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学习效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1 08:3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学习效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学习效率

第1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翻转课堂”已经走进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知名学校的实验验证,网络上的“可汗学院”“电子书包”等学习形式都在佐证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然性。受此启发,我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以自学促导学,以交流促内化

现在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新授,虽然已经由过去的“满堂灌”改革为如今的“启发、探究”,但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在教师的启发过程中,孩子的理解和反应速度有很大差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很可能在想到答案之后,无法控制地宣之于口,从而导致会有一部分孩子来不及深入思考,就已经获得答案;大一点的孩子即使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但看到已经想出答案的孩子举起了手请求回答,就会无法按捺住自己的焦躁,从而无法继续思考。久而久之,课堂便无法做到预期的面向每个孩子,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鉴于以上思考,我尝试把学习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在教师课堂导学之前利用前一天的课后时间,自己学习新课,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再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机引导,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交给孩子自己,不是漫无边际的放手。具体做法是:

(1)课下自学。布置自学任务之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目标,理清本课的学习重点,为孩子制订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孩子做好自学笔记。

(2)课上交流。在学生自学之后,上课开始,先在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疑难,记录小组弄不明白的问题。

(3)汇报释疑。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的自学结果。当然,孩子的学习很多时候深度不够,广度也不够,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汇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拓宽知识。这样的方式,随机性大,要求教师对当堂教学灵活掌握,力求能够随时串联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

课前自学可以让每个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静心思考老师的问题,小组汇报时不甘落后的孩子天性也促使他们在自学时认真对待。学习不再是少数反应速度快的孩子的专利。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就可以达到课堂的高效。

二、以训练促自学,用兴趣提效率

现在的小学语文,有很多课文比较浅显,这样的课文,在学生汇报之后,如发现学生能在交流中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不必导学,辅以适当的拓展练习,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2篇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整体学习效率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将趣味性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使教学手段多样化,让英语课堂情景更加生动、更加有趣。

1.采用任务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给学生提供多形式的任务活动和内容,如,提问和回答、对话和角色扮演、猜谜与解题、讨论和决定等。通过这些任务活动,学生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意义上,从而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2.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有助于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三、提高课堂整体学习效率,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要提高课堂整体学习效率,就必须尽可能地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分化的差距,进行多层次教学,对学生加强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重视学困生的英语学习。

第3篇

一、创设新奇情境,激发好奇心

当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尽量采用“问题情境”的方法,使学生根据提问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课而言,如何引入显得极为重要。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因此,巧妙地、合理地引入,可以成为数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看导入的方法来说就有很多种,一般在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但对于不是新课而言,这些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就好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图像》第三课时,提问:“同学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哪位同学给大家再简单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学生讲完之后,可以投影下面的问题:“若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如图1,则下列图像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哪个呢?”这样以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导入,比较自然和亲切,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可以让学生明白图形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事件大概发展的过程,同样可以利用图形帮助我们去研究一些事件和问题。而选择该问题的原因是它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采用自主交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的数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图1)

二、丰富教学方法活跃学习气氛

现今的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比较讨厌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 而对于必须学好而又害怕学不好的数学来讲,他们更是迫切希望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发展状况及知识水平情况,建立数学兴趣培养小组,对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进行基本的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及拓宽加深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激起他们将来学好数学,进而从事数学研究的热情。

这就要求讲解例题时,运用丰富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可以做到活跃学习气氛。如《函数的图像》第三课时,书中例题是这样的:图2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①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②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③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④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长时间?⑤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平均速度是多少?

在教学时,可以改变教材上多个问题展示、逐个问题交流的模式,而设计“你能从图像中得到哪些信息”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发现,在同学们展示一个个成果之后,可以适时抛出这节课的重点,即追问“图中OA线的含义是什么?”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提了一系列问题:OA线是小明去菜地时所走的路线吗?是小明去菜地的路程吗?OA是小明去时的速度吗?逐步引导理解OA的确切含义是:小明离家去菜地的距离和离家去菜地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再让学生思考BC的含义是什么?原来是菜地到玉米地的距离与菜地到玉米地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整个教学,可以这样:先引导学生分析,再寻找图像信息,特别是图像中有两条平行于横轴的线段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让别人来回答。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参与、探求答案。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操作,打破了以前陈旧的教学观念, 教师和学生融在一起,学生可以对老师所讲的提出质疑。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的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兴趣

第4篇

关键词:效率;数学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18-01

新课程理念,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们老师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识教给学生们,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我们不但要教的多,更要让学生们真正学会的多,这样才是速度和质量并进的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我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们在做什么?答案很简单,我们是教师,当然是教给学生们知识了。其实还有一点,教书育人,我们要以身作则教给学生们怎样做人。当我们明白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有教育作用的时候,我们就会以发自内心的爱来教给学生知识,这样我们对待教学也就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表现。

一、重视引导,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课堂的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是主动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实践能力,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按学生们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这样,其他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之后,也会有相对的提高,最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的交流

在我们的课堂上,上课的氛围十分的重要,一定要有一个活跃的气氛才行。在一个压抑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不会被点燃的,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出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这样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创设轻松的氛围呢?首先我们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倾听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在没事的时候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师生的关系必然会很融洽。当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我们的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就会轻松起来了。

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作为交流的双方,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更可以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创设多种教学环境,运用不同教学工具

在新课程下,现在更好的就是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自主、探究、合作。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数学的思维活动中。我们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进程中,在课堂的进程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数学与现实结合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有一些学生们认为在生活中只要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如果把我们的现实比喻成为一个数字的世界其实也毫不为过,例如:高楼的高度,倒影形成的直角三角形,圆形的计算和应用,当我们掌握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有各种奇妙的数字组合而成的,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当我们把这种乐趣和发现回归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的心得时,学生们就会被我们带入到一个奇妙的数字世界中!这就是我们给学生们创设的课堂环境,一个奇妙的数字世界。

第5篇

一、教师要摆正位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线展开,在以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无法摆脱“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主动性完全被抹灭,学习激情丧失,只能被动学习,这样就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目的,寓教于乐,巧妙灵活地设置教学过程,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注重同学间的团结合作。

二、开讲注重吸引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把知识的导入、情境的创设当作是提高灌输知识效率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情境导入的本质内涵,“换汤不换药”,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创设情境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迎合学生心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自主探究、物质刺激等多种外在手段使学生的兴趣能够持久化,不知不觉中学生学到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位置与方向二”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龟兔赛跑续集》的童话故事,通过展示制作的课件,巧妙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一次乌龟还会赢吗?通过课件展示赛跑结果:乌龟又一次赢了!这一次兔子又是为什么输掉的呢?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兴趣盎然,不断地开动自己的小脑袋,通过观察、交流、比较,最终有所体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授课中触发学生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求新知。切记: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点,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并掌握的,教师绝不急于求成、代替讲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练习要精彩有味

课堂练习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既是学生对教师知识传授后掌握程度的反馈,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所以练习的形式也要寻求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层面,紧贴教材实际,制订出一套彰显数学趣味,让学生有种强烈的练一练的欲望的策略。教师要赋予那种传统的、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以生机,使学生被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不至于被无情淹没,使学生愉悦的心情、振奋的精神不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如讲授“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学生已经对面值大小、换算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在练习中,可以设计让几个学生模拟购物的游戏,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产生了浓厚的表演欲,一个个跃跃欲试,接着通过几个“顾客”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购买物品,出现了找零现象,此时“售货员”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互动中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各个面值之间的关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评价要及时中肯

第6篇

一、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要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先转变旧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老师只注重教学进度,对学生只是一味地去教导课本上的知识,而学生也只是从老师那接受知识,而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合理地组织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符合现代化教育的教学体系,以期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转化教师角色

教师的角色不能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和技巧。在教学新课时,教师不能直接把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而是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新内容。每一个理论和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些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对旧知识进行归纳、推理和总结,这些都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若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活”学知识。

三、情景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互相协作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讲解一些枯燥的函数时,可以将学生的思路先引到一些趣味题目上来,比如让学生猜想一下,一张纸对折30次以后的厚度大概有多少,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再告诉学生这道题的结果,最后再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回函数上面。这样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四、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因人而异,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一点。例如,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练习题的选取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对于接受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教室布置的作业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巩固和复习知识点和典型例题,选取的习题要基础,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后作业是对学习的知识的一种检测,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教师要利用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7篇

[关键词] 学习效率 提问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践,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要。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也需要这种角色转换。这种转换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方法上也必须有所变化。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也就成了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本文以为“有效提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

现代课程观认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思考;而什么样的思考,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不仅包括教师有目的有程序的设置问题,还包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并不理想,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适时适度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反之,课堂提问就会演变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台词”。课堂提问应以培养学生能力,立足学生发展为原则,因此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学者认为,“同学们是‘活动’的主人,老师的建议只是一种参考。”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指出,“当代教育理念的根本精神”,“就是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智能得到触动,得到激发,得到提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教师应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境界。比如诗歌教学中可先教授学生自学诗歌的方法,理解诗歌的钥匙是情感、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抓住意象来理解诗歌情感,体会美感。

如何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在课堂上动起来呢?课堂提问不仅包括教师有目的有程序的设置问题,还包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教师应走下讲台,关注课堂的每一位学生,采用赏识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扣住课文内容进行连环提问,并适时监控问题的有效性。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发问和学生的答问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是指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就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西方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无论是提问的策略还是“问题”本身都要具有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提问。提问的有效性很难用量化的方法来研究制定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程序,而且一个问题的有效与否是具有相对性的,不能绝对地判断问题的有效性,因而我们只能从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去寻找那些有效提问所具有的特点,从而把握什么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针对无效和低效提问而提出的,要明确有效提问就要区分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低效的提问,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无效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无效或低效,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答非所问的问题。判断这类问题的标准是:一是其问题对学生的想法不关注;二是其问题对学生所表达的感情或想法不敏感;三是其问题与学生无关或不尊重学生;四是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

2.太复杂的问题,这种问题超越学生的理解力或认知水平,或者范围太大,因素太复杂,众说纷纭。

3.只有教师才知道为什么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这类问题应该加以鼓励后慢慢转换成与之相关的有效性问题。而相对于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有效提问就是指清楚明了地、有目的、有组织地提出简短的、发人深省的问题,要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回应和回答。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有学生提出“怅廖廓”提出是什么意思?就问题本身来说意义不大,但当时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转换成这里的“怅”是什么意思,此处的“怅”与《雨巷》中的“惆怅”的“怅”有何区别?这样一来,引导学生慢慢思考“怅”的“慷慨激昂”之情。

那么,区分问题的有效性的标准是:其一,它能产生更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效果(不是记忆、复述的,而是需要分析、综合、评价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其二,它能清楚地描述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问什么;其三,所提的问题使学生能明确地、创造性地做出回应;其四,这些问题是一种恳请式的,而不是威胁式的,令学生坦然地说出他们最好的想法;其五,它要求学生思考重要的问题;其六,这种尊重学生情感和意见的问题能产生一种真诚的气氛,使学生发表自己观点之后感到安宁和轻松;其七,它要求学生呈现自己是怎样从材料中推导问题的,允许他们使用所知道的知识去理解主要的概念;其八,它往往带有“为什么”的字眼,可以帮助学生专心思考主要的问题;其九,它通过把问题变成描述性的陈述,可以使刚性的问题更加“软化”;其十,它可以是一种评价性的回应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文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让问题包含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不是随意的提问,要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提问,以帮助学生获得整合的、综合的、全面的信息来了解世界。要让问题满足这些条件:

一是清楚。这主要在于提出的问题要清晰明了,让其他学生明确地知道该回答什么;

二是有目的。任何问题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心中有数。有了明确的提问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

三是组织有序。教师在呈现问题之前要精心地组织材料,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层次和材料本身的逻辑发展顺序,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事件发展的逻辑结构,并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建立新的联系;

四是问题尽量简短。冗长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在理解上的混乱;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不要把几个问题罗列在一起问,同时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难以把握、很难做到准确回答。

五是问题要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强烈的反应。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通过更深层次的考虑,得出自己的答案并将答案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感觉。

当然,要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有效的提问,将成为突破现有语文教学状况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具备了连环叩问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将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俞发亮.在活动中学习写作.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第8篇

一、 关注学生发言的常态

关注常态,就是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发言的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哪些学生是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的;哪些学生是游离在课堂之外,漫不经心的,教师要注意积极唤回这些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所以,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去。

1. 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我告诉学生,一个人最了解的应该是自己,自己的学习状态怎么样,自己的心里应该很清楚,只有那些上课真正专心的同学,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教给他们一个方法:在不影响自己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前提下,数数自己这节课共举手几次,发言几次,每节课下课以后问问自己,这节课我专心听讲了吗?积极的自我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好习惯。有的学生下课后常常高兴地跑来告诉我,这节课自己举了几次手,发言了几次,我也常常高兴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2. 教师适当的奖励。我常常准备一些小奖品,表现特别好的同学,或者进步特别大的,我就适当地进行奖励。得到老师奖励的学生常常是高兴得无法形容,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其他学生心生羡慕,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奖励,从而激发这部分学生的上进心。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二、 关注学生发言的心态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要积极举手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慢慢地多起来了,课堂不再冷场。但每次点名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瞬间,我同时看到了许多失望的眼神,还能听到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发出的失望的叹息,甚至掺杂着一丝不满。这个现象,让我意识到,做教师的不能光想着鼓励学生多发言,却忽略了更多渴望发言,却始终得不到发言机会的受伤的心。那些举手却没有被老师叫到的学生,一次得不到回应没事,两次得不到回应没事,可三次、四次呢?这份渴望终将会变成失望,到那时,再多的鼓励也将无济于事了。所以,教师在指名请学生回答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尽量去回应每一份渴望。我常常在表扬同学们发言很积极的同时,再询问一句:“这节课,还有谁没发过言的?把手举高点!”当然,举了手却没有被老师叫到,这样的现象也是难免的。有的学生很积极,小手总是高高地举起,恨不得老师每次都叫他,不叫,就有情绪。这样的学生,老师一定要注意课后引导,让他知道,他积极的举手,老师每次都看见了,老师会在心里默默地表扬,记住他的好表现,但全班有几十个学生,机会属于每一个同学,不可能专属于他一个人,也要给别的同学机会。这样一说,这位学生就释然了,既不影响他积极地举手,也不会有不满的情绪,在别人回答时,还学会了专心地倾听。

当然,课堂上也有个别因为性格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要放弃他们,也要积极地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小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课堂上,从来不见她举手。于是,我总是主动地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可是,每次一叫她,她就满脸惊慌地站起来,嘴巴闭得紧紧的,一个字也不肯说,哪怕是复述或者朗读一句最简单的话。学生告诉我,小许从一年级时就是这样的。怎么办呢?为了能让她开“金口”,我从课堂外开始亲近“讨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每次见到她,我都笑脸相迎,说几句亲昵的话。一开始,没反应;慢慢的,有了不自然的笑容;再后来,见到我的时候,脸上就开始有了自然的笑意,性格慢慢地在变得开朗,主动举起小手了!有一次,和她妈妈电话交流的时候,她妈妈也十分高兴地跟我说,女儿今天回来很高兴,她说今天上课时发言了两次呢!我想,在她的心中,此时一定充满了对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