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乡建设发展

城乡建设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乡建设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乡建设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现状;意义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地方政府借此可以获得额外的建设用地。2004年,“增减挂钩”首次见诸于中央文件,2005、2006年零星试点后迅速扩大到全国。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

1. “先占后补”问题。为追求经济增长、业绩、利益等,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在挂钩项目实践中,经常是未申请用地而先征地,在上级进行相关检查时才补办手续,或申请用地和实际用地不符,实际开发比申请的要多。

2.仅追求周转指标使用,耕地占补不平衡。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缓解城镇扩张压力及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存在建设指标“未批先用”、试点范围擅自扩大、复垦耕地质量不达标、周转指标归还不及时等问题。在实际增减挂钩实施中重指标轻复垦、“占优补劣”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耕地补偿落实不到位,耕地质量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与挂钩政策中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相矛盾。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结合不够。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没有很好地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万顷良田工程结合起来,有的甚至在基本农田上启动建设,用地手续无法完善。现已启动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部分存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饮用水、通电、排水系统等建设不到位,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导致入住率不高。

4. 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易得到保障。一是由于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只关注城镇的发展建设和行政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二是为集约节约用地,政府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常将被拆迁农民统一集中安置,这会增加部分农民的耕种距离,导致耕作费用提高,而这一部分费用在补偿中较少得到体现。三是虽然在增减挂钩规划中要求的是项目区要先建后拆,但在实际中常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先拆后建,导致被拆迁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四是为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政府往往会采取迁村并点、入住高楼等整理模式,但这并不符合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费用。

5.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靠县区、乡镇政府现行投入,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由于县区及乡镇财力有限,尤其是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建新区资金、复垦整理拆旧区和农户补偿资金就显得十分短缺。

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1)缓解了城市供地紧张的矛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在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下,将挂钩的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既不占用用地年度指标,也不占用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压力,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用地支持。

(2)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可以使项目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引导村庄聚并,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融为一体,促进集约节约用地,还推进了村镇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对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提升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让边远农村共享城市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对下一步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方面具有重大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

1、 坚持统筹规划,健全完善项目规划管理机制。

政府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地方城市发展需求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城市的战略地位等重要因素确定每年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总量。按照统筹规划的要求,把拆旧区和建新区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考虑区域城乡空间、产业布局和农田、生态保护,形成城镇和村庄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形态。要分区域明确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复垦耕地标准、环境保护等要求,建立统筹产业发展、新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保护等的综合规划评估体系。强化项目规划的实施与监督,规划编制、审查和监督要适当分离,以便规划严格执行。

2、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机制

资金是否能够到位,是挂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目前各级政府最为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筹措可以采取上级政府奖励一点,实施单位筹一点,村级出工补一点的办法,同时要出台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政策,落实用地单位的“占一补一”责任,凡是需要使用挂钩指标的用地单位,均需按照标准支付指标使用费,收取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当地的挂钩复垦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挂钩复垦企业化运作,鼓励企业或者个人参与挂钩复垦出资,挂钩指标优先安排给参与投资的企业。

3、创新新增耕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和项目区的补偿方式,保障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农民最关心的是拆迁复垦的补偿能否到位,标准是否能够接受,新增耕地的利益如何分配。各级政府实施挂钩工程之前,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处切实可行的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被拆迁户的利益;新增耕地的利益分配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增耕地的再利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形成专门的利益分配机制。

4、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

单靠县(区)乡(镇)的有限财力来继续推进该项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议整合各方力量筹集资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挂钩复垦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土地复垦专项资金尽快用于挂钩土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开发整理工作。二是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设立挂钩专项资金,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金、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等筹集后的不足部分可以使用农业开发银行贷款、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及土地出让纯收益中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农村道路改造、改水、改厕等扶持资金和农业开发、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四是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筹措机制,采用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Z].明电(2004)20号.

第2篇

[关键字]城乡规划 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56-2

0 前言

城乡作为区域的两大经济社会系统,城市的空间发展必然与乡镇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上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但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居民平等地发展和共享成果的有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影响部分区域的和谐健康发展。

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制度,可以消除制度障碍,在体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促进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1]。这有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城乡地区间经济的互促共进及社区的和谐共融,加快经济社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区进程,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发展,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重视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使城乡失衡向城乡协调发展。党提出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具有全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措施。

2 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开展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要用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进而提高城乡集聚能力及建设水平,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同时积极发展城镇,形成城带镇、镇带村来整体协调发展的模式。

2.1 系统协调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城乡发展政策必须要资源和城乡之间发展相协调。系统协调是城乡建设规划的第一任务,在建设规划中,必须专注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间的协调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的协调。

2.2 科学整合

(1)空间的整合。城乡的关系是核心与边缘区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控制与被控制,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2]。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在不断强化自身经济社会实力的同时,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等网络系统把其周围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带动边缘城镇和乡村的发展[3]。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基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城乡间合作的中转及通道作用。一方面合理发展核心城市,而另一方面改善小城镇,大力支持发展中心城镇和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以综合发展小城镇为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江苏省为例,1982年小城城镇人口占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15.9%,2002年,此比例已达38%,城镇数目约有700个,多而散。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科学整合,同时加快中心城乡发展速度,对中心城乡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发展,而小城镇则按照地域或交通的特征进行分类指导。

(3)整体提升。在我国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皆有联系的多功能及全方位的开放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网络,在高度发达网络设施的前提下,城乡居民能够共享资源、设施、服务,平等发展,互相融合。可以说它为城乡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城乡发展进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3 融合城乡规划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1 城乡规划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市、镇、乡和村庄这些有密切联系的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划,并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的扩展,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发展。保证城市、镇、乡和村庄在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生活供应和设施共享,同时实现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等现象。

3.2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坚持专注于城市规划,在市(县)区域内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整合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种专项规划等,规划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法律制度健全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发展的指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统一、协调规划的管理体系,根据 “三规融合”原则,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加强全局意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时机,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土地供应计划,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使重点建设项目和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相协调。

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增加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居民的各种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使城乡规划建设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大众诉求。

3.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控制措施,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实现区域产业及人口的合理集聚,加强城市辐射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组织编制并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乡镇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给新型城乡创造平等统一的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活力及农民生活水平,开拓城镇发展前景。从而达到城乡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阶段。

4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和城镇产业化式富裕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系统。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优势,实现城乡地区间的合作。又要形成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的运行模式,把城市和城镇、乡村有机的衔接起来,不仅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乡村的自增力,从而使乡村发展起来,形成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的开放型经济实体。

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平等的和谐城乡。城乡统筹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劳动力转移,必须依靠城市化去吸引劳动力,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想要提高城镇化效率必须要鼓励自由流动的劳动、工作和健康的生活空间,以适应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个目标。农村地区发展要在制定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被放在的关键位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分散执政的限制。此外引入市场化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其多层次和多渠道来增加对基础设建设的投入,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5 小结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在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提供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结构调整、经济组织、市场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J].理论参考. 2010.

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空心村;农村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07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城乡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解决农村落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城乡间人口流动制度也随之放松,加速了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近30a全国城镇化率年递增0.92%农村快速空心化。同时,近12a全国耕地减少0.085亿***,建设用地净增加0.073亿****,其中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比34.5%,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但是,1995年以来,农村人口年减少1100多万,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26.67万***,城乡同摊“两个饼”―“冒进式”城市与“蔓延式”村庄现象突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改善农村土地利用地的现状,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化利用成为了当前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空心化及其土地利用问题

城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地域系统不良演进的现象,本质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未与农村新增用地控制或宅基地退出机制相挂钩,出现人减地反增,建新不拆旧,导致大量宅基地废弃和土地闲置浪费的过程。当空心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空心村,包括了村域人口、土地、产业、公共设施的空心化。

土地具有土地资源、资产与资本的三重性,开展村庄整治有利于盘活废弃土地,并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新平台。在目前农村土地供需问题严重、城乡关系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显得更加严峻,而为了改善当前的问题,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全面整治,用科学的发展观念对城乡间人口的流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用地的综合治理,从而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1] 通过对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的分析,是由行政干预下的二元分割逐步过渡到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这就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实证研究――以永川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项目区自然条件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东与璧山、江津为邻,西与荣昌、大足,北与铜梁为界,南与四川合江、泸州接壤,地处重庆市、泸州、南充、自贡、内江、宜宾、成都等城市之间[2]。

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摩岩石刻佛岩寺,有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梅家水岛,有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聂帅陈列馆,另外还有云谷关口、冯家坪寨子、岔口石瀑布、东方红堤、断桥水库等自然人文景观,极具观赏性和开发潜力。

2.1.2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永川区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西部的增长极;是长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各项事业用地供需矛盾呈扩大态势。为了更好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加快全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永川区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同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

对项目区内的目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经过合理的调整和改造,对农村用地规划进行重点的改善,切实现实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终达到项目区内不增加建设用地,不减少耕地总面积,整体用地质量得到提升的目的 [3]。

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成果,以拆旧、建新地块涉及的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项目区拆旧地块涉及陈食街道梅家桥村、陈青桥村、复兴寺村和瓦窑塘村,建新地块涉及梅家桥村、瓦窑村和陈青桥村。

2.2.1 农用地比重大

项目区所在村的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41%,其中梅家桥村农用地占全村总面积的84.70%、陈青桥村占85.21%、复兴寺村占85.98%、瓦窑村占85.62%。农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占农用地面积的66.50%,其中梅家桥村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2.22%、陈青桥村占67.85%、复兴寺村占60.65%、瓦窑村占74.6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54%;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99%;园地占2.43%。

2.2.2 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大,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小

项目区所在5个村的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09.10hm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99.14hm2,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达96.78%,交通水利用地占建设用地的3.22%。反映出项目区交通水利用地不足。

2.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是通过对农村现有的用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减少用地浪费现象,对以往分散的居民用地进行整合,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提升建设容积率;节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将村庄内的废弃、闲置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复垦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4]。

4个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299.14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达211.93O。由于地形因素及历史原因,该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较为零散,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错分布在园林地之间,不成规模。根据农民意愿调查,农民搬迁意愿强烈,流转土地态度积极。同时,结合各个复垦点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复垦方向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等,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优利用。

2.4 农村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2.4.1 社会效益分析

2.4.1.1 提升农村土地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采取具体措施,对农民集中居住的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对以前荒废的工业工地以及废旧的宅基地进行重新整合利用,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化和利用效率。

2.4.1.2 增强人们合理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由于长久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很多在土地利用上的诸多陋习,在进行土地重新整合的同时,需要对项目区村镇的干部们传输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观念。通过观念的传达,让农民切实重视起来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提升耕地的使用效率,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4.1.3 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通过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合法化的土地所属权调整,减少以后在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土地纠纷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农村会产生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从而促进乡村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4.1.4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通过对拆迁农民居住的集中规划,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的建新区内可以实现水通、电通、路通及人畜分离,可提升居住质量,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加大了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可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业余生活更为多姿多彩,为构建和谐社会迈进一大步。

2.4.2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规模36.21hm2,其中农民集中居住区5.35hm2,剩余30.86hm2的城镇用地用于出让。根据该区域土地分等定级资料,结合该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区位条件,预测城镇建新区土地收益金为11572.5万元;该项目的开展将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位于菜茵岩村的整合粘土企业的建设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企业的发展将为该地区带来稳定的税收,为当地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4.3 生态效益分析

2.4.3.1 归并零散居民点,改善村容村貌

通过对农村废旧工业用地以及零散居民居住点的整合,将这部分用地复垦恢复为农业用地。将以前零散居住的村民进行统一安置,建设更加集中的农民居住地,使得整个农村的格局规划更加合理,更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并让整个村庄的面貌更加整洁。

2.4.3.2 减少生活垃圾排放

在对农村整体居住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后,按照城镇小区管理的要求,对农村面貌进行全面的管理,改造给水排水设施,完善用电以及通讯,对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的排放进行科学化管理。

综上所述,本次对项目区进行的综合性治理,体现了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未来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农村的社会和生态都有良好效益。

3 结语

可见,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面对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闲置空置浪费土地严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快速空心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玉碧,郑财贵,李安乐.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8-81.

[2]施开放,刁成泰等.不同确权法在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研究中的应用―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2.(6):236-241.

[3]严金明,钟金发等.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53-55.

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思路;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中低碳生态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原有城乡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由于编制年代较为久远,或由于未能结合地方实际,在土地集约利用、绿色市政、绿色交通、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生态化建设等低碳生态的重要问题上存在不足。地方政府不知如何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产业规划一味盲从模仿而不适应当地特色,生态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脱节,许多地区常常是在法定规划编制后再另行编制专项的低碳生态规划,或在法定规划编制时有选择性、有限度开展部分低碳生态专项研究,法定规划编制与低碳生态引导控制无法做到同步开展、同步实施,低碳生态要求在规划管理中的落实缺乏法律层面的保障。

二、城乡生态规划建设的思路

目前我国处于城乡经济快速发展期,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人城乡发展战略,部署低碳生态的城乡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城乡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促进光伏太阳能、生物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建立企业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方面的循环利用和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和各种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加快推动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准人制度,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占地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限制和淘汰污染企业。以生态规划为依托,将“低碳”的理念导入城乡规划。调整城乡规划布局,根据城市风环境和光环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科学控制建筑密度、高度,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减少城市能源消耗。调整交通方式,有效地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内部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再次,通过规划的引导和控制,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进分布式产业化生态型村镇建设,探索村镇低碳运营与管理模式。

三、城乡生态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强化生态城市理念,遵循低碳生态城市需要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现有城乡规划相关政策在内容上多侧重于规划控制,对低碳生态建设鼓励性内容不足,不利于引导市场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建设。建议在总体规层面,除明确城市总体人口规模外,应进一步强化对各类建筑总量的整体控制,并对下层规划进行细化分解,避免出现个别地区就业与居住难以平衡等问题,减少城市碳排放。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建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控制性指标与引导性内容,作为低碳生态规划管理及土地出让的重要抓手;强化对土地混合利用、开发强度控制、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等的控制性指引。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落实控制性规划中的低碳生态内容,提高新能源利用、绿化覆盖率、优化建筑平面布局设计,引导建筑节能,鼓励生态低碳技术应用;倡导适应性规划设计,促进低碳生态空间布局。

(2)完善低碳生态的行政许可审批制度。规划管理的行政许可主要就是“一书三证”,1)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核发环节,应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还应确保建设项目满足用地集约紧凑、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量排放、能源与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2)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核发环节,也就是控制性规划核定阶段(现阶段各地区情况不相同,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控制好土地的开发强度,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应当加强从空间布局、生态建设、绿色交通、等方面的审查;3)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核发环节,也就是修建性规划审查阶段,应加强在建筑平面布局、地下空间利用、生态建设、绿色交通等方面的审查。促进规划的科学化,提高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4)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核发环节,应在新能源利用、引导建筑节能,鼓励生态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审查。堵住行政审批程序上的漏洞,完善低碳生态的行政许可。

(3)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要体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观念,把城市交通的系统观和可持续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和引导层面,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的调控。

(4)构筑生态工业模式。生态工业是指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是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生态工业园区则是生态工业思想的主要表现方式,它是由若干企业,自然生态和居民区共同构成,彼此合作并与地方社区协调发展的一个区域性系统,他们有计划的进行物质和能量消耗最小化,废物产生最小化。其做法为在工业生产中模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原理,将一些工业的废物作为另一些工厂的原料,形成工业生态链,实现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零排放”, 减少或消除污染,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还可以形成一些新的产业,扩大了就业。生态工业园将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协调发展。

(5)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首先要研究有效的政策策略。在政策方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是最理想的方式。短期内可以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期内辅以市场化方式。其次,要尽快完善行业标准。要尽快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科学指标研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开发辅助的绿色建筑评价软件。在技术产品层面,要加强创新,提升价值。

(6)更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在很多城市,从地理上分隔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或办公区成为城市蔓延、交通堵塞和污染加剧的来源。新兴的城市规划专家已引导人们返回到基于紧密联系的居住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上(TOD模式),在功能分区和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结构特色,小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工作、生活、娱乐,避免了交通拥挤之苦,这样即集约土地、低碳生活又减少了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避免居民经常使用私有汽车作为旅行工具。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 建设块状或带状的林地和绿地,使之能够辐射整个城区范围,这样既能美化绿化又体现了低碳生态且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噪声等。

第5篇

一、城乡统筹建设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一)扩展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覆盖范围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成都工商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管理范围的扩大。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主体,指导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激活农村市场流通要素,带动农产品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结合,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农村消费者维权网络建设,建立诚信经营的长效监管机制,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都是工商助力城乡统筹建设的新要求,因此也成为“金信工程”建设服务的新领域。

(二)进一步扩展“金信工程”的服务功能

“金信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市工商系统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行政事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快速流通、互联共享为目标,对全市工商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形成了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资源规划和总体方案设计。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展“金信工程”服务功能。一是在登记业务中。及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登记管理工作纳入市场准入系统:二是在市场监管系统中。完善合同法律法规指导和备案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全程服务:三是在信息系统中体现商标服务联系卡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指导优质农产品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四是在12315系统和消保维权系统中,把全市行政村消费维权站建设和农资市场商品监测工作纳入建设内容:五是结合全市新型农村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免费咨询,开架自选,明码实价”的超市经营模式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统一赔付的连锁经营模式与“金信工程”商品质量监测网建设工作的有机衔接,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监管。

(三)更高的运行效率

“金信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工商部门办事效率。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将使工商管理业务更加纵横交错、数据分布更加广泛、业务需求不断变化,这都会加大工商管理信息城乡共享的难度。为此,成都“金信工程”设立一级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各业务子系统的无缝衔接和信息共享,以及通过信息交换平台与纵横向外部系统的信息交换。包括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公平交易执法、消保维权、12315、消协、法制、人力资源、纪检、办公、视频、辅助决策、系统管理、门户网站等十四个业务子系统和一个领导工作平台的庞大成都工商信息系统,通过基于角色权限的系统管理,实现了从市局领导到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工商所用户的个性化工作页面。强大的门户网站功能。使广大公众成为成都工商信息系统的注册用户成为可能。有理由相信,成都“金信工程”必将推动“电子工商开通到村”的进程,消除涉农信息“最后一公里”的传递空白。

二、“金信工程”为工商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金信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使信息化成为工商服务城乡统筹的强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强化农村市场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功能,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深度信息服务,使城乡企业在统一平台上发展。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业务流程,提高工商服务城乡统筹效率。如市场准入系统实现的工商服务规范化,注册登记科学化,综合查询多样化,统计报表自动化、指标分析图形化等功能:市场监管系统实现对各类经济户口网格化监管信息的采集。建立涵盖年检信息、公平交易执法、合同监督管理、市场规范管理、广告监督管理、商标监督管理和其它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信息的经济户口动态信息:公平交易执法管理系统把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全部办案业务纳入信息化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办案行为,有效地减少执法的随意性。三是建设“两站三级”成都工商网站群,实现各类工商行政管理政务信息的网上,对各类企业或个体经营者登记申请的网上受理、广告登记申请的网上受理、各类登记状态查询、网上年检,对各类用户的申诉与举报的网上受理回复、对公众咨询的网上受理回复、与有关单位业务协作信息的网上交换。四是通过提升基层工商所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为城乡统筹服务实效。在所有业务子系统的设计中,都高度重视工商所一线的需要,尤其是在门户网站建设中单独考虑了工商所网页建设,通过工商所网页向公众展示各工商所基本情况及工作动态、提供工商所基本业务的网上支持办理,使之成为基层工商所开展电子政务的窗口、群众了解工商信息的平台。

第6篇

年初,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工业经济、招商引资、软环境集中整治动员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就全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关键措施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随后即一着不让抓推进,集中精力抓落实,并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活动。现在,时间已过去了近半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如何,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如何,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软环境集中整治效果如何,全市上下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利用一天半时间,专题召开全市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目的在于展示项目建设成果,总结前阶段主要工作经验,部署下阶段关键工作措施,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以更加富有成效的举措,努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和发展全市已经初步形成的大开放、大投入、大发展的强劲态势。为开好这次会议,昨天,我们现场观摩了全市23个镇乡和开发区的3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是启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增长点、新亮点,是启东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富民强市的潜力所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围绕项目毫不动摇地、持之以恒地、求真务实地抓下去,启东的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下面,我就今年以来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及下阶段工作要求谈三点意见。

一、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今年以来全市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瞄准“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克服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着力点,以扩大开放为引力点,举全市之力上项目,进一步开创了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5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46.4亿元,同比增长3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2亿元,增长51.24%;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39%。全市共有在建、竣工项目597只,其中上年结转151只,计划总投资168.33亿元,新开工项目446只;全市完成工业投入21.12亿元,同比增长61.48%,完成年计划41.42%,是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通过现场观摩可以看出,今年全市的项目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投入总量增速迅猛。目前,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88个,投资额增加27.32亿元(大唐电厂除外),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较多的镇乡有:*镇35个,*镇26个,*镇16个,开发区52个。1-5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投入实物工作量21.12亿元,同比增长61.48%;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实物工作量14.28亿元,同比增长了78.*%。工业投入总量完成序时进度的镇乡有11个,排名前6位的是,*、*、*、*、*、*。其中*镇列第一,完成率达57.55%。投入增幅最高的前6个镇乡分别是,*、*、*、*、*、*。其中*镇列第一,同比增长179.8%。这些镇乡固然有基础较好的客观因素,但从主观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真正把项目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也正因为如此,全市项目建设才会保持去年以来较快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实现“双过半”可以说有较大把握,全年完成50亿工业投入的指标任务也势在必得。

(二)项目质量明显提高。一是投资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今年以来,全市项目建设蓬勃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开始落户启东,并在投资结构上不断得到优化,呈现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1-5月份新开工的128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中,其中机电类项目50只,占新开工总数的39.06%;医药化工类项目11只,占新开工项目总数的8.59%,这两类项目达到了新开工总数的47.65%,突破了长期以来启东以轻纺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格局。在工业项目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城建、服务业等项目投入迅速增长,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和深加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1-5月份,全市项目农业投入资金4.1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投入项目35只,完成实物工作量3亿多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13%和14%。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永和隆(启东)开发公司注册外资到帐1000万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56%;*镇计划投资3360万元的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已完成实物工作量2200万元,两条生产线竣工投产。二是投资的投向结构趋于合理。工业投入最终是以生产性设备投入产生效益,2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入32.15亿元,其中设备占比44.87%,而20*年1-5月份工业投入设备占比已经达到58.81%,比20*年提高13.94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加强了工业投入中设备投入的引导和督查;二是因为设备投入主体部分一般在项目推进的后一阶段完成,去年有123只500万元以上项目结转到今年,这些项目将陆续在20*年竣工,1-5月份已经竣工35只,其中500万元以上新开工的128只项目中,已经有16只竣工,这些竣工项目的设备投入达到了工作量的70%左右,对全市工业投入设备占比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三是单体规模迅速提高。全市251只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计划投资160.48亿元,平均单体规模2*9万元;1-5月份全市新开工500万元项目128只,计划总投资138.83亿元,平均单体规模2270万元(大唐电厂除外),同比增长45.51%。

(三)民资成为投资主体。随着我市工业投入的不断升温,全市工业投入的资金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民资已经成为投资主体,工业投入资金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出现了民资、外资高速增长的良好局面。一是民资投入大幅增加,成为全市工业投入的最主要资金来源。1-5月份,全市工业投入总量21.12亿元,其中民资9.69亿元,占比45.88%;境内市外资金8.48亿元,占比40.15%。两者相加,占了工业投入的86%。在251只500万元以上在建、竣工项目中,除大唐电厂外,其中境内市外资金投入项目70只,计划投资额22.99亿元,1-5月份已完成实物工作量4.41亿元,分别占总量28%、45.54%和33.08%。仅上海转移来启的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就有29只,计划投资额11.48亿元,今年已完成实物工作量1.62亿元;浙江转移来启项目8只,计划总投资额3.26亿元,已完成实物工作量6170万元。二是利用外资有了新突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对外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工业投入资金中利用外资达外资1.1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5.21%。在251只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除大唐电厂外,外资项目50只,计划总投资9.34亿元,1-5月份已完成实物工作量3亿元,分别占总量的20%、18.50%和22.51%。三是银行贷款资金总量增加,但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较低。今年以来,用于工业投入的银行资金1.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9亿元,在工业投入资金中的比重为8.76%,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个百分点,但相对民资、外资的比重仍旧显得不足。

(四)集约优势初步显现。项目是发展的第一要务,而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则是项目的主要承载体。今年以来,全市高度重视项目建设规划布局,逐步形成了集约用地,集中开发的项目建设格局。市开发区今年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共建共用优势,项目推进卓有成效。1-5月份,开发区共新建标准厂房48000平方米,历年累计285000平方米,90%以上的厂房已经出售或者租借出去。今年新开工的23只500万元以上项目基本上都落户标准厂房,其中有7只项目来自于有关镇乡,如*镇计划投资8000万元的平川数控机床项目、*镇计划投资1250万元和1000万元的威廉姆电器生产项目和金双喜电磁灶生产项目等。*镇台角工业集中区,今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确保“五通一平”的基础上,新建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历年累计建设标准厂房33000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工业区项目承载力,今年以来*镇新开工25只500万元以上项目90%落户于台角工业集中区。和合镇由于区内设施完备,成功引进了投资2980万元的上海东华服装生产项目。启东沿江精细化工园,规划占地10000亩,以“优化布局、相对集中、要素配套、规模扩能”为原则,实行“全程化”服务,吸引了一大批化工项目相继前来签约投资。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5家500万元以上医药化工项目进区,20*年已有1只浙江转移来启的江苏正泰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的医药中间体项目新开工,计划投资8250万元,目前还有10多只在谈的化工项目计划进区。*科技五金工业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扶持,逐步形成产、销、研一条龙格局,目前已初具规模,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1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35家,今年以来,区内在建的500万元以上投入项目共有10只。

(五)大项目推进较为顺利。1-5月份,全市共有在建、竣工500万元以上项目251只,其中20*年结转项目123只,20*年新开工项目128只,已完成实物工作量14.28亿元,占全市总量67.61%。至5月底,全市已有5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51只,占项目总数的20.32%。其中500万元结转项目竣工35只,竣工率达28%,预计年底达到70%以上;今年新开工项目中竣工16只,竣工率达12.5,预计年底达30%以上。结转项目、新开工项目竣工率比20*年同期分别提高10个和4个百分点。预计到年底,全市5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可以达到200只,其中10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就有100只。今年大项目能够较快推进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加强了考核力度,实行了季度考核制度,对各镇乡重大项目推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加强了督查力度,大项目办公室对各镇乡每月新开工的500万元以上项目逐个现场论证核查,及时协调解决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六)企业技改势头强劲。在251只500万元以上在建、竣工项目中,老企业工业投入项目71只,占项目总数的28.4%,计划投资14.8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9.44%,1-5月份完成实物工作量4.97亿元,占总量的37.28%,与新建项目齐头并进,较往年相比有明显增长。71只老企业工业投入项目,主要是通过扩能改造和资产重组等实现工业投入新突破。尤其是30家重点企业中,计划全年投入超3000万元的企业就有14家,计划总投资12亿元,如江苏海四达集团公司的异地搬迁双氧水生产项目,计划投资1.42亿元,1-5月份已完成实物工作量2214万元;江苏韦恩益农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计划投资2980万元,进行草甘磷三期技术改造,今年1-5月份已完成实物工作量1500万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项目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项目发展不太平衡。有的镇乡抓项目的中心意识还不够明确,上项目的精力还不够集中,一些项目只是说在嘴上,挂在图上,始终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导致项目投入很不平衡。从工业投入总量上看,1-5月份,有11个镇乡已经完成序时进度,最好的镇乡如*镇完成工业投入2.6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7.55%,超过序时进度15.88个百分点,*、*、*等个镇乡都已经完成年计划45%以上,超过序时进度3个多百分点;但目前全市仍有14个单位没有完成序时进度,如*、*、*、*、*、*乡。这些单位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大项目推进不够,如*计划投入5.8亿的泽骅造船项目,目前只平整好土地;*乡的计划投入1730万元的上海中康医药一次性体温表项目,因没有实质性进展不能列入工作量;*镇因精细化工园征地及配套设施不到位导致如计划投资8250万元的正泰医药等大项目不能正式启动。从1-5月份南通六县市工业投入完成情况排名来看,启东总量列第三,增幅列第五(统计局上报数),形势严峻。从新开工大项目情况看,1-5月份共有500万元以上在建、竣工项目25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8只,只完成全市全年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数330只的38.79%,未完成序时进度。各单位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数同样存在分布不均,最多的如*镇25只,完成率已达62.25%。但同时全市有14个镇乡离序时进度有一定差距,个别镇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开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

二是大项目数量偏少。目前全市除大唐电厂以外,仍缺乏对全市工业投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在南通六县市中,20*年在建的500万元以上项目平均单体规模启东为1500万元,排名第三,落后于*和海门;从20*年1-5月份南通六县市新开工项目情况分析,除*、海门继续保持领先外,北三县也呈后来居上之势,如:如皋计划投资65亿元的年产350万吨级的造船项目正在推进过程中,比较之下启东计划投资5.8亿元的泽骅造船项目和计划投资1.64亿元的惠港造船项目的规模都显得相对单薄。

三是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全市科技含量较高的大项目不多。据初步分析,全市只有开发区的南通贸联铝合金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轮毂生产项目、*镇的启东捷捷电子公司的微电子生产项目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而这些项目占整个项目总数和计划投资总额均不到10%,大部分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江苏神通阀门厂20*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采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超音速喷涂技术进行项目改造,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但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的扩能改造项目以及资产重组的工业投入项目,仅仅是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流水线,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影响了项目投入的产出率。

四是项目推进制约因素较多。1-5月份,全市已竣工投入生产的超500万元项目只有51个,竣工率只有20%,竣工率与我市跨越发展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项目受招工、资金、征地等因素制约,推进速度不快。尽管启东已成立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服务水平,但就新建项目的征地以及立项报批手续仍然比较繁琐,周期较长。前阶段征地必须等待三个月,现在国家又一律停批半年。一些新建大项目由于招工问题导致推进受阻。如*镇的三普服饰二期项目,因招工困难使项目推进缓慢。一些项目因配套设施跟不上而延迟。如*的江苏正泰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的医药中间体项目,计划投资8250万元,因为要等待精细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到位后才能启动,导致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一些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如*乡的上海可贵石业有限公司的钡类加工项目,计划投资2800万元,已完成工作量1095万元,目前因缺乏1000万左右的贷款,使项目暂停推进。除上述客观因素外,部分镇乡对引进项目化力多,对加快项目进度、鼓励项目提前竣工的注意力少,对开工项目关心多,对竣工项目宣传少,也减缓了项目竣工速度。另外,外资到帐率不高,也使项目推进不快。全市500万元以上50只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1253万美元,实际累计到帐只有1368万美元,仅占12.16%。

五是内耗现象依然存在。尽管自去年以来,市政府出台了有关招商引资和工业投入优惠政策最新规定,如各镇乡土地价格的底线界限等,但一些镇乡仍然在工业用地的土地价格上进行了低价攀比。一些镇乡为争取项目,不惜血本,在土地征用和税收返还上,超出有关规定。这些镇乡只图眼前利益急于引进项目,攀比优惠政策,造成镇乡和全市财政的流失,并给镇乡将来的财政造成负担。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推进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我市项目建设不仅延续了近两年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而且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这样良好的势头实属不易。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用地控紧、银根收紧、能源趋紧、审批从紧的“四紧”环境日趋突出,下阶段项目投入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进一步增强推进项目投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千方百计把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千方百计加大项目投入总量,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第一,要正确对待当前的宏观环境。中央针对一段时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过猛、部分行业过热等新情况,为避免资源、生态遭破坏和经济大起大落,及时采取宏观调控,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面对宏观调控,我们必须正确分析,搞清楚到底控制什么、支持什么、加强什么。这次国家集中清理的钢铁等行业,并非我市的主导产业,而鼓励扶持的农村、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领域,在我市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国家支持、加强的能源、农业产业化、交通和具有高附加值的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项目,在逆境中寻找发展的空间,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退一步讲,虽然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对我市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只要我们用创新的思路破解经济紧运行中的难题,同样也可以在调控中找到发展机遇,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把宏观调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大力发展集约型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更好地发挥优良企业、优质产品、优秀企业家的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创新体制机制的机遇,充分用好当前民资外资空前活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更何况,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整个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大趋势没有变,启东正处于跨越发展新阶段的大方位没有变。综合各方面因素,在宏观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不仅我市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仍然存在,而且一些独特优势将更加突出。我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回旋余地较大;电力负荷比苏北地区高;民间资金较为充裕,民众创业热情高涨;大桥效应不断放大,来启客商不断增多,等等。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因素,就完全有可能在这一轮经济调控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

第二,要全面把握面临的严峻挑战。项目是投入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灵魂,是加速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三个并举”(大中小并举、高中低并举、一、二、三产并举)的原则,一心一意抓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全市项目投入翻番上升。但由于我市项目投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前几年向上批地一直处于南通市最后一名,因此,项目总量、质量和建设速度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下游位置。今天的发展现状是昨天投入的结果,今天投入的多少决定了明天发展的快慢。我市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归根结底是前几年投入不足,总量太低。20*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尚和*、海门基本持平,但到了20*年底,我市规模工业经济产值和*、海门分别相差72亿元和47亿元,财政收入也跌至南通六县市第三位。即使今年以来项目投入为近年来最好,但和*、海门相比,甚至和北三县相比,形势也不容乐观。从投入总量看,1-5月份,*工业投入25.8亿元,海门22.4亿元,如东15亿元,如皋14.6亿元,海安14.5亿元,在投入总量上我市排名第3,但增幅启东仅列第五。从投入质量看,*投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191只,平均单体规模4000万元;海门投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180只,平均单体规模3900万元;如东投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95只,平均单体规模2800万元;如皋投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75只,平均单体规模2650万元;海安投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97只,平均单体规模2950万元;我市投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132只,平均单体规模3313万元,排名第3。就外资到帐率而言,我市仅为12.16%,远远低于整个南通市35.79%的外资到帐率。这些指标告诉我们,虽然我市项目建设势头很猛,但发展形势丝毫不能乐观。这两年的大幅投入,还没有明显缩小与*、海门的差距。由此可见,我们的投入不是很大,而是不足;项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投入力度不是过强,而是过弱。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当前项目投入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大项目投入的紧迫感,继续保持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克服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

第三,要增强推进项目建设的工作责任。投入是发展的根本。大投入大发展,小投入小发展,不投入不发展。实现全市经济增长目标,最终要落实到项目,落实到投入上。否则,思路再好,也是空喊;工作再忙,也是瞎乱。当前,在投入问题上,各镇乡、各部门还存在不少思想障碍和认识偏差,对项目投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抓好项目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认为投入是企业的事,自己完全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然。因此,为项目服务的意识不强,工作不到位,体现在办事效率上,就是慢,不能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完全可以在一个工作日里解决的问题,就是不能解决;体现在办事方式上,就是死,死守教条,死搬硬套条条框框,不灵活,不变通,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体现在实际工作上,就是虚,满足于讲大道理,大原则,而不是俯下身子,到第一线调查研究,真正为企业出点子,想办法,引导企业走高科技发展的路子。也正因为服务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了企业的盲目投入、低效投入。政府的职能就是加快发展,发展是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而发展首先就是体现在各行各业的项目建设上。因此,对镇乡而言,就是要明确“不抓投入是失策,抓不好是失职,抓迟了是失误”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大对项目投入的组织领导。虽然投入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在政策制定、产业导向、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作用,为企业消除投入过程中的一切障碍,做好投入的各项配合工作。对有关职能部门而言,要提高工作效率,主动把服务关口前移,把服务节奏提速,转变作风,沉下身子,为企业投入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要多解难题,围绕制约发展的土地、电力、资金、能源等要素,加大争取力度,完善应对方案,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要保护好群众竞相投入的发展热情,营造强势推进项目投入的浓烈氛围。

综上所述,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我市项目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加大项目投入的紧迫感、责任感,做到言必谈项目、行必为发展。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实施项目大推进的特殊意义,以项目考验干部,以项目锻炼人才,以项目检验作风,以项目体现政绩,在全市上下形成千军万马攻项目、千辛万苦跑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的氛围和局面。

三、锁定目标,一着不让,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的项目建设任务

围绕年初确定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规模以上投入45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入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投入35亿元的目标,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锁定目标,一着不让,积极应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的项目建设任务。

(一)努力实现项目总量的突破。

项目是中心,投入是根本,我们要坚持外资民资并举,增量存量并举,大中小并举,一二三产并举,不断增加项目的数量,实现项目总量的突破。

1、强化招商引资,储备一批。我们要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阶段作为启东强攻招商引资、积蓄发展后劲、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极佳机遇期来认识和对待。一个时期以来招商实践表明,启东与苏南和浙江等其他地方相比,在项目的承载能力、项目投入的区位条件和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在同样受到宏观调控的环境下,一定要坚定信心,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储备项目。下阶段我们要重点组织发动夏季招商攻势。要突出重大项目。开发区和各镇乡在不放过中小项目的同时,要把目光、精力、资源聚集到重大项目上来,对一批年内有望立项、到帐、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落实专人跟踪服务,确保早日落户。要突出重点地区。既要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积极呼应沿江开发机遇,更要以外商资本密集区、私人资本密集区、产业转移密集区为重点,立足港澳台、主攻东南亚、面向欧美洲,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环境推介和招商活动。要突出重大活动。认真组织举办好7月底的上海投资环境推介会和第二届科技节暨国际经贸洽谈会,实施好一批有针对性的专题招商、外出招商活动,有重点的推介一批高质量的项目。要突出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大桥、大唐的先发优势,突出在医药、化工、电力、能源、船舶项目和大能耗、大用水量项目的招商;突出围垦造地、淡海水养殖项目的招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产业和市场建设等项目的招商。

2、强化全民发动,培育一批。各镇乡、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市外就是外”的意识,把招民资像招外资一样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考核奖惩到位,并与外资招商一同动员部署、一同组织推进、一同考核奖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吸引外地民营企业家来启投资兴业。要把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充分发动起来,让他们在招商引资中担当主角。要进一步放宽政策规定,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数量。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桥梁、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建设与经营。要放宽工商注册登记限制。对新设立私营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可以为《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限额,并允许分期注入。生产型民营企业登记时,生产场所一时无法解决的,允许其先以注册场所登记注册,核发有效期为一年的营业执照,由企业在一年内落实生产场所并办理相应手续。创办民营科技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和各类非公司制企业,非关键条件尚有欠缺,但一年内可以完善的,可核发为期一年的临时营业执照,并按正规企业实行预备期管理。要积极推行企业登记注册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性项目外,在申请人对有关设立条件表示认可、并提供限期办理的书面承诺后,可先核发营业执照,后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总之,在准入条件上,要做到“六个坚决”:能降低的门槛坚决降低,该取消的限制性规定坚决取消,不用审批的事项坚决不审批;能简化的手续坚决简化;能不收的费用坚决不收,需打破的垄断坚决打破。

3、强化激励引导,壮大一批。各地要高度重视、大力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实施以设备更新改造为重点的项目投入。各镇乡主要领导要深入每一个工业企业,帮助分析市场形势,广泛宣传市政府办公室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若干激励意见》精神,督促引导他们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尽快确立并实施技改投入项目。

一是实施重大项目贴息制度。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生产性设备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可向市申报项目贴息。贴息额度为从该项目设备贷款到帐之日到项目竣工期间所实际支付利息的50%,工程期超过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凡获国家、省重点计划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的,市里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比例配套贴息。

二是对技改设备投入奖励。现有工业企业技改设备投入超过500万元的,视同引荐外来资金予以奖励。奖励标准为:设备投入在500-1000万元的,奖励设备投入额的1%,设备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奖励设备投入额的1.2%。申报设备投入奖励的项目,必须已经竣工,6月底由各镇乡组织申报。对技改投入新征用土地出让金按标定价格收取,待企业产生税收后,按企业应缴出让金额的50%给予奖励。

三是对重点企业实行多投多奖。市30家重点企业当年工业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上市融资、品牌广告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高于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10%、且销售增幅高于上年30%的,其缴纳综合基金的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长率部分,由市财政全额奖励;其缴纳的所得税超过上年应缴部分,由市财政按地方留成部分的50%进行奖励。对特大型项目和企业办园区的,我们将采取个案处理,一厂一策,给予更多的奖励。

4、强化要素整合,扶持一批。当前,在项目建设中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我们必须正视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土地、用电、资金、人力等方面寻求突破,努力为加速项目建设创造条件。

一是用足用活土地资源。要引导企业注重内涵发展,全力推动现有企业挖潜扩能、技改投入、合资嫁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销售,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要采取一企一议、一厂一策的办法,激励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产品开发、加速拓展市场。要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根据国家和省对土地供应的宏观政策,结合启东实际,要确立集约用地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总体利用效率。今后,凡新上工业项目,省级开发区原则上每亩土地的投入不少于120万元人民币或15万美元,镇乡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原则上每亩土地的投入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要继续清理撤并学校、停用粮库、废弃收花部等闲置土地,使这些土地在年内全部转化为工业项目用地。同时,要积极推进对盐场、江海老堤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的研究和探索。

二是尽力化解资金需求矛盾。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挺进资本市场,探索资本运行路子,开辟社会融资渠道。要指导好已经成立的担保公司,逐步建立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的民间信用担保体系,年内再力争成立2家民资担保公司。要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银行和企业的对接活动,最近,我们将组织召开第二届金融资本与投资项目对接洽谈会,争取银行更多的信贷支持。

三是严格实施用电错峰管理。我市电力供应从总体上看要远远好于浙江和苏南地区,但电力供应紧张矛盾仍然突出存在。为最大限度地减弱电力供应给项目建设带来的影响,我们将按照“保生活、保重点、限企业、少拉闸”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序用电督查网络,强化做好夏季用电高峰时的错峰管理工作。各地、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全市用电错峰管理实施方案方案,自觉执行避峰措施,确保全市范围内的安全有序供电,保障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转。

四是认真解决人力不足困难。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人才层次低、技术工人缺乏和招工困难是影响企业运行、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要支持企业增强管理力量。一方面要动员、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提前退休、离岗创业等途径到工业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安排、派出一批优秀机关干部包括部分青年领导干部到重点工业企业协助管理,帮助发展。要健全完善技工培训体系。根据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强化职业培训工作,健全完善技工培训体系,要优先发展一批本地企业当前适用的技术岗位培训项目。要加大普通工人引进力度。我市有一批工业企业尤其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严重不足。市有关部门要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在全面、正确把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引进外地工人的工作力度,加强稳定工人队伍的政策研究,指导、帮助企业良性发展。

(二)着力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

针对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我们必须认真执行国家产业调整政策,正确把握投入方向、投入强度、投入方式,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优化启东经济结构。

1、强化质量意识。在当前项目用地趋紧的情况下,我们要牢固树立数量、质量并重的思想观念,工业项目的招商与投入,不仅要看规模总量,也要看投向合理程度、投入进展速度、投入产出率高低和项目的财税贡献额度等一些质量指标。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产业带动强的项目;要支持现有企业强化产品技术研发,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注重环境容量,保障可持续发展。除*精细化工园外,全市其余镇乡一律不再新上化工项目。*精细化工园也要禁止重污染企业进入,并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加强监管,确保所有企业达标排放。

2、强化产业集聚。搞好产业集聚的根本在于搞好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的品位。我们都知道,园区经济是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开发区、各类特色园区和镇乡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市经济开发区要继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增强承载力、吸引力和集聚力。要有选择地引进项目,提高项目准入条件和单体规模,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符合规划要求和产业走向、具有前瞻性的龙头项目,努力成为规模企业的集聚区、外来投资的示范区、特色经济的展示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要适当调整开发区的规划,明确扶持政策,健全组织机构,努力化解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问题。*科技五金工业园发展要完成五个大动作,首先是总投资1亿元的*电动工具商贸城竣工、开业;其次是*科技五金工业园的主干道振兴路,上半年完成规划设计,年内力争动工建设;第三是全国电动工具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中心在*挂牌,并投入运作;第四是东成工业园拉开框架、开工建设;第五是园区今年项目投入20个以上,总投资不少于3亿元。*精细化工园要进一步明确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尽快确定建设规划和园区控制性详规,基本完成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对全市其它各类工业集中区进行综合论证,出台分类分档、重点扶持及清理整合的方案。

3、强化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是增强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引导和帮助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工艺流程,缩短新品开发设计周期,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升工业企业的产业层次。纺织服装、机械建材、电动工具、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要自觉接受高新技术的渗透和辐射,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质量监督技术等共性技术,着眼于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实施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引进科技成果,提高技术创新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普遍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着力在发展电子信息、生态工业、海洋工业、环保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占领有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尽快使其成为我市工业项目的先导产业和新成长链,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费用,以及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费用,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鼓励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企业从初创时期的模仿跟进方式转向创造核心技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创特色,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提档次,企业生产的产品获南通市级以上名牌产品或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由市级财政出资每只奖励2—20万元。

(三)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

在目前情况下,行政推动还是加快项目建设的一大推动力,我们要创新工作机制,创设有利环境,全力加快项目建设。

1、强化组织推进。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经济发展的新任务,对我们组织和领导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启东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考核到位。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加快项目建设的组织保障。要继续完善各级领导联系挂钩重点项目的制度,重大项目要排出倒计时表,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要建立重大项目集中会办制度,分析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和矛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落实项目专人负责制度,市、镇乡党政主要领导要拿出三分之一以上精力抓项目,市级机关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有一半以上的精力抓项目;市、镇乡、部门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项目。当前,要全力组织好项目推进的领导和组织工作。签约项目要加快报批。对在科技节、第二届民间投资恳谈会、第五届海鲜节上签约的项目,要采取“盯人”战术,全力跟踪,步步跟紧,促使签约项目尽早领证、领照。报批项目要加快开工。对已经报批的项目,开发区和各镇乡和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为项目搞好协调,落实“一条龙”帮办服务,积极督促和配合业主,争分夺秒抓紧开工建设。在建项目要早投产。突出抓好大唐电厂、泽骅船舶、华泰陶瓷等在建的重大工业项目,全力以赴协调好各种矛盾,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工程周期,力争在建项目早竣工、早见效。

二是落实责任,增强加快项目建设的整体合力。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认真抓好任务、责任的落实。大项目办公室要制定明确项目建设目标,进行必要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市计经委、建设局、国土局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投入的指导、协调及报批工作。市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项目投入中的热点、亮点,努力创造良好氛围。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推进的检查监督,对不作为、乱作为,为谋取私利而损害项目建设的要及时曝光,一查到底。工商联和各行业商会要认真履行好团结、教育、引导、服务职能,不断为项目业主提供信息咨询、技能培训、招商引资、技术推广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工商、税务、技监、城管、环保等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总之,要从大局出发,主动配合,把推进项目建设当作份内事,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条条与块块、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主动服务,齐心协力推进项目建设,真正形成同唱一台戏、同下一盘棋的强大合力。

三是严格考核,注入加快项目建设的强劲动力。要层层传递压力,一级对一级下达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指标,明确时限要求。要把任务和责任下达到每一个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要动真碰硬,说到做到,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原则,严格按照考核奖惩办法,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的好差将与经济利益相挂钩,与考察任免相挂钩。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今年开发区和各镇乡的考核指标。到年底,市经济开发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80只,千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0只。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30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只。*镇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0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只。一档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5只;二档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4只;三档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3只。

2、强化环境营造。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优良的发展环境,是项目投入快速增长的必备条件,是投资者投资兴业的关键因素。

一是牢固确立一切服务客商,一切服务项目的工作理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客商是我们的“上帝”和衣食父母,我们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各镇乡、各部门要始终围绕项目建设这个中心,紧贴服务对象,在服务的主动性、实效性、创造性上求突破。要及时了解客商和企业的服务需求,主动开展服务工作。要着眼于工作实效,将客商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满足客商和企业的发展要求。

二是加快提高让客商信任,使业主满意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在服务目的上有新的认识,要跳出微观服务的小圈子,树立全新的服务观。我们的服务要体现全局性,政府服务的目的不是搞好一个企业、引进一个项目,而是要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好动力支持,服务要在全局着眼,从具体入手,抓点带面,活跃全局。我们的服务还要体现战略性,也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企业墙外的事政府管,集中精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所不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服务,就是政府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真正把企业培育成市场主体,让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己闯市场。我们的服务还要体现社会性,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发挥行业商会作用,促进服务的全方位和多层次,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全面推进 小康社会 城乡统筹发展

党的十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实现小康社会建设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各项措施,有利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利于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

1.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实施城乡统筹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把农村同市场,同城市更紧密的连接起来,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1.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林牧渔业和非农业比重上升。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将强势推进。农村劳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有序转移,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加强。

1.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用工业的理念改造农业,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市场观念、品牌意识等融入到“三农”工作中去,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的二三产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发展,便于乡村企业二次创业。

1.3健全并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得到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农民负担逐步减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投入增加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动力,农业发展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将逐步完善。

2. 当前影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和客观存在的。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平衡,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呈较大幅度增长趋势,而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处于徘徊阶段。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城镇化步伐受到制约,多数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门槛越来越高,小城镇产业集聚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农村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投入不足,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始终处于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产品质量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利用率不高。

3. 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同志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理念,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新格局,是摆在各级党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1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按照“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破区域局限,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水产、畜牧业。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市场化水平。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收益。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河流、塘坝、水库治理。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3.2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形成城乡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合理规划城乡的产业分工、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高新技术和商贸旅游服务产业。中心城镇和周边乡镇要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向规模农户适度集中,发展规模农业。二是推进各项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尽快使城乡居民有同等的劳动就业权力,把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主要措施来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提供就业信息、政策、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逐步消除在其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要围绕推进工业化、充分发挥各地交通、资源产业,环境等优势,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业。依托骨干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扩大农民就业。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内在联系,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四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抓好重点镇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融合的作用。统一规划农村居民点,以区、镇为单位编制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撤除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形成梯次合理的村庄布局。对分散、零乱的空壳村要根据有生产、方便生活、群众自愿的原则,逐步进行“迁村并点或旧村改造。”

3.3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农业农村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政策扶持,建立“三农”发展长效机制。农业是弱势产业,要全面落实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为农民休养生息和农村繁荣发展创造条件。要增加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补贴,加大农业机械更新、动物疫病防治等农业生产性补贴。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二是要统筹城乡投入,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城乡并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农民培训等,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8篇

关键字:城市群 生活圈 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关中城市群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点开发区域,2008年8月,陕西省政府通过了《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提出要把西安都市圈建设成为关中率先发展的核心板块。根据国家的《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到2015年,西安将形成“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的"2581"铁路网。其中,关中城际高速铁路贯通后,会形成一个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汉中、渭南、铜川、蓝田、临潼、周至、高陵、阎良、富平等地,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一小时生活圈。

一、西安一小时生活圈对传媒业的影响

从城市群理论来看,西安一小时生活圈是以西安为核心,以一小时高速铁路、公路车程为半径向四周辐射的城市群。随着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西安的城市规模将会急剧扩展,城市人口将迅速增加,生活圈内人们的生活半径也会大大增加。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一体化进程会深刻改变传媒业的运营环境。

学术界一般认为,一小时距离之内是生活圈,三小时距离之内是经济圈。目前,国内正在建设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一小时生活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广深一小时生活圈、厦门一小时生活圈、长株潭一小时生活圈、重庆一小时生活圈等。这些生活圈都成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将会缩短西安与周边城镇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使生活圈内部形成广泛的心理认同和社会归属感。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会使生活圈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消费模式等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生活圈极大地扩展了传媒的有效市场范围。西安一小时生活圈以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由中心城市西安和临接城镇组成。西安是核心城市,其他地区则是卫星城,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将使得西安的城市规模大大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急剧提高,受众市场的扩大意味着广告市场、发行市场的增加,这对传媒业的发展而言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同时,伴随着生活半径的扩大、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人们不仅会增加对信息的需求和消费。人们接触媒体的时间、场所、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传媒都是利好消息。

其次,生活圈的形成使西安一小时生活圈内的交流日趋密切而频繁,“同城生活”促使生活圈文化、经济、社会更加一体化,最终实现生活圈一体化。西安一小时生活圈有一个特点,即生活圈内的文化、语言、传统、民俗、价值观、生活习惯等较为一致,这是由于生活圈普遍接受和认可传统的关中文化。这种一致性使得“同城效应”作用更为明显,生活圈中的人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但他们却认可和接受共同的文化资源,这使得他们易于认可和接受相同的传媒产品。对媒体来说,新闻资源、广告资源、发行市场等都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媒体的有效市场规模大大增加了。

可以说,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会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业的生态环境,西安一小时生活圈一旦形成,会使西安传媒市场规模成倍扩大。从媒体经营角度看,新增加的人口是一块非常大的市场蛋糕,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而媒体要想获得这部分市场蛋糕,就必须在组织结构、机构设置、战略规划、经营理念、营销渠道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才能分享新兴的市场蛋糕。

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会重新调整传媒业市场结构,传媒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加剧市场竞争,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在目前的西安传媒市场上,《华商报》和陕西电视台分别占据纸媒和电视的头把交椅,而且都在既有体制下不断寻求对外扩张的可能。如《华商报》已经在长春、沈阳、重庆、天津等地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扩张,拥有了长春《新文化报》、沈阳《华商晨报》、天津《大众生活报》、重庆《重庆时报》等报纸,20lO年5月,又在咸阳创办《今日咸阳》报。从2007年开始,西安传媒开始利用融合新闻进行市场竞争,当年,《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开始出版数字报纸,陕西电视台也承办了西部网。当市场规模扩大以后,媒介融合的形式将会向全媒体时代升级,从融合新闻到融合媒介,从媒体组织内部的融合到媒体之间跨地域、跨媒体的整合。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必然会导致实力较强的媒体产生跨地域、跨媒体整合的动力,而整合的对象可能就是生活圈中其他地区实力较弱的媒体。

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也会推动传媒规制政策的创新。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促进了西安都市圈的一体化,改变了传媒市场规模和结构,这使得目前的媒介规制政策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目前我国的传媒规制政策条块分割、壁垒森严,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不同类别的媒体分数不同管理部门。如报纸、杂志等由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广播、电视等由广电总局领导,互联网由工业与信息化部领导,媒体的新闻宣传由各级宣传部领导,而广告由各级工商部门领导。多头管理使得媒体规制效率极低,部门利益高于公共利益,小集团利益先于社会利益,权力寻租现象屡见不鲜。规制政策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媒体发展的步伐。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使媒体市场大大扩展,各地区、各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更频繁、密切的协调和组织才能有效管理媒体,这对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一定的挑战。在城市一体化之后,媒介融合的程度会越来越深,对飞速发展变化的网络、手机、电子报刊等媒体的监管、把关难度会越来越大。在这些新环境下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等问题也会更加复杂。在这些新变化下,政府必须重新调整传媒业规制政策。

二、传媒业的发展战略

生活圈建设为媒体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从发展传播学角度看,媒体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会推动和优化西安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如勒纳认为,大众传媒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思想和信息的“倍增器”和“校平器”。施拉姆也认为媒体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传媒可以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发展提供动力、强化社会规范、改变思想观念等作用。在生活圈建设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机构,可以增进生活圈中民众对城市圈的认同感和融人感,加强生活圈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为生活圈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动力。同时,优秀的传媒也是推广城市的名片和大使,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如《华商报》近些年像一张推广陕西的名片。而且,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表现,也是提高西安市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工具。

西安一小时生活圈建设为媒体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传媒业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育传媒增长极,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减少极化效应。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该理论

认为,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从地理空间和产业经济角度看,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现实中经济增长往往是从某个增长中心向其他地区、行业扩散的过程。“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西安一小时生活圈中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传媒业的发展程度也存在不均衡。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发展较快的地区、发展较快的媒体分别是地理空间和产业经济意义上的增长极,它们不仅自身发展速度快,具有活力和创新意识,还能推动周边地区和产业的发展。增长极能够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发展使得周边地区和产业的生产要素及各种资源向增长极流动,造成地区或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从而扩大了地区或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由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使得增长极周边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原材料等资源大量向增长极流动,从而造成周边地区与增长极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为三种效应:第一。区位经济。当数家媒体集中在某一区位或传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处于同一区位时,就产生区位经济作用。比如,数家传媒集中于某一区位,可以更好的吸引外来人才,促进区域内人才流动。而且能够增进媒体间的各种交流,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也能互相合作,增强竞争实力。如报社、印刷广、广告、发行公司等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位于同一区位时,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区位经济的实质是地理位置的接近所带来的收益,在这方面,广州地区的报业做得较为成功,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三家报团通过发挥区位经济优势,有效提高了广州地区媒体整体发展水平。第二,规模效益。规模效益是随着生产的产品增加,分摊在每一单位产品上的成本逐渐降低。传媒业生产信息产品,信息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报社生产第一份报纸需要耗费巨大的劳动,而生产第二份、第三份报纸时,仅仅通过简单的复制就可以完成,因而,规模经济效应也能够带来效益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也可以将之理解为溢出效应,即极化效应的作用使得某些媒体可以轻易利用其他媒体所创造的资源和产出,用较低成本得到某一服务或资源,实现搭便车。如人力资源的丰富降低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一体化的媒体市场减少了单个媒体在发行、印刷、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成本。极化效应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进一步推动增长极的发展,但发展的同时却加大了增长极与周边媒体之间的差距。因此,要使西安一小时生活圈中的媒体获得较为均衡的发展,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也指涓滴效应、淋下效应,指增长极的迅速发展会带动周边地区、行业的发展,缩小增长极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差距,从而带动整个地区或产业的共同发展。扩散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指经济体系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经济总量的连锁反应变化,如一笔初始的经济投资通过一系列反映,会引发经济总量的成倍增加。比如媒体市场的繁荣可以增强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的自由流动又会给商业投资提供机会,商业投资会促进一地的社会发展。二是示范效应,传媒增长极的发展会引起其他媒体的模仿和跟随,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传媒业共同发展。传媒增长极的确立和发展会引发对劳动力、资金、技术、广告、原材料、物流及相关服务业的需求,这会刺激增长极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当增长极迅速发展后,会提高所在地的生活和交易成本,出于降低成本和保持规模经济的需要,媒体增长极会将部分产品、服务向周边地区转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传媒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