理服务未能完全纳入正规化的轨道,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
为此,笔者认为要相应采取措施,巩固并扩大成果,保证服务渠道不断拓宽、农经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不可缺少,各级党政领导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一.国际规则的介入,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应对WTO的首要任务。
加入WTO后,我国原有的政府管理经济职能首先受到冲击.其原因有三:一是WTO自身规则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占有国家部分管理权,过去完全由国家所独立拥有的经济权力,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共有.二是WTO将不断影响政府管理决策的自主性.加入WTO后,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张,国内外各种利益集团必然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企图介入政府管理决策,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将受到影响.三是传统的经济管理职能在WTO规则下暴露出明显弊端.以政府对农村的经济管理来说,其直接干预的方式使农民失自主经营的活力,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鉴此,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守WTO的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迫切需要."入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政府入世"。
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时,必须从事无巨细的微观经济活动中跳出来,让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首先,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要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变为间接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支持措施,为所有经营者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从以前的“强制命令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第二,要加大服务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断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田的标准化生产;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竟争,要加快建立信息公开化制度,促进信息自由交换。第三,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调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弃农村经济管理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加入WTO后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不能削弱,还要更具有艺术性。国际经贸往来的种种经验表明,谁对WTO规则学习、运用得越充分,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就越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入世后政府转变职能,肩上的担子不是变轻了,而是更重了。
二、国际市场的扩大,对原有的经济结构带来了新冲击,调整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国内逐步融为一体的农产品市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要坚持面向国际市场,加快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兴利避害,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打造区域农业的“航空母舰”,提高本区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发挥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本着“压粮稳棉,发展经济田”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基本建成40万亩小麦、20万亩棉花、10万亩芦笋、4﹒5万亩油料、20万亩林果、3万亩牧草、5万亩蔬菜、3万亩泡桐、2﹒5万亩水产等九大商品基地,并建成肉鸡、芦笋、油脂、蔬菜、牧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上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这些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规模小、深加工能力较差、资本运营机制不够合理等原因,其相对的产业优势在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加入WTO后,按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有目的、针对性地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能力,尽快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品牌意识严惩缺乏,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对农产品品牌的审报、认定工作,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对已有的品牌(如粟海肉鸡等)要重点加以保护,并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继续扩大其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注重强强联合,实现规模扩张。永济市芦笋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发展壮大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全市18家芦笋加工企业联合组建成永济黄河芦笋集团,年加工能力3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其它优势产业也要成立相应的产业协会,统一组织和管理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努力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采用集团作战的方式,积极应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第三,积极进行产业化开发,发挥优势产业的整体效应,加入WTO后,要真正把区域内有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不能满足于小规模下的种养加工,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要选定区域内特色产品,建设生产基地,积极进行市场开发、加工、储运及技术创新、产品链延伸,实施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在鼓励多样化发展基础上,重点发展几个主导产品,以此组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最终形成产业规模。今后,粟海集团等龙头企业要继续采取公司十农户的形式,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实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
(二)、做好农技推广工作,提升传统产业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一把开启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钥匙。加入WTO后,面对广泛的市场竞争,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积极发展传统产业的“名优特新”产品,有效规避经济结构趋同,全面提高农业产业效益。随着市场开放的逐步扩大,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将跨入国门,如何变科学技术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一是要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三是鼓励农业科技售货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永济市为纯农业地区,在应对WTO的过程中,必须逐步提高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投入,继续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加强对现代化栽培方法、现代饲养方法、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防治、中低产田改造、先进技术装备和生物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力争实现“精品产业”。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党和国家提出对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方向进行确立的新思想,财务管理上的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展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该对会计的基础工作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同时还要加强群众监督以及审计监督,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这样才能让农村财务管理上的工作效率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一、农村财务管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明确首先,司法机关上的监督力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施展,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农村干部在工作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很多贪污枉法行为,公安机关不能插手对此立案侦查,这种案件的构成与民事案件没有任何的相关性,这就直接导致了村级干部的经济问题成为法律规定上的空白,对此,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对此问题进行解决的好办法。其次,纪律检查机关在监督上的力度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由于权利管理上的分层机制,村干部如果是党员的话,纪委可以运用相应的权利对其进行查处,但如果遇到其他的情况,那么纪检委上检察机构就没有与之对应的管理办法了。最后,群众在监督上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让村民的集体观念以及管理意识非常淡薄。许多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集体的事项基本不做关心与过问,这就导致许多集体事项无法得到有效的群众监督,许多事物在村干部领导班子中间直接被内部消化了。
(二)农村财务管理监督透明度不高许多村级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公开性的透明度,导致财务在公开力度上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有些农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橱窗形式的公开,但是在公开内容上不完整,并对许多重要的公开事项进行模糊处理,这就致使群众根本无法直接对资金的用途进行全面的了解,还有一些村会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延后性的公布处理,这也致使村民无法在问题发生时,及时行使自己的民主上的监督权利。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致使许多村屯进行了合并和精简,很多基层经管站会与其他部门进行联合部署上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办公的人员进行了缩减处理,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也会被相应的削弱。
(三)农村财务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上的问题,许多村干部的想法是对上级下达的命令进行简单的处理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自身对业务管理上的作用,根本做不到积极的重视,并且许多管理人员认为村级自治不应该过多的插手流程上的问题,这种认识上的片面化,就会导致镇村干部对于财务管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群众在对上级反映财务方面出现的问题时,往往也得不到及时的调查与解决,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财务混乱问题的扩展,并且也会使得许多不法人员钻了制度上的空子。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在对村级账务进行管理时,不能一贯坚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对于财务收支上的票据,有时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就直接盖章了事,这也是直接导致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直接原因。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政策与规章制度都没有得到很好运行与贯彻,这就会直接导致许多财务上的管理人员根本无心学习,没有全面掌握财务法规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工作的开展上也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对业务进行处理,不能及时接纳财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造成财物管理上的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产生了新问题。
(四)村级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财务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财务人员的稳定性是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农村的财务管理人员有很多都是由村干部来确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的村干部在村委会和党支部换届的时候。会计或者是出纳人员也会跟随着换届,从而形成了财会人员流动性大的现象。同时,农村的财会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低、业务素质差的现象,队伍很不稳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很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工作而外出打工,农村的财会人员找不到比较合适的人选,这样村干部就造成了一些对于财务比较生疏的人员来担任会计或者是出纳的现象,这些财务人员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专业性不强、职业素质较差,基本是无证上岗。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乡(镇)、村级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乡(镇)、村干部要端正思想,摆正态度,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农村经济管理的首要地位来抓,将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有效结合起来,加强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度,利用社会监督职能,提高广大乡(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从而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民主理财观念不强的问题。
(二)整章建制,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体系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村级财会人员工作守则,公开招聘村级财会人员,竞聘上岗,择优录用。要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如民主理财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通过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实行村会计委托服务制,将村级财务全部集中到乡(镇)管理中心管理,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重大事项的财务开支报请县经管部门审批,日常开支报乡(镇)审批,从源头上杜绝铺张浪费,贪污、挪用等行为。
(三)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定期进行各级财务人员业务培训讲座,让每个财会人员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作为财务会计人员必须要从自身的职责出发,充分地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会计管理工作,否则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而且如果不及时的进行纠正,这一现象就会急剧的恶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和业务水平较低这一问题。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这项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重视程度,所以各级政府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农村财务管理事务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处理。与此同时,各级干部还应该对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上的出现问题予以重视,积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确保农村经济可以稳定运行的发展。
作者:王桂文 单位:黑龙江省肇州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型地区;行政体制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178-02
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普遍确立,还是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的落后、农村的贫穷、农民的困苦引发了人们对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广泛性思考。尤其是在农业型地区,发展农业产业、放活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等都在客观上要求对基层政府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吸收借鉴了个别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农业型地区基层政府体制改革中实行“强市、简县、精乡”的战略构想。
一、精乡
在现行的乡镇体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等。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追究其根源就是乡镇的官方权力过剩。中央每立个法,乡镇就增设一个部门,也就增加了一项管老百姓的权力。所以,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秩序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改变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裁撤过剩的官方权力,变官本位体制为民本位体制。
1.“精乡”不是取消乡级行政而是要精简乡级行政职能
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小,现金收入少,建设小城镇既无基础也无作用,而且耗掉了本来应该用于村庄建设的资源。所以,根据消极行政原则,乡镇一级没有必要建立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上下级一一对应的现代行政体制。这样简化了乡镇机构和相应的人员,使乡镇政府转变为精简、高效、低耗的服务型政府成为可能。
2.选择一个较大的乡镇作为工商、税务、法庭等部门设立办公机构的地点
传统农业型地区,工商业欠发达,一乡一工商税务部门既闲置资源又浪费人力成本。所以,在现代交通工具便利和通讯手段发达的今天,可在乡镇群落中选择一个较大的乡镇设立工商、税务、法庭等部门管理各乡镇的相关事务,节约成本,减少农民负担。
3.保留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部门
乡镇政府应该把保持社会秩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作为其基本职能。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对小农经济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仍要在乡镇一级中保留农、林、水、卫生、教育等作为县村之间的中介组织,以保证对乡镇需要公共物品的保障。
二、简县
建国以来,我们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但每次改革都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县级政府处在这个怪圈中,也是越减机构越膨胀、越减人员越多。为了实现“简县”的最终目标,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根据“精干高效”原则来设计和构造县级机构
第一,在城市带的农村地区,基层行政体制面对着大量复杂的专业化问题,需要有现代的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行政体制来处理。而根据传统农业地区县乡村事务相似多于不同的实际情况,县级政府没有必要建立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制,也就没有必要建立与中央一一对应的行政部门。这就为“简县”担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能性。第二,县级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上级政府的拨款以及对村民的收刮,由于中央下令取消农民负担后,县级政府和人民的利益趋于一致,向上级争取资源成为县乡两级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目标,理由就是为本县人民服务。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县级政府就会下放权力给乡村组织,提高乡村社会的组织化水平,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改变原来“管的太死,统的过死”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农户才能有效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县乡两级政府的管理也才会高效低耗。
2.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设计和构造县级治理体制
第一,转变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二,县级政府应该保留并加强能够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职能部门。如农村技术服务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使县级政府的行政职能由收刮职能转变为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服务职能,变官本位体制为民本位体制,从而建设一个高效、廉政、低耗的县级政府。
三、强市
目前,无论是实际工作者还是学界都对市级政府的去留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说法不一。对于取消市级建制的观点,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第一,市管县的体制在省―县中间增加了一级行政管理层次,使得信息传递效率降低,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第二,市管县体制造成机构膨胀臃肿,增加了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而且容易滋生。第三,从实践上看,市管县体制重城市轻农村,忽视农民的利益和需求。
这种思路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是适用的,实际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但中国是一个区域特点明显不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即使是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其在经济发展、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认为,在传统农业型地区市一级建制不仅应该保留,而且还应该加强市一级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但需要强调的是,应该逐渐改变市管县的市县两级权力的行政隶属关系,而变为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由于在传统农业型地区中,县乡村行政区域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支柱型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仅依靠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支撑庞大的上层建筑。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落后。在市一级的行政区域中,工商业的发展要远远高于乡村工商业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明显快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城乡之间得到自由合理流动,给农业型地区注入生机和活力。而这种带动并不是要建立在权力的所属关系之上,而是以地缘关系为依据,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之间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2.加强市一级行政区划的建设,推进农业型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由于盲目建设各种开发区和政府形象工程,低价强行征用农民大量土地,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从农民手里夺取了2万亿元土地剪刀差,失地农民高达5 000万人,如何安置这些失业的农民呢?在一些发达市(县)已经把一些郊区农民一律转成城市户口,农民身份的转变为他们在城市寻找生存机会提供了保障。可是在落后的农业市(县),失业农民的介入使本就饱和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与农民抢占有限的劳动力资源,造成了靠压低劳动力成本的不良竞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市级政府为经济服务的职能,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为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从而达到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目的。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令人心痛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务须重视
在这里我们所提及的思想道德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念、社会价值观念、甚至包括部分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教育引导以及陪伴,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父母在此方面无法及时对子女形成有效指导。再者,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层次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精神方面进行有效关怀与照顾,进而使得我国留守儿童处于畸形发展。再者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学校管理以及资源整合问题的原因,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地区学校重视课程教育方面而忽视品德的培养。
(三)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监督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监督责任具有广泛性,包括我国教育机构以及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但是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虽然部分留守儿童按照规定完成了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另一方面,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此外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由于监督力量的缺失与不足,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浅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无法在身边进行关心以及辅导,且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以及生活照顾,这就使得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二)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性格孤僻,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我国尚未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对策分析
(一)完善我国教育制度,改善校园环境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中寄宿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工作,通过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校园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其次,要大力发挥出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从多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心,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
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进程务工人员应尽量与子女居住一起,若是由于客观条件而无法与子女共同生活,则应尽量父母一方最好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儿童的健康成长要通过爱心教育以及家长的用心辅导。同时,对于长时间在外务工人员应更多的与子女保持联系,使得留守儿童的亲情不缺失。
(三)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
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农村的生产结构与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并且可以通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之所以进程务工人员数量剧增,根本原因为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既提高了农村经济水平,又从源头上破解了留守儿童难题,做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进。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教育
首先,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其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最后,营造健康向上的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此外,需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可否认,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关键词:乡财县管;财政职能合理定位;乡级财政职能“越位”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从1994年开始,我国建立了带有强烈的制度创新性质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主要是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使得我国乡镇具有了完整且独立的财权。然而,该体制仍然带有强烈的过渡色彩,难免遗留下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一点便是造成了基层政权所承担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财权划分模式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并加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而且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农业税的减免,县乡财政危机越来越表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帮助乡镇财政尽快摆脱困境,促进乡镇财政尽快走上良性发展之路,2002年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乡财政的管理,约束乡政府行为”。根据此通知,从2003年起各地纷纷开始了“乡财县管”的试点,在中央的推动下“乡财县管”改革在各地迅速铺开。
根据财政部的关于实行“乡财县管”改革的文件,“乡财县管”是“乡财县管乡用”的简称,它是指在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享有的债权及负担的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属于乡镇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和票据统管等方面,对乡镇财政进行管理和监督,帮助乡镇财政提高管理水平。乡镇政府在县级财政部门指导下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乡财县管”改革是为了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在基层财政内部推出的一项改革举措,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规范乡镇的财政收支行为,强化乡镇依法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的不合理膨胀,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进而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乡财县管”后,各级地方政府权利、职能都有所变动,因此要重新定位各自的权责范围。县乡两级政府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对改革的成效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地方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乡财县管”改革后县级财政的主要职能
县级财政属于农村财政的核心级次,由县财政和县级市财政组成。从我国的历史看,自秦朝行郡县制两千余年以来,不论朝代如何兴替和政府体系如何变化,县级政府始终是最基本的一个层级。“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府在国家的治理中一直发挥着基础作用。从目前看,县级财政向全国70%以上的人口提供70%的县域公共服务,可见县级财政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之重要。实行“乡财县管”后,县级财政的主要职能应该是:(1)提供县域范围内的公共产品,包括政权建设、维护本辖区治安、县级公路、农田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2)与上级政府共同提供本辖区内的外溢性公共产品(如农村义务教育等)和对上级政府的有条件转移支付进行管理并提供配套资金;(3)对乡级财政提供财政支持,并对乡级财政行使监督职能;(4)贯彻执行上级政府的财政政策。
二、“乡财县管”改革后乡级财政的主要职能
乡级财政由乡财政和镇财政组成。从1984年进行建立乡镇财政试点,到1985年财政部颁发《乡(镇)财政管理试行办法》和正式建立乡级财政,乡级财政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乡级财政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了许多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成为存在缺陷和问题最多的一级财政。乡级财政问题的根源主要是较长时期内在职能定位上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而“越位”又是导致乡级财政能力低下以至“缺位”的关键原因。反思乡级财政职能的“越位”问题,对于乡级财政职能的正确定位和现阶段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乡级财政的职能范围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乡级财政职能“越位”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1)农村义务教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由较高层次的政府提供,但实际一直由最基层的乡级财政承担,这不仅使其本身不堪重负,也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2)民兵训练属国防职能范围,也是典型的全国性公共产品,乡镇政府可按属地原则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职能,但不应负担其经费供给。乡级财政承担民兵训练经费更是明显的职能“越位”;(3)辖区内道路交通、治安、医疗卫生等项目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应由县乡两级政府共同提供,但县级政府往往凭借其强势地位把过多的责任压在乡镇一级;(4)在政企分开的原则下,招商引资,甚至投资办企业之类的事务,本不属于政府的公共职责,但一些上级政府部门往往把它作为对乡镇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错误政绩观的驱使下,乡级政府投资办企业的情况较为普遍,不少乡镇因此而欠下巨额债务。可以说,税费改革以前,乡级财政运行困难,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连“吃饭”都难以满足,以及大量的制度外收费、违规债务的出现,都与乡级财政职责压力过重有关。税费改革过程中,随着“三提五统”、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的相继取消,对一些明显不属于乡级财政的事权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分流改革。例如,对农村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建设等外部性公共产品和跨乡镇公共产品的支出责任已全部或部分上移至其他财政级次;对属于村级自治范围内的公益事业,要求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在村级范围内自行解决;原来由财政提供经费的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与财政脱钩等。
农村税改后,随着乡镇资金自筹制度的取消,乡镇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与本级财政税收的按比例分成。其收入来源只能基本维持乡镇机构及工作人员“吃饭”供给。加之教育、民政、优抚、计生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与乡镇机关的人员工资等已由县财政统一直拨或直发,乡镇财政作为一级独立核算的财政实体,已基本丧失了独立性,其职能职责也由“实”到“虚”发生了质的变化。
实行“乡财县管”,必须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财政职能。乡镇财政应当适应新形势,推进职能转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镇财政收支监管、涉农补助资金管理以及面向农民的服务上。总体思路是“转换乡镇财政职能,调整县乡财政体制,控制乡镇政府债务,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根据各地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国家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后,乡镇财政应由过去收入征税型向财政资金的管理、监督、服务型转变。乡镇级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村财乡管、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以及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助项目兑付都成为乡镇财政管理监督服务的重要内容,乡镇财政仍承担和发挥着其他机构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乡镇财政职能必须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乡镇财政的职能应界定为服务、管理和监督,由过去注重征管向注重服务监督转换,即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管好财政涉农资金,做好乡镇和村级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监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的收支,以农为本,服务乡镇,服务农民,服务农村。具体承担的主要职责应包括以下方面:(1)宣传国家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法律、法规在广大乡镇农村的贯彻执行;(2)负责乡镇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对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向县级财政反馈人员变动信息;(3)监督管理乡镇单位财务收支活动,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4)服务农村村级组织,开展村财乡管业务;(5)对乡镇各类专项资金,如扶贫、救灾、教育、计生、天然林保护、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使用情况进行监督;(6)对乡镇单位的资产、债权债务实施监督、管理,并接受县财政委托对上划县级管理单位的资产、财务实施监管;(7)管理乡镇非税收入、各种财政性票据,监督国家收费政策和“收支两条线”规定在乡镇的贯彻落实;(8)负责村组干部工资兑现、农村五保户等优抚对象救助金的发放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实行“乡财县管”有助于将乡财政职能从原有的发展乡村经济、组织财政收入为重点转移到服务、监督为重点;换言之,实行“乡财县管”改革,关键是要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2.河北省财政厅)
参考文献:
[1]“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课题组.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