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教学论文

汉字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15:1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字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字教学论文

第1篇

(一)是定位双重编码理论的要求

心理学家佩维奥于1969年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意象系统专门表征和加工非语言的物体和事件,它由相互具有联想关系的意象表征组成;而言语系统表征和加工言语信息,由相互联系的言语表征组成。双重编码理论的重要原则是:可通过同时用视觉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来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语言的本质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系统,是通过发声和听觉来传递信息的。记录这一音、义结合系统的文字使语言能够通过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拼音文字能够比较真实地还原所记录语言的声音,虽然是视觉符号,但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变化的声音符号,本质上仍然是听觉的符号。汉字的字形几乎是直接和字义发生联系的,本身就能成为一套系统,由于不直接和字音发生联系,使得这套独特的汉字符号系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视觉符号系统。这套视觉符号系统与音、义结合的听觉系统连接,就形成了独特的汉字系统。汉字的这两套系统准确地契合了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如果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突出视觉的、表象的因素,加上适合的言语的表征,即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就能更好地促进对汉字的学习和记忆。

(二)认知负荷理论的要求

Sweller等人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当某种知识(或图式)含有多种相互作用的元素时,这些知识将加重认知负荷,此时就需要通过外部认知或者关联认知来促进知识的学习。汉字能力包含了形、音、义三个方面,且汉字字形包含了诸如笔画、笔顺、结构等内部因素,这三个因素内部又包括诸如相交、相离及上下、左右等关系。这些因素使得汉字的认知过程占用了较多的工作记忆容量,此时就必须调整汉字的呈现方式以促进汉字的学习。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汉字的学习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介(多感觉通路)呈现形式等多种方法来设法规避工作记忆的有限性,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恰是一种能够调动多感觉通路的最恰当的方法。

二、对外汉字教学中多媒体的具体应用

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建立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即知道某个汉字是什么意思(建立形、义之间的联系)、怎么读(建立形、音之间的联系)、怎么写(记住字形)。根据上述双重编码理论,汉字实质上是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的统一;又由于汉字本身的内部认知因素太多,就必须调动其他的外部因素等来促进汉字教学,多媒体恰好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媒体展示

汉字的方法展示是汉字教学的第一步,是建立汉字形、音、义联系的开始。展示汉字时,不仅要呈现字形、字音,还要呈现字义,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这两个通道来加强记忆。在展示阶段应以静态展示为主,尽量在一个版面内展示汉字的字形和声音,结合实物提示字义。因为在用多媒体展示时,空间和时间接近,调用双通道能够促进记忆。作为智力技能学习的第一步,展示的作用在于让学习者辨别汉字的内部构造,形成一些初步的概念。而其作为动作技能的开始,同样是认知汉字的字形。例如:展示“花”时要同时出现字形、图像、拼音,还要加上读音。展示字形可采用静态分解,例如将“花”字拆分成“艹”和“化”进行展示。

(二)多媒体辅助汉字教学的方法

汉字的教学包括字音的教学、字义的教学和字形的教学。一般的汉字或者入门阶段的汉字读音可以采用直接领读、展示拼音的方式让学生认读。对于形声字,可以借助声符的帮助,让学生掌握字音。例如:一般情况下,在初级阶段就会学“从”字,之后才会接触到“丛”字,因此,在字音的教学中就可以将“从”显示为不同的颜色以提示字音。此外,还可以通过已学汉字中的声符来帮助记忆新字的音,例如:“花”字学习得比较早,而“化”或“华”稍后才接触,学习时可将“花”字同时显现并将“化”变换颜色以提示字音。这样,新字字音不仅是声音的单一通道,而且有了用于提示声音的旧字的视觉符号的刺激,两种编码同时发挥作用。字义教学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图片、动画等方式进行,因为汉字本身是表意的文字,可以通过还原汉字造字时的理据、汉字演变等方式予以呈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古人造字时的原生语境(原始情境),从追溯汉字字源入手,对汉字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揭示其形体结构的内在机理,建立形、音、义的有机联系,从而完成汉字的识记。例如:“羊”的字义教学就可以采用原生语境再现的方式,用图片分别展示“羊”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体的字体演变过程,联系羊的形象进行教学。字形教学是汉字教学最大的难点,汉语难学通常指的是汉字字形的难认、难记、难写。通过多媒体来讲解汉字是突破难点的一条便捷的道路。讲解汉字是对作为智力技能的汉字能力进行办事规则的讲述以及作为动作技能的汉字技能进行动作的分解。对汉字字形能力的掌握不是从笔画到部件、到汉字的建构过程,而是一个从整字到部件、到笔画的分解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拆分的部件,能够初步建立部件联结的意识。例如:对于“美”字的字形教学,可将“美”先拆分成“羊”和“大”,“大”再拆分成“一”和“人”。对于一些形声字最好依据声旁和形旁的类别进行拆分,这样能起到提示意义类属和声音的作用,而且还能了解其结构,例如:“花”字拆分成形旁“艹”字和声旁“化”,引导学生认识部件之间的联系,建立汉字的结构意识。这种逐步分解的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汉字书写这种动作技能的基本规则,建立起各部分之间的联结,为见字自动拆分打下基础。独体字,特别是常用独体字是对外汉语教学初期建立字感的重点。因为留学生对汉字的字形缺乏感性认识,没有笔画概念,分不清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结构简单、笔画数少、意义清晰的独体字恰能担当这个重任。多媒体图示法能够很好地展示笔画、意义,例如:在展示“口”字时,可同时显示“口”的图片,同时展示“口”字的笔画顺序。不少初级阶段的学生将“口”写成一个不规则的“”,原因就是没有笔画意识。通过上述笔画的拆分,学生就能初步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一直是对外汉字教学的难点。笔顺是关系到汉字正确书写、美观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汉字能力的基础。传统的黑板板书笔顺主要靠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笔顺在不同位置线性地分别叠加笔画,最后形成汉字,是一种分步骤展示;还有一种是在同一位置分步书写汉字,最后形成一个汉字。前一种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笔顺,但难以树立汉字结构意识;后一种方法便于建立结构意识,但难以显示笔顺。动画技术出现以后,汉字的笔顺就能在同一位置上分步呈现,不仅能暂停,让学习者仔细思考,还可以反复地观看。

(三)多媒体辅助汉字练习

第2篇

一、教师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授课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语言的正确表达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教师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普通话表达出来,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只有听懂和理解了教师所讲内容才能进行互动交流,掌握所学知识。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不规范(如用方言授课)、表达不清楚,学生听不懂,就有可能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而且因为双语班学生汉语水平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语速、语调,必要时还要有一些肢体语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正确含义。

二、板书设计力求简洁、字体清晰

板书可以强化记忆并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现在虽然普及多媒体教学,但是系统性、条理性的板书必不可少,没有板书学生对关键词印象不深,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失误,

生物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双语教学中生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如学生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把“应激性”写成“应急性”;把“自养型”写成“自氧型”;等等。出现知识性错误难以正确表达语言文字的正确含义。而且,板书的汉字应该规范、清晰,还要具有系统性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另外,板书不能出现用符号代替文字、或者用不恰当的简缩化学式。

三、运用生物术语授课,举例说明加以理解

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如“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渗透作用”等等,但是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严重影响,双语班学生对于一些生物专用术语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无法进行正确的表达与交流,常常出现口语、俗语的现象,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使用专业术语,当然也可以采用代替语言的图片、视频、甚至动作、表情等来表达,以助于学生理解专业术语。这样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指导学生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是指导课前预习对知识初步理解;二是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概念、一些重点的部分,要求原句、原话的阅读加深理解;三是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能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五、“表达与交流”中不断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引导;意境;机构美;形态美;音韵美;人格魅力;文化情怀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被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铭刻在心中脍灸人口的名诗佳句,奠定了学生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教学不仅可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的内容,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更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开展名著阅读诗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浸润学生的心灵势在必行。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新的语文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的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师理所应当的重要的工作任务。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古诗《回乡偶书》时就力求对学生教学最深厚的人文熏陶。

一、导入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

请学生回顾一年级上册学过的《静夜思》,由“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地体会李白的思乡之情,简单介绍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中国文坛群星璀璨,再由与李白同时代的好朋友,也以诗文名闻天下的贺知章。这样学生对“贺知章”这个作者就有了比较立体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

请学生观察“我会写”的生字的间架结构,思考怎样才能把诗中“音”“客”“何”三个字写漂亮。学生观察后与老师同学交流,老师再在田字格中一边讲解字的间架结构,一边端正地板书三个汉字,然后请学生描写、临摹三个汉字,最后用展示台展示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并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字写得漂亮,写得不美的字与写得的字的差异在哪里。这是语文老师教学生学写汉字的一个最平常的过程,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三、理解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落叶归根”的民族文化情怀

(1)介绍贺知章的家乡在浙江萧山,他三十六岁考中乙未科状元,进京为官五十年,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到八十岁时告老还乡,当朝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八旬老翁,荣归故里。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认知下去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读自悟,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回到故乡,哪些东西没变,哪些东西变了,尽量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如,山水没变,房屋树木没变……这样在理解到作者不是“客”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回到故乡时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3)学生理解第二句诗时,引导学生思考:小孩子们不认识贺知章,贺知章认识他们吗?在故乡贺知章有相识的或熟悉的故人吗?引导学生去体会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故乡对于贺知章这个老人来说虽然山水依旧,但旧相识,老朋友可能很少了,甚至可能没有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生疏的地方。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贺知章“老大回”的孤独而伤感的情怀。

(4)老师总结性介绍:中国地域广大,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一般是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但其中又有许多杰出的人要离开故乡去求学、做官、经商,他们往往一去就是几年,几十年,音讯难通。亲人们思念这些游子,游子们也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学生讨论交流:贺知章八十多岁了为什么要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回故乡?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中华民族思念故乡,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结。

四、指导朗读、吟诵,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音韵美,体会中华民族依恋故乡的情结

(1)提问:五十年未归的贺知章是带着什么心情回归故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贺知章是带着喜悦激动地心情会故乡的,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第一句诗。

(2)问:诗中哪一行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一往情深,可回到故乡的怀抱时,自己却不再是那个年轻的游子了,这时他又是什么心情?指导学生用感伤的语调读第二行诗。

(3)老师引导:贺知章回到既熟悉又陌生,亲切又生疏的故乡,发现儿时伙伴不见了,老朋友们也不在了,只有他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人生,他高兴,他孤独,他伤感,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三、四行诗。

五、拓展吟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贺知章回归故乡的复杂心情

(1)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引导学生伤感的语调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诗歌内容极力对学生进行本民族审美意识、文化情怀的熏陶,学生在我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学习这首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尽管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后,他们不仅能主动背诵两首《回乡偶书》,而且还吟诵得很有味道。

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相对于现代诗文,它语言更凝练,它的人文内涵更丰富,更能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情怀。只要语文老师能有创意地运用好它,它就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肥沃土壤。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识字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现在将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况且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结合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如:“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泡、饱、跑、抱、袍、炮”用儿歌来认识这六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拨,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时,先画成图画,然后引导学生把图片与字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再将教材对应的图和字用线连接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 。

二、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灵活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把识字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乐趣。

1. 归类识字法

从汉字的构字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如教学“柏、、枝、材”等形声字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同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认识那些带有“木”字旁的字,并进行交流。

2. 编故事识字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会“字时,我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在云上走,原来他会气功。”

3. 猜字谜识字法

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字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如:“六十天――朋”、 “一口咬断牛尾巴――告”.

4. 近、反义词识字法

积累近、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教学“美丽――漂亮”、“前――后”时,我出示卡片“前”,做向前走的动作,学生拿出卡片“后”,边读字边向后退。近、反义词一个带一个串连记忆。

5.编顺口溜、口诀、儿歌识字法

教学中,我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合手拿,人门闪,土里埋等。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记忆“喝”和“渴”时,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

6.多媒体演示识字法

CAI课件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字学习的兴趣。我通过课件演示教懂、教活,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活。学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识字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等,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教生字“升”时,计算机生动地演示上升过程,学生更容易记住字形与字义。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识字方法,如:比较法、折字法、熟字改笔画法等。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科学、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才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巩固识字效果,分享识字乐趣。

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熟字换偏旁这类方法,让学生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级”和“极”、“惊”与“景”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而且还能在对比中与以往的熟字多次见面,进一步巩固了旧字,体会识字成功的乐趣。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乐意识字,拓宽识字渠道。

第5篇

课题名称:  培养低年级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研究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联系电话:                         

申报日期:                              

汝城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3月制

一、小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姓    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

职务

研究专长

教学法

最后学历

最后学位

电    话

工作单位

E-mail

成员(最多2人)

姓  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主 持人 及成 员

主 要 研 究 成 果 简 介

二、小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小课题名称

《培养低年级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研究》

(二)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好的学习习惯较之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重要,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本课题力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培养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

研究的意义: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

研究的现状: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 家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学生写字习惯和写字兴趣的培养研究,探索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写字教学研究,改变单一的指导方式,形成有效指导书写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不规范书写学生的矫正策略研究,寻求有效的转化策略,促进师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提高。

4.通过开展规范书写的评价研究,建立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上课的习惯。

4、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5、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

6、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7、培养学生书写工整的习惯。

(五)研究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家庭作业和校内作业,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2.帮助、指导学生掌握书写的基本要求,能够正确的、规范的进行书写。

3.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对其完成质量进行评价,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

4.加强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点加强书写的工整性与准确性。

5.经常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在家督促孩子的写字习惯。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对自己所在学校班级访谈、调查、分析学生汉字书写的现状,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研究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写字现状,从网上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收集国内外以及全省教育教学专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优生、困难生)作个案研究。

(4)行动研究法。分组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提高书写的规范性,提高学习能力。

(5)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20年3月——2021年3月),拟定分3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20年3月1日——2020年4月底)

(1)提交申请,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全面调查了解各年级学生写字的现状,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拟定指导汉字规范书写的措施、方法策略,初步实践。

2.实施阶段(2020年4月——2020年9月)

(1)确定实验对象,开展深入性的实践验证。

(2)在教学中验证策略,以教学活动带动课题研究。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对比分析。

(4)进行网络教研,发表文章,在线研讨,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

3.汇总阶段(2020年10月——2020年12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整理汇总实验成果。

(3)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课题研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坚实的基础。而坚实的基础需要科学的理念来支撑。因止,我反学习理论放在了首位。我学习《解读新课程》、学习新课程标准等,会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深入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国内关于学习习惯研究的有关内容,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通过仔细研读,认真琢磨,更新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提高 理论素养。主要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标准》

2.于永正教学设计集锦和《教海漫记》

3.魏书生文献资料

4.窦桂梅评课艺术

5.陈淑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期刊】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3)

6.叶献萍.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 2010(09)

7.雪.素质教育中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 2009(06)

经过几个月个月的课题研究,结合我长期这几年的中低年级语文教学,我们课题组摸索出以下规范孩子的书写习惯的方法策略:

1.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保规范

(1)桌椅保证

调整好课桌和凳子的高矮,让孩子坐着舒适。

(2)时间保证

保证每节课要给学生7——8分钟的写字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写字任务。科学设计作业,在作业中穿插练字作业,作业设计少而精,让学生在作业中练好字。

(3)心理保证

因为小学生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干净,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还要让小学生清楚地了解书写的具体任务,理解书写正确的规范字的重要性,让他们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排除外界的干扰,来延长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从而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七)预期研究成果(应包含理论成果:如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实践成果:如通过课题研究而产生的物化成果:资源库、规章制度、组织,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质量提高,学校发展等)

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汉字各种笔画、笔顺、结构的书写方法,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写出一手端正规范、结构均匀、整洁美观的汉字。很多学生在学校举行的各类书法比赛中成绩喜人。

(2)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研究实践,我校涌现了一批肯钻研,积极投身书法教学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增强。实践期间,有近10位老师的软笔、硬笔水平突出,参与了书法兴趣小组的辅导。几乎全部教师都有能力承担班级硬笔书写的教学。教师有多篇书法教学论文、案例在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多位教师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工作热情高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涌现了一批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的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这种风气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3)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①通过书法教学,使学生认识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学生学习了书法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书写能力;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②在教学中充分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

它学科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营造一种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③注重文化涵量,多形式多角度增加课外知识,把写字训练整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强化执笔和坐姿训练,预防近视眼和保障身体健美,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工作落到实处。从我校每年期末统考的好成绩来看,学生成绩跃居全区先进行列,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成绩不断进步。

④学校通过大面积张挂学生的书写作品,开展班级书写比赛、书写之星评选等活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大地提高我校学生的集体感和荣誉感,有利于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使学生受益、教师进步、学校发展,社会满意。学生不仅写字有了明显进步,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的学生文明礼貌守纪律、勤奋好学求上进,学生文明率一直保持100%。几年来,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率均超过了99%,综合办学水平稳步提升。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写出一手端正规范、结构均匀、整洁美观的汉字。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格,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3、思考与展望

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对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个课题,我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书写的技巧,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因此,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应该是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我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的研究》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同时,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逐渐完美,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及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三、小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四、汝城县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盖章          负责人(签字)

 

第6篇

吴积兴,197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近几年开设写作教学讲座超百场,发表写作教学论文六十多篇。

微信公众号:语文有点意思

名词,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魅力,常常被我们无视。

小时候,我们总是热衷于“问名”,问花问草,问一切我们不熟悉的事物的名字。长大了,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丰富了,我们再也不热衷于问名了;一朵花叫什么名字、一棵树是什么树,对于我们生活里其他实际的内容来说,显得太无关紧要。

只要是鱼,不管是带鱼、鲳鱼、黄鱼、鳗鱼……都只有一个名字“鱼”;只要是菜,不管是白菜、包菜、花菜、芥菜……都只有一个名字“菜”。很多学生变得“五谷不分”了。

不知其名,便不可名状,更是莫名其妙。

在写作的时候,有学生写到中药“捣药臼”时,因为不知道名字,直接写出了“把药弄碎的器具”,甚至有学生不知道“饭桶”的名字,写成“盛饭的桶”。还有写道:“在西湖的旁边,许仙遇到了一位姓白的娘子。”姓白的娘子,不就是白娘子吗?很多时候,因为不知其名,写作变成了词语解释。

不知其名,注定是不可名状。有同学写“味道”时候,只会写“打开火,开始熬汤”,因为不了解火,必定写不出“文火慢熬”这样的词句。

有同学写《书房》:

在窗台上摆几盆花,颇为雅致。又在墙上摆上不同风格的书画,闲来欣赏,添几分情趣。

因为不了解花,不了解画,所以无法展开描写。点评时候,给学生看了琦君写的一段话:

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在琦君的文章中,多为名词,一个名词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物,用具体的物表现雅致。于是这个同学在感受与了解之后,对文章作了修改:

在窗台上摆几盆吊兰,颇为雅致。吊兰花瓣白白,黄色的花蕊点缀其中,淡淡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绿色的叶片衬托白色的花瓣,秀丽淡雅。挂一幅水墨画“卧听松涛”,再治一枚闲章 “天籁小筑”。

花有名字,画有名字,书房有名字,于是才能名出物之状,文章也因此细致而有表现力。

一旦不知名,对物的感觉也就没有了。写作应该先积累感觉,在写的时候需要了,再去提取;而非平时没有积累,写作的时候去编造。比如,人们常说:“好苦啊,像吃了黄连一样。”可是又有几个人吃过黄连呢?几乎没有。问学生吃到最苦的是什么?学生说是双黄连口服液。既然如此,就应该说,“好苦啊,就像喝了双黄连口服液一样”,而非“吃了黄连一样”。有人说,现在很多人的情感作假,甚至连身体的感觉都作假。

其实,有时候也不能完全怪罪学生不知名。考试写作的时候,学生哪怕知道名,也不一定敢写。因为所有的考试都会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这一要求,在具体的执行中,几乎等同于抹杀了学生命名的意识。文章一旦出现人名,有些人就会用××代替,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另一个是××,一旦对话,就是××对××说,句子的视觉美感荡然无存。而大多数学生用字母,小A、小B,有些人用甲、乙、丙代替。@样的文章,看起来更像是数学应用题。

第7篇

【关键词】识字;激趣;探索;效率

Talking about how to improve student literacy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Wang Miao-rui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s a wealth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learn the characters i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ulture, learning the aesthetic process.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strengthen cross teaching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teaching, clearly states: "Literacy is the found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one to two grade teaching focus only value requiring teachers to focus on literacy skills cognitive target, also expressed conce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goals to focus 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lture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his means that literacy teaching should first teaching should permeate the humanities,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Literacy; Stimulated interest; Exploration; Efficiency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识字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在使用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成因分析

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受学生喜欢,甚至连语文老师也让学生讨厌。好多中学生已把精力和兴趣转移到其他科目上,学习语文的热情大不如从前。因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费尽心思教,学生埋头刻苦学,可到头来语文成绩在中考或高考时提高幅度仍然不大,这其中的效率问题令师生烦恼。慢慢地学生对语文及语文教师没了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实践也证明,一个孩子哪门课学得好,是与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还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扎实的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底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左右逢源。

其次要从语言上吸引学生,注重课堂语言的幽默性。语言生动有趣,吸引力就强,才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还在于课堂语言的清晰、明朗和规范化。清晰的课堂语言能反映教师讲课的功底和语言修养,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天赋素质。它要求语言感情丰富,基调恰当,快慢适中,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口齿清晰,声音优美,给听者以听觉上的美感。

2. 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况且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结合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如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泡、饱、跑、抱、袍、炮”用儿歌来认识这六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拨,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好奇感,我在教象形字时,先画成图画,然后引导学生把图片与字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再将教材对应的图和字用线连接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 。

3. 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4. 主动探索,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往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就经常引导,让学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5.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乐意识字,拓宽识字渠道

第8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课程设置日趋完善,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为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业务素质,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研上下功夫,向教研要质量,向教研要效益。然而,广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缺乏系统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及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时间和机会,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惠及每一位教师,教师大规模的外出学习也难以实现。利用校本教研方式――教学案例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简易、实用的教研形式,是有效拓展教师教学视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一、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起探讨

我校现有英语教师26人,其中80年代参加工作、经过短期英语培训上岗的老教师6人,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与知识;80后青年教师11人,他们经过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专业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基于我校英语师资水平现状,我们采取了以老带少、以少促老的研讨方式,每个年级备课组老中青相结合,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主动查找资料、探索教法、制作课件,自觉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和国内外有关的教育信息资料。我们同学科教师坐在一起,在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对某一教学案例共同研究、探讨,相互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一个个的教学案例研究,研究出了一个个好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1]:“瞻前顾后”试卷讲评法

试卷讲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规范解答、开阔思维、提高能力。上好讲评课对巩固学生双基,培养学生能力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初三复习阶段,学生要做大量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等应试练习,高效、高质量的讲评课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我们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在试卷讲评中按顺序逐题讲解、分析,讲评一份试卷或一套练习题动辄要花费两三节课时,效果虽好但费时太多。因此,我们以“如何讲评试卷更有效”为教学案例展开研究,根据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的特点,遵循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院“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讲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经过多次听课、反复研讨,最终形成了“瞻前顾后”试卷讲评法。我们利用这一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课前延伸,分析考情。在讲评前,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自查自纠,进行错因分析或合作交流,互查互助互补。教师认真研究试卷,分析考情,统计出错率,找出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选择讲评题目。

二是课内探究,精讲点拨。教师在通览试卷、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抓住重点、难点讲典型。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把握全局,将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精选出的重点、难点、疑点及出错率高的典型题目上并重点分析、讲解、点拨。对学生已会的题目干脆不讲;对较难的题目或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鼓励、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对学生合作研究仍解决不了的题目,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讲解,帮助学生对错误成因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出错的根源,再辅以相应的练习,讲解正确思路,耐心点拨启发,直至学生豁然开朗。

三是课后拓展,精练提升。精练是讲评的拓展延续,是根据试卷讲评反馈的情况进行的矫正补偿,是巩固讲评效果的必要环节。教师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变式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二、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起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仅仅对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沾沾自喜而不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可能长时间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对一名教师来说,用自己的教学案例初步研究成果完成教学任务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体会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更多的是对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的反思。课后,大家再次坐在一起,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使用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体会和想法,或是听完一节课,听课者说一说对执教者在课堂中使用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评价。然后根据学情主动对教学案例研究成果进行反复研讨,及时调整、整合、增减研究成果内容,进行再度设计,形成一个个相对好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使其对指导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在教学案例研究活动中,我们围绕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促使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使我们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更完善、更科学。

案例[2]:以字母、单词负载音标教学法

音标教学有助于学生识记单词,是得力的英语学习工具。通过音标教学,学生可以正确规范发音,自己学会拼读单词,这将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扫平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然而,初一新生虽然经过小学英语学习,但有不少学生到初一后仍未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规律,没有独立识词的拼读能力,出现见词不会拼读,背单词靠死背单词字母顺序,甚至为了记单词读音给单词加注汉字或汉语拼音的现象,使得单词读不准,记不住。随着学习的深入,记不住的单词越来越多,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最终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落伍,两极分化随之产生。因此,我们把“初一如何进行有效的音标教学”作为教学案例研究,历经5年的反复研讨,“以字母、单词负载音标教学法”日臻完善,在近几年的初一音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案例,分别获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创新成功案例金点子奖和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是规范字母读音,为学习音标奠定基础。正确的字母读音是学好音标的基础,引导学生反复听英语字母录音、唱英语字母歌,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英语字母读音,为下一步学习音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按所含元音音素把字母分类教学音标。引导学生找出26个英语字母分别含有的元音音素,然后把含有相同元音音素的字母归类;利用“除辅音学元音”的方法,把元音音素从字母中分解出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学会认读元音音标。

三是利用英语字母注音教学音标。分别给26个英语字母加注音标,引导学生反复听、读。利用“除元音学辅音”的方法,把16个辅音音素从字母中分解出来,引导学生学习以上音标。因为学生已经会读字母,个别音标忘记了读音也可以根据字母读音推出该音标的读音,使得学生可以较快掌握以上音标。

四是根据单词注音教学音标。摘录小学课本中的简单易读的单词并注音,把26个字母中未包含的音素从摘录的音标词中分别分解出来,指导学生完整地学习48个英语音标。帮助学生将音标和单词字母的排列对照比较,了解主要的字母、字母组合及其读音规则,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拼读音标词,尽量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培养学生的拼读及记忆单词的能力。

五是从理论上讲解、归纳,系统地学习音标知识。在学习以上音标知识的基础上,把所学48个音标编成相应组进行教学,如把辅音按清、浊对应教学,把元音按单、双元音分组教学等;指导学生初步分清元音与辅音、长元音与短元音、单元音与双元音、清辅音与浊辅音,讲解一些简单的发音要领,要求学生仔细听音、观察口形、认真模仿。

三、在探讨、反思过程中,我们共同成长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案例研究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较标准的口语及专业理论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案例研究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实用性强、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教学案例研究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长期的教学案例研究活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教学案例研究对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学案例研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教学案例研究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研究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教学案例研究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描述、分析,既可以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科学合理,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从“被教研”走向了教研自觉之路。在教学案例研究初期,教研活动还没有引起一线教师的认可与重视。为了完成上级教研部门安排的教育教学案例与论文征集、课题立项、推选优质课及教学能手等任务,学校领导不得不指令性地安排某几位教师完成;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善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临近晋级评优,不得不冥思苦想,硬着头皮东拼西凑出几篇毫无新意的文章,或在一些非正规的报刊上发表几篇自己也不知所云的所谓教育教学论文。这种被动的功利性的教研形式,不但损坏了教师的自身形象,也使教研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但随着教学案例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研意识逐渐由懵懂走向成熟: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博客,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成功案例、教育叙事、教研论文,积极申请研究课题等等,教育教学研究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自觉行为。几年来,我们把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好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加工、润色、升华,成为我们的一己之见,以论文的形式在省、国家级报刊发表,有的在县、市、省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