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稻瘟病;防治;菌源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1 稻瘟病症状
水稻的各个时期,除根以外的部位都会受到稻瘟病的危害。由于危害水稻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1.1 苗瘟
苗瘟是由种子带菌引起的,通常发生在幼苗2~3叶期,侵害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使秧苗卷缩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1.2 叶瘟
叶片上发病叫叶稻瘟,群众称为“沙叶”,叶瘟是在叶片上产生病斑,根据情况不同有四种类型:急性型、慢性型、白点型、褐点型。主要的是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斑的大小不一,为圆形、椭圆形或两端稍尖的梭形,呈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慢性型病斑为梭形,边缘红褐色,中间灰白色,潮湿时,病斑边缘或背面也常有灰绿色霉。
1.3 节瘟
发生在稻节上的称为节稻瘟,初发生时为褐色小点,后扩大蔓延至整个节变褐色,病部稍有凹陷,容易折断倒伏。
1.4 穗颈瘟
病菌侵染穗颈和枝梗形成穗颈瘟,病斑初为淡褐色,后向上下扩展成黑褐色或暗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严重影响产量。
1.5 谷粒瘟
发生在谷粒上称谷粒瘟,稻粒染病后常形成谷粒瘟,在谷粒上产生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可使谷粒变黑。谷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菌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 稻瘟病的发病特点
稻瘟病的病菌是以分身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稻草上越冬。播种栽秧后,由种子或气流把病菌带到秧田或本田,在叶片及叶节部位引起病害,病菌在叶片叶节部位迅速繁殖,随气流向四面蔓延传播。环境条件适宜,可以反复侵染多次,最后病菌随收获仍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种和稻草上越冬,成为来年的病源。
3 稻瘟病的发病原因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受品种的抗病性和气候、栽培条件的影响,菌源一般不成问题。老病区连年发病机会多,稻田周围的稻草堆放多或作沤肥没有腐烂,因而发病重。发病轻重与品种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和管理水平不同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差异。
3.1 品种抗病性
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强,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的抗病性也不一致。例如:苗期中的4叶期,本田的分蘖期至拔苗期,抽穗期是感病时期。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片当天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逐步增强,13d后很少感病。
3.2 气候条件
主要是温度、湿度,其次是光照。温度主要影响病菌潜育期的长短,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当气温24~28℃,水分90%以上,分生孢子发芽侵入中,需6~8h,潜育期4d。气温17~18℃时,潜育期8d,气温超过30℃不利于病菌生长,病害停止发展。营盘镇6~7月上旬,8月中旬~9月,气候条件温度适宜,只是雨日,雨量多,水稻正值抽穗前后,有利于发病。
3.3 栽培条件
主要指肥水管理,以下几种稻田病害容易发生流行:
a长期深灌水。
b长期渍水的冷侵田和冷水灌溉的稻田。
c孕穗、抽穗期时遭受干旱的田。
d偏施N肥和过迟施用的田。氮肥施用过迟或过量,易引起植株贪青徒长,稻株柔嫩,株间通风透光差,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4 老病区
病源基数多,潜伏量大,易发生。
4.1 消灭田间菌源
处理好病谷、病草,病草收割时分开堆放,不要堆放在秧田边,不用病草扎秧、捆秧、用作堆肥或垫牛栏的稻草,均应充分腐熟后施用。如稻田还田作肥料,应犁翻水中沤烂,有病稻谷及早加工作饲料用。烧掉发病重的稻草,根茬残体杀死病菌。秋季进行深翻清理田间杂草。
4.2 搞好种子消毒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以用1%的石灰水侵种,早稻在10~15℃时侵重6d,晚稻在20~25℃时侵种1~2d,石灰水要高出种子表面,侵种后清水清洗3~4次,直到冲洗干净。或用多菌灵、强氯精侵种。
4.3 选用高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4.4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在移栽后35~40d是长叶长根、出分蘖的时期,肥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进早发(晚发有利于发病)争取多穗,并为穗大打下基础,因此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插秧后灌护苗水,浅灌促进早分蘖,分蘖盛期前适当控水,促使稻株长根,抽穗期灌1~2寸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活秆成熟,减轻发病。
有效分蘖终止期至拔节期,苗期差的可适当补施速效性追肥(如硫铵)促进稻株生长平衡。
抽穗、杨花、灌浆、成熟期肥水管理主要是养根促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达到活杆成熟病轻高产。灌水以浅湿交替为主。尽量少施或不施穗肥,可适当进行根外追肥。
4.5 适时施药防治
4.5.1 苗穗、叶瘟
抓住秧苗期,发现病斑,特别是急性型病斑,立刻用药防治防止蔓延。
4.5.2 叶瘟
在水稻分蘖期要加强田间检查,长势繁茂和上一年度稻瘟病重发区需加强,当发现发病中心要立即打药封锁。可选用“富士一号”等治疗性药剂。如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特别是逐日增加,若遇阴雨天气,还应对未发病的地块进行大面积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等药剂预防,并适当晒田。对老病区、重病区要连续施用1~2次药。
4.5.3 穗颈瘟
根据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或上升,剑叶上有急性型斑增加,叶枕被害达10%或更高,抽穗期碰上阴雨天,则在孕穗期末期,齐穗期各喷1次药。如果乳熟期天气阴雨连天间隔7d则喷第2次、第3次。
4.6 稻瘟病的药剂
75%三环唑粉剂,内吸性强容易被根、茎、叶吸收,抗冲刷力强,药后1h遇雨不需补药,能抑制孢子萌发和附着孢子的形成。常用浓度1000倍液,667m2用制剂量50~75g。
40%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常用浓度1000倍液,667m2用制剂量60~75mL(g)。
25%使百克乳油,该药剂属低毒杀菌剂,对稻瘟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可用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667m2用量40~60g。
[关键词] 鲁甸县 水稻稻瘟病 常见类型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077-01
1 水稻稻瘟病的常见类型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病发时常常引起大幅度减产,甚至导致颗粒无收,因此也被称为“水稻杀手”。在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染上稻瘟病,主要受害部位是叶片、节部、穗部,按照病发的部位不同,水稻稻瘟病也可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1 叶瘟。叶瘟主要指发生在水稻叶片上的病害,常常发生在水稻分蘖拔节期及以后,分为急性、慢性、褐点、白点四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急性型的斑大小不一,呈现暗绿色,这是水稻稻瘟病的初期状态;如果在气候比较干燥的天气状态下,叶瘟可能会从急性转化为慢性,病斑中心呈现梭形,内部灰白色,部分则为黄色,有一条褐色线条贯穿整个病斑,这是叶瘟病的发病状态;褐点型的病斑一般出现在局部的叶脉之间,这种斑一般不会太大;白点型的病斑是在叶片尤其是嫩叶上出现白色的斑点,这种病斑比较少见。
1.2 节瘟。节瘟常常发生在水稻抽穗之后,刚开始是黑色,后来呈现环状,最后变为黑色,这时,水稻苗非常脆弱苗秆非常容易折断。
1.3 穗瘟。穗瘟主要指发生在穗颈、穗轴以及枝梗上的病斑,颜色由起初的褐色斑点变为全部褐色,最后形成白色的穗,影响水稻产量,严重的还可导致绝产。
2 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
近年来,鲁甸县水稻稻瘟病频发,给种植农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就鲁甸县而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主要和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稻田管理等因素有关。
2.1 鲁甸县水稻稻瘟的发病原因――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水稻稻瘟病毒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是滋生病毒的温床。鲁甸县地处云贵高原北部,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在当前水稻分蘖期,气温温度一般在26℃左右,并且阴雨天气较多,空气湿度较高,这完全符合了水稻稻瘟病毒的繁殖条件,如果不多加注意很容易引发水稻稻瘟病。
2.2 鲁甸县水稻稻瘟的发病原因――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也是导致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之一。不同的水稻品种其抗性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阶段鲁甸县农户种植的水稻大多是垂直抗性品种,整株水稻短小而紧凑,这种类型的品种有一定的抗性,但也需要不断的改良。
2.3 鲁甸县水稻稻瘟的发病原因――稻田管理
不当的稻田管理也是导致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一般说来,在水稻种植密度过大、深水灌溉、冷水灌溉或长得过于繁茂的地块,容易发生水稻稻瘟病。在一些氮肥过多的地块也不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还可能会引发稻瘟病。
3 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对于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如果单靠一种防治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稻瘟病的发生,防止其大规模扩散。
3.1 农业防治措施
首先,要良种种植。水稻种植农户在选择水稻品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抗瘟良种种植,云粳31号、合选1号等都有一定的抗瘟性,农户还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灵活因地应对。此外,基层农业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户推荐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
其次,要加强管理。重点是水和肥的管理,在施肥时要注意综合运用氮肥、磷肥、钾肥的量,尤其是氮肥不宜过多,还可同时加入一些矿渣、草木灰等含硅酸的肥料,以增强水稻的抗性。此外,还应合理种植、合理灌溉。种植的密度不应过密,要根据水稻品种的特性以及地块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透气性要好,保证每株苗都能够吸收充足的水分和阳光。
最后,要清除杂草。在实际水稻种植中,杂草、杂苗往往是农户容易忽略的侵染源,因此,我们要做好杂草杂苗的清理工作。清除杂草、杂苗是为了尽量减少病毒的侵染源,尤其是在每季收获的时候要单独堆放病草、病谷,尽早进行处理,防止病毒扩散、传播。
3.2 化学防治措施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性,要先对种子进行抗瘟处理,一般采用25%咪鲜胺10ml兑水浸种20~30kg,浸7~10天。为了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可以在在水稻尖苞期、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稻瘟病的农药。
如果在前期发现水稻得了稻瘟病,就应尽快找出病源中心,针对病源中心及周围的稻株尽早用药,一般用20%三环唑粉剂2.25 k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雾,重病田块施药后7 d再防治1次;对于已经发生叶瘟的田块要立即施药防治,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2 25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需要注意的是,降雨后应对染病地块进行再次查看,必要时再次用药,避免稻瘟大面积感染,但应避开水稻扬花期,以免影响水稻正常授粉。
4 结束语
总之,水稻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要想从根本上防治稻瘟病,就要了解和掌握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在此基础上该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减少和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概率,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春艳.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6(01)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脚病0,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和发生。该病是由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其病原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病毒可经卵传递。获毒灰飞虱在第6年的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能力。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上取食数分钟即能染病,经过13~17d的潜伏期后显症。该病一旦侵深,便难以防治,具有毁灭性,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较多也较严重,得病田块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30%或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1.发病症状
该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叶片次之。受害水稻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后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上部叶片也随之发黄枯死;病斑向病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拔节期病情发展较快,严重时可达剑叶、稻穗和谷粒。湿度较小时,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湿度较高时,会长出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匍匐于病斑表面或攀援于邻近稻株之间,菌丝体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菌核。有时病斑上还可见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气生出菌丝侵染临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发病原因:除品种易感病外,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夏、秋气温偏高,连续阴雨,栽插密度过大,稻田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长期深灌、连年重茬种植有利病害发生。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易感病。粳稻品种一般较感病,籼稻杂交稻比较耐病。
3.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没有特效的防治药剂,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灭虫断毒。由于传毒灰飞虱和该病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单一措施往往难达目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预防为主,切断毒源,治虫防病,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综合采用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方法,采取“品种抗病、栽培避病、治虫防病0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灰飞虱虫源基数,有效地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化学防治应采取/治杂草保粮田,治麦田保稻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技术策略,严格控制灰飞虱传毒和条纹叶枯病的流行。
3.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实行秋翻、深翻,深埋菌核,减少菌源。
(3)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4)合理密植,改善水稻群体格局。增加稻田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程度。
(5)科学管水。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严格水位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润湿0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
(6)控制氮肥施用量。应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同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杆壮,后期不贪青。
3.2化学防治
强调“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水稻进行适时施药保护。在水稻分蘖期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确定防治时期,根据发病轻重,确定防治对象田。即分蘖至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期至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140-01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株个体受害后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谷粒色泽变暗,不能正常成熟。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达50%,甚至失收[1-2]。如不能及时有效施药防治将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做好水稻纹枯病预防和及时有效地施药防治十分重要。
1 发病症状
稻株体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生纹枯病。分蘖期始见病斑,圆秆拔节期盛发,孕穗抽穗期危害强烈。危害叶鞘、茎秆、叶片,严重时危害穗颈和谷粒。稻瘟病初期感染叶鞘,在基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行,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斑块,以后多个病斑相互重叠而成云纹状,导致叶片发黄,严重时叶鞘变褐腐烂,侵染茎秆,上位叶片枯死,植株冒穿死亡,或造成连片倒伏。
2 病原
水稻纹枯病菌为真菌,分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菌丝初为无色,后变淡褐色,有分枝。菌丝能在病组织内生长,也可蔓延到病部表面。在病组织表面的菌丝可集结成菌核,褐色、粗糙、扁圆或不规则形,上有少量菌丝与病组织相连,易脱落于土壤。有性阶段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在隐蔽、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粉末。
3 侵染循环特点
纹枯病菌可危害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花生等植物,危害水稻的纹枯病菌在水稻收割前或收割时,大量菌核掉落田间,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源。稻麦两熟田,在小麦收割后灭茬灌水时,大部分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或混杂于浪渣中,水稻栽插后一部分菌核附在稻株近水面叶鞘上。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菌核萌发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从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侵染稻株基部淹水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一般3~5 d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在外部长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继续扩展蔓延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加重。
4 发病原因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依调查受栽培地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及群体生长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4.1 菌源
育秧播种时使用有病稻草覆盖,幼苗及早接触病菌,或上季收割水稻菌核撒落秧田;插秧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少,插秧时是否打捞水中浪渣等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新垦田块,上年发病轻田块,打捞浪渣彻底田块及水旱轮作田块,一般发病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则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株长势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4.2 栽培管理
4.2.1 灌溉。长期灌深水,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灌深水,则发病重;而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田间保持半干半湿的湿润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受到抑制,发病则轻。
4.2.2 营养。土壤有机质缺乏,偏施氮肥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群体密度大,封行早,稻丛间荫蔽光照不足湿度大,空气交换不畅,形成稻体碳、氮比值小,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叶片柔弱,抗病力下降,因而有利于病菌侵入、滋生、蔓延。发生倒伏的稻株病情会更加严重。
4.2.3 温湿度。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0 ℃左右,在10 ℃以下、38 ℃以上则停止生长。温度在22 ℃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 ℃,相对湿度达97%以上时发病最重。因此,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情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4.2.4 栽植密度。密度与纹枯病的发生关系也很密切。单位面积穴数、每穴苗数越多,其穴与穴间、株与株间愈荫蔽,湿度也愈大,适于病菌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少,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利于侵染发病。
4.2.5 品种及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完全免疫的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孕穗至抽穗期蔓延最快,乳熟期后病势下降,黄熟期发病停止。
5 防治措施
防治原则:必须狠抓农业防治,控施氮肥,适时烤田,及时施药,防治结合。
5.1 选用抗病品种
睢宁地区可选择宁粳4号、连粳7号、徐稻3号、中粳1号等中熟中粳品种以及Ⅱ优7954、Ⅱ优084、Ⅱ优明86等中熟中籼杂交稻品种。
5.2 消灭菌源,打捞浪渣
育秧播种时,一是施用土壤灭菌剂;二是改稻草覆盖为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减少幼苗感染纹枯病菌,移栽本田彻底打捞浪渣,减少菌源。浪渣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焚烧,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3-4]。
5.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
要定穴、定苗、定量栽插;合理施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施足有机肥,氮、磷、钾协调配合,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补足钙、硅肥。把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坚持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湿润灌溉,适时烤田。要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定量灌水,促使水稻清秀老健。
5.4 加强药剂防治
老稻田发病早而重的,在分蘖末期当病穴率达10%~15%时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隔7~10 d再施第2次药。发病一般的田块,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穴率达20%时施药防治。若水稻已进入乳熟期或气温下降到25 ℃以下时,即使病穴率已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也不必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冈·嘧啶苷、苯甲·丙环唑、井冈·丙环唑、井·蜡芽等[5-6]按使用剂量喷药液750~1 125 L/hm2。
6 参考文献
[1] 刘淑环,李金琴.哲盟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调查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3(4):32,41.
[2] 赵白鸽,刘嗣伟.沿黄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9(5):20-21.
[3] 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06(6):33-34.
[4] 石鸿文,丁文侠.水稻纹枯病的配套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3.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90年代初期,在我国江苏省开始零星发生。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该病毒一旦侵入水稻体内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植物病毒治疗剂,加上媒介灰飞虱的传毒时间很短(一般为10~30分钟,最短传毒时间仅为3分钟),因而此病的防治技术要求高,防治难度大。依据近几年来盘锦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将该病有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症状特点
依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结合作者几年连续调查,不同水稻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对该病的感病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水稻在苗期、分蘖期为高度敏感期,如果此期间灰飞虱虫口密度大、带毒率高,加之水稻品种布局零散,关键期防治措施不到位,极易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爆发流行。调查研究表明:水稻在拔节后的感病程度明显减低,但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田间症状,到7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开始大量出现矮缩苗,最终导致减产。
1.苗期发病
主要症状特点为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糯稻、粳稻主要显现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
2.分蘖期发病
主要症状特点为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 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本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不传病。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背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最短吸毒时间10分钟,循回期4~23天,一般10~15天。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病毒主要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下年主要初侵染源。在杂草上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杂草繁殖,然后迁飞至水稻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水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杂草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水稻抗性逐渐增强。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密度高发病重。
三、防治策略及建议
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选择栽培抗(耐)病品种入手,采取合理调整水稻品种布局、清洁田园、合理安排移栽期、平衡施肥、药剂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尽量降低该病造成的危害。
1.农业防治措施
1.1选用抗(耐)病品种
根据盘锦地区气候条件选用抗病、耐肥、抗倒水稻品种是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依据几年来调查,本地主栽品种盐丰47系列等品种表现较为抗(耐)病。
1.2适当推迟播种、移栽时间
播期对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播期越早,秧苗越易遭受灰飞虱危害。因此,适当推迟播期,适期迟播,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一般旱育秧移栽期以5月28日左右为宜。尽量避过灰飞虱为害期。
1.3增加有机肥,培肥土质,适当控制化肥用量,注意增施磷钾肥及硅肥,促使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对病毒的抵抗力。
1.4清除田园四周的杂草,减少病的传染源
杂草是灰飞虱活动的重要场所,要加大对水稻秧田及大田周围杂草的清除力度,以恶化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过渡寄主,截断寄主链,可减轻发病。
2.化学防治
提倡抓住关键期,统一集中开展药剂防治工作,以达到有效减压稻飞虱虫口密度,减低侵染几率,进而降低田间发病率的目的。
建议开展集中统一防治时,各乡镇组织本地各村集中开展统一防治,以村为单位在3~5天内统一防治一次,在防治关键期连续防治2~3次,即可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技术措施如下:
2.1化学防治是有效控制灰飞虱虫量、减少病菌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多环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控病毒传播。
2.2认真防治虫源地灰飞虱,有效压低虫源基数:结合春耕生产总体防治一代灰飞虱,组织农民对水田“四边”杂草上的灰飞虱进行统一防治。在药剂选择上,应选用呲虫啉、噻嗪酮、敌敌畏、吡蚜酮、毒死蜱及其复配剂为主,施药时要适当增加药量和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恢复系R997对稻瘟病的抗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具抗稻瘟病Pi2基因的水稻新恢复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新品种系培育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35基因内特异SNP共显性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研究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25、Pi56(t)、Pit和Pita的分子鉴定 基于生物“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原理构建企业经营者早期综合选择指数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浅议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的防治 论防治稻瘟病 论农业气象因素影响稻瘟病发生分子机制初探 抗稻瘟病菌活性木荷皂甙类似物的分离条件及其分离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输电线路设计中利用谷歌地图进行辅助选线 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柳武革,王丰,金素娟,等.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J]. 作物学报,2008,34(7): 1128-1136.
[7] 陈红旗,陈宗祥,倪深,等.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3个稻瘟病基因改良金23B的稻瘟病抗性[J]. 中国水稻科学,2008, 22(1):23-27.
[8] 胡杰,李信,吴昌军,等.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杂交水稻的褐飞虱和稻瘟病抗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0,6(8):1180-1187.
[9] 刘士平,李信,汪朝阳,等.基因聚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2003,1(1):22-26.
[10]Panaud O, Chen X, McCouch S R. Development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SSLP)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Mol. Gen. Genet., 1996, 252: 597-607.
关键词:药剂;水稻稻瘟病;防治
基金项目: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201452003] ;吉林省财政厅科研育种项目[2013001]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5.032
水稻是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作物之一,水稻稻瘟病是常见病害之一,为探讨优秀的防治药剂,做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验药剂
司
1.2试验方法
供试水稻品种:绿达177。
试验于2014年7月15日~8月15日,在吉林省舒兰市吉舒镇水稻田进行,在稻叶稻发生初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各处理分别为75%三环唑WP1000倍,40%稻瘟灵EC1500倍,75%戊唑・肟菌酯WG1200倍,40%异稻・稻瘟灵EC800倍,40%咪鲜・稻瘟灵EC800倍,18%三环・烯唑醇SC700倍,以清水为对照。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人工喷雾。药后25天进行防效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法,每点15株,每株调查 上部6片叶,进行病害分级调查,然后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附水稻叶瘟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2级:较大褐点;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坏死灰斑,直径1~2毫米;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形,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9级:全部叶片死亡。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40%稻瘟灵WP、40%异稻・稻瘟灵EC、40%咪鲜・稻瘟灵EC、75%三环唑W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四种药剂防效相当;75%戊唑・肟菌酯WG、18%三环・烯唑醇SC与40%稻瘟灵WP、40%异稻・稻瘟灵EC、40%咪鲜・稻瘟灵EC、75%三环唑WP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75%戊唑・肟菌酯WG与18%三环・烯唑醇SC处理间无差异,说明防效相近。
综上所述,防治水稻稻瘟病时可以选择40%稻瘟灵EC1500倍、40%异稻・稻瘟灵EC800倍、40%咪鲜・稻瘟灵EC800倍、75%三环唑WP1000倍在发病初期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3 小结与讨论
关键词 稻瘟病;发病条件;防治对策;云南普洱;思茅区;南屏镇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170-02
南屏镇位于普洱市思茅区中南部,盛产粮食、蔬菜、水果、咖啡、茶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 ℃,无霜期325 d,年平均降雨量1 535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913 h,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相对温度82%。当地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杂交水稻、玉米、茶叶、咖啡、水果及各种蔬菜。水稻是南屏镇主要的粮食作物,2015年全镇种植水稻567.27 hm2,总产量5 020 t,但稻瘟病对当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本文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农户参考。
1 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稻瘟病的发生情况
水稻各个器官均可感染稻瘟病,根据其侵染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对水稻危害最大的主要有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当地水稻移栽30~40 d后也就是每年的5月20―30日水稻抽穗期发病率最高,危害最重。分裂期病丛率为13.2%。而抽穗养花期的病丛率可达86.8%。稻瘟病一旦发生,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是穗颈瘟或节瘟,如果发生早而重,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绝产。
2 发病条件
水稻稻瘟病借助气流传播,发病蔓延快,发病流行与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品种变异等有密切的关系。
2.1 气候条件
适宜温度为24~28 ℃,水稻抽穗期遇到持续3~5 d的低温(20 ℃以下)多雨天气或湿度高于90%的天气容易诱发穗颈瘟。
2.2 秧苗素质差
南屏镇目前大部分采用半干旱水育苗、苗期管理不合理,不能及时通风、炼苗,秧苗质量较差,插秧较晚、过密、群体密闭导致长势减弱,极易染病。
2.3 施肥不科学
有的农户不懂得科学施肥,常常出现氮肥施用过量,磷钾肥施用太少、施肥时期、方法、比例不科学等状况,从而导致秧苗徒长、质量差[1]。
2.4 品种抗性差
由于种子市场普遍放开,管理混乱,与农技推广部门严重脱钩,个别经销商唯利是图不负责任,以利益为主,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考虑少,导致水稻品种杂、乱、差现象比较严重,高产优质品种极少,抗病性普遍较弱。
2.5 栽培技术因素
稻瘟病的发生与插秧密度、施肥量、灌溉技术关系密切,插秧密度过大,施肥量大,田间水稻过于茂密,通风透光不好,容易发病,稻田长期处于深水,冷浸入易造成植株长势弱、抗病差,有利于稻瘟病的侵染和繁殖。
2.6 防治不及时
从生产调查结果看,由于稻瘟病不是连年发生,很多农户不重视稻瘟病的预防。大多数农民对稻瘟病缺少预防意识,都是等病害发生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防治效果不理想。
3 防治对策
作为一种流行性病害,在菌源充足的情况下,易暴发,流行。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时防治稻瘟病。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杜绝从病区调运种子,实施严格的检疫制度;尽量采用包衣种子,也可用多菌灵、三环唑等药剂来处理种子。
3.1.2 清除病原。在稻瘟病的常发地区,水稻收获后对稻草、残桩进行清理,入春后及时将野外堆放的稻草转移到室内;牛栏肥充分堆沤腐熟后使用或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后使用。
3.1.3 规范化栽培。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可调节土、水、气、热及光照的关系,又可以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创建一个良好的抑菌控害田间生态环境。推广早育秧,栽秧等规范栽培技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2-3]。
3.1.4 科学肥水管理。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农家肥,大田要施足基肥,适时适量施用氨肥、增施磷肥。在化肥施用上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时适量追施氮肥,增施钾、磷肥,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改善田间气候条件,用肥上做到科学合理用肥,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冲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分蘖盛期后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抽穗扬花期保证供水,齐穗后以湿为主,干干湿湿灌溉。长期深灌的田块,由于田间温度大,容易发生病害,而浅灌加晒田的田块,由于田间湿度小,发病较轻,因此,灌水应做到分蘖期浅水,苗够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3.2 化学防治
利用农药防治水稻稻瘟病是目前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农药防治涉及用药时期、防治指标以及药剂种类等。药剂防治时间要根据病源体侵染水稻的途径、蔓延危害规律、病源体本身的特殊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4]。
3.2.1 防治时期。经过多年试验表明,分蘖期和破口始穗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3.2.2 防治指标。根据水稻品种、生育期、发病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过早或过迟施药,效果均不理想。在南屏镇水稻尹穗初期病丛率达15%,病株严重度级别在1级时就立即施药防治。
3.2.3 药剂选择。①防治叶瘟:在发病初期选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75%富士一号1 950 mL/hm2,或40%稻瘟灵乳油1 500 mL/hm2+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水675~900 L/hm2喷雾,施药后7 d遇雨要补施。②防治穗颈瘟:穗颈瘟应以药剂为主,可在水稻的始穗期、齐穗期各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40%稻瘟灵乳液1 500 g/hm2和75%富士一号1 950 mL/hm2对水30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重病田5~7 d喷1次。水稻破口始穗期施第1次药,在始穗期再补施第2次药。施药后7 d遇雨要补施[5]。
3.2.4 完善服务体系,及时预测预报。①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有利时机,健全和完善植保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②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有效的稻瘟病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根据叶瘟和穗颈瘟发生规律建立预报模型,提高对稻瘟病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能更好地指导农民在关键时期适时用药,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王维超.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165-166.
[2] 王雅凤.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北方水稻,2009(3):77.
[3] 罗玻军,李坪,廖辉.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5(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