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8 16:58: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与处理教师这一角色,毫无疑问将有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明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落实相应的角色任务的。
一、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概括起来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语言积累等,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蕴涵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我通过抓住背影,分析流泪,对比服装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章。这样目标的设计不但注重课内知识的传授,而且联系了课外知识,既立足学生当时的课堂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的迁移和深化。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协调者或参与者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贯坚持教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或权威领导的观念,学生必须对教师服从,不允许学生出任何的差错,这样的管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很难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扮演好教学活动中协调者的角色,对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和指挥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协调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出现,因此,教师除了要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做到胸有成竹之外,还要随时进行现场观察与协调,才能确保语文课堂教学顺利、持续的开展。
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的参与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居于平等地位,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等。有效的课堂,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递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我在教学《雷电颂》时就以学生为主体,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三、教师是教学成效的评估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成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五大领域。同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列举了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是要由“单一”走向“多元”、“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教学《雷电颂》过程中,注重学生互评,再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该注意采用开放性较强的主观试题,多维度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及生活的感悟,有益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设计比较有特色的开放性试题;中外名著中有许多章节值得我们反复探究、琢磨、品味,可以让学生简要写出对其中最爱阅读部分的读后感受;也可以在一向是记忆背诵的古诗文默写中设计有层次、有特色的开发性试题,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要求学生写出其中两句。这种涉及教材内外多篇诗文的开放性考查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有利于拓宽古诗文教学的范围。
四、结语
1 疑学生之所疑
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身体练习方法、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疑点或疑问,我们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清除,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不和谐因素,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但是,学生所产生的这种“疑”又往往是朦胧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这就显得我们教师“疑学生所疑”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篮球的移动技术时,学生在做急停、往返、变向等动作时,往往会出现重心不稳,“前冲”的现象,这是学生学习的困难之所在,也正是他们的疑惑之所在。我们在这里就应该先引导学生思考:“篮球场上的跑动姿势与短跑中的姿势有何区别?”再让学生分组进行两种跑,体验其中的区别,再进行讨论、小结,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明白:短跑是一种没有身体接触的直线运动,要求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程,其技术上要求以髋为轴,重心前移,即用髋跑(伸髋),而篮球场上的跑动,目的是利用变向、加速、减速等动作快速避开防守队员,避免身体接触,提高进攻的成功率。因而在技术要求以腰为轴,重心不能过分前移,以适应场上的变化。通过这样的质疑、分析,从而提示了两种跑动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对篮球移动技术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做学生之所做,教学生之所需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才能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因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育教师只有处于学生的角色,充分体察学生所需,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之所在,精心设计教学对策,教学生之所需,教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培养其体育意识,只有做学生之所做,教学生之所需,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化难为易,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进行学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某些重要的身体练习方法、技能、技巧进行专题总结,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创编一些适合自身条件的身体练习方式、方法,或进行错误动作的剖析,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相关的问题,构建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知识、技能体系,从而获得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些必要技能,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只要学生去做了,他们都会有所收获,做完以后还可提供机会来展示他们所收获的成果,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竞争意识。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以上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由机械地模仿变为灵活创新,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亲历对体育技能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而良好的情感体验,磨砺其意志,从而使他们逐渐具备在遇到陌生的条件时,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身体练习,提高其增进自身的健康能力。再者,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交流,共享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与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3 究学生之所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是靠老师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自己必须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将来要教学的内容,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探究性课题,我们才可能为学生提出具有研究性的课题,并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教学体系,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有效的获取知识、技能,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统摄、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以体操技巧中“滚翻”的教学为例:教者可将自己当作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去练习、体验,通过探究、论证,最终总结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使学生经历发现、体验到成功。这样的教学设计,即不让学生感到突然,又可以通过学生的探索,从而发现相关的体育运动技巧,在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思维能力。素质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发展体育认知结构的过程,构造出一种“再创造”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自己在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重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其核心指导思想是:“重过程、重情境、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4 乐学生所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地理2,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提出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学习内容要求。这无论从知识内容来讲,还是从世界观的树立,都是一个十分综合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课程的实施必然是开放性的。
教材分析
各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也体现了这种课程的开放性。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等问题。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地理必修3中,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问题。各教材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论证的材料都具有各自的角度。从而使课程的实施异彩纷呈。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首先,这堂课的导入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面对无法了解的东西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使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结论,努力地去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种努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洞察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念,再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材料的分析中产生的。然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与别人交流。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时,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死气沉沉,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平台。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屏幕展示:“《京都议定书》”资料)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了7%、欧盟8%、日本6%,今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并借口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作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师:《京都议定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各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所争议问题的背后问题的实质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开始议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主要议题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
生:各国争论的焦点是既要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又不希望自己的排放被限制过多。
生:争议问题的背后是全球变暖问题。
生:还有如何公平地解决发展生产与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发言时,我将这些问题略加调整,打在屏幕上)
问题: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升高?
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哪些影响?
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师:我提议对第一、第二个问题,把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三组,进行抢答。选一位主持人主持和一位评分员记分。第三个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来解决,好不好?
(这个提议获得热烈响应,大家一致赞成)
活动开始
主持人:现在就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开始自由抢答。
第二组的刘涛同学抢先发言:我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量在不断增加,从而不断加热大气,增加了温室效应。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二组记5分,
第一组王芳说:“温室气体并不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宇宙射线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它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使地球变暖。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也记5分
第一组李春抢答:“科学家根据对冰岩蕊样的记录,在近一万年的高温期之前,分别在13万年、24万年、33万年附近,还有三个高温期,如果说近一万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原因,归咎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那么十多万年甚至二十多万年前的高温有归咎于谁呢?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再记5分)
(第一组已得10分,第二组也不甘示弱)
第二组的张冬说:“全球环境污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全球变暖,据统计,如果汽车数量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全球的汽车总数将超过16亿辆,现在,机动车辆每年排放9亿公吨的二氧化碳,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5%,更多的车辆将意味着更严重的全球变暖,同样到2025年世界2 /3 人口将在城市居住,因此,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会日益突出,全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
(第二组也得了5分,第三组的同学很着急)
这时第三组的扬洋勇敢地站起来说:“全球变暖会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冰川融化,近百年来,由于海温升高,造成海平面上升量为2—6 ,专家指出,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三组记5分(这时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发言了)。
刘晓说:“全球变暖会使干旱蔓延,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会更恶劣,对农作物产生影响,使农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的行为发生异常。”
(刘晓又为第一组赢得5分)
王放说:“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还会加重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还会使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
(第二组也追到了15分了,后面举手的同学更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了)
主持人:我们再给第三组一次机会
焦阳说:“全球变暖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北极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埋在冻土层内数千年死亡的植物也开始腐烂,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主持人:第三组记10分,三组的记分不分上下,
(这时我看到一位平时少言寡语,但绝对善于思考的优秀女孩,慢慢站起来)只听她慢条斯理说:“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期待着圣诞老人在午夜里乘着
由驯鹿拉着的雪橇从天而降,但人们没有想到,由于全球变暖,驯鹿已经频临食不裹服的境地,可能没有力气拉着圣诞老人周游全球了。”
主持人:第三组加5分,总分也是15分。
我请求插问:全球变暖带来难道都是负面影响吗?
不是,高明抢着发言:“全球变暖对农业产生影响很大,使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温度升高,使农业区的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二氧化碳增加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主持人;第一阶段抢答竞赛结束。第二组总分20分,暂时领先。其他组不要灰心,后面还有机会。下面进入角色辩论阶段,请各组组织辩手,10分钟后就位。
(当第三个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全班同学形成了三派,三派分别扮演了美国政府、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中立方)、发展中国家。三派立即开始讨论,交流,推选代表…)
主持人:辩论开始。首先请“美国政府”的代表阐明观点。
王芳:“我承认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负有最大的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也要做好应做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已占多数,免除承担一定的共同义务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代表美国政府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温室气体排放并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因此我认为不必牺牲现有的经济利益而减少排放,我们有能力用森林面积,向其他国家输出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法,来抵消本国必须减少的排放量。
这时,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刘涛同学不服气地站起来说:“当前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大,而且一直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他们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凌驾于全球环保事业之上,未免有点太霸道和自私自利了,他们不应该以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议定书规定之外以及其它为理由而拒绝在议定书上签字。
关键词:无师课堂;数学能力;自主发展
数学学科,因其特殊的学科特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能力,并通过这些思维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和素养。因此,我们主张让教师隐身于课堂,呈现出课堂无师的状态。这里的无师不是指课堂中没有教师的存在,而是教师在课堂中是一名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见证者,教师的最为显著作用是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聆听、解惑,维持课堂的纪律,提供给学生需要的帮助。
一、教师学会隐藏自己
在多年的教学传统中,教师仍然摆脱不下主导课堂的惯性思维,虽然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但是教师对于学生还是缺乏足够的信心,对于自身的教学改革缺乏足够的勇气。对于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思维之下,即便在课堂中给予了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练习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是教师牢牢把控的内容,因而只是转换了形式的教师教。
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走到学习的前台来,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就需要教师能够学会隐藏自己。教师隐藏自己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让课堂中教师的讲变得无声,教师的教变得无形,让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分散在学生自由而宽松的自主学习之中。如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认识运用。
对于低年级数学课堂而言,教师的课堂存在只是起到组织课堂纪律的作用,在整个数学课堂中,教师如同一位旁观者和欣赏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真正主人。学生乐于将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向同伴交流,乐于向教师展示,在面对具有疑难困惑时,学生善于采用同桌交流、小组探讨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解答,而教师只是承担着如何分组、怎么分配的作用。
二、教师善于转变角色
隐藏了教师的主动讲解,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并不能理解为课堂就是一种无组织无规划的散漫课堂,恰恰相反,在无师的课堂中,更需要教师的精心编排和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要展现出“形无师实有师”的课堂特征。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数学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和情感体验,他们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归纳和提炼出的实际问题。“数一数、比一比、排一排、算一算”这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定位与作用。无师的课堂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善于将自己的演讲者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设计师。
教师要组织好无师的课堂,就需要充分考虑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以及能力发展的状态,能够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学生互助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的人员编排,要能够准确设计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内容和操作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和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学习菜单”或是“闯关游戏”等形式予以呈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兴趣,维持课堂的正常运转。
三、教师要力促学生主动
没有教师主讲的课堂是还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时空里进行快乐学习,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力推学生发展。
展现开放性。无师课堂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开放性。教师为学生设定了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后。每一步学什么?怎么学?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选择,灵活处理。
凸显自主性。因为无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是整体上的统一,而没有从分量上进行统一,因此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当自己遇到困惑时,可以自由选择获取帮助的途径或对象。如学习“认识图形”时,学生可以依据任务菜单进行学习和操作,可以向同伴或教师寻求帮助,或是自主到课本中寻找依据。在学习任务的检测和评价环节,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评价方式,或是交由老师评价或是同伴评价,还可以自己对照要求和答案进行自主评价。
呈现实践性。在无师的课堂中,学生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大量工作。而教师对于所有学习内容的安排和组织都是以任务活动的形式来呈现。只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认知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掌握数学能力。因此,无师的课堂中很醒目的一种特征便是实践性。学生有事可做、有事会做,在动手操作中逐步探寻数学知识的内涵意义,领悟数学知识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多模态 多模态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85-02
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而多模态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往往只注重纯语言文字,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媒介的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中必须运用声音、视频、网络等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模态与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的话语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多模态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个感官,利用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交际的现象。顾曰国教授指出,模态即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叫多模态。
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补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它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对英语教学方法很好的改进。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形式指导学生利用多模态手段进行识读,熟练地利用和选择合理的模态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堂中多模态的充分合理运用可以使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多元化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加强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课堂多模态化的必要性
新媒介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的多模态化是英语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选择运用不同的模态来构建多模态的课堂空间,可以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从而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单一模态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在课堂中接受了多模态,在课外也积极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进行学习,两者的结合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多模态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
(2)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英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通用的国际语言,英语承担着多元的文化因素。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在多模态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培养多元的识读能力,进行更有效的语言交际。
(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多元化的识读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多模态的使用,在课堂中应用单一的模态,而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极大改进,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不同的模态相互强化和补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
三、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教师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多模态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关于教学中多模态应用的几点建议: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角色,课堂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多模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多模态模式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应当注意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合理使用。作为教师,在多模态的英语课堂中应当注意口头语言的表达,做到字正腔圆,发音标准;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注意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语音语调等其他模态来辅助口头言语的表达,从而使多模态课堂达到最大优化。
(2)选择合适的模态。在各类课堂教学其实都是由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这些非言语模态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在多模态的课堂中选择合理的模态是必须的,语言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载体,教师在课堂中应当明确不同模态的搭配作用,这样在运用过程才能做到合理准备,运用自如,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在多模态的课堂中教师应当防止不必要的多种模态的混用,不要为了多模态而多模态,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对多种模态的协调关系处理不好那么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教师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提高。在多模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合理娴熟地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提高运用多媒体的水平。比如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如何制作和运用PPT课件,PPT的课件制作中应当学会如何使用声音特效来引起学生的注意,选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精心设计课件中的字体、图画、颜色等来丰富课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应当适时的调整和修改课件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
(4)课堂内外多模态的有机结合。仅仅依靠在课堂中的多模态来进行教学是不完整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外多模态的使用。作为教师要积极组织和督促学生课外多模态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己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到查找和下载相关的资料,并且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多媒体工具改进课堂教学,不断地探索多模态理论使之有效地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代树兰. 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J]. 山东外语教学,2011(3).
[2]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教化教学,2007(4).
[3]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教学法;课堂气氛
一、趣味性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面对天性好动、爱玩且自制力不强的小学生,想要让他们一直保持对数学的兴趣不是一件易事,因而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那样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觉枯燥和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采用趣味性教学在课堂中创造出一种轻松、舒适、欢乐的课堂气氛,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更加自由和开放,能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直接影响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趣味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热情地从事学习与探索的关键,对智力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中的愉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
在课堂中巧设疑问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巧的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那些平时较为内向,不善发言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来。如向学生提问:“一位老奶奶,今年刚过完了她的第21个生日,请问你知道她的年龄是多大吗?”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立刻讨论起来,为什么奶奶才过了21个生日呢?这时,老师可以向他们暗示今天课堂中要学习的内容是“年、月、日”。学生们于是好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认真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3.组织数学竞赛
在教学中组织各类数学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定期进行口算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扬并颁发小奖状,同时鼓励未获胜的同学在下次比赛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以此激励他们主动学习。
4.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想要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形式,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独特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开展趣味性教学。比如,可以推行国外教学中使用的角色扮演法,针对小学生表现欲望强烈和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让他们扮演自己想要扮演的各类角色,充分展示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鼓励孩子扮演老师,自行准备教案和“讲课”内容。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不在同学面前出丑,事前他们肯定会为了这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能促进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并增强自学能力。
5.培养教师的个人魅力,让课堂充满趣味
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个人魅力大的教师一般都会受到学生的追捧,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中,其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感染其周围的学生,并在学生中产生向心力。因此,便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个人魅力,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跟教师交流起来更加亲切。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应用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此前他们对这门课程枯燥、乏味的看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成祥东.小学数学课堂中趣味性教学的运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2):68-69.
[2]郭文康.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趣味性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36.
一、教师是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化、板块化的设计师
翻转课堂最近在国内开始流行起来,各省市教研室组织开展探索翻转课堂模式的教研活动,但都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模式。笔者认为无论翻转课堂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设计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微视频”制作,“学习任务清单”制作,自主学习情况反馈,交流讨论以及内化与提升。
教师在课前应重点制作好“微视频”并设计好“学习任务清单”,学习任务应针对性强,有梯度,紧扣微视频,激发学生从微视频或查找资料中完成任务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反馈,这是翻转课堂是否有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最后教师应对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大化的帮助。
二、教师是学情数据的分析师和和谐交流情境的营造者
翻转课堂把教学结构颠倒了,学生接受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如何及时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师应扮演好学情数据分析师的角色。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学习任务清单的反馈情况,这是课前可完成的;二是课堂内化知识的反馈情况,这是在课间完成的。
在笔者的《电势能》一节中,通过任务清单上的三个任务和两道自主检测题的完成情况,在课前笔者就已基本上掌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内化知识的反馈结果是学生的基础检测环节的完成情况,学生做完之后及时统计对错情况,有了以上两项数据的分析,笔者能基本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
教师在翻转课堂中还应掌握和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应该是翻转课堂的主体,这比传统课堂更能发挥学生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就应该学会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想说、敢说、必须说的情景。
笔者在学生交流讨论环节中,先提出两个共同问题,①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是与路径无关,如何证明?②如何比较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的电势能?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一些学生在任务清单上提出的典型问题让大家交流讨论,学生A问题:为什么在非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学生B问题:在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的表达式W=qE・|AM|对于非匀强电场是否也成立?……,笔者要求他们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学生。课堂进行到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产生了,他们开始积极讨论,想帮助学生A、B……,讨论问题的同时又生成新的问题,而此时笔者要做的就是不停的引导他们去说,去反驳,去提出观点,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者
翻转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知识的传递转移到了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进度,可以将视频暂停、回放和重播,直至学懂为止。这样就保证了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需求都得到了满足,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课前学习时遇到的疑问和困难反映给教师,从教师那里得到解答。教师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进展和弱项,然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扮演好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者。
教师在微视频制作中可以为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设计层次更深的微视频片段,任务清单上反馈的个别问题可以和学生单独交流。如笔者的《电势能》课堂中,学生C在任务清单提出的问题是:点电荷的电势能如何表示呢?学生C学习很好,属于那种“吃不饱”的学生,所以笔者在课前就跟他详细地讨论了该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交流讨论也是教师实施一对一的辅导时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倾听他们的观点,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金陵.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教学模式
《经济学》是一门对经济专业学生来说必不可少的课程,作为该科的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且能够恰当地在课堂中穿插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轻松、明了地学习《经济学》的知识。
一、课前准备案例,激发学习热情
作为教师,课前备课是一个必需的过程,课前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过程。通过课前备课,准备合适的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则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前通过熟悉教材,搜索更多更适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对搜集到的案例,教师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和熟悉,将案例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全部掌握。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由于案例灵活性很强,学生的发挥空间比较大,因此,课前准备要充分,以便应对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让课堂流程更顺畅。
二、丰富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性很强,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因此,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流程,让学生投入每一个环节中。例如,在学习“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这一节时,教师可通过搜集到的案例,让学生自主选择买家和卖家两个不同的角色,通过组织角色扮演,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来分别阐述作为不同角色的不同看法和做法。通过在案例分析中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了解彼此对价格的影响,相对于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理解更透彻。因此,教师要学会丰富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投入课堂学习中,进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及时反思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视课后反思这一环节,而实际上课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总结,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改正错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自然而然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出反思。通过一节课的讲授,课下要及时对本节课所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本节课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案例教学法对《经济学》这门课来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都是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和总结的地方,通过反思,可以让之后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四、课下搜集案例,巩固教学成果
优秀的课堂需要教师拥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和把控整个课堂的能力。《经济学》中所需要的案例是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一起寻找更适合、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案例。例如,在学习完“消费者行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下巩固和消化本节所学内容,组织学生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搜集符合要求的案例,寻找不同消费者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做好记录,在课下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地根据学习内容来搜集相关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课下反馈,教师了解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课堂思路一定的启发,让学生所搜集到的案例共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巩固教学成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让原本单一、传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创造性,而在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自然也会得到不同的课堂效果。《经济学》这门课需要教师和学生默契的配合,需要教师丰富的教学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让案例教学法更适合实际教学。
作者:惠晓燕 单位: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欧阳立峰.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7(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