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6 10:36: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主体;发挥;提高;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92-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也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结论的同时,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考出好分数,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现实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却差强人意,表现在没有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课上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讲,课上了然,课下茫然……。这样的“低效课堂”,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阻力,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参与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人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那种“板着面孔”的课堂,学生也许能掌握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因此要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就必须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以及探索性的活动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生1:“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生2:“钝角三角形,我看到了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思考,思考才有成效。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能让学生领略到那种悠悠心会的乐趣、过关斩将的兴奋、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例如,教学《毫米的认识》,先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桌、书本、橡皮等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多一点时,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仅仅用厘米作单位不行。马上有学生问:“老师,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有,它就是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它与厘米有什么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无不显现出学生对认识毫米的参与愿望。
三、实施活动交流,培养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主体发挥来衡量,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意义。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让每个学生先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交流相互启发、讨论、学习,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让学生在亲历探索、获取新知识,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四、注重因材施教,增强参与信心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差异教育。一位学者说:“我们感谢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变得欢快而流畅;我们更要感谢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变得异彩纷呈。”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优生,忽略差生,要擅于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问题、作业,制订不同的目标,力争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提高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改变评价方式,提升参与热情
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教育专家说:多一份尊重,学生就会在评价中找回一份自信;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点激励,学生就会多一股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满生命力。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激励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还要要评出自信。例如:“这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这组同学讨论得很好,希望大家像他们学习。”这样的评价,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六、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参与度 组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95-01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中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有效习得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感受到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和成功体验。
一 中职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现状
第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不均衡性。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和教师访谈,在每一节课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有部分学生,而且是相当固定的群体,其余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甚至应付课堂教学活动,没去注意老师讲解的内容。还有少数同学则从事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成为旁观者。这说明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失去了兴趣,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动机。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短暂性和滞后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即使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产生了兴趣,但兴致一过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此外,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目标的过渡期也相对较长,体现出滞后性。
第三,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被动性。中职教学的理论课大多是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的内容,成为被知识灌输的对象。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 影响中职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第一,教育传统文化因素。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一直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和统一客观的职业资格考核认证标准,教学中也一直实施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学生和老师会感觉不适应,在学生的观念里应该是安静地听讲,需要时可以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也会认为不太得心应手,同时备课、上课都要付出更多精力,讲授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因素。首先,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效及时的引导与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很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习动机不能充分地得到激发。
三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并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课堂上,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步骤和联系性,并激励学生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对参与活动的小组及成员要有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总结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必要时主动邀请老师观摩自己的教学,提出见解和建议,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第二,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1)教师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在课堂上的作用和角色。教师要注意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例如教态、仪表、板书是否得体以及声音语调是否抑扬顿挫,主动调节自身的教学表现。(2)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反应等。根据情况应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及时的调整或补充。
第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例如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布置的任务和问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分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各有侧重,组内成员轮流发言,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表示赞许和鼓励,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并分享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答疑解惑,也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艺,重视发挥组织教学的技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课堂教学的日常规范,根据课堂教学状况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灵活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与教学节奏同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课堂 参与度 方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参与度是衡量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发挥的重要指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如果没有学生参与进来就不能称为“教学”,而且没有学生回应的课堂,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因此,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式都要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让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浇开”知识之花。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1.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例如现在有些生物教师还保持以前那样一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采用灌输模式,将生物知识罗列后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懂不懂,会不会做练习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师只讲而忽略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不能够切身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的时候,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教学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抽象,无生动性,还有很多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从目前高中的生物教材来看,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抽象、繁杂:从细胞到种群到生态系统,从基因工程到细胞工程到生态工程。虽然有些内容和初中课本有联系,但是高中课标要求掌握的深度和初中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3. 师生关系
高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较紧,课堂上只顾着将教学内容完成,课后忙于备课和批改作业,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关系比较冷淡。这样无疑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氛围,降低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4. 学生基础
如果学生基础较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身上体现得较明显。学生对生物的了解仅仅限于初中的课本知识,再加上初三一年没学,能记住的就更少了,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配合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调师生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其最终的目的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切入点还是在教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新课改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潜在热情得不到激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把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变成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在开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在激情,同时,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气氛。然后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最后还要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基因工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多媒体播放:新闻上多次报道的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玉米等。(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1)基因位置;(2)目的基因获取工具;(3)转基因技术操作过程。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查找自己的不足。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一些心底的想法,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会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戒备心理,由上课时的不想说、不敢说变成我要说。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评价,多使用激励性语言,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改善讲述技巧
(1)将术语通俗化:生物课本中有很多术语,如有性生殖、DNA复制、转录、翻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这些生物术语转化成身边的例子,进行通俗化处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多结合实例:在课堂上,要常结合实例,特别是以人为例,以自身为例。例如学习稳态平衡中水平衡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口渴时自身的一些感受,如尿量情况、饮水情况等等,接着我们再一起学习人体水平衡调节,学生很容易掌握。
平时还要注意搜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电视、报纸上常出现的,然后把这些资料整合到一起传递给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课堂的参与度自然而然就高了。同时,这也在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比如在讲到遗传物质时,有些病毒类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DNA,学生总是记不清。教师可以从十年前我国爆发过的SARS病毒以及近两年的H7N9、H1N1等禽流感病毒入手,这些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正因为遗传物质是RNA,RNA分子一般是单链,容易发生变异,所以一旦爆发,较难控制。像这样,把实例作为知识的载体,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
【关键词】21世纪;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搞清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是选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喜欢学习。
如低年级孩子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想方设法的创设这些情境,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东西上学习到新知识,同时也要和孩子们搞好关系,使孩子不怕老师,乐意和老师交流,使整个学习活动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二、利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和区别所在,顺利的完成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善于从新知识中找到切入点: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使学生善于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照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先让孩子们给生活中的一些图形分类,从直观形象中找出了他们的区别,再让孩子们动手折一折,在动手的过程中再次发现他们的区别,最后再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总结,这样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孩子们喜欢上学习。
四、设置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还有和之不一样,又非常有用有趣的新知识的存在。老师就是要不断的设置这样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五、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保证
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全体,又要考虑个别,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懂,又要因为个体的不同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不同的要求。如: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六、采用各种评价方式使学习在微笑中进行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参与度;生活情境;认知冲突;师生关系;互动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师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做如下阐述:
一、以生活情境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时期化学这门课程的这个特点,同时结合初中生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让教学的内容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既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二、以认知冲突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想要参与的欲望,只有学生想要参与进来,才是提高他们参与度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设置,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决心,能够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而且还能够维持很高的热情。
三、以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初中化学的课堂当中,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依旧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但是,同时也要营造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只有真正地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学生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其次,就是要建立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率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建立恰当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想要提高化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双向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进行讨论,各自有什么想法和观点要直传达给对方,共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新课程标准当中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自觉学习能力。
教与学是一个矛盾,教师的“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对学生来说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有。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新课时要尽可能造成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有了学习愿望,才能有积极的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了,也就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自觉有目的地学习。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不断增强动力,修正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措施与方法,来完善自己,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二、激发学习兴趣,善于思考问题。
数学是一门思维很强的学科,积极思维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前提是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提出新颖的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结合教材特点,以美引趣,做到数、形、式完美结合,也可以以变引趣,一题多变使学生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要让他们适当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参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让学生主动学、主动问,在不断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
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起来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要改变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转的一言堂状况,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陋习,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在“解疑”中提高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限制学生“多问”,也不要对学生的“怪问”讽刺,更不能对学生的“乱问”简单去责难。“好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是学生参与意识的体现,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更好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以便学生能很好的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要适当“设疑”,使他们在“解疑”中克服困难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开拓精神。随着学生学习参与意识的加强,他们会向老师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他们不再会满足于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讲解,而是自主的学习,也就达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使学生乐学。
四、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参与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1.巧妙入课,激发参与热情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更是如此。上课伊始就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参与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个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所以,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必须进入引导角色,精心设计好激情引趣的入课语,巧妙地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
如有的老师讲《浪花》一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花”字,然后引出浪花,再观看各种形态浪花的图片,还有的老师通过谜语引入,这些人课的设计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引导探索,增强参与兴趣
人课后,老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精心设疑发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及教材提供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试一试,或看看、摸摸、听听、想想、评评、议议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缺少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兴趣的主要原因。只有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教材实际,灵活变换有效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乐学愿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知识。
如在理解“搔痒”一词时,老师让同学们同桌互相在后背写一个刚刚学过的“丫”字,因为很痒,同学们都忍不住“咯咯”地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痒痒,直想笑。”老师趁机说:“那你们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这句话。”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生字“丫”,又理解了“搔痒”的意思,并且指导了朗读,一举三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设计得非常巧妙。
3.评价语激发学生自信心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低年级的学生情感波动大,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和物都愿意试一试,探个究竟,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失败,丧失兴趣。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且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关心和同情,要把微笑带进教室,用和蔼慈祥的目光关注全体学生。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这些热情洋溢并带有鼓励性的语言。都能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人,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解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防线,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关注参与的广度
学生参与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全面性即广度上。有些课堂看起来学生非常活跃,但学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一堂课下来,活跃于课堂上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权。教学中,教师只给出一个学习的方向性指导,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来选择,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如《浪花》一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感受浪花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知道,感悟活动是个性化的活动,只有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才会有实际效果。通过哪些句子来感悟和体验,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感悟和体验,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课堂上。读完课文后,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浪花怎么样啊?”学生争相说出自己的感受:“好玩”、“有意思”、“淘气”等等。然后老师说:“在书中找一找,浪花哪淘气。哪好玩?然后画下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
要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就要积极创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小小的船》,这首诗想象奇特,作者的比喻用得非常精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过多地给他们讲解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想象力,不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把自己想象中的小船画出来。这种活动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使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于是,一艘艘载着小朋友好奇心和独特想象的小船就诞生了。有的课文适合角色表演,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表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山羊和小熊》,在学生对课文初步理解后,让学生分小组表演。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不仅反复研读课文中自己的角色对话,而且也认真研读了别人的角色对话和叙述性语言。演员精心表演,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三、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增强参与的深度
导致学生参与活动浅浮化的根本原因是一些教师不重视学生思维的参与。有些老师误解学生参与就要表现的热闹一些,动手、动口的参与才会让人觉得课堂气氛的活跃。殊不知,没有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任何形式的参与活动都必然流于浅浮和虚美。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在课堂上表现出主动性,创新性,这样的学生参与活动才会有深度,才会有实效。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形象思维,激发小学生的思维,重点是借助形象化事物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经验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军需处长》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话外之音,教师就要抓住“丰碑”这一形象特征,让学生想象“丰碑”的象征意义。你能想象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这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形象吗?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它与课文的题旨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想象激活思维,从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当然,思维总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问题是思维活动的主要载体。 要让学生的参与活动增强思维参与的深度,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注意到把问题与情境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问题本身的吸引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很多教师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分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却忽视问题情境的思维含量。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问题没有少问,却没有一个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情境性和问题性的结合。最佳的问题是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小学低年级的问题应更注重问题的情境性和形象性,随着学生年段的增加,逐步提高问题中的思维含量。
四、注重学生的真情投入,提升参与的效度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情境教学 分层教学 鼓励教学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小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却很少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被教师提问到,也总是以“我不会”来逃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提高初中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途径,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诠释“生命课堂”的内涵。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直观途径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贯彻,“情境教学”越来越成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亮丽风景线。常规课中约70%的教师引入情境,公开课时可达到100%。其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手段把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如教学九年级的思品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教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引入。学生观看着开幕式的宏伟壮观,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进入中华文化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比教师讲解更有说服力,从而激起了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渴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通过活动游戏,创设情境
活动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趣中学、在乐中学,学生是非常乐意参与的。虽然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很受观众欢迎,教师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时可借用央视“开心辞典”的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这样,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似乎真的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从而使学生在紧张而欢快的活动中了解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采用分组合作,创设情境
分组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合作习惯,拓宽了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发展,又使每个成员能发挥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活动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变传统的说教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解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途径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层次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一)学生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当然,划分结果一定不能让学生知道,避免打消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这种划分又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较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教师还要注意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
(二)问题分层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如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学困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中等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锻炼。不同难度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可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三)练习分层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要精挑细选,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性、拓展延伸性、综合运用性三种练习,分别定为A、B、C题型。这样可以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能消化。
三、鼓励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便捷途径
鼓励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学生。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评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阳的《疯狂英语》在中学生中风靡一时,它的价格不菲,但却一直在热卖,甚至出现了脱销的现象。通过参观《疯狂英语》的教学现场,我发现,在疯狂英语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You are NO.1. (你是第一,你是最棒的)”学生受到鼓励后,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疯狂英语》教学所做的只是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兴趣,只有这么简单,但它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鼓励性语言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增强其信心。教师可从最基础抓起,如语文的“每天五分钟阅读”,政治的“阅读材料”,历史的“事件复述”等方面,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应学会延迟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停顿时,用信任的眼神鼓励学生完成回答,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情感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催化剂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 情感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平等真诚的情感能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信任,有助于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应利用一切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或途径来了解学生,如可以借助上学放学路上的偶然邂逅、批改作业的一段评语、QQ网络聊天工具等手段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