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1 08:35: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诊断描述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

第1篇

Huaibei Miners General Hospital Hematology 235000

Caosu Yun

Abstract : Objectiv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in the diagnosis,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process of the real feelings and needs psychological diseas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nurses to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communication,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and selection methods to provide the basis . Approach to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on 1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conversation and observation,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organize ,raise the topic. Results obtained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real way to diagnose a wide range ,most do not want to suddenly learn their diagnosis ,get the true diagnosis intense emotional reactions ,skeptical,information obtained strong desire ,hope to get a positive message ,the treatment process the greater the pressur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demand for health care and economic assistance. Conclusion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also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health of the patient ,to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medical care,information ,emotional support,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note differences in disease diagnosis patients psychological maturity ,mental capacity ,should be gradual ,try to avoid sudden told to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of patients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 mental processes ; information needs ; qualitative research

心理健康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治疗能缓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情,延长其生存期,但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复杂的心理反应,当患者被确诊为恶性血液病时,由于对该类疾病缺少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心理障碍。以什么方式告知病人诊断?什么时机告知?告知病人哪些信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务人员,国内还很少有这方面的质性研究。肿瘤患者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患者的心理需求的研究却非常不足,只有少量的低水平的描述性的研究,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在文化上和相关心理评估上更进一步,以给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使护理干预可以发挥有效支持作用[1]。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以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类病人心理历程和信息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为反复住院,病情在稳定期,心理稳定期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白血病12例,淋巴瘤2例,MDS1例,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依据患者患病时间及家庭背景选择研究个案。采用立意取样法有目的地选取2013年8月 ~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选入标准: 无精神疾病,易于沟通,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病程 6 个月以上,同意参与本研究。选取患者15例,男6例、 女9例; 年龄14-73岁; 病程6个月―10年; 文化程度: 小学4例,中学6例,中专2例,大学3例。

1. 2、方法

1. 2.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个体深入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者直接面对面与研究对象深入交谈,利用受访者自己谈的观点和感受作为资料,进行分析和描述,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以能获得真实可靠资料。并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的表现、活动和行为进行描述。

1. 2. 2、资料收集方法设计好交流的主要内容,熟知要问的问题,准备好录音,向病人说明访谈的目的,征得病人的同意,访谈在双方交谈方便、不受干扰的自然环境进行。访谈氛围轻松,时间充足,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交流。访谈内容主要有:您知道自己的诊断吗?您是怎样知道你所得疾病的(获得诊断的途径)?您知道自己的诊断后感受如何?您想用什么方式或途径得到你疾病的真实的诊断?获得疾病信息的愿望?在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您想知道疾病好的方面的信息(积极信息)还是不好的信息(消极信息),还是全面的信息?生病后的需求?记录交流的时间、给病人所做健康教育的内容、交流的效果。病人走后听录音并总结访谈的主题思想。

2、结果

2. 1、主题一: 获得疾病信息的途径。院长或主任查房时无意中说出,院长和主任每周查房一次或两次,对病人的心理状况和病人对疾病的知晓程度了解不够,在带实习同学查房时说出;病危通知书或化验检查、出院记录单等放在陪客包中或家中,被病人无意中看到;看腕带信息或床头牌信息时发现诊断一栏写有疾病真实诊断;有鼻出血症状,同事提醒是不是白血病,去医院看病查出;文化水平高或年轻人听到医务人员说代号,比如M2等信息,上网查询得知所患疾病;根据自己的症状和化验结果上网查询怀疑自己是恶性血液病,在医生那里得到确认;病友直接告知的,有些病友自己有亲身体会,认为早晚病人会知道的,天天遮遮掩掩,不如直接告知。

2. 2主题二:病人得知自己诊断后的真实感受。

得知诊断后的情绪反应:患者在最初得知自己患有的疾病时,心理反应非常强烈。多数患者得知诊断时会对医生的诊断表示怀疑,第一个念头常常是认为被误诊,以这种否认心理来压抑自己对疾病的强烈情绪反应。A:“知道后哭了很长时间,伤心难过,孩子尚小,家庭负担又重,不知该怎么办?” B : “极其痛苦和想不开,到目前为止还不相信,不敢想自己的病,用看电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C:“非常难受,说不出的难受。”D:“非常震惊,不相信诊断。”E:“因为是慢慢知道自己的病情,有些心理准备,否则的话是非常接受不了的。”F: “知道诊断后不信,上网查,完全懵了。” G: “知道后心发慌,腿发软,头发蒙。” H:“知道诊断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恐惧!什么是心理折磨!”

2. 3主题三: 想用什么方式或途径得到疾病真实诊断。15例病人有10例想被慢慢告知或逐渐透漏诊断,其中8例女性,2例男性,怕突然告知接受不了;2例男性说希望直接被告知,3例男性说怎么都一样。在面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女性稍强,较能直接面对,女性开始被告知时都明显恐惧,不知所措。

2. 4主题四:获得疾病信息的愿望。在确诊初期剧烈的心理反应后,所有的受访者都迫切地希望得到有关疾病的全部信息; 患者面对无数次的化疗、 骨穿、 腰穿、 静脉穿刺等,让患者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考验。在这过程中,患者希望医护人员提供最好的服务,关爱他们,加强沟通,让他们及时、明确地了解自己的一切情况。个案 B: “ 除了向医生、 护士了解情况外,到处问,到处打听,上网查有关疾病的最新治疗情况。个案 D : “很希望医生或护士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信息,或自我护理的注意点。”

2. 5、主题五: 治疗过程中患者所承受的压力

2. 5. 1来自疾病本身的压力,受访者普遍认为精神上的压力非常大,远远超过身体痛苦。患者接受治疗后,能否及时缓解、 是否复发是患者最担心的。E: “ 始终困扰着我的害怕复发,也是我心里的阴影。看到别人复发了,我心理就十分不好受,我只能这样想,活一天就是赚一天。” G:“我得了这种病能不能治好? 以后会怎么样,但是现在不敢想,想得越多越痛苦,受不了。所以我不让自己大脑闲着,不是看书就是看电视,也不喜欢和人聊天。 ” 此外,白血病治疗阶段,各种化疗药物、 放疗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患者极有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 感染、 出血、 肝肾功能受损和严重的胃肠道反应等。C家属: 化疗的三天时间里他就像冬眠一样,不吃不说话,偶然喝些水,就是睡。

2. 5. 2、来自经济的压力。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不仅时间长,治疗费用也非常高。治疗费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F : “我因为生病单位不要我了,爸爸妈妈年迈没有工作,爸爸都快70岁了,还想找个看大门的工作挣些钱,想想这些真难受,不过我还得坚强,准备考试找工作。如果我复发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I: 孩子快结婚了,把用来结婚的钱都给我治病了,他们矿上效益也不好,所以我不让他们来服侍我,多上几个班多挣些钱,只能让老伴服侍我。

2. 5. 3、来自家庭状况突然改变的压力 。 家中有人患病后,整个家庭原来的生活方式被打乱,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患者身上。患者由于得病往往无法照顾家中的其他亲人,放弃或暂时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等,病人的治疗突然变成整个家庭的重心,这些改变均给患者带来了压力。A:“我孩子上初中,我又没有工作,老公一人挣钱养家,我患病后就照顾不到孩子,都是她自己管理自己,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对不起他们爷俩。” D:“自己一方面要承受这样的打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家里人的感受,因为父母年龄都大了, 一开始没敢告诉他们人,怕他们受不了,只告诉他们说是感冒”。B: 因为家人太关心我,感觉心里过意不去。反而会发脾气,发牢骚。我老婆是医院护士,本身很辛苦,要照顾1岁的孩子,还要照顾我,看着她那么辛苦我真的很难受,她关心我的时候,我反而给她发火”(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终于还是流下来) 。”E:“唉,不为自己活也要为家人活,考虑为他们活”( 老泪纵横) 。

2. 6、主题六:您想知道疾病好的方面的信息(积极信息)还是不好的信息(消极信息),还是全面的信息?8例病人只想获得好的方面的信息(积极信息),不想知道不好的信息,如复发之类的话,7例既想知道好的信息,也想知道不好的信息,但大部分认为,来自医务人员的鼓励对病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病人反映院长查房时的一句话对他们鼓励较大:“只有活着才有希望,说不定哪天发明一种新药能治疗你的病,就像M3的病人有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一样。”

2.7、交流访谈的时间:25分钟至60分钟。

2.8、交流的效果:病人大都表示要积极配合治疗,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与病友之间互相鼓励,同时尽量不影响家人的情绪,正确面对疾病,有让访谈者都为之一震的坚强乐观信念。

3、讨论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目的在于描述和理解,采用系统、 互动和主观的方法来描述生活经验并赋予一定的意义[2]。虽然从研究中只得到少量的实例,但不会影响结论,因为研究方法本身不是要求找出大量数据,而是由这些典型的例子来代表大多数人的经历。本文通过访谈形式对15 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历程进行了质性研究,发现在恶性血液病诊治的不同时期,患者的心理变化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需求。而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患者在身体上、精神上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的需要与感受应该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

3. 1、恶性血液病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历程,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最初得知自己所患疾病时,主要表现为震惊、 否认和绝望。这个阶段,他们对任何人的劝说均不能接受,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每例患者经历这个阶段的强度和时间是不同的。经过 1 ~ 2 个月的心理适应,随着相关知识的增长以及对生活方式改变的适应,受访者表示已能平静、 理性地面对现实,并接受自己患病事实。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病程阶段的患者,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并对病情做一些科学的、乐观的解释,使患者对其病情有所了解,消除其低沉的情绪和疑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在告知疾病的真实诊断时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对病人的了解采取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告知病人,最好在疾病缓解后告知其真实诊断。

3. 2、恶性血液病患者患病后的压力与需求

患者患病后的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是经济压力、对疾病预后不确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减弱。这需要社会和医疗机构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心理疏导的机会,提供社会支持。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能让病人多报销些住院治疗费用。通过访谈了解到患者对疾病知识及信息的需求也很大。患者面对疾病及选择治疗方案等一系列抉择性的问题时,他们往往希望有足够的信息量可以选择。信息的缺失加重他们的身心压力及负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适时提供疾病信息,疾病最新医疗护理进展,尽可能提供帮助,缩短患者的心理调适时间,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在提供信息时注意多提供积极的信息,让治疗效果好的病人现身说法,对病人是最大的鼓励和希望。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增进其身体健康,促进病情的好转[3]; 处于支持性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人较缺乏社会支持的人能更好地照顾自己适应环境[4]。护士通过与患者交谈,帮助他们摆脱害怕社交的困境。通过积极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使其倾诉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患者主动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力。本研究中的个案在开始住院治疗时与医务人员和病友交流很少,随着对住院环境的熟悉,加之医护与其交流的增多,病人的话逐渐的增多,性格也变得开朗了。最让人感动的是许多病友因为同病相怜,他们之间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从许多方面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患者培养了利他主义的人生观,这样便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收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5]。本课题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形式,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在诊断、 治疗、 康复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和信息需求,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

第2篇

【关键词】远程健康;养老院;客户端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对于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无法长期住院观测,需要通过远程信息获取的手段,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监护。一般来说,患者依靠居家的自主测量或者在社区的日常监测,通过网络来向中心医院的服务器传送数据,医院指派专门的医护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提出进行必要的处置建议。这就是远程健康监护的一般模式。[1][2]

养老院中的老人们是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自然也是进行远程健康监护的重点人群。

2.养老院远程健康系统设计

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和需关注人群,长期以来人们对各种专门项目的远程健康监护系统多有研究,如心电监护系统[3]、血压监护系统[4]等。一般常见的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架构,包括了用于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服务器,被监护人使用的客户端系统及数据测量设备,医生在医院使用的用于患者管理和数据查看及医嘱留言的医生端系统,以及相关的网络环境,所用的设备可以是移动设备或PC。其系统结构见图1(a)。

不过由于养老院的特别之处,上述的远程健康系统则有些不太适应的地方,原因之一是有些老人缺乏自主测量能力,一般需要在现场的医护人员的协助,或者说相关的监护数据获取是由现场的医护人员来具体完成的;另外一点就是老人的家属处于对老人日常健康情况的关注,也有了获取健康数据的需求。

应对养老院的特殊情况,我们修改了系统的架构,设计了包括后台服务器、远程诊断客户端、现场护理客户端、信息查询客户端在内的新的远程健康系统。如图1(b)所示。其中重要的差别,一方面是以现场护理客户端代替一般的客户端,由专门人员对所有服务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另一方面是增加了用于查询的信息查询客户端。

3.养老院远程健康系统开发

3.1 现场护理客户端

现场护理客户端可使用PAD等显示屏幕较大又便于携带的移动设备,用于现场护理人员对老人的每日基本状况的记录,可以包括基本的生理指标如血压、血糖的测量,也可包括每日基本生活状况的描述,如进食、用药、睡眠、运动等,还可给出综合性的判断。根据具体情况,一些数据可以采用带有无线传输功能的设备进行自动采集;为方便起见,也可采用人工数据录入的方式代替数据自动读取。相关数据通过互联网定时同步到服务器。有关的处理界面见图2(a)。

除对每个老人每天的情况进行登记记录外,系统还提供历史数据的对比功能,通过曲线将一定时间段内某个指标的数值表现出来,提供对该指标变化趋势的直观展示(图2b)。

3.2 远程诊断客户端

远程诊断客户端可以是对口关联医院的医生使用PC等设备通过互联网从服务器获取整体信息,对重点关注人群提出护理改进等方面的建议,并反馈给现场人员。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由医院医生和现场护理人员进行互动,并体现在下一步的护理工作上。

3.3 信息查询客户端

信息查询客户端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老人家属了解日常情况而设置,仅具有查询功能。为适应目前移动互联网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一般为可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或互联网来从服务器上获取家人的信息。图3是我们开发的现场护理输入端和家属信息查询端的界面。

图3 信息查询客户端界面

3.4 其他方面的考虑

数据同步:

在每日进行的现场护理中,网络的畅通是数据能够到达服务器并被正确记录的保证。考虑到网络的畅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给数据传输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除服务器的数据库外,设计了现场护理的本地数据库。在网络通畅的时候,将记录数据实时传输到服务器;在网络不通的时候,先将数据保存在本地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可建立在存储卡中,保证有较大的容量空间。每次启动护理客户端时,自动将数据同步到服务器。

缓存设计及灾备:

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的操作,有可能导致系统数据库瘫痪甚至数据丢失,为此设计服务器的方案确定为不允许客户端直接操作数据库。通过服务端启动后将所有数据库内容根据业务方案缓存为缓存文件,通过缓存文件改变状态来进行数据库等信息的改动。系统通过分布式的部署方式同步相应缓存文件来进行灾备。

4.结束语

基于养老院的特殊性,在一般远程健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开发了适应养老院环境的特定的健康监护系统,使现场护理人员、远程监护医生、老人家属和老人几方面都能联系在一起,很好地适应了养老院环境的信息获取、传输、分享、反馈等各方面的需求,具有相当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军,王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86-87.

[2]陆均暐.特殊人群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研究和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2,28(9):17-19.

[3]刘星,陈希超,汪觉民等.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1):55-56.

[4]颜国栋,戴敏.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连续血压远程监护系统[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3,29(1):37-40.

第3篇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抢救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1】,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2-3】。因此抢救过程务必争分夺秒,赢得宝贵的时间就是赢得生命。鉴于此病发病急,病情危重,若患者家属惊慌失措,处置不当,还会贻误病情。本研究重点在于优化护理抢救流程,延长护理广度,争取家属的配合,从而提高抢救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诊断标准。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甲状腺、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或严重感染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32-81)岁,平均(47.6±8.2)岁,男性22例,女性16例。对照组年龄(35-79)岁,平均(46.9±9.5)岁,男性25例,女性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常规的护理和抢救流程:患者胸痛拔打120,医护常规出诊,根据病情进行吸氧、输液,转运进入抢救室后,接诊护士安排床位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血液检查、建立静脉通道等,明确诊断后做术前准备。

1.2.2 观察组护理

建立优化护理小组,遴选优秀护理和急救人员,优化过程如下。院前优化:接到急救电话后3min内务必出诊。急救医生及时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初步了解病情,指导进行初步应急措施。包括平放患者,不随意搬动,头偏向一侧。鼓励患者,平稳其情绪、有条件的进行吸氧等。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为患者吸氧,建立输液通道。在搬运过程动作平稳,迅速,保持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安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检查(如有必要予18导心电图)。运往医院途中,急诊医生与接诊护士联系,嘱做好相应抢救准备。包括床位、氧气、心电监护仪、微量泵、抢救车等。如患者疼痛感特别强烈,且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硬死特征的血压正常者可酌情考虑肌注吗啡。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采取先救治后挂号,赢得抢救时间。接诊护士首诊负责制,接诊后若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查血常规、心肌标志物、心肌酶检查以及吸氧保暖、心理疏导等护理,结合患者的病史与检查结果确诊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做好介入手术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AMI复发率、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发生率、构成比等描述,统计推断采用2检验,两组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1.0±0.3)min,抢救时间(35.1±9.1)min,AMI复发率(5.3%)、PCI发生率(13.1%)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但也有少数患者无疼痛或者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4-5】,且发病较急。若患者突然发病,家属或同伴没有抢救常识,还会使病情恶化。因此本护理流程特别优化了抢救前的电话指导抢救,包括把患者平放地上或床上,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急救过程中,急救医生安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施以快速专业的处置缓解患者病痛。到达医院前,急救护士及时与接诊护士交代病情,建立抢救绿色通道【6-7】,可以为分诊、确诊、抢救以及手术赢得宝贵时间。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需要多项检查综合判断,接诊护士首诊责任制可以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可以激发护士主动的、积极的优化操作流程,可以进一步节约确诊时间。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学生,4个班级共182人,护理专业2012级学生,4个班级共160人.所有班级均已完成检体诊断学理论课程,4位授课老师均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具有5a以上教龄的主治医生.把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个班.1.2研究方法1.2.1教学及考核方法每个班的教学课时均为24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先是多媒体视频示范全套体格检查,每次课前对当天的授课内容进行简短的理论复习,然后是同学模拟病人、教师示范操作并讲解,最后每2名学生为1个检体单元,互相练习,教师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检视,对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式(课时压缩4学时)的基础上,加上4学时的心肺听触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脑模拟患者上机课程.仿真电脑模拟患者由天津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型号INI030000ACC).1.2.2问卷调查在所有课时结束后、考试前,对教学效果进行开放式不记名问卷调查.问题包括:(1)提高学习兴趣;(2)便于理解、记忆;(3)愿意课后练习;(4)有助于适应临床.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全部的342名学生,问卷回收率100%.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学生们不得相互讨论,老师不得给学生任何暗示,保证同学们独立完成答卷.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专业中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7.9±8.2)分,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5.4±7.2)分,2组间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专业中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6.8±6.7)分,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4.1±6.2)分,2组间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临床专业与护理专业实验组的同学中,分别有93.4%、88.8%的人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97.8%、97.5%的同学觉得便于理解、记忆,85.7%、85%的同学愿意进行课后练习,94.5、92.5%的同学认为有助于适应临床,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选取2016-03-2017-03在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PSD患者135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0 70(56. 47士9. 18)岁,病程1 }-7(3. 85士1. 87)d0  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脑卒中类型及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I)纳入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 T或MRI检查确诊,经神经内科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入组,此外还包括:①病程1周内;②年龄4070岁;③意识清楚;④无明显的语言障碍(包括部分运动性失语,但无感觉性失语);⑤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量表评分)20分,并符合C'C'MD3(Doagmpstoc    criteriaofmentalCIISOYCIeYS)抑郁症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脑卒中后病情严重或伴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②伴有明显失语、耳聋不能配合检查者;③有精神障碍或家族史者;07I岁以上高龄患者;⑤有精神、药物依赖者;⑥合并除抑郁焦虑之外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⑦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⑧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I.2实施方法对照组由家人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进行常规护理,给子肢体功能锻炼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子社区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本研究采取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走进社区担任干预人员的模式,对50例社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伴抑郁患者进行较系统的干预研究。首先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他们的生理状况、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及康复现状等进行初期评估,随后由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干预,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具体措施包括:(I)成立“社区脑卒中病友俱乐部”,鼓励患者走出家庭,在集体活动中产生共鸣。(2)健康宣教:①肢体功能锻炼指导。对患者及家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指导,其中包括正确的肢体活动和良肢位摆放,讲解家人支持的重要性,取得家属配合,并嘱咐家属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康复氛围,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②正确生活方式的指导。脑卒中是行为方式性疾病,行为矫正对预防脑卒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帮助患者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普及正常规律饮食的宣教,戒烟戒酒,多吃水果及蔬菜。③发放健康宣教手册。(3)心理干预:①开展社区活动。举办“社区卒中日”、“社区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交流”等活动,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在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同时耐心听取患者的心理感受,向其讲解脑卒中的发展与转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多与亲朋好友沟通倾诉,获得精神安慰与支持,宣泄不良情绪。②组建“脑卒中之家”微信群。由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微信群里发放健康知识宣教内容,同时让患者在微信群里进行沟通留言,可表述困惑,传授经验及相互鼓励。由此,护理人员可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患者,着重进行干预。

1. 3评价方法采用17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s〕对100例PSD患者进行详细的精神系统检查,评定抑郁状态,G7分为正常,7一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G24分为重度抑郁。量表总分反应病情严重程度。

1.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 0软件统计描述及分析数据。采用均数士标准差描述量表得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时间点不同组患者得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组不同时间点患者得分。<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2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干预前后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0.05),表明患者自行在家进行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干预后2组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0.05),干预组干预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 05),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3讨论

3. 1同伴及家庭支持可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同伴及家庭的支持,可使患者得到足够的照顾与陪伴,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锻炼的积极性,且能改善其抑郁状况仁州。曹惠清等川研究佐证该观点,其通过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实施社区家庭式护理干预,优化社区支持系统,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患者的康复锻炼中,并鼓励家属给子患者情感支持,结果显示患者HAMD评分明显低于非家庭式护理组。本研究中,通过成立“社区脑卒中病友俱乐部”,将具有相似经历的患者组织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以产生共鸣,进而相互鼓励,以达到宣泄负性情绪,改善抑郁症状的目的。研究显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减轻卒中后患者抑郁症状。因此,本研究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适合其康复的锻炼方法,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促进肢体康复,并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使其牢记正确的生活及锻炼方式,防止遗忘,进而提高患者锻炼的配合度,以提高生活质量。HARRI-S()N等研究也表明,脑卒中患者通过获得更好的心理支持,包括必要的沟通交流、信息的提供、社会及同伴支持,因而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其不良情绪。

3. 2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抑郁症状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并发抑郁症患者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与药物治疗的同时,有效的心理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干预措施,应贯穿其治疗的全过程,以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首先关注较多的是其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关注较少,以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而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长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而出现抑郁。谢华等研究显示,定期随访、心理干预及定期组织社区团体活动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康复。MIRANDA等仁研究也表明,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如手机软件的应用等,可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症状。

第6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产科;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对特定的患者群体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宜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现代多专业合作能保证质量的、有效率的临床健康(医疗、护理)服务计划,目的是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我院产科在总结以往护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产科产妇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6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0例,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7.8岁,孕周37至41周,平均为39.1周,初产妇126例,经产妇54例,自然分娩132例,剖宫产48例,实验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对照组按产科常规护理。

1.2 方法

1.2.1 确立研究小组 从本院产科医疗、护理组中抽调骨干组成研究小组,负责临床路径研究对象的筛选,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并负责对临床护理路径进行评价、临床指导和总结改进,确保其顺利有效实施。

1.2.2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参考《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手册》[2],根据自然分娩、剖宫产产前、产后产妇的需要、治疗和护理特点,结合科室工作实际,由研究小组制定适合本科特点的临床护理路径表,以严格的时间为横轴,从产妇护理流程为纵轴,并标出护理目标及护理评价。

1.2.3 实施 分别把入院后实验组的自然分娩及剖宫产的产妇按照该临床护理路径图进行实施,孕妇入院后先由责任护士热情接待,并做好入院宣教,根据产妇分娩前后的不同时期向产妇讲解及指导相关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检查、产前处理、产程观察及处理、产后护理和出院回访等)和最后达到的护理目标,使护患双方主动参与、共同努力。然后,责任护士每天必须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的内容进行观察和护理,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效果评价,在护理路径表上将已实施的内容打“√”并签名,对未实施的内容则在表格中记录

作者单位:474250河南省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原因及补救措施,及时予以落实。研究小组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患者进行专项的满意度调查和变异原因分析,必要时对路径进行修正和完善,协同医生和医院其他部门,保证路径的顺畅实施。

1.2.4 效果评价 出院前采用匿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对产妇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试卷方式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母婴保健知识考核,统计产妇产后尿潴留、肿胀硬结人数,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汇总,计算产妇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从汇总及数据处理后的结果来看,通过临床应用的对比,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技能指导、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的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和护理,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患者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密切了护患关系,达到了最佳护理效果。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医院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所以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是成功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46-02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为5%~10%,死亡率为0.5%~1.0%[1],好发于青壮年,目前老年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隐袭,并发症多而且严重,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为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在干休所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综合防治中的作用,该所2008年7月―2011年8月通过对驻杭嘉湖部分军队干休所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强化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于医院,并经胃镜、病理切片确诊消化性溃疡的干休所老年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63~88岁,平均(73.7±7.1)岁,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复合型溃疡2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43例,糖尿病5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例,骨、关节疾病12例,白内障12例;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62~86岁,平均(71.8±6.5)岁,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复合型溃疡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33例,糖尿病4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7例,骨、关节疾病11例,白内障9例。

1.2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消化性溃疡及并发症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 黄山)[2]。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60岁及以上,同意接受教育并能够配合者。排除标准:溃疡恶变;合并除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冠心病、骨质疏松、关节炎、腰椎疾病、白内障以外的其他特殊疾病者;不接受或不能配合教育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功能式护理模式(随机宣教)。强化健康教育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点对点教育模式。组建专业强化健康教育小组,内部统一培训,从诊断消化性溃疡时起,采用每周通过手机短信、电话、自编健康小报或健康讲座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就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特点、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药物作用、HP感染防治、自我监测等进行督促和指导,并于1周、2周、4周、2月、5月、8月、12月进行随访及巩固宣教;建立24 h联系,随时解答疑问。

1.3.1 强化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①向患者讲解消化性溃疡的概念、诱因、临床特点、好发季节,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对自身症状监测的重要性,若出现不适信号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②给与心理护理辅导。消化性溃疡属典型的身心疾病范畴,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消除孤独和寂寞感,减轻心理压力。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饮食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质、低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勿食粗糙、不易消化及辛辣、浓茶、咖啡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④讲解治疗原则。包括预防和根治幽门螺杆菌、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自身慢性疾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应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详细讲解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1.4 疗效分析

8周时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以完全依从和部分依从计算依从性[3]。

12个月时采用自制《干休所老人消化性溃疡健康知识调查表》调查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知识调查表内容包括溃疡的基础知识、用药知识、疾病与精神因素、饮食对疾病的影响、临床表现和护理、预防6个方面,采用100分制,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较满意,0~59分为不满意,以满意和较满意计算满意率。

12个月时进行电子胃镜复查,结合随访纪录,调查患者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诊断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建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计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48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3年时间的随访,观察组患者药物依从性、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相似结果的一类异质性疾病,目前认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与老年人胃粘膜防御能力减弱,粘膜血供差、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应用和幽门螺杆菌感染(HP)等因素有关,据文献报道HP感染率为85%[4]。若合并NSAIDs应用史,HP感染将使罹患溃疡的风险增加3.53倍[5]。老年消化性溃疡特点是:临床不典型症状为主,大概20.3%完全无腹痛症状[6]。胃溃疡多见,老年胃溃疡占总数60.4%[7],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溃疡面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发生癌变[8],因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而延误治疗,多数因出现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后才就诊,并且由于常合并心、肺等基础疾病,使其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大,因此对老年人来说清晰掌握该类疾病的特点、致病因素、预防方法对病情恢复至关重要,强化健康宣教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达到对疾病的“治愈”目的。

目前研究发现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长期紧张情绪、幽门螺杆菌感染、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不依从、疾病认识程度低、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复发。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发症较高,据文献报道[9]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最高,20~25% 可并发出血(该组7.4%),穿孔发生率为5%~10%、观察组通过强化健康教育,未出现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癌变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33.3%);而观察组溃疡复发率(14.8%)相对对照组(42.9%)和文献报道溃疡复发率(42.22%)[9]具有明显下降。通过实施强化健康教育,观察组依从性较好,依从性良好者占92.6%,明显高于对照组;并能使患者掌握更多的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用药知识、疾病与精神因素、饮食对疾病的影响、临床表现和预防。对两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溃疡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军队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由于其不同于地方老年人的特殊经历,养成了自立、乐观、自强、坚韧等心理特点,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较一般老年人更强、更迫切,但由于年龄增大、基础疾病增多以及其他变故易产生悲观、焦虑等负性情绪,此时每周通过手机短信、电话、自做健康小报或健康讲座等方式对疾病的特点、致病因素、预防方法、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药物作用、HP感染防治、自我监测方面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治疗依从性增加,进而从精神、生理以及行为方面产生对事物的重新认知和评价,树立自信,抵御疾患。

[参考文献]

[1] 调查协作组.中国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调查报告[J].中化消化杂志,2007,27(2):114-117.

[2] 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黄山)[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47-450.

[3] 项安凤,雷艳,陈永梅,等.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18.

[4] 程京阳.老年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复发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9):669-670.

[5] 林三仁.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99.

[6] 彭有才,张俊文.老年消化性溃疡1986例临床及胃镜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2):1568-1569.

[7] 刘厚钰,石虹.老年消化性溃疡的治疗[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1):5-7.

[8] 钱贤,石巍,廖爱军,等.不同年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胃镜特点[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4(3):442-443.

第8篇

1.1一般资料

在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本科(国际交流方向)学生学习完《内科护理学》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及《外科护理学》腹部外科疾病护理,教师介绍概念图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急腹症护理概念图》,同时,任课教师完成一份《急腹症护理学标准概念图》作为标准图。

1.2评价方法

1.2.1概念图评分

四级评分法[2],1984年由No—vakglGowin研制,由四个维度组成:命题,层次,交叉关系和实例。总分为四个维度得分之和,分数没有上限,分数越高,表明水平越高。具体评分方法。

1.2.2概念图水平评定使用参照图评分法

对概念图进行水平评定。Lomask(1992)指出,单纯的四级评分法对水平的划分模糊,应当制定某命题的标准概念图后,通过与标准图的一致性程度来测评。Novak认为,先用四级评分再结合参照图评分法评分,能更全面地体现学生概念图情况。具体方法:制定一份标准概念图先用四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将其余概念图四级评分与标准图总分相比,对比值评价:≥100得5分,说明水平很高甚至超过了标准图水平;77~99得4分,表明水平比较高;54~76得3分,为中等水平;31%~53得2分,说明水平偏低;1~39/6得1分,表明水平相当欠缺。

1.2.3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取《外科护理学》期末

考试的腹部疾病病例分析题的得分作为评价指标。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满分10分,共设置3个问题,包括疾病的诊断,诊断所需的检查及相关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类型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概念图水平与临床病例成绩分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平a一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我院2008级护理本科(国际交流方向)学生共89名,分成24组,每组由1~5名学生组成,共完成《急腹症护理概念图》24份。

2.2概念图评分

使用四级评分法对24份学生概念图及教师制作的标准图进行评分,总分最低26分,最高118分,平均(74.13±23.83)分。四级得分由高到低排序是命题、层次、交叉关系和实例,其中实例得分为0。教师制作的标准图命题48个,层次15个,交叉关系3个,实例4个,命题25分,层次55分,交叉关系30分,实例8分,总分123分。

2.3概念图水平

将24份学生概念图得分与标准图得分相比,按比值划分水平:平均比值为62.82,得3分,属于中等水平,差1例(4.2),较差6例(25.0),中等8例(33.3),较好9例(37.5),非常好0例(O)。

2.4概念图水平与病例分析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病例分析题得分:最低分1.5分,最高分10分,平均(4.99土1.89)分;经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31,P=0.003,说明学生概念图水平与病例分析成绩呈弱正相关。

3讨论

3.1概念图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及逻辑性较强,但是对疾病缺乏具体形象的认识,不同疾病的鉴别能力差Novak认为,知识的本质即命题,命题能反映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层次则能反映学生逻辑性的强弱[4],这两项得分较高与对知识的理解透彻有关[5]。另外,交叉关系是检测知识结构与具体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是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体现[。实例维度则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本研究中学生概念图总体水平为中等,层次及命题维度的得分较高,但是交叉关系及实例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特别是实例维度的得分为0,代表学生对于外科教材书中急腹症护理章节涉及的概念、层次等维度较为熟悉,并且能够形成较为清晰的临床思维,但是掌握的知识相对孤立,缺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综合运用能力较为薄弱,并且对临床知识缺乏形象的理解。这可能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概念及逻辑推导(如发病机制)有关。虽然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巩固学生的相关概念及逻辑推导方面的能力,起到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的作用,但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将导致学生缺少对知识散发和拓展的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强调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锻炼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