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8 16:58: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强人文精神的学习,而且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第一,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课件、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开始慢慢进入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触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拓展课内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科学常识。多阅读科普类读物,文章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天文、生物及宇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增强他们的科学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他们了解更多、更广的科学内容,从而提高科学常识。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课的练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老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中要有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倾听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一,提高注意力,学会倾听。在口语交际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学生发言被打断或者是不愿意听别人发言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的倾听,通过相互的倾听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第二,交流、合作、睿智、创新。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语言而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通过语言的发展进步可以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培养创新地思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第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大学生;高等教育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培养新世纪高水平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之一。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学生,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目前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科学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获得的技巧和能力。美国人约翰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定义:首先,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其次,是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第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
大学生是当前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是我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大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这些科学素养。具体表现在: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精神来看待事物。
通过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的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比社会公众的平均水平还是普遍高一些的。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对科技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能够利用获取科技信息的多种渠道来学习知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能够辩证地认识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认清科技的积极作用及局限。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1.对一些基本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的理解较差,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基础常识不清楚
大部分的学生对科技前沿知识也是知之甚少。部分文科学生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严重匮乏。
2.对伪科学及新时期迷信的分析辨别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对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是坚决反对的,但会相信一些新时期的迷信。例如,相信星座论、血型论等伪科学论调,在分析辨别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等教育下的一些限制与不足
笔者从事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数年,主要是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开设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一些问题与不足。
1.入校时学生基础与能力参差不平
由于目前的高考政策,学生在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而独立学院在招生时,对生源没有文理科的限制。由此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具有文理科不同背景,有的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基础扎实,在学习新课程时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学习进度较快。有的学生则学习比较吃力,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差一些。
2.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在应试教育观点的影响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使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题型的讲解上面,学生可以学到的信息量少,而且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不利于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这造成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真正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与教师、学生、学校和教育体制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1.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平时上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要不断充实科学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管理、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当代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对基本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强化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以科学的观点看问题,注重培养科学素养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已经不是获得科技信息的唯一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拓展第二课堂。比如,举行科技知识辩论赛、讨论活动等。
3.当前的教育体制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营造发展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作为高校,首先应该注重营造勤奋学习、学术自由、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就相关的大学物理课程而言,可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理工科学生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必修课,还可以开设选修课,选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文科作为公共选修课,学习基础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科学知识概论公共课。同时,还要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步伐,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4.高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校内外实践
例如,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建一些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刊物,或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等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不定期地开设科普讲座,讨论紧跟社会热点、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捷.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挑战与策略[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81-83.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新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的新课程改革。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注意化学现象到认真观察实验开始,从有意义地思考到热烈地讨论,学生能自觉进行知识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细节。对于观察到的小细节、小现象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就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培养创造兴趣。
2.把化学实验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实验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分析现象及处理结果,这样学生可以独立地积极思维,
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创新思维才能产生。
二、合理设计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把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备课中合理设计三维目标,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
三、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自主实验课程
学校化学实验室可以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安排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仪器、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使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自主实验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践课程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获取洁净的水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乙酸的酸性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用厨房的常用物质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并比较实验的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化学,体味到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合理利用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中,把习题作为载体进行思维方法方面的培养,对养成学生如何思维、敢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终身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要鼓励从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
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有关社会、自然、科技的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真正发挥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甚至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科学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郁雯(1963-),女,浙江鄞县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编号11YB032;主持人:郁文)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1-02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不同国家的学术界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如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第一位:应理解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科学素养“包含几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1]。
(二)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
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发展科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2]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外,面对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众的科学素养。
1.具有丰富的幼儿科学教育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首先应积极主动去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吸取现代科技的前沿成果,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要更多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其次,要掌握好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做到会操作、能考察、善制造。
3.具有幼儿科学设计与指导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需要,能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反映随时调整活动的目标。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的选择中,要以幼儿的兴趣或能引发幼儿积极进行探索的活动材料为前题,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幼儿认知兴趣与需要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去。
4.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它包括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探索、测量工具的运用及课题的选择、论文的撰写等。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我们对江西省南昌市近几届在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大专生和五年一贯制高职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随机结构型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对科学观点的了解、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学前专业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情况。分别用于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技的兴趣态度、科学信息来源、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对科技利弊的认识、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方面的信息。
在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程度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分子、Internet、DNA、纳米,四个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程度,绝大部分学生对DNA、纳米不了解。在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了解调查中,我们沿用了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16个测试题,三种学历的平均得分为66.3%,其中本科学历的学生为81.7%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而大专学生则高于五年一贯制高职生,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理解程度越高的趋势。在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的调查中,我们设置了3道题,一是对“科学研究”一词的理解,其余两道题是对实验方法和概率的理解,三种学历对其理解程度普遍较低,均低于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平均为24.3%。在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根据我国迷信形式复杂的具体国情,将中国城乡普遍流行的迷信现想象进行了归纳,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种迷信现象设计为测试题进行测试,五年制大专生为35.7%,三年制大专为28.4%,说明认识科学与社会关系与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统计我们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做了一定的要求而得出的,三种学历平均得分为5.86%,低于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大专学历科学素养得分10.7%。
通过对不同学历的学前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调查,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很不乐观,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对科学素养的学习不重视,在高中阶段受升学利益的驱动,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天文、宇宙等方面的常识“无暇顾及”。到了大学阶段就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前沿知识,涉及不多,甚至毫不关心,文科学生在这方面更是薄弱,对科学探究、思考、创新及实践能力较弱。从学生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学生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的认识上有缺陷。
同时,调查也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兴趣不大,主动参与的科技活动较少,如经常参观省市科技馆活动的人数平均只有18.5%,81.5%的没参加过;在阅读科普读物方面23.1%的人经常阅读,76.9%的人不阅读。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相关课程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主要是科学兴趣的培育,要激起幼儿的科学兴趣首先必须唤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兴趣。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基本性和基础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知结构,抓住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教育的内容,为学生获得能真正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学生只有认识到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当前或未来所必须了解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才能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价值,充满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勤思善问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巧妙设疑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善于研究和探讨。并且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自我的想法,最终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养成良好的探究科学习惯。把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做更多的探索。
(二)加强科教类课程的设置
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课程的学习,而对科学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开设一个学期,除此之外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学生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养成也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今后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来提升其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认为:第一,学前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数量的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第二,开设一定数量的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其它系里面向全校开设的有利于科学素养培养的选修课程,如《电工基础》、《地球知识概论》、《生物制药》等。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浓厚的科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在校园文化中,要不断强化科学导向,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使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兴趣,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前教育系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建设多元立体的科技教育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宣传资源,如宣传橱窗、校园网。介绍科学名人名家、科学新知识、科技新发现和新成果。二是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设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类科技作品展出并存放,开放理、化、生等实验室,并指派老师进行辅导,使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科技操做室以达到自然地渗透科技教育的目的。三是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如举办科技讲座、学生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文化展览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不断提高。四是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科学知识,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到科技馆、科普报告团做讲解员,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技相关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38-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生物学;素养;培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抓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摆在中学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的今天,要在生物学这样一个“小科”中,特别是在农村基础条件较薄弱的情形下抓好素质教育,实行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在农村中学的几年生物教学中,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注重以下几个问题,能适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夯实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永远是首位的,离开基础知识其他都无从谈起。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教材中有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科学知识,注重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不同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广度不会一样。以细胞知识为例,初中只要求学生知道细胞的显微结构,即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到了高中,则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的功能也涉及到了分子水平。
知识点的传授要注意方法,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科学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爆炸,使得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会不断遇到大量新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使用恰当的方法,其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它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揭示生命运动本质和规律的生物科学,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
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
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实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池塘、农田等进行实地考察,或对周围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进行考察、研究的能力。
另外,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
三、把握课外活动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比如,开设“信息窗”和举办“生物报”,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新技术与新成就、基因工程与人类的未来、环境与人类的未来、种植技术、仿生学成就等,观看科技成果展览以及参观、访问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科技知识信息,达到开阔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应用。比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教具及标本制作,校园植物调查,制作叶脉书签;无土栽培,嫁接试验,植物激素的应用;培养草履虫,采集和饲养水螅和蚯蚓,血型鉴定等。这些生物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科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科学 素养 学科 实践 探索
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国家对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科学教育,反映了时代前进的需要、人类的新觉醒。韦钰院士说:“在科学能力的建设中,最基础、最具战略性的任务是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特别是5~18岁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小学教育必须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科学课中,也不能只依靠科技活动,也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形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合力。
一、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不明白什么是科学素养,也就不知道从何培养
关于科学素养,目前,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的是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的建议,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对科学术语及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了解、对科学对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以前,我们对科学素养的内涵没有搞清楚,以为只有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处在同一个平面中,似乎很难找到。或在每个课时中能找到,在进行“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研究课中,教师也就自然选择那种本身就包含科学内容的学科教材了,在学科教学中自然地有了科学的东西。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多数的课堂中,还有科学素养的培养吗?当教师明白了什么是科学素养后,他能反思到自己在很多课堂教学中,都不自觉地进行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已经“走到科学素养的门口”却没能走进去一赏“满园春色”。要使科学素养教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不仅要深感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更要清醒地认识什么是科学素养。
2 严重的学科本位,阻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们在“小学生科技实践教育”的研究中。开始一直提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在《童年的猜想》的语文课堂中让孩子体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的可爱与可贵,在《合理安排》的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方便、科学安排的重要。确实,以前没有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现在提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本身就是以学科本位思想的体现,自觉地将学科教学置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让学科教学走进一个黑洞中,站在一个平面上,而“渗透”,仅仅是在这个黑屋的墙上开一个很小很小的孔。我们单看我们的各学科教材,绝不仅仅只有本学科的内容,如果仅仅只有本学科的内容,那就不成其为教材了。语文的课文,仅仅只有语言吗?不,还承载着“道”,还包容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方位的内容。教师的学科本位,阻碍了学生整体营养的吸收。学科教学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也就什么都没有,就如同我们看一个物体,只看到一面能成其为物体吗?正对着我们眼睛的就是学科教学,这是我们教学的主体,这是我们的正面,这是我们本应该重点、仔细观察研究的内容,但如果只有这个面,就成为了平面。比如,在数学课《合理安排》中,不仅仅只有数学的优选统筹的方法,也有语言的表达(语文),科技的参与(科学),还有珍惜时间的领悟(思想)。在研究课中,老师们将学科本位,学科唯一的门敞开,将观察点挪动一点位置,就自然地发现了这些内容,而且在教学中,自然轻松地让学生看到这些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一个立体的整体教学。
二、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突出主体,强调整合
突出学科主体目标。在学科教学中,作为教学整体中的主体部分,必须是突出的,语文课首先必须体现语文性,数学课体现数学性,艺术课表现艺术性。我们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并做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目标的综合。就为教学整体打下最坚实最清晰的一面。
跨领域学习目标的整合。我们应树立基本的理念:“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整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这种思想,每一个学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仅仅只有本学科的内容了,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2 强调实践,提高科学素养
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重探究,重应用。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学科教学中要更多地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活动,比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重过程,重参与。学科教学本身就应该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学科教学中主要指向“过程”的时候,就能关注隐性目标,如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就能关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是不是都参与学习活动,是不是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等等。在“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加强阅读,为科学素养奠基
在科学教育中,不仅仅读《科学》教材,更要广泛阅读科学类报刊和书籍。
在我校的实践来看,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时间。如阅览室阅读,教师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科普、科幻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书籍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科学素养。我们还邀请了科幻作家,科普杂志编辑到学校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更多科学与技术。
4 结合科技主题活动,开发课程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三维培养目标就是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并且有所深化。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目前,我国正在兴起讨论和实施如何全面提高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的科学素养。关于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袁运开提出:1.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2.在科学探究方面,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协调相处,善于与人交流与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了解科技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
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1.高度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
要想搞研究,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就要求我们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做到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毫不费力。就像张德 所说的:“现在用不用得到不要紧,理不理解也不要紧,先背起来再说,以后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理解。”这种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学习的。新物理课程中的基础性物理知识,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它们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基础。
2.积极倡导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一方面可以将现行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改造成探索性实验,以增加实验内容的探究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选物理学上的一些实验,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界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树立科学价值观。如人教版“液体压强”这一节,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本是一个演示性实验,但教师可以把它变成探究性的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大力开展物理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
学生在课外是否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开展物理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物理科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一些科技动态,适当补充一些科技资料进行专题讲座是必要的,当然这些资料需要与初中物理教学有联系。如进行“超导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磁悬浮高速列车”“纳米科技及其应用”“载人航天与空间技术”专题讲座;如针对现在大多数家庭所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既是“太阳能的利用”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加深对光学力学知识应用的好例子。
(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根据与教材同步的原则,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调查。例如学习《家庭电路》一节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电路或者所在教室照明电路的连接和控制,各个用电器元件如保险丝、灯座、插头等的构造及连接、控制方式、电路组成,及有无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切实加强操作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展开的途径一般有: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验仪器及模型。如用医院的空盐水瓶和饮料吸管可以自制温度计,气压计等。或者结合所学的内容,查阅相关的资料写一些小论文等活动。②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实践活动课。例如:学生学过《声现象》中的乐音和噪声一节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噪声污染的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噪声的来源,噪声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如何控制这些噪声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到提高。
4.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
(1)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状况,关心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与所学知识有紧密联系的事情,具有敏锐的发现信息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事件发生,这其中许多是与我们的社会、科技、生活有关的,是值得我们关注得。如果我们每天面对他们却视而不见,将是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
(2)面对大量的信息,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如何把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找出来,取决于学生对信息资源筛选的能力。
(3)要教会学生把开发出来的信息和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涉及到多种因素,尤其是物理教师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