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6 10:36: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雨水工程;污水工程;专项规划;原则;排水设施计划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时期,城市基础建设也持续加快。排水、污水、雨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城市各项事业长远发展,对建设一个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意义重大。根据笔者多年设计经验,总结出城市排水及污水、雨水工程专项规划中相关问题供同行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城市排水规划要点
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是在当前城市发展水平下,力求满足城市排水建设的需要,完善市政排水设施的规划工作。其重点工作内容是:在满足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排水系统,优化泵站布局、完善排水体系;合理规划水资源,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实现城市河湖水系的良性循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对市政污泥提出可行的处置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建设计划等。虽然各个城市的建设及发展不一样,排水方式及多年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排水工程规划都有一些共性的原则及排水问题。
2 污水工程专项规划
2.1 污水规划原则
(1)污水管网规划应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作出全面规划,逐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扩建、增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
(2)污水系统的管线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及道路布局,尽量减少与河流、明沟、铁路、涵洞等地下构筑物以,及其他管线交叉,尽可能地布置在坚硬密实的土壤中,当管道埋深过深时应设置污水提升泵站。
(3)规划管网的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管道布置应简洁顺直,应尽量避免在市区主要商业街及狭窄的街道下铺设,污水管道通常设在污水量较大或地下管线较少一侧的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当道路宽度超过40m时,宜在道路两侧设置污水管。
(4)对于老城区雨污合流制区域,近期采用合流式截流制,远期规划原有合流制管道用可作雨水管,新建污水管道。
(5)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的污水应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6)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废水受纳水体,受纳水体应具有足够的环境容量。
2.2 污水设施现状及分析
旧城市的污水管网覆盖率很低,虽然老城区部分区域的污水主干管已经基本形成,但还有部分地区污水设施属于空白区。排水规划充分考虑现状,尽量利用和发挥现有排水设施的作用,使规划新建排水系统与现状排水设施有机结合。因此,对现状排水设施的能力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现状污水量:根据供水资料、城市现状人口、工业总产值、排污设施、污水收集率等资料来估算城区现状的生活、工业污水量。
(2)排水设施现状:过去旧城区排水系统大部分为雨污合流制,未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区池塘,城市排水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所以在进行排水规划时要对已建成的现状污水处理厂、泵站、管网的规模、功能、破损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于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
2.3 城市污水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的排水系统还有部分地区是雨污合流制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现有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污染环境;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排水设施不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管道坡降小、淤积严重、维护管理难度大。
2.4 污水量预测及水力计算
1)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预测是根据城市需水量预测,目前国内在城市需水量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地指标法、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不同性质用水指标法等,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区给水量预测,再根据城市污水收集率计算城市污水量。
2)污水比流量确定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用地主要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及水域等,根据单位建设用地计算用水量预测污水量,考虑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用地性质的不确定性,为避免用地性质发生调整后不致出现排水设施排水能力不足的情况,在计算面积及比流量时,将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面积按综合生活用地、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均摊到综合生活用地、工业用地面积中。
3)管道水力计算
依照目前的计算手段,对城市大面积污水管网的水力计算已经不是很复杂的工作了,应做比较系统的水力计算,确定城区主要污水干管的管径和控制坡度及高程。
2.5 污水工程规划方案的制定
1)污水出路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及周边水系的位置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城区的污水处理标准及排水出路。
2)污水系统规划方案
对于城区地形比较平缓,河流、水系也相对较为密集的城市,根据在建和已建有排水设施情况,充分利用城市地形条件及现状污水收集、输送及处理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主城区地形和环境要求,采用近远期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排水规划。其排水体制将逐步变为雨污分流制,在原有合流制系统基础上,新建污水干管及支管,形成完善的排水收集系统,收集城区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3 雨水工程专项规划
3.1 雨水规划原则
(1)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排水体制实行雨、污水分流制。
(3)以不同河湖水系为雨水出路来划分雨水系统。
(4)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及拟建河湖水系,各雨水系统尽量采用重力流,在利用地形保证雨水就近入河的基础上,减少提升泵站,节省电耗,降低排水设施的运行管理费用及维护管理费用。
(5)保留城区原有坑塘,确保水面面积不减少。
(6)雨水工程规划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行业标准。
(7)充分吸收国内同类型地区的经验,使雨水工程专项规划具有经济、合理、可行的特点,使雨水系统既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现代化水平,又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便于将来工程的进一步实施。
(8)充分考虑雨水的储存与雨水利用。
3.2 雨水规划标准
暴雨强度采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雨水量。
设计重现期: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例如城市的地道一般采用3~5a,一般地区采用1~3a,而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一般地区多采用1a。径流系数:根据地面类别取值,不同地块采用加权平均取值。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能源 城市规划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这是“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一行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巴厘岛召开;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城市“低碳化”再次被提上联合国议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国家制定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上明文规定国家生态市的标准:有80%的县区是国家生态县区,并且有22个或以上的分项建设指标达标。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城市低碳化已经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许多城市开始争创“低碳生态”城市,“生态立市”过程中,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低碳”――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接下来,我们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让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如何让“低碳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以建立起适应未来低碳要求的生态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健康、有序、良性的发展。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政府对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进行长期发展规划,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经济加剧转型的中国,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尤其重要。按生态系统规划城市,基本上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
在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的同时,对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也很重要,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着重低碳减排等远期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众多,格局、历史、文化和产业各有千秋,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则要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各地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扩大生态城镇绿化空间,加大社区绿地、湿地、城市广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扩大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的面积,提供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改善水循环,利用绿色植物大量吸收CO2,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优化生存环境,减少碳排量。以实用低碳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交通导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做到可循环、可持续、可改进,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加快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进程。
第一,能源规划节能优能、开源节流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研究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生态能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支持制造业进行低碳装备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交通规划交通模式推陈出新,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交通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交系统的规划以及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将地铁、轻轨、brt实现方便快捷的无缝换乘,政府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低碳出行,此举降低交通能耗,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减排。
第三,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严格遵从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低碳建筑的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在建筑规划方面,不能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城市绿洲建设,还应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让太阳能电源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先锋。
第四,水循环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时,在生态用水节水方面,对于严重缺水和严重水污染的规划防治,需要建立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国家在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性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发建设不得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危害和冲击,不得恶化水源质量。对相应技术要求也有规定:要求“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以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还要考虑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和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修建水库,收集雨水,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从“高碳”到“低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过去高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还可以避免由于能源过渡消耗带来的资源危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低碳理念,给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增添新的元素。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自身层次,也增强了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对整座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安排的规划师来说,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平 康怡【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省略/zt/dtcsbd/zjgd/2010/05/18/170361.shtml,2010-05-18
[2]王江欣, 《中人口・源境》, big5.省略/stratage/resposition/201003/t20100316_472192.htm , 2010-03-16
[3]徐艳萍 编辑, 省略/Info/21723886, 2010-01-11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协调相映
Abstract: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tak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the basic point,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esigned to mee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city planning,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coordinate mutually can reflect the design effect.
Keywords: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se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它解决的是由建筑、人文风景、绿化、道路、水系等共同组成的诸因素以及以人的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设计是满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解决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2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要求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建筑功能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2.1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师曾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 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 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 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要求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设计的。
建筑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 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 好的建筑如同城市的灵魂, 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 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因此建筑设计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 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交通规定等。这些要求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以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对场地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2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 建筑的安全性体现了城市的安全级别
雅安、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充分说明了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建筑安全是建筑功能实现的最基本保障。建筑安全影响城市安全,城市防震等级以及设防烈度对建筑安全提出详细的要求,城市安全需要建筑的安全性来体现,在建筑设计时,对建筑结构的考虑,需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安全要求,建筑防火、建筑防水、建筑防震都是在结构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建筑的时,不仅要考虑建筑外形的艺术美感,同时需要考虑建筑的安全性,城市规划时关于抗震防灾的相关要求,要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完成。
(2)建筑的功能影响城市功能区划分
城市规划反映了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城市功能依赖于建筑功能来体现。居住建筑是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在建筑设计居于主导地位,合理设计居住建筑有助于城市居住区功能优化。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商业办公类建筑是城市居民工作的场所,建筑设计时应注意有效组织工作流线、工作间与楼梯间之间的距离,最终达到轻松工作、安全工作的目的。最大发挥商业办公建筑的功能。
规范中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m/千人)
(3) 建筑的艺术效果决定了城市整体的风格
建筑的艺术效果影响着城市风格,城市规划中有专门的城市色彩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只能从宏观上规定城市的基本风格和局部片区的城市设计意向,具体城市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筑来体现。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的设计,采用建筑仿生形态设计,不仅将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而且适应了周围环境,为北京市增添了生态与自然的相关元素,成为城市的最为重要的地标建筑。建筑的风格有助于形成城市的整体意向,例如:福建圆楼的相关民居村落的建筑形制的保留,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持。城市景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好的景观设计理念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具体落实。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相应
建筑是城市的名片, 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是衡量一个城市化的重要指标。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 它的整体效果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应考虑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对于建筑实体的功能造型甚为重要,然而对这些建筑赖以立足的场地设计却常常忽略而过,因而类似“成功的单体建筑,失败的整体环境”这样的状况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整体观念的忽略
现在设计中,注重建筑的外表而忽略场地形象很常见。建筑内部功能研究透彻但场地功能流线组织混乱较为普遍,反映出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缺失。造成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整体性缺乏的部分原因在于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目前国内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几乎都是由规划师和建筑师先完成规划范围内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然后由园林师完善环境小品、植物配置的工作。这种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由于缺乏设计者对设计流程自始至终的参与,往往容易造成建筑与场地环境的脱节。
(2)功能组织的忽略
场地的功能组织是场地规划设计中至为重要的部分,它是对人流、物流、货流等诸多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是衔接建筑与城市空间的重要环节。目前的一些场地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相关功能的忽视使得规划设计在相当多的时候仅仅成为一张缺乏细致考虑的图样,片面强调视觉效果却忽略了场地基本的功能组织,其结果是剩下混乱肤浅的表皮,在使用时有着诸多的不便。
(3)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环境—行为”理论一直致力于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营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环境。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些建成的场地中,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时要做到:立足建筑设计, 做好城市规划;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4、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做什么样的努力。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龚爱平( 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安庆246003)
[2]《小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宋金彧 双鸭山规划设计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 137—90
【关键词】参数化设计;城市规划;CityEngine;三维建模
1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行业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AutoCAD,它所绘制的图形存在着层次较低且缺乏关联、智能性不足、方案修改维护成本高,以及现有参数化设计系统技术门槛较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为此,提出一套面向城市规划的参数化设计新技术,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系统的整体架构思路和基于属性块的城市图元参数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DXF-SHP文件格式自定义转换方法;本文为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参数化三维建模技术,其中包括CGA规则库的构建策略和自动化生成脚本的设计等关键技术,并通过实际规划案例,证明了所述技术和系统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2 参数化三维建模技术
2.1 CGA规则库的构建策略
CGA(Computer Generated Architecture)是CityEngine平台为三维城市设计的一种形状语法。由它定义的文法规则可以驱动二维平面生成复杂三维形体。CityEngine平台提供了大量的CGA命令来组装不同的流水线(即不同的文法规则)。从理论上讲,只要参数足够多、文法规则足够复杂,单个文法规则也可以描述一个复杂城市的构造过程。然而这将会使文法规则过于复杂、难以维护,且不利于共享。为此本文提出“一事物一规则”的思路,建立一个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规则库,便于规则的共享和灵活调用。本文根据城市地物类型不同,将规则库中的CGA文法规则划分为“建筑”、“道路”、“地块”三大类,并且制定命名规则,以便于管理和调用。其中建筑类文法规则文件以“B+唯一编号”的形式命名(表示Building),而道路类以“S”开头(表示Street),地块类以“L”开头(表示Lot)。文法规则库的整体框架如图所示。
由于本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端是分离的,这就存在一个规则库中文件如何调用的问题。为此,本文设计了一个以“STYLEID”为核心的调用机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定义一个CGA文法规则,并以“STYLEID”(例如“B201209171121001”)作为该文法规则的文件名(不包含后缀,文法规则的后缀为“.cga”)。其次,在服务网站的风格库中新建一个风格,在该风格的参数列表中增加一个名为“STYLEID”、值为“B2012091 71121001”的参数。然后,规划设计者从服务网站的风格库中获得该新建风格的参数列表,并将其作为属性与城市地物图元绑定,构成带属性的块参照。此时块参照包含一个名为“STYLEID”、值为“B201209 171121001”的属性。接着,设计人员将编辑并保存好的DXF文件经过服务网站上传到服务器,服务端获得DXF文件后启动自动生成脚本,脚本在处理到上述块参照时,先将读取“STYLEID”参数的值“B201209171121001”,再到从规则库中找到对应的规则文件——即“B201209171121 001.cga”文件,将该CGA文件指定给该图元,完成其他参数的读取和映射,即可建立三维实体。
2.2 自动化生成脚本的设计
CityEngine平台提供了一个Python脚本编辑窗口和一个基于Python语言的“CE”模块,借此用户可以使用Python命令自动实现许多自定义的功能,大大扩展CityEngine的功能,自动化生成主要也是基于此实现的。这里的“CE”模块类似于Python语言自带的“os”、“random”等模块,封装了大量对CityEngine内部空间、属性数据进行读写、编辑的API函数,是自动化生成的核心。当然,整个自动化生成脚本还包括许多辅助功能,具体如图所示:
图2 自动化生成脚本工作流程
首先,由于用户上传的项目文件组织难以预料,因此必须对原始文件进行整理,本文设计的Python函数整理流程如下:(1)获取项目压缩包,并将其解压到当前目录下的同名文件夹(根文件夹)中;(2)将所有根文件夹下各层级的压缩包,分别解压到它们的同目录下的同名文件夹中;(3)将根文件夹下所有子文件夹中的文件全部转移到根文件夹下;(4)将根文件夹下所有空子文件夹删除。其次,在获取DXF文件后,需要调用DXF-SHP程序进行格式转换。为了确保该程序能够被Python脚本调用,我们在设计DXF-SHP转换程序,提供了一个含参命令行调用的接口。当程序启动时,先获取2个命令行参数,如果参数存在并且一个是DXF文件目录,另一个是SHP文件保存路径,那么就隐藏程序窗口并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自动结束程序。接着需要清理工程,我们在每个规划方案生成前后,都安排了该步骤,这是为了保证每个项目的独立性,避免项目之间相互影响和产生不发预见的错误。这里的清理包括三维数字场景清理和文件系统清理两方面。工程清理完毕后,即可开始导入SHP文件,并开始生成方案(道路、建筑)模型。
对于这里以建筑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模型生成的方法。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初始shape图形,设置图元名称(平台称为“StartRule”)为“Lot”;然后根据“STYLEID”属性值从规则库中找到相应文法规则,赋予该图元(的“RuleFile”参数);接着系统自动完成shape自带属性与文法规则定义参数的匹配;最后自动生成建筑实体。其对应的Python代码如下:
3 实验分析
为验证所述技术及系统的可行性和高效性,这里以浙江省余姚市陆埠镇的村庄整治规划为例,进行参数化设计实验。实验的已知数据为该村庄的规划构思局部平面图,包含道路中心线和建筑封闭轮廓线,如图所示。实验目标是由本文所述系统自动创建三维化的详细规划方案。
首先利用参数管理插件,在AutoCAD平台上将合适的参数与每条道路中心线和每个建筑轮廓线绑定,特征相同的元素可以一起绑定,效果如图 4所示。在此,我们对建筑对象设计的参数有层数FLR_NBR、首层层高FST_HEIGHT、其他层高F_HEIGHT,对道路设计的参数有左侧人行道宽度L_WIDHT、车行路面宽度M_WIDTH、右侧人行道宽度R_WIDTH,此外两者共有的参数有精细等级LOD(用于控制生成模型的精细程度)、风格编码STYLEID。
最后,将文件另存为DXF格式,通过服务网站上传到服务器。服务端后台随即启动自动化生成脚本,按照上文介绍的流程自动生成三维化的、详细的规划方案,并提供下载,最方案终效果如图 5所示。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该系统生成的规划方案具有非常丰富的细节、逼真的纹理和三维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如此详细的规划方案从参数管理到上传、再到获得最终结果,总耗时仅20分钟左右。如果使用传统的3DMax、Sketchup等三维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手工制作,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可能需要花费数天时间。
当然,本系统的优势除了处理速度快,更重要的还在于使规划方案的调整变得异常方便。例如当需要调整图 -a中局部建筑的层数和风格时,只需将DXF文件中的对应建筑轮廓图元(属性块)的属性数值稍作调整,重新上传到服务器,数分钟后即可得到成果(如图 -b所示)。
a. 调整前
b. 调整后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作为面向城市规划的参数化技术与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了参数化三维建模技术,其中包括CGA规则库的构建策略和自动化生成脚本的设计等关键技术。至此,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城市规划的参数化设计技术与系统。最后的实际规划案例证明了系列技术与系统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然而目前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既有的规划构思图,自动、快速得生成详细的规划方案,即方案的设计部分其实还是由人工完成的。对该套技术和系统进行拓展,使其能模拟人工构思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设计部分的计算机自动化,将是未来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010DFA92720) 及"863"项目(2009AA12Z121)资助
作者简介:
【关键字】绿色建筑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
1、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其中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为室内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绿化设计、公共设施集约化设计等为室外环境分析、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良好的室内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概念设计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建筑能耗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设施增多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与破坏。通过利用现场资源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区划分归类,如将具有同样使用功能的区域设计安排在指定的空间内,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节能,而室内空气的对流畅通又降低了用户对空调等设备的依赖;利用自然资源还可以完成室内的防潮、除湿、换气等事项,同时也增加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2)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与概念设计。从宏观方面而言,绿色建筑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以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的出发点,实现建筑工程的科技性、经济性、地域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将重点对室外环境中的绿化设计进行一些分析。这种绿化设计通常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屋顶的绿化设计就是对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生活意境的创造。据研究,城市建筑物植被每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中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度,这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能使夏季降温、冬季保暖,同时还吸附了浮尘颗粒,降低了大气污染。
(3)建筑材料的选择。根据有效场地选择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就地选材或在允许的地方使用旧材料,这样省却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费用,减少了能耗和浪费。在使用新材料时要首先选择最低消耗、而且具有再生性、可持续生产并能回收的材料。例如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考虑增加可再生、可回收的木材材料的使用率;就地选取本地区的青石资源,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和修桥、补路等,不仅美化了建筑环境,而且营造了地方特色,还节约了资源。
2、绿色建筑节能概念设计
依照当地气候条件,认真研究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概念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室内设计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保持着原材料的质朴本色,因此能够就地取材,即选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是可回收的材料,对塑料、玻璃和工业废弃物等进行再生的利用。
4、绿色建筑智能概念设计
绿色建筑智能化概念设计可利用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以保障室内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通过完善的智能化概念设计以促进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5、绿色建筑节水概念设计
中国属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是现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周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绿色建筑内部需要大力提倡并推广节水型器具的设计与应用,在进水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余压,设计建设建筑区域中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开发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性水用于绿地的灌溉等利用途径;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并按照室内水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科学设计冷热水以及开水供应系统,或者是采用分质供水。
6、绿色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城市从单一的地上空间趋于向地上地下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地下厚实的土层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使得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可设计成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的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从而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自身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以体现建筑的“绿色”化,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居住场所,满足居住人群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原则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个关键,并将其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以及建筑材料和技术选用、设备安装乃至建筑工程完工后的营运、维护等进程之中,充分把握概念设计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自然与建筑物三者之间的互动。
1、整体及环境优先
在设计中,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力求所谓的最佳环境效益,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如对当地文脉的保持、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加强对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技术、材料的重视及利用,搞好建筑环境的绿化,降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运用独特的美学原则以充分展示建筑体的时代精神。
2、简省高效
绿色建筑概念设计就是要体现对能源节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运用电子和信息技术等诸多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并加强建筑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预见性研究,使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建筑物后期扩展和建造留下充分的余地。
3、健康舒适
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透光等,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保证住户工作及生活、学习环境的绿色、健康。
三、结束语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绿色建筑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讨力求达到绿色建筑概念设计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管理的职能,建立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政策支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陈宇峰.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8(3):3-4.
关键词:人文地理 城乡规划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1.1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1.2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2.1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2.2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
3 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建筑法规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67-02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实践能力强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这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体现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建筑法规》课程为例,探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建筑法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土木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集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主要让学生掌握工程建设中可能涉及的法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并能利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课程。
一、实施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凸显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建筑法规》授课以讲授为主,主要依据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条文组织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脱离作业现场,与工作实际不能有机结合而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项目化教学将有关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融合到一个个现场实际或模拟项目中,对应具体工作岗位,更具体、更形象,既突出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更能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教学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社会阅历、课程设计等方面具备较高综合能力时才能把课程教好,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而传统的《建筑法规》教学以教材为依据,以法条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主要以理论为主,一般不涉及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能促进教师重新审视《建筑法规》课程建设与教学,重视与企业、社会接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走出传统束缚来强化自身教学能力。
(三)强化校企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项目化教学需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以满足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这就赋予学校和教师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和授课教师要走出校门,强化与企业交流、合作与调研,获取一线项目资源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来实施教学,其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如此才能彻底摒除传统满堂灌的弊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更有利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此,双方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成就了教师,还为企业培养了合格人才,对企业、学校、学生、教师而言都有利。
二、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程教学关键在于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并基于岗位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来实施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力求实现学生学习自主化、趣味化、形象化、质量化。
(一)组建主体多元化、合作多样化的教学团队
我们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时,注重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由校内主讲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实施课程建设双带头人制度。来自企业的课程带头人注重选取在施工现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有利于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课程共建中除实施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中厂等培养学生外,还要邀请部分企业人员来校兼课、课程研讨、讲座、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制定,更要注重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调研、兼职或挂职锻炼,为课程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丰富项目选取与设计
《建筑法规》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到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机械员等员十岗位。为了更好的与这些岗位对接,对此我们选择了负责学院在建图书馆项目企业为合作企业,以图书馆建设项目为例,设计了图书馆工程报建、图书馆工程施工许可证申领、图书馆工程项目招标、图书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监理等16个教学子项目;根据岗位面向的工作任务的不同,设计了法律关系确定、项目报建、企业资质申请与管理、执业资格考试、招标公告、项目投标、合同订立等38个项目学习任务,此外我们还结合与我们合作的建筑企业目前在建的建设项目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项目教学案例,以便形成体系完备,集课程知识、技能于一体的项目化结构课程体系。
(三)以企业专家为主导,设计学习项目与任务
建筑法规课程是建筑企业诸如施工员、安全员等员十岗位面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省建筑企业岗位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学生就业领域非常明确,能力要求也非常明确。我们在明确课程主要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后,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学习情景,并在企业专家指导下设计了一个个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项目与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项目和任务来自主学习。如安全员主要涉及督促安全制度落实,协助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工伤事故上报、开展安全活动岗位职责,基于此可根据图书馆建设项目设计现场安全制度落实任务、安全技术交底任务、安全检查任务、工伤事故上报任务及安全活动竞赛策划任务等系列任务。
(四)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包
在基于校方教师具有“理论知识较好、时间较充裕”,企业人员具有“实践经验丰富、工作繁忙”的特点基础上,形成以校方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企业专家为辅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在基于遵循学生知识认知及能力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其别要注意结合企业岗位及工作过程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设立基于真实或仿真的教学任务。任务设计要注意结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层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需求来予以取舍和整合,以及序化课程内容。整个过程还有注意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最终形成学生易于学习,教师易于操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组成的课程的教学资源包,资源包中各项目及任务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晰,要能很好地对应课程教学逻辑关系。
(五)设计现代教学方法,践行“教学做合一”
《建筑法规》课程应实施以项目驱动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能较好实现培养方式由“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凸显学生和教师双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此在该模式下要基于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及认知规律,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针对工程建设中具体的工作任务,如企业资质申请、施工许可证申领、进场材料检测等,在教学中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参与想、讲、学、做、评等步骤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技能目的。
(六)实施多方参与评价,完善反馈与优化机制
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如果成功,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对实施中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其效果的优劣须经过科学评价方能得出,不能单纯由授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说了算,而应取决于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对此,在对《建筑法规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后,还应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等为主进行评价,以便真正了解课程改革后的真实效果及不足之处。作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方应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或改正。如项目设计不合理,须重新开展职业岗位分析与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优化项目教学设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反复,最终才能形成更优的能运用于课程教学中的项目与任务设计。
三、结论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往往将项目化教学作为主要形式之一。它确实能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驱动为手段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但项目化教学关键在项目和任务设计,应结合岗位需求和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还须借助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方能较好的实现。当然教学中也要关注在教学实施过程出现的系列问题,不断从项目选择、任务设计、能力培养、教学考核等方面来完善项目化教学,方能取得实效。
作者:唐飞云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资源环境开发与城乡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部湾将会形成以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城市群,这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西 75 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占4%。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未来针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调整时期,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正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城乡建设中,小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有新屋无新村、用地失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地、各部门缺乏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无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提出了市场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具备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能力、遥感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土、城乡、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4]。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 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必然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前瞻性以及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学校培养目标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人多定位为交通、土地、城建、规划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规划工作;从专业去向看,主要定位在市政工程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有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在交通领域更有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囊括了以上多个专业领域,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问卷结果显示有14%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说明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不清晰,学生的专业目标比较模糊。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部分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和模糊性,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实践课程设置也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适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创新体系。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杂乱,实践性教学与实验课应该加强。
三、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具体定位,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基于此,作为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更多的依托了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有别于区内其他高校(师范类的广西师范学院、理工类的桂林理工大学),突出管理的特点,致力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区内其他高校多授予理学)。学校进步结合师资及学科发展布局特色,将本专业发展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任务,结合该学科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形成了规划、施工、营销的有效协同创新。
(二)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因为该专业的根基在地理科学,它本身就是由地理科学演变而来的,只有发挥地理科学综合分析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要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体系,这是财经类院校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之一。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者,要体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管理学是财经类院校的强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是体现该专业在财经类院校的突出特色,也是学生未来发挥作用的长项,要结合方法目标开设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特别是要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管理方面的课程,强化专业的实用型原则。广西财经学院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开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并吸收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开设有项目管理学、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今后从事规划项目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对城乡规划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区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高校较少,人才需求压力大,而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北部湾实际需求,从而凸显本校办学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国高校之窗:http:///collegemanage/contentzhuanye26417.shtml
作者简介:
王德光,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