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7 15:4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发展状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陕西 洛川 苹果 产业 调查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地处我国两大苹果优生带之一的渭北黄土高原核心地带,苹果生产在陕西省占据重要地位。为深入了解洛川县苹果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和特点、2011年洛川县苹果销售价格和市场走向以及洛川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10月15日至11月14日,笔者随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调研团队来到洛川县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1、洛川县苹果产业概况
目前,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3万hm2,人均面积0.2hm2,居全国之首。据洛川县苹果营销流通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0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达68万t,总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约6000元,苹果总产值和人均苹果纯收入分别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纯收入的90%和95%。
根据《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全省在延安、铜川、咸阳、渭南、宝鸡5个地区建设30个苹果生产基地县,其中延安市有8个,洛川县包括在其中。从近几年苹果园种植面积和产量来看,洛川县在延安市,甚至在陕西省苹果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表1)。
近年来,洛川县整合一切资源要素,先后建成苹果科技示范园(区)2万hm2,“果、草、畜、沼、水”五配套生态果园6700hm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万hm2,出口基地7720hm2,专供基地3300hm2,通过有机果品认证基地1853hm2,完成初审667hm2。先后取得英国、加拿大、南非等七国出口认证。目前,全县围绕苹果产、贮、加、销的加工流通企业达到51家,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共12家;气(冷)库455座,总贮藏量达20万t;果袋、果网生产厂24家,年生产能力达20亿只;苹果深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15万t(数据由洛川县苹果营销流通管理办公室提供)。
2、2011年洛川县苹果产销状况调查
调查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笔者对洛川县果业局生产和销售办公室部门负责人、洛川县苹果营销流通办公室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重点跟踪调查了两镇(旧县镇、老庙镇)一乡(杨舒乡)共9个村的10个苹果种植户。重点了解2011年洛川县苹果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包括果园种植面积和产量、农户的人工和物资投入变化、销售价格及进度,以及农户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面积和产量
2011年洛川县新增苹果园种植面积达2000hm2,同时有约2000hm2苹果园已改种玉米或其他作物,所以苹果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3.33万hm2,其中结果面积2。45万hm2,幼树不足0.89万hm2。从品种来看,富士占绝对优势,种植面积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80%,产量占全县苹果总产量的82%(表2)。
2.2 生产成本
洛川县现有农业人口16.9万人,农业家庭约3.9万户,基本上每户都种植苹果。近几年主要的生产措施包括:清园、喷药、施肥、修剪、扩盘、种草、锄草、防治腐烂病、拉枝、疏花定果、环切剥、套摘袋、铺反光膜、采收与贮藏、装运等。从成本投入角度来看,化肥的物资成本最高,套摘袋的人工成本最高。
2.2.1 人工成本
调查的10户果农2011年苹果生产的劳动用工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套摘袋用工最多,占27.52%,疏花定果、采收与锄草的用工数量较大,占用工总量的比率都在10%以上,这4项合计占用工总量的比率超过64%。不同地区的雇工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老庙镇只有1户果农在冬剪时雇工,雇工数量为3个劳动日,雇工费用300元;杨舒乡调查的3户果农2011年没有雇工;在旧县镇调查的2户果农雇工数量较大,雇工数量为197个劳动日,雇工费用为17711元,户均8855.5元,平均工价为每人每天90元;结果园每667m2平均雇工9.38个劳动日,雇工费用每667m2平均843元。
2.2.2 物资成本
这10户果农苹果生产中的物资成本,化肥投入占比率最大,占63.70%,果袋和农药所占比率较高,占生产物资费用的比率均在10%以上,这3项合计所占比率接近97%。这3项物资成本的每667m2平均成本依次为1255、451、245元。其中,每667m2平均果袋费用是按实际套袋面积3.3hm2计算的,而其他2项是按已挂果面积3.7hm2计算的(表4)。
2.2.3 其他成本
在苹果生产过程中,除人工成本和物资成本外,还有一些其他费用,如雇工生活费、工具与机械的折旧费、机械使用费、土地租金、利息等。其中生活费指在苹果生产及其销售过程中雇工的饭钱,不仅包括果农自家的雇工,也包括果商所雇的装果工;自家机械的使用主要考虑了3项费用,折旧费用、维修费用和油费;机械使用费是指使用了他人的机械而实际支付的费用;利息包括借款所付利息和赊欠农药或化肥所付利息。这10户苹果种植户的其他费用如表5所示,平均每户1976元,若按挂果面积计算,平均每667m2费用252元。
综合人工成本、物资成本和其他成本的投入,在不考虑果农家庭成员劳动投入的情况下,这10户果农2011年苹果生产平均每667m2支出结构为:物资费用2011元,占65%;雇工费用843元,占27%;其他费用252元,占8%。但若按照雇工的费用将农户自身劳动折价,平均每667m2支出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农户自身劳动投入工时很大,农户自身劳动投入的成本折价甚至会超过物资成本的投入。所以,在苹果产业的生产投入中,对人工成本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2.3 销售过程及价格
近几年洛川苹果的销售次数较多,这是因为既有品种与是否套袋的区别,也有地块、树势、树龄、是否遭受雹灾、腐烂病是否严重等的区别。在品种相同、其他方面区别不大的情况下,2011年洛川县苹果种植户至少要销售3次苹果,第1次为优质果的销售,第2次为下捡果的销售,第3次为残次果的销售。第1次销售的数量占苹果产量的70%~85%,第2次销售占10%~15%,第3次销售占5%,所以第1次销售最为重要,销售金额约占销售总额的90%。由于优质果与下捡果均为食用果,残次果为加工果,所以2011年洛川苹果仍然以鲜食为主,所占比率在95%左右。只有5%的残次果用来加工,以生产浓缩果汁为主。
2011年洛川苹果各品种的主要销售时期区间及销售价格如表6所示,由于富士苹果面积占苹果栽植总面积的80%,而且挂果面积又超过了80%,所以富士苹果在洛川县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特将其分为早期采青销售、大面积销售与收尾销售3个阶段。从套袋情况来看,嘎拉与富士苹果以套袋为主,红星苹果一般不套袋;秦冠套袋苹果面积占该品种总数的30%~40%。
2.4 种植户销售收入及利润
10户果农中,由于1户提供的销售记录不实,1户属于残败果园,3户销售尚未结束,因此这里只对其余销售完毕的5户销售记录进行统计。这5户果农家庭人口合计24人,其中农业人口22人;合计经营耕地3.54hm2,其中苹果种植面积3.44hm2,已挂果面积2.44hm2,挂果率为71%;户均耕地面积、苹果园面积与挂果园面积依次为0.71、0.69、0.49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苹果园面积与挂果园面积依次为0.16、0.16、0.11hm2。这5户果农2011年共销售苹果96.14t,若按挂果园面积计算,平均每667m2销售苹果2627kg;销售金额443802元,平均每667m2销售金额12126元,平均售价4.62元/kg;户均苹果收入8.88万元,农业人口人均收入2.02万元。若按苹果栽植面积计算,平均每667m2苹果收入0.86万元;若按挂果园面积计算,每667舒收入1.21万元。对照前面调查所得到的每667m2实际支出3106元(不含家庭成员劳动成本),2011年每667m2苹果纯收入为9020元,投入产出之比为1:2.9。也就是说,在不考虑自家的劳动成本时,每667Tn210年以上树龄苹果园平均可为果农带来9000多元的纯收入。
3、洛川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有机肥短缺影响了苹果的品质
过去洛川苹果生产重“地上”管理,轻“地下”管理,施肥不合理,有机肥投入低,已严重制约当地苹果品质的提升。长期以来,洛川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90%左右,这与国际上苹果高产园的5.00%~6.00%的水平相差甚远。土壤肥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洛川苹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分析洛川苹果园土壤肥力偏低的原因,主要是果农在施肥过程中只注重果树对养分的需求,却忽视了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在所调查的地区,虽然大部分果农几年前就修建了沼气池,但绝大多数近3年没有使用。原因是饲养牲畜和果树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因此,果农使用农家肥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于是省政府和县政府鼓励企业在洛川建设大型养猪场,2011年《洛川县生猪产业园区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提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出栏100万头,打造2个年产值超10亿元、5个年产值超1亿元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笔者走访了其中1个年产值计划值超10亿元的所谓现代化大型养猪场,但场内的生猪存栏数只有800头,而且饲养时间不到2个月,至少要等到2012年春节后果农才能买到农家肥。目前全县有机肥的肥源严重短缺,不仅影响了该县苹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与土质的改善,而且对洛川苹果品牌的优势地位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3.2 果园机械化程度低,果农劳动强度大
在各项生产措施中,目前仅有锄草、施肥、喷药和装运4项可以使用机械,其中后2项的机械化程度较高,锄草与施肥有半数种植户采用了小型机械,另一半种植户依然靠手工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套摘袋、疏花定果与采收这3项用工数量最多的生产措施中,没有一项可以使用机械,全部采用手工完成,这也是苹果生产投工远远高于粮食生产的主要原因。根据本次调查,洛川县果园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低,现代化大型机械的使用率为0,小型机械的使用率为15%一20%,已使用的小型机械以小型拖拉机为主要动力,与此配套的设备有旋耕机、旋草机与喷药机。目前洛川县苹果生产的模式仍然以简单机械和手工作业为主。
根据本次调查,果农雇工的原因有4点:一是生产的时令性,如疏花定果、套摘袋与采收等,约占雇工总量的67%;二是专业技术性强的工作,如苹果树的修剪与专用机械的操作,约占18%;三是为了减少机械效率损失,比如利用机械喷药、施肥与锄草时,约占13%;四是纯粹为了降低劳动强度,仅占2%。果商普遍反映采收期间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可雇的装果工数量不足,影响包装进度,错过了最佳采收期。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艰苦与可连续性差。可连续性差主要是指用工高峰期,如疏花定果、套袋、摘袋与采收等生产环节之间的间隔时间长。
3.3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防灾能力有待加强
近几年自然灾害对洛川影响较大的是冻灾和雹灾,冻灾发生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时正是苹果花期,气温陡降致使部分花蕾被冻死,从而引起苹果产量的大幅降低。雹灾一般发生在5~8月,果子小的时候被打掉,大的时候被打烂,从而引起苹果产量与质量的下降。洛川县2011年未发生冻灾,但雹灾比较普遍。虽然受灾面积不大,但受灾户损失严重,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2011年洛川县采用的防雹工具是火炮和防雹网,防雹网虽然效果很好,但成本较高,用火炮击散云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防雹方法,大约有2/3的村继续沿用此法,由村委会、苹果专业合作社或民间团体组织。但火炮防雹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地区雹灾依然严重。
洛川县苹果保险的做法是:每667m2保费80元,其中农民出资40元,另外40元由政府补贴,保险金额2000元。但是由于投保双方在赔付条件、灾害程度认定、赔付金额等方面存在分歧,果农投保积极性不高,2011年实际投保面积约占成灾面积的1/10。苹果保险要真正发挥作用,可能还有许多管理和机制方面的问题要处理。
4、建议
4.1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果品产量质量
结合已编发的《延安市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延安市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加大科技投入。以建设示范园区和生态示范村为基础,以推广4项关键技术为重点,结合农村沼气能源和百万头生猪大县项目实施,大力发展“果、畜、沼、窖、草”五配套果园,推广灯、板、袋、芯病虫防控技术,积极创办生态果园,发展循环果业,创建绿色有机苹果基地。用标准化的生产措施带动果品产量的提高、优果率的提升和农户效益的增长。
4.2 加强自然灾害防御,提高果业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配合,建立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为果农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气象信息,并指导果农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其次要加强防雹体系建设,在全县建立多处高炮作业区,及时进行火炮防御;另外,还要强化惠农资金扶持,在重灾区大力建设防雹网,努力做好苹果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多种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对苹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果业抗风险的能力。
一、我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我区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但主要是局限于农户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零星散植,不成规模,老百姓常常当野果对待,望天收、产量少,自种自食,商品量小。目前全区核桃种植面积16429亩,产量约393.885吨,产值约787.77万元。其中原有老基地8916亩,占54.27%,年产380.19吨,产值760.38万元,占96.53%;近十年来新发展核桃基地7513亩,占45.73%,年产13.695吨,产植27.39万元,占3.47%。由此可见,我区核桃产业发展缓慢,现在的核桃收益主要靠吃老本,后劲严重不足。
二、对核桃产业要重新认识
长期以来,农民由于得不到科学指导,把种植核桃树与一般的绿化树同样对待、同样管理,加上盲目引种,造成品种不优、成活率低、挂果率低等众多问题,导致很多群众种植核桃失败,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另有少数家庭经济意识较差,认为种核桃是政府的事,给钱就种,没钱就不动,种了也不管死活,“等靠要”的思想十分突出,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核桃树只能栽在田里,否则就不会结果(其实田也是荒地变成的,关键是要把里面的作物当庄稼对待,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是自然规律)。这些认识上的差距,严重阻碍了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今,在具有得天独厚生态条件的,在旅游蓬勃发展已形成巨大市场的今天,“核桃产业”至今未能形成旅游商品并成为支柱产业,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核桃这一传统产业进行再认识。
(一)核桃树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摇钱树”。我区1500米以下的地方都有核桃分部,通过不完全统计,区内可栽核桃的面积至少有40万亩,每亩产值按50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20亿元,是当前全区总产值的三倍。如果将漫山遍野的野生核桃改造嫁接,能很快形成产业基地,其规模效益会更加理想。红坪镇塔坪村二组村民屈万全,家有80棵核桃树,每年收入5万多元,木鱼镇青天村王尚学,家有近20棵老核桃树,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宋洛乡后山坪村有种核桃的传统,现在每家每户每年的核桃收入都在万元左右。
(二)核桃树是荫及后代的“子孙树”。选择优质品种嫁接的核桃树生长迅速,头三年林粮、林菜、林烟、林药间作,农民不减收,其后继续间作,彼减此长,五至六年进入成果期,仍可矮杆间作,逐步替代,其受益期高达50年,丰产期达30年,可谓“一代栽树,荫及子孙”。同时还可以大量地节约劳动力,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核桃树是建设美好家园的“风景树”。“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这是核桃产区村庄建设的真实写照。核桃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在坡耕地、二荒地、次生林地种植,可有效保水固土,改善生态;一旦尝到种植核桃的甜头后,老百姓就会变被动植树为主动植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能种上的都会种上,通过这样大量种植,可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有效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能有效根治山上的“天窗”和“牛皮癣”因此,大力发展核桃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村容整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理想选择,同时又是与我区龙头产业?旅游最佳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
(四)核桃树是林区经济发展的“招财树”。核桃浑身都是宝,其仁食用价值高,是绿色无公害食品;其夹可入药;其皮和叶可制染料;其壳可加工成工艺品,压成优质红木板,还可生产活性炭。此外,核桃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大量种植风险较低,是出口创汇的好产品,如果形成较大规模之后,其产业链做粗做长的潜力十分巨大。
三、对核桃产业要科学定位
要将核桃这一产业做大做强,把建成全国知名的核桃产业区,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科学定位,即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态立区、特色强区之路,用现代林业和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核桃产业,高水平、标准化推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把核桃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及旅游商品的第一生产车间来建。
(一)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核桃必须在最佳适宜区域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中建园。既要充分发挥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荒山老林田多地广的优势,见缝插针式地发展;又要推行“基地+农户+协会+工厂”的产业发展模式,舍得拿好田出来种植。既要发动千家万户,又要抓好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人有百株、组(站)有百亩、村(所)有千亩、乡有万亩”的基地目标。我们要以建立支柱产业、打造优质品牌、建设享誉国内外核桃之乡的气魄和胆识,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实质性、根本性调整,真正把核桃这一支柱产业发展起来。
(二)科学选种,自育自栽。百年大树,种苗为先。发展核桃产业,种苗关是基础。种庄稼如果种子出了问题,影响是一季或一年,种核桃如果品种出了问题,影响的少则五年六年,多则今后几十年,所以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发展核桃产业的关键所在。在核桃产业发展中,我们要坚决杜绝过去贩子高价调进的劣质苗、天南海北采购的杂牌苗和无牌苗;要结合我区不同的海拔气候、不同的土壤条件认真地调查研究,请专家教授来帮助选择育苗;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立地条件,走“千家万户育苗,全区统一指导嫁接”的路子。我区的薄壳核桃有一定的优势,千百年的实践证明,它们是最适合在我区生长的品种,要加强保护,形成采穗圃,适度引进新品种进行杂交嫁接,取长补短,建立自己的种苗基地。这样才能保证种苗的供给、纯度、品质、成活率和适应性,最有效的防止外地病虫害侵入,同时还可节约大量的种苗费(现在外购苗价每株在15元之上,自育价在4元以内),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科学种植,规范管理。我们要坚决改掉过去的“三个一”的做法:即一锄土、一棵苗、一脚踩。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以下“十二个一”即选好一块好地、挖好一个大窝(一米见方)、施放一筐农肥(25公斤)、使用一株优质苗、浇好一担定根水、盖好一块薄膜(保水保湿)、做好一个护笼(对田边路旁的保护)、制订一套完善的间作措施、一年一次追肥、一年一次防病防虫、一年一次放水(结果期)、一年一次整形修剪。核桃栽植的密度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大田以每亩11棵为宜,高度控制在2米以内,实行矮杆作业,其他地方可见缝插针,高度可灵活确定,但不能太高,确保丰产高产。对于低产的老核桃树要进行技术改造,实行高枝换接,整形换装,就医施肥,使其青春焕发,贡献倍增。
(四)科学间作,以种代抚。优化种植模式,合理间作、立体种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这是农民接受并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核桃种管结合、适时抚育、集约经营的最佳选择。“三分栽树,七分管理”,合理间作的过程既是对核桃树抚育的过程,也是保证农民在核桃树栽植早期仍有稳定收入的生产活动。我们要大力推行林苞、林豆、林薯、林烟、林药、林菜、林鸡等立体种植模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确保这一产业快速发展。
四、要义无反顾的加快发展核桃产业
现在全省各地林业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你追我赶、比质比效的态势,与我区临近的兴山县和保康县均计划在近几年把核桃产业发展到30万亩的规模,周边房县、郧县、竹山竹溪等地每年也都是以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核桃基地发展,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苗圃基地、示范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核桃产业发展上,正如朱区长在人大报告中分析的那样,“放眼全省市州和周边县市,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当前形势逼人,催人奋进,我们必须义无反顾的加快核桃产业的发展。
(一)要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政府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办公室,主要搞好组织协调、规划设计、技术培训和服务。特别要在培养人才队伍上舍得投入,肯下功夫,如育种、采穗、嫁接、放水、修枝整形、防病治虫等方面要有一批熟练的技术骨干。
(二)要加大核桃种植的宣传力度
要树立“一大产业就是一次革命“的理念,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核桃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引导群众算好效益对比帐:众所周知,传统农业一亩地最多产值500-600元,扣除生产成本所剩无几,但种核桃一般亩产5000-6000元,而且投资少,劳动强度低,立体种植前期基本不减收,同时还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在宣传中,我们尤其要重点宣传核桃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要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引导,真正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千家万户都来抓发展。
正当我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烟叶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五是白肋烟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自2001年成立宾川白肋烟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2009年6月16日,州委、州人民政府及时召开了**州中低产田地改造推进会暨规划培训 一是目前我州局部地方在烟叶生产布局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林果、经济作物与烟叶争田(地)的情况逐步凸现,给部分地区烟叶生产稳定带来了影响。
二是新烟区的发展有一定的空间,但面临较多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烟水工程、烤房建设、烟站建设较薄弱,投入力度还不够;加大新烟区发展(约30万担的规模)受到增加计划的限制,生产安排不确定因素加大;扩大新烟区种植,在技术力量、组织方式上有差距等。
三是国家发改委对烟叶生产投入补助进行调整后,将红大补助纳入了统一的生产投入补助政策执行,挤占了全州生产投入补助,既限制了红大的生产扶持,也影响到其它品种的扶持。2009年生产74万担“红大”烟叶,按当前我州每担烟叶补助120元的标准,公司支付给烟农的补贴资金将达到8000万元占烟叶生产投入补助的40.4%。同时“红大”易感“两黑病”和赤星病,增加了防治成本和劳动强度;再加上“红大”难以烘烤,出现烤青、挂灰和烤坏烟比例高,若投入补助减少将影响特色烟叶生产的发展。
四是白肋烟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但仅局限在**州发展,继续扩大规模生产受制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州今后烟叶产业的发展要从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严格的纪律、最扎实的作风、最高的执行力,切实抓好“双控”政策的相关要求,加强合同管理,强化烟叶生产过程控制,加大政策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真正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放在烟叶工作的首位,认真分析“控”与“稳”的具体措施,确保烟叶生产“控得住,稳得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思想。围绕国家局提出的“两个十多个”战略构想和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技主力”的原则,搭建工商研三方共同参与的**州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合作平台,进一步培育新型工商关系,实现**州特色优质烟叶品种定位、区域定位、技术定位和品质定位,形成新型的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烟叶生产、组织管理和营销模式。优化**州烟叶市场资源配置,增强骨干品牌烟叶原料的定向供应和保障能力。牢固树立“四个坚定不动摇”:一是坚定不移地巩固烟叶生产在全州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支柱地位不动摇;二是坚定不移把**烟叶,特别是红大特色优质烟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决心不动摇;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不动摇;四是坚定不移落实州委、州政府提出“其它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烤烟产业的稳定发展上,绝不能以牺牲烤烟产业来发展其它产业”的决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利用烟草产业目前的资金优势,全力搞好农田(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烟叶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围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局提出和“要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全行业的重要历史任务”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打牢烟叶发展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局新一轮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严格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 五是加快白肋烟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烟叶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将白肋烟发展到20万担,长期发展到40万担。
四、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
2、针对**特色烟叶红大生产规模大、市场需求大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安排、生产投入补助给予倾斜安排,实现将**建设为中国最大的红大特色烟叶基地发展目标。
3、请求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2012年密集式烤房建设、白肋烟标准晾房建设、烟水工程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等给予倾斜安排。
4、请求帮助解决白肋烟跨区域发展的问题。白肋烟种植规划以上报各级。规划将宾川、鹤庆、云龙和邻近州市适宜发展白肋烟的区域,为近期发展到20万担,中长期发展到40万担,提供空间。
5、鉴于**州在**集团第一次重组中部分合理性因素没有得到体现的实际情况,请求省在确定**集团二次整合中地州税收分成比例时给予倾斜。
1多元化替代石油能源的技术开发现状及应用
目前.多元化能源替代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煤及天然气合成油、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领域。
1.1我国天然气制油燃料技术开况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十分重视GTL技术开发.目标是开发出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GTL技术。目前在F_T合成催化剂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1由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立项安排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适用于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工艺的氧化硅负载的钴基催化剂,具有合成直链高碳烃f蜡质产品)的特点。目前开发的适用于浆态床反应工艺的活性炭负载的钴基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制取柴油馏分的性能。液体产品中柴油组分较高,其中CIO~C20液体在产物中的比例为60%左右。21由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开发的,以氧化铝为载体、金属钴为活性组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F—T合成反应过程中在提高CO转化率时,C选择性下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反应经济性和碳源利用效率。31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先后开发的将传统F—T合成与沸石分子筛相结合的固定床二段合成工艺和浆态床一固定床二段工艺,于2001年建成千吨级浆态床合成油试验装置和催化剂制备装置,已进行了多次试验,并得到合格产品。目前正计划建l0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41山东兖矿集团公司2004年建成了5000吨/年浆态床低温F—T合成油装置。连续运行4706小时。目前已完成百万吨级煤制油工业示范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兖矿集团在国内合成油领域居领先地位。该集团目前已拥有包括反应器和催化剂技术的F—T合成核心技术。目前。我国以煤炭为原料,采用直接液化或经F—T合成制取液体燃料的在建、拟建项目已近800万吨/年.一般在2010年左右建成。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完成总投资4000~5000亿元,形成5000万吨/年的油品产能。中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在特定区域.有一定的天然气资源。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煤炭、天然气为原料制合成气,经F—T反应制液体燃料较有发展前途。
1.2生物柴油技术
生物柴油是从天然动、植物油脂生产的柴油,化学组成为长链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几乎不含硫和芳烃,十六烷值高,性能好,并且储运方便安全,降解性能好,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在生物柴油的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万吨级企业主要有3家: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并采用自主开发技术。其中,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的技术利用植物油精炼过程中所产生的下脚料及食用回收油为原料,经酸化除杂、连续脱水、酯化、回收甲醇、静置、分出甘油相,然后连续蒸馏得到成品。这种工艺反应需6小时即可结束。酸值可降至ImgKOI-l_/g以下,脂肪酸转化率可达93%以上。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的技术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从总体水平看,这些技术是针对废弃地沟油开发的。原料利用率低,生产过程有污染,产品质量按自订的标准控制。但由于原料价格便宜,一般2600元/吨左右,生产经济效益还是很好的。RIPP根据我国原料供应的特点、环保要求、产品增值的要求开发了以下两种生产生物柴油新技术:
1)高压醇解工艺。高压醇解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可适应不同原料油、产品方案和工厂规模,以及适应原料收集、贮存和产品市场的物流状况等需求。原料预处理简单并适应性强,能加工高酸值、高水油料:采用多种原料时,切换容易;不使用催化剂,简化了后处理工艺,无污水;联产甘油浓度高。这些工艺根据规模大小,可为连续式或间歇式生产。目前该技术的2000吨/年规模的中试装置已建成,正在进行中试试验。该技术生产的生物柴油产品质量能达到德国的B100f生物柴油含量loo%)产品质量标准。
2)反应分离耦合工艺。是专门为生产生物柴油而开发的,适应采用的原料如大豆油、双低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以及其他脂肪酸组成近似于上述原料的油脂,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合格。反应分离耦合工艺的特点是在反应的同时.进行甘油的连续分离,反应转化完全,产物不需要蒸馏精制,减少能耗;进料醇油比低,催化剂的消耗少。“三废”排放少;简化了工艺流程,有利于减少设备投资和降低操作成本。
1.3燃料乙醇技术
燃料乙醇通常由谷类、甘蔗和任何含淀粉或糖类的农作物及其废弃物为原料采用生物发酵方法制成。目前世界工业化生产燃料乙醇多采用淀粉类食物如玉米和高含糖农作物如甘蔗、甜高梁等。已工业化的技术主要是采用淀粉质和糖基的农作物为原料,采用林业残余物、农作物废弃物的技术正在开展工业放大阶段。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糖经济尚缺乏与石油经济竞争的实力。虽然生物质原料成本低,但加工转化成本高,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形成完整的生物质技术工程体系。在生产工艺确定后。燃料乙醇的价格主要取决于粮食价格.乙醇成本与原料费用线性相关。我国现阶段使用燃料乙醇的方式是将l0%的乙醇与汽油调合成车用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同升同价销售。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一直高于汽油价格,我国确定的乙醇汽油价税政策是.石油公司按汽油出厂价的91.11%接受燃料乙醇,燃料乙醇生产环节出现的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目前。我国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小麦、薯类、甘蔗、甜高梁等,国家认可的燃料乙醇产能为102万吨/年,其中河南天冠30万吨/年。安徽丰原32万吨/年,吉林天河30万吨/年,黑龙江华润金玉10万吨/年。2001年6月至2006年2月,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担负的河南、安徽全省及河北、山东、江苏和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的乙醇汽油试点和推广使用工作,总计销售乙醇汽油(乙醇含量10%)436.88万吨。
1.4生物质乙烯技术开发
随着全球性的石油资源供求关系的Ft益紧张.传统石油乙烯工业将面临新挑战。如何突破资源短缺的瓶颈,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生产乙醇,再进一步脱水成乙烯,从而替代传统的石油乙烯路线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前.国际上乙醇制乙烯工业装置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秘鲁,最大规模为印度的6.4万吨/年装置。乙醇脱水制乙烯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是装置大型化、低能耗.以及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降低催化剂成本。
2我国多元化能源替代石油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优势
(一)科研开发的步子逐步加大。湖北省有一批从事环保科学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一定的环保系统、环保产品、环保设备、环保设计的开发能力,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仅武汉市全年实施的环保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有19项,总投资13272万元,资助资金685万元。
(二)设备制造的产业优势。湖北省机械工业基础较强,拥有武重、武锅、长动、荆州洪城、宜昌力帝等一批环保设备专业制造企业。在纺织印染污水处理、造纸废水处理和碱回收设备、金属回收设备、烟气脱硫设备、“禁白”一次性餐具系列产品和设备制造等方面,湖北省均走在全国的前列。
(三)市场开拓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湖北省环保产业的产品已进入国内市场,如格林天地参与承建河北高碑店和上海松江污水处理厂;武锅一晶源公司为深圳西部电厂和福建漳州电厂提供的烟气脱硫技术;凯迪电力公司在北京门头沟投资建设的垃圾发电站等环保产品在国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树立了湖北环保产业的形象,并赢得了有关部门、企业的充分肯定。
(四)积极落实国家支持的环保项目和优惠政策。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税务局、地税局等部门制订出台落实国家鼓励和扶持环保产业五条政策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企业及时办理减免税。做好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的认定,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省共有404 家企业通过综合利用产品认定,11家企业通过综合利用电厂认定,增值税、所得税年度申请减免近4.15亿元,2003年实际减免3.0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利用深入开展。湖北省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五)环保招商引资工作初见成效。2004年3月初,国家把第三次中日环保产业合作会议放在武汉召开,这次到会的企业,有2/3的单位与日方签订了意向性的合同,达到了中日双方环保产业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一些合作项目取得了较大进展的效果。武汉市在2003年8月开通的中国武汉网上招商暨经贸洽谈会上,该市环保产业首次正式纳入全市招商引资重点。
湖北省环保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如环保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环保产品发展与市场体系建设不协调;环保产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扶持手段;环保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等。
二、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保护,依法合理划分环境保护事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环境事权分配应该是:政府承担组织实施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监督;企业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包括环境风险),个人和居民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在可操作实施的情况下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可以契约方式实行部分政府权转移,按照市场规则运作。
(二)加强环境税费制度,继续进行有利于环境的价格改革。这种方法的基石是建立环境保护的资金保障。应当继续深化并加快排污收费、资源定价的改革,特别是能源价格和水价,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及环境的外部性,增强价格以及税费对需求的响应。同时应注意到排污收费在生产、生活、消费领域的不平衡性,通过深入的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的方案和策略与此相适应,进行建立环境相关的财政预算系统的探索,建立环境投入产出与成本核算方法,用来完善实现环境目标的财务手段。
(三)疏通环境投融资渠道。需要采取实际步骤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制定有利于环境的投、融资政策应是环保产业战略至关重要的优先领域。可在以下方面采取实际行动:1.政府环境投资用于贷款贴息或补贴。2.企业投资环境减免税,如营业税、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3.建立环境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环境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强势企业和企业集团。4.制定灵活的环境融资政策,放宽融资主体限制,鼓励企业债券、项目融资(BOT、股票等)、企业上市、信托投资、融资担保等多种融资方式。5.加强国际投资,应对“十五”期间巨大的环保挑战和湖北省对技术和资金支持巨大的需求;关注制定鼓励外国资本参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别政策,使其成为疏通湖北省环境投、融资渠道的可利用的方法。6.加强政府与投资机构之间的协调,使政府和投资机构的优势领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投资机构更多地考虑环保产业的优先领域。
(四)加强环保产业相关部门的协调。
(五)严格环境管理,不断提高环境标准。颁布淘汰、关闭落后的设备、工艺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名录;制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清洁生产指南;出台一批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管理技术政策;加快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
(六)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相互分工的产业构架体系。
(七)规范环保产品市场。规范环保市场势在必行,通过环境标准、技术政策、示范工程和重点实用技术等引导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环保设施运营、环保产品认证、环境工程设计认证等准入制度。
1.1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市场的高速成长及其结构特点
1)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销售额从1990年的39.9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约1300亿元,8年市场销售额规模增长30多倍,年增长率90年代以后一般高于40%。中国计算机市场以硬件为主,到1997年硬件销售额仍占计算机市场的80%,软件、服务业的规模份额分别只有8.7%和11.3%。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硬件为主的结构基本未变,这说明中国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较低,此外还与中国软件、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较差有关。
2)中国的硬件市场以计算机主机,特别是微机为主,外部设备比例较高。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中国1997年硬件市场各类产品的份额为:计算机整机43%,外部设备26%,耗材和零配件17%,应用产品10%,网络产品4%;计算机整机的主体是微机。1997年微机的销售额达415亿元,占硬件的比例高达39.9%,估计微机约占中国计算机整机市场的份额接近90%。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90年代以来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如表3所示,整个“七五”期间中国仅销了37万台微机,1991年销1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销售额达415亿元,1992年以来销售额年增长率一般大于60%。
说明:a为中国人控股的或民族品牌企业,余为外商或港澳台资企业。b仅按硬驱、光驱计算,光驱计算,软驱出口比例也很高。C为估计数。
说明:计算方法:电子百强中最大的4家或8家计算机企业的销售额+全国销售额*100%
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高速增长的特点和国际上的情况基本一致。只是中国微机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大概比美国晚5—10年。此外计算机市场中微机所占比例中国高于美、日约70%。
3)中国计算机市场已和国际市场连通,贸易额急速增加,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目前进出口的主体都是零部件和外部设备。
中国计算机类产品进出口总额1991年仅6.4亿美元,1997年已急增至131.6亿美元,从1993年以后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1993年顺差0.8亿美元,1997年顺差已增至43亿美元;目前进出口的主体是外部设备和零部件产品,导致贸易迅速增加及形成目前这种贸易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计算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国内计算机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由于国内计算机零部件业技术落后许多零部件必须进口。
4)中国计算机市场的需求结构
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6年中国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各为18%,服务业9%,交通和通信各为8%,教育科研为7%,能源和政府机构为6%,家庭为4%。但PC机市场中家庭份额更高并呈上升趋势,根据电子部的数据和预测,PC机中家用PC机份额1997年为16.4%,到2000年将上升到30%以上。
1.2中国计算机业基本形成,民族品牌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中国计算机产业初步形成
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志是企业成长、开始形成体系,并且达到一定规模。到1990年中国计算机业原电子系统的企业仅有197家,从业人员不到10万人,系统外企业也不多。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到1995年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达15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其中制造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人,软件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人,营销、服务业13000家,从业人员12万人。
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规模发展很快。如表2所示,原电子部系统企业的规模在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反映中国计算机业的规模,其销售额1980年为3.7亿元,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约占当时全国工业销售额的万分之七,1990年上升到39.9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二,而到1997年,由于各类计算机企业的迅速成长,计算机业仅硬件销售额就已突破1000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1.6%。
此外,除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产品外,计算机业各子行业都有较发展。
2)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长
中国计算机产业由所有在中国注册的计算机企业组成的。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形成与中国计算机产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密切相关。由于计算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两个主要标志,一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计算机业各领域各具特色,形成相应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二是主要国家和地区计算机产品都是大进大出的大宗贸易产品);外国企业看好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成长潜力;在中国生产可降低成本;中国鼓励外商投资等原因,90年代以来境外计算机业制造商纷纷来华投资。据JEEC估计,仅1991~1995年外商对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投资总额已达12~13亿美元。9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境外金融投资者也开始向中国计算机投资。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一是计算机业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7年计算机硬件企业中,合资、独资、中外合作企业的产值比例已分别高达34.7%、42.2%、和4.3%,其中包括一些境内投资到境外再返投到境内的企业。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二是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1997年中国计算机产品出口额已相当于国内企业销售额的60~70%(按硬件1000亿元计算为72%)。出口占销售额的比例,美国1995年为32.6%,日本1997年为55.3%(美、日差别主要源于日本高比例的零部件出口份额);台湾1996年为61.2%。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三是民族企业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这是因为国内计算机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国际竞争在国内的延伸。同时,整机厂的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和国内外资企业供货,也推动了各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采购。
3)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开始壮大
该文所说的中国民族企业是指企业终极股权(或出资产权)50%以上为中国机构(如政府或中科院等的事业机构)和中国个人所持有的企业。
中国民族计算机企业壮大的突出表现是微机市场上民族品牌已占主要份额。在“七五”(1986—1990年)时期,靠保护政策,以长城机为代表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扩大、放松进口管制,国产民族品牌机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到1998年已降到33%,以后国产民族品牌机份额再度上升,1995年份额超过50%,1997年达到67%。
在软件、计算机外设、零部件行业,民族企业份额还较小,唱主角的是外资企业。如表2示大数外设和零部件位居前位的企业都为外商及台商企业,尽管财务软件和排版系统软件中国产品牌占有80%以上的份额,但软件市场份额份居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美国Oracle、微软、IBM在中国的子公司。
2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以市场结构为重点的初步考察
产业组织即企业的市场关系的总和。本节以市场结构为重点,对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进行初步考察。
2.1市场结构
1)一般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用产业的产值、销售额或资产中最大的数家企业所占的份额表示,它反映业内主要大企业对产业或市场的综合影响能力。由于缺乏系统资料,正确计算我国计算机市场或产业的一般集中度相当困难。我们仅根据销售额对我国计算机业的一般集中度作些初步估算。我们的初步结论是:1.如表3所示,到1997年,最大4大企业的份额大约为1/4,最大8企业立份额大约为1/3。2.90年代以来计算机业的销售额集中度经过了一个先降后略升的过程,4企业和8企业集中度1990年分别高达50.2%和65.3%,1992年降到谷底为16.6%和24.1%,以后再度有所上升(1990、1991年的数计算口径较小可能高估集中度值,但根据这两年的数,可以认为集中度下降趋势是存在的)。这种变化似乎表明业内主要大企业由于技术,经营能力、资金筹措能力较强已加快发展。3.与美国CR440%强和CR860%(1996年分别为44.7%和57.7%)、日本1997年CR470—80%(估计数)相比,中国计算机业的一般集中度明显较低,即中国的大型计算机公司实力仍然有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计算机业一般集中度还不高,但位居前面的企业的销售额都增加很快。1997年最大的4家集团公司及其销售额分别为联想(125亿元,集团销售额,后同)、四通(65.9亿元)、方正(57.8亿元)长城(57.1亿元),而在1992年这4个集团的销售额仅分别为10.4、4.3、4.1和11.3亿元,仅5年4家公司销售客分别增长约12倍、15倍、19倍和5倍。
2)不同产品市场的集中度
表4为三种产品的市场销售集中度和位居前8位的企业名单。数据表明不同市场集中度差距较大,大致地看:软件市场相当分散,这主要为软件品种多所致,实际上在PC机操作系统、汉字排版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微软、方正、Oracle公司的市场份额很高;PC机市场集中程度中等,1997年CR4仅30%左右,CR8也仅40%强;打印机的集中程度相当高,市场结构是寡占竞争型的,这种情况与打印市场主要被几家跨国供应商控制有关。
在急速发展且产品批量较大的PC市场,90年代中国后期出现集中度上升的趋势,但仍明显低于美日等国。如表5所示,根据IDC数据计算的PC(按品牌)集中度,CR41995年为25.9%,1997年上
升到29.3%,CR6从95年的34.7%升到97年的36.4%,但是,与美国CR444.2%以上(为1997年数)相比,中国PC机市场集中度仍然明显较低,这可能与中国主要PC机企业规模小,中国PC机市场尚处于初步发阶段等有关。
国外IT业大公司都在中国建厂,民族品牌企业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各细分市场上也正在发展,竞争十分激烈。总的看中国各细分市场的集中度不算太高,在充分开放而中国企业基础又弱的情况下,集中度高可能意味外国厂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3)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
产品差别又称产品差别程度,是指买者因产品不具有完全的代替性而对产品产生的偏好差别。从总体上看,计算机业是产品差别较大的产业,计算机器件及外设的产品差别主要是技术性的。微机使用标准元器件进生装配,其产品差别主要表现在总体设计和设计组装的性能质量差别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品差别更大。
其次是营销和服务方面差别较明显。许多人认为,Dell与其它计算机厂商差别在快速服务上。目前中国国内优秀企业在销售网络、售后服务、新产品的推广及营销等方面,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已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买方对产品知识程度的差别。
进入障碍是指行业内现有企业相对于企图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潜在竞争者)的优势。进入障碍对市场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有较大影响,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经济规模障碍;必要投资规模障碍;产品差别进入障碍;政策法规进入障碍(见表6)
2.2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1)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
计算机产品的产品差别较明显,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很难搞价格卡特尔,中国计算机业和国外一样,厂商非常注意通过价格竞争扩大市场份额。价格竞争激烈的原因,一与计算机芯片等零部件降价或价格变动较快有关,二是随着市场扩大,需求不断增长,而新的潜在需求者对价格变化更敏感。
非价格的竞争行为首先表现在产品开发领域。主要PC机厂商都重视及时推出装有新芯片、操作系统的PC机或其它有关产品,重视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开发新产品,如PC机场上适应不同的细分市场的要求开发出商用和家用电脑。此地外各厂商都重视通过广告宣传、各种促销活动进行市场竞争,估计一些主要PC机场上的年广告宣传费已占年销售额的3~5%。
2)投资购并
实力逐渐雄厚的主要计算机厂商都重视通过兼并收购扩张。仅1998年就发生多起重要的收购兼并事件。这些事件可分为四大类,①垂直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投资和收购,如联想注资金山软件成为第一大股东,实达控股收购北京朗新进入软件业,同创参股从事跨省互联网联网服务业务的深圳讯业集团,以及浪潮与华光的强强联合。②旨在水平扩张的收购,如联想投资生产服务器的公司,实达收购广东海达进入广东广场。③非IT业企业旨在进入IT业投资收购,如海尔与北航合作成立软件公司、宝钢入股东大阿派。④与股票市场活动有关的收购,如方正收购延中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资本市场的“壳”资源,以利企业扩张。
3)市场绩效:规模结构水平与技术进步能力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到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市场绩效反映市场运行的效率。限于资料,本文仅从规模结构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能力三方面对计算机业的市场绩效略评论。
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程度。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程度,可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表示。按信息产业部的中国计算机产业中微机合理经济规模为50万台的标准,中国计算机业规模结构效率尚低。因为1997年中国微机市场中排名第一的联想公司销售量也只有43.6万台,1998年才达到近80万台,其它中国厂商产量更小。美国学者贝恩认为规模结构效率较高的市场中,产品由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提供的比例在70—80%左右或更高。中国计算机规模结构效率低可能与中国计算机产业尚处于成长期有关。
说明:(1)本表计算机史包括整机和外设两个行业,均为独立核算企业数。(2)1980、1985年的国有指全民所有制企业。(3)其它,1980、1985数含国有和集体联营,1998年含乡镇企业,1995年“其它”的比例用100%扣减国有、集体、外资的比例计算。
资源配置效率是同时从消费者效用和生产者生产效率角度考察资源利用状态,可以用利润率分布的情况反映产业的资源配效率。我们没有利润指标的详细数据,很难作相应分析,总的感觉是中国计算机业利润率较低且利润丰厚的供应链上游主要被外商控制有关。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业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大,目前主要企业计算机技术进步的重点是形成能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快速开发能力。具备从笔记本PC机到服务器、工作站全系列产品的开发能力、具有同期安装最新的系统软件和MPU的能力,技术进步较快。
3.中国计算机业企业的一些情况
3.1企业数量、规模及所有制结构
中国计算机企业数,按原电子部系统口经统计,在计算机业刚刚起步的1960年时只有3家,1980年增加到87家,1990年增加到191家,到1997年有234家。按工业普查的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机制造业企业
数1985年为132家,1995年上升到604家,如果加上各种计算机器件及零配件生产厂,制造业企业有约1000家。
计算机业企业规模扩大。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1985年企业平均的当年价产值为742万元,1995年上升到5353万元。一些优秀企业如联想、方正、长城、实达更是急剧成长。
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业的急剧扩张是与非国有经济的成长,特别是外商的进系在一起的。此外一引起国有企业由于改制和吸收外资也转成为非国有企业。表7反映计算机业(整机和外设)1980年以来各类企产值份额的变化。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业的国有企业的份额已还在70~80%以上,而到1990年其份额降至已10~20%左右,在外设业比例仅有7.2%,而外资企业份额高达84.9%分析。分析表明外资企业的资本中中方占30.6%,洪澳台占27.3%,外国资本占37.5%;此外整机业中外国资本比例高达56.2%,而在台商投资较多的外设业澳台占36.2%,外国资本占23.2%。表8为信息产业部的资料,可以看到外商企业中独资企业的份额高达40%以上。
90年代以来已有一批计算机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生产计算机软磁盘的深华源1992年6月2日在深圳上市,是计算机业最早的上市公司。到1997年底已有14家生产或部份生产计算机产品(包括软件、硬件)的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总的看计算机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好、业绩较好,较受投资者青睐。此外联想、方正两家中国最重要的计算机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计算机企业上市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制度的改善和完善。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提供
3.2若干计算机企业及其特点
计算机企业(企业集团)的特点:
*都是在80年代以后成立的新企业;
*发展快,10多年来一般都有几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增长;
*起步是主要靠少数产品及有关服务起家,目前主要业务围绕各类计算机产品展开,一般都同时生产硬软件;
*受传统的所有制束缚较小;
*多数或是上市公司或下面有上市公司,企业制度与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有所不同;
*企业普遍重视与外商进行各种方式的合作,近几年在有一定的业务、管理、实力基础后,开始重视通过参股购并扩张。
4.1关于发展计算机业政策的若干设想
1)要继续加快改革,让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充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革宏观和行业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2)要充分认识采取必要政策支持民族计算机业发展的意义。从政治、经济、技术的任一层面看,民族的计算机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都不容置疑。由于民族计算机工业(特别是基础技术方面)太弱,根据美、日、韩等的经验,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有意义的。
3)明确发展计算机业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①有效竞争的原则,国家的资源支持不能撤胡椒面,也不宜只给一家,要按兼得规模经济和竞争之利的有效竞争原则支持数家有优势的企业较快发展;②政策重点是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能力,③对于国内外企业技术差距过大但又极为重要需要发展的领域,国家可根据“经济租金”原则择优给予直接支持。
4)有利于民族计算机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是支持计算机市场的扩大和升级。打破电信业的垄断体制,鼓励计算机业特别是计算机服务业与电讯业的融合,是扩大计算机市场也是扩大通信业市场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在国家订货、PC机的分期付款、大中小型机和服务器的卖方销售信货等方面都应采取必要的支持政策。
5)政策重点是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开发水平,需要研究及可采取的政策包括国家对企业的重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更紧密的包括让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借鉴美、日、韩等的经验,鼓励存在竞争关系的中国企业在基础技术或重要样机的开发方面合作;联合开发可由信息产业部、中科院的研究所和企业共同进行。日本、美国企业的计算机、半导体的开发项目,许多重大的都曾得到政府支持。
6)加大政策力度支持计算机企业发展,包括承认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的创业股或创业权益,产业政策不是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成份,而是按适当向竞争优胜者倾斜的原则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动画 动漫产业 经济价值
一、我国动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产业状况分析
我国动漫发展随着国家的环境和政策的变迁而变化。自21世纪以来,我国动漫发展形成大力上升阶段。原创作品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目标受众各异的全新格局。我国动漫产业自得到一系列政策扶持后便发展活跃:1、动漫产业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了动漫产业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逐步从加工国外动漫产品转向自主原创研发。2、动漫产业人才充足,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动漫人才储备充足,动漫教学科研势力雄厚。3、我国动漫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的需求态势强烈。一直以来,我国的动画创作主要是针对低龄的少年儿童,但是不仅仅只有儿童才喜欢动画,对于青年和成人等各阶段人们都对动漫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动漫产业作为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产业,对此的娱乐性和创新性进行提高,那么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4、从一个大视角上看,我国动漫产业与国外差距明显。美国和日本动画发展很突出,备受世界的关注。我国动漫在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但由于我们青年一代对文化积淀的不足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动画的脚本故事情节不胜于国外。再者,我国在动画后期的经营管理人才储备的不足,诸多原因导致了我们动漫产业以上这点状况。
二、浙中地区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状况及相关经济产量
(一)浙中地区动漫生产能力及环境
浙中地区动漫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浙江影视动画生产量在全国竞争中排名前列。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浙江依然保持着每批都有精品入选的势头,这给我们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努力打造浙江品牌加注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这些生产能力是离不开浙中地区的环境:一是强劲的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发以来。浙中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浙中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领先的技术支持优势。浙中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和稳健,有很多相关的行业和企业的驻扎。再者,浙中的文化教育园区密集,众多高校拥有与动漫产业相关的专业,是发展动画产业的人才培育基地和自主创作的无穷资源。四是良好的政务环境优势。浙中的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和完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具有体制上的先发优势。浙中的动漫企业基本属于非国有资本投资,市场意识强,机制灵活,具有很强的活力和生命力。再者政府的政策扶持为浙中动漫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不仅提升了动漫产业的生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产业规模。
(二)浙中地区动漫市场消费潜力分析
一直以来动漫产业是针对低龄少年儿童,但是据调查广大中大学生以及中年老人有喜欢动漫,因此浙中动漫市场消费的定位战略可以作一个调整,转向成人市场。在电视动画的已占领局势继续,加强网络动画发展,邪么市场消费潜力无限。
(三)浙中地区动漫产业的投入状况
改革开发以来,浙中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强势。浙江民间资本充裕,投资理念超前,拥有动漫产业所需要的“烧钱”的能力,万向、横店、广厦等著名企业均已看到该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纷纷进军。各大高校为浙中地区动漫产业提供了人才需求另外,浙中政府每年对动漫产业还投入了相应的资金扶持。
(四)浙中地区动漫产业衍生产品市场的经济价值研究
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所谓动漫衍生品产业,是指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杭州自2005年6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中国国际动漫节”品牌日渐打响,节展效应逐步显现。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期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齐全的动漫盛会。这是浙中地区动漫产业衍生产品市场的一个表现,是一种文化营销。对文化的宣传和销售,对品牌资产的增值。在各大商场,对动漫里人物和其他形象的独立销售,它可以涉及服装、学习用品、玩具、零食、饰品礼品等等产业。浙中有义乌国际商贸城,为浙中地区动漫产业衍生产品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把这些衍生产品推向世界,这其中的市场经济价值巨大。
三、结合浙中地区动漫产业特征来看我市经济的崛起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二)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1.膏桐
**县的膏桐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严格项目管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林油一体化项目实施示范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三个示范县之一。
2.橡胶
(2)橡胶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 2000年前橡胶产业在我县的发展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管理为主,由于管理不善,其种植面积比较零星,管理比较粗放,经营形式较单一,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橡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橡胶产业化经营发展,把橡胶产业从零星、粗放、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改变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制定完善了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夯实了基础设施,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及市场准入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充分体现出橡胶产业在**县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3)橡胶产业经济效益以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发展种植橡胶产业的黄草岭、黄茅岭两个乡中,现可割胶的林地面积为960亩,实割胶株数为24000株,年产胶量为599吨,按每公斤当地收购价10元计算,其产值可达599万元。另在黄草岭乡堕碑村有个别农户,年割胶收入已达万元,仅该项收入,给当地贫困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创收,使该地区的
农户得到了实惠,从而在思想上对橡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其它农户对橡胶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另外,在黄草岭乡由个体建成橡胶凝胶初加工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生产凝胶10吨的加工规模,可有效地与种植农户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这一企业+农户,产品和销售相互连接的形成及目前橡胶市场前景较好的前提下,绝大地推动了该地区农户对橡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当前形势分析,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认同,从而改变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优势迫在眉睫。
3.杉木
1990年,**县加大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发展力度,2000年后**杉木4.草果
二、 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县情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