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2 16:3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LU Rui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One side is difficult employment, employment in winter, while they are blindly employment, frequent job-hopping, both of these two social phenomena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planning, college educat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current plight of th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is dilemma from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e school two levels, but also put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e two level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1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困境
1.1 学生层面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由于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怎么关心过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导致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参与职业规划的主动性不强。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2)自我认知不够,测评工具有待完善。准确、全面地认清自身的条件,可以避免在对自己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做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选择。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网站,各种测试题目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缺乏可信度。(3)对职业环境了解不足,职业目标模糊。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却不知道理想的工作具体每天做些什么,更不懂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等职业环境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职业环境信息未加以重视,另外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了解机会。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对未来职业表现出的一种向往,而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规划职业生涯,更没有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去做准备。(4)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随着自身学识积累、阅历丰富,以及社会发展,大学生必须及时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动态调整。定期审查自己的职业目标、生涯路线和长短期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实践中由于这是个长期和自觉的过程,缺乏督促和反馈,往往导致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
1.2 学校层面
(1)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意识。在我国,多数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目前还不够健全,基本停留在针对新生的职业规划公选课和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类讲座,而没有全程化意识,缺乏全程化规划、引导和督促。(2)缺乏专业化的高水平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专职的职业规划教师,一般是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学工部、招生就业处的教师兼职来完成。而这些人员普遍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不足,难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系统、高效地开展。(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少个性化辅导。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仍多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性教学,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指导作用不强。目前的教育方式,虽然在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但对个性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具体问题上依然茫然无措。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学生层面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好思想准备,明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比赛、讲座和公选课,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2)科学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要清晰地认知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还要利用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对行业和职业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相互结合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目标决策。制定职业目标时还应充分考虑生涯探索中的各种因素,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做出科(下转第225页)(上接第218页)学决策,确定生涯目标。(3)制定行动方案,提高行动力,动态调整促成职业目标实现。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为了提高行动力,建议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易于实现的阶段性小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一步一步实现最终目标。同时,由于生涯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种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行动方案必须留有弹性,以便实时的根据评估进行调整,促成生涯目标的达成。
2.2 学校层面的
2.2.1 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低龄化、高学历化、学科背景复杂、工作时间短,非全职化”,这是目前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点,距离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设:首先,高校挑选一批基本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具有职业规划指导经验的优秀教师,为他们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机会,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育专职队伍。另外,加大对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学院书记等人员的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力度,使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向学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2.2.2 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服务体系
(1)设立专门的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还应加强制度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大力建设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身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2)开展全程化、个性化的服务。高校应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具体来说,大一是准备与适应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职业测评。大二和大三是发展调整阶段,主要是开设与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根据专业展开不同的技能培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动态调整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路线。大四是职业准备阶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通过帮助开设讲座、提供一对一咨询、组织招聘会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路线有更清醒的认识,做出个性化自我职业决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测评体系。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等,使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相关内容,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和技巧,提高基本职业素养。
2.2.3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校企联办创业中心、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为大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环境了解的机会。这样在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经营管理以及从事该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等,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明确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还可以同时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进一步修正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2] 张莉萍,陈先庚.对高校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5(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对策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毕业生总量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设计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应对客观形势之必然,又是实现个体和谐可持续发展之必需,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还是对大学生的职业成功和生涯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科学规划人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属于探索期,这个阶段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是从多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掘优势,克服不足,加强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对自我客观理性的现实性评价,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明确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并拟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自我了解不够,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更谈不上对未来人生、职业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早日明确大学阶段乃至毕业后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使他们自觉依托自身现有条件,以社会需求信号为导向,不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健全人格、调适心理、拓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促进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清晰的职业奋斗目标,并能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逐步理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理想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生涯目标一旦确立,就会成为大学生追求成就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就会激励他们建立自信,增强勇气,培养实力,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奋斗,成功地实现自我。
5.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客观认识自我,形成对自身个性特质的准确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外部世界,分析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现状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信息,形成对职业环境和生涯机会的客观评估。这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定位,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树立与自身主客观条件最为匹配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避免盲目就业,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仍由就业指导机构附带承担,而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等事务性工作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设计不够重视,对职业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同程度不够,对职业目标选择感到茫然,这都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现任教师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党政工作部门的教师或院系辅导员兼任,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再加之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滞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它会因个人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素养、知识能力结构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而目前有些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以讲座和大课堂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对不同类别、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需求和就业方向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地分类研究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分析和职业决策指导等科学系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一是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缺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相继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尝试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几乎都未能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体验性教学环节相当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被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实行混合建制,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仅仅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职责偏重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收集、存储、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举办就业讲座,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毕业手续的办理等相关事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一生职业生涯活动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影响到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推广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政府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速出台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阵地,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此外,关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各界力量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标准,着力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整合自身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水平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就业指导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定期培训的条件和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社会专业团体合作办学,或以邀请、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校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3.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形成集全程化、实践化、多元化于一体的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5]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首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足够重视的教学地位。其次要建立起全程教育、分级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循序渐进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有层次、分级式地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结构。一方面丰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依据学校自身学科特点,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在实战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小组辅导、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丰富、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取得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行规范建制,成立专门化、独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高校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区分开来,单独规范建制,成立专门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统筹管理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方案,形成理论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节,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5.建立信息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要加强旨在为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的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借助各种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效性。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搭建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网上个性化的测试量表或调查问卷,提供网上个别咨询和生涯指导,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服务。其次要引进或开发先进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测评所具有的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式和人才测评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能力、兴趣、个性,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参考,消除其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协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最后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成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体咨询和个别辅导,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蒋广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考试周刊,2009,(46):183-184.
[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81-8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化、职业化水平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分析
有数据显示近70%的大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并且这种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男生较女生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这或许与社会对于男性的角色定位有一定关联。第二:在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大。第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一年级学生重在认识自我和规划学习生活。二年级学生希望能在认识自我基础上去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和专业基础上的职业发展,三年级学生希望能做出职业定位和选择,设定自己的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毕业班学生则希望在把握职业环境的基础之上,获得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求职指导。第四: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需求与学习成绩的关联不大;而拥有与职业相关的证书的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经历的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第五:学生更倾向于学校提供免费、专业的生涯指导,对于低支出的生涯指导可以接受。
2、大学生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整体不高
对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生涯辅导、就业指导教学,开展的个体咨询、指导服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相关讲座以及提供的相关培训与就业信息等各项服务的调查中,仅有不到15%学生表示满意。统计数据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生涯规划中涉及到真正的实践性的内容还比较欠缺,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另外专业教师的匮乏、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教育手段的落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等方面满意度都不高。这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在教育理念上、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适应学生日益强烈的自我意识,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学生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归因分析
1、历史因素分析
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劳动者没有就业的自,只能接受计划安排。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大学生要“自主择业”,改变了原来“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高校逐渐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和难度。1997年以后,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就业指导部门。然而高校的就业指导也是为了适应“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而没有关注到职业意识、职业教育等观念的培养。由于往往过多地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需要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需要,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安排”、“被计划”,这对于树立职业生涯的自主选择意识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2、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长期的儒家思想、社会等级分工,这些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都有一定的“暗示”:推崇“仕途”,安于“稳定”,缺乏创新精神。因而“求稳”、“求体面”等想法促使大批学生涌入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而不愿去西部、偏远地区去开拓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高校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充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全程的指导,职业指导还停留在事务处理的层面,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都是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宣讲,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刻不容缓,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职业性。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必须抓住大学生在校期间时间,合理科学地安排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清晰的职业定位、可行的职业规划路径,在面临就业时充满信心,从容应对,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媒体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带来的契机
新媒体轰然而至,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沟通模式的转变。新媒体的产生是媒体的革命性发展,他使得媒体技术、媒体产业、媒体参与者等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就媒体的传播和媒体参与者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的特性对于提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无疑是一次新的契机。
1、新媒体的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相应和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相对于传统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是舆论的中心,这种传播方式暗含着“自我主导”价值观的空前膨胀。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拜托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个体适应时代环境变迁,通向未来的桥梁。新媒体几何裂变式的信息传播速度,正好印证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2、新媒体的互动性为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载体
个性化教育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所学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自身个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平台,而且已经成为信息者和受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APP软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形式,有利于在交互模式中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生涯指导需求。
3、新媒体的及时性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技术平台
新媒体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容量无限的新阵地。信息传播方式多样生动,符合大学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也有利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职业测评、心理测验等可通过“网络游戏”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可通过网络终端的搭载,让学生第一时间进行相关测试、职业咨询。
4、新媒体的开放性为整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提供了实现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凸显实践性。高校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缺乏经历职场打拼,没有很充分的工作经验,面对学生提出的实践性问题往往缺乏说服力。而新媒体的宗旨要义就是“开放和共享”,通过技术、内容、传播介质等的无限开放,为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分享、创业人物的在线咨询、专家的网络点评提供了可能,有力地整合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资源。
2007年,在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得到深入发展。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考入大学后却迷失了方向,对于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适合干什么等问题不够了解,至于未来的职业岗位更是模糊,这种迷茫也导致了大学生的浮躁心态和懒散行为。调查显示,问卷中列举了 15 项你最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内容,学生的选择中“职业生涯规划”位居第一,这充分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程度。《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明确提出辅导员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这一职责。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点及主要职责决定了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的过程[1]。因此,辅导员要能在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使其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剖析后,结合社会、时代和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以及其职业倾向,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帮助其寻求达成目标的路径并督促鼓励学生朝着目标不懈努力[2]。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辅导员并没有做到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对大学生的规划教育工作,所以高校如何提供保障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积极性及参与意识是高校要深入思考和落实的问题。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1.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更了解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春风化雨的耐心和润物无声的投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及生涯发展的问题和困惑,只有熟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个体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才干、价值观念、综合素质等甚至家庭背景,辅导员都非常熟悉,这样便于辅导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缺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与辅导员朝夕相处,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信任,学生愿意向辅导员敞开心扉,倾诉在就业过程中的困惑,这样,辅导员可以帮助其解疑答惑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2.辅导员的参与可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系统工程,仅凭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教师课上的讲授,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对学生后续的规划教育就只能是辅导员老师的全程参与。高校辅导员可以借角色优势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4年的日常工作中来,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开展相应的教育,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一年级的学生教育,整个4年的教育是在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的。
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高校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一种应对选择,更是高校主动顺应时展而做的一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和转变,也是高校践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3]。所以,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设计生涯规划时,要为学生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平台,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汁比赛、职业角色扮演、学生艺术节、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科技节、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树立科学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我素质 [4]。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对职业规划教育认识不足,对学生辅导过于片面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放在―个重要位置上,高校更为关注的仅仅是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及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有效地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很多辅导员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仅限于口头传递或者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讲座,职业规划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够。
2.辅导员专业性欠缺
当前制约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是自身专业化水平不够,因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了解,当学生存在有规划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向辅导员咨询时,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缺乏专业化和科学性,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思想、学业及生活规划不能很好的引领和指导,再加上辅导员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之中,对学生的指导就事论事俱多,这样指导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3.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后续跟踪管理
当前,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和学校监督管理欠缺,学生虽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却没有将目标付诸于实际行动。部分高校虽然为学生制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档案,但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连续性、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规划也往往容易成为应付或者摆设而搁置下来,不能善始善终,最终导致原本应有的功效大打折扣。同时,学校也缺少与已就业学生保持必要的后续跟踪联系及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
三、提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用的策略研究
1.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原则
一是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当前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存在着就事论事的现象居多,长期下来,学生对辅导员单纯的说教式感到厌烦,辅导员也感到管理的苍白无力,对此,辅导员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管理有效结合,通过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在就业、升学、创业三个领域进行思考、探索,以初步确定未来出路的领域,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业领域及专业,在此基础上规划自己的学业。辅导员要时常通过谈心谈话来关心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度及落实情况,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辅导员要利用自身工作优势结合规划内容开展相应活动,比如,辅导员可以采用体验性活动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用班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游戏、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规划教育的主角,让学生动全身心投入活动体验、总结、讨论和分享,这样的教育活动既突出了体验性又突出了隐性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也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这种管理既体现出了以生为本,又与学生未来前途紧密相关,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情感,避免了管理中的对立对抗局面,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二是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现象多发生在学业目标缺失的学生身上,因此,有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业进行规划,要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并引导学生将学业的短期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分解到学期、每个月、每周及每一天,同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措施行动,这样,学生在有目标的前提下会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愿望,转变学生为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为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行动力,建议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及专业采用学习的团队小组,相互之间进行督促探讨,小组每周进行总结汇报,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思想、学习等困惑问题及时引导和指导,辅导员及时在从学生在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排忧解难,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都应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疑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集中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帮助他们在确立自身目标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蕴涵着丰富丽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能有效地将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实践养成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这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这种功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辅导员业务能力学习提升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辅导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提高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金量,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高校必须落实相关制度,明确相关工作要求,建立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评聘、考核、激励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指导的整体能力与水平,这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同时,辅导员自身要树立主动成长的意识,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指导学生教育活动中,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典型案例要注重整理汇总,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3.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后续跟踪管理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教育;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82-02
高职大学生入学后,学校都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入学教育,让学生能够快速认识学校融入学校,认识专业、认识自我,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乃至全部人生都是极其重要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系列入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
一、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以及岗位工作的延伸就叫职业。生涯就是生命周期,是一个人从生到死这样一个生命过程。职业生涯是指所从事的职业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是参加工作到退休时的生命过程。由此可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先通过描述自己个性类型,预先撰写生涯“自传”,制作自己的职业生涯档案,通过了解并适应职业,描述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类别与层次,确定有关就业机会的优先次序,来说明目标职业的就职条件与机会。换言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是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生,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从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被要求好好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考好成绩,上好大学”。这个目标成了家长、学校、学生的直接动力,也被社会普遍认可。可是上了大学了再怎么样?很多学生渺茫了。这时候,作为大学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美好的未来,在大学生阶段就应该明确目标,确定方向,并由此来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怎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是个大舞台,需要各种职业、各种人才,很难说谁比谁重要,关键是“适合”。有这样一首诗,“骏马驰千里,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过河不如舟。”
所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当“骏马”或“坚车”,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适合当“牛”的就应当“牛”,适合当“舟”的就应当“舟”。
(一)认识自我。怎样认识自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个人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要将个人的作为与国家、社会、家庭联系起来考虑。每个人都有“公开的我”“ 背脊的我”“隐私的我”与“潜在的我”,见表1。
表1 每个人的多面孔
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姓名、性别、年龄等都是我知,别人知的。有些事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这些属于隐私。有些自身的优点、缺点等,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有些自己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比如说,你的未来、你的潜在能力等。了解自己,就是要充分认识与发掘“潜在的我”
(二)选择职业
1.认识职业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我们首先选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和生涯地图。选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见霍兰德RIASEC六角模型:
现实(实用)型R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机械和运动能力,喜欢实用工具在户外工作,偏爱工具
调查(研究)型I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数学和科学能力,喜欢独自工作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偏爱观念
艺术型A这一类型的人拥有艺术能力和想象力,喜欢从事原创性的工作,偏爱观念
社会型S这一类型的人拥有社交技能,热衷于社会关系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偏爱人
企业型E这一类型的人拥有领导和演说才能,喜欢有影响能力,热衷于政治和经济,偏爱人和观念
常规(事务)型C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文书和计算能力,喜欢在户内工作和组织事情,偏爱处理文字和数字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运用多种途径所及就业机会信息,制定和实施求职方案。
2.选择职业的条件
选择职业或专业既要审视自身的需要和素质,也要符合职业条件与职业要求。
自身的需要,主要是自己的主观愿望与追求。农村的孩子,大多家庭困难,需要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需要有一个挣钱的职业。而城市的孩子更多追求理想、兴趣。
自身的素质,主要指满足自身需求的自身条件,包括:现在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天赋等等。
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是指需要了解职业现状与发展前途。
3.征询他人意见
在选择职业时,最好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父母是最关心你的前途的人之一。尽管有时他们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是征求他们对你的职业选择的意见。兼听则明。
老师在你的职业选择上的参考意见的分量较重。因为他们对你、对职业、对社会了解的往往比你要透彻,因此有必要多听老师的意见。
同学们都是职业的选择者,对职业调查、了解都努力过,相互参照,对自己选择职业有好处。
(三)怎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当职业确定后,就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确定职业目标,根据总体目标确定阶段目标,根据阶段目标,制订行动方案。当条件变化时,要调整方案,甚至调整目标。
1.确定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需要根据自身的性格、自身的条件、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所处的环境来确定职业目标。比方说,一个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择:将来从事房地产开发,或将来从事设计,或将来从事职业项目经理,或将来从事造价预算等。
2.制订阶段发展目标与措施
如果选择职业项目经理作为职业目标,那么就应该分如下阶段实施:用3-5年时间取得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或专科毕业证,同时取得施工员或质检员岗位资格证,能在顶岗实习时担当相应的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工作。
毕业后2-5年取得二级建造师证,能独立完成中小项目的管理工作。
毕业后5-10年取得一级建造师证,能独立完成大中项目的管理工作。
3.近期的措施
为了顺利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施工员或质检员岗位资格证,能在顶岗实习时担当相应的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工作,在校期间必须做到:学校设置的课程要学习好,保证拿到足够的学分。同时要勤于实习,接触工程、熟悉工程管理程序及实施要点。积极接受岗位培训,参加取证考试,毕业之前能拿到1-2项岗位资质证。
4.制订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适合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
(2)发展性,合乎个人与职业世界变化的趋势,有明确的大方向和发展台阶。
(3)现实性,有求学、就业机会;有职业资源;有行动步骤与策略。
(4)可操作性,有具体的行动步骤与方法。
5.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1)描述自己个性类型;撰写生涯自传;制作生涯档案。
(2)描述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类别与层次;确定有关就业机会的优先次序;说明目标职业的就职条件与机会。
(3)规划和管理自己的生涯。
(4)制作中期生涯月历和行动方案;定期评析和优化自己的生活,及时解决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和实施求职或创业计划;运用多种途径所及就业机会信息;制定和实施求职方案;办理毕业、就业手续。
(5)描述自己的优势和生涯志趣,说明自己的生涯价值与责任。
四、结论
通过上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组织学生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毕业后,发展更快,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肖仁政.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王兆.建筑施工实训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一、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自我职业意识
首先高校应该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就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是利用校园的广播站、宣传栏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尤其是本校一些优秀学生的就业事迹,由于是大学生身边的事例,他们能从中获得较多的感想。最后是学校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等的沟通,现阶段很多家长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大学是包分配的,学生上了大学工作的事情就解决了。为此学校应该从家长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此外则是借助社会上的各种力量,例如与一些优秀单位签订录用合同等,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列入高校必修课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高校必修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必要保障。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时,总会以“大学就轻松了,就不用拼命学习了”为借口,使得很多大学生有误区,尤其是大一的学生,他们会认为课程学习不再重要,再加上业余时间比较多,他们难免会贪玩,甚至有的学生放弃学业。此时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的必修课,会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只有合理利用时间,才会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问题。
大二、大三阶段,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外出实习,并规定实习考核学分,考核不合格,将没有学分,需要重修,才可以毕业。这样学生的职业规划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同步提高,效果较好。
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他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等。但是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需求。
为此,首先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并招聘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宣讲,并针对有就业问题的学生,积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其次高校应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等,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高校还应该实施班主任制或者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为此学校可将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和退休人员等组成班主任或者导师,由他们对兴趣爱好相似、职业生涯规划有重合的一部分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并每学期找至少一名学生进行深度谈话,从而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四、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组织一系列有?P的活动,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首先是做好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教育,该阶段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他们对所学习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其次是做好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的测试,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然后是做好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向教育工作,大三阶段学生对于自身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是要出国、考研、就业还是创业等,该阶段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教师就可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考取各种证书,并联系相关的实习单位等。最后是做好大四学生的就业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等活动,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内涵 职业自我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高校必须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向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构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全程化指导的重点就是切实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又称职业发展,是个人生命的进程,结合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角色,结合各种职业、工作、休闲等角色,表露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则是“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萨伯提出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和衰退五个阶段;根据个体不同的年龄与心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及特征,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将更多地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在各类、各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作出尝试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发展特点。根据大学不同年级个体的学习任务,可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现状。
美国是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最早的国家。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创办职业咨询所,并明确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由于政府的推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大学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咨询机构。在德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四大体系,即咨询、培训、介绍与指导。但在我国,从第一本系统阐述职业生涯规划的专著问世并在企业中应用至今,仅6年时间,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几近空白。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幼儿园是“听话教育”,小学和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学生仅是专心学习,学有所成才谈论职业,“职业”对学生还是非常遥远的词汇。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应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行政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以有利于职业生涯指导目标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促进其职业自我定位。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相当多的大学生仍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完全、不系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在大学生入学之时就进行,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关注社会,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最后,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和日常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职业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到择世所需、择己所爱、择己所长。相当多的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够成熟、认知上有局限,不能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从而在职业选择上十分盲目。大学生要明确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选择与决策。
四、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已将职业生涯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包括测试、讲座、咨询和实践),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辅导工作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以心理测试和职业咨询为方式的自我认识指导,以提高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小组训练和讲座,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美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得到特别重视。学生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做出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进入毕业前夕,通过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专业和职业领域,确定择业目标。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高校根据大学不同年级个体的学习任务和心理发展的不同,可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塑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能说是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显然,这样的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需求,无法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教育者既是职业生涯指导的规划者、提供者,又是引导者、催化者;指导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指导工作效率。首先对指导者个体而言,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甘做人梯,乐于奉献。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很强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队伍,这是做好职业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六、建立实习基地,注重指导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做法达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一是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学生争取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技能,丰富社会经验,而且可以使他们尽早地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二要盘活校友资源。校友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其中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可以有计划地聘请这些校友来校做报告,介绍其工作、成长的经历和经验,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挖掘学生潜在的内驱力,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而且他们的建议对学校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也有实际意义。此外,校友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
总之,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缩短大学生由“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时间,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方法,不断深化认识,提出符合实际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同时,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些则难以预料。由于环境的复杂性,要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大学生必须时时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进行监控和评估,根据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目标和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挺才,肖璐.浅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现状
我国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行当薄弱。从学校方面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从学生方面看,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自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
如果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个明确的职业目标,临近毕业时才仓促准备,是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如果大学生无目的、无规划盲目就业,势必会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直面社会,检验自己培养结果的窗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声誉和前途,也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在大学前已基本完成,学生的职业目标已经确定,而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几乎是空白。因此,在我国就需要大学阶段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来填补中小学阶段职业教育的空白,这任务相当艰巨,而一些高校只是在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才进行临时抱佛脚,大学生确定的职业目标就很难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脱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只有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大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评估与修正等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许多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只注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脱节。
(3)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首先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或者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职业设计,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科学认知,实际规划中多是模仿和抄袭,对未来职业设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其次职业期望值偏高,他们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选择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职位,这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相矛盾。在职业选择中重名利、发展条件、轻内在价值等。再次,就业目标不明确。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够明确,自我认知错位,缺少对自身和专业特点的了解,在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的问题上,缺乏明晰的人生规划,面对可供选择的机会犹疑不定,难以抉择,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致使一些毕业生错过了很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解决对策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宣传。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理念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途径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和高校等相关群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逐步形成社会高度关注、学生及早着手和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建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建立和健全公共的、开放的职业测评机构,随时满足人民的测评需要;在中学阶段开设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养成其及早树立人生理想,合理规划,科学奋斗的习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未来决定于自己手中,提高其科学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同时,把整个大学期间作为一个开放性、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指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2)建立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生涯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高、求职过程的指导是所有大学生的共性,而在自我认知、职业定位、生涯规划方面学生的需求各有不同,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共l生安排相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在形式上可以采用集中讲授、专题报告等形式对其进行生涯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高等教育;根据专业、个性等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职业定位、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辅导、一对一个性化咨询,使共性与个性协凋发展,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