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2 16:32: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江西;内河港口;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572.8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76-02
一、江西省内河港口发展现状
(一)港口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港口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港口的规模、吞吐能力,还是港口的机械化程度、装卸效率都获得了较大的改观,面貌焕然一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重点改建、扩建了南昌、九江、樟树、吉安、赣州、鄱阳六大港口,同时新建、扩建了景德镇、彭泽等数个中小港口。2009年底,全省有内河港口59个,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713个,泊位总长度63426米,拥有千吨级以上泊位112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港口生产性仓库面积244982平方米,生产用仓库面积477758立方米,堆场面积1119371平方米;铁路专用线总长度14795米,其中装卸线长3931米;港口装卸机械2528台,其中起重机械1314台、装卸搬运机械570台、输送机械393台、专用作业机械30台、其他装卸机械192台,最大起重能力60吨。
(二)水运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江西省内河货运量4408.2万吨,货物周转量566787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9.4%和21.9%;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009.36万吨,同比增长25.15%,其中出口9977.35万吨,同比增长41.0%,进口5032.01万吨,同比增长2.3%;旅客吞吐量401.56万人次,同比下降14.1%,其中出港182.85万人次,同比下降20.2%,进港218.71万人次,同比下降8.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07万TEU,同比增长19.9%,其中九江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07万TEU,同比增长24%,南昌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万TEU,同比增长12%。
(三)江西省港口生产经营的特点
2009年,江西港口生产经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江西省港口的主要货物是矿建材料(砂石),年吞吐量达到12229万吨,占全省港口吞吐量的81.5%,同比增长29.3%。原因是从2009年6月份开始,鄱阳湖部分湖区砂石恢复采运以及江西省部分城市在2009年增加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场馆建设,矿建材料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二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渐回暖,金属矿石的进口量增加幅度比较大,2009年,江西金属矿石的进口量同比增长89.7%,散装水泥、液化天然气及制品、钢材、煤炭、化肥等大宗货物的港口吞吐量分别为361.69万吨、22.95万吨、29.66万吨、307.12万吨、24.6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3.5%、32.7%、17.4%、9.1%;三是全省成品油港口吞吐量为134万吨,同比下降22%,原因是南京至九江及九江至南昌、樟树的成品油管道运输的开通,使得江西成品油港口吞吐量逐年大幅度减少;四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5.07万TEU,同比增长19.9%,其中:九江港完成10.07万TEU,同比增长24.4%,其外贸集装箱随着国际需求逐渐回暖,同比增长20.98%,内贸集装箱受国内扩大内需的拉动,同比增长54.4%;南昌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万TEU,同比增长12%,其中进、出口箱量分别为2.66万、2.34万TEU,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
二、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江西省总体经济概况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围绕中部崛起目标,江西省不断推进“全民创业,富民兴赣”战略,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生产总值每年均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迅速提升(见表2)。
江西省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5—2009年,生产总值以年均14.38%的速度向上递增,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89.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26.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1.7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84.4亿元,年均增长率18.28%。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江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图1显示了2005—2009年江西省三大产业变化趋势,三产比重由2005年的19.0:47.2:33.8调整为2009年的14.5:51.2:34.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突破了50%,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江西省经济发展布局
江西省经济布局以中心城市,交通线,港口和省域边界线为依托,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的关联度、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形成“一核二心四带”的空间布局。
1.“一核”即南昌市城区,“二心”即九江市、赣州市城区。南昌市城区是省会城市,具有综合优势,重点以金融业为核心,可以形成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九江市城区是鄂皖赣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发挥北大门区位优势,重点以物流业为主,形成港口物流中心,旅游娱乐休闲中心。赣州市城区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衙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发挥南大门区位优势,利用特色资源优势,重点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为主,形成商贸中心、文化旅游中心。
2.“四带”即昌九、樟树、吉安和赣州经济带。昌九经济带的中心是南昌市城区,副中心是九江市城区,发展主轴是南昌市环城辐射高速公路,九江市沿江沿路型高速公路及昌九高速公路,经济带是樟树市、高安市、靖安县、武宁县、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都阳县、余干县、东乡县、临川区等县市。这个经济带区位条件优越,开放层次较高,经济资源丰富,综合实力雄厚,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可以发挥其港口、江河开放等优势,建立江西省产业基地,形成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具活力的产业核心区之一,带动全省对接长珠闽,衔接武汉城市群,尤其是融入长江三角洲。
罗 纹:江西省内河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樟树经济带的中心是樟树、新余市,经济带是宜丰县、上高县、新干县、乐安县、崇仁县、宜黄县等。该区域岩盐资源丰富,位居全国第四,可开采性很好。可重点打造盐化工业,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强有力拉动因素。同时,依据产业特点、城市特色和人文环境,结合长远发展需要,可以沿105国道大力发展医药流通及相关产业,沿樟观线大力发展保险、设备制造产业,沿清宜线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种养业,沿樟店线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形成四条延伸线,辐射周边县市。
吉安经济带的中心是吉安市城区,经济带是吉安县、永丰县、峡江县、安福县、萍乡市、永新县、泰和县等。吉安是交通部规划的公路交通枢纽之一,在江西省的地理上占有特殊位置。该区域自然矿产资源丰富和要素成本低,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以食品、医药、电子等轻型制造业为重点,在该区域建设现代轻型制造业基地;利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农产品丰富、生态环境的优越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建设向内河输出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利用吉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把吉安建设成为江西省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赣州经济带中心是赣州市城区,发展主轴是京九铁路,经济带是南康市、赣县、兴国县、于都县、上犹县、信丰县、大余县、崇义县、遂川县、万安县等县市。这个经济带是江西省与珠闽协作的枢纽,省际交流的纽带,应该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促进省际联动,以各级园区为依托,不断推进内河产业向内地转移,内地资源向内河集聚,形成集矿产开采,生产、加工、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有色冶金产业基地,承接珠闽内河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序的重要加工基地,辐射周边及大城市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2012ZZ27)
中图分类号:F572.88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入手,研究了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对存在的不足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产业升级发展对策和措施,如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优化流通发展环境、整合中部流通资源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中部崛起 流通业发展 现代化 整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是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更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事实证明,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互促作用,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在,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中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必然离不开一个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支撑,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且至今尚未完全转变,阻碍了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应有的导向作用(洪涛,2012)。
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在交通、产业基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后发优势,更因为区域地理位置,流通业的发展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为我国的铁路、公路、航空、通信枢纽,全国的商品生产及货物集散地。中部地区的流通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全国流通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中部地区的流通规模持续扩大,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基本形成(陈栋生,2004)。2011年,我国中部六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到35967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1/5,中部六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近万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总额的1/6强。由此可见,中部地区流通业在我国流通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凭借流通创新,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但流通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中部地区而言,中部六省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突出,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商品流通产业化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市场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流通业发展的科学规划。由于流通业放开较早,较长时间以来,其发展受市场牵引倚重而受政府规划指导倚轻,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着布局定位趋同、业态趋同、结构趋同的现象,高投资进入,低价位竞争,超低水平回报。
2.流通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高。从地区结构来看,河南、湖北、湖南流通产品较为发达,安徽次之,江西流通业较为落后。从行业结构看,商业、旅游、餐饮等行业发展迅速,金融、信息、物流、会展、实物租赁、典当、拍卖、再生物资回收等行业由于技术的制约发展滞后(芩丽阳,2003)。
3.物流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较小,设施结构、运输设施布局都不合理,而且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都不高,路网布局不完善,导致东西向交通流向不畅。铁路和高速公路尚未沟通和形成能力,缺少干线间联络线,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干线、干支线间存在脱节现象。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程艳,2000)。
同时中部地区的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以及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严重影响各种物流之间的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物流效率的提高以及中部地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4.流通业现代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差距较大,管理创新明显不够,单凭简单复制店铺布局,只能以豪华的装修及低水平服务来面对顾客。企业在购销运存甚至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大多采用人工方式。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和服务方式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缺乏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芩丽阳,2003)。
发展中部地区流通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流通观念,为流通产业整体发展提供保证并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首先应加强理论研究,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及对流通业认识上的统一。在劳动价值理论方面应更新观念:不仅是在制造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在服务领域也产生了大量的国内生产总值。其次应转变观念,纠正“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在思想上树立“流通先导产业”的地位,从战略高度重视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通过对产业地位与作用认识上的统一,为全面推动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保证。
(二)突出特色和强化城市群带动,展开并推进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立足特色,规划流通主体功能区。在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上,应从地理环境特点、产业发展状况、区域内省区间经济联系等多方面特征入手,着力于合理分布流通主体功能区,即依据地理交通优势、产业特征、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中部区域大中城市的市场功能定位。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协调的整体区域布局。
突出“经济聚集”效应,实现整体升级发展。中部各省都把建设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强的城市群、经济圈或产业带,作为加速崛起的突破口,如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群,目前这些城市群已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其隆起带动效应正在凸显。在突出特色发展的同时,可充分利用地理因素下的城市群之集聚、辐射区域的便利,发展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组织化、网络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化流通业,以此带动整个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升级发展。
加强省际合作,寻求发展长效机制。省际之间应相互开放,扩大临江、临线、临边开放,构建网络开放格局。同时,省际间、区域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区域流通业发展创造空间和机遇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对流通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空间。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张为流通服务网点的铺设与扩张提供了动力;城镇化进程所滋化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多样化和层级化,也为流通服务业细化、纵深发展创造空间;城镇化也为产业聚集发展提供动力,聚集效应对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规模发展、优势凸显提供了机遇。
(四)大力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为地区流通产业整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运用现代流通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商业,推动商贸流通、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上水平、上档次。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加强物流软件建设;加强供应链管理建设;创新营销、流通方式,发展新型业态;推广物联网理念及技术应用。三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流通企业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经营管理,探索有型市场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模式。四是继续推进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的领域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
(五)优化流通发展环境,为流通业加快发展提供健康平台及指引
改善中部地区的流通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流通网店布局和建设,使其适应现代流通发展需要,体现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建立可靠的监管、监督、诚信、自律支撑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新次序(陈栋生,2004)。另外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手段,落实专项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应加强流通领域诚信建设,重视和加强对知名流通企业品牌、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同时应强化重点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六)整合流通资源并加强中部合作交流,实现产业发展的凝聚及规模化
整合流通资源,从政府层面来说,主要从改变工作职能入手,建立共同协商、互通有无、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施政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协调,推动各行政部门对流通业的支持,充分发挥流通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从企业层面上说,应鼓励和支持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在市场、信息、设施共享的基础上,结合制、配送制、连锁经营方式,开展多边、双边合作,实行跨省的商务活动和资本运作,联合开展国际国内贸易,重点发展社会化的、跨地区经营的大型流通组织。积极开展中部六省的商业合作和交流。在中部六省政府间、行业间、协会间、企业间建立定期的协调与交流机制。如,可联手举办跨省商务交流活动,共同商榷局域商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七)建立流通发展促进机制并加大投入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在加速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中,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给予投入,真正发挥政府对现代流通发展的培育、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一般商品的销售和服务贸易等充分竞争性领域,政府主要是制定竞争规则,创造公平环境;对于涉及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环境等的特殊流通行业,政府应在市场准入、规划、监管方面负起责任,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于重要商品储备、大型流通市场、社会性物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政府应通过公共投入方式加强建设;对于农村市场网络和社区商业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支持具有社会公益特征的流通领域建设。因此,建议中部各省政府设立、或联合设立促进流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流通业的改造和发展。
(八)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巩固中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优势提供保证
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应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部六省应结合产业特点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努力培育一批中高级批发市场,建成高效合理、跨区域的农村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应规范农村市场次序,建立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法律,建立稳固发展农村流通市场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现代流通业是中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社会就业,实现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消费结构的良性变迁等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现代流通业是顺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中部六省应将流通业的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实现满足区域经济增长要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涛.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1)
2.《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2年)》(中部蓝皮书)
3.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A].王淞.中部地区经济结构问题分析及流通业发展策略[C].2012-11-16
4.陈栋生.中国区域经济新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一、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特征
(一)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市(区)
重庆市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2009年,实现汽车摩托车总产值25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基本形成了以轿车为主的宽系列、多品种全面发展的产品格局,摩托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市是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产业和民用航空产业等1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高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7.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8%。德阳市已发展成为与上海、东北齐名的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水电、火电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和30%,大型轧钢设备占45%,大型电站锻件占40%,核电设备占60%。绵阳市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体系。2009年,高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是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二)涌现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长安股份、力帆集团、建设集团等企业快速发展,2009年,汽车产量达到171万辆,重庆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西铝集团已发展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综合性特大型铝加工企业。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纤生产能力已超过30万吨年,跻身全国第二位。四联集团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动化仪表企业。三零集团信息安全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0%以上,绵阳长虹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80余项,位列全国家电企业第一名。2009年,长虹彩电在家电下乡系统中销量全国第一,华意压缩机销量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四。东方电气水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汽轮发电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占全国风电设备1/3的市场。服务业领域,普洛斯物流企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美国信必优等世界顶级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已进驻成渝经济区,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基本都在区域内建立了办事处或旅行分社。另外,世界前50位的商业银行已有10余家以上在成渝经济区开设了代办处或办事机构。
(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重庆市纳入“成渝经济区”的特色工业园区35个,占全市的81.4%,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3892亿元,占全市95%。北部新区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西彭工业园区的铝加工产业、长寿化工园区的天然气化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的笔记本电脑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四大园区工业产出占全市的58%。成都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园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产业为重点的五大高技术产业群。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目前已扩展到71平方公里,园区内工业企业1176户,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5.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3%。绵阳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2009)。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商务区和三圣花乡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驻企业达793家,2009年累计产值14.9亿元,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成渝经济区国家级科研机构及各类科研院所数量较多,各类高等院校超过130所,专业技术人员220万人,科技人才近30万。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多。区内大多军工企业设备先进,科技实力突出。高技术产业已形成较强的产业基础。东汽、二重、长安股份、长安福特、西铝集团、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四联集团、三零集团、长虹公司等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2009年,成都市新产品产值率达22.5%,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0家、78家、74家,形成了川大智胜公司的空管系统、宁江机床集团的柔性制造岛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绵阳市是国务院命名全国惟一的“中国科技城”,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
(五)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重庆市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综合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以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为载体,加快培育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芳烃项目前期工作,完善MDI及化工新材料、乙炔、氢氰酸等11条产业链。成都一汽大众成都轿车、天马4.5代TFT―LCD生产线等224个项目加快建设,成飞大飞机等110个项目开工,重庆铁路物流园区、重庆中集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
二、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总体上看,成渝经济区内产业发展呈现高新技术与原始技术、先进工艺与传统操作并存的局面。既有东汽、二重等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也有一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的《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四川科技创新进步指数居全国第1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资转移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集中在加工组装阶段。绵阳市是中国惟一的科技城,但也存在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尤其是能代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少的问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其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PDP八面取屏技术等主要依赖进口。
(二)产业结构仍以资源简单加工产业为主体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仍呈现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偏重资源开发,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8∶49.9∶37.3,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在工业内部,仍以资源简单加工产业为主体,2009年,油气化工业、冶金和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资源型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成渝经济区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仍以传统的商贸、运输为主体,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询等生产业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08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仅为835亿元,同年广东省已达3700多亿元,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也超过了1000亿元。
(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招商方面滞后
2008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535.9亿美元,同比增长6.8%。四川省加工贸易业务备案进出口金额为61.4亿美元,重庆市为12.0亿美元,两省市占全国的0.70%,与经济总规模占全国的6.5%相比有较大差距。成渝经济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缓慢,与产业链较为单一有较大关系,当地企业加工生产的上游资源性产品无法满足多类产业转移的需求。
(四)各市(县、区)之间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相同等原因,产业选择取向一致,各市(县、区)之间缺乏合理分工,造成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重复建设突出等问题。四川省南充市与重庆市涪陵区主导产业选择极为类似,都将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食品等作为主导产业。即使是同属重庆市的永川市和江津区产业结构也极为雷同。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经济区分属四川和重庆两地,要逐步破除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消除行政壁垒,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减少商品流通的无形关卡,促进商品自由流动。推动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以重庆产权交易所、成都西南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组建覆盖经济区的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联网对接、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区域内同类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区域内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行高速公路交费“一卡通”,推动毗邻地区的天然气管网互联互接。进一步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在区域内布局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如沿长江线的长寿、涪陵、泸州布局建设重化工产业园,在成内渝沿线的资阳、荣昌布局建设机械加工产业园等。
(二)积极引进内资外资,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改善物流配送、生产研发、人才培训、企业融资等公共服务,为产业配套创造良好条件。依托丰富的人力、矿产、农副产品、水资源等,结合灾后重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规划布局,大力引进内资。积极引进外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合力引导内外资投资方向。制定出台《成渝经济区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录》,鼓励内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成渝经济区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三)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进一步加大对成渝经济区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给予成渝经济区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优惠政策支持。对于涉及到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项目,给予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植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以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为重点,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部门优化升级。
(四)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关键词:魔芋产业;现状;对策;曲靖市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54-02
曲靖市种植魔芋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种植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待生长几年后,按叶柄粗细取其大者挖而食之,多用做魔芋豆腐。近年来,魔芋由零星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曲靖是魔芋生长最适宜区之一,多数耕地适宜魔芋种植。因此,持续健康稳步发展魔芋产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1.1 魔芋种植情况 曲靖自然条件优越,是魔芋种植的适宜区。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我市魔芋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魔芋规模化种植、有机魔芋栽培技术、魔芋产品加工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2016年曲靖市种植魔芋2.07万hm2,占全国8.67万hm2的23.2%,占全省4.33万hm2的46.3%,实现产量6.72亿kg,产值10亿元,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曲靖市计划种植魔芋2万hm2,其中优质高产魔芋种植0.33万hm2,建成良种繁育基地0.13万hm2,培训魔芋种植户5 000户。
曲靖市零星种植魔芋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种植,魔芋产业已发展为曲靖农业十大特色产业之一。全市通过实施“优质加工型魔芋种芋繁殖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开启了魔芋产业发展的路子,按照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魔芋种植力度,加强培育魔芋加工企业,大力推广魔芋高产栽培技术,使曲靖的魔芋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曲靖市魔芋种植主要分布在富源县、宣威市、会泽县、陆良县、沾益县、麒麟区和罗平县(市、区)的27个乡(镇、街道)。为保证魔芋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曲靖市近几年连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魔芋良种繁育、科技措施推广、原料市场培育和企业扶持。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还建立标准较高的魔芋科技示范园区、魔芋制种基地和商品魔芋生产基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化种植。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推广服务,及时为魔芋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芋、在栽培、病虫防治、收获、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与省农科院生物所、云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生物所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引进组培脱毒魔芋种(苗),开展魔芋软腐防治、魔芋种球膨大系数、生物多样性高产栽培等试验,为解决困绕魔芋种植的种源、轮作、病害3大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魔芋加工企业情况 曲靖市现有云南富源金田原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富源县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富源县坤星源魔芋开发有限公司、富源县雄升农贸有限公司、曲靖富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市格宜魔芋精粉工贸有限公司等魔芋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有魔芋烤片、魔芋精粉、魔芋微粉及仿生食品。2016年企业共有职工933人,其中固定职工293人,季节性职工740人。魔芋加工企业资产总额达35 409万元,产值24 794万元,销售收入22 254.1万元,利税总额3 070万元,净利润2 556万元,上缴税金638.2万元,其中:增值税326.5万元,所得税237.5万元;带动农户8.46万人,户均增收13 660万元。2014年魔芋产品出口量400t,出口创汇562.6万美元,其中:直接创汇269.7万美元,间接创汇292.7万美元,主要出口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
2 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魔芋基地建设规模不大,长期的连作导致魔芋软腐病、白绢病发病率较高。
(2)现有的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完善。
(3)农户的作坊式加工水平低,产品增值空间小,农户的贮存与加工技术不高。
(4)政府扶持投入经费不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贷款融资难。
3 加快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对策
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农民增收为目标,提高效益为核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加速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协会,协会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到2017年曲靖市魔芋种植达2万hm2,实现产值11亿元。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曲靖市具有发展魔芋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魔芋既是保健食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出重点,把做大魔芋产业与发展山区经济结合起来,加大种植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争早日把魔芋产业培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魔芋种植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宜种植的地域,科学规划,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魔芋产业区域。选择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区种植,合理轮作,建立高标准、高规格魔芋种芋基地和商品芋生产基地,促进魔芋种植向大户、能手集中,形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
3.2 培育龙头,做大基地 曲靖市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不断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按照“高原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品牌化、品牌农业工业化”的部署,以示范区建设推动魔芋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抓好高产创建推动魔芋生产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规范有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魔芋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魔芋生产的规范化水平,扎实推进魔芋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3.3 强化科技,提高效益 一是建立魔芋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良种的繁育、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建成农业部门繁育原种、专业户繁育良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全市建设良繁基地0.13万hm2。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加大技术培训与普及力度,不断提高科学种芋水平,实现魔芋种植良种化、区域化和规范化。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魔芋产业开发,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加大魔芋科研力度。积极与省级科研院所合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贮藏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规范种植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3.4 创新机制,科学发展 进一步完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优惠扶持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魔芋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与芋农签订销售订单,切实保护芋农的利益。加强魔芋市场建设力度,力争在富源建成魔芋销售农业部定点市场一个。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鼓励本地大户和外来客商收购和加工魔芋。搞好产品外销。抓好魔芋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无公害基地认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大名牌农产品申报工作,做强产品,做响品牌,把魔芋产业培育成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关键词]体育经济;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8-02
体育经济即体育产业,是指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与体育的联系不密切,对体育经济的研究不为经济学界所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体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体育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与巨大的经济利益,给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随着收入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措施逐步实施,使体育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成为新的投资点。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1 体育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同时是经济强国。它们的经济研究战略及开发工作已触及到各个领域,其中体育经济的研究也登上了舞台。它们的许多体育产品已占有国际市场,有的已享誉世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适应21世纪国际化时代的要求,它们的经济战略已有了新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开发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表现出了日益强烈的竞争趋势,并为体育的提高和普及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其具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形势发展和事业的需要,要求我们在体育经济研究工作中必须迎头赶上,加快步伐,为使我们尽快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长值为156.37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可达到281.2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1%-3%。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2 中国体育经济的现状及障碍因素
2.1 体育经济的现状
中国的体育事业最初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经验,缺乏市场经济对体育资源的基础配置,完全是一种社会福利形式的事业,由国家直接投资,“人财物”权利集中,为祖国而体育,为民族而体育。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威望和人民的体质等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缺乏体育经济工作的经验,不能明确地划分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具体职能,不能合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那脱离体育经济规律的传统机制的弊端愈益显现出来,影响着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是单一的国家独资,是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却很少考虑产出的全民所有制。二是体育经济的决策一律为政府决策,缺乏相应的调控机制,一律是政策性指令计划,使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下级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主动性,体育的进步直接取决于个人的思想觉悟。三是在用人、选才、分工和分配等制度上,实行“铁饭碗”、“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方式,使体育事业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效率,束缚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在体育经济组织中,个人对体育捐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有一些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似乎未给体育事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体育经济市场,这必将造成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体育经济成本的提高,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
2.2 障碍因素
我国目前可以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是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影响我国体育经济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市场定位不准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是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
2.2.2 传统体制制肘
以前我国体育赛事一直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权。
2.2.3 市场缺乏竞争力
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2.2.4 政策扶植乏力
在英美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等。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2.2.5 相关服务不完善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缺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2.2.6 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目随从倾向,哪种体育获利较高时,众商家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
3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3.1 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虽然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就不可能实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课题组报告,中国经济从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按不变价计算,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可见,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
3.2 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 升。
3.3 我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人口稳定在15亿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计算,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3.4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三方面的有利条件:
(1)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税收减免、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
(2)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体育投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体育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将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
(3)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化优秀人才对体育产业这样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新兴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中国体育经济的建设是中国体育改革、发展和生存的唯一道路。面对着国内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国际体育经济对中国体育市场的强大冲击,必须抓住时机,克服各种困难,大胆革新,开拓前进,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体育经济体系,为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1.1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不明确
我国有很多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可是并未真正具有非常多的能够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进行确定的设计工作者。即便具备非常强的景观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可是并不能够将城市发展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设计当中并未充分的将园林景观的功能实用价值全面考量,并未有充分的长远规划景观设计的思想。
1.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着盲目追风的现象
目前发展非常迅速的园林景观,一味的照搬照抄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问题非常严重,当前园林景观建筑一般都无法将大众对园林景观欣赏的需进行满足。与此同时,当代的城市对原理景观建筑的需要量非常巨大,有的企业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经常照抄园林景观,一旦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肯定会出现明显不搭的情况。
2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城市发展要求为园林景观设计目标的规划依据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将综合城市建设理念和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保证现代园林景观与城市发展的需要相吻合,两者能和谐发展。这样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方案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设计工作,保证城市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达到最大,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的落实。
2.2园林景观生态要与城市本身生态要求相适应
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园林景观作为重要的部分,设计的同时要将城市自身对生态的需要进行满足,帮助城市建立良好形象。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帮助城市美化环境,还从一定程度上将城市旅游业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能否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设计工作人员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关注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的吻合度,尽量的保证园林景观与城市自身相融合。此外,因为目前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在居住区以及工业区建立绿地,保证处于重型工业建筑当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2.3注重生态优先原则并遵循生物的多样性
将来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步会发展为园林生态景观设计,遵照生物多样性的标准,保证科学和艺术性综合起来,实现景观生态统一,将园林动植物科学配置,保证动植物之间能够更加和谐,保证生态效益。为了更好的保证城市绿色原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特征,需要做到适地适树。而且,根本原则是要因地制宜,防止出现反季节的园林绿化施工,防止在不适宜的温度中进行绿化,对苗木的存活以及生长有非常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慢慢的将各种健全合理的植物群落以及草木结合起来,保证达到更好的效果,构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2.4处理好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要按照一定的规律,保证小为主要,中小结合。现实的原理景观设计中,要保证空间绿地和绿化相协调,保证整体绿化体现多层次,植树造林当中,要按照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律,选择适宜种植的树种。城市园林绿化需要充分考虑很多内容,不但要充分考量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变,同时,充分考量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要给予城市生态社区的建设更多的重视。同时要关注应用园林景观,在设计景观的过程中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证以人文本理念贯穿到生态环境建设当中,贯穿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矛盾,不但要充分对目前的利益进行考虑,同时还要关注园林绿化工程的长远利益。
2.5明确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
以人为本,重视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保证人性化、便捷利用,保证人可以更加轻松愉快,是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思想。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要将心理和行为艺术综合引进到园林规划设计当中,表现不同人、环境、条件的相互补充的关系,保证将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扩展起来。保证园林景观的使用用户在使用的流程中能够感受到设计的精巧,保证人心情愉悦,同时将内心的快乐表现为审美意象,将园林景观所表现出来的实用、生态、功能等目标表现出来。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有非常久的历史,在历史的时间里面并未被遗忘,而是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主要是因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具备非常高的价值。
2.6园林景观设计要和城市长远规划相一致
伴随着当代人们不断提升的思想觉悟,人们在现代都市建设当中要非常关心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了更好的将城市建设流程中使用的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方便打造一个节能型社会,将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提高,保证城市科学发展。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工作人员一定要非常关心城市景观设计作品以及城市本身设计观念以及长远规划融合,将园林景观的长远进步性提升,保证城市发展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相适应,保证城市景观和生态效益统一。
2.7多学科高度综合应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高度综合了人文科学以及园林学、景观学、林学、城市规划。需要城市园林设计工作者不但要利用感性的思维去观察,更好的要利用科学理性的方式研究自然环境,使用合理的方式对城市园林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园林设计工作人员需要紧密的和资源、生态、生物、水环境保护等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的学者进行交流合作,保证产生比较新颖的思路,征集好的设计思路,更好的将整体规划设计水准提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保证按照有关的园林设计理念来进行,不能够完全照抄西方先进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而是要充分将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情况,综合西方设计观念和我国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观念,保证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不断的提升,保证全面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作用表现出来,同时能够将人们的需要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张新佳.对符合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发展趋势的思考[J].花卉,2016,(20):37-38.
[2]许再臻.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77.
[3]封心宇.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思路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4):238+246.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园林设计不仅可以遵循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的一系列设计手法,还可以借鉴西方建筑方面的构图方法和表现手段,两者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中国景观在园林方面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业绩辉煌,得到全世界的承认。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传统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独领、独树一帜的,它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景观的园林设计和居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城市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都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本文简单阐述了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现状,综合研究了中国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景观园林发展概述
园林城市的景观就像一张张名片,用园林景观作为设计城市名片的理念,让很多的园林景观成为城市形象代言人的形象。正如故宫之于北京、西湖之于杭州、油菜花之于婺源、避暑山庄之于承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充斥在每个人的视线和触摸之中,将所在城市的形象打造得个性却又贴切,突出了每个城市的特点,这些园林景观城市或现代,或古朴,或灵秀,或雄浑,或简约,或繁复,不管是哪种风格,都能够看出城市正在全面建设园林景观城市的决心和痕迹。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且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1、规划设计的主题思想不明确
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一套独立完整和高质量的绿地系统规划,只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种性质用地地块的相对补充部分,只对绿地分布提出初步考虑,而无法确定出绿地的具体指标及建设的主题思想。使得在绿地建设的实施当中随意性加大,造成了绿化建设的不合理性和无序性,其结果弱化了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久而久之,给人以“园林设计就是做绿地”的印象。
2、绿地建设难于落实到位
虽然每年的绿地建设项目都当重点来抓,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绿地总是各专业项目中第一个被删减的牺牲品。马路越来越宽了,高楼越来越多了,绿地却越来越小了。在一个绿地项目建设的初期,有完整的设计方案、理论思想,有其完备的设施和功能作用。往往在实施进行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而遭至搁浅:如资金不足,与其它市政设施的交叉关系,商铺门脸经济的利益驱动等等,最终一件完善的项目设计会被删减得体无完肤,功能尽失。由最初的公园变成街头绿地,再由街头绿地变成花坛树池。同样,各个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小区宣传给用户描绘的是一片优美的户外景观环境,但重点在于建筑户形、道路和停车上,绿地一般会迫近用地边缘和建筑四周,始终是一个配角。有的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甚至变相成为其它用地,不要说以人为本了,就是满足一些简单的休闲娱乐的功能要求都难上加难。
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坚持可持续性的原则,坚持生态原则
在城市实用建设之外,应该适当结合自然的设计,以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观念,透过充满野趣的自然之美,真实自然的生态之美共同组成城市景观园林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而且遵循生态原则发展城市景园园林有利于节约用水用地,有利于对地下水的补充,有利于运用新的清洁能源,有利于恢复、保护本地特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其完整性与多样性,使之成为新的城市景观设计的主流。许多现代的园林设计师都会顺应自然的过程,根据生态原规划设计城市景观园林,运用乡土材料或者本土植物将景观园林融汇成一个有机体,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的存在便利以及最小程度上依靠人工水,自然做工,维系集体的完整性,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少人为破坏。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不仅仅探索美丽的表面形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配合,并推动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学进入形式、功能以及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和完美统一。
2、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建设。生态景观既有正生态景观的概念,也有负生态景观的概念,如空气污染、水质变坏、绿地减少等,属于负生态景观的范畴;反之,则属于正生态景观的范畴。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创建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需利用生态平衡,同时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协调绿色地带系统及自然地形关系,利用生态法则,充分考虑物种整体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有效科学性的配置植物种类。要长出好的植物就必须有好的土壤。然而当今社会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废土及污染严重的水土,这种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很难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经过实践验证,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可以利用草花解决城市色彩。然而利用草花来装扮景观,这样的费用是相当大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平方米草花所要花费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大大降低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可持续性的原则,坚持生态原则
除了城市使用建设,还应适当与自然相结合进行设计,构建全新的生态理念,通过自然及生态的美观,促使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得到发展。其次,还应与生态原则相结合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不仅能够对用水用地进行节约,还能有效的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便于新能源的运用,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及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能够使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多样性进行完善。促进城市景观设计的主流产生。园林设计师通常会通过对自然进行理顺的方式,根据原有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将乡土材料或本土植物与景观园林相融合,将自然水的存在进行有效利用,尽可能的减小人工水的使用,对集体的完整性进行维护,促使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人为破坏的现象出现。城市景观设计不仅对表面形式进行探索,最为重要的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配合效果,促使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朝形式、功能及思想内涵的高层次发展。
4、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5、艺术景观设计
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沿袭传统园林设计中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艺术打入“冷宫”。在当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机和全国“千城一面”的情况下,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艺术景观就是将景观设计得更美,更有文化内涵,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6、重视创新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积极解放思想
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和施工建设应该随着当前科技与时代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积极地解放思想,丰富现代的艺术手法,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桎梏,融入当前时代特色。比如,喷泉水景、书法镌刻或者雕塑等各种艺术,应用并借鉴与自己的设计里面,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气势磅礴的城市园林景观中,运用大色块的植物景观进行铺陈,能够扩大艺术的尺度,丰富艺术的联想空间,形成城市景观园林的自然、生态、社会和谐的艺术化特色。
结束语
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姣.园林设计现状及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