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8 16:5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00-02
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1-2]。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痴呆患者人数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质量极为重要。本文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探究,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神经科进行治疗的64例患者,均符合老年痴呆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73.2±3.4)岁,病程(9.4±3.8)年。痴呆种类:血管性痴呆26例,颅脑外伤后继发性痴呆9例,阿尔茨海默病29例。综合组32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普通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 护理方法
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综合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其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嘱咐家属多陪伴患者,多与其沟通,防止老年痴呆症患者出现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诚恳对待患者,关心患者,增加患者信心,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得患者更加配合医疗工作。护士人员语气态度要柔和,要有耐心,语速减缓。
1.2.2 生活护理
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让患者熟悉日常工作,给予患者自我照顾的机会,如洗漱、进食、穿衣等基本日常动作。如果患者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需要护理人员按时拍背、摩擦等,防止褥疮。让患者养成正常的作息时间,避免出现夜间吵闹的状况,适当时候可给予患者药物帮助患者入睡。
1.2.3 认知护理
对患者进行记忆训练,如简单的数字计算;对失语症患者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让患者回忆过去深刻的往事,提高患者记忆力;让患者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类,提高患者分析能力。通过一系列简单训练,提高患者认知能力。
1.2.4 安全护理
提高病房的安全性,病房要保持清洁,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患者跌倒。有空间、时间定向障碍患者,要有专人陪同,防止患者走失。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根据数据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质量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综合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3.75%),明显高于普通组患者(84.3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患纠纷发生率
结果显示,综合组护患纠纷发生0起,发生率为0;普通组护患纠纷发生2起,发生率为6.25;普通组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91,P =0.001。
3 讨论
老年痴呆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多表现为记忆和智能障碍。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生理和社会因素,如:家族史、性别、头部外伤、教育水平、病毒感染等[3]。老年痴呆患者多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或者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4]。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延缓病情发展,给患者家庭减轻负担[5]。
本文中综合护理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实验数据显示,综合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3.75%)较普通组患者(84.38%)高,护患纠纷发生率(0%)较普通组(6.25%)低,差异明显 (P
目前,对老年痴呆护理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护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采用全程、全面、连续、专业的综合护理服务,能够让日常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相对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综合护理更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菲老年痴呆的护理干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5):17~18
[2] 王静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6):15~16
[3] 陈艳.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14,(6):12~13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
慢阻肺又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诊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且久治不愈[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皆较高,近些年来,该病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55岁以上年龄群体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已经上升至8%~12%[2-3]。本文旨在探讨社区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回顾性分析辖区社区2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辖区社区2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58~84岁,平均年龄(72.62±5.67)岁。其中,2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上述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诊治标准,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患者,已经剔除沟通交流障碍者。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区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②观察组提供常规康复护理服务,同时进行康复教育指导。主要内容包含:①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引发因素,普及疾病的治疗知识,建立互信关系;②劝诫患者戒烟,防止病情恶化;③嘱咐患者多进食清热解毒、润肺化痰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食用,多补充蛋白质和糖类,日常多食水果;④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操练习,2次/d;⑤合理用药指导,每日进行长达8h的家庭氧疗。
1.3疗效判定 ①心理状况: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②生活能力:0级为无气短临床症状,身体机能正常。1级指患者劳动易出现气短症状;2级指患者在运动量稍大易出现气短。3级为日常散步便有气短;4级为日常穿衣、讲话等都会出现气短,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5级为患者稳坐不动时也会出现气短,已经难以平卧休眠。以0-1级为治疗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
3 讨论
社区康复护理是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一种迁移不愈,易复发的慢性疾病,临床诊疗中,发现患者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患者病情一般难以根治,治疗也较为困难[4]。现阶段,医学界还没有发现一种可以有效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且改变其病情发展趋势的药物[5]。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的人数已经上升第6位,而于10年之后,其致死率可能会跃至第3位[6]。随着当前我国该类病症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老龄人群体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堪忧。
本次研究过程中,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应用康复教育指导办法,对患者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以修正,同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辅助用药,以此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病情继续发展。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不一,对比差异,P
综上所述,常规康复护理加康复教育指导方式有助于延缓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复发时间,减轻老年患者心理压力,增强其生活能力,保障其生活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病情控制方式,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启芬.社区康复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85.
[2]赵凤玲.老年慢阻肺患者社区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244-245.
[3]刘畅君,盛芳,刘漫时,等.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2):115-116.
[4]王艳.慢阻肺的护理新进展[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2,6(11):54-55.
关键词: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3702
1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以完善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1.1我国亟需构建老年服务体系以迎接银潮的到来
银潮几乎席卷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财政偿付能力面临的主要威胁将来自老龄化趋势。问题也有积极的一面,许多国家顺应老年人口的需要发展老年产业刺激银发经济创造出长寿红利。“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国,中国拥有在世界上绝对数量对多的老年人口。巨大老年市场是摆在我国政府、老年及相关产业、专家学者和每个人面前的重要议题。无论盈利模式还是福利模式,我国亟需构建老年服务体系以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影响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因素,例如制定养老金、医疗、和长期护理保险。这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同时是老年人与家人,老年人与所有社会人的社会关系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梦的伟大实现。
老年服务体系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五个方面内容。
1.2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协调老年护理服务供需矛盾
老年人主要通过个人支付、政府支付的方式享受老年护理服务。目前国内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给付条件和方式都不包括长期护理服务,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也没有成为老年人获取长期护理服务的重要财源。于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对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的态势,而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受制于个人支付能力和政府财政压力迟迟无法提高。使得老年护理服务产业的发展得不到需求的支撑。通过推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会行之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护理资金缺乏的问题,协调老年护理服务供需矛盾。保险公司可以将筹集的护理费用用于老年护理产业的投资,通过与资本市场联动保值增值解决护理资金缺乏的问题。进而推动老年护理服务供需的良性循环。
1.3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基础和给付条件
美国健康保险协会(Health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简称 HIAA)对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的界定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Chronic Illness),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Functional Impairment)的人提供的护理。在日本长期护理是指为 65岁及以上因身体虚弱或卧床不起,痴呆症等需要援助和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荆涛(2006)认为长期护理是指个体由于意外、疾病或者衰弱导致身体或者精神受损,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给予广泛帮助。长期护理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方法,把因长期护理需求而产生的经济收入的减少和经济支出的增加作为保障对象,主要承保导致产生护理需求的风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无法承担高昂的护理费用从而无法获得长期护理的风险。因为长期护理需求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可保风险的基本特征,所以可以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构建一个互助分摊的机制,满足老年人在因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事故产生护理需求的时候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给付。
日本对长期护理的界定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群体提供护理服务,所以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条件区分40周岁到64周岁和65周岁以上两种。美国健康保险协会和我国相关学者在长期护理的问题上,给出的产生长期护理需求的原因就更加的宽泛,其中包括个体由于意外、疾病或者衰弱导致身体或者精神受损,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这里的个体不单纯指老年人,还包括所有可能因意外和健康原因需要护理的其他人。所以在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设计就应该区别被保险人群体及长期护理的给付条件。长期护理保险应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面向6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护理保险,考虑老年人老年痴呆等损伤智力的疾病发病率的增高,保险公司可将智力损伤所引起的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引入到给付条件之内,保险公司要与专业机构制定一个合理标准化的认定机制。可以通过智力的检测和行动能力的测试进行评定。第二类是面向60周岁到64周岁的健康人群体的健康护理保险。被保险人是否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通常包括穿衣、进食、沐浴、如厕、行动等等。如果当事人不能完成上述事例中的一项或者是几项,那么被保险人就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长期护理。以此作为保险公司的给付条件。区别于目前国内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如“全无忧”长期护理保险、国泰康顺长期护理保险、瑞福德长期护理保险把长期护理保险责任和老年护理保险责任放在一起考虑。对于长期护理和老年护理分别独立设计保险产品,理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和老年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就其风险基础来看具有不同的规律,所以对于保险精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两个风险责任捆绑在一起考虑不利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而对于投保人而言也增加了缴费负担。
1.4长期护理保险与老年护理服务产业的协调发展
保险业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管理作用,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压力。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养老实体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资本和专业的业务能力,由它来引领这个市场能够更好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同时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收益和风险并存,所以保险公司在依靠自身资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政府的扶持。保险公司目前仍仅局限于一个封闭的保险系统中,并未与养老实体的投资建立有效连接。那么,建立或收购养老机构无疑是使得保险产业和老年护理服务产业得以协调发展的双赢选择。根据新实施的《保险法》,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不动产。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投资养老院甚至建立养老社区都不再会是纸上谈兵。无疑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同时促进保险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经营长期护理保险使老年人可以拥有享受护理服务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老年护理服务产业,甚至培训专业的护理人员,兴办老年大学,建设老年社区等等提高和增加老年护理产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协调发展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难题同时利用人口老龄化获得长寿红利。
2立足国情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现实基础
2.1政策法律基础
日本于1997年末通过了《护理保险法》,于2000年正式实施。在2005年和2012年进行两次修订。德国2008年通过了《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在法律层面上强制实施全民护理保险,对各护理保险服务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护理院中,由住户选举产生代表自身利益的咨询委员会,该机构共同决定或参与协作护理机构的管理工作。相比较之下,我国在政策法律基础方面关于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建立仍是一片空白。
2.1.1我国缺少一部关于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成文法
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把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下来,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法律是任何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我国应该以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医疗和老年福利为主要内容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以解决老龄化问题。同时法律的出台也可以加强对服务部门的管理,监督相关部门的服务。在出台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地区政府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在全国性法规的前提下提出细则要求。例如细化申请标准,明确护理等级,护理费用等。
2.1.2我国缺乏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常设机构
一个有效率且低消耗的部门能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应该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设一个常设机构,专门分管护理保险业务。同时该部门负责:(1)监督商业护理保险的运行。(2)规范老年护理保险产业的发展。(3)监督护理行业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与准入。(4)负责护理保险资金的运作。
2.2财政经济基础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和老年人个人的支付能力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的,导致需要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难以承担高额费用的支出。更完善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由于财政经济原因很难得以有效的实施。
2.2.1财政支付压力
欧债危机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普遍爆发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欧洲的政府普遍通过举债的方式为国民提供高福利,包括高福利养老。但是长寿时代的来临使这些国家无法支付高昂的费用。对于债务危机推波助澜。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政府而言,面对全世界绝对值最高的老年人口,为了防止出现财务负担过重,现阶段只能针对贫困老人提供免费老年护理服务,并且经费的支出主要来源于民政部门,资金十分有限。
2.2.2个人支付能力有限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劳动收入能力也随之降低,部分老年人的消费支出靠养老金的收入,而养老金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大部分没有养老金收入的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子女和亲戚朋友的接济。由于老年人可支配收入较少,缺乏对护理服务的购买能力,严重限制了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对社会化护理服务的利用。老年护理费用会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而迅速增长,只依靠个人力量不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护理费用。
2.3市场供求基础
截止2011年底我国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不足20张,如果为每名老年人都准备一张床位的话我国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所安置的床位可以绕地球三圈半。然而我国有98%的老年人,出于无奈都在家养老。很多老年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以致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负担不起高昂的机构养老费用,虽然潜在需求巨大,但是对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导致养老机构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供给的“过剩”,即养老机构的供给无法形成能为需求群体购买的有效供给。
3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
3.1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荷兰和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并委托专业机构运营模式。
市场主导模式的优点在于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并且可以较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但由于价格偏高、无强制措施等原因导致其对中低收入老龄人口的覆盖能力不足。政府主导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对老年人的全覆盖,同时以政府充足的财政经费支持
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但是政府主导模式对于国家的财政状况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而且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也不够灵敏。政府引导并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的方式,可更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优势,降低制度推进成本,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
3.2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建议
不同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想要照搬高福利国家的模式来建立像医保一样的全民强制护理保险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完全市场主导模式的市场需求主体有限,必须具备充分的支付能力。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政府引导并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的模式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老龄居民消费能力有限的实际国情。
3.2.1小范围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试水阶段
按照当前的发展,可以先从完全市场主导模式入手。因为商业保险具有很多的优势,第一,风险控制能力强,商业保险公司具有专业风险管理技术,能为护理保险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第二,具有良好机制,作为中介职能提供服务,能够保障护理保险体系的正常运行,减轻财政压力。第三,个性化专业服务,能够整合养老社区、养老保险、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老年产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第四,保险资金雄厚,规模大、运转周期长是保险公司资金的特点,因此保险公司有实力投资养老社区、护理机构等,促进护理产业的稳定发展。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初期探索者,可以为我们积累大量的原始数据与经验。
3.2.2大规模的政府引导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营的全面铺开阶段
经历一个时期的完全市场主导模式之后,商业保险公司已掌握了护理保险发展所的大量数据如生命表、重疾发生率、丧失生活能力发生率、生存时间分布等,这是一个基础。这时我们可以适当让政府参与进来,好处是有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护理保险覆盖面能进一步的扩大,我们可以让商业护理保险继续经营的同时,让政府在几个养老服务设施相对较好的城市进行试点,建立政府主导并委托专门机构运营的盈利模式。为将来施行福利模式积累经验。
3.2.3严格审核条件的政府主导模式打好基础
盈利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大量经验后,就可以过渡到福利模式和盈利模式共存的阶段。但是按照我国的国情分析,现阶段的福利模式主要针对贫困老人直接提供无偿服务。通过严格的审核条件,对于那些贫困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护理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在内的老年生活辅助。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
[2]盛和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的运营模式选择[J].保险研究,2012,(9).
[3]仝利民,王西民.日本护理保险的制度效应分析[J].人口学刊,2010,(1)
[4]冉永兰,荣幸.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0,(2).
[关键词] 腹腔镜;高龄;腹股沟疝;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a)-090-02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ursing
TAN Yinhua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Jiangmen Central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urse of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Summarized the 73 cases of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care experience and statistical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endoscopic group with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had no difference.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is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surgery, it is a better way to strengthen disease control and care, strengthen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n tell leaving hospital knowledg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improve patients′ recovery time and reduce recurrence.
[Key words] Laparoscopy; Age; Inguinal hernia; Nursing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患者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腹壁薄弱,疝环区的肌肉张力减退、松弛,容易发生腹腔内容物疝出,为了祛除疾病,当然以采用对患者损伤最小的治疗方式最为理想,这就是微创观念的具体表现[1]。所以当今医学界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以广泛使用,本文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腹腔镜治疗高龄腹股沟疝73例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腹腔镜治疗高龄腹股沟疝73例,其中,男性55例,女18例;年龄70~83岁,中位年龄75.5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7例,双侧斜疝17例,腹股沟直疝9例,均在全身麻醉下在二氧化碳气腹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5.0 h,中位时间2.5 h。
1.2 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老年患者有时性格行为方面越来越趋向于小孩,有时思维方式和未成年人接近,但是因为患者年龄大,身体功能差,大部分都伴有某些老年性疾病,基于以上特点,老年患者多有因为自己年岁已高,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否则拒绝手术治疗,此时应该安排专人护理,耐心、细心地对待患者,加强护理宣教,给患者讲解成功病例,如有机会可以安排成功手术后的老年人之间进行沟通,以增强患者的信心,打消其焦虑情绪,护士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介绍腹腔镜手术的优点,以区别于常规开腹手术,以及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和必要的心理准备接受治疗。
1.2.2 术前护理准备
针对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功能欠佳、并发疾病多等特点,术前配合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发现并存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并遵医嘱备皮,并告知患者手术过程和可能的手术范围,指导患者保持脐窝的清洁,对于有前列腺肥大者可考虑带导尿管入手术室,同时嘱患者注意自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住院期间坠床发生,术前1 d协助患者洗头、沐浴、更衣。
1.2.3 术后护理
1.2.3.1 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多存在伴随疾病,术后需要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如:糖尿病患者,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及时与医生沟通,严格按医嘱用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11 mmol/L左右。因应用二氧化碳气腹,可能发生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等,皮下气肿可以经过一定时间自行吸收,高碳酸血症可以给予低流量吸氧6~8 h,改善氧饱和度,防止缺氧,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患者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方式,术后去枕头平卧6 h,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所致误吸,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可取半卧位,以有利于呼吸通畅,增加回心血量,术后2 h协助患者翻身,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尽早下床活动。
1.2.3.2 术后排尿、排便的护理 高龄患者术后因麻醉手术刺激,使膀胱暂时性收缩功能丧失而引起尿潴留[2]。同时患者不习惯平卧排尿,麻醉后意识未恢复等,常引起患者术后6 h不能自行排尿,此时重点观察患者术后排尿情况,可应用水声诱导、按摩腹部以及热敷等方法促进患者排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注意及早拔出,预防尿路感染。因为术后伤口以及可能存在的皮下气肿引起的疼痛,使患者不敢活动,导致术后便秘,此时,护士应该注意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并密切观察术后患者排便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塞肛。尽量避免术后用力大便增加腹内压,影响手术效果。
1.2.3.3 预防肺部并发症 老年患者多伴有咳嗽反射低下,是引起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3]。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指导和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
1.2.3.4 出院指导 注意出院后休息,50 d内不宜参与重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防止便秘、前列腺肥大[4]。分别于出院后1周、0.5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回院复诊。饮食上术后第1天可进半流质,如无不适,第3天则可改普食,注意平时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忌辛辣、油腻。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腔镜组7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患者73例进行比较,腔镜组所有患者24 h内均可以下床活动,5例出现轻微腹股沟区疼痛,未特殊处理,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未见复发病例,开腹组3例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肠粘连,并可见2例复发,分别为术后1年和3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况无差别。73例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20.4±1.8) h,住院天数为(5.0±1.0) d。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况比较[n(%)]
3 讨论
老年人并存病多,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便秘、冠心病等,是手术的相对禁忌证,导致传统手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为4%~10%[5]。腹腔镜手术是当前医学界新发展的手术方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尤其对于高龄患者而言,高龄不应是手术的禁忌,只要做好围术期的处理,其中良好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时间和减少术后复发,通过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73例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20.4±1.8) h,住院天数为(5.0±1.0) d。术后仅有轻微疼痛,未见肺部感染及尿潴留患者,随访1~3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黄莛庭.浅谈微创观念与微创外科[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1):4-5.
[2]张振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64-165.
[3]杨梅.老年患者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6(18):544.
[4]吴凤燕,李宇洲.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成人疝的护理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增):76-77.
【关键词】 社区护理;服务;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是将公共卫生学和专业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社区人群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一门综合学科。通过社区护士面向社会、家庭和人群开发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因此,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需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深刻内涵和外部环境,促进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1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医药卫生制度的改革及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人们对于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会保健、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1 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加。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总人口的25%,也就是说到那时我国每4人中就有l位老人,而老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身体功能的减退,行动不便,患病后对护理的需求量也增加。
1.2 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病的发病率显着上升,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增加,这些护理工作需要社区护理来满足。
1.3 医疗费用过高。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因此,方便、快捷、廉价、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可能满足其健康需求。
1.4 医疗保险服务的需要。目前全国各地的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面起动,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已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因此,社区护理工作是适应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是做好医疗保险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2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 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2.1.1 深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而社区护理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医护人员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
2.1.2 关系多样,社区服务对象又是相对稳定 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同时,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其护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上述情况决定社区护理工作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不同于医院护理医患关系的临时性、短期性和个别性,而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反复性和全局性。因此,社区医护人员的热心服务、任劳任怨、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2.1.3 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 由于世界性的人口存在老年化问题,加之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易受到伤害和疾病侵袭;残疾人由于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曾经提出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社区内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列为优先的服务对象”。由于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因此,上述的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特困户以及一些重点关护患者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
2.2 预防保健,扩大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 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效式的护理活动。因此,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3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3.1 加强护理沟通。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诊疗过程中。护士要学习如何清晰,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委婉,温和的语调与患者进行交谈,避免用粗俗语言和过于专业的术语,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等具体情况和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3.2 提高专业素质。社区护理的核心理念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它是一个融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由于护理对象是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如7岁以下儿童、产妇、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关护病人,所以对其有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全科护士”要求较高。
针对慢性病无需住院患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患者、常规治疗患者等需要社区护理服务,既能对重点病人进行身心全面护理,又能在伤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和使用。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难以胜任上述工作。高效简洁,规范具体,虽因地制宜,但每项护理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区护理现状,每一位护理人员,对于自己进行的每项操作,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紧扣原则,遵守规范,而且要活学活用,灵活操作。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技术是不可以变通的,但所用器具是可以变通的;输液的质量是不可以变通的,但输液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3.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根据社区患者流量较大,用药种类较多的特点,针对使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特殊用药患者,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对病人情况和用药情况详细记录,进行严格的交接班。社区治疗工作相对独立,输液多为单人操作,注射应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年龄、药物名称、浓度、剂量。输液过程中根据药物性质、浓度选择给药速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护理制度,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抑郁症;慢性病;老年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143-03
老年抑郁症是指原发或继发老年期的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识别率、低治疗率、低治愈率的特点[1]。抑郁情绪将直接影响老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2]。因此,应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的治疗和护理。现对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老年病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非住院期间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为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病门诊患者200例,其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60~80岁,平均(71.2±6.3)岁。患者所患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哮喘、胆囊胃肠疾病、脑卒中、青光眼、白内障、帕金森病、前列腺增生、骨关节病或风湿病。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老年抑郁量表(GDS)抑郁评分均≥11分。③沟通无障碍。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⑤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排除标准:有智力障碍、精神病史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症及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预护理组的方法
1.2.1.1 入组时的护理 首先首诊时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档案,患者入组时,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交谈,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评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心理。
1.2.1.2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属的支持至关重要,以便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3 个体化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及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区别地与患者交谈。指导患者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消除不良情绪困扰,积极参与到正常的生活当中[3]。
1.2.1.4 集体心理疏导 重视患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因为他们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共同的处境,护理干预组可每月组织活动,为患者提供交流平台,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5 放松训练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步骤,保持环境的舒适和安静,拉上窗帘,调节室内为微暗的光源,并使患者处于舒适的,松开紧身衣物及领带、腰带、鞋子,去掉眼镜、珠宝首饰和手表等物,嘱患者闭上或半闭双眼,指导患者深呼吸两次,教患者进行肌肉的“收缩-放松”训练。依顺序绷紧、保持、放松下列每组肌群:手和前臂、上臂、前额、面颊和鼻子、下颌、颈部、肩部、胸部、后背、腹部、大腿、小腿和足,要患者将注意力先集中在一组肌群上,然后绷紧该组肌肉持续5~10 s,继之放松20~30 s,同时嘱患者仔细体会绷紧和放松的不同感觉,特别注意放松时和放松后温暖的感觉。训练时需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变化,并以患者不疲劳为度。可每天1次,每次20~30 min。
1.2.2 常规护理组的方法
在首诊时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档案,就诊时同样由经治医师详细地告诉患者所患疾病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式、估计预后状况,与患者共同讨论,选择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治疗方式。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和应做到的事情,并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1.3 观察指标
1.3.1 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
GDS是由Brink等于1982年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抑郁评分判定标准: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症;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4]。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及护理半年、1年时评分比较。
1.3.2 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中性回答“不清楚”,记作3分。护理半年后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DS抑郁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G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半年、护理1年时护理干预组的GD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半年、护理1年时护理干预组的G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均P < 0.05)。护理半年时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1年时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2。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护理干预半年后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呈退行性改变,慢性病增多[5-6]。老年慢性病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同时伴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疾病。一般特点为年龄大、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并发症多等。慢性病对患者个人健康、家庭和社会均造成负担;同时患多种慢性病者机体功能受损程度、经济负担相对严重,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效果较差等,老年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忧郁、固执、孤独、绝望等心理问题[7-9]。因此加强、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干预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在医务人员与患者诊疗交往中,通过人际交流,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在诸多影响抑郁发生的因素中,社会支持不足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00年Wabc等[10]发现,抑郁症状与较少的社会支持,较多的人际关系问题有关。2004年吕永良等[11]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度不足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包括情感、信息、实际支持三个方面,其最基本的组成成分包括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对待出现的问题和进行必要的心理宣泄,以缓解或化解不良的情绪。研究表明,保持夫妻、同胞、子女之间的融洽关系,可使老年患者保持身心健康,能有效地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放松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地被心理学、医学和护理学界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考证,其实效性得到证实[12-13]。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紧张-松弛的放松训练,教会患者有意识地控制交感神经张力,如心率 、呼吸、血压、肾上腺素的分泌在自主控制中[14-16],降低机体紧张水平,使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17-18]。
本资料结果表明,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能显著的降低GDS评分,患者满意度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梅朵,李红.2341例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779-782.
[2] 张洪惠,李红.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95-封3.
[3] 占建华,章金辉,李水法,等.心理疏导疗法在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对行为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587-590.
[4] 范红艳,万巧琴.福利院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9):2059-2061.
[5] 李柏艳,于洁凡,张晓杰,等.老年慢性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9):3585-3587.
[6] 程淑玲,臧小英,赵岳,等.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16-918.
[7] 彭志龙.老年慢性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54-55.
[8] 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上海护理,2006,6(2):56-58.
[9] 宋桂云,刘宇.老年慢性病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8):1650-1652.
[10] Wabc TD,Kendlcr KS. The rclationship belween social support and
major deprcssion: cross-scctional, Jongitudinal,and genctic perspcctives [J]. J Nerv Ment Dis,2000,188(5):251-258.
[11] 吕永良,吴爱勤,李呜,等.老年抑郁症状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06-2207.
[12] 周晓荣,张尚军,李小妹,等.放松训练的应用研究及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9-131.
[13] 张华,曹素霞,李恒芬,等.氧气吸合放松训练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41-44.
[14] 张冉,陈春娥,来纯琴,等.放松训练改善门诊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1294-1295.
[15] 李坤丽.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89-90.
[16] 张自珍.心理干预对D型人格PCI患者术后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0):52-53.
[17] 周策,许丽霞,杨丽坤,等.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抑郁症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5-16.
名词解释
何谓养老地产
养老地产与普通住宅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结合养老这一社会主题和地产的商业概念所形成的一种概念。从大的分类来看,养老建筑可以分为养老住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公寓、养老护理机构四大类型。
养老住宅指的是面向老年人家庭、适合其居家养老的住宅产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指的是建设于社区之中、面向老年居民提供专项服务的社区配套设施;养老公寓指的是适用于老年人集中居住、集体生活并提供相关各类服务的居住设施;养老护理机构指的是面向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护理及医疗服务的设施。
养老住宅上世纪70年代初创于北欧,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盛行,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都有不少规模各异的老年住宅。中国目前有一些大型养老设施实际上是专业型养老住宅与养老公寓的混合体。
根据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而根据我国人口计生委数据,2008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67亿,约占总人口的12%。并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48亿,204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达到4亿,这意味着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困难:
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
现代人寿命的提高让赡养时间延长;部分家庭里出现两代老人,赡养数量增多;子女的年龄提高导致供养者的老龄化,产生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
1990年,中国老年人口中,有70%的人与子女同住。而现在许多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有的甚至达70~80%,代际分离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受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开始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如果遇上卧床不起的老人,就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的责任。
而目前国内常见的养老设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养老院、敬老院等,因在传统意识里,只有“三无”老人才会入住,再加上环境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下,使很多老年人不愿去,子女也不愿背不孝的骂名,因此造成各地普通养老机构空床率较高,形成社会资源浪费。这时候,与“住”紧密相关的养老地产作为“银发产业”中最诱人的一块“大蛋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觊觎争食。
2010年底,万科正式宣布进入老龄化住宅开发运营领域,集团副总裁兼北京总经理毛大庆表示,“房地产在‘十二五’还有很大发展,但到了‘十四五’时期,人口拐点到来的时候,住宅运营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不少开发商正跃跃欲试,首创、保利、华润等地产公司先后专门成立养老产业研究团队。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保险纷纷启动养老产业项目,并被定义为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养老当以老人需求为中心
“父母在不远行”,年迈双亲空巢而居令子女惦念,养老院里老人的生存状态不尽如人意,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成了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求解答案成为共识。针对此种现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将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作为了自己的工作重心,通过完善缜密的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文化娱乐、居家服务、老有所为五大服务体系,构建快乐老年生活样板。
《养生杂志》 黄院长,您好!首先感谢您能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一点时间,倍感荣幸。当前中国社会的老人赡养问题正经历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碰撞,养老的模式在悄悄地转型。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现在哪些是符合养老公寓概念的房产?
黄再军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仅包括物质生活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视听觉、记忆力开始下降,导致老年人容易变得烦燥、孤独或变得没有自信,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希望得到社会、亲人的关心和照顾。现在开发的不少养老公寓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台湾的长庚养生文化村、北京市海淀区爱暮家国际养老院、珠海市快乐寿星老年公寓和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等都是比较符合养老公寓概念的房产。
《养生杂志》 现在很多人的思想在慢慢地转变,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颐养天年”,养心、养身、养老。这和养老公寓有关系吗?成熟的养老公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黄再军 我国多种养老经营模式共存互补将长期存在,现代化社会养老服务理念日渐成熟,管理水平慢慢提高,逐渐被老人和子女所接受,好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成熟的养老公寓应该是融医疗、教学、科研、护理、康复、养老、休闲、娱乐及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科学化管理机构。就拿老人护理制度来说,这是一种颇为成熟的“按需养老护理”,按照护理程度分成了不能站立、不能步行、不能用餐等各个级别,并按照这些不同的级别提供登门访问、入住老人福利院等不同服务。
《养生杂志》 有的老人住进了老年公寓,自己虽然过得挺自在,别人却不能理解,一些过去与他们在一起晨练的老人竟会无端地怜悯他们,儿女也被人指责不孝。相对于在家里养老来说,选择养老公寓养老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黄再军 这个世界唯一公平的就是人人都会衰老。如何安度晚年是我们每个人都得面对的问题,我们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但如今计划生育国策下的“421”家庭模式,则向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现实,如何让老人的晚年过得开心,子女也过得顺心,到养老公寓养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首先能让老人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其次能让老人有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然后能让老人过上有规律的生活:同时还能让老人容易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让老人晚年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同时,入住养老院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也尤为重要。
《养生杂志》 以前经常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养老院对老人不好的报道,这养老公寓与传统的养老院有什么区别呢?
黄再军 以前国内的养老院、敬老院主要以孤寡老人养老为主,带有社会福利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养老院、敬老院居住环境不完善,生活设施不齐全,专业护理水准欠缺,老年人在那里没有家庭亲情感,没有家庭生活感,使得很多老人对养老院、敬老院都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子女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长辈送到养老院、敬老院。现在,从人本意义的角度分析,我认为养老公寓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把习惯上的养老理念由“养老送终”变成为“颐养天年”,立足于让老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老人进养老公寓不是为养老防老来的,而是为享受来的。这种把改善老年的生活质量当做一项政府行为来实施的举措,是非常人性化的。
颐养天年之选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全村均为无障碍的环境设计,24小时安全保卫,进出村庄需刷卡。村内养生休闲生活多种多样,建有体育馆、健康俱乐部、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还设有宗教活动场所,健康服务内容包括设立社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建立个人健康资料库;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提供养生处方和配膳建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设立全天候监控中心,每户有紧急呼叫设施,确保高效率的紧急救护。
珠海市快乐寿星老年公寓:北靠天然大氧吧将军山脉,东望一水相隔的澳门,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公寓室外配套设施有球场、花园、文化长廊、开心农场、寿星果园、健身音乐广场。为老人提供一个室外负离子含量较高的优质生态休闲健身场所。公寓室内既按星级酒店装修,又增添了符合老人生活及活动特点的设计,每套房间配有独立的卫生洗浴设施,24小时提供热水,居室舒适、高雅,空调、彩电、电话、宽带网络、紧急呼叫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8]。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9]。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10]。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11]。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14]。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18]。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19]。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19]。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7]。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20]。
4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14]。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3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4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5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9-560.
7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8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9王秀华.日本老年护理特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4-75.
10陈茜,张晓君.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医药杂志,2003,24(2):64.
11刘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12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5(10):620-622.
13薛迪.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长期保健的发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0(10):12-13.
14姜小鹰.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启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82-83.
15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8:565-568.
16叶露,王娟娟.上海老年护理院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ChineseHealhResources,2005,8(1):23-24.
17陈雄熊,严非,李悦.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6-17.
18冯玉林,闫东方.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基本状况的分析与建议.社区卫生保健,2003,2(2):91.
19姚海明,曹惠玲.老年护理保险虚位以待.HinaInsurance,2006,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