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仓储行业市场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链;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2013年,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阿里系的金融布局也由此开始全面覆盖到商家和消费者,形成较为完整的一条金融链。由此,也引发我们的思考,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而如何对金融链进行创新,也是各商业银行始终关注的重要课题。2007年,浦发银行便在对资源进行整合之后,对服务内涵进行了创新,提出“供应链金融”的理念,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为整条金融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创造出更大的盈利空间。本文,我们即对商业银行的金融链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一、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链
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并具有差异性较大、交易过程较长等特点。所以,对各种金融产品的开发要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具体来讲,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市场调研。在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候,各商业银行要注意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分析,积极寻找具有潜力的市场和群体。商业银行要注意对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准确把握客户的实际需要和需求的动态变化。例如,在贷款方面,银行可以按照客户实际需求的不同,实行分批分期贷款。将一次贷款的时点转化为多次贷款时点,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而且,银行处于一个较为特殊地位,所以占有的信息往往多于企业,并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趋向具有较为深刻、具体的认识,所以可以更加准确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于是,各商业银行便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并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针对性的寻找、发现投资者的各种需求动,从而对各种新产品的投资群体进行选择,并对之后的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
2.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具体内容需要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要按照特定市场和投资群体进行设计。具体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要按照不同投资者不同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开发,并着力体现出各种金融 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以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
3.研制生产。研制生产的过程需要按照不同金融产品具体设计相关的文件和使用程序。例如,研制开发的具体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和详细条款,以及具体的会计凭证格式和要求,以及传递程序等进行操作,从而保证最终研制开发处的各种金融产品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4.销售推出。在经过市场调研和设计开发以及研制生产各个步骤之后,各商业银行还需要对具体的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销售和推出。在各种具有潜在市场和投资群体的金融产品研制开发完成之后,各商业银行要及时的进行销售。并保证提供长期良好的跟踪服务,从而保证产品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各个商业银行为各中小企业营销提供的一种新颖的业务类型。
1.商业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的条件。(1)有总行的支持和各部门的统一认可,有权审批人对相关业务较为熟悉。(2)分行具备专门的操作监控平台,可以实现全程操作流程的监控,例如入库及出质和价格管理以及占有和监管,还有提货及换货、核库以及巡库和贷后监管等。(3)具备足够的专业人才,熟悉信贷和法律以及物流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现场检查人员和行业市场分析人才。
2.各关系人的准入问题。(1)供应商。最终选择的供应商需要具备较强的供货和履约能力,银行信用记录良好,合作记录正常。同时,各商业银行还要注意调查各供应商与其他关系人之间的纠纷问题,确保没有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纠纷问题,例如供货不及时和品质问题等。另外,还要注意对供应商的缴税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确保其没有出现过逃税、漏税现象。(2)借款人。对借款人的要求为,成立1年以上,且实际控制人从事该行业的时间在5年以上。同时,各商业银行还要对借款人进行详细的调查,确保其主要经营者不存在逃税、漏税问题,具备较好的信用记录等。(3)仓储方或监管方。对仓储方或监管方的要求为,成立时间要在1年以上,且具备合法的仓储经营权等。 同时,仓储方或监管方还要具备较强的赔偿能力和较好的 交通运输条件等。另外,仓储方或监管方也不能与出质人具有股权和投资上的关联。
3.市场定位。将价值较稳定、变现能力较强,且易于保管的物品作为质物。对于新开办该项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积极的尝试钢材和有色金属以及纸张等物品。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银行可以进行局部试点实践,例如品牌电脑和手机等,但需要取得生产厂商的配合。
4.注意事项。各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然后积极的为不同的企业提供的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要注意营销组织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以及规模化。各商业银行要积极的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最合实际的方案。然后借助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平台,大力推广票据业务。并按照相关法律文本的相关规定,对质物监管的风险问题进行细化。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商业银行对各种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势在必行。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知道,通过对商业银行金融链的创新,例如 构建金融产品创新链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等,可以有效扩大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范围,为金融链上的各个主体提供出更大的盈利空间。所以说,对商业银行金融链创新的研究意义重大,值得我们继续予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卿定文.引入金融伦理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03):77-79.
[2]冯军政,陈英英.P2P信贷平台:新型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新金融,2013(05):22-23.
[3]余虹.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转型策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68-69.
姜大源教授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有深刻的研究,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对社会职业群和岗位群分析归纳的结果,因此更多的具有职业的属性,更关注对知识的运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就要从物流岗位群出发,了解物流的通用岗位,再去确定物流课程内容,主要流程如下:
1.1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典型工作
学校要根据物流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物流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物流教研团队要切实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围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业领域分析物流岗位。在调研过程中,避免只调研个别毕业生,而是采取大面积撒网的策略,尽量了解多数物流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完成后要从大量的物流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要有代表性、实用性、共性。例如,我们在对物流企业的相关岗位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从事的主要岗位有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报关员、拣货员、制单员、配送员、业务经理、营销专员等几十种岗位,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涉及所有岗位,就要对工作岗位进行选择,抽取中职物流培养的经验层次的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物流岗位进行教学。
1.2行动领域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
在分析、归纳物流岗位群后,选择合适的典型物流岗位,如接单员、仓管员、操作员等岗位。由于典型工作是筛选的结果,是企业现实业务呈现出来的工作岗位,不能完全应用于教学领域,这就需要对这些物流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进一步归纳形成具有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领的工作领域,即行动领域,如仓储、运输、快递、港口等。行动领域要能够满足物流企业实际需求,保证学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得到企业认可。
1.3学习领域转换——构建课程体系
在物流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物流学生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递进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将其转换为课程。职业教育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不能走偏路,作为教育,就要从教育的角度来设计课程,不能一味考虑企业需求,还要结合学生一生的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课程设计过程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总共经历5个阶段,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职业教育要体现这样的特色。同时,也要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这就需要在物流课程开发过程中,把行动领域结合教育过程转换成学习领域,搭建合理、科学的物流课程体系,由简入繁实现物流理实一体化教学。例如,我们根据河北发展特色,京津冀区域物流的特色,设计出仓储配送、运输快递、国际货代、物流市场营销四个学习领域。
1.4学习情境的设计——创设学习单元
根据物流学习领域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要能够呈现出物流工作的流程,体现物流相关要素。学习情境设计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物流工作过程的特征,即工作过程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注意这些要素是运动变化的。(2)关注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过程的完整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3)学习情境一定是可以实施的活动过程,而不仅仅是个“场景”,物流学生要能对情境进行业务操作。例如,在仓储学习领域,可以创设一个自动化仓库入库作业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场景资料,设计自动化仓库里入库的作业环节,完整的模拟作业流程,完成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整体过程。(4)重复的不是内容,而是过程。例如物流市场营销的学习,原来设计是设计调研问卷、发问卷调研、总结问卷,学生做完后觉得还是空洞。经过重新改革后,我们设计学校后勤的调查与分析,仓储企业的调查与分析、快递企业的调查与分析,重复的不是内容,而是工作流程。学生学会的不是内容,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2.1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物流工
作或物流作业环节它在一个复杂的物流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物流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结果和评价等步骤。
2.2工作任务的表述要求采取“对象+动词”的格式
通常不超过8个字。工作任务的表述必须明确,能体现行业的职责或实际要做的事情,并且必须是行业能接受的术语,如“仓库盘点”、“订单处理”。
2.3设计学习情境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专业、工作岗位。例如物流的学习领域《仓储与配送》的学习情境设计为:学习情境一:入库;学习情境二:补货与拣货;学习情境三:出库。此设计没有针对性。更改为:学习领域名称为《仓库储配》,学习情境设计为:学习情境一:传统仓库的进出库作业;学习情境二:机械化仓库的进出库作业;学习情境三:自动化仓库的进出库作业。
3结论
关键词:在线市场调研问卷设计纠正
信息时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再仅仅依靠企业的物理资源挖掘,而在于对信息这一概念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把握行业动态,把住市场脉搏,在市场竞争中夺取商机,赢得竞争优势。要想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就必须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
而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在线市场调研,凭借其突出优势日渐夺取了人们的目光。它打破了传统调研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缩短了调研周期、提高了信息收集效率、降低了调研成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调查公司的青睐。市场研究公司InsideResearch研究发现,有80%的调查公司称,他们已经在消费品调查方面使用了网上调查方式,40%称对B2B市场调查使用了网上调查。在线市场调研不仅仅是调查公司的秘密武器,而且还是企业网站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InsideResearch经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市场调研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很大,2004年市场调查总投入比2003年增长了7.5%,达到72亿美元。其中,增长最迅速的部分是在线市场调查,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约20%。
在线市场调研是一种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它通常采用让客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网站上都设有网上调查问卷用以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因此,网上问卷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调查质量的高低,问卷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调查结果。如果问卷设计得不好,那么所有精心制作的抽样计划、训练有素的访问人员、合理的数据分析技巧和良好的编码技术都将徒然无用。在市场调研中,问卷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问卷设计得不好,再好的分析方法也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换而言之,问卷设计上的疏漏之处,必将严重影响到有效数据的获取。设计一份专业、合理的调查问卷是网上调研获得可靠结果的基础。
但是,通过对一些在线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却发现,许多问卷设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很明显的错误,这种状况不仅影响调查数据的可信度,也可能直接影响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使得在线调查的总体效果不理想。归纳起来,网上问卷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一、问题顺序安排不合理
有的问卷一开始就要求被调查者填写个人信息,如真实姓名、身份证、收入、职业、学历、家庭地址、电话等,好像在填申请表,而不是调查。这种做法不仅会招致被调查者的反感,而且会在无形中给人以压力,迫使人们提高警惕。由于担心个人信息被滥用,从而蒙受损失,很多人会拒绝参与这样的调查,或者填写虚假信息。这便造成有效问卷回收率低,并且影响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因此,在调研中,一方面要注意不可过多收集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出于调研需要,必须收集一些个人资料。那么,这些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敏感性问题千万不可放置于问卷开头,而应放置于调查表的最后,而且最好附以说明,比如“为了奖品的准确发放,为了和您联系,请您填写如下信息”。这样可以降低被调查者的戒备之心,有助于调研的顺利开展。
合理的问题顺序安排可以提高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提高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在问卷设计中应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来排序。容易、直观、清楚的问题置前,困难、复杂、敏感、窘迫的问题置后。随着调查的进行、交流的深入,被调查者可能降低或消除原有的戒备心理,愿意回答一些复杂、敏感的问题,从而使调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在线调查的效率,增加调查结果可信度。
二、问卷形式过于严肃、死板
研究发现,很多在线调研表都存在着形式单一、表现单调的情况。过于严肃、死板的问卷会在不同程度上压抑被调查者的主动性。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调动人们参与调研的积极性,可以大胆地借用网络强大的表现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声形兼备、别具风采的问卷来。比如,在对手机款式的偏好调查中,可以插入或链接图像、声音文件,是被调查者能在调研活动中看见手机外形、倾听手机铃声,知晓手机功能。三、态度不中立,有诱导性倾向
有些调查问卷设计者在设计问题时,把个人观点融入其中,使用了带有感彩和倾向性的词语。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会对被调查者起到诱导暗示作用,有可能使其放弃自己的不同观点。例如:“很多人都觉得光明牛奶口感特别好,你认为呢?”这个问句就蕴含了个人观点,带有浓厚的感彩。
与此类似的诱导性提问往往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被调查者不加思考就同意所引导问题中暗示的结论;二是由于引导性提问大多是引用权威或多数人的态度,这样,被调查者考虑到这个结论已得到普遍认同,自然会产生从众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在诱导性提问下,人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顺着问卷设计者的观点,随口附和。因此,这种提问常常会引出与事实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此乃调查的大忌。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是问卷设计的首要原则。优秀的问卷设计者必须站在中立的立场设计问卷,绝不能加入个人的主观看法、意见。只有营造出一种没有压力、能够畅所欲言的氛围,才能明白人们的真实想法、内心观点,客观反映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
四、用词不准、语义模糊、有歧义
用词不准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调查居民生活水平中问道,您家的住房面积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住房面积”这一词语就容易引起歧义,可能被理解为建筑面积,也有可能被理解为使用面积。由于被调查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理解,收集到的数据也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又如:CNNIC在2000年1月份的统计报告中,关于“哪一种网络广告形式最能吸引您点击”的选项分别为:动画式广告、横幅式广告、跳出窗式广告、文字式广告、邮件式广告、插播式广告,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动画式广告以66.50%的比例位居首位,其实这种调查结果就是因为对网络广告形式的分类不合理所造成的结果,因为动画式广告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广告形式,而是网络广告内容的一种表达方式,横幅式广告、跳出窗式广告、邮件式广告、插播式广告等形式的网络广告都可以设计为动画式。这种有歧义的、不准确的问题描述不仅使得被调查者难以取舍,还严重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甚至可能使得参与者未完成全部选项即中止调查。因此,问卷设计中一定要讲求用词规范、意义明确,使被调查者正确理解问题意图。
五、答案有遗漏、不够周全
问卷设计时,对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包含所有可能情况。然而有时很难一一罗列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便使得参与者无法从中选出最符合自身观点的选项,这样就会降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问题设计时要尽最大的可能考虑周全,至少不能遗漏重要的问题选项,尤其是倾向性的“遗漏”。例如在一个“武汉居民最常去的超市”调查选项中,如果选项只有:华联、易初莲花、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这五个选项,那么在最终的调查结果必然会将中百仓储排除在外,这显然不符合武汉人的购物习惯。因为中百仓储作为武汉市连锁规模最大的购物场所,其分店达300余家,遍布武汉三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若遗漏了中百仓储这一重要选项,调查结果自然很难让人信服。尤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调查问题选项,更要仔细斟酌,因为任何一项重要信息的遗漏都可能意味着调查结果价值的降低。对于这个问题的弥补办法之一是,在调查表中设置一个“其他”选项,如果最终的调查结果中选择“其他”的比例较高,那么就说明对于这个问题的选项设置不尽合理,甚至有可能遗漏了某些重要问题。
总而言之,网上问卷设计是在线调研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问卷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调研结果的可信程度。设计出一份专业、合理的网上调查问卷,是取得高质量在线调研的基础。因此,在设计问卷时,一定要考虑周到、详尽,尽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疏漏之处,这样才能设计出高品质的问卷,得出真实、可信的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1]付志远:《市场调查问卷设计的几类常见错误及纠正》.企业经济2000年第1期
[2]冯英键:《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周莉:《网上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效果》.物流科技,第28卷,2005年4月
关键词:商品流通;价值转移;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R6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45-02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塑化行业的快速膨胀势头暂时受到遏制,价格宽幅振荡,行业投机盛行,宏观经济对行情影响力增加,塑化原料金融属性增强,企业经营难度与风险大为增加,更多的挑战摆在了塑化原料分销企业的面前。
一、塑化原料分销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减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行业信息、价格信息更加透明,这势必加剧各分销商在价格、服务上的竞争,促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二)分销企业边缘化危险。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商务空间大大拓展,交易成本可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上游石化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等均已开始对大型塑料加工企业开展直供服务,不经分削商直接将产品供应给工厂,分销商手中的优质客户资源被逐渐蚕食,有被石化企业绕开的危险。
(三)行业进入震荡期。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大宗商品价格一改多年来的牛市,价格暴跌暴涨,塑化商品分销企业蒙受了巨额的存货跌价损失。处于强势地位的上游石化企业往往会将价格风险转嫁至分销商处,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
(四)商品金融属性增强。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迅猛发展,交易品种日渐增多,LLDPE、聚氯乙烯(FVC)、聚乙烯(PE)、精对苯二甲酸(PTA)等塑化商品期货已成为期货市场的重要板块,随着交易量的放大,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另外,大宗商品成为国际资金避险、保值的重要手段,金融属性日益凸显。
二、价值转移趋势分析
价值转移理论最早由美国专家斯莱沃茨基(Slywotzky)提出,由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市场价值、利润收益在行业、公司、公司内部各职能间不停地转移,企业的利润区也在发生变化,企业应当适时更新经营策略以抓住流动的价值,获取更多的利润。下面,将以价值转移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分析工具,寻找企业内外部价值转移的方向。
(一)塑化产业中的价值转移趋势
在塑化产业链中,石化企业、分销企业、物流仓储企业、中小贸易商、终端工厂形成了一个价值网,每个节点都是价值创造基地,创造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在价值网中的地位。在价值网中,石化企业居于最顶端,拥有核心资源和政策优势,实力雄厚,可获得丰厚的利润。分销企业处于价值网的中间环节,必须将部分利润让渡给仓储、物流企业,甚至下一级中小贸易商。随着石化企业直供范围扩大,仓储、物流行业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在塑化产业价链中,价值总体上向产业的上、下游两端转移。
(二)塑化分销行业内部价值转移趋势
1.价值流向实力强大的企业。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与五力模型分析,在塑化分销行业,资金充裕、经营规模庞大、经营网点多的分销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较强,可以从石化企业获取更多、更好的优惠条件,这类企业是价值链中分销环节的价值流入地之一。
2.价值向虚拟经济流动。塑化原料分销企业毛利率远远低于价格波动幅度,随着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价格波动、期货市场的盈亏对利润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分析能力强,能较好地把握期、现价格走势的分销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行业价值将向这部分企业转移。
(三)公司内部价值链中的价值转移趋势
1.价值向“基础架构”中的财务活动转移。随着企业规模和资金规模的扩大,财务活动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影响也逐步放大,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增强,价值链中更多的价值流向了财务活动。
2.价值向“基础架构”中的管理活动转移。对于微利的分销企业来说,管理控制能力对于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3.价值向“信息调研”活动转移。价格波动对塑化分销企业的利润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信息分析能力的对于塑分销企业的重要性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塑化分销企业的关键竞争力之一。
三、基于价值转移理念的经营策略调整
价值转移对塑化商品分销企业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增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分销企业应抓住价值流向,不着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发掘与获取新的利润区域。
(一)增加服务质量,阻止价值外流
一是在产业链中形成局部优势,提升企业议价能力。分销企业通过集中力量在产业链的某一方面形成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与石化企业谈判的砝码。例如努力增加在单个石化企业单品种的分销比率,争取成为其最大或核心分销商之一;二是利用市场资源,服务上游企业。塑化分销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在部分区域或细分市场上的市场资源优势,为石化企业提供终端工厂信息反馈、市场信息收集或调研服务,与石化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三是提供技术咨询,增加客户价值。想方设法地增加下游客户价值,增加服务的价值量,有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四是利用资金优势,为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融资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1.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财务水平。大宗商品交易利润微薄,资金量庞大,财务管控能力与运作水平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直接的巨大影响,合理避税、降低财务成本与融资成本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
2.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业务监管。建设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将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财务核算体系、供应商资料、客户资料等纳入管理体系,加强供应链、客户、供应商的管理,有效提升业务监管水平,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3.增强市场调研,开发信息价值。虚拟价值是公司不可忽视的价值来源,而市场研究、分析能力正是虚拟价值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分销企业成立专业的调研部门,注重与咨询机构、期货公司合作,通过多种途径从企业外部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三)期现结合,提高期货业务运作水平
通过套期保值和期转现,锁定风险和利润。通过期货套保操作,及早了解期货市场价格信号,更好地安排采购与销售。通过期转现,灵活选择交货地点、时间和品级等,降低交割成本,节约搬运与包装相关费用。另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当开展期货套利业务。
参考文献:
[1] 阿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价值转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4-5.
[2] 胡汉辉等.价值转移理论的形成及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18-19.
[3] 胡晓鹏.价值系统的模块化与价值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71-74.
[4] 吴宪和.流通业价值转移分析[J].当代财经,2009(1): 1.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关键词:零库存;存货管理;供应链;信息共享
一、零库存管理概述
(一)零库存管理的概念
库存管理是对企业的购进入库的配件、成品及产成品、物料等存货进行合理优化存放,一般是体现在企业购入、领料、出库、生产、再发货的链条上。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各个环节都必须统筹规划好,相互协作,分工明确,确定利益共享原则。不是要求所有采用零库存管理的企业都没有库存,更不是让国家完全没有库存,即零库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不管是从政治环境还是经济因素现实都无法彻底实现,本质上一个国家也不能没有库存,因此零库存并非针对所有的“库存”。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库存管理,保证有适量的库存来满足正常需要,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和提高物资周转的经济效益,缩短物资采购周期。
(二)零库存管理优缺点
(1)零库存的优点。零库存是库存管理中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启用这种零库存的管理模式可以大大地降低生产过程中库存和资金的积压,有更多的资源来储备其他物料,或者减少仓存面积,缩小仓存开支,降低了仓储成本。特定的零库存是没有实际的商品存放,不以仓储的形式存在,保证生产运营的正常周转,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规避因市场风险引起的不必要的存量和滞销商品。按单生产提高资金和存货的周转率。生产管理者要随时掌握生产动向使得管理者会加大力度对生产过程的监督,有效防止资源浪费。
(2)零库存的缺点。零库存管理要能根据市场动向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如果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信息共享,不但会造成信息实物错配,且一旦供应链被破坏,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经营风险加大。若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不和谐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打击。若都秉承着接收订单才采购,这种频繁小量配送供应商可能会要求增加运输费,也无法获取采购低价的机会收益,使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议价能力降低。
二、零库存管理的应用
(一)零库存的适用情况
(1)企业能否适用零库存管理,在哪些环节适用要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动态、政治经济环境、信息化技术服务、供应链物流水平及自身产品品牌市场效应等情况来判断。零库存管理适用于企业条件成熟及环境因素较高的企业。首先要企业有核心人才团队,有良好信用的上下游体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供应商选择和评估机制。其次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要能在市场上与龙头企业抗衡,要能占据行业主导地位,要有针对性的客户群体。
(2)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制造业和供应链企业比较适用零库存管理策略。零库存管理较适合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制造企业及其相关的供应链企业。如一些生产汽车、家用电器等设备制造企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且管理水平较好可参考应用零库存管理。如奶茶或餐饮连锁店或者面包坊,他们的原料就是时时在消耗,而进价也随着市场波动,消费者的需求较大,有可能造成突然原料短缺的情形,临时采购会加大人工成本,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市场对比分析,量少次多无法优化运输成本,造成原料单价和运输成本增加,不宜采用零库存管理。但一些价值高周期短淘汰快的产品,如:新款手机、限量发售等新异时尚产品,就适合按单生产,较适合零库存管理。
(3)零库存特点是材料供应配备、量多量少、时间要求能否随时配送到位,保证企业随时供需不停产也不多存放的原则。传统的做法是入库储存原材料,然后按照生产要求进行配送。像有些大品牌的企业是要求供应商将原料提前送过去检验入仓后再送到指定的生产车间否则不予结算货款,这种情况也是一种库存管理模式,本质就是库存控制。零库存管理要求企业销平衡,适用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有稳定良好的合作基础和默契关系。
(二)零库存的实施方法
企业应建立有保障的配送体系和服务体系。零库存的实施方法常见的有委托保管方式、按订单生产方式、合理配送货等。委托保管方式是指找到专门的保管机构交付一定的代管费用,有专业的团队来维护和保管企业库存管理工作。可降低仓储人工成本,也做到了企业的零库存,排解了企业的仓储压力,企业仓库资源可以另作他用。按订单生产方式是企业根据线上线下接单情况,根据时间和货物的特质顺序合理安排采购、制造、配送的流程,仓库只是负责组装做入库出库流程使产品账实相符,保证订单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更新配送信息。要从根本上消除呆滞物资,避免出现物资盘盈盘亏。合理配送货是指企业合理按量进行生产订购、分拣理货、包装、出厂,并结合每位用户的实际需求,按照规定的配送时间配送上门。降低产 购形式;对容易发霉变质的材料要用科学的存放方式妥善保品在仓库的等待时间,也减少企业仓储压力。
三、零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环境问题
戴尔在中国放弃使用之前的零库存直销模式,首先跟国人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有关,每个国家地区消费观不一。国人的消费观还是很传统,特别是一些价值稍高的产品都是要实地考察样品情况再做进一步购买的行动。当下产品更新换代迅猛,光是各地不同型号样品都要及时采购原料和部件,否则不能顺应市场需求,因此地域环境调研不容忽视。
(二)缺乏内部管理及外部协调
企业供应链系统要通过实施才能被广泛推行,若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无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只是空谈。若系统未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容易出现系统漏洞。若在供应链条上运转正常,没有考虑市场水平,实际供应商不稳定和物流配送慢等因素结果可想而知。因为不定性因素总是存在,若企业短时间无应急之策而其他程序都是滚动的,就会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进而违约于客户,企业信誉受损等无可挽回的损失。零库存要求各链条管理者专业水平及个人素养较高,否则会因为一些事情衔接不当使零库存的实施成本大。因此企业的管理水平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会造成内部及供求矛盾的加深。
(三)信息共享风险
信息共享的安全性也是零库存实施的前提,企业供应链系统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线上收集整理信息便于大家共享,公司可根据信息变动及时调整计划,提高整体效率。当今社会科技发达黑客无处不在,企业享受共享信息来源时,系统也会受到系统病毒侵略的危机,还会因此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企业共享信息系统的同时风险也是并存的。
四、零库存的把控措施
(一)因地域实行市场调研
首先得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和地域特征,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及当地市场行情、风土人情、消费观、价值观做深入调研,找出客户群体和市场占有份额。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及质量监测;其次选择有合作基础并已与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合作,且物资供应商至少有几方可以备选,减小不确定性风险。
(二)建立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的零库存系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完善的物资供应计划,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状况事先做好假设并提出解决方案,要缩小每个链条上的误差点。方案包括用料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投产计划、配送计划、运输计划、资金计划、生产订单容量计划等各个环节的部署,使企业库存量控制在最合理范畴,出现特殊情况及时对照预先制定方案进行补救措施,防止缺货、停产、供应链断裂等危机出现。
(三)加强存货管理
首先保证企业订单数量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控制入库数量和出库数量,做好收发货信息登记台账;物资存放要分门别类,对于各级别和种类的物资应进行分别管理,采取不同的采管。其次在验收物料环节严格把控质量关,及时剔除残次品;生产加工环节坚强监督检查,严禁浪费现象,抓住必罚;领料人按照成品清单领出原料,生产出对应数量产品,实行责任制。最后按期做好物料及成品盘点工作,及时进行仓库资产清查,以便随时掌握生产进度与料件的供应情况,零库存模式下仓库盘点应做到日清日结,从而实现对物资有效的监督管理,优化库存管理效果。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
企业要加强市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准确获取市场信息动态,完善内部供应系统和物资供应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合理利用内部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获取更加准确的市场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按审核级别从物资的计划、采购、库存、成本等详细信息设置好相关人员权限,定期组织企业内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使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相关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和操作。与相关权限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对公司内部信息系统消息和自主开发供应链优势模块进行保密规定。同时由专业IT团队维护和升级供应链信息系统,加强系统缺陷的监察,防止机密信息被窃取。高效的通过供应链实现零库存管理,为零库存模式提供更深层次的保证。
综上所述,零库存管理要结合以上多方面因素来考量,并不是只针对物料和工作流程管理的管控,且实施管理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是否应用零库存管理方式,运用过程中要最大程度规避风险降低成本,从企业发展和建设的角度把控好零库存管理模式,积极合理开展企业管理工作,全力实现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鑫桐.企业零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
[2]陶彦名.企业零库存管理的认识误区与适用问题探析 [J].企业研究,2017(11).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专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也是十大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也愈加明显。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级教改试点,以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九州通医药集团“订单联合”的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学院“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调研基础上,与订单企业合作开发,确立了订单模式下“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新课程体系。
一、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来自外部世界。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着重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体系出发点是工作体系,学校通过分析工作体系结构,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将具体导向一般。既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自于职业能力结构,而职业能力结构又取决于专业面向岗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岗能力、应岗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变岗能力。
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在围绕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重构课程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与职业综合素质相关的,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内容。在实现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性,并能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
二、基于岗位分析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我院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从社会需求入手的,要求按照合作企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设相关课程,再根据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构建课程体系。为此,我们首先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位。2011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先后对武汉市城市圈主要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调研显示,2010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107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以上。武汉市许多物流服务行业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2010年,武汉市还被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物流标本文由收集整理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湖北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物流产业比重未来将持续增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目标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各大企业专家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脉问诊,最后确立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周边及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目标在于服务商贸流通行业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人才就业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处理、物流营销、货运及单据处理等六大类岗位;具备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设计物流项目运作方案能力、国际物流操作能力等。
(三)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行业专家和物流骨干教师一起,参照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4项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转化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物流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框架
新课程体系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参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对接融通,确定了学习领域,形成了对应课程。之后再依据物流职业能力结构的逻辑顺序,兼顾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模式学时分配,对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进行合理衔接与排序,形成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课程体系(具体见框架图)。
(二)“三标对接”是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内容
我院推行的“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展开的,采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即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能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到企业后工作时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适岗应岗能力。
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在职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岗位能力要求,与订单企业合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学校的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标准。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相互贯通,融合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中。
(三)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课程体系平台
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岗位素质和能力。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流程和就业岗位趋向,通过对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等素质,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的能力、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问题能迅速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整体来说就是,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见137页表2)。
转贴于
从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应依次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基本素养和岗位能力不断进阶。为此,我们将原来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按照“能力进阶”理念来构筑相应的课程平台,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跨度上形成了“通用能力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平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平台”式的进阶平台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紧密订单式培养为主线,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学习分四期、校企三出入”的校企合作下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出校门,三进行业,四入学习”。
第1、2学习期是通用能力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期。在学习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时,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第1工作期:一出校门,贴近市场,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明确能力目标,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学习。第3学习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根据物流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5门主要岗位核心能力课程; 第2工作期:二出校门,到合作企业开展岗位实践,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第3工作期:三出校门,到订单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创立预就业平台。第4学习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期。在初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基础上,回炉学习物流递进岗位课程,并将订单企业课程纳入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预就业准备,掌握递进岗位能力。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配合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物流管理专业重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合作模式为平台,以物流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内容的项目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能力递进设计,能增强课程弹性,能对职业化课程进行柔性与优化。其突出特色在于:紧密结合订单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岗位实践融为一体,围绕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施行“分段施教”,学习和工作轮换,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岗位驱动课程教学,使教学过程针对性更强,目的也更明确。
四、“三标对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项目化课程内容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确立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5门职业核心岗位能力课程。在课程开发上,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校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上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领域,通过“逆向拉引法”,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按物流工作过程项目化,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二)运用分段交替式教学模式
为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相适应,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在教学组织模式上需要进行创新。“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内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外企业进行实境教学,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
物流包装的合理化设计,真正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物流的发展。物流要求方面在库存、运输、仓储、订购分拣、内部服务水平中都会对物流包装界定一定的标准,强调了物流包装在保持自己良好产品性能的同时,也要满足物流的要求,满足仓储要求、运输要求等,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需要物流包装的合理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物流包装在物流活动中的合理性,提高物流的效率,完善物流体制。
2环境要求指标
国家政策的要求,要使物流能够可持续发展,物流包装也应呈现绿色化,即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物流包装环保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在保护环境层面上的,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物流包装在环境要求中需要在回收再用、绿色化、节约能源等方面满足条件,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在保证物流包装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其可持续发展[5]。物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浪费,帮助企业在物流活动中节约包装成本。
3市场要求指标
市场要求层面主要看重的是服务水平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在物流包装的评价中这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物流包装是否满足市场要求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方面,从销售和收入层面可以很好的彰显出物流包装的市场化水平,企业也很看重这一指标,毕竟这也是关乎企业声誉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参考。对物流包装来说,是否拥有市场,是关乎其存亡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环境要求和成本要求的一个依据。
4成本要求指标
在物流行业中,包装成本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只有适当控制成本的大小,找出包装成本的侧重点,可以有效地减少成本支出,这也能很好地反映物流包装的兴衰优劣。
5物流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基于物流包装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物流包装在物流体系中的作用,本文从五个维度来搭建物流包装的合理性评价指标。从各方面详细指标的解说来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架构,如表1。物流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架构的建立,其实是在考虑到物流包装的设计基础上的,综合了物流包装在网购环境下的各种因素,从总体的评价体系架构中能反映和评价出物流包装各方面的基准,通过构建的体系分析其合理性,对于国内物流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并且在互联网时代,网上交易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有巨大的物流配送渠道来支持,这时候物流包装起到了很好的介质作用,包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完善物流体制,使物流保持可持续发展[6]。问卷调查大致分为五大问题,也就是五个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以及五个一级指标中的子指标重要性排序,通过问卷调查来找出重点评价指标的权值。市场调研可通过专家咨询等办法得到许多有效的指标数据[7]。综上所述可知,物流包装的合理性评价指标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体系,各指标因素在各自层次都存在着相关关系,但都是相互独立的。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筛选出详细的各层次指标,具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