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第1篇

一、继续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李金华审计长在2004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加快审计事业发展,实现审计工作化,必须不断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近些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对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如何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和促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等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并导致了各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克服阻力,树立起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观念。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要从过去的各自独立开发,分别,转变到全国总体规划,优化结构,整体推进。在评价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准时,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是否具有自行开发软件的能力为衡量标准的观念,确立重应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提高审计效率、质量和作用的观念。在审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方面,要确立全国审计系统“总体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工协作、加强指导、分步实施、勤俭节约、严谨细致”的方针。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要从过去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驱动,转变到要符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需求和审计工作的。过去审计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依据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来决定,或是依据新的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来决定。这种建设思路造成了业务之间不能协同,业务和管理之间不能融合,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最终造成了重复开发,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的整体需求,按照能适应信息化的新型审计方式和审计管理方式,来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审计信息资源的利用,要从过去局部的、地域性的,转变到能在国家审计系统总体范围内乃至与国家政务之间实现共享。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也还只是局部的。在各级审计机关的纵向和横向之间,以及审计系统内外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也还很低,甚至是空白。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审计工作面临的主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不灵、资源不活的状况已经对审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全力建设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审计信息化的人才建设,要从过去重少数人培养,转变到改善国家审计机关的整体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提高全体人员信息化知识的素养。在信息化硬件环境基本完善之后,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和审计管理,又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注意防止实行“精英化”策略,防止只注重培养个别尖子人才的倾向。事实说明,这种做法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长远问题。近来,这种做法的弊端已经显现。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在提高大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业务骨干,使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

二、搞好审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立项

审计署组织编制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书》(全书三册,共180万字,已印发至地市以上审计机关,以下简称《指导书》)提供了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规划、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的简本和范本。其中,审计署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各地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执行。在做地方金审工程立项工作时,可使用《指导书》所列各类立项报告。

各地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搞好本地区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审计署组织的金审工程二期建设立项报告完成后,以及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的新规定出台后,将及时提供给各地审计机关。各地在使用上述文件时,要根据审计署的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与本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搞好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立项工作,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工程。

三、搞好工程建设的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的工程、货物、服务的招标和评标范本。各地审计机关在参考使用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级政府关于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的有关规定,参考范本提供的和样式,侧重注意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的法定程序、招标书的商务和技术要求、评标的纪律要求和技术设计,确保各项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同时,要根据招标项目的需要,确定咨询、设计、集成、监理、工程和服务等供应商的资质,确保各项招标的质量和工程、货物、服务的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四、搞好工程建设的方案设计

《指导书》提供了中央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和系统(安全系统待发)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集成方案(简本)和单项工程的设计范本,各地审计机关在实施工程建设时要参照执行。

中央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系统集成方案,是2002年工程启动时的版本,其内容在实际建设中有所调整。各地审计机关要按照总体设计框架和主要内容,规划设计好本地区的审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审计机关的局域网组网设计方案、网络布线设计方案和机房设计方案,是审计署对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实施局域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审计机关在参照执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其中,省级审计机关建设计算机机房时,要从功能和面积上考虑到:审计内网、审计专网和审计机关门户网(因特网)的需要;审计内网、审计专网与审计署和下级审计机关的接入网的需要;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联网审计的接入网的需要;网络监控、系统运行、数据中心、数据室、备份中心和各项保障措施的需要。

计算机机房的保障措施包括:供电系统、消防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新风空调系统、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设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计算机机房的楼板承重,以每平方米不低于500公斤为宜,特殊部位还要适当增加。

网络布线的设计方案、线路材质和施工工艺,要按照国家关于涉密和非涉密的要求来严格实施。网络布线的信息点设计,要综合考虑岗位需要、“三网”需要和公共信息点需要,并根据适当冗余原则来搞好数量和布局的规划设计。计算机机房和网络布线的基础设施,至少要考虑满足10年的需要。地市级审计机关和有条件的县级审计机关应参考省级审计机关的设计方案,但可以适当简化。

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对接方案,是根据国家政务网络规划和审计机关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在与省级审计机关协商基础上编制的,各地审计机关要参照执行。省级审计机关在做审计内网(涉密网)和审计专网(非涉密网)规划时,要考虑与上级和下级审计机关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需要。我们建议,可以设计小的审计内网(部分人员使用)、大的审计专网(本机关全体人员使用),以便有效地与审计署的涉密信息交互,与下级审计机关非涉密信息的资源共享。中央和省级、省级和市县级审计机关网络对接、信息共享方案,将通过试点建设、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推广。

地市级与县级审计机关的网络对接方案,建议采用《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即系统设置在地市级审计机关,县级审计机关部署远程终端,以便减少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成本。少数省级审计机关(如西藏)和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也可采用《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地市级审计机关部署远程终端。审计署将根据《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的试点建设情况,适时组织交流,以推动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

五、搞好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金审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金审工程软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金审工程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制度,还提供了审计署特派办局域网建设指导书、局域网组网技术和方案指导书、局域网配电指导书、金审工程应用系统推广使用技术配置等规范性文件,各地审计机关要参照执行。《指导书》提供的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工程所使用的管理性文件,可使用。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管理,讲究。各地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局域网工程建设要按照审计署的各类指导书要求,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组织规划、设计和实施。

六、搞好建设工程的标准规范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技术规范、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接口规范、审计机关组织机构编码规则、公文编码规则、审计计划项目编码规则、审计统计指标规范、被审计单位编码规则,还提供了金审工程的应用软件开发指南、《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等。其中,对于规范和规则类文件,各地审计机关在实施资源共享时要严格执行;对于国家标准,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对于应用软件开发指南可参照执行。

关于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信息交换标准等细化要求文件和实施进度,审计署将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央和地方金审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逐步建立和颁布。

七、搞好建设工程的验收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文件,各地审计机关可参考使用。工程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务必严谨细致、严格要求。《指导书》提供的特派办局域网建设和工程验收、应用软件开发和验收的指导性文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文件,各地审计机关可参照使用。

八、加强工程建设的制度管理

第2篇

(一)投入和产出反差过大

由于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各部门都在为自身的审计工作引入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或者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收效甚微。主要表现为:虽然硬件设备的配置齐全,但是利用率不高;虽然搭建了比较先进的网络平台,但是部分审计人员还是不能利用网络完成基本的日常审计工作;由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况。

(二)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平衡

受传统观念和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日益严重: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不仅软硬件设备齐全,网络平台也逐渐被完善,计算机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被进一步地推广和使用;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还不是很明显,财务审计工作仍旧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远远落后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信息化与审计工作结合不紧密

近年来,随着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信息化与财务工作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财务审计人员不能完全运用计算机,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会使用计算机提供的办公软件,还需要学会运用计算机接入网络的操作;第二,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不能完全掌握财务审计所具备的知识。这就造成了既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又具有财务审计经验的综合型人才的缺乏,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完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而且在目前的建设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要求,必须完善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审计业务与信息化社会的接轨。完善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制定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计划

在真正实施财务审计信息化之前,一定要制定好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第一,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个性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各个部门或者企业都需要进行财务审计工作,但是对于财务工作的要求、内容等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第二,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不仅要发挥计算机对于数据分析和计算速度快的特点,还需要重视其网络的接入功能,使得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更加全面;第三,使得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监督工作,对于每个阶段完成的目标与建设要求相对比,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完整实施。

(二)促进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众所周知,财务审计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多而复杂,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看做一体化的工作,同时推进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教育,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呼吁各部门配合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相互配合完成建设任务;第三,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通过将计算机和审计工作的联合培训,培养同时具备两种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第四,鼓励创新,通过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业务人员对于现行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改进性意见,促进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三)分步实施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不同地区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同时完成,主要原因是:首先,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在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差异很大,很难同步进行;其次,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建设,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不同地区的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分步实施信。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不同地区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不同水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完成在自身基础上的进一步建设。第二,分层次进行财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在完成当前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未来的建设工作作进一步规划,完成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计划。

第3篇

(一)加强审计信息化可以切实服务于群众利益

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计网站,畅通审计信息渠道,构成较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和较权威的信息共享窗口,以此作为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和推进政务公开、审计公告的主要平台,宣传审计工作,扩大审计影响,做到人人知道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同时保障公民应享的知情权、管理政府事务的参与权、对审计工作的民主监督权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权,为被审计单位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二是用审计信息化监督手段,保护好老百姓的“养命线”。“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基金等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并且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手工审计手段很难在浩如烟海的资金信息流中找到违规违纪问题的蛛丝马迹,通过计算机审计等先进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好老百姓的‘养命钱’。”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可以有力服务于领导决策

信息化环境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捕捉信息、大量占有有用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科学理性决策。一是审计信息化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资源。“金审工程”二期规划的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各行业间数据交换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二是审计信息化实现动态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新版审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中的项目组织管理可以对参审人员、项目进度,审计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动态显示;三是审计信息化可实现实时审计监督,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金审工程”的联网审计分析系统实现了事后审计向事中与事后相结合审计转变,实现了实时监督功能。

(三)加强审计信息化可以有效服务于审计转型

审计信息化可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实现审计转型。一是审计信息化使全面审计进一步成为可能,加速全面审计工作的进程。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和农信社审计分析系统可以将所有部门单位和区县农信社进行全面审计,提升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审计的说服力、降低了审计风险。二是信息化技术使审计工作的手段更为丰富,能更好地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陕西省审计厅建设完成的被审计单位信息库查询系统可以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并从中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部分疑点,为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计算机审计可极大地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变了审计工作原有的思路和理念,促进审计组织模式转型。技术的变革必定带来审计工作的创新。审计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了审计工作新模式,使得“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成为可能。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信息化工作

从国家金审工程建设到工程项目验收,从金审工程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到资金管理,从各类应用系统建设到审计数据规划,从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到计算机审计方法、AO应用实例的撰写等相关制度及规范,审计署已经基本建立,并以《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书》和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目前,有44个公告)的形式予以。省市县区审计机关结合各自信息化工作实际,也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基本保障了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从目前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有些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亟待建立。一是IT(信息技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二是省(市)审计厅(局)模拟审计实验室建设相关标准及制度;三是联网审计方式下审计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和相关制度规范等。这些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应当加快进度,进行研究和建立。

(二)继续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基础建设,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完善广域网链路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审计专网互连互通,实现“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为信息交互、共享提供基础保障;构建覆盖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保证审计数据安全,防范数据失泄密。依据审计署行业审计数据规划,结合陕西省实际,建设完成9个审计数据库;依据审计署金审工程关于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设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审计数据分中心应用工作需求,建成我省审计数据分中心,实现对基础数据库和其他审计数据的存储、处理与管理。

(三)加大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推动审计工作转型

全省各级审计部门要贯彻落实好《陕西省2012至2014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作业系统、机关事务管理系统建设力度,使之形成一套与AO系统、OA系统、联网系统紧密结合的审计信息操作平台,从管理、实施、决策等全面推动审计工作转型。

(四)加强审计信息化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提升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能力

通过学习考察和培训,逐步更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普及为手段,加大对应用普及型和中级骨干型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加大审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和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系统)的应用力度,实现审计全过程数字化

OA系统和AO系统是“金审工程”的核心审计信息系统,通过全面应用AO和AO系统,可以实现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归档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从而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实时掌握所有审计项目的进度,及时反馈指导意见,实现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现场的指挥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可以不断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提升审计质量,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和决策水平。

(六)加强课题研究,不断学习和运用审计新技术,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化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49-02

经过对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对其他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进行的考察和学习,了解到目前高校信息化平台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外的网页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二是进行具体业务工作的审计软件(AO),分为财务审计软件和造价类工程软件等;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过OA系统可以使审计数据、底稿、公文的流转和处理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实现异地非现场的实时处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感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强查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减少了审计风险。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实务中发挥的作用

1.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AO应用系统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不同,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的审计业务模板,根据模板中的审计程序可以使审计人员更快地进入审计角色,预防新人因缺乏审计经验造成的审计风险;同样,它也可以提醒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审计人规范审计程序,避免因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降低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审计项目实施进度控制,内部审计部门领导和项目人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指导和监督,项目人员与其他部门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实现审计项目的报送及审计意见的交换,从而使审计数据、审计底稿、相关公文与资料的流转和处理效率更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审计软件自动完成财务信息及其他管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及分析,方便项目人员对相关数据的调阅与查看,将审计人员从复杂繁琐的分类筛选与分析汇总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审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和发现审计疑点上。而且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有助于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实务中的其他作用。由于AO系统可以更为轻松地进行各类复杂抽样,使得所抽取的样本更全面更具代表性,从而使审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审计的可靠性。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能力,查找审计线索,明确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具有责任区分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等特点。

二、内部审计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内部审计信息化只是审计工作的一种手段,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审计人员的工作,更不可能取代审计人员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判断。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即使再先进也只能对审计工作起到一种辅助帮助的作用,在审计人员的操作下,按照审计人员的思路更高效地进行审计工作。而审计人员对获取到的审计底稿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才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这是我们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的正确认识。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临的安全风险。与外部网络连接造成的安全风险,审计人员因工作需要与外部网络连接,这样虽然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方便审计小组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有可能因病毒或黑客的攻击,造成数据外泄或设备被破坏,从而给工作带来损失。

数据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小组需要互相传递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借助外网传输的过程中,在木马软件的操纵下可能发生所传递的信息被窃的情况,对信息资料安全造成威胁。

2.取得数据的可靠性风险。因审计软件没有相应的财务软件数据采集转换模板带来的麻烦。由于会计软件种类繁多,后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由此所形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文件的格式也是多样化的,审计软件有可能没有对应的采集转换模板,这样就需要对数据库备份文件进行技术处理。数据采集转换模版是否已将取得的数据成功转成审计软件能够识别的数据,转换后的数据是否正确可靠等问题给审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且,由于审计软件与会计软件的数据格式的不统一,数据不能直接输入到审计软件中,需要转换其格式,于是便存在这样的可能,使财务系统中本来隐蔽的审计线索此时更加难以被发现。即便审计软件能够直接读取从会计软件中取得的数据,审计软件将这些数据导入后所取得的账表的准确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5篇

【关键词】 审计 审计信息化 瓶颈

审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建设的角度看,目前正处在“瓶颈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传统工作思维习惯和与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不一致;二是审计业务水平与信息化程度不一致;三是审计信息化发展与被审计对象发展不同步;四是高技术高投入与低效益问题突出;五是人才紧缺成为制约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六是审计信息化法规建设滞后;七是数据接口影响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突破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这些瓶颈制约因素,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强化审计信息化意识

审计人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敢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使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自身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做法,转变观念,通过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动,使单位领导和审计人员全面准确地理解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将审计信息化工作列入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转变观念,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为推进审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提高对审计信息化的研究,探讨现代化新技术对传统审计的影响,开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加强对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线索、审计技术的研究。其次,审计信息化必须适应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问题,它还将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手段,提高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上。因此,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工作建设必须使审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再次,要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创新与审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目前,部分审计机关和人员还存在着一种审计工作创新就是计算机审计应用的简单模糊认识。工作中片面地要求在所有工作场合都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将其作为一种内部考核形式固定下来,造成审计现场计算机审计“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也要上”的局面。这曲解了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因此,要改变目前计算机审计的考核方式,根据各专业审计机关和人员所管辖的信息化程度和特点,以及计算机审计专业人员的构成情况,整合人力资源,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安排考核内容,将压力变为动力,更好地推进本部门、本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不断完善审计信息系统

1、必须以实现与其他经济业务“三互”为方向

首先,实现与其他业务的互连、互通和互服务,即“三互”,是审计信息化系统支持经济运作的基础。以实现“三互”为方向,是提高审计信息化实用水平的重要保证。离开与其他业务“三互”进行建设,独立系统搞得再多、再先进也难以真正适应经济监督的需要。当前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自我建设、独立发展的观念,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握实现与其他业务的互联互通,从根本上杜绝设计的单一性,从业务上保证接口的统一性,使得审计信息系统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合,避免建设因业务而异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浪费。其次,要实施整体开发、综合发展的策略。尽量采取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发平台。凡是全军有明确标准的,一律实用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设计和建设方法,信息化建设尽量利用成熟技术和现有成果。与其他业务没有统一标准的项目,应积极主动地与全军领导机构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新的统一标准。再次,要尽早建立审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研发和协调沟通机构,对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互通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研究,制定系统建设的有关规范和标准,提出业务互通的规划、方案,审核立项项目并对已立项项目实行监督和评价。最后,做好互通工作的硬件软件工作,突出抓好互通软件、接口和设备的开发,充分发掘现有系统、设备的潜力,特别要注重研究、制定核心软件的技术体系结构、实现标准和技术,建立良好的系统互连、互通、互助软件环境。

2、必须以加快审计信息数字化为突破口

从当前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审计信息数字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信息资源库较少,信息资源的使用方面缺乏合理统筹、高效管理等问题。信息的分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信息的使用,存储在财务、装备、基建等业务部门的信息由于格式、介质的不一致,审计系统难以直接采用。审计信息系统软件与硬件的不配套,系统开发过程中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较弱、辅助决策模型较少等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一是要加强审计数字化标准建设,根据审计需要,制定审计信息的数字化标准,使来源不同、介质不同、格式不同的各类审计信息,变成可解读、可压缩、可加解密、可传输的统一数字化形式。二是要加强各类数据库建设。要搞好数据库基本型研制,并在统一标准、协议和平台上,逐步开发预警监控数据库、审计业务数据库、审计信息数据库、公文及行政事物处理数据库等,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平台上加以连通、共享,使数据库建设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三是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模块的研发,主要是加强审计辅助决策模块的开发,审计经验模块、审计法规模块等现有系统子模块的完善工作。

三、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法规体系

建立和完善审计信息化法规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军队审计信息化法规建设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基本法规着手,一是尽快建立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法规,明确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与基本路线;总体战略规划及目标;实施方式与步骤;信息化建设中政策倾斜的方向和领域;信息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相关单位合作机制;信息化建设中的共性规律和技术性规范以及其他重大问题。二是完善现存法规中制约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条款。可以考虑在《审计条例》中增加一章“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程序法,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方式、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风险等发生的重大变化,增加其规范性。三是补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制定若干规范性文件作为基本法规的补充,增强法规条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形成合力。其次,建立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法规体系。建立审计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法规、审计信息管理法规、审计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密法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法规、审计技术数据接口标准规定法规等相关配套法规,实现审计信息化法规体系的完整。法规体系的建立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从较高层次对审计信息化法规的主要内容、建设方式、实施步骤等进行合理设计。二是要制定信息化法规标准体系,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不可能对审计信息化进行规范和统一,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审计监督,需要加快制定统一的通用标准,尤其要注意系统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

四、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队伍

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审计机关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信息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计算机操作能力。一是要求各级党委和审计机关领导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拓展培训内容,努力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高速高效地提升审计机关全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实现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人才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大审计人员的教育力度。要广开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教育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联合社会审计机构,引进社会审计信息化人才,尝试将审计人员委派到其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学习或接受计算机技能培训,接受他们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三是提高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质量。立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改革现有高校有关审计专业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提高学员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组织学员参与部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四是改革审计人员的训练体制。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把院校培养与部队教育训练、首次培训与继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信息化建设对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教学方法,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完善审计知识体系,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创新教育训练体制,健全部队、院校、科研院所三结合培养训练机制,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五是构建审计人员的使用和激励机制,注重审计队伍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健全有利于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引进法律、信息工程以及基本建设、采购等专业技术人才,改变审计队伍人才结构单一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实行技术职称评审等方式,保留审计骨干,保持审计队伍的相对稳定,这样才能保证审计信息化建设持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信美芳:关于审计信息化的探讨[J].理财,2011(5).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构架;建议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单位审计监督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单位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才能与时俱进,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审计框架,进而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成为审计信息化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财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大部分财务系统软件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等,都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通过该类软件系统,审计人员得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实现审计目标。

(二)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审计工作

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的审计对象普遍为纸质材料,在进行审计时需要在相关部门配合的条件下,对这些报表材料进行搬迁、整理、分析,并要认真保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迅速展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使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审计资料的备份、传输与共享,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审计行为,节约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三)开展全过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囊括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要对各单位部门进行约束、强化与管理工作,树立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要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结束后,要积极进行审计质量分析,及时总结审计经验,对所有审计人员进行细致的考核奖惩,强化审计监督,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及构架

(一)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审计信息化包括组织审计计划、开展审计项目、评估及确认审计风险等,涵盖审计管理信息化与审计实施信息化两方面内容,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以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单位运营目标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信息化的审计方式有着明显的特点:(1)审计技术的先进化与审计人员的高素质化。信息化审计时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必然要求更为先进的审计手段与审计方法,因此也相应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和审计能力建设。(2)审计目标的宽泛化。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目标已由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大到对整个数据信息系统的客观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审计,包括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3)审计过程的复杂化。信息化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参与到被审计项目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阶段,对审计全过程有清晰的了解,能够及时进行审计评价与考核。(4)审计风险的扩大化。审计信息化更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等风险的影响。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的构架

要全面实现审计信息化,就要革新审计人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审计方式,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改变固有的审计环境,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审计信息化框架,审计信息化的构架应主要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审计知识库、标准规范和人才建设5部分组成。

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设备和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又分为内部网和外部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施审计信息公共服务。

2.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行政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分,由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审计作业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机构管理系统、审计行业管理系统、审计决策支持系统和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可以辅助审计人员高效完成审计作业,展开审计管理和审计决策工作。

3.审计知识库。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时,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审计知识库,在该知识库中可以存储、共享审计指南、审计案例、审计法规等,审计人员要及时对知识库进行更新与完善。

4.标准规范。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包括业务规范、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业务规范是指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审计标准和相关指南,技术规范是指相关的审计软件与应用系统,法律规范是指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律约束。

5.人才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审计人员队伍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应大力培养审计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和审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完善人才考核奖惩机制,才能加快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审计标准规范,健全审计奖惩机制

一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审计相关制度准则,整理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为审计人员提供充分的审计依据和法律规范,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理论研究,借鉴其他单位的成熟的审计经验,结合自身内部的审计实际,制定审计方案,切实落实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审计的奖励与惩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及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全员共同展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氛围,把审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度列入业绩考核机制中,对表现优秀的审计人员进行物质与精神表彰,表现不良者进行适当惩处,尽快提高单位审计信息化水平。

(二)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化建设一直跟不上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硬件设备与软件投入远远落后于其他单位与行业,财务电算化水平远低于相关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弱化了审计信息化的监督职能,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仅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更要注重软硬件的投入,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事业单位应投资购入、更新网络服务器、电脑、打印机等相关审计工作设备,为联网审计、AO系统辅助审计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审计设备和审计方法,尽快开发并推广审计软件与审计办公系统。

(三)加强审计人员培训,转变观念

我国目前缺乏大量的审计信息化人才,行政事业单位的老一辈审计人员审计知识老化,观念落后于时展,甚至部分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专业审计知识与技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专业水平、高素质能力、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审计人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改变审计人员目前结构单一、业务水平较低的现状,从整体上推动审计信息化进程。其次,要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与审计人员的传统审计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上至下,进行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工作,以此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开展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大对审计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强个部门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吸收、总结经验,才能快速提高信息化水平,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党亚宁 单位:兰州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马慧知,汪建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以某市级行政单位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1).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46

[中图分类号]F239.1;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1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高校审计工作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内工程审计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以高校工程审计的具体需求,分析工程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1 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工程审计不健全

高校中工程审计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共同办公,没有达到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要求,因而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此外,该做法缺乏专业性,部分规模小的学校缺乏审计机构,缺乏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1.2 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

高校基建工程建设中,因工程及修缮项目的管理,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并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说,工程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工程审计需要高素质、综合素养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当今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多是半路出家,从会计专业教师选拔而来,缺乏一定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审计的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

2 高校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系统应用的价值

2.1 有助于工程审计流程顺畅,提高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工程审计系统地采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促使工程审计的工作更加流畅。此外,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和建设参与的有效沟通。要想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量,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及时汇总各种信息,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2.2 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工程管理极其复杂,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沟通。倘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使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信息流扩展到审计层的交互沟通中,它能够消除工程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它能与建设各方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审计信息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审计数据的信息更加准确、统一。此外,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内容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的控制、资料存储及网络安全的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

2.3 能够实现管理系统创新

高校工程审计中,信息化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有效结合工程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总结。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思路和信息数据能使内部创新技术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为积极持续开拓工程内部审计创新了发展思路。此外,高校工程审计中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构建,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互适应,从而实现工程审计的科学发展。

3 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建议

工程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明显,但对于高校而言,管理水平的起点不同,因此,建设过程任道而重远。当今,为加快工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工程审计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工程审计应转变陈旧观念、提升信息化意识、转变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积极心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对此,高校可开展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用来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工程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峰.高校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管理观察,2015(16).

第8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51-02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网络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摆脱手工作业,步入信息化审计的轨道,实现审计管理信息化是广大审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几年来的“金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配备了硬件和软件,引进和培养了人才,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推广和运用,使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目前,审计信息化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尚未进入实质性的联网审计,计算机审计水平也相对较低,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高投入低产出存在较大反差。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都在不断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硬件配置不断更新,购建了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但是,这样高的投入,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均不高,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收集资料、检索资料等阶段,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项目的科学化管理,分析、数据处理、智能评价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投资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计算机等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有些设备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就面临升级、淘汰,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信息化进展较快,不仅打造好了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而且在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现场的运用和审计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审计工作由传统手工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的转变。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未能搭建起来,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运用尚属空白,打不开工作局面,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是信息化对审计业务支撑较弱。近几年,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努力,下大决心引进了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培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审计业务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还不够紧密,信息化对审计业务的支撑还不够有力。一方面,审计业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需求不明确;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员由于大多不具备财务知识和审计经验,也往往不掌握项目的整体情况,造成对计算机审计需求的理解不透彻,不能用计算机手段实现审计意图。目前的情况经常是计算机人员将审计数据交给了审计人员,而项目实施过程中最核心的审计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却发挥不出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和效率。

四是AO和OA未能广泛应用。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简称“AO”)和审计管理系统(简称“OA”)是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的主要建设成果,适应于各类审计业务的现场审计和审计机关管理和业务支撑的需要。但是目前AO和OA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较低,部署完成后,也不能尽快投入运行,即使应用也限于公文的流转和传递,OA系统最核心的审计项目管理、现场交互、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尚未开展应用,远远未能发挥AO和OA对审计工作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AO和OA的应用尚不充分,也限制了对该软件的开发、升级和改造,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

五是专业人才成为制约瓶颈。几年来,虽然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引进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不能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各地情况不同,既有资金投入、人才匮乏、研发深度、应用程度等原因,也有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化研发与应用重视不够、计算机审计方向与思路模糊不清、系统应用量化考评与奖惩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

二、加快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