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8 16:5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121-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去实践,让他们在动手操作那些具体的、直观的实物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进而达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拼拼、拆拆、看看、摸摸、想想,就能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实践探索中获取新知。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教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下两面,前后两面,左右两面,共6个面。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有的用尺量,有的把两块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还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感知相对的面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比较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数学知识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那些联系,并从中找出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解决“植树问题”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出示美丽的橡胶坝公园广场,并出示问题:园林工人在公园周围每隔六米种一棵松树,松树和松树中间有两株柏树,公园周围3000米,松树和柏树各有多少棵?”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眉头紧锁,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低声议论,还有的很茫然。这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操作,力争在实践中探索出规律。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线绳(长40厘米)和小棒,从一端起,每隔5厘米摆一根小棒,看一看能摆几根?想一想要摆的小棒的根数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实践中得出:两边有端点时(首尾不连接时),棵数与段数有关,棵数=段数+1,然后运用规律指导应用,在一条长120米的路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两旁都植一共要植几棵,学生们有了上面的经验很快地正确地解答了此题,120÷5=24(段),棵数=(24+1)×2=50(棵)。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如果是首尾连接,棵数与段数有关系,棵数等于段数。最后应用这个规律解答了最先的问题。从以上实践不难看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规律,实践出科学是千真万确的。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

如把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硬纸板折成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的长方体,求它的容积。乍听起来很抽象,一部分学生解成“30×20×5,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让学生动手折折,折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解法为(30-5×2)×(20-5×2)×5。

再如,把一个圆柱形状的物体沿着与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底面直径从上向下切成相等的两段,表面发生怎样的变化?解题前笔者准备黄瓜和小刀,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形成表象。使学生认识到“拼”使表面积减少,“切”使表面积增加,“切”的方向不同,增加的面积也不同。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如:将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每一段各占这条绳子的几分之几,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会一目了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会减轻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难度。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他的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更需要具有创新的能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应用,学会想象,学会创新。

例如,在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小组讨论、汇报演示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钻研和创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生1:我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是原梯形上、下底的和,高是梯形的高。因为梯形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2:我是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所以梯形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

生3:我是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以梯形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

生4:我是把梯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然后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所以梯形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

生5:我是从梯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腰的中点剪下一个三角形,再拼成一个较大的三角形,因为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三角形的高是原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6:我在生5的启发下,从梯形的一个腰的中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剪下一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上下底之和的一半,高是原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7:我在生5、生6的启发下,想出另外一种方法。从梯形的两腰的中点处剪开,分开两个梯形,再把其中之一拼出另一个梯形的侧边,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是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2篇

关键词:聋生 实践能力 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聋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作为聋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让聋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整体,从中领略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聋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聋生的实践意识

1.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习的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前一天,布置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百分数”,你们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汇报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衣服的成分标签上的“100%棉”、“85%棉、15%涤纶”;啤酒瓶包装上的“酒精度>8.2%”;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的“加量20%”……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

2.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可引导学生摸一摸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看一看它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并且反复拆开来看看原来的表面由展开图形的哪些部分所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观察结果,给出数据算出表面积,说说算式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过程中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激活了实践意识。

3.实践活动并非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为聋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数量”和“实践空间”,安排好课后的实践活动。

如在学习了“升和毫升”之后,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哪些物体上有标明的容积。学生找出了很多:墨水瓶上的“48ml”;牛奶盒上的“净含量:250ml”;洗发瓶上的“净含量:200ml”;饮料瓶上的“1升”;油箱上的“25l”……通过这样的课后调查,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聋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在学习数学中养成了实践的意识。

二、灵活处理教材,创设实践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聋生虽有听觉障碍,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数学表象,教师要善于利用聋生已有的生活原型,对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提炼,在课堂上模拟出来,让聋生参与实践、亲自体验。

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是否应该找钱?怎样找最快?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角币与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效。

2.创设社会情境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聋生感知觉的特点拓宽时空,创设社会情境,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如在学习“利息的计算”后,我带领学生来到银行,了解银行各类存款的宣传资料,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把零用钱存入银行。通过实践,学生不仅从银行了解了存款的类型、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而且还考虑了存款的方式:是选择活期存款、零存整取,还是选择其它不同利息的整存整取方式?怎样存合算一些?让聋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通过实践理解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注重细节――增强聋生的实践能力

1.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师要根据聋生的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操作材料,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多种活动形式,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如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材料,有1段毛线,一张圆片,4张小鸡图片,10颗围棋子,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材料表示1/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我把这段毛线对折,这一半就是1/2;我把这个圆对折,其中一半就是这个圆的1/2;我把这10颗围棋子平均分成两堆,每堆5颗就是1/2……1/2和多幅图象建立了对应联系,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对1/2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2.正确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目的要明确,要求要恰当,指导要细致具体,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探究过程更加合理,发现问题更加准确。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长短有关。那么到底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通过4人小组分工测量不同直径圆的周长,不仅找出了最简单的测量方法:圆在尺上滚动一周就是圆的周长,而且还发现无论圆的大小,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π,通过观察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圆周率。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终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3.肯定学生的实践成果

第3篇

一、活动应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二、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三、活动应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大家一起动手实践。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活动应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活动应是开放的天地、实践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六、活动应突出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资源库等先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地方。

1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1 教学模式单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不少教师仍习惯于采用单向输入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前相比,也只是加入了现代技术设备的传统单一教学方式。比如陈坚林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相比只是多了光盘和计算机, 教学的本质未变, 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考虑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缺少参与英语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打瞌睡、玩手机或是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并不少见。

1.2 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

根据对2014级和2015级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的统计,虽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学生英语基础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学校每年招生近4000人,分布在16个二级学院,44个专业。这其中既有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学生,也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生,还有土木工程、信息工程等工科的学生。并且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这些学生中,来自东部和南部沿海等省或是大城市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有些高考英语成绩可以达到120分左右,而西部地区部分考生的成绩只有60-80分;从专业来说,中文以及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等偏文科或是文理兼招的专业考生的成绩100分以上的较多,而音、体、美等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在40-50分的比较普遍。在同一专业中,学生英语成绩的差距在30分左右,但是不同专业间(音体美专业除外)的差距达到了50分左右,不利于教学组织安排。

1.3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与重点院校的较多学生有出国留学或考研深造的计划不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会直接就业,而且除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外,就业单位一般对英语水平没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位于非省会城市,往往一个城市只有一所本科院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也相对较少,学生对外交流机会不多,缺乏语言交流的大环境。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热情,缺乏兴趣,除了完成老师要进行检查的作业外,很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进行听说训练,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前夕才提出收音机有问题,无法正常收听节目,说明平时他们根本没有按照要求收听学校调频台每天播出的听力练习,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期末考试。

2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存在费时低效,高分低能的问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发展,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已经无法通过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改进教学效果进行解决。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契机,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学习、主动式的学习方向发展,也使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发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

2.1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课堂生态主体的地位,也就是要转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师控制型教学理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音频、视频、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从而构建更加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与实践。其次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培养所需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习者个人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愿意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多边多向”交流与协作。此外,教师还应该观察学生的需求,找到学生的关心之所在,包括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相关的话题,鼓励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努力提高竞争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有目的地相互学习,在增加自己的信息获得渠道和数量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自信心,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2.2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确立分级教学目标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学生偏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仅不同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差别大,而且在同一个班上学生的英语成绩的差距也达到30分左右,此外,即使是成绩相仿的学生,也可能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 会导致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消化不了”的局面,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必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其接受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而且由于在同一班级中学生英语水平相近,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增多,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确保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共同进步,实现师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贯彻教育部2007年9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2.3 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好外语最有效的推动力,兴趣的培养也就成为了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学习产生了真正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才能产生对学习动力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目的。

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正是由于对外交流机会不多,缺乏语言交流的大环境,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近似于英语社会的学习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态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加大对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大部分教室都已经安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学课件以及自己查找、收集的网络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的应用,使声音与形象结合,语言与情景结合,给学生展现一个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情况,并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任务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锻炼和挺高学生听、说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可以和团委、学生会以及一些院系合作,动员学生建立和参加一些“英语角”、“英语协会”、“英语竞赛”、“英文歌曲演唱比赛”、“英文戏剧表演比赛”等组织和活动,增加学生练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并且在交流、互动和竞争中实际应用英语。这些活动的开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多元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英语学习更有价值、更具活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真实性与习得另一种语言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4 加强实训室建设,借助移动互联网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争取学校增加投入,建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室供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测试的同时,也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创建无线校园网络,使得师生能在校园内随时使用智能手机登录互联网,通过下载使用英语类APP 有效学习英语。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便捷性、实效性的特点,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网络资源的多样化,也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控制型教学理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起一个和谐、生态、多元化的教学系统,开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慧.对大学英语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马武林.信息技术环境下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外语教育,2010(2).

[4]罗弦.浅析吉林省西部高校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以白城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

[5]郑秀芬.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6]陈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7]白雪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

[8]宋铁花.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9]单岩.营造生态化课堂环境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07(6).

第5篇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体育美学 创新能力 实践能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也说明了一个人懂得美学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一直为我们所提倡,但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德智体固然重要,美育往往会成为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相比文科学生来说,工科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较差,这也跟两者所学的课程不同有很大关系,所以对于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美学的理解就更为陌生,反之,他们对数字和公式更为熟悉。由于学科的单一和校园文化生活的缺乏,学生对美学的意识不强,审美层次低下,分辨不清美与丑,有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生文史哲的知识储备严重缺乏。

同时,我国教育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牢笼,课程设置得过于狭窄,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直接导致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又是工科学生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二、美学修养的重要性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培养工程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单单强调德智体的教育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工程素质人才的要求,但同样重要的美育往往被忽视,成为学生的短板。所谓高素质人才,更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科学和人文和谐统一。同时美育对德智体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美育不仅仅是人认识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更是人自身美化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所以,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何谓体育美学

体育美学是体育学科的分支,简单地说,是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领域中的美学规律特点的学科。

与美学相比,体育美学的实践性更强,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大部分高校采用形式多样的选项课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所不同,能够从不同视角让学生发现体育中的美,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对工科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理应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所谓工程意识,包含6项,其中就有创新意识这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学生,显然不具备工程意识的基本条件,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素质人才。

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能够全面培养人的人文素质,不同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人的不同方面的人文素质,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在体育课的不同项目的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会各个项目的技术要领,还能够通过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观赏能力,这就是体育中的美育功能,对体育项目的观赏鉴别能力的提高,从中体会哪些动作是美,哪些动作是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的改变或提高。

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观赏和鉴别能力的提高,没有后者,就谈不上创新,只有分辨出好与坏、美与丑、合适与不合适,才能根据其优缺点进行改进创新,这也是工程素质的必备条件,工科院校学生能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美育功能,提升人文素质修养,提高鉴别观赏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工科学生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践,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用在工科教育中最为贴切。然而,现今在工科院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已经成为一大弊病,许多汽车专业的学生只懂看图,在真实的汽车面前感觉陌生,更有许多工科学生在毕业后到工厂单位工作后发现,之前的学习内容过于书面,在实际操作仪器面前一筹莫展,这都说明了实践能力对工科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多,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还应通过观赏和鉴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实践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改正提高。如在学习武术动作的过程中,教师示范讲解技术要领后,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与练,起初学生并不能够全面体会到自身动作标准与否,通过与教师示范动作和教师讲解内容的比较,学生能够不断发现自身动作的缺点并不断改正,这也就是所谓的体育美学修养的提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影响工科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运用,这也就是体育美学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我国未来人才主体的大学生,他们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综合国力的发展。

1创新能力内涵及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整合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

我国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国家发展对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效果却不明显。在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高等教育逐渐远离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则更加低下。

2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2.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2.2旧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方式,也正改变着当今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过去高校旧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已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3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存在着不适应性

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最能够展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第二课堂”却存在着与大学生成长需求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如缺乏“第二课堂”活动所需的场所、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层次不高、活动的目的性和科学性不强;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2.4“应试教育”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考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没有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创新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调整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紧紧抓住“工程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2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都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习,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通过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3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建设,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下设汽车科技小组、农机科技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热能科技小组、机电科技小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3.4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环境保证

学院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5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4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学生创新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推出创新工程,修订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和学生科技活动计划,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果显著,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影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2.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第7篇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徐进(1979-),女,湖北蕲春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教研课题“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讨”(课题编号:GY201032)、南京工程学院教改课题“面向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项目编号:JG2011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31-02

创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在大学中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促进知识转型、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和延伸。[1]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所享有的同等地位。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2]坚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线,借着同学们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热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对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现状和实践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工程学院的201名学生,共发出问卷201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5.5%,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男生占70%,女生占30%。问卷共设置40道题目,除了调查创新品质与实践能力外,还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诸多方面,旨在考查当前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参与各种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一、大学生创新与实践的现状

1.大学生对创新实践的态度

通过统计得出表1,即学生对于大学阶段创新实践的态度。从表中可以看出,有94.2%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有意愿参加此类活动,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参加此类活动有利于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63.5%的学生认为兴趣是人生最大的导师,并且非常支持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他们认为学校每学期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太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还有56%的同学认为学生应敢于挑战自我,应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创新,努力提升自己。

另外,有62.4%的学生认为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就要多参与创新和实践的活动,而学校应多组织此类活动;24.4%的学生认为制约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新意识薄弱;在对当前的就业竞争方面,高达87.1%的学生认为社会需要的是十字型的人才(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其他多个方面也精通),这就要求在实践和创新中寻求突破。学生们对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热情,但是有56.1%的同学认为学校每学期提供的实习机会太少,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更多的同学迫切希望通过合理的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让自己有足够的闪光点可以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而创新和实践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综合能力的源泉。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同学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大多数同学虽然有意愿参加此类活动,却又不会主动去寻找、发现、争取适合自己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这样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2.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1)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但缺乏创新。随着大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其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形势下,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思维结构相对单一,久而久之变得模式化,缺乏创新。

(2)有灵感,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创新。调查对象中有78.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的相关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希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但是,很多人又不会向这个方向努力,错过了捕捉良好灵感和创新意识的时机,加之没有更多的经验和资金支持,好多好的想法就这么被扼杀到萌芽状态,这样只能闭门造车,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3]

3.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潜力

很多大学生经过了高考的洗礼之后脱颖而出,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但是,在大学里的教学方式和高中截然不同,又缺乏适当指导,面对这些他们感到迷茫。而创新为大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很多同学会利用自己的课余生活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他们会通过查看相关的书籍、资料,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创新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参加创新类比赛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认为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社会交往、管理协调、学习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4]

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他们开始珍惜为数不多的实践机会,72.4%的同学会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希望将创新与实践教学应用到平常的教学环节。专业课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老师应该起到渗透作用。即授课老师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出该课程的创新性和发展趋势,通过详尽的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且利用校内仿真实习基地进行模拟。另外,学校统一安排相关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相结合等方式,将实践创新落实到实处。

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新者对创新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可以激发人们对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渴望,培养创造者的意志,养成独立钻研、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认知能力。图1是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学生认为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老师利用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当下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存在的最大问题”等。

图1 学生认为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图1可知,有68%的同学认为老师上课内容或多或少存在着创新,但为数不多。39.3%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实践,同时老师过多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于填鸭式教学;39.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课外时间太短,加之本科生受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故大学生创新还达不到研究前沿科学的水平,无法真正进入角色而使日常生活中参加实践的意识淡化。而高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能力的下降等原因使同学们参与实践的热情渐渐减少。

三、对于强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的思维训练

图2体现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方法的调查。由图2可看出,调查表中有86.9%的同学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中引入创新元素,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和艺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从源头上加强大学生的思维训练。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大量的科技创新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强化思维训练,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好的想法和创意运用到创新和实践当中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促进创新思维方法的比例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推进创新实现的途径。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念教育,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按照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指导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安排实际的工作岗位实习,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总之,大学生应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氛围,为自己的创新之路作铺垫。

3.多角度培养创造品格

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而在日常生活中,应转变人云亦云的思想,培养求异的观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自己的经验。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以不同的奖励机制鼓励同学积极参与。

四、结语

创新实践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创新创业型国家的出现,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教育形式;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乏的问题,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5]

实践和创新离不开学生、老师、学校三者的共同努力,它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通过改变作业或考核方式指导他们学会文献检索方法,提高利用学习资源的效率,促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学校则应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在政策、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让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让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刘枫.把握创业内涵开拓创业教育[J].科技信息,2010,(18):26-28.

[2]黄巧荣.以创业教育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13):52-54.

[3]屈林彦,王言根,宋毅,等.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6):18-20.

[4]廖湘蓉,杨志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5):10-11.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 突发事件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al Statu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Jiping

(Guang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14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ampus emergencie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frequent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 serious threat to an individual's health and life, back to harm the entire social life a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alysis, detaile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education status, and starts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colleg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ergencies; educational status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当前,面对高度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清楚、不准确。很多大学生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相关的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上存在严重认识不足的问题。(2)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受到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往往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加上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法深刻体会和准确认识。(3)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判定能力差,价值选择易出现偏差。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煽动和影响,从而将一些错误的行为当成准则,价值选择出现偏差。(4)没有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有时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程度。(5)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相对安逸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相对较差,且他们片面强调“个性张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疾病在大学校园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2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力不从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各大高校扩招人数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学生增加了,但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却未相应增加,致使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思政工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不尽理想。目前高校的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出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扩散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宽的学科背景及较高的教学水平,更需要具有对突发事件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应对力及传授力,才能够同时满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并不理想,表现在上课的主要是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受知识结构、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上授课教师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

(3)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其薄弱。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政治理论素养的塑造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尤其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方面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无法应对,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4)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加上大学生对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致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与伤害,还会在大学生心里形成阴影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对策

(1)加强源头建设力度,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各部门应按照业务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心理素养过硬的标准和要求,选拔优秀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同时通过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为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性与时代性。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时代特征,及时补充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一是要补充应急教育知识,特别是增加新的应对危机的技巧与技能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开办学校独具特色风格的课程,针对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特点,积极探索一些“突发灾害紧急避险”、“应急危机政策法规”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等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增加应急实践教育课程,开展诸如火灾、地震、食品安全和群体冲突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实际应对力和处置力。

(3)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要丰富和完善应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急培训活动,将应急理论知识内化到实践中,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开辟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的新阵地与新渠道。网络媒体技术广泛普及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网络论坛、应急教育专栏、QQ群等形式,开辟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课外课堂,为学生提供对策服务咨询与应急技能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5)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过突发事件操作训练、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心理疏导及突发事件处理总结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抗“危”和抗“挫”能力。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461

参考文献

[1]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