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管理体制

科技管理体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管理体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技管理体制

第1篇

    当前,我国各个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停留在对待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等方面,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范围过于宽泛,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过于细致,科技管理的制度过于教条,这一系列的问题或弊端都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的科技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不同约束和牵制,最终导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重要意义

    科技管理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对相关科技项目所进行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它是管理人员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科技项目本身的预期目标。科技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相关的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有效、正确地贯彻和实施,同时还会影响到能否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各个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的潜力,以及相应的科技规划能否顺利实施。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意义在于,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对我国之前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办法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说,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整体科研事业更快更好地进行下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在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科技管理体制的矛盾和问题。在这里,笔者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

    (一)科技管理部门片面地重视立项,而忽视了科技管理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其管理模式依然沿袭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存在着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导致一些政府职员不能够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另外还有少数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对外提供信息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掩盖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造成信息的不真实性,这些机构或者企业往往通过该种不良方式争取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或者说科技管理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盲目性,必须做到有效改善,才能让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二)科技管理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市场对科技生产力的真实需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步伐。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充分依靠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性、规范性、激励性作用,而我国的科技项目在设置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作用和价值,因此科技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很多科研项目在开发初衷与成果应用上普遍存在分歧,同时也导致了科技管理体制无法与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不良后果。例如,现在国内有很多科技成果,设计上固然完美无缺,理论上也很有说服力,但就是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或者说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这些科技成果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完全没有发挥出科技部门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推动作用。这样,就给我国的科技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机构方面,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的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关于改善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科技管理工作无法过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因此笔者建议从我国科技管理的自身问题出发,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础。

    (一)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旨在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对科研活动进行分层次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重新设定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充分整合整个科技资源,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协调、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我们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

第2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 激励机制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25-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包括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产业。政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其制定的规划、实行的政策直接影响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当前政府主要是通过确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和配套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申报承担这些项目,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政府部门对科研项目和经费进行直接管理。毋庸置疑,这样的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放眼全局,该体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项目、经费、企业及人员之间没有得到高度的协调匹配,监督机制缺失,负面现象滋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乐卮焐肆似笠挡斡胝铰孕浴⑶罢靶约际跆剿骱脱蟹⒌幕极性,阻碍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坚实基础,对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必须要以改革驱动创新,健全激励机制,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影响的现状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在运行管理机制、体系结构、创新主体活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技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各具优势和特色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研究发展格局;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究系统结构优化调整,一些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第三,全国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增大;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地更加紧密,科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第五,专利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快速增长,在国际上的排位逐年提升。

近些年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1)科技项目的评审者又是参与者,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能力混为一谈,无法使项目评审做到公正公平;(2)项目的申请成为谋生的手段,与科技创新越来越远;(3)项目申请程序和经费预算程序繁冗复杂,研究者无法专心投入到研究中去;(4)政府对科研的控制干预太多。以上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企业进行项目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冲破体制桎梏,建立激励机制驱动科技创新成为我们当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委托关系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政府委托企业进行项目研究并直接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申报项目存在道德风险,项目评审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为保证科技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本文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科技管理国情相结合,特别引入第三方组织,形成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委托第三方组织对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匿名管理。这样,政府和第三方组织,政府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委托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三方组织是由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多家中介机构组成的集合,具体包括立项评审专家委员会、结题验收专家委员会、经费预决算机构和监督与信息反馈机构。同时,各机构之间以及机构与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都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各机构具体的职责为:

立项评审专家委员会:(1)立足于评审项目的重点,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说明和实现目的,根据评审流程对申请的项目进行严格分析,最后评审结果并将结果交给政府机关;(2)把评审的重点放在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上,对所有的项目以及项目申请人员都按照评审的程序一视同仁,公平对待;(3)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相结合的多样化评审方式进行多次评审,确保项目研究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

结题验收专家委员会:(1)明确项目的验收步骤、标注和依据;(2)根据项目的目标对各项验收材料进行独立、严格的专业化验收,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要项目承担人进行返工直到合格为止,最后把结果上交给政府。

经费预决算机构:(1)熟练掌握编制预决算的基本要求、详细的具体编制步骤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2)为项目申请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节省申请人的时间和精力,使申请人能专心的竞争立项或者做研究。

监督与信息反馈机构:(1)对以上各委员会对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2)及时公布立项、评审和验收信息,让公众参与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

然而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人具有隐蔽信息而处于逆向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委托人针对人的隐蔽行为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冲突使人显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并自觉的尽最大努力进行工作,委托人应该针对人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本文的委托关系中,政府是激励的主体,第三方组织和企业是激励的客体。接下来,将针对主体对客体的具体激励机制展开深入论述。

(二)政府对第三方组织的激励与约束

众所周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而第三方组织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第三方各机构的服务质量,政府应通过招标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其进行激励。目前具体的招标方案一般有三种:(1)对于满足条件的机构,政府直接给予与其职能相对应的固定的管理费用;(2)对于满足条件的机构,政府只给予一部分管理费用,在任务完成之后,再给予剩余部分的劳务报酬;(3)在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政府在机构执行任务期间,对其进行定时、不定时的有效监督,并且会要求机构及时公布各种评审信息。若机构按照政府要求公平公正顺利完成任务,政府不仅将剩余的劳务报酬发放给机构,还会再给予机构一定的奖金。若机构在执行任务期间,出现、暗箱操作等现象,则剩余的劳务报酬不再给予机构,若造成严重后果,政府直接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般而言,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包括正面的奖励,还包括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比较以上方案,第三种方案奖罚分明,监督约束机制更加完善,能够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

(三)政府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此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性、战略性、全局性、前沿性,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政府应建立保证金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其中,该保证金制度包含立项保证金、成果保证金和成果转化保证金三部分,其具体含义分别为:(1)立保证金是指企业在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活动时,随项目申请书一同递交给政府的费用,其具体金额按照项目预算金额的一定比例来定。该保证金的设置主要是确保所有申请项目的企业都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立项活动,从而提高立项的整体质量;(2)成果保证金是为了保证企业在通过立项后能认真刻苦的进行研究以得到最后的项目成果所设立的约束资金;(3)成果转化保证金是基于当下成果转化率低下所设立的能够促进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形成的制约保证金。

三种保证金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转化,其具体的使用细则为:(1)若企业没有通过立项审核,则政府将暂时保管立项保证金5年以作为企业下次或未来申请项目的立项保证金,若超过期限后企业还没有通过立项,则将该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2)若企业通过立项审核,则企业立项前交付的“立项保证金”自动转化为“成果保证金”。如果企业最后取得项目成果,则根据项目成果给予企业一定的激励奖金,同时“成果保证金”自动转为“成果转化保证金”。在未来5年的有效期限内,若成果转化成功,则将成果转化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并再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用于以后的再创新;反之则成果转化保证金不再归还给企业;若企业在通过立项审核后,最终没有取得项目成果,政府派遣监督小进行调查,若调查发现没有取得成果是由自然因素(地震,泥石流等)造成的,则将成果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若是由人为因素(挪用经费,经费未专款专用等)造成的,则成果保证金归政府所有。

三、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政策保障

为了确保以上激励机制顺利实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政府还应出台一些与之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对第三方机构的引领作用

在新的激励机制下,政府不再是科研项目的直接管理者,而是第三方机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和支持者。政府应该尽快完成自身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协调者、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在第三方机构自身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尚未被企业认可的起步阶段,充分认识第三方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市场发育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将第三方机构的建设工作提到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经济、科技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制度规范和规划引导的职能。

(二)建立和完善法律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在现今市场环境下,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和规范化的政策法规体系是确保企业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政府应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法律法规,例如制定《第三方机构促进法》,修改与第三方机构发展相关的《公司法》、《税法》、《合同法》等,明确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力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建立第三方机构行业自律制度、信誉评价制度和从业人员准入等相关制度;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行操守、违规惩罚、资质认证等行业管理制度;制定促进第三方发展的税收、财政、投融资和信贷等相关政策, 保证行业发展的秩序性、规范性。

(三)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分业政策

我国地域广袤,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资源分布、产业优势等特点不同,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选择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相关科技项目。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的七大产业各自对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政府应对七大产业实施分业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应提升高端设计水平,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充分利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出口优惠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制定信息安全法规;生物医药产业应多建设中药材基地,设立医药指标,简化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等;新能源产业应实施电价补贴,拓展融资渠道等政策;新能源汽车方面应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大力进行市场推广;其他产业应设立质量标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等。

在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激烈竞争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本文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引入第三方组织对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并立足于政府的角度,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和第三方组织的激励机制,以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

[2] (美)拉丰特.激励理论(委托模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 李煜华,王月明.政府行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效应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2)

第3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近年来,国家投入的科技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8年的4 61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8 61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4%提高到1.83%,总量居世界第3位(孙自法,2012)。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不断增长,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激发活力、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及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结构

高校科研经费按照来源渠道大体分为两类: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指列入国家、地方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并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资助的科研经费;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等。横向科研经费指承接国外企业或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经费。以2009年为例,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经费收入为276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占62.83%(高杰等,2011),这说明高校目前科研经费收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十一五”期间国家拨款来源结构为例,其中科技部主管项目占纵向科研项目的19%,其他各部委项目占41%,基金类项目占23%,军工项目占3%,省级类科研项目占14%。各部委拨款占纵向科研项目的60%。可以看出,国家科研经费拨款管理体制是采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重大科研经费拨款都是通过国家各部委立项、审批、下拨,经费管理实行财政部及主管各部委双重管理。

(二)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多采取科研管理部门、学院、财务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合同、项目实施、验收的组织管理;学院负责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组织管理及监管;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核算的组织管理。

科研经费一般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记账、专款专用”管理体制。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基本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所有科研项目可按照不同的预算分类,分项控制,分项核算。科研经费核算既可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科目分类核算,也可按照不同主管部门项目预算支出分类的要求进行预算明细核算,实现了所有科研项目核算信息公开、透明,教师通过校园网可及时查询项目收支结余情况,实现了财务核算、查询信息最大化,满足了不同管理者的需要。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机制及控制机制

为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安全合理使用,高等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责任机制及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如:项目负责人经费印鉴备案机制、经费支出报账审批机制、预算审核机制、固定资产验收审核机制、资产处置报废审核机制、科研经费外拨审核机制、银行卡支付劳务费的发放机制、招标采购及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完善的运行机制及控制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了财务风险。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为例,该校制定了《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对合同管理实行统一授权、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单位未经学校授权,不得对外签订各种合同协议。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学校组织科研收入的协作合同及预算中明确的外协经费合同的签订。科研经费支出所涉及合同全部由学校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签订。财务部门设立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科室,负责对采购招标、合同签订等工作的财务监督,严格控制无合同、超范围、提前支付等现象的发生。合同签订、合同审核归口管理、分工负责,有效防范了由合同引发的各种经济纠纷,有效控制了商业贿赂,防范了资金支付的财务风险。

二、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办法过多,执行难度大

国家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财政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出台了不同的管理办法,目前执行的管理办法有近20项,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等。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有不同的管理办法,执行较为混乱。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例,2011年末有科研项目6 000多项,有的教师同时承担几个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了解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的科研报表;财务审核报账人员也要区分不同的项目执行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分类等。这种制度体系,给项目承担单位及承担教师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政策规定多年不调整,严重脱离实际

高等学校目前执行的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多是2002―2007年间出台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是2006年的。近年来,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经费总量大幅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变幻莫测,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多年不变,已严重脱离实际,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以及市场经济。如:2006年现仍在执行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专家咨询费开支标准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起咨询费标准300―400元/人・天、200―300元/人・天。在当时,这个标准可能很适合,但目前专家咨询费远远高于这个标准。为支付高额的专家咨询费,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只能虚报经济业务,造成科研经费列支不真实、虚构经济业务等现象的发生。再如:目前纵向科研项目编制预算都要求遵循《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313号)中规定的开支标准,这一标准是国家2006年出台的,其中伙食补助50元/天,公杂费补助30元/天。近年来,国内物价飞涨,这一标准远不能补偿教师出差的费用开支,特别是野外实习、野外考察,条件极其艰苦,偏低的补助标准甚至影响到教师出差野外搞科研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政府管理权力过大,层次过多,限制过死

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经费预算的审批、调整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政府对科研经费管理层次过多,限制过死,项目承担单位难以及时灵活应对。以国家地球探测计划项目为例,政府对项目经费管理的层级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办)――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预算的审核、调整需层层上报,项目大额招标采购,项目办需派人参加。这种层级管理的体制造成科研工作效率极低,经费执行速度慢,影响科研工作进程。有关管理办法规定,预算调整按照立项预算审批程序上报,但目前上报的纵向科研项目预算调整方案从未得到过批复,相关规定形同一纸空文,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执行。在现实工作中,重大项目从执行到结束需三年左右时间,因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三年前上报的预算与实际执行会有很大差别,但学校管理层基本没有决策权。由于调整预算批复难度大,所以教师只能自己想办法,以虚假经济业务处理。另外,项目结束后形成的资金结余要按原渠道返还的规定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申请纵向科研项目就是为了评定职称。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有些调整,其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如需调整,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但设备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笔者认为此政策简政放权还不够,此办法也仅限于科技部管理的项目,其他纵向科研项目的预算调整审批权还是没有下放。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科研经费预算及预算执行也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所变化,另外市场经济物价水平、先进的技术装备等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程序应力求方便快捷。

(四)基本科研业务费比例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管理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按性质可分为:机构投入即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竞争性项目投入、稳定性基本科研经费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可获得国家投入的基本运行费、开放运行费、设备费。竞争性项目经费靠教师申报争取,所以每年收入很不稳定。稳定性基本科研业务费是高校可自主安排的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但其收入比例太少。以2011年教育部所属高校为例,基本科研经费仅占科研经费总额的4.9%。稳定性科研收入一方面是经费比例小;另一方面是资金支付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按照零余额支付,年末学校未支付的额度全部返回财政,年初返还。近年来,财政部等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狠抓预算执行工作,加大了对零余额专项经费拨款预算执行进度的监督检查,建立了预算执行与下年预算拨款挂钩的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分别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央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财教〔2009〕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行部属高校预算与预算执行挂钩办法的通知》(教财厅〔2011〕1号),文件规定“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大于当年预算的,全额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小于当年预算但大于当年预算70%(含70%)的,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的70%”。教师争取科研经费很不容易,都担心经费被收缴上去,为实现预算执行进度,年末突击花钱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是造成虚假经济业务的一个原因。科研经费有很多特性,将高校基本科研经费纳入零余额财政支付体系,不符合科学研究发展的规律性。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减少政府管理层次,管理重心下移

在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层级中,高等学校处于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的第一线,他们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自身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了解,政府应扩大高等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权限,把政府部门过多的权力下放到一线的管理单位,充分发挥基层管理单位的作用,调动管理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应通过法律、责任、诚信、利益的管理理念引导科技管理,提高管理效益;通过统一的法规制度、预算管理控制、信用卡支付、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审计等手段,从对科研经费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如:预算审批后,在预算额度内支付劳务费、专家酬金等开支标准应由市场决定。科技创新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才聘用机制、开放机制,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应准许科研经费短期聘用高级人才,为科学研究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增加稳定性科研经费拨款,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稳定的、连续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稳定性科研经费为教师自由探索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是教师的种子基金,是教师承接大项目的储备资金。大多数年轻教师对外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要靠学校稳定的基本科研经费给予扶持,为争取大项目做前期准备。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拨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加大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另外,稳定性科研经费应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允许有一定的沉淀资金,政策应体现稳定、宽松、灵活的特性。

(三)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合理分摊成本

国家现行的科研管理办法,大多规定对课题组成员中有工资收入的人员不准许列支人员性费用。高校科研人员的业绩津贴多为高校自筹经费奖励科研人员,但无法列支在科研成本中,导致了科研经费挤占教育事业费的现象。为完成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科研成本中应体现其价值。科研人员是承担科研任务的主体责任人,国家在制定科研管理政策上,要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将责任与利益有机结合,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

(四)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责任,构建多层次经济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及各岗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制定责任制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责任制内容要全面,要涵盖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各层次的全部内容;二是岗位范围要全面,要建立各层次、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形成从上到下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责任体系。三是要建立经济管理的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使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督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各负其责。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稽核和外部监督检查机制

财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岗位对会计凭证进行事后稽核审查,及时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由于财务报账审核地点分散、岗位多,每个审核人员对财务政策的掌握有偏差,了解的报账信息也有其局限性,很难发现问题。同一报账内容就每个个体来说是合理的,但集中到一起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某大学在外部财务审计检查中发现,某科研项目报销了大量的汽油费,多笔报销累计达几十万元,经审计核查为科研人员虚报科研经费套取现金。类似的现象,内部稽核人员如能及早发现并进行预警提示,就会防止科研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稽核人员可掌握财务核算全部信息,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对日常消耗品的报销,如超出一定量及时提出预警审查。在加强内部稽核审查的同时,政府参与引入第三方即中介机构监管机制,在项目执行中期或项目验收期,实施对项目审计检查,促进和规范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自法.中国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 610亿 居世界第三[EB/OL].http:///gn/2012

/05-02/3860102.shtml,2012-05-02.

[2] 高杰,曲绍卫,杨绮雯.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资来源结构及增长态势分析[J].江苏高教,2011(2):40-41.

[3]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S].财教〔2006〕159号,2006-09-30.

第4篇

[关键词] 客户知识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体系构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完善的客户知识平台、客户交互平台、企业生产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价值,以使公司潜在客户变成现实客户,使现实客户变成忠诚客户,不断拓展产品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其可分为三个层面:取得、增强与维持。取得主要是创造客户价值,取得新的客户;增强主要是改进现有客户的收益性,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持主要是提高客户忠诚度,以长期维持有助于组织获利的客户。因此,用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价值三个维度来衡量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客户知识的来源与运用以及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它是在获取、发展以及保持有利可图的客户组合的过程中,发挥信息和经验的杠杆作用。

通过对两者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在于了解客户,以便在每一次交易中提供定制化服务,而客户知识管理则是将重点放在由客户端学习,以及理解客户的知识需求。因此,客户知识管理的策略就是把客户有关的信息转换为组织经营的重要决策参考,通过知识的获取、转移、实施与维持能够为企业运营提供实质的效益。故企业客户知识管理能力越强,客户关系管理越好。

二、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客户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Campbell提出了客户知识管理概念性构架,其中所提及的客户知识能力较客户知识更为深入,且为客户知识的进一步整合。并结合组织学习、市场营销战略和新产品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成果,认为客户知识能力由四个组织过程组成:客户信息处理;市场营销和IT(信息技术)接口;高级管理层的参与;雇员评估和报酬系统。客户信息处理是产生客户信息的组织过程,而其他三个是在组织内部集成客户知识的组织过程。因此,可以用客户知识管理能力来度量企业客户知识管理的水平。

本文在Campbell的基础上,认为组织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受到组织本身知识流程的效率以及与组织环境的互动影响。

1.客户知识的管理流程

主要是指客户知识的获取、传播分享和创新应用:客户知识的获取就是通过锁定正确的目标客户,运用最恰当的方法产生客户知识,识别具有不同终身价值的客户或客户群;客户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将通过分析客户数据和信息所积累的知识合理高效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传播和分享;客户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是运用客户知识,企业生产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与客户互动的关系网络中,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2.组织内部的基础设施

(1)组织文化。在当今超强竞争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来源于与合作伙伴的亲密关系,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可以学习、使用和强化的知识,企业必须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客户的战略价值,通过强调组织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与客户的互动,营造和谐的组织学习氛围。

(2)跨部门的协同。不同功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对管理客户知识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首先,客户知识的产生和散布主要是基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会议或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讨论,在实现显性知识传播和提升的同时,一些隐性知识也实现了有效分享和显性化。其次,在建立和更新一个共享的客户数据库中,需要不同的部门通力协作,决定什么样的客户数据需要存储以及如何存储。因此,实现功能部门之间的协同会有效支持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

(3)支持的组织系统。支持的组织系统指的是员工发挥应有功能下的正式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员工责任和义务的层次结构及员工评估和回报系统等。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价值链来重组企业的组织结构,构建真正的客户中心型组织。高层管理者在沟通客户知识对企业的价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把客户和合作伙伴作为知识的有价值源泉的驱动力量。员工评估和回报系统对客户知识管理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鼓励员工去获取客户数据,分享和运用客户信息,员工的评估和回报系统应该与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和知识共享绩效紧密联系。

(4)信息技术。良好的信息技术有助于迅速地收集、处理以及传输信息,并准确地活用信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网络化能力,无需将知识加以外显化,也能促进内隐知识在组织间转移。信息技术可以促使组织的知识资产流通,整合片段的信息和知识流,提供内部创造新知识和查询连接外部知识源,信息技术也能够攫取、结构化蕴藏在个体与团体中的知识,支援不同类型的知识及沟通形态,让组织成员或交易伙伴分享与利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构建如上图所示的关系模型。

参考文献:

[1]Alexandra J Campbell. Creating Customer Knowledge Competence: Manag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ograms Strategicall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3(32):375~383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教育;课堂管理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学生能否健康和全面发展。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终归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说高职教育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课堂。高职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管理。现阶段高职院校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到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转型期,优质高效的课堂管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保障意义,对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规则意识的养成尤其重要。

一、高质量的课堂管理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1.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要求高质量的课堂管理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个体职业行动能力社会化的过程,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是促进个体职业行动能力社会化的途径和手段。高职教育不能在黑板上完成所有的“操作”,必须通过认识实习、校内实训、生产实习、教学实验等实践性课程来达成培养目标。与理论性课程的思辨和静态不同,实践性课程是操作的、动态的,教师和学生的物理位置在不断地移动,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学生要听讲、观察、模仿、操作和展示,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多为项目导向法、活动引导法、问题中心法等实践性非常强的方法。如果课堂管理跟不上,则容易导致课堂热闹非凡却杂乱无章,教师的讲解和操作被学生的声音湮没,学生需要指导时教师不能及时接收到信息,少部分学生认真实践、卷入学习中,而大多数学生在闲聊、玩手机或看热闹。课堂管理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师在课堂中的“教”不仅指“教学活动”,还包括“管理互动”。教学活动旨在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发展,管理活动旨在建立和保持一个有益于教学的课堂组织环境,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提供保证,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二者缺一不可。课堂管理通过良好课堂环境的创立,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各种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地开展,课堂必须维持一定的秩序与常规。但由于在高职课堂活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冲突与矛盾,发生各种偶发的干扰事件,尤其是在实训(验)课中,学生的自主活动较多,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受到干扰。有效的课堂管理首先就必须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有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秩序的维持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会扼杀反而促进课堂中的创造,为课堂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2.新媒体环境呼吁高质量的课堂管理

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隐蔽性、即时性、海量信息等特点给课堂管理带来不小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眼界变得开阔,观念更新快,学习的途径和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展。但也容易出现对新媒体过度依赖,沉溺其中,轻者成为“手机控”,重者抑郁成疾,导致其缺乏独立、理性的思考能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产生惰性,不愿思考和实践,不愿在现实中与人交往。遇到问题时,不少学生首选的解决途径是网络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教师权威大有被网络权威所替代的趋势,从而使高职教育的课堂管理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高职课堂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常见的问题有:课堂秩序不规范,说话、睡觉、听mp3、玩手机等现象普遍存在;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到课率低,特别表现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卷入率低,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大多低着头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睡觉,或者看小说杂志,或者网上聊天,教师询问不搭理,使教师总似在自说自话。

二、当前高职课堂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职学生特点亟需高质量的课堂管理

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后果是独生子女比例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易遭受“同胞剥夺”,也就是说,缺少兄弟姐妹可能让他们变得更加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不喜欢与同龄群体相处,在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下,这些学生容易出现独生子女病:自私、不相信别人、胆怯、缺乏竞争感、悲观厌世、责任感不强。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各种资讯的获得途径更加多样和迅捷。后现代的高职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思想灵活,不喜欢循规蹈矩,但同时也容易导致责任意识淡化、价值取向扭曲、道德修养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受扩招及分批择优录取的招生政策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持续减少且质量明显偏低,不少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特点;由于我国职业预备教育的不足,学生不能理性、明智的选择就读专业,某些学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就读某专业,导致其专业忠诚度极低,甚至厌恶所学专业,部分学生抱着混毕业证的心态。因为这些特点,以往学生常出现的迟到、旷课、早退、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这就对高职的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高职课堂,尤其是实践类课堂,对教学资源的要求非常高,是其达到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教学资源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增大,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仍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一是班额较大,尤其某些热门专业,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补充,导致合班上课,出现了七八十人、上百人的课堂,教师要带麦克风,学生要戴望远镜。教师精力、教学时间、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大班额的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认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实训时要排队等待,小组汇报时要花好几节课才能完成,布置一次任务或作业,教师指导/修改到头疼加手疼;二是教学资源数量不足,某些专业的实训设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一套,不少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院校,以及某些院校的非主打专业,其实训设备等硬件资源存在严重缺失,正常教学需要得不到满足,生均占有实训设备远低于教学需要;三是教学资源落后,缺乏现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验设各、设施陈旧落后,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足。

3.管理者及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念不能适应新情况

教师的“教”统治着学生的“学”,教师仍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学生被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是被教师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教师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属于监控者、管理者,这种形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甚至主张“退一步海阔天空”,即放松课堂管理的要求,只要不干扰正常的教学进程,对学生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等行为都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传统教育将课堂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上课时不能捣乱,为达到这一目的,往往采取严格的控制管理策略。教师上课摆出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学生表面上服帖顺从,实质上课堂管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更加剧了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的艰巨性。

三、提高高职课堂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合理利用新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充分了解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学习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趋利避害,将新媒体引入课堂管理加以合理利用,使课堂与网络融为一体。可以利用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来补充、更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把一些枯燥的、难以描述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和现象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以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手段,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创新性联想,提高教学质量。新媒体可以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声像视频和多媒体形式传播,通过电邮、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接收,而且在这种传播和接收之间,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改变传统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和课堂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单向说教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再次,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以消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缩小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范,有利于教育参与者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和情感,取得较好的交流效果。线上交流与课堂现场交流相结合,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人际互动,最终利于课堂管理质量的提高。

2.从学生角度出发改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方式和知识就一定对学生也适用。我们要从高职学生的定位出发,紧密联系高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客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和高职学生们的接受水平,换位思考,注重课堂的细节,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高,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授课环境。

3.制定并严格执行课堂纪律

要改善高职的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改变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让学生承受必要的毕业压力,使学生明白必须努力学习才能顺利毕业,通过外力的约束,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学生的正面行为。这就要从每一门课程严格要求学生做起,要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从终结性考核变成形成性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都纳入课程考核范围。通过严格的纪律惩罚,让学生自觉矫正行为,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每次课程开始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明确奖惩规则。规则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规则的执行情况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查。

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管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而没有考虑学生如何学。教学相长,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高职课堂,教师应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从信息收集、项目制订、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到反馈修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和管理的主体,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的建设中来,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通过自我管理,使学生最终获得个人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霄飞.技术素养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管理探究[J].管理观察,2013(31):105-106

〔2〕任春梅.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管理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78-80

〔3〕卫嵘.高职院校有效课堂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36-38

〔4〕何云剑,何红华.大学课堂管理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30):164-165

第6篇

为加快*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就*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在历城区郭店等镇用地和科技城经济管理职能移交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高新区在历城区郭店等镇用地问题

(一)用地主体。在孙村片区规划范围内,项目引进、规划与土地的征用,均由高新区负责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

(二)用地范围。包括孙村片区控制性规划范围内的历城区郭店镇流海村、武家村、田家村、曹家馆村和彩石镇东小龙堂、西小龙堂村的部分土地。在上述用地范围内,高新区按照需要随用随征。

(三)税收和工商管理体制。按照市政府济政发〔20*〕18号文件规定,高新区办理了征地手续的区域,工商登记和税收由高新区负责,税收与市按体制规定分享。征地范围内历城区原收入,以办理用地手

续年度的上年实际入库数为基数,由高新区按逐年递增15%返还历城区,基数由市财政局、审计局负责核准,市国税局、地税局配合。未办理用地手续的区域,工商登记和税收仍由历城区负责,税收与市按体

制规定分享。

(四)征地拆迁。用地范围内涉及的村庄整体搬迁,由高新区负责安置,并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有关补偿费用。历城区和郭店镇、彩石镇政府按要求负责组织拆迁,并做好村民和有关单位的思想工作,确

保建设项目顺利开工。

(五)职权划分。高新区办理了征地手续的区域,其经济管理职能由高新区行使,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仍由历城区行使,由高新区向历城区支付一定的社会管理服务费用。

(六)今后高新区征地涉及历城区其它村庄少量土地的,参照上述办法执行。

二、关于高新区科技城经济管理职能移交问题

自7月1日起,将高新区科技城原历城区区划部分(以下简称该区域)的经济管理职能移交历城区。

(一)移交后,高新区退出该区域的税收征管,不再行使经济管理职能,不再承担社会事务费用。该区域的税收由历城区负责征管,与市按体制规定分享,并以20*年该区域实际入库数为基数,按逐年递增

15%返还高新区,基数由市财政局、审计局负责核准,市国税局、地税局配合。

(二)移交后,高新区科技城名称、性质及企业享受的各项政策不变。该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与管理仍由高新区负责。该区域内各项经济指标统计,以20*年为基数,以每年递增15%

的比例纳入高新区统计,基数由市统计局组织历城区和高新区统计部门协商确定。同时,历城区要协助高新区组织完成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部署的科技各项统计工作。移交前在高新区立项实施的各类科

技计划项目(包括省级以上的创新基金项目),由高新区继续承诺完成与上级签订的项目执行合同,兑现有关政策,负责项目的鉴定验收。移交后新进科技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管理交由历城区组织执行,项目需

地方匹配的资金由历城区予以兑现。移交前入驻创业服务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的孵化企业,按照协议规定由高新区执行完孵化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政策;移交后新入驻的孵化企业,由历城区进行认定并给予政

策支持。

第7篇

一、客运交通管制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的目标

构建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一方面是为了客运交通供给基本满足客运出行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实现城市客运交通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目标。对于管理者而言,需要在现有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下,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城市客运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为了环保,需要尽可能减少私家车的出行率,采用对私家车驾驶员征收拥挤费和对公共交通乘客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则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目的,这样政策的制定,不仅有利于环保,还减少了交通拥挤,改善了交通环境。

二、客运交通管理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的决策方法

构建客运交通管制条例下的交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采用合适的决策方法。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管理者而言,可以将政策决策的研究划分为三种,分别是传统的政策决策、不确定条件下的政策决策和公共参与下的政策决策。下面,笔者将就这三种方法分别展开分析。

1.传统的管理者政策决策方法

传统的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从行为上看,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也称为理性模型,侧重点在于识别政策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二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侧重点则在于对参与者和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的有Walker,他在2000年提出了城市交通决策的整合系统图。他认为决策的本质在于让各方利益平衡,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参与方众多,而在做政策决策时最本质的原则是在

2.不确定条件下管理者政策决策方法

在做城市交通中的决策时,一般是有多种方法备选的,需要在众多方面中选择一种来作为决策方法,或者是将这些备选方法整合,来做决策方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可能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和社会的执行环境不确定。Walker也是赞同这种看法的,但是在这种看法的基础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还是回归到他认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身上。他认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城市交通未来的评估不同,那么他们对于制定的交通政策的看法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其愿意或者拒绝城市交通政策的实施是不确定的。根据这种情况,Walker制定了相应的自适应性政策流程,给面临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在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中,会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城市外部环境的发展、政策的决策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的来源,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处理这些不确定性。Walker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公共参与下管理者政策决策方法

近年来,每当制定出新的有关交通经济管理的政策,总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尤其是最近几年,不同利益相关者和主题对政策的反对意见日益增多。根据这种新情况,研究者在制定政策决策的过程中,逐级开始关注公众的反应和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参与过程,研究出在公共参与下管理者政策决策的方法。比较有影响力的方法,有Carlos F.Pardo(2007)介绍的几种有关引导公众对于公共交通与其他可持续通方式的意识与行为转变的策略。

三、总结

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而言,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笔者简要介绍了管理者在制定政策决策时所采用的方法,希望能对构建交通经济管理体系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政策是管理者合理分配客运交通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文.浅谈编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代交通管理.2003(03).

第8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动态系统; 检查井新工艺; 微表处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西安市灞桥市政养护管理公司隶属于西安市市政设施管理局,是一家专门从事市政设施养护、管理的企业。常年承担着西安市灞桥地区62条道路,总面积342.7万平方米,15.7公里雨、污水管道、6787座收水井、4469座检查井和59.6万平方米人行道以及市政附属设施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公司设有专门的设施巡视班、路面班、挖井疏通班、预养护部、人行道班,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70多名和大大小小先进的专业养护机械设备52台,对辖区内的设施进行维护。

现就公司如何开展养护维修,以及在养护管理中采用的一些先进管理手段和施工工艺与行业同道作一交流。

一、养护概况

对于市政道路的养护管理,公司一直在不断开拓创新,力争用新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施工养护工艺,提升市政设施的管理和养护水平。

在日常养护维修工作中,有以下主要对策措施:①首先制定了严格的养护管理流程,包括道路巡查、病害汇总、制定维修计划、实施养护维修、质量检查验收等环节;而后以上流程重复进行,不断补充完善。②为了加强道路巡查和施工养护维修信息共享,确保道路病害处理的及时性,在道路管理中成功运用了有管理处开发的道路管理动静态系统。③针对检查井井周路面开裂、塌陷这一质量通病,设施局大胆采用一种新型井框盖――可调式井框盖,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工艺要点是利用承插式连接将井框与井座固定连接,再使用安装框将井框盖与原路面之间的空隙用沥青混合料分层填实以保证回填压实度最终使井框与井座和路面整合为一体。④预养护――微表处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粘附性,提高了路面的防水、防滑、耐磨、平整度,延长使用寿命。

二、动静态系统的应用

随着管理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不断完善处内动静态系统应用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简化操作流程,完善道路各类基础信息,并对道路建立专属的电子档案,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管理养护新模式,实现了道路基础资料可视化、病害反馈及时化、养护管理规范化。

1)动静态系统的应用的情况:

(1)据统计,截至2014年下半年11月底,通过动静态系统运行,管理部门传输年度信息数共3610条,照片数4048张。养护部门传输修复后信息3670条,照片数4108张。

(2)每日接收管理巡查人员的病害信息和照片录入动静态系统中,打印出《道路病害修复通知单》和《因工刨路修复单》,这是管理部和养护部对道路病害反馈和维修的信息表单,其中还附有病害照片近景和远景照片。施工人员现场施工完成后拍下修复后的照片传到信息中心记录到系统中,将动态的维修过程与静态的病害信息相整合,形成动静合一、养管修护的闭合链,不断完善管理和养护工长回复,使施工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3)完善“一路一档”的道路信息资料电子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和日常维护信息。在电子地图中标注示范道路基本信息,包括台帐信息、照片和检查井的汇总数据。日常维修信息将病害照片定位到具置进行标注和病害描述。

2)运用静动态系统取得以下效果:

(1)提高道路巡查人员和养护维修施工人员反馈信息的能力和及时性,对重大事件、特殊事件的反馈速度、抢修速度大幅提高。

(2)将道路台账信息、道路结构信息等相关基础信息以及相关照片完全电子化,形成一个道路基础信息静态信息数据库,能让它便捷地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满足动态地管路养护维修工作的需求。

(3)运用该系统,真正的把病害情况放大到眼前,将维修计划安排在当下,减少了工作环节,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4)对反馈的管理养护信息(文字和图片)进行备份、存档,确保了数据及信息自动分析的准确性,为养护施工以及对修复后信息汇总和分析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三、升降检查井新工艺

城市道路检查井种类和数量繁多,目前采用的的是铸铁井框盖和钢纤维井框盖。在使用中经常出现井周下沉、检查井框比路面低或高,机动车通过时,出现跳车或造成行车不适,长时间会使井周边路面损坏;井盖与井框不配套,机动车通过时产生噪音,并经常会出现“飞盖”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现在逐步将不合格的检查井更换为可调式井框盖。

施工处理方法如下:

1、对施工管理人员、操作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

2、施工机械配备。切割机一台;空压机或小型破碎机一台(枪头须配备两个以上);平板夯、冲击夯等能满足夯实要求的夯实机具各一台;轻型卡车两辆(运送材料、设备和废料);振动压路机一辆;夜间施工照明、安全防护设施;小型发电机一台;撬杠一根;3M直尺,塞尺等。必要时配备路面多功能养护工程车及吊装设备。

3、材料的准备。所用的原材料及预制购配件必须符合规范和相关规定。

1)进场的原材料(砂石、水泥)必须送检。

2)砂浆采用M20,并由试验室确定配比,施工现场按试验配比确定施工配合比,建议采用商品干拌砂浆。

3)井周回填必须采用热拌沥青混混合料,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40度,碾压温度不低于125度。

4)切边:

①只井框下沉,最小切割半径≥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mm)。边缘裁成立棱,为规则的方型或圆型。

首先将路面按所需尺寸切割开

(切割半径≥ 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尺寸单位:mm。

5)破碎:用冲击钻将井周破碎,取出旧井框盖。

①只井框下沉时,破碎深度:在最小切割半径≥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mm)范围内原则上不小于13cm(原路面为两层沥青料时以清除旧沥青层为准)。

②井框及其井周路面均下沉时,破碎深度:在最小切割半径≥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mm)范围内原则上不小于13cm(原路面为两层沥青料时以清除旧沥青层为准),其余部分不小于5cm。

6)清理:将旧井框盖取出,清理操作面,作业范围应无松散沥青混凝土粒料,操作时注意垃圾等杂物不得掉入检查井中。

7)安装:

①根据路面的高度,必要时拆除井筒顶部砌砖,将混凝土调节环固定在井筒顶部,确保混凝土调节环顶面与路面高差为12~16cm。采用1:2砂浆粘结,砂浆厚度不得超过2cm。

②将安装框套进调节环中,以确认调节环的高度是否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为保证井盖能正确的被安装到位,必须保证安装框的底部是处在被套调节环内的位置。

③在接茬立面、调节环处及老路基层应均匀涂刷结合油。

④用沥青混合料将挖开部分填充,必须逐层回填压实,每层以5cm为宜,压实机具采用立式夯。回填至低于路面1.5~2cm处。

⑤提升安装框高于路面2cm左右。

⑥将安装框小心的取出,避免破坏周围的填充层,形成预制结构。此时,铺装层高于路面2cm左右。

⑦将新的井框盖小心的放进预制结构中,井盖的开启方向应垂直于水流方向。

⑧使用压路机碾压,将井框盖压入路面中,使之与路面一体。所有塞在开启口、铰链及透气孔中的沥青必须要被全部清理干净,以保证井盖日后正常的使用。

⑨清理完工。

四、预防性养护

预防性养护是在道路路面结构良好,或是路面病害发生初期对其进行养护,不让道路病害近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达到延长道路路面的使用寿命,保持道路的完好率和平整度,提高道路质量,降低道路维修费用,延长中修或大修期限目的作业方式。预养护目前已广泛应用道路养护工程中并被证明是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养护措施。

微表处施工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施工方法。采用该技术可以迅速显著的提高路面的平整度、粗糙度、防水性,节约能源,降低工程成本。

(1)封闭交通:现由交通安全管理人员将交通封闭。为保证施工人员、设备以及来往车辆的安全,所有工作都应在封闭交通后进行。

(2)清洁原路面:清洁路面上的杂物,必要时用水冲洗原路面,但路面不能有积水当原路面空隙率很大或透水很严重时应避免用水清洗,可以用风清除,以保证混合料与原路面的粘结。

(3)放样划线:封层机沿着路面标线行进。

(4)机械就位:根据施工的顺序,将装满材料的封层机来到施工起点,并调整好摊铺的宽度和厚度。

(5)摊铺:根据配合比调整好封层机各料们的开度。开启发动机检查各部件运转正常后,打开出料阀门,待摊铺箱内的稀浆混合料达1/2时,启动底盘,低速前进,进行摊铺,一般前进速度为1.5-3.0km/h,但应保持稀浆摊铺量与生产量的基本一致。在摊铺过程中随时检查和平整度,并及时进行调整。

(6)局部处理:混合料摊铺后,应立即进行人工找平,找平的重点是起点、终点、纵向接缝、过厚、过薄或不平处,尤其对超大粒径矿料产生的纵向刮痕,应尽快清除并填平。

(7)初期养护与开放交通:在初期养护时间内(即开放交通前),不允许任何车辆和行人在封层上通行,否则将影响稀浆封层质量。当估计封层粘结力达到200N・cm时,或施工后2小时即可开放交通。

(8)质量应达到表面平整、密实、均匀、无松散、无花白料、无划痕,纵横缝对接平顺,厚度为1cm.

在日常的维护管养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精心组织、文明施工,规范、安全、人性化管理,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辖区内的路面雨天无积水、溢流,道路行车顺畅,无病害大大提高了道路与管道的使用功能,为沿线的群众造福,为西安市政配套设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