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智慧课堂

生态智慧课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6 10:36: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智慧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智慧课堂

第1篇

有人说,“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生命的参与与建构,使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学应依据生命的特质,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的境界。”对此,印象至深的一点是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对普通老师课堂教学的生动描述,“他们说的话在学生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的话一样。”这一句话,曾触电般触及我的思想深处。“漂浮”一词何其精确,一针见血直击我们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题: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课堂教学被隔离在课堂生态之外。可是,我们又当如何克服这一技术的顽疾呢?

张文质先生说过,好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唤醒了“自己鲜活的原始内心”,而且能进入“学生的课堂生态”。这里的原始内心和课堂生态,昭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即教学生态观。教学生态观,强调教学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相似的一些原理与规律。按张文质先生的理解,基于生态理念的教学最本真的意义是:让教学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生命唤醒的意义。从这点出发,“呼唤生态回归,构建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的关键所在。生态课堂的回归,关键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课堂教学目的定位。生态教学观强调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而生命成长最重要的是唤醒。顾明远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唤醒”,而不全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因而,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生命成长的意义,要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厚植,对主体情感的濡染,以及对学生生活智慧、生命意义的昭示和启迪”。二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生态教学观强调的教学环境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教学活动要遵循生态系统的一些原则、规律,人为破坏教育的生态平衡,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就语文教学为例:情景语文、生命语文、生活语文、简约语文等等,都是以生态链的原理为参照,寻求一种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意识的教学探索,其实践意义颇值借鉴。

有书评说《教学勇气》一书意义在于:通过一次心灵之旅,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阅读中,时有一种清泉流过心田的清新感觉;时有一种波涛拍岸的冲动。我内心非常清楚,也许这一次心灵之旅带给我的不只精神之旅,更是教育激情的一次重新起航。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开发区第三小学)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教学;融合;智慧课堂;创设

1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会对教学诸要素带来影响,使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1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

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就要对教学诸要素进行认真研析,包括教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在信息技术融入外语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硬件设备的变化更为显著,教学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同时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学资源的形式、载体等都呈现了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刘琳,2018)。

1.2提升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能否有效融合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关系密切。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从政策保障、培训渠道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重点培养实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同时,教师应根据从事专业的特点和自身需求,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上通过自学及培训得到提升,并能够主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入到外语教学当中。

1.3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样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有效提升促进二者的融合(胡增宁等,2018)。

1.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重要载体就是信息化教学资源,近年来,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以开发,除了少部分优质课程使用率高之外,不少优秀的资源被闲置,而有的学校和教师却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的资源,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只有建设好教学资源平台才能使教学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进一步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郑路,2018)。

2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创设

构建智慧课堂因素一般应考虑三大方面,即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共涉及任课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四个具体要素,智慧课堂的构建一般也应从这四个要素入手。

2.1基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构建

任课教师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特点、信息化素养水平都影响着智慧课堂的创设。在构建智慧课堂时,一定要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在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中妥善处理好教师生态位和其它生态位的关系,使智慧课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例如,擅长于管理的教师构建的智慧课堂,其平台中必然应体现出严密的管理特点,从管理中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进行奖罚;而擅长互动的老师,在智慧课堂构建时,就要发挥好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无论课前或课中,均应体现互动特色。

2.2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化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智慧课堂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构建智慧课堂的最终目的实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以上原因,构建智慧课堂必须认真调研分析学生学习需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规划调查等,综合这些信息,最终形成全面完整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报告。

2.3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影响智慧课堂构建的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往往影响着智慧课堂的构建。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时,应畅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例如智能手机APP学习软件,就能畅通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顺应了现代大学生热衷手机学习模式的现状。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监控指导,方便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管理。

2.4基于教学内容体系化的构建

教学内容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化建设是智慧课堂构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构建高职英语智慧课堂时,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取舍,重点选取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主线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体系,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创造条件。

3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

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关键是要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的教学环节。

3.1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以学习资源推送以及设计课前任务单为核心,重点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推送,把教学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题库等资源有机整合,有序上传,形成系统性的智慧课堂信息资源库,及时课前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个性化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2课中环节

课中环节关键要强化师生互动和教学活动智慧化,重点是充分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疑难研讨、预习检查、要点讲授、课内训练、学生展示、小组活动、小结回顾等流程,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精讲多练。课中环节要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各自的作用,发挥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3.3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重点是积极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线上线下作业及测验。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及疑难点发起在线讨论,安排学生完成在线作业及小测验,通过问卷等手段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以便能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4结语

第3篇

所谓课堂文化,按“百度百科”的释义,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一种氛围状态,一种精神气象。文化是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课堂文化就像课堂无处不在的空气,强烈地影响着师生的课堂生活和行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因此,课堂改革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课堂文化重构的问题。

卓越课堂的文化构建,可以从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三方面着手。

一、“三主”――卓越课堂的理念文化

理念决定行为,思想决定高度。课堂文化的核心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卓越课堂要求课堂回归生本原点,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卓越课堂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自动的尊重,给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索的时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顺应生命的独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多样化、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每个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其在原本基础上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必须建立以生为本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最大化学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教师为主导。卓越课堂应该是一个思维场,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思考氛围,促进学生高智慧的形成、发展和提升。因此,作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教师应该带着自己的思想内涵,用智慧去启迪、引领学生,并内化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卓越课堂中,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和激扬学生的自身活动和生命觉醒。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发展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 “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下功夫。

(三)活动为主线。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卓越课堂要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灵需求,摈弃机械、枯燥的讲授、训练,将生动扎实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这样,学生在尝试、探究、展示、交流、争议、整合、提升等活动中,思维逐渐清晰、外显,逐渐形成完整的建构,从而提升学科素养,实现生命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自由度和积极性,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问题”与“解决”的活动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添“自发”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二、“三自”――卓越课堂的精神文化

学生是有着鲜明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卓越课堂应该是师生心灵交汇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精神创造,是学生自然、自由、自主的精神畅达。

(一)自然。乱花渐欲迷人眼,繁华落尽见真淳。卓越课堂不是为了追求浮华,追求绚烂,追求所谓的亮点;它追求的是师生心灵的交融,精神的畅快,情智的共生。卓越课堂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化、简约化呈现,不繁琐,不刻意,不做作,摈弃功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放弃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赘物,丢弃对学生发展无用的花招,使学习内容、组织形式、教学环境、学习心态等和谐共振,师生的教与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智慧的心灵之旅,课堂呈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风光无限。

(二)自由。没有精神的自由,就不会有创新和创造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感受到自由,才能自觉主动地质疑、探求、展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澎湃,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自由释放,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力资源,把握好教学生成的解决,才能在不可预知的有价值的交流中提升教学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有非常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和空间,教师自由地“触类旁通”地点拨;学生自由地“心游万仞”地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应运而生。

(三)自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卓越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天地,而不是教师给予的场所。教师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试、去悟,去以大观小,以小窥大,领略所学的精妙。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励、唤醒、鼓舞,就是想办法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与需要。这样的课堂,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主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气氛,学生有做主人的真正感觉,才能享受学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创造的灿烂与魅力。

三、“四生”――卓越课堂的生态文化

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小小的生态系统,必须顺应自然之境和自生之律,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地生根发芽、拔节长叶、开花结果。

(一)生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焕发生命活力的人生体验。卓越课堂必须视每个学生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生命的发展。教师要在精彩预设的基础上,关注课堂生态活动的交互过程,让知识活灵活现地通达每一个学生心中,促成学生知识的记忆和生命的成长。生命的课堂必须师生平等,氛围和谐。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存在的物理生态,又关注学生活动的精神生态,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实现每一个学生心智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

(二)生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越多,认识也就越鲜明、确切。从这个角度讲,教师最重要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顺应其认知特点、生命特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表演情境、实践情境等,把关注学生知识、情感、能力、智慧的形成,放置于生活化、情趣化的课堂生活中,放置于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效、经济地高度融合,使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在碰撞中融合构建并真实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便呈现出一种“生命态”的“情趣”,以趣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处于“悱”“愤”状态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卓越课堂。

(三)生动。生命的成长是鲜活而灵动的,生动是生命成长的一种状态。卓越课堂要充满灵动、灵活、灵性,充满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气息,就必须多维互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吸纳整合等,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生成”,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摩擦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文献补充、自制教具等传统教学手段,还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参观感悟、实践体验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提升学习境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生长。生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成长。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生命成长。从生命的层次、从动态生长的角度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应把学生看成一无所知的被动接受者,看成一味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课堂真正变革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和谐、自由、完整的发展。因此,“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生态的,“共生长”的课堂才是卓越的。卓越课堂要用以情激情、以情唤情,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促进学生情智和谐、情智共生;让学生既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培养能力,形成习惯,陶冶情操,激活创新,最终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

第4篇

【关键词】课堂生态 动态性 生成性 真实性 发展性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Huang Juan

【Abstract】The basic idea of paper is build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and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ded by the new course idea, combi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conversazione, survey of attending a lecture, consultation of analec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writer has conceived four characters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including the dynamic quality, creative quality, facticity and expansibility, and investigated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rounding the four characters, reported the problem that exists in the pres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brought forward the imagination for solv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d the strategy for constructing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Classroom zoology Dynamic quality Creative quality Facticity Expansibility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为大众的思想,体现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呢?负担过重,爱好数学、学得轻松的学生不多,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的人不少;课堂沉闷,缺乏灵气……为什么数学课堂生态如此不尽人意,原因在哪里呢?怎样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生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数学课堂生态的调查与研究。

1.数学课堂生态的基本特征构想。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究从视角、方法、理论等方面体现了生态的核心内涵“关联”。国外研究成果表明,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关联的方式”;从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多维、互动;从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整体性、情境性。国外从研究的方法到研究的内容都内蕴着整体、互动、多维、联系、复杂、尊重个体等内涵,并将生态和文化、社会和发展等相联系,从不同侧面呈现着“生态”的核心理念“关联”。

国内对课堂生态研究,最初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中的思想精华、孟子中《孟母三迁》典故以及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的故事的启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对生命个体、生命意义的理解,研究生命。如今看到教育中一些不尽人意,特别是功利色彩和社会中人心浮躁的现象,由此产生了要研究“课堂中的生态教学”。“生态课堂”的含义:生态课堂应当建立以实践生命价值,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的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让师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数学生态课堂”包含本真、自然、和谐;生命、生成、智慧;整体、开放、提升;良好的物质环境。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数学课堂生态应具备如下四个基本特征: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发展性。并围绕这四个特征展开了调查和研究。

2.数学课堂生态的现状调查分析。

选用的实验班级有××小学八轨制六年级数学随机抽取六(1)~(6)班,听课研究,中学普通班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的部分班级听课研究和问卷调查。××民办初中的部分班级的听课研究。共听课35节,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3.改变数学课堂生态现状的设想。根据以上小学初中数学课堂生态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数学课堂生态存在较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数学教学生态:

3.1 建立跨学段数学教研组。初一数学课堂容量接近六年级的二~三倍,但是小学六年级与初一仅差几个月,如此巨大的变化,使刚入初一的学生难于适应,原先的学习生态受到挑战,分化现象开始加剧。要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数学学习生态保持平衡,必须解决接轨问题。

方案如下: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和初一的第一学期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过渡期,小学从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课堂容量、难度提高到现在的1.2-1.4倍,初一的第一学期课堂容量、难度降低到现在的0.6-0.8倍,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要上足课时,进度不能提前。建立跨学段数学备课组,六年级的老师与初一的老师要经常相互听课,必要时交换上几节课,体验不同学段的生态需求。

3.2 控制统一考试次数。初中数学受应试的影响较大,考试次数普遍过多,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用时间去复习迎考,还要留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中考复习,每个学期都要超前上五分之一个学期的课程,于是新授课的时间紧,为了赶进度,难免烧“夹生饭”,尽管临考前一次又一次的“炒冷饭”,但是还是无法把“夹生饭”炒熟。要想“不烧夹生饭”就要保证新授课有足够的教学时间,时间哪里来,减少统一考试次数,每学期只举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就可以了,把“炒冷饭”的时间放在新授课上,把基础扎实,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真正把普及、公平还给学生。

3.3 教学一致、教考有别。理解数学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意图,控制难度,逐步提高,教学一致、教考有别。

所教的内容要有相应的配套例题和相应的配套习题,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杜绝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可以作适当的拓展,但考试命题时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不能随意提高,不能把所教过的内容都往试卷上搬,要做到以课标命题,教考有别。

3.4 减轻负担把自主还给学生。目前的数学课堂,以题海为训练模式大量存在,课后作业多,学生负担过重,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要构建个性发展的数学课堂生态,首先要减轻学生负担,做到一书一辅,杜绝一书多辅的现象;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自习课还给学生自习,不要老是让教师霸占着上课,把自主还给学生。

4.乐学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策略。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数学课堂生态构建的策略研究,并初步总结如下:

4.1 巧设导入情景激发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课例1:教学北师版数学平行线时设置的音乐引入情景,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猜一猜这首歌名叫什么?

听后生齐声回答:铃儿响叮当。

师: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场景?

生:滑雪的场景。

师:滑雪的时候要使人不摔交,两个雪橇板要保持怎样的位置关系?

生:平行。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课例2:在学习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6.1你能肯定吗?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地球这么大,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通过有趣的情景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4.2 设计有效问题构建智慧课堂。有效的问题可以启发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形成智慧课堂。

课例3:在教学人教版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三个老师都出示了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由于问题设置上的差异,教学的效果明显不同。

师1:出示了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本意是想要学生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但由于设置的问题太大,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很多学生说发现了高楼、草坪、汽车等与教师意图无关的内容。

师2:出示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问1:这是什么地方?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是北京。问2:2008年奥运会为什么放在北京召开?

师2的两个问题离开教学内容太远,不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况且这是设计图纸,还没造好,没人见过,怎么知道是北京呢?(问2)2008年奥运会为什么放在北京召开?这跟国际国内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交因素有关,学生不具备回答这个问题的知识。

师3:这是为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设计的建筑群效果图,在图中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几何图形?

显然师3设置的问题简洁明了,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

教师之间的互动,发生了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智慧,使原有的问题设计更精细具体,形成共享文化。

4.3 捕捉生成火花鼓励探究。“创造”来自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恰当设疑,给学生创造发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探究课堂。

课例4:在教学“函数概念”的课堂小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吗?引发了下面一段有趣的生成。

学生1问:运动员在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X(秒)与跑步的速度V(米/秒)的关系是400=vt中,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的函数?

师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2答:把关系式400=vt写成t=400/v时,V为自变量,t是V的函数,把关系式写成v=400/t时,t为自变量,V是t的函数。自变量与函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

学生1:自变量是自由取值的,关系式v=400/t中t就不能自由取值,如果t取0时就没意义,所以t不能作为自变量。

学生3:我认为t可以作为自变量,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

学生1:你说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如果t=1,这时V=400,你能在1秒钟内跑400米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自变量并不是自由量,那么自变量到底受哪些条件的制约呢?明天我们继续探讨。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火花,鼓励学生养成探究习惯,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 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2 施福涛.建立新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山西:《教学与管理》杂志社,200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如松、周泓.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64

6 Mitmaa, Alexis L An d Others.1981 Ecological Case Studies of Classroom Insction in a successful School V caon Inquiry. Volume VI.

7 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M].台北:维新书局,1975.8

8 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第4期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26-02

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之久历史的国家来说,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理因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但由于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处于一种非常态的模式下,体制的刻板单一化,学生只学主课轻视副课的学习模式以及以“分数”论英雄的评判标准,都制约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因此,学生艺术素养的匮乏和学校艺术教育的不完善就成了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中提出写这些关于艺术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其意图在于纠正和改善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现状,并给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艺术与创生――滕守尧先生生态理论之路》从多角度解释和分析了滕守尧先生提出的“生态式教育”理论。何为生态,为什么要把生态观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生态是指人以及其他一切生物存在的状态,我们常说生态系统,教育同样作为一种系统,各环节就是有联系的,如果断了其中一个环节,这个系统就不完整,重则垮塌或毁灭,固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系统了。因此,滕守尧先生把当今艺术教育的改革理论用“生态”二字诠释,就再好不过了,教育的系统犹如生态的系统,少了某一门课或某一教学环节,都会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所缺失。

滕守尧先生通过长期对古今中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和心理学的潜心研究意识到在原始智慧(野性智慧)、现实人文智慧(圣贤智慧和)和神性智慧(超然智慧)这三种主要人类智慧中,唯有神性智慧可以诠释生态式教育中的“对话”精神。艺术不同门类需要对话、艺术与文化、生活、情感以及科技需要对话、教师与学生需要对话,教学与环境需要对话,学科与学科间需要对话等等。这些对话可以使人回到生命的本源,找到智慧的源泉并重新认识自我的存在价值。

文中归纳总结了八个生态式教育的特征,师生平等、对话精神、开放态度、人的可持续发展、不分主副、主题单元式教学、鼓励活动式教学和融通文理,我想这些生态式教育的方法或许对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有将所启示。

一、师生平等,和谐育人

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方式不外乎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不敢说二;老师是主,学生是宾,诸如此类。教师一直以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低位,在被教训、被灌输、被征服的对立关系中学习和成长,这样一来,学生本来的天性和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必定被抹杀。因此滕先生提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最高原则,即“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所谓和谐育人,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平等对待、互促互补、共同发展。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同时也是知识之间的和谐。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关系中的主要两方,都有权利展示自己的知识观点,知识的获取与分享不分高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同样可以同学生身上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结构。

二、以“对话”为中心

“对话”作为生态式理论的核心,其真正意义是在两级边缘地带举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人与事物的对话(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话(主科与副科、文科与理科、技与理之间的对话)。继而滕先生也指出:“这种对话不是形式上的面对面说话,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一种灵魂上的沟通。”

课堂上,教师常说:“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下这个问题。”“讨论”作为课堂的常态教学模式,已经沿用很多年。在滕先生看来,讨论是有规则的、有主题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因此仅仅有“讨论”的教学模式是不够,我们要“讨论”更要“对话”。“对话”与“讨论“的区别之处在于,“对话”是不确定、随意的,是不分身份等级、学位高低的。学生和老师在这样一种不限制的、放松的状态下,通过真诚的“对话”,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提出师生平等、要讨论更要对话两点之后,滕先生继而提出生态教育需要开放的态度,对学识、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开放态度。人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顾名思义,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的河流,就如心胸宽广的人可以包容一切。做人做事需要一颗宽广的心,学知识又何尝不是呢?滕先生认为,以“对话”为核心的生态式教育其目的在于彻底消除以“我”为圆心的封闭意识。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样学识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层面都不一样,每个人感兴趣和擅长的知识面也有所不同,正因如此,我们应通过开放的“对话”方式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天下老子最大”的思想都是狭隘的,也是不可取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在广阔无限的知识海洋里。

四、人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在《我们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文中明确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近几十年世界和社会共同倡导的议题,一直广受关注,在自然、社会、以及经济领域都有所建树,而人作为可持续发展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自身的发展是不是也应该被重视起来,所以,人要发展必然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将学习转化为智慧,学以致用,完善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目标。滕先生认为:“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通过分数来表现”。在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分数的高低似乎论定了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潜力,从高考到考研、考公务员等,“无处不是考,无处不见分”,分数的过分重视往往会模糊了人们对教育目的认识,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做准备,而学习知识意在运用智慧指导人的发展。当然,分数是考核一个人所学知识多少、好坏的客观标准,但却非唯一标准。园金斯曾说过:“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另一方面滕先生也明确了“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智慧而非知识”,知识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指人类认知的成果,如经验知识、科学成果等;智慧指的是一个人的决断力,两者区别在于智慧可以产生知识,但知识却未必能够产生智慧,有时还可能蒙蔽你的智慧。

五、不分主副,融通文理

第6篇

关键词:生态 信息 和谐 主动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生态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和谐的课堂、学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生态课堂追求的是学生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地发展。

在生态信息课堂具体的操作中,不可忽视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学生的创新力存在奴性。由于教师过多地“引导”,他们在学习时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探索,从而桎梏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其二:学生的想象力缺乏灵性。由于教师过多地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的“烂漫”,想象力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力丧失个性。

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我们呼唤信息课堂的真正“生态”。那如何构建生态的信息课堂呢?

一、当一名“成功的”预设者

智慧高效的课堂生成源自于课前充分、科学、有效的预设。预设,有些老师理解为就是备好教案,准备好问题,甚至每个环节花多少时间,哪个问题由谁来回答,都设计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上课时为了防止课堂出现“始料未及”,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在预设好的“套路”中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这种“预设”是盲目的“预设”。生态课堂的“预设”源自于充分、科学、有效的准备。

怎样成为一名“成功的”预设者呢?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1.要“预设”好学生

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诸如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见解、出现的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应做如何引导和疏通,教师必须事先充分考虑,并形成弹性化方案。

2.“预设”好硬件软件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3.预设好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好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让教师和学生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

4.预设好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

二、当一名“灵活的”生成者

生成是指在执行预设过程中的“变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并产生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灵活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例如本人教学“认识功能强大的因特网”。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因特网的知识。于是,本人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因特网,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这样一调整。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还为学生展示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提供了舞台,让果堂教学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在生态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推进学习过程,实现了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精彩火花时,老师应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或直接点明,或言语暗示,或有意导引,触动学生思维的灵感。就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当一名“特殊的”学生

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老师展示演讲的大会堂;课堂精彩的是全体学生,不是一位老师。课堂上老师要糊涂一点,甚至傻一点,要学会遮蔽起自己的光芒。能让学生答的让学生答,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教的学生教,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为了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彩起来,老师要学会退居到学生的地位中去,成为一名“特殊”的学生。

例如:本人在讲授“声音的获取与加工”时,充分利用了小组学习、启发学习和探究学习。本人退居到学生中去,成了一名“流动的组员”,与学生一起合作、一起探索,尝试分类下载音乐,尝试录制语音。并经常用“现在老师碰到难题了,谁能帮帮老师?”“你能跟我示范一下具体操作步骤吗”……在不断向学生“寻求帮助”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在不断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体验了当一个“小小录音师”的奇妙,培养其终生发展能力。

但是教师退居到学生中去当一名“特殊”的学生,绝不是让老师做“操手族”和“逍遥派”。当学生易错易混易漏处老师必须马上纠正;当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处老师必须讲解清楚;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老师必须及时引导。在生态课堂上,教师永远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当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四、当一名“智慧”的引导者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生态课堂问题是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学生的思维就像漫天飞舞的风筝,作为一名“智慧”的引导者,那风筝的线要始终牢牢抓在手里。

学完FrontPage的基本操作后,组织学生自行制作一个主页面。学生探索热情格外高涨,一会儿这边加个Flas,那边加几幅图片,上面再添加一个Logo,中间再加一个框架,后面还要添一个颜色特别亮丽的背景……忙得不亦乐乎,恨不得把在FrontPage中能加的效果一股脑全加在一张网页上,网页版面杂乱无章。巡视学生一圈后,我说:“同学们,如果把一个网站比作一个房子。那今天我们设计的主页就像它的客厅,现在我们看看自己的客厅,美吗?”学生们听了后。都开始思索起来,我又开了个玩笑,“我发现有同学把名贵的床都摆在客厅了。还有同学的客厅里堆满了花朵、餐桌放了一张又一张,噢,还放了无数的玩具。”同学们都笑了,“老师,这客厅不成了杂货铺嘛。~是呀,大家快看看自己的客厅有没有成杂货铺,快把杂货清干净了。”同学们在老师的点拨后,豁然开朗,成功地用“审美”的理念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将学习内容变得宽泛,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会让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进行猜想、进行验证、进行推理、进行与人去交流,使他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教师要全面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作用,正确认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审美的境界。

信息课堂要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培养终生发展能力。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呼唤学生潜能智慧的觉醒,呼唤学生充分展示生命的“生态”,我们呼唤信息课堂的“生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和谐;自主;评价;构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理念、新的名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眼前。生态课堂就是当下课堂教学积极追求的。然而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数学生态课堂?怎样做才能达到数学生态课堂?笔者认为,数学生态课堂就是生命课堂和智慧课堂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把学生、教师、环境和学习评价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和谐的、自主的、多元评价的课堂形式。

一、创设“和谐环境”的数学生态课堂

1.课堂环境的和谐自然

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生态课堂倡导“鱼水般”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两者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对话”,它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生动体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建构了一种民主、合作、互动、创造的新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形成崭新的师生关系,学生自身的价值也能得到肯定。

案例回放:

教学“24时计时法”

师:猜一猜这是每天都要播放的哪一个节目?(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

师: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

生1:是7点。

生2:是晚上7点。

师: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接着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

生3:是19:00。

生4:这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

师:谁能将你喜欢看的少儿节目的播放时间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来?(学生都很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很多少儿节目,并说出了节目播放的时间,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少儿节目的播出时间。)

要构建生态课堂,就必须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多向的真正对话,唯有如此,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才能形成一种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换,系统才会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和谐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2.心理环境的自由开放

师生自由开放的心态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从而让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机制得以形成,从而显示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摆正位置,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带有强烈的兴趣和自我选择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案例回放: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多媒体出示例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想一想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大家可以将你的想法在作业本上画一画,比一比,有想法的同学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在作业纸上尝试,教师巡视。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

生1:我是用眼睛观察的,发现它们的面积不相等。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不同,我认为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可以把第一个图形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5格,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相等。(边说边移动)

生3:老师还可以把第二个图形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这样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得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也相等。(边说边移动)

教师小结。

在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下,生态化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温床。

二、倡导“自主感悟”的数学生态课堂

1.捕捉生成资源,促进自主发展

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正确引导和鼓励,激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案例回放:

教学“角的度量”

师:请同学们测量出这图形中的每个角。

生1:老师,我的量角器折断了,只能量出其中的锐角,怎么办?

师:能不能想办法用剩下的部分进行测量呢?(其他同学也帮帮忙)

(同学们顿时都陷入思考中)

生2:我认为可以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剩下的角的度数,再用90度加上剩下角的度数,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

生3:还可以将这个钝角先补成平角,再量出补上的角,最后用180度减去补上的度数即可。

师:(及时鼓励)这两种方法真不错。

生1的疏忽,教师的智慧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原本仅会用量角器去直接量角,提升到借助其他工具,或用角的性质计算来测量角。如果教师不假思索让生1借一个量角器来测量,学生就失去了一次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样课堂如长期坚持着,定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注重动手实践,鼓励自主探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让我们明白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应从动手开始。在此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去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

案例回放:

教学“认识角”

师: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想不想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做一个角呢?(生自主操作:小棒摆的,直尺画的,纸折的,钉子板围的,硬纸订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用硬纸做的活动角,再组织学生做一个活动的角。(小组操作并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活动角,说一说它在怎样变化?(教师边转,学生边观察)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旋转自己手中的活动角,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在操作、探索、交流、讨论的活动中,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的本领。

三、呼唤“绿色评价”的数学生态课堂

1.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主体对自己表现的认知与批判。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发言或见解等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足迹,不仅能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

2.生生评价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的评价往往比较片面。而学生之间的评价则比较多面化。教师在活动中只需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相互评价。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以及诚恳友善地对待学习伙伴的道德品质。

3.师生评价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评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其更深的意义恰恰在于生态的课堂,在自主探究、互动评价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这自然生成的过程,一定会使这个“生态子系统”更加“生态”、更加“平衡”,最终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智慧课堂;生命课堂;课堂荒漠化;人格教育;生态课堂

关注生命,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生命的教育,教育应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遵循生命规律。从生命教育观来看,数学课堂应当尊重人生命的生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还是数学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要实现由“智慧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即实现数学教学向生命教育的回归。

一、数学课堂荒漠化的集中表现——漠视生命的存在

担负着育人使命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应试”这一价值取向的驱使下,正面临着荒漠化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自身信息的输出,不考虑学生吸纳,对学生的干预和控制超越了其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荒漠化的课堂上鲜见生命之亮色,学生厌学,教师心力交瘁,具体表现为:

1.系统结构无序。现行数学课堂中,教师受由“应试”压力形成的传递现成数学知识的价值取向的拖累,不堪重负;学生缺乏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堪其苦;数学教材缺乏鲜活的生命亮色和育人价值,也备受指责。三者之间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有时更是杂乱无序,教师、学生、教材等孤立要素的功能不仅受到干扰、压抑,而且还被破坏,数学课堂生态灾难便不可避免。

2.信息交换失衡。传统的数学往往只重视书本上固化的真理——一堆缺乏“人气”的符号型知识结论,把数学课堂变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专门领域,忽略充满生命色彩、富含人性的感受、困惑、好奇、期望、兴趣、体悟、意愿、反思、创造等内隐方面的信息,造成了大量有效信息的耗散,这进一步加深师生双方的不信任,使得课堂教学整体系统相关性受影响直至丧失,整个课堂系统便失去了生命。

二、实施人格教育,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视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教学,实质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构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训练并形成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系统,促进学生社会化。

1.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彰显个性。传统学习方式是把学习过程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学生毫无个性可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唤醒生命、激扬生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最终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得以发展。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们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于其中的主体就会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2.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抉择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知识应该是新课程所呈现的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形成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不光是学习的结果,而且应该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和有效的学习,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会使数学教学回到课程改革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的缺失。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

3.注入教学精神,让学生升华人格。米山国藏指出:“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毕业后不到以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大脑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数学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所谓数学精神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数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改革这种在“数学工具论”指导下的形式主义的数学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注入数学精神,对重建数学生态课堂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的组织教学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关心可以经由教学而得以彰显、扩展和生成的人生的意义和智慧。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