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青春期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青春期也叫“心理断奶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非常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生理性早熟,对于“性”这个知识处于好奇、渴望、但又似懂非懂的状态,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对性的求知欲,正因如此,近年来青少年的性犯罪率逐渐上升。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借助生物这门学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青春期中的各种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知识、了解性知识,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性教育,以此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一、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恐惧
目前我国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生理性早熟,据有关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现在的女学生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14岁;男学生首次出现遗精现象平均年龄约为12岁;还有个别学生出现现象。这些突如其来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使他们逐渐产生焦虑与恐惧心理。由于对这方面知识的甚少了解,许多学生开始患得患失,以为自己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认为月经、遗精、是自己不健康的表现,觉得自己变成了“怪人”,不敢正确面对,不敢告诉同伴、老师、家长,终日诚惶诚恐、少言寡语,最终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传统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初中生的生理器官也逐渐发育成熟,体内的激素不断增加,对异性、对性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性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避谈的内容:学校所开设的生理卫生课只是个形式,就连初中生物课程所含的与人的生殖、发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只是“一笔带过”。学校采取这种“避而不谈”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
3.教师对性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长期以来初中生的性教育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学校和教师都认为这是不用讲的内容,学生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会懂。正是因为对学生性教育的不重视,有些初中生出现一些性方面的问题,不敢对教师说,只能自己上网查资料,自己去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的信息例如黄色网站、黄色图片、黄色电子书籍就会借此向学生传播不健康的性知识。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容易冲动,情绪和行为缺乏理智的判断,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健康性知识的影响,所以经常会出现早恋、早孕的问题,甚至出现等犯罪事件,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的有效策略
1.重视性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变
当前一些生物教师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农村地区任教的生物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当讲到人的生殖或与青春期发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总是“一带而过”。这或多或少影响到初中生青春期的性教育。作为21世纪的生物教师应该遵循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性教育对初中生的重要性,丰富自己的性教育知识,重视性教育。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坦诚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正确的性知识,减少学生对性知识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性,树立健康的性观念,让学生学会如何明辨是非善恶,懂得洁身自爱。
2.利用生物课堂,学习有关性知识――解惑
除了从内心上正确认识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外,生物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教学的有利契机,为学生揭开性的神秘,解答有关性的疑惑。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人的生殖、发育”讲述的就是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的相关内容,笔者在这一单元教学时并没有像传统教师一般遮遮掩掩,如在上“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这一节时笔者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生殖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挂图、课件等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男女的生殖系统,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笔者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一个动画视频,把受精卵的形成过程、胎儿如何成长发育的过程逐一呈现给学生看。课堂上学生的气氛活跃,没有一个学生感到羞涩,相反很多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当笔者问起:“学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终于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了!”有的学生说:“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神奇,感谢爸爸妈妈给予了我生命!”又如,在上“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这一节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自己收集资料进行课前预习,上课时笔者提问学生:“相信大家都预习过了,也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知道为什么女同学会有月经吗?男同学为什么会出现遗精吗?”学生们讨论激烈,也很快找到了答案。通过这种坦诚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正确、科学地认识性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减少对性知识的好奇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疑惑,使学生不再对自己生理期产生的变化而感到恐惧,所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避而不谈”要好得多。
3.全面关爱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引导
关键词:小学生 青春期教育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社会环境,迫在眉梢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青春期性教育密切相关。青春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社会观等有深远影响。
近年相对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趋于弱势的小学生成为社会事件、校园事件的目标群体。据全国妇联统计:1997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投诉个案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2009年仅媒体公开报道就有175人。事后调查其归因多为家长对孩子性教育意识淡薄,对性教育的内容模糊甚至空白,孩子没有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不清楚遇到此类危险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教育环境,资源紧缺
教育部1999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青春期教育的内容甚少, 2012年修订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仅限于小学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以及中段的异往和建立异性同伴关系。我国尚未制定有关性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教材和书籍资源相对不足、有限。
相对大中专,教育机制对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课程重视不够,设置缺乏稳定性。教师多兼任,一般由班主任在学生生活中遇事提及。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观念影响,青春期教育课程中9.6%的教师能全部讲解此内容,36.3%有选择地讲解,其余 54.1%的教师则会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1]。教师缺乏相关内容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培训学习,而这恰恰是教育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具备相应的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3.重塑观念 修复漏洞
性教育领域中我国普遍存在着(重女轻男)的倾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更加关注对女孩的性教育,而过于忽视男孩的性教育,对男孩的约束和道德责任感教育意识薄弱。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男性更易引起性冲动,和女性相比对网络及信息的吸入量和需求量更广、更多。全球青少年青春期年龄较上世纪普遍有所提前。全国妇联研究所1995年和1999年两项青春期教育需求评估调查显示,随着青春期普遍提前,青少年“非常希望了解生理发育知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9.9%[2]。因此现阶段我国青春期教育着力点和方向标应向小学生偏移。青少年青春期知识迫切的需求与正规渠道获得伶仃的性知识形成反差和矛盾。加上社会媒体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广泛性,网络漏洞和监管的不完善性,这对控制力和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是巨大的危险和诱惑。畸形的渠道获得不良的性知识是导致青少年性方面产生不良的理念与行为的重要原因。
4.家庭教育 流于疏忽
我国近些年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做到规模和普及任道重远。尤其是性教育方面,首先因为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家长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正规的性教育培训和学习,对性教育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此类知识无需教育,随年龄增长自然知道。还有些家长认为过早性教育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早熟。另外一部分家长认为不告知性知识是纯洁的保险箱[3]。在不知如何教,怎么教的情况下,采取回避态度。家长在性教育方面的空缺,自然把责任推给学校。在上述背景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没有得到充分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在激素水平作用下对自我出现的正常生理心理反应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疑惑感,这种性知识的正常需求和被压抑产生了一组矛盾。无形中将获得性知识的来源推向旁门左道。
二、相关概念
“青春期”是指由童年期逐渐向青年期过渡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19岁。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毕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近年来青春期年龄界限有2-3年的提前。
“性教育”是一种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的教育[3]。其中包括生活教育、卫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人格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大量研究表明,性教育与青少年的社会化、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的发展以及今后恋爱、择偶和婚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性教育更应该是生命的教育,“终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也可以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4]。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意义重大。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瑞典是全球第一个引领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由政府支持系统化展开,教育部将其列为必修课,教育范围包括幼儿到准父母。有效的减少了青少年性病、性犯罪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性解放、性自由”对美国青少年产生了错误导向,导致少女怀孕逐年增加,性病、艾滋病骤然剧增,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和惨重代价。随后美英澳等国的“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以及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A 代表避免婚前,B 代表对配偶或一个保持忠贞、不搞性乱,C 代表正确使用安全套)为代表的成功模式已被国际上普遍采用为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5]。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意识到性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随之也先后开始探索研究实施青春期性教育。
2.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2.1起源甚早,历史搁浅
公元前500年孔子的《诗经》中提及有关性道德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最早有关性教育的记录。公元79年,班固编辑《白虎通德论》, 提出学习技艺外,学生应接受性教育,是中国最早的学校性教育。北宋后至封建社会,性教育被禁锢了很长时期,乃至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受到阻断。
2.2不断发展,逐步深入
解放前周建人、鲁迅、张竞生等人曾倡导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1963年总理对《生理卫生》教材做出批示, “一定要把性卫生知识交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有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1986年姚佩宽[6]等人出版了第一部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参考书《青春期教育》。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8 年颁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和加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1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初中全面开展青春期教育。此后,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继开展,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教本、科普读物、咨询手册,为青少年提供知识、信息与咨询服务的网站等呈现出多渠道发展的良好态势。将青春期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变化,消除困惑。
2.3认识现状,与时俱进
(1)社会环境中害事件的不断出现郑重提醒我们对家长与孩子开展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青春期教育的迫切性。(2)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小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契机更好。6-12岁之间,即是弱势群体,最需要保护的时期,他们的性好奇和性探究不带有任何满足性生理需要的目的,他们把性当作知识来学习,就象他们认识汽车、植物一样。(3)由于观念的尚未转变,现代青春期教育多以中学、大学为重点,疏忽了小学教育。小学生现有的青春期教育教材凤毛菱角,也大多是蜻蜓点水、星星点点。内容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4)传统观念下,社会、家庭、学校等大小环境更注重对女童的青春期教育,而忽视男童的教育。这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社会现象有冲突。应更重视男童的道德教育与高尚的情操教育。(5)教育对象在力度和范围上应该由原来的以学生为对象向家长、教师为对象倾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我国性教育学家阮芳赋教授所说:“就像普通教育有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一样,性教育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个方面。”
2.4未来展望、发展方向
根据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倾向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道德教育(尤其注重男童的道德教育)、尊重人性和认知情绪等方面。教学内容要做到知识清晰、程度适度、有趣游戏、联系大自然生物变化和活动为主。家庭教育也要一起学习参与其中,以理论为基础,生活实例为导向,讲座与研讨、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养家长学会科学的、系统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尤其加强男童的道德教育。此外对青春期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采用标准化学习,间接的提高了教师性教育的专业能力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顾美皎.妇女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2]潘绥铭.中国性现状【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Pl~2
[3]彭晓辉主编.性科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2年.
[4]蒋凌燕 当代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两大模式探析比较教育研究[J].(2009),7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刊物《生殖健康研究的进展》提出:性健康是一种与性相关联的身体、情感、精神和社会的安康;它不仅仅意味摆脱疾病、功能障碍或虚弱。性健康需要以一种积极的和体面的方式去对待性和性关系,以及可能获得愉悦和安全性经历,没有胁迫、歧视和暴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观念,保护其不因过早偷尝青涩的禁果而遭受伤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开探讨的课题。下面就国内外性健康教育发展进程做一综述。
1 欧美国家
1.1 瑞 典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1957年,瑞典国家教委制订了性教育指导要领;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1970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瑞典所有学校[1]。1975年之前,他们偏重于生理教育,此后逐步增加了性道德、性评价等教育内容。瑞典的性教育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非常实用;二是从幼儿期就开始;三是性科学教育一步到位,详尽、细致,不兜圈子;四是覆盖面广,不仅在学校已有完整的性教育课程体系,而且性教育已深入社区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五是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2]。瑞典的性教育很有成效,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瑞典的少女妊娠和人流数明显少于其他西方国家,性病和性犯罪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1.2 美 国
美国的青春期性教育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性自由”、“性解放”运动使青少年对性产生了误解,导致少女怀孕逐年增加。为了减少私生子不良和性病的蔓延,培养青少年正确看待异性和与异性建立高尚关系的态度和能力,美国性信息与性教育委员会提出“安全”综合性教育的目标。强调个人的权利,在学校中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程,教育学生采用“安全”方式,从而更加有利于性的健康和个人生活的幸福。20世纪80年代末掀起性教育的,提出制订宣传“婚前性节制”的基本大纲,并配合推广预防艾滋病大纲,主张“我拒绝这样做”。20世纪90年代,强调长久地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
1.3 英 国
英国由国家资助与管理的所有中、小学主要根据“国家必修科学课程”的具体规定来进行性教育。国家必修科学课程按不同年龄层划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学生的年龄为5~7岁,主要是初步了解人体外部各器官的名称,知道人类可以孕育下一代,并会区分他们相互间身体上的异同等。第二阶段为8~10岁,主要掌握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包括生殖、生长发育等。第三阶段是11~13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应懂得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情况,以及什么叫月经和受精等。第四阶段为14~16岁,这时的学生们开始了解荷尔蒙对人体的作用,医学上使用荷尔蒙来控制与提高生育力的情况以及男女性别的决定因素等复杂问题。除了这些必修内容外,各中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需求,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内容,如性健康、人与人的关系、情感释放、肢体语言等。按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在开设以上内容的课程时,必须制定详细的政策与实施细则,供学生家长及监督部门检查。
1.4 芬 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全社会的“性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强性道德教育,一方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性教育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各种各样的性教育出版物图文并茂,连娃娃都有性教育小儿书。30多年过去了,芬兰的性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芬兰被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树为典范。
1.5 俄罗斯
国家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所认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性教育至少要从7岁开始。在这一阶段,应教育孩子们初步了解男、女的概念,掌握人体外部各器官的名称,了解相互之间的外观区别。到12~17岁,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到人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懂得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外,并侧重培养他们进行日常体育锻炼。这样一来可以抑制性冲动,二来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为日后的性生活奠定基础。此外,在这一时期还培养学生们发展创造能力,尽量减少他们性幻想的时间;开设专门讲座传授如何避免非正常怀孕和预防性病的有关知识。
1.6 欧洲其他国家
法国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懂得男女两性的差别、人的发育和成熟以及妊娠分娩等生理科学知识,而且还要他们知道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性。对荷兰的小朋友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儿童从6岁进小学开始就接受性教育。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然而,荷兰性开放并非像外界担心的那样造成青少年性泛滥,相反,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比率。比利时政府决定从2004年1月起,各中小学校将性知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使之逐步成为必修课。政府为此专门增加预算25万欧元。
2 亚洲各国及地区
2.1 日 本
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日本性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叫“纯洁教育”,强调对青少年授以正确的性知识,使其保持身心纯洁,到结婚为止是处女;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受到西方“性自由”浪潮的冲击,从而开始了以传授性科学知识为主的阶段;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性指导”阶段,不仅让学生懂得性科学知识,还要懂得友爱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性教育别强调性约束、性道德,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精神,反对恃强凌弱,讲究男女平等,而性的卫生教育是第二位的。他们制定的性教育目标为: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给以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在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时,注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其特征[3]。
2.2 韩 国
韩国从2001年起,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每年10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制。在初中阶段讲解避孕的目的、避孕的种类、流产等知识。对高中生则进行详细的关于避孕种类和原理、避孕方法、错误的避孕知识、避孕失败的原因等问题的教育。
2.3 香港地区
性教育始于70年代,该地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中性观念日渐开放。政府教育署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的性教育。教育署赞成的是“隐蔽式”或“综合式”的性教育,即不以性教育为独立科目,不单独设立课程,而是将性的有关知识分布到有关学科之内,由各科教师指导。他们在实施性教育过程中,除了提供性生理知识外,价值观念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课,最终目标是协助学生对性建立开明而负责任的态度,使其懂得自主及理智地处理性问题,了解对人对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尊重,进而认识个人的价值。中学性教育的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人类生长过程的知识;(2)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观念,使他们认识个人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3)协助学生认识恋爱婚姻,为人父母及家庭生活所负担的责任及重要性;(4)教授学生有关两性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词汇,以便使他们能与家长、辅导员及其他成年人坦诚沟通思想。
2.4 新加坡
在学校专门开辟了性教育课,教导学生们如何对待异性朋友、对待感情、对待早恋等,高度重视他们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并为孩子创造一些同异性接触的机会,教育他们理智地对待和异性的交往,不去跨越友谊的界线。同时新加坡政府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影视出版物、电脑黄毒等大力抵制,严厉打击各种诱使少女犯罪的不法分子。
3 我国性健康教育发展进程
3.1 倡导阶段(1949年10月~1977年)
这一时期提倡进行性教育。总理在1963年对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讲话中,提到要破除性的神秘感,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1963年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他指示要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卫生知识教育。1976年,在病危期间,再次强调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但在实践中阻力很大,性教育仍是这一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
3.2 兴趣阶段(1978~1984年8月)
这一时期对性的旧观念开始破除,逐渐打开性教育。国外性教育信息逐渐传入,中国开始有较多性教育和性学书籍出版,报刊上亦有相关文章发表,从性医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了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北京、上海等地少数学校的教师根据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编教材进行性教育尝试,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3.3发展阶段(1984~1987年)
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性教育试验。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时间、内容、途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试点。在此期间,北京、上海等地召开了青春期教育的研讨会,对青春期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以及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等进行了探讨。
3.4推广阶段(1987年起至今)
这一时期,国家教委已把青春期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1988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召开现场会,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步骤与方案。1987年起“青春期教育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科研的国家教委级重点研究项目。1987年7月、1990年10月和1992年8月召开了3次全国青春期教育理论和实践研讨会,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青春期教育的理论体系奠定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Kajsa. Sundstrom. Sexuality and Social Change[J]. What Do Other People Do,2000.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文化素质也在逐步提高,少年儿童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身体发育早龄化;社会经验更深。这些“发展”既有他的作用,也存在不利之处。因此,怎样对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心育;寓教于乐;心理辅导;关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文化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从而使少年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身体发育早龄化,60%的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前后就进入青春期;社会经验比以往学生更加宽阔、更加深(或者说现在的少年儿童比十年以前的同龄孩子所知道的要多几倍或者十几倍)。这些“发展”既有他的作用,也存在不利之处。
对几所小学的调查发现:其一、有的学生对于青春期有关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是“无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无法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卫生保健,甚至心理上也出现很大的“波动”,造成思想压力大、情绪低落、成绩大幅度的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其二、现在小学生也存在“早恋”的现象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而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早恋”的内涵或者说起概念等等根本一无所知,所以这种现象也可称之为“幼稚”,但这种现象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其后果往往是不好控制的。
因此,怎样对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而健康成长,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中学生诸多心理问题,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二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1. 青春期心理辅导
1.1 寓教于乐
学校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在教学中,根据实践与应用性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多种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参观、调查等。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综合实践课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学校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及班级管理中。通过升旗仪式、“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陶冶;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如我们要求各班开学之初一定要组织学生开展班干部竞选活动。通过竞选,同学们培养的是能力,锻炼的是胆量,得到的是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利用校园广播及板报,设立心理健康专栏,适时举办相关讲座,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的方法、学习心理、自信心培养、考前心理调适等,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1.2 多方合作
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不仅来源于学校,也与家庭、社区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作用。学校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学校应将优化、美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绿化校园,配合社区净化周边环境,如清理出售不良报刊的地摊及游戏厅,减少或消除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让学校、家庭、社区形成一张大网,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2.1 预防、矫治、发展三结合原则
我们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是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偏差的发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积极教育的同时,还应及时采取心理辅导,对他们进行补偿性教育,以控制或消除他们已产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偏差。学校创建心理咨询室,选择有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口头咨询,书面咨询,电话咨询,报刊咨询等,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矫治。
2.2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原则
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每个学生由于成长的过程、成长的环境、生理和心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这样一来,在心理辅导方面,就需要教师做到“个别学生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但作为学生,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很多共性的地方,因此我们还要采用集体辅导。集体辅导是相对于个体辅导或个体咨询而言,作为心理辅导主要形式之一的集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广大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从整体上看是健康的,即使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某些“问题”,其大部分还是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以改善适应、促进成长为主的集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所服务的学生群体仍为少数。依托于课程教学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上发挥了不容置疑的作用,但由于人数众多,个体咨询势必使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应接不暇的局面,即心理健康工作者纷纷成为“救天队员”,疲于应付一个个前来求助的学生,而无法顾及那些同样需要帮助却没有勇气走进咨询室的学生们。在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过程中,集体心理辅导比传统的个体辅导更有成效。
总之,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中,心理辅导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怎样有效利用心理辅导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协助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李百珍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刘翔平. 周俊华.《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1.青春期女性性教育研究背景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女性由于缺乏对性的正确理解,往往会出现对发育感到困惑、对月经来潮期的卫生保健处理不当、对异性不能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对性问题不知如何看待等问题。青春期的女性出现早恋、意外怀孕、流产、堕胎等现象,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据报道,世界上约50%的艾滋病毒感染人群年龄为15~24岁的年轻人,其感染主要原因为不安全的,有实验数据表明,女性生理上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教育来普及性心理、性生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对青春期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重要意义。
2.青春期女性性教育现状
性教育是指关于人类的生殖、交媾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曾几何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性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1]。目前,青春期青少年性教育已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家长及老师的重视,国内外学者针对性教育做了许多工作,瑞典率先在中小学中安排了规范的性教育课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性教育大纲。
3.青春期女性性教育对策研究
3.1制定合理的青春期女性性教育方案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女性对于性生理知识较青春期男性更加匮乏。她们由于大多较为腼腆,很少去探讨或通过某些途径去了解性知识,致使其性知识极其匮乏。因此应该根据青春期女性的特殊生理及心理制定符合青春期女性特点的性教育方案,可通过制定合理的青春期女性性教育教材、根据青春期女性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性教育等方式,科学、有效地解决青春期女性出现的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3.2采用多种形式的青春期女性性教育方法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应该在青春期教育上起主导作用。根据青春期女性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她们进行性态度、性观念、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主要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同伴交流、专题讲座、个别教育、自我教育等[2]。使从中发现其自身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从根本上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帮助她们正确看待青春期所出现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学会在自身出现问题时克服心理障碍并大胆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及时有效地解决关于性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3.3注重青春期女性家庭性教育方法
家庭性教育相比于其他方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青春期女性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生理发育,主要包括的增长、的生长、外生殖器的变化、月经初潮来临等现象的发生。由于她们对于生理发育的改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又羞愧于向身边人寻求帮助,致使一些青春期女性面对发生的现象表现出惊慌失措,严重者还会造成心理负担导致出现心理疾病。此时家长作为青春期女性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应该给予她们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在此时期父母可以根据家庭自身状况,对子女进行个别的指导,必要时运用正确的方式,主要包括:向她们推荐性教育方面的书籍、电影、电视剧;有针对性地与她们进行交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给予一定示范,运用以上方式使青春期女性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沟通[3]。
青春期女性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帮助青春期女性了解正确的性知识。本文结合青春期女性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征,指出了青春期女性性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对青春期女性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方案与对策,希望可以为今后青春期女性性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龚爱群.中学生性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2-15.
[2]崔彬彬.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33-38.
在中小学校园里,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当前这种行为似乎成了一种校园时尚。据笔者调查了解,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的现象比男女生之间更为普遍。那么,这种“性别错位”“角色偏移”的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行为折射出中小学女生怎样的心理诉求?它对中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其实,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的行为并非中小学女生首创,这种现象最早是在大学校园女生间产生并开始流行的。那么,为何当前这种行为会在中小学校园里如此盛行,并深受女学生的青睐呢?显然,这种有个性的行为对中小学生来说显得很“酷”很“炫”,“新鲜”而又“刺激”,符合了她们猎奇和从众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们内在的心理需求。
除了猎奇和从众的心理使然之外,学校和家长处理青少年“谈恋爱”这一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也是原因之一。大多数家长或教师对于所谓的早恋问题,经常是不论青红皂白,粗预,一概棒打,动辄以家长出面劝阻、老师找双方谈话的方式处理,直到两颗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的火种彻底熄灭为止。这会导致孩子对异往产生恐惧情绪,和异性接触时产生抵触心理。然而,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种天然的被爱和爱人的需要,时间长了,这份无法释放的爱就会很自然地偏向于同性,觉得和同性在一起很安全,不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青春期女生对性别的界定能力还不是很强,又想委婉地表达渴慕与异往甚至恋爱的愿望,所以就极容易出现女生间互称老公老婆的性别错位和角色偏移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也是巩固和加深同性朋友亲密关系的需要。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装嗲”的一代,主要表现就是可爱、娇气、稚嫩,甚至有点无厘头。这样的女孩子对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模糊,叫自己的同性好友为“老公”,与一般爱情、婚姻上老公的定义有所不同。这种特殊的称谓,在她们看来,只是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铁”,比传统意义上的“闺蜜”关系更近了一层,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男生之间的“兄弟”之称。
据调查发现,充当“老公”角色的女生,性格往往是外向的,开朗而豪爽;而充当“老婆”角色的女生,性格一般较为内向,柔弱而多愁善感。两种角色在性格上有着惊人的互补性。女生,特别是一些没有男朋友的女生,潜意识中是需要扮演保护和被保护的角色的,这会给她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而且这样的称呼所带来的彼此关系上的亲密感,也会促使更多的女生纷纷效仿。由此看来,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的行为成了巩固和加深同性朋友亲密关系的一种手段。
另外,紧张、枯燥和繁重的学习生活也是引发这种现象的诱因之一。中小学课程改革正风起云涌、猛力推进,可原来教育的惯性依旧强大,应试教育之风依然大行其道。中小学生功课紧、压力大,生活单调枯燥,即使偶尔利用闲暇时间休息、放松,也会被视为不务正业,不学无术,学习不专心,态度不端正。对中小学生而言,这种很“酷”很“炫”、很“新鲜”很“刺激”的称呼就自然成了一种对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表达不满的极佳宣泄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小学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行为的表象下面折射出青少年诸多方面的心理诉求,满足了其多方面的心理需要:满足了一种猎奇和从众的心理;曲折地表达了渴慕与异往、恋爱的愿望;是巩固和加深同性朋友亲密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表达对紧张枯燥学习生活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方式。
11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政策发展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起步较晚,党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文件中常以“青春期教育”、“生理教育”或“生殖健康教育”等词语替代。根据不同时间阶段和政策法规的具体内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面向生理知识的性卫生教育(1978—1994年)、面向社会问题的性健康教育(1995—2006年)和面向性关系的性安全教育(2007—2016年)[7]。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生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性教育的正式文件,此后的一系列文件都要求学校向在校青少年讲授生理卫生知识,同时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这一阶段的性教育主要依托学校进行生理健康知识的传播。1994年,我国响应第三次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号召,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使得性传播疾病知识、艾滋病防治、预防教育等内容成为这一阶段性教育的重点。进入21世纪后,性教育内涵逐渐扩充,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自我与他人的性关系处理、预防犯等问题纳入性教育教学,讲座、主题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应用等新型教育方式也逐渐开展[8]。
12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正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当中,然而囿于传统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理念、学业压力等原因,性教育仍落后于青少年的性实践,无法支持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避免性健康问题[9]。
121性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备,落实困难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性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保障性教育的地位,并通过《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政策文件将性教育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但完整的性教育体系仍未建立,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不明确,大部分学校的性教育依然通过科学、生物等课程展开,缺乏独立的性教育课程和对应教材教具,缺乏专门的性教育标准指导其实施[10]。同时,系统的教育过程和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仍未建立,难以对学校性教育进行有效监督,推动性教育全面开展[11]。在传统文化谈“性”色变和升学课业负担沉重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推行和开展困难。一方面,我国青春期性教育大多在初二、初三年级进行,忽视对小学中低龄段儿童的教育,性教育落后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无法提供及时的指导[12]。另一方面,学校课程饱和,性教育常期被排除在正式课程之外,内容穿插在生物、科学等课程中,讲解浅显、片面,新编教材《男孩女孩》、《真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等却推行受阻[13]。全国15~24岁青少年调查显示,不足40%的青少年参加过青春期教育或相关课程(包括讲座)[14]。性教育缺乏造成青少年性知识不足,甚至存在严重的性生理健康问题[15-16]。青春期性教育缺乏现象不仅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不足甚至缺失[17-18]。
122性教育内容片面,形式单调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指出综合性教育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和性;性别理解和认同;暴力预防和安全;健康技能;人体发育;性行为;性和生殖健康等8个方面[4]。而我国的性教育内容相对片面,主要集中在性生理、艾滋病/性病预防、避孕知识等生物医学层次,缺乏对于人际关系、社会文化、性别认知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教育。性教育的道德色彩浓厚,禁欲式性教育向综合型性教育转变困难[9]。我国性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包括一般课堂教育、与家庭联合开展的亲子教育、同伴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社区及专业医疗机构开展的性教育较少[19]。教育形式单调,以课堂讲授或讲座为主,内容偏深奥抽象,缺少互动和技能操作训练,难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主观能动性。多数研究发现,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在教育后有所提升,但行为改变率低,知识难以转换为技能应用[20]。
123教育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严重
学校作为我国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课程设置简陋,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教师数量匮乏,兼职教师存在健康知识储存不足或错误的情况,往往难以完成教学任务[21]。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专业,更没有专门培养性健康教育教师。河北省192所中小学调查显示,有21%的学校有专职健康教师,超过七成的学校通过体育教师、班主任教授健康教育课[22]。潘绥铭等[15]对14~17岁全国青少年的随机调查报告,735%的青少年认为学校几乎不讲授性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家庭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力量,却常常缺位于性健康教育。调查显示,仅有三成左右的家长主动对孩子进行过性健康教育[23-24],851%的青少年表示很少从父母那里获取性知识[25]。部分父母观念固守,害怕成为性健康的教育者;多数家长未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自认为教育能力欠缺,无法进行正确的性启蒙[26]。面对现实条件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推行的种种困境,探索实行性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的模式,特别是互联网在性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给我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2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和网络教育的运用
21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
欧美国家开展性教育较早,性教育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很多国家或地区颁布有专门的性教育标准来指导性教育的实施[27]。瑞典是全世界第一个成立全国性性教育组织的国家,1953年就开始实行学校强制性性教育,国家教委制定性教育指导要领,对从幼儿到大学的不同阶段的性教育进行明确规定。美国性信息与性教育委员会要求公立学校进行综合性性教育,学校健康联合会颁布性教育课程大纲,每个年级也有具体的标准,幼儿园有13项,10年级有24项,内容循序渐进[28]。日本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的学习”、“性的指导”两方面,性教育协会编写《性教育指导要项解说》,对小学到高中的性教育进行了强制要求[29]。英国、德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也颁布了相应政策,要求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始性教育课程[30]。目前国际性道德观念从工业革命以来的“性解放”、“性自由”逐渐回归到“纯洁性性教育”,强调对爱情和婚姻关系保持忠贞,尽量避免婚前性行为[29]。性教育内容方面,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学知识,更注重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包括性知识、性心理价值观、人际交往技巧和处理关系、与性相关的责任等,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伴教育”、参与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活泼多样的教育模式发展已经较为完善[28,3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性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同时社区、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推动着青春期教育的进行,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青少年性教育咨询和服务机构的建立,并建立国际合作[32]。互联网作为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也逐渐在青少年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22网络教育在国外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应用
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已经在医疗行业引发巨大变革,在慢性病管理[33-34]、老年人健康管理[35]、个人生活方式监控[36]和心理健康管理[37-38]等方面已有很多成功案例。网络教育具有时间空间不受限、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可重复性、学习行为自主、教学双方可远程互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自我调节;同时远程交互的网络平台可以保证教育的私密性,方便学习者更坦诚地吐露问题进行沟通,在性生殖健康教育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39]。国外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在逐步开发和探索当中。分析国外多项研究可以发现,目前使用网络进行性教育以专门的网站平台为主,如美国的SiHLEWeb[40]、青少年性传播疾病预防网站[41]、墨西哥的专门网站[42]、英国的网站应用程序[43]等;也有少量研究通过移动手机、社交网站或软件平台、电子邮箱开展[44-46]。多数研究支持网络性教育促进性健康,可以提高研究对象对性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程度,改善性行为态度,树立良好的性价值观念;对性行为有积极影响,如推迟性行为发生年龄、促进安全套的使用、主动进行性传播疾病筛查等,但对行为改变的效果证据仍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47-48]。对网站内容的分析表明,美国危机怀孕中心(CPC)网站、计划生育协会(PlannedPar?enthood)网站等都有较为丰富的性健康信息,如青少年性行为、性传播疾病、避孕、关系/约会问题、青春期身体和情绪变化、性别认同等[49],也有一些网站仅针对专门的性传播疾病或生殖健康问题设计[40,50]。但大部分网站的内容仍集中在性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和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领域,较少涉及性别问题、性权利、性暴力等方面的介绍和讨论;同时网站大多以文字进行描述,阅读水平较高甚至在大学水平,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存在难以吸引青少年浏览学习的问题[51-52]。
3网络教育在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应用
31我国网络性教育的开展现状
针对我国性教育课程缺失、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网络教育节省人力物力,推广实行更为方便;同时,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用户,容易接受网络健康教育的模式,且新颖的教学形式和便捷的交流平台容易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性行为的改善。利用互联网开展性健康教育,适应我国性教育现状,可以成为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健康教育多围绕慢病监测、生活方式管理、远程医疗服务获取等进行,生殖健康网站数量少,内容单调,国家性平台儿童健康教育网、中国生殖健康网等和国际合作平台玛丽斯特普中国等平台,缺乏宣传知晓率低[53]。对网络性教育的相关研究不足,大多数研究仍围绕网媒泛性化对于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利用网络教育进行干预的实验性研究较少。Lou等[54]通过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网站(wwwyouthhoodcomcn)进行的干预性实验研究显示,网络的使用增加了实验者的生殖健康知识,并改变了高中生对性行为不那么自由的态度,对采取避孕服务的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台湾的互联网乙型肝炎教育计划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乙型肝炎的知识得分,约67%的参与者认可推广使用该网站[55]。一项基于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校互动式性教育研究显示,827%的家长认可效果良好[56]。
关键词: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对策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性知识、性美学和性道德方面存在缺失,极易出现性心理失衡现象。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人的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而且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两年左右。为此,初中教师需充分认识到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运用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性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一些人在性教育方面比较封闭、保守。在学校教育中,即使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所涉及,但是不少教师都是匆匆带过,家长更是极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讲解关于性方面的知识。其次,性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在初中教育活动中,学校与教师狭隘的认为性教育仅仅是对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性器官方面内容的讲述,而性伦理、性心理等道德教育则被忽视,导致青春期的性教育内容不够完善,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再次,性教育方法简单,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其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即使内心想要得到帮助与关心,还是希望以平等民主的形式接受。但是在性教育方面,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并没有灵活设计和运用新模式。
二、解决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青春期性教育内容要科学恰当
由于性教育内容比较特殊,针对青春期的初中生,学校与教师应坚持适度、适时、适宜的原则,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性教育工作。适度指的是:教师选择的性教育内容应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等,有针对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地进行性教育。适时指的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规律出发,进行性教育。适宜指的是:针对男女生之间的良性差异以及不同情况的学生所进行性教育内容和方式需有所区别。另外,根据我国青春期初中生的具体情况,性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性道德、性心理和性生理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男女生殖器官方面的构成与生理知识,青春期发育时期的表现与卫生,性特征的发育,性生活与性器官的卫生,性道德的教育,月经、遗精的讲解,男女性别在社会角色与心理特征方面的不同,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性价值观。
2.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在青春期性教育工作中,为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性观念,这关系到性教育工作的成败和质量。青春期性教育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性美学、性法律、性道德、性心理和生理知识等。现阶段,初中性教育的主要重点在:青春期男女生两往、性心理和心理特点、发育和身体发育等。学校师可通过开展性心理辅导课程、知识讲座等多个方式,系统性、有计划地讲解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和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性道德与性观念,并初步认识和了解性法律,减少犯罪行为的出现。同时,在青春期性教育中,教师可灵活转变教育方法,尽量避免纯粹的理论说教,要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学习和体验,学会各自承担性别角色。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性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自由畅谈个人感受与困惑。
3.综合整合各方面的性教育资源
青春期性教育内容繁多、体系庞大,需整合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性教育体制,充分发挥学校的带头作用。当前,在初中学校中涉及青春期性教育的部门与人员较多,主要是:政教处、班主任以及生物、卫生、心理等学科的教师等,其中各科教师的青春期性教育内容与工作中是不同的。生物教师主要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卫生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心理教师则侧重于青春期两往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为此,学校应整合各个方面的青春期性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机构,一起协调与处理问题。同时,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合作交流,建设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很多家长对性教育不够重视,往往是闪烁其词,学校有必要辅导家长,让他们也积极参与性教育工作。
三、总结
在青春期性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出发,选择恰当的性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营造一个人性化、温馨和谐的性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与性道德。
参考文献:
[1]韩洋.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青春期性教育行动研究[D].青岛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