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阶段培养目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

第1篇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第2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1.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1.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1.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

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2.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3.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4.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中职教育 培养目标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31-05

[作者简介]查吉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广东广州 511483)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与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教师队伍、产教合作、集团化办学等因素,包括职业教育的目标、要素、手段、过程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培养目标衔接是基础,它对教育要素、手段、过程和评价等其他方面的衔接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及其内涵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职业教育是为了职业的教育,主要是为学生求职或求取职业资格做准备。基于此,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应主要包括纵向提升、横向拓展和纵横延伸三种模式。

纵向提升模式,是指中职与高职教育指向同一职业领域,其中的高职教育旨在提升学生同一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使其获得同一职业领域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并胜任同一职业领域更高层次的职业岗位的工作。如图1所示。该衔接模式的关键是同一领域不同水平职业能力间的衔接,表现为同一领域不同层次职业资格间的衔接。

横向拓展模式,是指中职与高职教育指向不同职业领域,相比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旨在拓展学生的职业领域,使其获得不同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胜任不同职业领域的工作。如图2所示。该衔接模式的关键是不同领域职业能力间的衔接,表现为不同领域职业资格间的衔接。当然,作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在拓展学生职业领域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不是这种衔接模式的着力点。因此,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获得的职业资格不一定高于中职阶段获得的职业资格。

纵横延伸模式,是指相比中职教育,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不仅可以提升职业能力、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而且可以获得其他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胜任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职业岗位的工作。如图3所示,该衔接模式的关键是职业能力横向与纵向交互衔接,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资格间的衔接。

可见,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与职业能力和职业领域相关。它要么纵向提升同一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要么横向拓展职业领域,要么既纵向提升职业能力、又横向拓展职业领域,这是其实现衔接的根本所在。

二、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

纵向提升模式是当前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假设是:高职教育属于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应高于中职毕业生,并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胜任更高层次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从而彰显高职教育的“高层次”。然而,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除考虑教育层次之外,还应综合考虑职业能力观、招生录取方式、专业与生源特点、学生成才需求以及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培养能力等多种因素。具体如下:

(一)职业能力观与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

职业能力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关键要素。不论是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还是职业领域的横向拓展(实际上是职业能力的横向拓展),抑或职业能力与职业领域纵横延伸(实际上是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与横向拓展),指向的都是职业能力,即三种培养目标衔接模式最后的落角点都是职业能力的衔接。因此,职业能力是影响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关键要素,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认识,会影响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

1.基于技能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倾向于选择横向拓展模式

在一些英语国家,职业能力被理解为“由知识、技能以及根据标准有效地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的能力,可视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可以观察到的、可度量的活动或行为,常被称作专项能力”。实际上,这是将“职业能力”视同于“岗位技能”,这种职业能力观在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技能本位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80至90年代,CBE模式在我国比较盛行,相应地技能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受到广泛认同。即使是现在,这种能力观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依然有很深的影响。若遵循技能本位的职业能力观,不宜采取纵向提升模式,宜通过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横向拓展学生的职业领域。因为岗位技能具有极强的岗位针对性,若学生在中职阶段已受过很好的岗位技能训练,在高职教育阶段将很难提升。即使高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也可能不是最好的途径,也许职业培训或工作实践(如学生直接就业)对岗位技能提升的效果更好。

2.基于知识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倾向于选择纵向提升模式

在法国,受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影响,主张知识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认为了解了关于职业或关于工作任务的相关学科知识,就等于获得了职业能力。因此,法国学校职业教育仍然保持着学科课程的特点,试图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能力,毕业后可以获得就业导向的学历文凭和学衔。在我国,知识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并不被认可,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却很深。如经过多年的改革,职业院校长期遵循的学科课程体系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所谓的“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只是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而课程内容的编排、教师的教学组织遵循的依然是学科逻辑,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若基于知识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方面宜选择纵向提升模式,即高职教育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纵向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比中职阶段更深的学问,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文凭。

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倾向于选择纵横延伸模式

在德国,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实际上,德国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思维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其推崇的综合职业能力观也被广泛认可和接受。若将职业能力理解为综合职业能力,那么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方面宜选择纵横延伸模式。因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专业能力,还包括功能外的跨职业的“人性能力”,即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因此不论是纵向提升,还是横向拓展均有很大空间。

(二)招生方式与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

为推动中高职衔接,各地纷纷开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职面向中职的招生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如广东省实行了“三二分段”、“自主招生”、“3+证书”和“五年一贯制”等招生方式改革。招生方式不同会引起生源的差异,进而影响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

1.对“三二分段”生,宜采取纵向提升模式

“三二分段”是指试点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在试点专业开展对口自主招生,学生在中职学习三年,通过转段考试进入高职学习两年,毕业后获得相应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书⑦。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方面,对于“三二分段”生宜采用纵向提升模式。一是“三二分段”生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所学专业一致,便于在垂直水平上提升同一领域的职业能力;二是“三二分段”生学业基础、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需要在高职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专注于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不宜拓展职业领域,分散学习精力;三是“三二分段”生在高职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除去半年的顶岗实习和军训等时间,真正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拓展职业领域并不现实。

2.对“自主招生”的学生,视专业、学制、生源情况选择目标衔接模式

“自主招生”是广东省开展的又一种形式的高职对口中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中职学校对口专业应届毕业生和中职相关专业毕业、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员,到高等职业院校相应专业就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专业专科毕业证书。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有四个特点:一是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所学专业大类一致;二是具有中等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学制方面,既有两年制,也有三年制;四是生源方面,既有应届毕业生,也有往届毕业生。对于这批学生,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选择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专业、学制、生源等多方面的信息。例如,若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所学专业完全一致,且学制为两年的应届中职毕业生,宜采取纵向提升模式,即在有限的高职教育时间里,提升学生同一领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获得同一领域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如果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所学专业只是属于同一大类,但并不完全一致,且高职学制为三年的往届中职毕业生,则宜选择横向拓展模式。一是这部分学生两个阶段所学专业不一致,缺乏提升同一领域职业能力的专业基础;二是这部分学生已有两年或以上实践经验,职业能力的基础较好,纵向提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可以引导这些学生将已有相关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迁移到新专业的学习上,拓展职业领域,获得新领域的职业资格,成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对“3+证书”类学生,视专业、学制、班级编排情况选择目标衔接模式

“3+证书”是广东省面向中职毕业生推行的一种升学考试模式,学生除参加由全省统一组织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公共课程的考试并达到当年全省录取分数线以外,还需获得广东省考试中心组织的相应专业技能考试的证书,或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等证书。“3+证书”其实是针对中职毕业生的一种“高考”形式,主要以应届中职毕业生为主,这类学生一般有四个特点:一是一般从中职二年级开始参加考前辅导班,相比“三二分段”和“自主招生”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普通文化课的基础较好;二是因准备升学,专业技能训练相对欠缺,职业能力相对较弱;三是在报考高职院校时,可以重新选择专业,两个阶段所学专业可能不一致;四是受教育资源、招生计划完成情况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有时难以照顾学生的专业基础,可能会混合编班(同一个班的学生,中职阶段所学专业不一定相同,有的甚至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对于这类学生,选择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比较复杂,可视学生专业基础、学制、班级编排等情况统筹考虑。例如,如果学生两个阶段所学专业一致,且单独编班,可以采取纵向提升模式;如果学生两个阶段所学专业不一致,且混合编班,则可利用学生普通文化基础较好的优势,尝试纵横延伸模式。

4.对“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宜采取纵向提升模式

“五年一贯制”是指广东省试点高职院校的教育类、竞技体育、表演艺术等特殊专业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进行中职、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学生须参加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以及招生院校组织的术课考试,并达到录取分数线。相比前面三种招生方式,“五年一贯制”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方面更加便利,适宜采取纵向提升模式:一是两个阶段教育的实施主体相同,能够统筹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学生两个阶段所学专业相同,具备纵向提升同一领域职业能力的专业基础。学校可以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出发,根据专业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对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并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培养标准,分阶段实施并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于多因素分析,合理选择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

综上,职业能力观、学校的招生方式对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学生的自我成才需求、专业及其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如有些学生对中职所学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领域不感兴趣,希望通过高职教育弥补专业选择的遗憾,对这类学生,宜选择横向拓展模式;有些学生则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对这类学生,宜选择纵向提升模式;也有些学生希望通过高职教育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他们对高职院校有更高的期待,不仅希望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还希望接受大学的高深学问,感受大学的文化,对于这部分学生,则宜选择纵横延伸模式。另外,各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不同,相应地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进而影响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此外,面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现有教育条件下,必须处理好培养能力与学生成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并选择合理的目标衔接模式。总之,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模式的选择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做出合理的选择。

(二)在中职开设高职预科班,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接口”

在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下,“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在中职学校越来越突出。为迎合学生参加“三二分段”、“自主招生”、“3+证书”等各种“升学”考试要求,中职学校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升学”辅导班,不仅影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为“升学”,学生常常不能接受完整的中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而且损害了未能升学的学生利益,那些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既不能升学,又没能受到完整的中等职业教育,这显然有悖教育公平。另外,作为教育分流的产物,中职生的学术与认知能力普遍较弱,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能力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高职院校更愿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不愿意招收中职毕业生,对中高职衔接的积极性不高。

“五年一贯制”能部分解决以上问题,不仅不会因升学而冲击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因只有一个实施主体而有助于中高职衔接。但若全面采用“五年一贯制”并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1)“五年一贯制”若由高职院校来实施,会挤占中职的生存空间,不利于中职的发展;若由中职学校来实施,不仅挤占了高职教育的生存空间,而且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一种变向“升格”,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2)“五年一贯制”虽然在一个主体内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但从职业教育整体来看,作为两个主体――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之间依然未能衔接。(3)“五年一贯制”意味着学生初中毕业后(15岁左右)就要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但这个阶段的学生职业心理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期,难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选择,过早进行职业定向,不利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五年一贯制”并非中高职衔接的理想选择。

在中职学校设立学制为一年的高职预科班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可行策略。中职毕业生,若想进一步升学读高职,可以参加高职预科班学习,通过统一考试升入高职。如此一来,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完整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正常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也不会受到升学的影响,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另外,高职预科班可以强化学生的普通文化基础,为其进一步接受高职教育奠定学习基础,缓解高职教育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因为作为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体现“高等性”,但受生源质量的影响,高职院校很难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通过设置高职预科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职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接口”,使中职与高职能以高职预科班为“接口”实现成功对接。

第4篇

(一)招生途径受限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 衔接

近年来,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初中教材是通史体例,知识系统性不强,基础知识较少,叙述方式较为单一,语言相对通俗易懂,趣味性与直观性也较强;而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则使用专题性的体例,教材的内容有着学术性与专题性的特征,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因此,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呢?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衔接

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变化和发展是学生了解历史科学的显性成果,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中的“知识”就是教材与教师传授的历史知识以及对这些历史知识进行整理、解释与评价的过程;“技能”则是利用书面或者口头形式重复这些“知识”的过程,在初中与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之间的衔接。

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实现设置好知识与技能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为:了解“秦始皇”的来历、郡县制的相关知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关于秦统一中国后实施的政策,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涉猎过,而秦始皇也是现阶段下影视剧中塑造较多的人物,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影视剧与历史之间的差异,而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接触过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影响,也没有辩证评判史实的能力,而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强,更加注重学生辩证评判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应该将重点放置在学生辩证能力的培养上,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堂课的技能培养目标就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内容:

重要概念的传授、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背景与结构、秦朝政府组织权利分配与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衔接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变化、发展程度等等,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简化与概括的条件下,确认史实,了解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任务评价的正确顺序。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很多,有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概括、描述、演示和推理完成,有的内容则可以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探究的形式完成,这种形式包括参观考察、图书阅读、文献查阅、调查访问、课题探究等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集体进行、独立思考等形式进行。过程与教学方法的衔接十分的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因课而论,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出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接触过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但是对于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很了解,对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也知之甚少,对于专制制度之间的连接与比较能力也较差。在学习情绪方面,学生大多对具体的历史知识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政策、制度、措施的原因分析方面普遍不感兴趣。考虑到上述的情况,教师可以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教学过程中,将谈话法、动态图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与研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资料的处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历史教学的特征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高中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效果。

在“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这一课的教学中,高中与初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情况、君主专制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了解明清两个朝代进行专制统治的特征。关于明清两朝的影视作品较多,学生对于这一阶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大多停留在感性层次中,为此,教师则需要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情况呈现给学生,并为后续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好坚实的教学基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对比,通过横向对照,让学生了解君主专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可以明确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能够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也会阻碍我国社会的进步,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转折阶段,不仅是学生人生的抉择阶段,也是思维的成熟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做好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为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的了解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代勇.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整体观——从高中看初中历史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04).

[2]袁尔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8(01).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及发挥智力与思维息息相关,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逐渐提高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又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并自主地开展学习。

一、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结构内容差异较大,可谓其升级版,需要学生不断综合地运用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理解掌握课本知识。传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令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导致语文变成极其普通的学科,难以使其人文学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无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及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时常用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可以说这些就是语文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例如学习语文古诗,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有怀古、思乡、送别等。初中语文送别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即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虽都为送别,但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景。《渭城曲》体现出诗人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表现出诗人王勃豁达送友的情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做到先分类后比较,让学生切身体会寻找二者异同的过程,学会如何区别观察事物之间具备的特点。

二、培养思维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重视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易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潜意识里将语文视作文字性学科,认为学生只需学习字词文章等知识,能够考出好成绩即可。然而,语文极优雅,它是借助语词,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谱写出来的优美文章诗词,但要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点,编织出完整美好的文章,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发挥作用。

(二)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惯用一言堂,整节课的讲解,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学习,等待教师讲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理解和记忆知识,几乎不存在个人意见与想法。另外,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不关注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无法将更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等,这些都将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影响。

三、初中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详细制订培养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属于目的性、计划性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又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制订完善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首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如学生改写、缩写等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如何科学联想或想象,转换表达方式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基于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和学情,详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计划,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即在不同情境下训练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要求学生想象小草是如何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再让学生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钻”和“偷偷地”这些词汇,利用这些词汇造句,使学生及时进行语言实践运用,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得到培养训练;又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并尝试将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再如教学近代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想象:如果我们仰望盛夏夜晚的晴朗天空,眼前将出现何种景象?又能想到什么呢?再要求学生针对“夜空”这个主题,发挥想象开展写作训练等。诸如此类训练都是对学生迁移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适时监控学生的整体学情,进行积极的反思,灵活协调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及目标。

(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基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则是积极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采取创设情境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要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就必须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及目标,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两难情境创设,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多样化,如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等,当然还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提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质疑知识,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中学生的思维亮点。以问题情境为例,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风筝为写实文,描述了两兄弟间的矛盾。那么,他们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文章中的嫌恶作何解释?可否以讨厌代替呢?这几个问题,前一个属于基础,后一个则是在比较两个词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我”极度厌恶风筝的一种态度。

综上所述,学生最关键的思维能力形成时期即初中阶段,该阶段语文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利于其完善掌握深刻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其逻辑思维的形成,进而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进步,实现不断完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

教学必须为“四化”建设的需要服务,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主要应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是物理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教物理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学教师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培养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

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

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涉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第8篇

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前提,教学设计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转变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得到根本的改变。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全面的人才。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初中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震、共学,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美的创造性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初中音乐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展开。尤其是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初步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堂生动的课应充满艺术的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感染、鼓舞许多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奋斗。

二、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中学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一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师必须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

音乐活动的过程原本就是三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是静态的,二度创作是动态的表演,三度创作是欣赏者课内的说、唱、奏等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内在因素,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及语汇,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