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课改的价值追求

新课改的价值追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1 08:35: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课改的价值追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课改的价值追求

第1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7-02

新课改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新旧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等交替变革的过程,而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偏差”现象,主要表现为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化、问题情境设置单一化、教学评价理论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追求了课堂气氛,大大降低了课堂实效。针对这一“偏差”现象,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评价三方面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高中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培养新的教育理念,因为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从新旧教育观念更替开始的。思想是人类活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新课改的工作实施起着引领和统率的作用,一切科学的、具有实效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旧教育观念束缚造成的。

(一)新课改中出现的教育理念“偏差”现象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只是新课程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充当着传话筒、放映机的角色,往往只注重过程,不注重效果,没有给学生们充分思考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创新思维、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模式化,大同小异,忽视了新课改的精髓教育理念,即自主创新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扬长避短,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束缚理念,高瞻远瞩,把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能力素质的提高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统一,以自成一体的创新教育精神树立起独树一帜的创新教育理念,其中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牢记“没有管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要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三是正确的教学观,在课改中,我们不再需要“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更不需要一个个墨守成规的“学生知识容纳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更要发挥自我潜能,引导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质。

二、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性,树立新型教学互动观

(一)新课改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偏差”现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质疑解疑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由感性认识自我升华为理性认知,结果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改任务,全然不顾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认为新课改就是少讲多练,甚至有的为了追求一味的课堂气氛,一节课全部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上是热热闹闹,兴趣盎然,课后却是一无所知,一节有机联系的课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讨论课,最终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失效。为此,我们只有打破常规,树立全新教学模式,才不会搞花絮子,流于形式,才能实现最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1.要成为教育素质型教师,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掌握扎实精深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真正在教学中成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党的优秀教师。

2.要成为倾听尊重指导型可爱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欢迎学生上课质疑,欢迎学生发展对知识的不同见解,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问题答案,允许学生答错做错,允许学生据理力争,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在这三欢迎三允许的倾听过程中正确判断出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的层次,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进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把单纯的室内课堂转变为课内外结合型。高中政治,是一门涵盖面广、社会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无不囊括其中,若不把教学延伸至课外,思想政治教学如同失去了活力的死潭,不会灵活生机盎然。为此,我们要课内外紧密结合,努力开拓思想政治课堂的第二课堂广场。

三、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评价的好坏是学生自豪感、成就感、自信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我们要冲破以往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原则,要形成一套全新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自我评价。有效教学评价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评价体系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切入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深入学生心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必须以学生自评为主,以实现学生心态和教师期待的融合,实现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和学生满意的三赢效果。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师发展期待的整合,激励学生拓展自身的潜能,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推动、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客观公平的评价和有的放矢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此举也促使教师深入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增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3.同学评价。同学们根据学生在平时的表现,结合每项评价标准提出中肯意见。通过学生互评,可以多渠道获得的信息,帮助发现学生中被定式和习惯掩盖的问题,有助于促进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详细情况。

第2篇

一、不要只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理论而言,新课程标准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倡导师生在教学中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的见解。

二、不能只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轻视基本目标的达成

我相信每一位参加过新课改培训的教师都能随口说出目前我们所流行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说,这种三维目标的提法比过去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更加详尽、全面了一些。可是有的教师为了片面地突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与传统目标的不同,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人文性而不断地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乍一看,课堂自由随便,表面上气氛热烈,但语文课却没有了“语文的味道”。

三、不能只注重表面的表扬肯定,而轻视实际的激励引导

想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以前私塾先生严厉的目光和威严地训斥学生的场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学生“平等”地位的不断提升,随着各级培训者的积极号召,我们现在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开始如泉水般汩汩涌出了。

四、不要只注重小组的合作学习,而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实,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达到的程度。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往往把小组讨论等同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单纯追求所谓的“观赏价值”。为了所谓的“合作交流”而刻意营造课堂的热闹和活跃。有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都用,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究”,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教师就没有转变观念。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业余篮球训练;师生关系;探究

一直以来,面对小学生,我们的业余训练都采取简化专业队的训练手段,方法单一,枯燥乏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些原有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改变训练思路,激发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兴趣,积极改变业余训练中的师生关系,创新业余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充分挖掘小运动员的潜力,才能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

一、激发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业余训练,最初往往是源于对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他们的体育动机,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篮球训练之中呢?

1.营造氛围。在学校内通过校本篮球课程的开设及墙报、讲座、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浓厚的内涵及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就能满足学生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

2.创造机会。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我们经常在学校内组织一些竞赛,如班级之间的对抗赛、年级对抗赛、投篮比赛、运球比赛等,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3.及时评价。在队员参加比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评价),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他队员为优秀成绩去努力拼搏,同时也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让有天赋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后备力量进而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4.加强交流。教师要经常与队员交流思想,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与队员建立师生、朋友等多层关系,加强队员的集体凝聚力,力争把训练队创建成一个光荣的集体,让他们为自己能成为集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二、积极改变业余训练中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互信的,新时期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借鉴这一观点,在训练中积极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在训练队中,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主讲为主导。教师要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改变以前盲目灌输的做法,给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充分参与训练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训练课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发挥比在传统训练教学更大的作用。总之,教师要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练;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练;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练;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练。

三、创新业余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新课改中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元化,给训练手段与方法也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训练中,教师应进一步打破原有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方法,借鉴新课改体育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并与传统的训练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1.训练中展示体育魅力。业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的积极性;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业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

2.训练中体会自我价值。业余训练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制定可达到的训练目标,增加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第4篇

关键词:甘肃;诊断;命题趋势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关注社会。通过漫画题和图表题的形式考查大家关注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体现新课程“生活教育”的理念,紧扣时展的脉搏,直面社会生活,关注教材重点与社会热点的交叉点,将学科理论赋于生活主题之中,从生活现象中去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例如,38题第一问,2012年1~7月我国部分公共财政支出情况表,分析这一经济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

活化基础,巧妙综合,把握主干知识。新课改下的高考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试题借助于一定的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把对抽象理论知识的考查融入具体情境中,将学科基础知识灵活呈现与巧妙综合,而且情境中的设置涉及古今中外,有一定的拓展性。例如,39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孔子学院在欧洲各国开设的原因。

生活性和应用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人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人们思想境界较低、缺乏人文精神,如“中国式过马路”、老人倒地无人扶、拜金主义现象严重等问题,引导学生要超越具体的学科知识,思考知识背后的价值追求,不断丰富人文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崇尚理性,树立科学精神。

不同模块间相互渗透。新课改后对思想政治试题的考查不再是每一模块内部知识点跨章节的考查,而是不同模块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比较明显,明显文科综合特定,尤其是用哲学理论知识和思维来分析文化现象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例如,甘肃省2013年一诊39题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再像以往只从某一模块知识去考查。

计算题成为高考的“宠儿”,经济生活的计算题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符合新课改注重综合能力考查的要求。

第5篇

一、教师要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要在教学中很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内涵和关系。 传统的教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然后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新课改则强调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现象来总结、归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体验生命情感、机体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理解三维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认清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某一方面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是与传统教育相悖离的,而是传统教育的提升。所以新课改不是让我们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去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不能游离于知识之外,也不能凌驾于知识之上。而应该在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理念

在我们真正理解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后,要把它融入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体现这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它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向。所以教学目标在坚持科学、合理、全面的原则下,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的核心和发展方向。设置三维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认真分析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后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教材的版本、教辅材料以及现有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设置合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新课程所强调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三维目标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三维目标教学的理念,并不是指每一节课都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也不是指每一节课都必须用一定的方式去实施三维目标教学。同一节课,可能会因为教学内容、所教学生及教学设备等诸多因素而对三维目标有不同的侧重与选择。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实施三维目标教学,这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切不可将三维教学目标简单地程序化。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挖掘教学资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善于根据三维目标去处理教材, 教材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可以把教材当做教学的根本,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去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灵活组织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三、课堂教学要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物理和其他学科一样,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核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现象。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把教学的起点作为教学的终点,把有独立思维意识的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遏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也难以挖掘。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要以物理学概念作为出发点,侧重给学生讲事物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看得见或能够切身感受的现象,然后通过给出问题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自己从诸多的表面现象中去发现一些内在的东西,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延伸与概括实质性的东西。当然,突出过程与方法,并不是指脱离理论知识来独立地讲方法,而是多让学生在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和体验,教师不要象传统教学中那样,急于将现成的理论或解题的步骤展示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一定的过程或一定数量的问题以后,让学生先有一些的感性的基础,然后再让学生梳理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到的东西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也会在情感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价值取向上,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明白物理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这个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提高。这样三维目标得到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整合。当然,这样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预测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与顺利进行。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会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创造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释放,也使得课堂教学有效地向课外作了延伸,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使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真正地落实。

四、注意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 课程改革 问题 建议

通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新课改确实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也实现了逐步融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有: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对话”的“温度”,忽视了深度,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学科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使用不当。对此提出如下建议:有关部门要改进师资培训方式;教师对新课改要认识到位;教学不要走形式主义: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1、问题。

1.1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对话”的“温度”,忽视了深度。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简单或欠科学提问,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其实质是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

1.2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学科性。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很有帮助。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里做几个小游戏或一段小品剧,有时需要十几分钟。课堂“温度”倒是高了,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视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这节课完成没完成教学任务,似乎不重要,只要下课铃一响就刹尾。

1.3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个小组问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不管学生回答对还是错,教师都说“真棒”、“很好”;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依然组织学生合作。这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价值。

1.4多媒体使用不当。多媒体辅助教学(CAD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但过多追求教学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忽视了教学功能是不可取的。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课堂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比如有些课程,上单纯的计算课或概念的讲授时,就没有用计算机辅助的必要了。因为,这时候的计算机只能起到幻灯机或小黑板的作用,完全体现不出它的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在目前的一些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学生一点笔记也没记。

2、建议。

2.1有关部门要改进师资培训方式。目前,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采用理论学习的方式,虽然说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会使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容易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这种培训活动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实践着“教育浪费”,它对教师的伤害远不只是精力与财力的无效付出,更造成了教师对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理念与实践的分离,这也是教师未能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应重视以案例研究、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反思为主的培训方式,多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多请县、市、省优秀教师到乡下实践教学。

2.2教师对新课改要认识到位。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具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

2.3教学不要走形式主义。不少人把新课程改革看成是课堂上所谓的“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热闹非凡”,其实不然,课改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好课堂落实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不是“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也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要认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优势,辅助教师高效教学。

2.4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教师上课时要联系、贴近日常生活,引入自然、亲切,为学习新知创设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第7篇

关键词:教师 新课改理念 以人为本

        在我国目前教育现实中,相对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比较盛行,复习、新授、小结、巩固、测试等教育教学环节仍然被大多数教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被很多教师长期应用,难以改变。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被教师长期应用,但这种方法却让学生深恶痛绝,他们渴求自己的老师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这次新课改过程中,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首要任务。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教师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真正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改变教育模式,用新的理念做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只有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将学生解题的心理过程与情绪的调节有机结合,将知识的传授与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价值取向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生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教育与心理教育、人生观教育相结合,最终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得到新课改带来的好处。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立体地、多视角、全方位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就必须真正内化新课程的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思想灵魂和指南。

        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新课程理念看作一种行动的标签,并没有从教师专业性的角度进行转变观念,认为只要对学生态度温和、耐心教育,对家长进行帮助指导,就算是对孩子的关心,就算做到了以人为本,其实不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这个行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做是都可以做到,但是我们现在要求的是用新课改的理念来从师,达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那么,作为这样的合作者、探究者,应该怎样对其各项能力进行提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呢?

        首先,应该在学校建立一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研制度。这是发动和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行为,履行教育职责,努力把新课改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将新课改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与新课改共同成长的一条根本的途径。

        其次,倡导教师进行问题教学法,注重指导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学法的指导,改革课堂教学。要着力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勤于学习,乐于探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获得学习所必备的适用于众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共同发展。

        再次,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好的地方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坚决改正。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科学、合理、公平、积极地评价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长,这是当前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也是衡量教师评价改革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的教师,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教师才算公平公正?答案是只有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使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评价改革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放眼时下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只是对新课改精神进行表面理解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倡导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内化和提升,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机械性行为验证;必须通过建立一种好的教研制度,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增加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等方式,让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深切体会到新课程倡导的精神,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作为基本的教育和教学立场,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系统地转变今天的教学思想,形成能从根本上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艺技巧等。

参考文献

1、曾本友《内化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79-02

1.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强调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其学生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等词语,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路打开了,各种不同见解层出不穷,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呢,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有些教师将之视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是教师的评价吗?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而并非仅仅在别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

2.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教师讲的多还是少”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而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肯定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学生们在一节课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有没有置疑问难?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总之,感觉这样的课型,学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没有潜下水去探宝,以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泼之余,实感双基浮躁。诚然,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可缺少,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选择和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务实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实。

3.面对在新课改中存在的这些片面性,我们应做到

3.1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3.2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3 应语文新课改,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