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2 16:32: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亲子关系如何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专访;亲子沟通;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0-03
李中莹除了最早把NLP完整全面地介绍到国内之外,他也被认为是华人界NLP学问功力最高的导师之一。李中莹经过多年的全心研究和实践,开发了针对中国家庭问题的系列课程,涉及的主题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孩子快乐学习”和“家长自我提升”,这些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做父母及夫妻的正确心态和有效技巧。其中,关于“亲子关系”这一主题,李中莹专门著有《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该书以其简洁、通俗、可读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连续畅销12年,并于2013年推出“升级版”。
在独生子女时代,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成为人们格外关注并热议的话题,“亲子关系”“家庭教养”等与子女教育有关的问题也为家长们所津津乐道。在采访中,李中莹谈到,虽然从表面上看,在我们这个时代,孩子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实际上,“今天的孩子受到的关注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今天大部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当年他们自己是小孩时所获得的父母陪伴的时间更少,而所作的沟通,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退步。”今天的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对着电视、电脑、手机和电子游戏机,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以及生活技能等方面鲜少得到锻炼。
生命源于父母,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元素,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体验和感受其间的真情、关怀、爱、奉献、感恩……还有因为爱之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家”展开的,父母是孩子的零起点。
李中莹指出,他在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工作中,发现一个潜在的规律,即学员在工作、家庭、生活等人生的不同方面所受到的种种人际困扰,追溯到本源,都是学员与原生父母的互动关系不够通畅或发展不够充分导致的。也就是说,孩童时代决定整个人生。改善与原生父母的关系,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这也就是李中莹特别强调亲子关系重要性的原因。
然而,李中莹认为,虽然父母知道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如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父母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状况、上一代的熏染等影响,致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的做法。”目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只注重理论,而缺少能付诸实践,行之有效、简单易学的技巧的支持,许多家长便遇到“道理都知道,却做不到”的尴尬状况。在《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中,李中莹系统地为家长们介绍了各种改善亲子关系、培养优秀孩子的技巧。这本书向父母们表明了一个主旨:要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每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而家长的作用,就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该书还从家长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份、理想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引导模式、因时施教、情绪教育、亲子沟通、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业、消除家长压力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亲子关系的各种技巧,为家长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一整套实际有效的概念和做法。
在采访中,李中莹结合当下孩子的主要特点,重点阐述了亲子沟通中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教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人生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担负着许多责任,例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空间,给孩子良好的榜样力量,为孩子将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李中莹认为,在所有这些责任中,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能力,让他可以充分地照顾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也是亲子关系的目标。
李中莹指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指向分离的爱。从人类生命系统的角度看亲子关系,生命是经由不断的生命传承而维持的,这一传承过程包括:成年(心智成熟)—谈恋爱—结婚(成立家庭)—新生命诞生—父母照顾下成长—成年。而亲子关系,实际上归属于“父母照顾孩子成长”这一部分,其先决条件是家庭,其后续阶段是孩子发展出足够的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成年之后会离开父母,展开自己的生命传承过程。因此,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便是教会孩子如何有效地照顾自己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照顾自己的能力包含:1.对世界事物的了解;2.有成熟的思维能力,让他在面对选择时作出好的判断,面对困难时想出解决方法;3.让他在处理与其他人有关的事务时可以不断地得到这些人的尊重与爱戴。
李中莹认为,当前在中国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三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代替孩子的成长、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妨碍孩子的成长。李中莹老师说,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用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标准去代替、控制和妨碍孩子的成长。父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气氛,使子女根据自身的潜质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出做事成功快乐的能力,进而在走上社会后,成为一个独特的、积极乐观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是青少年将来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父母自身培养起良好的情商,同时掌握一套有效的亲子教养技巧。
把父母的牌收到背后,打朋友的牌
李中莹认为,孩子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9岁以前。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跟着父母的方向,不断获取信息、学习成长。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表现为:孩子习惯并且乐意让家长牵着他的手走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很多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去探索、吸收、学习知识。
第二阶段为10~12岁。这一阶段是孩子最为叛逆、也最为脆弱的时期,许多青少年自杀的个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因为从十三四岁到成人阶段,孩子处于“准大人”阶段,这一阶段孩子所做的许多事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资格,不会只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孩子为“准大人”阶段所做的准备工作,一般是在10~12岁进行。李中莹指出,在这一年龄段,父母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不再亦步亦趋地跟在成人身后顺从成人,而是事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对于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变化,如果家长不能够谅解或配合这些转变,事事施压,亲子关系就会快速恶化,代沟、叛逆性格等也会产生,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的冷漠、争吵、离家出走等行为。而这一阶段,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带领者”“指导者”“权威者”等角色为“朋友”的角色,并时刻提醒自己做孩子的朋友。
第三个阶段是13岁以后。这一阶段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并准备逐渐将自己塑造为一个成人。尤其是14~16岁之间,是孩子摸索未来的人生挑选阶段,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体验人生的机会,帮助孩子选择未来的方向。李中莹强调,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信念及行为模式,例如,对自己的人生可以自主地作决定,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与别人相处方面,寻求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尊重别人;面对冲突时,能以自敬和敬人的态度处理事情;等等。
李中莹认为,作为家长,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各个成长阶段不同的特征而施教。孩子到10岁以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由父母主导演变为操控与反操控的关系,对于这一变化,李中莹强调,家长应该首先作出改变,“把父母的牌收到背后,打朋友的牌”,这样比处处强调家长的权威更有效果,更有助于改善亲子沟通、建立融洽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
人的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和痛苦?在十几年的自助与助人中,李中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培养出良好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一些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例如药家鑫杀人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北京李磊灭门案、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案,等等。这些事件中的施暴者并没有精神病史,甚至有些人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什么他们会犯下这些有悖人性的罪行?李中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充分的心理素质教育,缺乏人生必备的15项基本能力,因此导致了仇杀、愤杀、伤人以及矛盾冲突等情况。
在李中莹看来,能力的缺失害人害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其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如下:
·建立自我意识
·说话达意
·与感觉一起
·理性与感性并重
·多线思维
·从别人角度看自己
·解决困难的能力
·面对及处理冲突的能力
·对失败及挫折的正确态度
·面对分离的正确态度与能力
·对金钱的正确态度
·感恩的心
·对事物的观察与正确判断
·了解本人学习的模式(含学习兴趣)
·有效生活在系统里的正确态度
在以上15项基本能力中,前5项尤为重要。家长若不从小对孩子施以恰当而正确的教育,帮助其逐步培养出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方面的能力可能会慢慢缺失,从而增大其出现各种偏差行为的概率。对于培养“人生15项基本能力”,李中莹将其称为“心理素质教育”。他强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充分的心理素质教育,这是孩子能够有效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获得成功、快乐人生的基础。
亲子关系必修课:
扫除上一代亲子关系的阴霾
身为亲子关系心理专家的胡慎之,几年前还纠结于自己和父亲的关系。这么多年来,他甚至还时常沉溺在“我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的纠结里无法释怀。
“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是老大,弟弟是早产儿,12岁之前体弱多病。所以,父亲对弟弟的要求是‘活着就行’,为了全心照顾弟弟,我被送到奶奶那里。父母一方面不照顾陪伴我,另一方面却对我期待极高,他们希望我光宗耀祖。所以我小时候就养成了‘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个性,这很不好。”
3年前,胡慎之还常常因为吃饭这样的小事而情绪失控。比如,公司订餐,送餐的来晚了5分钟,他就会气愤不已,先是训斥迟到的送餐员,然后再不分青红皂白斥责一通负责订餐的职员。
每天要处理的事很多,胡慎之都特别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为何吃饭这件事会让他如此愤怒?他说:“因为某些重要的心理原因,男人是受不了饿的。”胡慎之之所以无法挨饿,其实是源于儿时父亲对他的严苛,源于他和父亲难以亲近的关系模式。
小时候的胡慎之很调皮,所以他一旦犯错,父亲就让他跪在小板凳上,然后面壁思过3小时。要命的是,被罚常常都是放学后该吃晚饭的时候。家人坐在桌旁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胡慎之却饿着肚子下跪、面壁。妈妈和奶奶向父亲求情,让胡慎之先吃完饭再面壁,父亲坚决不答应。
“那时正是我长身体的时候,挨饿的滋味真是刻骨铭心。我永远还记得那种滋味,我当时对父亲恨之入骨。但慑于他的威严和强大,我从来不敢反抗,是能躲就躲。”胡慎之说,他压抑着自己的愤怒,按照父亲的期望,一直做着乖乖仔。
大学毕业后,胡慎之被分配到防疫站工作。一次,他去一家饭店检查卫生时,饭店老板给他们安排了午餐,但却忘记通知厨房。等胡慎之和同事做完检查准备就餐时,饭店的服务员却说,没有他们的午餐。
胡慎之突然大发雷霆,他叫来饭店经理和老板,把他们挨个儿狠狠训斥了一番。尽管,对方说已经在准备他们的午餐,但胡慎之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因为这次“挨饿事件”,年轻气盛的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停找这家饭店的茬儿。从那以后,他更是一到饭点必须马上吃上饭,否则就会大发雷霆,把身边的人吓得不敢出声。所有人,包括胡慎之,都不明白为何他在吃饭这件事上,如此敏感和不可理喻。
直到3年前,胡慎之在成都机场正准备上飞机时,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依然是那个父亲,即使儿子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觉得不够光宗耀祖,所以依旧对他很有要求。胡慎之突然对父亲说:“爸,我有你这个父亲,是我的命;你有我这个儿子,也是你的命……”这句没头没脑但却脱口而出的话,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胡慎之突然感到如释重负,突然觉得他向原本疏离的父亲走近了一大步。他终于接受了有这样一个父亲的事实。“以前,我一直想,我不该有这样的父亲,我应该有更好的父亲。”胡慎之说,那一刻他明白:这个老头子是自己父亲的事实不可能更改,如果自己不想一直和他这么对峙下去,那么就不能再抱怨而是接受。
胡慎之说,明白这个道理时,他已经做了父亲,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并非全由父亲造成,因为他可以为自己负责。他也因此明白了:自己为何经常因为吃饭而情绪失控的缘由,是把对父亲让自己挨饿、对自己严苛过度的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胡慎之坦白,在和父亲关系改善之前,他一直想用叛逆来“报复”他,比如他放弃了父亲认为不错的工作而选择了心理学专业。所幸,后来专注于亲子关系研究的他,最终主动迈出了亲近父亲的一大步。
很多向胡慎之咨询亲子关系问题的父母,都有着和他极其相似的经历:比如有一个严苛“无情”的父亲,用自己以为好的方式去教养孩子,却不知道孩子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还有的母亲一味地宠溺孩子,把明明是一个瓜的孩子当做梨来养,“瓜”显然无法成为“梨”,但母亲却会对孩子大发雷霆,把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还不觉得自己有任何责任;还有的父母,自己和伴侣的关系异常紧张,却妄图要在自己和孩子间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当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父母,当我们和父辈之间有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时,显然,我们是很难处理好当下自己和子女的亲子关系的。
“小萝莉”“妈宝男”:
“袋鼠妈妈”为何噩梦连连
胡慎之说:“所有的父母都想成为子女心目中最好的父母,而他们的孩子最好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做梦都希望自己变得和那些‘庸常’的父母不一样。”这些人想要超越和区别的对象,常常是他们自己的父母。他们小时候,父母或重男轻女、脾气暴躁,或忙于工作而不陪伴孩子。于是他们在很小时就发誓:“哪天我做了父亲(母亲),一定要和我的父母不一样。”
如果不是自己后来从事心理学研究,那么当他也做了父亲后,胡慎之十有八九可能也会像当年的父亲一样,用“挨饿”来惩罚孩子。尽管,他是那么痛恨拿挨饿来惩罚孩子的父亲。“我们总想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当然,很多人也真的能做到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但‘不一样’就是好的吗?”胡慎之常常这样问那些不想重蹈自己父母覆辙的年轻父母。
现在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疼爱过火了。“不许别人碰”是这类妈妈最大的特点,她们中有些人,甚至不让自己的父母碰孩子。孩子哪怕离开自己一小时,妈妈都不放心。
母亲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然十分依恋母亲。这时,问题来了,一方面,她想做一个“完美妈妈”(多半是她儿时对妈妈的完美想象)不准任何人碰孩子;另一方面,孩子一天到晚黏着自己,妈妈又觉得很无力。特别无力时,她会求助于丈夫、父母和公婆,一旦家人没有如她所愿给出教养孩子的合理方式,她就会转嫁焦灼、愤怒、压抑,亲子关系的矛盾扩大到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到最后,这个妈妈会满世界找专家,期待能从那里得到正确教养孩子的方法。
“很多心理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工具,但唯有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很难借助工具解决。”胡慎之说,首先,大部分求助于心理专家的母亲,倒是很愿意倾诉、沟通,但问题是,她们愿意倾诉的,全都是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孩子的抱怨和担忧。她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承认自己有问题却不愿意说出来。这样的求助,无论对方是心理专家还是朋友,都会陷入困惑和无奈。专家也没法告诉她该怎么去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长不大的“小萝莉”,让人觉得她们可爱、单纯,但胡慎之却恰恰觉得反映了一种很糟糕的亲子关系。差不多所有“小萝莉”都是“大叔控”,她们喜欢比自己年长得多的男人,而大叔们刚好喜欢长不大的小女孩。于是,妈妈们的“小萝莉“被“怪叔叔”拐走了,她们更加愤怒,也更加无力。殊不知,这都是妈妈过于照顾和保护孩子而造成的。当“小萝莉”真的长大,就很可能弃“大叔”而去或被“大叔”抛弃。于是,妈妈们新的烦恼又来了:长大的女儿不再和自己亲密,她们还变得敏感而叛逆。
如果是儿子,有些妈妈会这样想:“我要把儿子拉到我这边,万一老公对我不好,我还可以拿儿子治他。”于是,天天黏在妈妈身边,长不大的“妈宝男”出现了。胡慎之说,他曾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9岁的男孩,竟然还在和妈妈睡!医生检查后发现,这个高大英俊的男孩,竟然没有正常的性冲动和性能力!“他把自己了,我指的是心理。永远无法正常地恋爱、结婚,他只会爱自己的母亲。”
胡慎之说,“小萝莉”“妈宝男”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不男不女”,而这和他们与母亲的关系过度紧密不无关系。而母子、母女关系过于紧密,说明他们与父亲关系的异常疏远。胡慎之说,现代社会里,几乎有80%的父亲是缺失的,他们有的忙于事业,有的忙着找“小三儿”。于是,家成了妻子和孩子一起困守的地方。妈妈将所有能量转移到子女身上,过度保护和要求,她们害怕孩子长大,害怕他们像丈夫一样疏远离开自己,不知不觉就培养出长不大的“小萝莉”和“妈宝男”。
因为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就会小心翼翼,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当他们一旦长大了,这种冷漠和隔阂就会更甚。胡慎之说他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反之,父母过于保护、疼爱的孩子,恨不得像袋鼠妈妈一样把孩子装在自己“爱的口袋”里的孩子,看起来与妈妈的关系亲密无间,因为他们被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实际上,他们悲观、压抑、敏感、讨好和多疑,他们的心和母亲其实相隔甚远,根本就构不成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
真正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呢?为了更好地处理两代人的亲子关系,我们是否还要回头重温自己和上一代的关系,然后才能让亲子关系变得真正亲近?
接受、尊重和陪伴:
亲近没有那么难
胡慎之说,一个单亲妈妈向她求助,因为她生下儿子后,就没再上班,将全副身心扑在孩子身上,无微不至地陪伴和爱护。后来丈夫车祸离世,她也没有再婚,找的工作都是在家里兼职的,以便更好地陪伴、照顾儿子。儿子从小就很乖,跟谁都说他有个世上最好的妈妈。这个妈妈也一度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她终于成为了自己儿时期望的“完美母亲”了。她说,当初自己出生后一个月,父母就因为工作太忙把她送到了乡下姥姥家,直到上初中才被他们接回到城里。
“父母一点都不爱我,他们陪伴照顾我的时间少得可怜。所以我长大后跟他们一点都不亲,他们心里难过,我何尝不是?我从小就发誓,等我做了母亲后,一定要给予孩子满满的爱……”这位妈妈说到这里泣不成声,因为儿子一到青春期,突然变得很叛逆,连看她一眼都觉得费劲!胡慎之说,当他听完这个妈妈的叙述后百感交集,也有一丝丝欣慰。因为,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后,没有几个父母愿意袒露自己的“秘密”,比如儿时的生活经历。对心理专家来说,每个纠结于无法更好地和孩子相处的父母,他们都或多或少和自己的父母有类似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并横亘在心里没有得到解决。但可悲的是,没有几个做了父母的人,愿意说出自己有着怎样的父母。他们觉得现在和子女的关系不紧密,和自己的过往没一点关系。
这是不对的。胡慎之建议这位妈妈,先回头梳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理解当时他们和自己的不亲近是迫不得已,从而将他们留给自己的阴影驱散,然后再好好地看待并处理自己和儿子的问题,亲子关系可能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很多人抱怨父母,说他们对自己的抚养和教养不够好。但胡慎之却说,不能一味否认老一辈和他们的亲子关系模式。“我特别羡慕父辈的婚姻模式,那种只有两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养活的关系模式。现在呢,似乎单亲父亲或未婚妈妈,只要能挣钱,一个人也能把孩子养得很好。”胡慎之说,但这种“很好”背后的心酸和无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现代家庭里亲子关系很紧张的另一个表现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是‘鸵鸟式’的,冷冷地过日子,彼此之间很疏淡。他们的情感需要,似乎并不需要从伴侣、孩子那里获得。我们有时间玩微博、微信,放假在家,丈夫打游戏,太太看韩剧,孩子玩iPad,没有最基本的陪伴,更别谈沟通交流。亲子关系如何形成?两代人如何亲近?”胡慎之说,他很怀念自己小时候,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渴望》的情景,一起等候、争论、欢笑和感动。“但是现在很多人,在拒绝或不知道怎么去和伴侣、孩子沟通。我们的陪伴愿望都很强,但回避的愿望却更强。”
这些现象让胡慎之感到担忧、寒心也无力。所幸,已经和父亲重建亲密关系的他,更明白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儿子刚上小学,胡慎之坦言自己对儿子的陪伴太少。孩子住校,他又很忙,成天飞来飞去的。可是一旦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他就会想方设法推掉,然后去陪伴孩子。他希望自己的这些做法,能给一些父母以启示,那就是不要老以“我很忙”“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做借口,错失了很多原本可以和子女很亲近的机会。
“请时刻觉察自己。当你对孩子心怀不满的时候,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不要让孩子成为满足自己或推卸责任的工具,要勇于承认自己内心的无力,懂得把自己和孩子分开。”胡慎之说,同样的一碗饭,宝宝自己扒拉进去和被人一口口喂下去是不同的;同样一个放在抽屉里的玩具,妈妈拿给宝宝,或者宝宝自己寻找到,宝宝的体会是决然不同的。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46-03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扩大,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形成趋势,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流动青少年人数逐渐增多。多数在城市流动的青少年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更易出现亲子关系等问题。《大兴区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青少年帮扶计划》项目针对某中学的流动青少年开展了相应的社会服务。这个中学的流动青少年都是十二岁至十四岁的初中生。项目组在前期调查了解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冲突频发,并由此引发了这些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亲子关系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在处理亲子沟通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亲子问题的认识、加强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从而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在前期个案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了“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
一、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背景
(一)小组的理论基础
本次小组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亲子沟通理论和萨提亚沟通模式理论等。
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在小组中真实地表现出各种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的行为,也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和感受,同时也会呈现自身行为的后果。这样,组员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从而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小组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增加个人的适应。
2.亲子沟通理论。亲子沟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际沟通,特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各种言语和非一言语的形式交流信息、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合作的过程。和一般的人际沟通一样,亲子沟通也会出现沟通障碍、沟通不畅等问题。因此亲子双方需要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倾听技巧、表达技巧等来改善亲子沟通状况,提升亲子关系。
3.萨提亚的沟通姿态理论。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模式称为沟通姿态。沟通姿态可以反映出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萨提亚把沟通姿态分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五种类型。其中前四种是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是非健康的沟通方式,具有沟通间接、暧昧不清、不真实不坦诚的特点。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曲意迎合他人;指责则意味着藐视他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超理智表现为过分谨慎和僵化,保持非人性的客观;打岔是超理智的对立面,表现为回避问题,不表示明确的立场,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与前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不同,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是健康的沟通方式,人们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一致,具有直接、清晰和坦诚的特点。
(二)小组的目标及目的
小组的总目标为促进组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提升亲子关系。小组的具体目的包括:第一,认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组员留意自己的沟通姿态和方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第二,审视自己的亲子沟通状况,找出和克服亲子沟通的种种障碍,学习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第三,通过小组互动,增进亲子双方的了解,进行现场有效沟通的实践,改善亲子的沟通方式,提升亲子关系。
(三)小组的特征
1.小组性质:身心教育小组。
2.时间安排:2014年3月8日起每周六下午2:00至4:00,持续六周共六次活动。
3.地点:某中学音乐教室。
4.小组组员:6对亲子(前三节为家长小组,后三节为亲子互动小组)。
关于小组特殊安排的说明:前3次活动为家长小组,后3次活动为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的小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项目组已经在前期对6个学生子女进行了充分的个案方式的沟通辅导。根据学生要求、驻校社工建议和家访等调查,把这次沟通小组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家长对于自身亲子沟通状况的反思和关于沟通技巧的学习;一部亲子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和亲子关系的培养。
(四)组员的招募、确定和说明
本次小组组员的招募范围是存在亲子沟通问题的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招募范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个案辅导和亲子沟通辅导的学生家庭,但是之前这些学生的家长并没有参与进来。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发现这些家长也需要进行亲子沟通辅导,但他们大多因为工作时间关系、或怕被看作问题家庭等原因不愿意接受个案方式的家庭辅导,而比较能接受的是类似家长会形式一样的小组工作方式。
因此,对本次小组组员的甄选,项目组采取了公开招募、积极动员和自愿报名的方式。驻校社工在小组工作准备期通过家访和电话说明的方式对小组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介绍。在接受报名后,又根据组员实际是否存在亲子沟通需要或对提升相关技能感兴趣的情况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6个家庭、6对亲子。
二、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实践过程
(一)小组实践过程之家长小组部分
第一次小组――有缘相逢,规范前行。
活动目标: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标;制订小组规范;引导组员思考自己在改善亲子沟通方面的责任。
活动内容:介绍小组组建缘起;组员自我介绍;带领者促使大家建立友好关系;明确小组规范;进行《亲子沟通评估量表》的自评活动,并在分享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分享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问题;总结。
活动成效:对小组目标的讨论和对小组规范的制订让组员明晰了参加小组的目的和要求,组员形成了对小组的基本认同感。亲子沟通的评和分享活动让组员开始思考自己在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和责任。
第二次小组――我的沟通姿态。
活动目标:了解自身亲子沟通中存在的无效沟通;了解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自身的沟通姿态进行;尝试实践改变不良沟通姿态的方法。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通过热身游戏让组员了解无效沟通的弊端;组员分享亲子沟通中的困惑和解除困惑的尝试;带领者介绍萨提亚的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对照自身进行思考;引导组员思考和讨论改变这四种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的方法;家庭作业:记录接下来一周在某件事情上和子女的沟通障碍、沟通姿态和解决方法。
活动成效:组员对的沟通姿态理论介绍很感兴趣,并能结合自身积极寻找沟通障碍存在的原因。在思考如何解决不良沟通问题时,组员能够相互提建议,促进了小组凝聚力的发展。
第三次小组――表里一致来沟通。
活动目标:了解表里一致型沟通姿态的构成要素;学习和掌握良好亲子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组员分享家庭作业;小组讨论:表里一致型的沟通姿态及其构成要素;头脑风暴:亲子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有哪些?带领者引导大家总结出10条内容。家庭作业:回家后和子女交流参加亲子沟通家长小组的情况,准备和子女一起参加接下来的三次亲子小组活动。
活动成效:组员能够思考和分享提升亲子沟通效果的观点和意见,讨论和互动提升了组员之间的信任感和支持感。
(二)小组实践过程之亲子小组部分
第四次小组――亲子沟通,知己知彼。
活动目标:让6个子女顺利融入亲子小组;促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活动内容:带领者欢迎子女组员的加入;家长和子女相互介绍;家长简单总结自己参加之前小组的情况和收获,子女分享家长参加之前3次小组后的改变;亲子游戏;总结和分享。
活动成效:加入小组的6个子女以前都做过个案辅导,工作员对她们比较熟悉;并且6个子女彼此之间也相互认识,所以对于融入小组没有太大的困难。亲子互动游戏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交流沟通。
第五次小组――顺畅沟通实践之如何听、如何说。
活动目标:在亲子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练习倾听技巧和语言表达技巧;促进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
活动内容:回顾上次内容,了解本次活动目标;亲子游戏;角色互换之情境再现游戏(情境一:放学之后……情境二:考试不及格……情境三:周末安排冲突……);分享和总结;提醒下次活动为最后一次活动。
活动成效:亲子之间通过互动游戏不仅增进了感情,而且意识到了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进行交流。对亲子之间沟通技巧的实践应用也让组员对以后亲子关系的改善充满了信心。
第六次小组――亲子同行,未来很美。
活动目标:引导组员反馈在小组中的收获与心得;鼓励亲子之间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相互信任和支持,能够坚持良好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处理离别情绪;评估小组效果。
活动内容:回顾整个小组的过程;分享收获与感受;游戏活动:“写给子女/父母的一封信”;留影纪念;小组问卷评估。
活动成效:实现了小组结束期的最后总结和离别情绪的处理,以问卷等形式实现了小组的结果评估。
三、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小组的效果评估
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小组的效果评估采取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分享环节,会对组员进行满意度的咨询,以及对小组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员和观察员也会对小组的开展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小组六次活动全部结束后,进行了一次较正式的问卷评估。
根据评估反馈的结果,92%以上的组员认为小组的活动内容与小组主题完全契合、小组的活动目标已经达成,对带领者和工作员的表现表示满意,觉得自己参加小组收获了很多,并建议以后多开展类似的小组活动。一个家长讲:“自从学了沟通姿态的知识后,现在只要我想指着女儿发脾气的时候,那个指责型沟通姿态的画面就会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提醒自己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接下来能够去认真听听女儿讲讲她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像朋友一样地和她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二)小组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虽然组员对小组的效果总体评价较好,但是带领者还是总结了小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进行了检讨和反思。
1.小组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小组的第一次活动时,出现了两个意外情况导致小组开始延迟,一是小组活动场地没有事先清扫,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到达后才开始清扫整理;二是因为事先联系欠妥的原因,出现了有的家长迟到的现象,致使小组规定的开组时间延后,更使第一次小组活动延时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另外,准备过程的不足还表现在带领者和驻校社工事先沟通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于组员的情况驻校社工比较了解,但是小组开组前带领者和社工没有详细进行沟通。导致带领者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花费不少时间来了解组员的亲子关系的详细情况,造成了小组时间的浪费。
其次是小组带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范要求的问题。在小组过程中存在家长迟到甚至缺勤的状况,但是带领者和工作者除了再次强调规范,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二是带领者的一些语言表达和活动设计超出了个别组员的接受程度。因为家长组员是农民工,有些组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且还有一个不识字的组员,对于有些专业的书面语言表达较难理解。好在带领者和工作员发现这些情况后马上改进了语言表达方式和活动方式,才没有影响整个小组的发展。
2.检讨和反思。第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组员的确定,组前面谈非常重要,带领者、工作员要和家长及其子女对小组的主题、目标达成共识,详细了解家长及其参加活动的实际困难。另外,带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小组开组前一定要充分沟通、密切配合,不仅要做好场地、设备、人员的准备工作,而且要事先做好应变各种突况的准备。
第二,在小组规范方面最好让小组组员自己确定,即从组员的角度启发他们自己建立相应的小组制度,并且要明确如违反规范应接受的惩罚措施。带领者和工作员不能为了担心组员丢面子或者担心组员退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活动安排和效果。
第三,带领者还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带领技巧。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带领者事先充分做好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和知识储备。另外,在实际带领小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技巧的运用,特别是要能够在带领过程中做到敏感发现及时回应,对组员有高度的关注,对其认知和情绪要及时察觉和反应,从而促进小组中同理和共鸣的产生,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亲子活动,小学,低段教育
每当听到这些话,我越感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作为家长,他们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家长应看到,儿童既是自己的子女,也是国家的未来,自己有责任与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互相之间能够进行密切的交流呢?笔者认为让亲子活动课程走进低段小学课堂,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激发家长积极与学校、教师合作的态度;也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亲子活动能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意识,了解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好的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亲子活动课程在小学低段教育中起的作用,做些说明。
一、亲子活动增进学生交往,帮助低段学生提高适应能力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对什么都很陌生,有的学生会出现精神高度紧张的现象,还有的会出现焦虑、情绪郁闷的现象。怎样才能使他们尽快的进入小学的学生生活呢?亲子活动正好在这飞跃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孩子们在父母亲人的带领下,参与老师们组织的活动中,逐渐对学校的环境、老师们有了了解。使孩子在活动中走出了原有的生活圈子,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意识,开始了人生最初的各种尝试。
如:学生一进学校,第一天上课,我就会用相机记录学生在学校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放在家长QQ群或微信群上,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让家长放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爱自己孩子的。
二、亲子活动增进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在亲子活动中,让一些有育儿经验的家长对其他家长进行再教育,让家长树立科学家庭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造就因教育而美好的亲子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
如:我们班有一本《阳光家长漂流日记》在日记中家长可以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讲讲和孩子之间的趣事,说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也可以议议学校班级的建设,还有自己在育儿中的困惑,大家集思广益,互学互鉴,在这里许多家长改变了自己对小学低段的认识。开始很多家长都认为一二年级没有关系,以后大了,懂事了,成绩就会提高的。在这本日记中家长认识到了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愿意配合老师搞好教学质量。
三、亲子活动增进家庭成员关系,促进低段学生健康发展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将对孩子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但由于现代社会中,家长的压力较大,被自身的一些问题所缠绕,就会产生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态度较急躁,导致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缺乏应有的和谐、愉悦。还有些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这种亲子关系也是不正常的。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亲子关系健康发展,同时对幼儿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如:我在学生一年级元旦节时,邀请家长参加班上亲子主题班会,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成长,特别是亲子运动会,许多家长参加完后都感慨万千,觉得自己好久没有这样开心地笑了,仿佛间自己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长们说:想想自己整天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真是没有拿出太多的时间和孩子快快乐乐做游戏,真真心心交流,认认真真倾听孩子的想法。特别是在运动场上,家长和孩子们齐心协力完成一项游戏时,我们看到孩子们脸上那开心的,那快乐的笑容,我们知道这种笑容就叫幸福!
四、亲子活动增进家长间的相互理解,为低段学生搭建沟通桥梁
古希腊某位哲人曾说过:感情是由交流堆积而成的。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血浓于水,亲子之情虽是与生俱来,但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现在大多数父母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及不断学习、提高中。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较少,从而造成对孩子了解不全面,不客观。出现“护短”行为。当孩子间在学校发生了争吵、打架等行为时,家长总觉得自己孩子没错,把责任归咎于别家孩子。这样“护短”不仅给老师、家长的教育带来了阻力,而且使孩子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性。亲子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消除家长“护短”会让孩子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孩子和家长双方更好地交流,促进家长和学校更好地沟通,加深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达到家长与孩子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良好效果。
如:我班有这么一个家长(奶奶)总是觉得自己孩子全是正确的,当老师批评他孩子时,他认为老师不爱他的孩子;当有学生和他的孩子发生冲突时,他会毫不犹豫去辱骂其他学生,有时甚至动手打其他孩子。让我头痛不已,其他家长也怨声载道,孩子们只要一谈到这个家长就谈虎色变。我找家长谈了多次没有实际效果。正在这时,我们班刚好开展《我的成长,您的微笑》主题班会。当谈到我(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形象时,这位孩子就谈到他没有朋友,这全是家长造成的,他有时是故意去弄其他同学,目的是想让同学和自己玩。我随即问道:那你觉得你的家长爱你吗?那孩子答道:“爱,但不是我需要的这种爱!”在实话实说这个环节,也有许多孩子谈及了这个问题。在我的成长您的微笑这个环节时,这位家长意识到自己这种爱实际是一种伤害,不光伤害了自己的孩子,也伤害了其他小朋友。
通过这样的亲子沟通活动,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老师与家长之间有了心灵深处的沟通,如果没有这样的沟通,就不会相互理解,家长在家庭中不能有针对性,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更好的引导和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是亲子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特征,还影响其智力发展与学习成绩。我园一直以来,注重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但家长受传统教育以及文化程度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忽视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因而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融洽的亲子关系,并提高以珠心算教学,促进幼儿思维,专注力,反应能力等各方面综合发展,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珠心算教学作为我园的特色教育,在注重教学的同时,不断探索珠心算亲子教育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延伸了珠心算启智功能的作用,更好的拓展教育社会化功能。
一、全园总动员,学习珠心算
珠心算教学作为我园的艺术教学,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上的教师。因此,让所有教师了解珠心算,才有利于家长对珠心算的了解,使家长接受珠心算教学。为此,我园开展了珠心算教学培训,并深层次挖掘其教育的潜能。如,让教师转变观念,知道珠心算教学不是一味的算题,拨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加强了幼儿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让孩子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得到全身心发展。只有教师都拥有了正确的教育观,才能从开始就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
在家校长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习活动,使家长进一步了解教学。
1.学期初布置珠心算教学知识展板和教学活动场景照片,家长座谈等,使家长认识和了解珠心算。
2.召开家长会,进行集中教学培训,和家长进一步深层次交流,向家长介绍珠心算的起源、意义和基本的拨珠方法,介绍亲子游戏和亲子关系在孩子们成长中的作用,提出家园配合的重要性。了解教学的形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请家长当学生进行本学期知识点培训,并教给家长很多正确辅导孩子的方法。如在让幼儿进行两位数和一位数直加的珠映像时,家长可以利用资源,和孩子玩买玩具的游戏:家长和幼儿一人扮演售货员,另一人扮演顾客。顾客想买哪一件玩具,必须算出玩具上的题,算队就能买走玩具。两人轮流游戏,最后以玩具买多的一方为胜。
3.注重课后家园交流,使家长了解幼儿所学的情况,做好巩固和加强。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又能使教师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教学方法调整。
4.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家园无障碍沟通。针对有的家长较忙,不太来接孩子的情况,老师会定期和家长进行网上或是电话沟通,和家长进一步交流,做好家园配合。
三、教学内容展示,教学方法透明
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每节课上课的内容和教师教学方法,教师将每节课的教案都会出示在教室外的展示栏中,使家长及时掌握正确的辅导方法,了解教学进度。
教师会不定期的向家长提供教学游戏,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让幼儿建立两档珠映像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跳舞毯的游戏,家长口报题目,幼儿站在跳舞毯所显示的答案上(左脚站的表示十位上的数,右脚站的表示个位上的数。)整个游戏,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两位数的认识。家长也会将自己的好方法贴在展示栏中,供其他家长借鉴,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开展多样的亲子活动,增强亲子关系,促进幼儿社会培养
1.亲子游戏促进亲子关系,活动起到家园共育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举行亲子活动。这样即使家长感受幼儿学习的形式,又增进亲子关系。如我园举行的“珠算一家亲”活动,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准备了若干种亲子游戏, 孩子和家长都玩的很开心,孩子们感受的了亲情,家长也如同回到自己幼儿时代。
2.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素质教育
珠心算在技能的同时,更是提高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如“家长宝宝擂台赛”将孩子和家长分为两队,教师出题家长和孩子比赛,赢得一组将得到红旗一面,胜出的队进行奖励,孩子和家长的兴趣都很高,并且增强了幼儿的团队意识,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培养幼儿社会往行为中,在亲子活动中设计“武林大会”,很多家长可以和每个小朋友认识和交流并回答家长手中的问题,当孩子回答对阿姨的问题后会得到小桃心,孩子的社会交往得到培养,并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一举两得,延伸了珠心算教学的意义。
在活动之后,教师和家长一起进行座谈和总结,为家长分析本次活动设置各个环节的意义和目的,在展示孩子成果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专注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反应能力等等,并会教给家长育儿的正确方法,和家长一起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父亲,孙云晓一直以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女儿,不给孩子压力,不以分数论英雄,倾听孩子的感受。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之中,女儿也不慌不忙地优秀成长着。
零压力成长:
上普通的学校,做普通的孩子
从小学到高中,我女儿没有上过一天重点学校。因为她觉得重点学校不适合自己,她不喜欢竞争很激烈的环境,觉得普通学校更有充分的自由。我们一直尊重她的想法。我常常跟女儿说:“上不上重点没关系,好好努力就会有前途。”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喜欢高压竞争的环境,也不妨选择重点学校。
有一次,我出差途中给女儿打电话,问她期中考试考得如何。“哎呀,老爸,你可得有一点心理准备,我这次考试可能有一门课不及格。”女儿很自责。“是吗?没关系,两门课不及格也没什么,我觉得你挺努力的。咱们去拜访拜访你的老师,看看你这次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努力一下肯定就能通过,你说呢?”其实,我内心也不乐意孩子考试不及格,但是我了解到她已经努力了,而且她本身已经很愧疚和无奈,我一定要给她理解和勇气。
我觉得一两次没考好不重要,因为考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可以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改进的。家长帮孩子吸取教训找到症结所在,他的成绩自然就会好起来。如果给他压力,甚至打骂,孩子以后会更加考不好。
女儿填高考志愿时,我们和她一起认真地研究了两个大专。我们从没给过女儿学业上的压力,如果她只能考上大专,完全也可以接受的。没想到,女儿竟瞪了我一眼,说:“太瞧不起我了,我难道只能考一个大专吗?我想考复旦大学!”我当时调侃道:“你做好大专的准备,复旦的梦不做白不做。”
女儿能奋力拼搏,更好地说明父母不慌孩子就会不慌,在平和的状态下,孩子反而能发挥得更好。
发展特质:
让她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我平时从不以分数论英雄,不看重成绩,但很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女儿会因能解出一道难题而有成就感,会为完成一个小手工而开心,我会在生活中鼓励她每一点的进步。当她有更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时,会更自主地去探究和学习。从小,我就让女儿接受这个观点: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得能力,不是和别人比,更不是和别人竞争,就是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习的兴趣、探索的兴趣。让孩子把求知的过程看成充满快乐的过程。
我很赞成“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孩子而言,我觉得“成功更是成功的妈妈”。从小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会更自信从容。女儿自小就在社会实践之中发展了她的优势潜能。从小学到中学,女儿都一直担任学生记者,为学校广播站、校报做各种采访报道。在这个过程之中,她体验到快乐,认定了自己以后适合当记者,梦想着能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成功的体验,让她的梦想变得更具体,也让女儿愿意为梦想去努力。女儿高二时,我们特意带她去复旦大学参观,但并没期望过她真的能考上。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女儿不仅考取了复旦大学,毕业后更是成为驻日记者,在她喜欢的工作上游刃有余地努力着。
无障碍沟通:
温馨氛围下的交心
每天女儿放学归来,我都会到门口迎接,给她一个大拥抱,然后会察言观色:“哟,谁欺负我闺女了,脸都拉得成河马了啊?”女儿“扑哧”一笑,一股脑儿地讲出来。我会认真倾听,关注她的感受,及时化解她的情绪。
每周末,我们都会开一次家庭会议,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温馨放松的状态下,一家三口享受美好的下午茶时间,分享趣事、倾吐心声。同时,在畅谈之中,我会将人生经验和感悟传递给女儿。
之后,随着女儿步入青春期,她更愿意与同伴交流,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孩子跟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变少,这是青春期的一个自然现象。
我们选择带孩子一起旅行,或者邀约几个家庭一起去。旅行是很便于沟通的。在旅行途中,家庭成员必须要一起商量玩的路线、住宿安排等等。空间的改变,能创造出一种交流的气氛。而且,有同伴一起,孩子们会打开心扉,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
爸爸妈妈应该也是有爱的,只是妈妈的思维就是爸爸“该”她的,无论做什么无论做多少都是“该”,没有一点感情,反而时常没有达到预期,妈妈埋怨、爸爸被埋怨、子女受影响。(埋怨别人和被别人埋怨都很痛苦)换一个思路,爸爸不是“该”而是“爱”,那妈妈会觉得自己幸福、爸爸会觉得被人理解被人肯定、子女会觉得家庭幸福。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父母已不可改变,我们呢?
妈妈每年有土地租金、农业补贴、养老金,小病有存款大病有土地做保障,需要我们给什么?给我们带孩子图什么?图我们念她的好。老人带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不“该”我们。换一个思路,妈妈不是“该”我们而是对我们有“情”,那妈妈会觉得我们念她的好、你只有感恩而无埋怨,一家人祺乐融融。一念之差,你不用多付出任何东西,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婆婆不是妈媳妇也不是女儿,但总要相处,既然绕不开选择一个好的相处方式就尤为重要。先明确一点,你们谁也不“该”谁的。我们所有的财产都是夫妻共同财产,我拿一百给妈妈,拿的是共同财产,她不会念我的好,当儿子的真的“该”妈的,你拿一百给我妈,拿的也是共同财产,她念你的好,我也念你的好;你给我买一件衣服,我不怎么念你的好,锦上添花而已,你给妈妈买一件衣服,她念你的好,我也念你的好,犹如雪中送炭。同理,婆婆对媳妇好,媳妇记得,儿子也会记得;婆婆对儿子好,儿子不记得,媳妇反而埋怨区别对待。所以,婆媳关系会相处得“对对方好”,不会相处得“以儿子为中心”。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俗话说日久见人心,长期相处的人之间最重“心意”,以真心换真心,忌耍聪明玩手段。怎么说怎么做都没有怎么想重要,忍得了一时能忍一世么?日久总会露马脚,总会见人心。别人是不可控制的,与其说别人“该不该”,不如把主动权让给别人,说别人有没有“情分”,你有情我有意你不仁我不义。结果已经注定谁还会努力?注定不会失去谁会珍惜?这样就可以把一个注定的关系转化为一个变化的相互关系,互利共赢的关系才是注定最长久。
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爱情放在第一位,爱屋及乌,你的亲人就是我的亲人;兄弟姐妹侄儿侄女,放在第一位,爱情就没有了。爱情就是具有排他性,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共有的,岂容别人一般重要,安全感何在?别说是活人,就是死人也不接受。将心比心,你能接受我心中有一个人(即使是死人)比你重要? 你能接受我哥跟你一样重要?
血缘关系是无法断绝的,但怎么能是“一成不变”的,怎么能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们重要的份量也不会变”?正是这种亲人的“宿命论”,让亲人之间毫不珍惜,因为注定不会失去怎么会珍惜;让亲人之间毫无动力,因为结果已经注定怎么会做无谓挣扎;让亲人之间毫无顾忌,肆无忌惮,说最恶毒的话,做最恶毒的事,因为“重要的份量也不会变”。换一种思路,我们和乐乐、祺祺是血缘关系,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但我们的关系永远不会改变吗?我们善待他们、我们让他们做留守儿童、我们遗弃他们、我们虐待他们……无论我们怎么对待他们,他们都认为我们的关系永远不变吗?还是等他们长大了,孝敬我们、辱骂我们、殴打我们、虐待我们,无论他们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认为我们的关系永远不变吗?我可不要这样!亲子之间有不变的部分—血缘和责任,也有变化的部分—爱和感情,我要维护我们的亲子关系、我要培养我们的感情、我要爱着他们、我也希望他们爱着我,这些都是变化的,都是亲子关系,但是亲子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不一样的,我才不要“一成不变”的亲人“宿命论”。推己及人,我对待亲人也一样,有不变的部分—血缘和责任,也有变化的部分—爱和感情,我不赞同你关于“无论他们怎么对我,我就是要对他们好”的亲人“宿命论”,你剥夺了别人对你好的动力,也剥夺了别人对你坏的忌惮,这种观点贻害无穷,简直是纵容包庇“窝里横”的温床。
关键词:家园互动亲子运动良好个性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幼儿教育也在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在现在的幼儿家庭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爸爸妈妈疼在心里,爷爷奶奶捧在手上。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不是父母包办就是长辈包揽,使得他们在性格上也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下来,这些孩子就会形成许多不良习惯,有的不愿与他人分享玩具或食品,有的则不能与同伴合作游戏,遇到困难最常用的方法是告状或使用武力。如何更好地教育好幼儿,使他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呢?为此,幼儿园倡导亲子活动,开展各种各样的亲子游戏,把游戏引入家庭,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加强亲子交流的好机会,对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而长远的意义。
幼儿亲子运动是指幼儿和家庭成员间共同开展的以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为主的一项活动。在亲子运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家庭成员起指导和暗示作用。亲子运动旨在锻炼幼儿动作技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发挥家长的特长,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为此,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运动且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进行了尝试和探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展。
一、建立亲密、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基石
注重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积极的、合作的、友善的言行与幼儿交往,要努力做到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老师。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大班在练习跳绳时,大部分孩子都能连续跳很多了,为了让孩子们更有兴致参与练习,我请来了孩子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来场跳绳比赛。第一次,爸爸计时间孩子先跳。“……50、51、52,停!”当萌萌的爸爸喊停时,第一回萌萌跳了56个,但萌萌感觉不够多,爸爸对萌萌说:“加油!争取下次进步。”然后爸爸开始跳绳,老师计时间,孩子为自己的家长数数。当老师喊停时,萌萌的爸爸一鼓作气跳了120个,萌萌对爸爸说:“爸爸,你太帅了!”
在家长们的支持、配合和鼓励下,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丰富多彩的亲子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中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倡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在孩子进入幼儿园起,我们就以家庭小分队的形式将班级幼儿分成几组,并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定期举行一些家庭小分队的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增进家长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也便于家长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各个小分队更多举行的是亲子户外活动,如爬山、放风筝或在公园草地举行小型的歌Ⅱ昌比赛。其目的是在让幼儿与家长充分接触大自然、大社会的过程中,增进亲子情感,积累生活经验,增强体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通过这一些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让家长感受到“亲子活动”与以往单纯外出活动的不同之处,体会到对孩子的教育既不是高深莫测的研讨也不是呆板生硬的说教,它就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三、亲子体育活动的形式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由于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要想让幼儿自始至终都能积极参与亲子体育活动,就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比如,在室内,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打怪兽”的亲子体育活动。如可以将家中的旧报纸揉成一个一个的纸团,然后在墙上贴一张“怪兽”的图案,和幼儿一起将纸团投向”怪兽”。幼儿对于打“怪兽”十分感兴趣,也就玩得很认真。在孩子打中“怪兽”时,父母可以适时地表扬,而在父母打中时,则要求孩子表演一个小节目以示奖励。也正是利用这一亲子体育活动,幼儿投、抛的动作技能也得到了训练。室外亲子活动的种类也很多,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成长需求,开展相应的亲子活动。如要锻炼幼儿的平衡力,可以设计“走独木桥”的亲子活动。通过父母和幼儿比过独木桥,既能让幼儿掌握过独木桥的技巧,又能锻炼幼儿的胆识,培养他们的平衡力。
四、鼓励幼儿主动尝试、大胆探索、勇于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