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3 17:1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航天概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机器人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144―03
引言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辉煌100年,综合诸多前沿学科和技术的机器人的诞生和机器人学(Robotics)的建立是上世纪科学技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代表之一。从1962年美国万能自动化(Unimation)公司的第一台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到现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机器人已从无到有,现在已拥有“百万大军”,在世界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忠诚地为人类服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的许多高校甚至中小学都开设了机器人教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为例,现在每年选修机器人课程的学生都在上百人左右。机器人是一门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包括机械学、生物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其发展速度都十分惊人。为了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保持与国内外机器人教学同步提高,笔者对国内外十几所著名高校的机器人教学情况,就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笔者从事的机器人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革措施,并在近三年北航的《机器人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 国内外机器人教学的调研
美国是机器人技术的发源地,开展机器人教学的高校比较多,而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调研的美国高校包括MIT[1]、Stanford[2]、CMU[3]、UC-Berkeley[4]、CIT[5]五所高校,国内高校包括清华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哈尔滨工业大学[8,9]、吉林大学[10]、天津大学[11]、北航六所高校。调研的方式主要是收集各高校网站相关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等,通过分析比较,总结经验。
就所调研的国内外高校而言,国内外高校机器人教学特点可概括如下(参见表1和表2):
1 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启蒙课程或机器人导论等开设在本科,使本科学生对机器人有个普遍的了解,以“讲解+实验+讨论”的形式,利于形象化理解;研究生阶段开设《高级机器人学》等更深层次的课程,进行分方向研究。开设的专业较广,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而国内高校本科开设机器人课程的相对较少。
2 国内的机器人课程主要开设在硕士第一学期,部分学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机器人概论》课程,现有将《机器人学》从硕士提到本科的倾向。开设方式多样,如必修、专业选修、全校选修等。国内高校选择教材较集中,选用蔡自兴《机器人学》、熊有伦《机器人学》的居多,部分高校的课外参考书为国外原版教材。
3 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实验与课堂讲解的学时比例基本上在1:1.5左右,而国内高校的实验学时数相对较少(实验与讲解的比例最高为1: 3.2),半数以上高校的实验课时数为零。例如,MIT的课堂教学学时数与北航的差不多,但实验的学时数已经达到了22学时,而北航的实验学时数为零。
4 就考核方式而言,美国高校的机器人课程都有期中考核,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期中考核。此外,美国高校的机器人课程作业考核占的比重比较大,比如CMU的作业考核占到了总成绩的60%。
二 北航机器人教学现状
以北航机器人所为全校研究生开设的《机器人学》这门课程为例,我们的机器人教学还有较多不合理之处:
1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九十年代制定的,十几年了没有什么变化,远远落后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而教师在授课时基本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多。课程设置的大多还是一些传统基础内容,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该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最新成果更加感兴趣,因此需要从兴趣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在该学科上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同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2 教学环节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过多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的课程根本没有。而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 是锻炼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等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全面提高机器人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系统深入的机器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他们在后续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创造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机器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
三 改革措施与实践效果
针对《机器人学》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基于“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入门介绍的内容。针对我校的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未上过机器人相关课程的情况,借鉴国外本科机器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把绪论部分的学时从原来的1学时增加到了2学时,并采用视频、图片、动画、参观等直观形象的方式为学生较系统地介绍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分类、用途、研究方向等,让学生在2学时的时间内对机器人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避免了过去绪论时间短,学生还未弄明白学习对象的情况下就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在绪论里面每年都增加新的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学生们既了解了历史又开阔了眼界。在过去三年的实践中,上述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2)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了“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在以前的机器人教学内容中偏重于知识的深度而忽略了知识的广度,例如偏重于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控制和运动规划都不讲,这存在一个弊端,即如果有的学生在后期的研究中要进行机器人控制方面的工作,相关的知识是没有学过的,还要重新自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降低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讲解深度,增加了机器人控制和机器人规划方面的内容,力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既比较深入地掌握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其他相关的理论也有一个基本基础和认识。
2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1)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课堂讨论的环节。以前的机器人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交互的机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比较容易游离于教学环节之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机器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每章的教学内容中都设置了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表述解题的方法、对问题的看法,并让他们之间进行互相的辩论,老师是作为一个仲裁者的身份进行讨论的组织和总结。在该方式最初试行的时候,由于中国学生天生的内向性格,参入的学生比较少,但在后续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地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们都感觉收获很大,对于一些深奥或难理解的问题理解地比较清楚明了了。
(2)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现场讲解环节。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人运动学的知识,我们把部分课堂环节改在实验室进行,以真实的机器人为例,讲解机器人的关节、坐标系、D-H建模、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的知识,如图1所示。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以往学生学习运动学的知识只是面对机器人简图、缺乏真实案例的弊端,让学生们的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专题作业论文的环节。专题作业论文是为了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把课堂学习的机器人知识与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选题的内容由学生跟自己的导师商量,格式按照标准的期刊论文的格式来写,必须把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专题内容论述清楚。比如,往届学生有写轮式移动机器人机构的、机器人视觉的、机器人优化控制的,如图2所示。这种专题作业论文既让学生练习了专业论文的写作格式,同时又结合某个专题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4)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了实验环节。受我校机器人实验的条件限制,我们一直未能正式地开展机器人的实验课程,但是机器人实验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08年秋季,通过整合部分机器人资源,为学生开设了机器人实验。实验内容是编程控制机器人按自设定的轨迹运动,采用的机器人是ABB的1440。由于学生多机器人少,我们采用了四个学生一个组的方式,大家按组轮流来做实验。尽管学生们在实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学生们的兴致很高,一直操作到每组许可的时间结束。学生们反映这个实验对于他们锻炼的价值很大,因为把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这层窗户纸给打通了,让学生们对于这门机器人的课程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四 结语
机器人课程在各高校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搞好机器人的教学工作是许多机器人教育者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机器人教学进行调研,并结合我校机器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机器人学》这门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过去三年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本论文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a Robotics Lesson
ZHAN Qiang YAN Cai-xia CAI Yao
(Robotics Institute,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关键词】应用型 汽车服务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背景下,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将学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走以“应用化、特色化、地方化”为特点的发展道路。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核心任务,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服务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发展空间和潜力且要求越来越高的技术服务性行业,但高素质、高层次汽车服务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国内汽车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出于培养广西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的目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首批申报的6个本科专业中申请设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从2012年开始招生,由此成为广西第二所举办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明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确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举办该专业的宗旨及专业特点为出发点,同时也要根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及地方性高校生源构成情况等诸多因素来决定。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按照学院“产学融合、异科融合、工学融合”的教学方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遵循以现代汽车服务技术为主线,坚持实施融汽车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宽口径、厚基础教育,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面向汽车服务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其规格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产品知识及技术基础, 掌握必要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理论、汽车市场营销、汽车维修服务、国际汽车贸易和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懂技术、擅经营、会服务”的综合素质, 能够从事汽车产品设计服务、汽车生产服务、汽车销售服务、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运输服务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汽车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阅读外文专业资料,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本专业前沿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先进的科学知识。
2.素质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汽车服务职业道德;具备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3.能力要求
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基本能力是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以及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应具备汽车市场调查和营销管理能力;具有汽车电气、电子控制技术分析能力;具有汽车技术状况测试与评估,汽车故障检测、诊断及排除等工程技术能力;具有汽车运用管理、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
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用人单位普遍注重应聘者的职业能力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时具备汽车维修工(高级)、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汽车营销师、汽车碰撞估损师、汽车保险公估师等职业技能素质,我们鼓励学生考取一个或多个与本专业相近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本科教育+职业技能素养,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能否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笔者所在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提出了“本科教育+职业技能素养,3.5+0.5”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将4年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压缩为三年半完成,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汽车服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坚持专业改革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一致,教学计划与职业生涯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的原则。以培养和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以全方位能力培养为根本,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平台,课程改革为根本,职业考证为入口,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用人要求课程设置专业理论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师资建设”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逻辑建设主线,重实践建设强师资队伍,促进资源保障条件建设。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为本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校内环境下的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实践,获得最为直接、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三 构建模块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和极大的柔性特征, 能在保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加以引导, 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根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三大模块,本专业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总学分为20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模块的学分数为32学分(必修27学分,选修5学分),占总学分数的16%,包括《基本原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航天概论》《文学欣赏》等主要课程;理论教育模块的学分数为85学分(必修66学分,选修1分)占总学分数的42.5%,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营销与策划》《汽车服务工程》等主要课程;实践教育模块的学分数为83学分(课内实践36学分,集中实践47学分),占总学分数的41.5%,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拆装实习》《汽车故障检测诊断实训》《汽车营销实训》《驾驶实习》《汽车维修工培训及考证》《汽车营销师培训及考证》《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体系完全突破了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充分的体现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厚基础,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结构特点。
四、结语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 开拓创新。只有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寻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才能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遥感;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05-01
遥感(Remote Sensing,RS)是当代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信息获取与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1]。同时遥感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遥感应用技术素质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城乡规划、地质等专业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断在提高与完善,这就要求教学不断调整内容与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分析国内外遥感技术的发展需求及遥感课程教学,发现课程教学并未很好地适应社会对遥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中尤以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突出。针对当前现状,本文详细分析了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目前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材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选取合适的理论课教材,对确保教学内容合理,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选取教材的原则是“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兼顾”[2]。近年来,国内先后出版了一些可作为大学本科遥感课程理论内容教材的书籍,但并不能满足遥感技术发展的需求。《遥感导论》、《遥感概论》和《遥感技术导论》出版时间较早,内容有些陈旧;《现代遥感导论》在应用方面涉及较少;《遥感原理与应用》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兼顾,而且在2009年出版了第二版,但此书内容相对较深,需要学生具备摄影测量、电磁场理论、模式识别等课程的基础。
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普适性较强的遥感实践课程教材。与《遥感导论》配套的上机教材,未采用国际主流软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教程》、《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等书,内容系统,但受学时限制,不适合作实践教学的指导书。
2.实践教学薄弱
遥感课程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遥感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是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来感悟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2]。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课内实践,另一个是综合实习。目前,国内大多院校的课内实践学时偏少[3],而且多以教师演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3S”(RS、GIS和GPS)技术集成,是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有必要加强学生的“3S”综合应用能力,然而这种多学科的综合实习普遍较少。另外,数据类型单一、内容陈旧,也使实践教学滞后,缺乏时代性和现时性。
3.考核方法不合理
课程考核,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更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目前遥感课程的考核方法,多以笔试为主,对实践能力考察的关注较少。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改进考核方法,建立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
二、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在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具有前沿性的遥感技术发展愈加迅速,对教学内容选取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教材受出版周期限制,这就要求遥感知识更新途径除了选择合适的新教材外,更应充分利用网络、中、英文期刊或国际会议文献等媒介,传递最新讯息,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现时性。如在讲述不同卫星平台轨道参数时,教材受出版周期限制,其内容始终与最新的遥感卫星发展有差距,备课时需要到相关网站查阅最新的参数信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遥感卫星的最新发展动态[4]。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培养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自编符合实际的实验课教材。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普适性较强的遥感上机实践课教材,并且各大院校使用的实验教材多为自编。对实践内容进行完善和更新,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以至于研究设计型实验过渡,形成较为稳定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建立和完善遥感实验课数据库及习题库,及时更新和补充资料,包括案例、科研论文、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兴趣,达到优化和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建立全方位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筑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三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由“有解实验”变为“求解实验”,由“知识积累”变为“智能开发”,为学生自主实验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同时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所侧重,如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遥感与地信相结合的实验课,如“3S”集成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5]。
(3)创造实习机会。由于实践课程受学时、实验条件等限制,使学生的实验机会较少、而且实验内容单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研究性学习,深入到实际科研工作中,成为锻炼实践能力有效途径[6]。另外,寻找相关的实习单位,直接参与到实习单位的科研、开发、生产工作中,与实习单位建立双导师制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3.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的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实践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加大读书报告、论文考核、野外(或社会)调查、创新考核、综合实习等的比重。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做相应的调整。如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适当加强3S集成等综合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地质、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应侧重遥感技术在该领域新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的考核。
三、结语
通过分析目前社会发展对遥感人才的需求和遥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从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丰富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体现了遥感技术的前沿性,使教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方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综上,加强遥感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既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银娣.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68-169.
[3] 黄秋燕.GIS专业遥感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8(27):352-353.
[4] 陈星彤,童洁,刘春红.遥感原理在测绘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矿山测量,2008(2):79-80.
论文摘要:调查了2008年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的图书借阅情况,从中发掘出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重心及其思想发展趋势,以此建立一套以分析图书阅览数据为主要手段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机制。
1图书馆对高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已经达到了小康。在新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反映山了各种思潮。这些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原本是“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高校一向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人义素质教育,试图构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图书馆一直都担负着收藏知识、传播文明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图书馆则由于它特殊的读者群,不仅承载着对其知识方面培养的内容,更为重要是对其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高校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也是大学生除课堂学习之外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对校同文化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图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样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兴趣所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不但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且也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由图书借阅信息所反映出的大学生阅读状况
图书的流通借阅是图书馆最主要的工作职能之一,尽管网络的兴起、数字资源的建设使这一传统职能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着首要地位。据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2008年的统计,当年渎者到馆人次为3O万人次,借阅图书达到了868032册次。按全校24700余名学生计算,平均每人到馆l2次,年借书量为35本,即在校期间内(扣除假期),每人每月到馆1次,月读书量约为4本。
从图书借阅信息可以看出,2008年大学生的阅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图书借阅的数量总体呈现出一种波状曲线。通过对2008年图书馆借还统计数据表格所做的曲线图可以明地看出,全年以7月为界划分为两个周期,在假期内的2月和8月借还量最低,但接下来的3月和9月达到高峰,之后的3个月,借还两种曲线显示了不同变化:借书曲线总体保持下滑,而还书曲线则略有上升。但从全年的角度看,还书曲线大体还是随借书曲线保持一致的变化(见表1和图1)。
图1反映出的情况说明在刚开学的时问里,图书的借还量为最高.也就是说,在3月和9月,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最强,之后的两个月借阅渐趋平稳,说明这时候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大学生的知识获取也进入一个平稳积累、深化巩同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分别是两个学期的4—5月,10一l1月。而到了期末的时间,由于考试的临近,这时候的借还数量开始较前2个月递减,一直到学期结束时图书借还均达到最低,但从下一学期开学时的还书情况来看,证明在假期中,抱有学习念头的大学生仍不在少数。
(2)大学生的阅渎随年级增长而发生变化。具体按年级学生类型划分的借阅信息统计数据中分析,高年级学生一年的图书借阅量明要高于低年级学生,但从图书的分类上看却比低年级生要较为集中于某些类目。反之,低年级学生借阅图书最少,但阅读的内容最广泛。
这固然有低年级学生刚人校产生的强烈求知欲,以及不熟悉高校学习和图书馆环境而产生的对图书的肓目选择性,但出现这种情况最能体现出大学生思想动态所经历的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经过了两年多的校同学习生活,他们的思考已变得较为成熟,他们多数已经能确定和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阅渎面变窄,但阅渎的内容却更加深化,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了主动的学习状态。
(3)文科生借阅图书的数量一般高于理科生。但除了专业相关图书的借阅(即用于学习之外)外,两者在休闲类图书的借,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上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差异。证明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共性的一面,并不因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而改变。
3由图书借阅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
统计2008年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前100位的各类网书,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2个大类划分,共计2054种(借阅次数相同的图书则并列排名)。发现大学生的借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图书类型。
3.1教材教辅图书
教材教辅图书包括有高校使用的教材、世界知名权威的专业学著作、各种工具书(年鉴、年度报告、汇编、字典等)和考试题解类的教辅用书共计892种,约占此次统计的43.4%,是在2008年被借阅最多的。其巾,以参考书、案例解析等题解类图书借阅为最多,占此类的45%。通过统计各类借阅次数排名前l0位的223种图书(借阅次数相同的图书则并列排名)发现,其中属于教材教辅的图书有83种,亦占总数的37.2%。需要指出,属于本校教师编著的图书虽然数量上只占有极少的比例,但就借阅率而言却远高于该类平均数,可能与其授课内容相关。
这两次统计均说明大学生阅读的图书仍以本分业涉及的学科范围为主,即图书的借阅主要是用在学习方面。
3.2描述大学的图书
名称冠以“大学”或“大学生”,以介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图书借阅数量也排在前列。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很高的期许,注重均衡发展,他们已意识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唯一的,更应当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因此,成功人士的传记图书也受到他们的欢迎。
3.3经典的精品图书
经典的精品图书的借阅牢一直居高不下。这其巾不但有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图书,如《少女杜扣的故事》《富爸爸》《明朝那些事儿》等,也有古典文学《红楼梦》,体现爱国内容的罔书《红岩》等,反映当代社会的《大败局》《大国崛起》等。说明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呈现多样化,渴望与当今时代的思想潮流接轨。
3.4导读概论类图书
借阅牢高的非教材教辅类,大多是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用比较简浅直一的语言叙述的图书。与讲述相似内容的书相比,大学生明愿意选择更易理解的、具有概括阐释性内容的图书种类(小说除外)。如英同科学家史带芬·霍金著的《时间简史》,其各类中文版本和相关著作存该类前10位的排名里占据了4个位置,可其受欢迎的程度。但其中具有导渎和概论性质的南美国霍华德·里奇著的《时间简史导渎》的借次数却盖过了其正本,排名第一。而存同样义字内容的各类中义译本里,以带有插图的《时问简史:插图本》借比率(即借次数与复本数之比)为最高。当代大学生阅读变“浅”的现象体现无疑。
3.5反映世界面貌的图书
大学生十分炎l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汶JII地震、探月飞船、奥运、改革开放3O年、次贷危机等2008年的}。I-_会热点事件相关的进馆新书都有着很高的借蒯率。如V类(航空航天)排名前1O种中,内容为“嫦娥一号探月飞船”的相关图书占了4种。
此外,大学生也对世界存在着强烈的探究心。介绍世界各地人文风情、历史遗迹、奇闻轶事的图书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4调查对大学生思想动态所做出的结论
在还未对大学生的同书借『蒯信息统计之前,社会上教育界普遍都对当今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表现出深深的忧虑。经过这次的调查发现,笔者认为他们所担心的一些情况虽然存在,但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么严重。
从该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迷信权威,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他们希望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并且多数对自己已有了较实际的人生规划,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渴望成功。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已经成熟,对待事情也能够理性的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欣喜的一面。
但令人忧虑的一面也同时存在,大学生阅读中带有越来越浓重的功利性,使他们的阅读出现一种浮躁的情绪,看书往往“不求甚解”,只是一种直接的“拿来主义”,对待问题且过于片面。须知,做学问是一个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的过程,而如今大学生却是抱有一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之然”的态度。这样一种凡事只求结果,不问过程的浮躁情绪,很可能是受到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
针对这次图书借阅情况而展开的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研究,总体上看是比较真实和客观的,较为明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趋势,证明由此而建立的调研机制是完全可行的。但这次调研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由于目前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图书阅读虽然是目前较为权威性的阅读方式,但就方便快捷而言,网络阅渎已经后来居上。网络阅读对实体罔书『剌渎的冲击和对大学生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因条件受限而在此次统计巾未能包含在内,只能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再予以补足。此外,能否在进行研究时引人心理学的一些分析方法,也是应当探讨的一个问题。
5对高校图书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这次研究也给高校图书馆以很大的扁示,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罔书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针对目前大学生思想动态所揭示的问题,图书馆必须发挥“以人为木”的理念,采取相关的措施完善图书馆服务。
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是针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内容涉及树脂基体、增强材料、增强材料的铺层和复合材料的夹层结构等多个方面,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应用、基础知识和科学发展前沿并行的课程。我们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和考试方式多元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课程实践;启发式;教育
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是本校针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了材料学概论、树脂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工程实验等专业课程之后,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其在复合材料原材料的选择、改性、结构设计方面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教学内容包括复合材料概述、树脂基体材料结构与性能、高性能增强材料、增强材料铺层结构与性能及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等。复合材料概述部分重点介绍复合材料结构所包含的三个结构层次和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近况;树脂基体材料部分主要介绍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及基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掌握分子结构设计原理,初步具备从性能角度出发筛选合成原料的能力;增强材料铺层结构与性能和复合材料夹层结构部分突出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根据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受力情况,介绍增强材料铺设方式设计和夹芯材料选择的理论依据。不同于大学基础理论课,大学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本学科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完基础理论知识后,一定要配合实际的生产应用案例对其进行应用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知识点,并能通过实际的应用案例理解单纯追求某一性能指标是没有意义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考虑工艺性能、应用性能、节能环保等综合因素。该课程为新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以适应复合材料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技术来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教学信息量,并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介,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加深他们的记忆。[1]我们在传统的PPT中加入实物图片、工艺图片、三维设计动画、复合材料生产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一些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复合材料原料、工艺及应用等)直接向学生演示出来,从而与文字讲义相呼应,给相对枯燥的教学注入兴趣和活力。多媒体教学(如制作动画、录像、图片和三维模型等)将原本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复合材料多相结构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加深对复合材料结构的理解,深层次理解复合材料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适合本课程教学特点的电子课件,并根据需要采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工艺流程图介绍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实物图片介绍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采用动画、视频的形式介绍复合材料不同层次的结构及结构设计对性能的影响。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采用模型或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复合材料领域的发展,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该行业国内外的发展动向,及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与国际接轨的最新知识、先进教材和信息。教师需要适时地参加国内外复合材料展览会,对国内外参展公司的展品、设备和技术图片进行拍照、录像并整理,将其融入课程内容;还可以参加复合材料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密切关注复合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及时更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授课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单纯以文字的形式介绍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特别是复合材料的夹层结构,很难介绍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以案例的形式讲授知识,如以风力发电机叶片、雷达罩、飞机机翼的结构为例,分别介绍其选材、结构,并解释原材料选择原因、结构设计的原理、性能特点、国内外的技术差距等。作为教师,将自己科研工作的实际应用案例加入课程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是非常必要的。不同高校复合材料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特色不同,有的高校侧重于增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如东华大学),有的高校重点研究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设计制造(如武汉理工大学),而本校复合材料专业侧重于高性能树脂基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将本校树脂基体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按相应类别穿插在课程内容中,如将耐腐蚀的乙烯基酯树脂、高残炭酚醛、脂环族环氧树脂、高性能芳炔树脂、高性能透波树脂等内容加入课程,分析其结构与性能特点。我校在复合材料增强材料、增强材料的铺设方式、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较少,如果要想在这几章内容的教学中联系实践,教师需要做很多资料收集工作,特别是针对增强材料铺设方式和夹层结构部分,需要到相应的研究单位、生产单位进行调研,制作相应图片、三维模型、动画及视频,以丰富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2]
三、改进授课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自主学习
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是复合材料专业大四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他们在此之前已经学完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已基本掌握了复合材料的专业知识。本课程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与毕业课题研究、社会工作的衔接。因此,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专业知识去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从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教师可以提出现在行业中的难题,让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寻找解决方法,发挥大学生精力旺盛、创新性强的特点。[3-4]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紧跟本学科的发展,与复合材料相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了解本专业新型的原材料、成型技术、成型设备及新型制品结构。在复合材料概述中介绍新型的复合材料时,同学们对“自修复复合材料”非常感兴趣,但课上仅仅介绍了“自修复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和性能特点及其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教学中若能够以实物图片展示此材料的使用案例,以录像展示生产工艺过程,并提出应用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则可以更生动、具体地体现该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我们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建立教师和学生间双向互动的课堂气氛。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探索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比如我们给学生留的课后作业为“你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复合材料是哪种类型?解释其原因”和“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和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课余时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该类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应用及发展情况。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激发其对复合材料科研的兴趣。[5-6]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合材料专业课程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形式重于内容,考试分数重于能力,平时认真听课、认真思考的同学考试的分数倒不一定比背讲义、背课后题的同学高,这样打击了应用能力较强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与本课程的培养方案相悖。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是大四上半学期的专业必修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传统的靠知识点记忆的考核方式显然已不适用于本课程,课程改革也应在考核方法上有所体现。根据知识点的不同,本课程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重要的概念、原理、工艺、聚合物结构及性能等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可采用闭卷考试,而不同类型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发展及应用方面的知识是动态发展的,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详细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激发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面。对于综合知识的运用,即从选择原材料、成型工艺选择、增强材料的铺设方式、夹层结构设计等方面设计某复合材料结构件,则采用小论文的形式考核,如设计轻质高强的工字梁结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通过教学题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力争从教师讲授向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性的目的。课程改革和创新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摸索,我们将结合复合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探索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教学新模式。
作者:宋宁 侯锐钢 周权 陈麒 王帆 方俊 倪礼忠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赵洪凯,肖力光,刘亚冰,等.《复合材料》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0,38(10):229-230,236.
[2]邓洪.材料化学专业《复合材料》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42-144.
[3]曹尤,王丽华,谷亚新.具有土木建筑特色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课程建设[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26-328.
[4]杨晓洁.“英特尔”未来教育与课改理念的融合———《复合材料》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育科研论坛,2010(7):56-57.
关键词:科技;科技新闻;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08-02
科技新闻在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热点。科技新闻报道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科技人物、科技事件、科技政策、科技成果等诸多方面。科技新闻报道中,许多报道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不侵犯知识产权,对于科技新闻工作者而言十分重要。做好科技新闻报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科技新闻真实、严谨的体现。
1 科技新闻报道与知识产权的关联
科技新闻报道与知识产权两者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1]而科技新闻核心词“科技”,即科学和技术,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2]智力成果是脑力劳动的产物,包括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思想、学说、科学技术方案以及工艺制造方法等方面。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知道,知识产权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而科技新闻报道则是对科学技术的报道。
科技新闻报道分为科技成果新闻、社会科技活动新闻、科技人物新闻和科技“文本”新闻[3]。科技成果新闻主要是介绍科技知识,将科学家的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广大受众;社会科技活动新闻包括科学争鸣、学术交流研讨会、科学鉴定等;科技人物新闻通常是结合科学家的生平和做出的科学成就撰写报道;科技“文本”新闻是将最新的科技论文改写后写成报道,传播科学知识。知识产权经常在以上各种类型的科技新闻报道中有所体现。同时,科学作品、科学发现和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经常出现于科技新闻报道中。所以,无论从表面还是从内涵来看,科技新闻报道与知识产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知识产权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中国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3年3月,中国开始实行商标法;1985年4月专利法也开始实施;1990年9月著作权法颁布;1994年5月,中国加入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国际公约。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我国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一项国家级的重点战略。
在科技新闻报道中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无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对于科技新闻报道本身的质量,都是大有益处。
第一,有利于维护科技新闻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准确和严谨是新闻的生命,更是科技新闻的生命。科技概念、科学原理和数据的运用都要严谨规范,科技事实和内容都要严格把握。科技发明者对其科技发明成果享有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权利。记者在采写科技新闻时,应该对科技成果、科技事实和科技人物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认定,严格按照知识产权法来处理新闻素材,才能够有效地对发明人的权益进行保护。如果记者对科技新闻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不仔细加以辨认,匆忙地进行报道,就很容易出现报道虚假或者错误,发生报道的过失。例如有的科技新闻报道,将几个人完成的科技成果说成是一个人完成,很容易引起纠纷,甚至将记者和媒体告上法庭。因此,对于科技新闻报道而言,认真地对待报道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报道,是提升科技新闻品质的重要体现。
第二,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一方面,它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时,承担着将这些信息对企业“广而告之”的作用,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纽带作用;另一方面,科技新闻报道在面向公众进行传播时,由于其天然的严谨、严肃与科学性,在受众眼中具有特别的“权威”。含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尤其是商标、著作等能够在传播的过程中为公众所熟知,增加了其知名度,具有推广效应,为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2 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时易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科技新闻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涉及到知识产权时,科技新闻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2.1 侵犯著作权,对专利权没有进行适当的保护
科技新闻报道中最容易侵犯的知识产权是侵犯著作权。例如,1998年,刘云萍撰写的《走进中国太空人培训基地》一文发表在1998年第4期的《中国科技画报》上,1999年1月1日,该文被《科学与生活》月刊转载,均署名为刘云萍。1999年4月9日,江西日报社出版的《信息日报》登载了署名为杨颖的《探访航天城——中国太空人训练目击记》的文章,与《科学与生活》上发表的《走进中国太空人培训基地》相比,除了标题不同并增加三个小标题外,内容完全一样。后刘云萍向法院《信息日报》的侵权行为,得到法院支持。
科技新闻中经常会用到很多分析数据,记者在无意或者故意的情况下使用或者篡改了这些关键数据的情况下容易侵犯知识产权。科技新闻记者在采写稿件时,或者收到外部投稿时,常常忽视该科技成果或者商标是否已经在法律程序上完成了对专利权的申请。在科技成果或商标尚未申请专利时,科技新闻对此进行报道却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导致科技成果泄露,其他竞争者抢注专利,给该成果的持有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 撰写科技“文本”新闻时篡改数据和结果
科技“文本”新闻对科技论文改写,可以更全面地告诉人们新的科技成果,提供更丰富的科技信息,具有更深刻、更可靠的推广作用。但是在撰写科技“文本”新闻时,由于记者对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或者为了寻找夺人眼球的新闻点,有意或者无意篡改了科技论文的数据或者结果,侵犯了知识产权。
例如,《江苏农业科学》曾经刊登了一封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来信,称刊登在《江苏农业科学》上的《管好两优培九种子市场》一文作者不顾事实,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对两优培九的父本作了肆意篡改,严重侵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稻6号的品种权益,“在国家全面实施品种权益保护的今天,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显然也是违法的。事实上已对我所扬稻6号的品种权益产生了严重损害。”[4]
2.3 对科技人物进行报道时乱扣帽子、乱加头衔、乱写成果、乱给评价
在介绍科学家、技术专家的典型事迹时,科技新闻不仅应该报道新的科学发现,而且要弘扬科技创造者的精神风范,宣传科技工作者不平凡的业绩。在此类新闻中,需要对科技工作者和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经常出现给科学家乱扣帽子、乱加头衔、乱写成果、乱给评价,把甲科学家的成果放到乙科学家身上,或者将合著成果写为一人独有的情况,这很容易引起知识产权争议,让科技新闻的严谨形象受到影响。或者,有的科技新闻报道对科技成果乱给评价,把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成果硬要写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世界首创”等等,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的争议。
2.4 记者缺乏对知识产权法的了解,混淆概念
记者在做科技报道时,有时由于对知识产权法的缺乏了解,在报道中误用商标名,常常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2004年5月2日CCTV《每周质量报告》披露:知名品牌地方特产“龙口粉丝”存在大量掺假现象,用低廉的玉米淀粉代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的绿豆或者豌豆淀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生产厂家使用有毒的碳酸氢铵和氨水来漂白黑粉丝,将会严重威胁食用者健康。随后,大量媒体报道了“龙口毒粉丝”事件,全国许多市场将在售的龙口粉丝产品下架停售,抽样化验,粉丝行业销售一度停滞。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当时龙口粉丝商标处于许多企业混用的尴尬境界,而记者不熟悉商标法和当前行业状况,直接使用“龙口粉丝”进行报道,造成了这一行业的整体崩盘。它们绝对不是第一个,山西陈醋、平遥牛肉等也曾经因此遭遇了行业危机。
3 提升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质量的策略
科技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性,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规范性使得科技新闻在准确性较其他类别的新闻要求更高。知识产权属于法律的范围,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时,无疑对于科技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难免出现问题。为了提高涉及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的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加以改进:
1)提高科技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和法律素养
要做好涉知识产权的科技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同时具备良好的新闻意识和较强的法律知识,缺乏其中之一,报道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培养科技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和法律素养是做好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记者在采集科技新闻时,必然会遇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因为对于科技新闻而言,没有知识产权就谈不上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也就谈不上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科技新闻。
记者在发现新闻和撰写新闻的过程中,对科技事实和成果涉及的产权进行认定时,必须遵循知识产权法来处理新闻素材,对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的正当权益给以保护,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的所属。科技新闻记者在采访或者采写有关科技成果的报道内容时,一定要有鉴别和查证意识,慎用“自主知识产权”一词。记者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某某企业或者某专家研究出一个新的科技成果时,就把其独立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称之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殊不知该企业或者专家可能只是掌握了这项技术,但是还没有通过法律程序确定该项成果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记者在遇到需要报道尚未获得知识产权认证的科技成果时,要依据相关法律进行保密措施,并在撰写完科技新闻报道时可以提交给持有者审核,或者咨询单位聘用的法律顾问,以便提前预防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
科技新闻记者还要注意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在报道相关成果归属时,一定要慎重下笔,如遇无法辨明归属时,也要适当模糊处理。在报道遭遇侵犯知识产权诉讼时,要积极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途径解决争端。
2)加强涉知识产权科技新闻报道的把关
科技新闻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记者采集到新闻出炉,其中要经历很多的环节,在各新闻生产环节上,都有着把关人。虽然说,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把关人看似不如传统媒体环境下明显,但是把关人依然在新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科技新闻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时,科技新闻生产环节中的各把关人应该进行严格的把关,防止出现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出现。
对于涉及知识产权的科技新闻报道时,需要把关人更为谨慎。对于记者采集来的新闻,编辑应该加强审核,对于其中的数据、用词应尤为注意。遇到拿不准的知识产权问题,还应该咨询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法律顾问。在接到外来通讯员的稿件时,要与被报道单位和成果持有人进行信息的二次确认,对存有知识产权争议的稿件坚决不能签署发稿同意书。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在审核有关知识产权的科技新闻报道时,不能因为报道单位迫切的时效性而牺牲报道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在播出和刊发的源头就要杜绝侵犯知识产权的科技报道的产生。
通过新闻生产部门的重重把关,能够有效地降低科技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从而提高科技新闻的报道质量。
3)重视受众反馈,及时更正错误,积极进行救济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比较特殊,一方面它的受众是科技专家,对行业、专业知识十分精通,科学知识爱好者也在关注着科技新闻,其中也不乏对法律知识和相关报道成果都相当熟悉的受众;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接触各种信息的机会增多,科技新闻容易被检索到。面向专业化的读者,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争议或者谬误的科技新闻往往一发表就会收到受众的反馈。对于科技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侵权问题,记者和新闻单位要重视受众的反馈,做好认真细致的查证工作,及时更正谬误或者将查证事实公之于众,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产权官司纠纷,也可以促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辜晓进.现代科技新闻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1.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CDIO;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明(1965-),男,江苏江都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56-03
随着信息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面覆盖广,强调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教学的经验来看,测控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其教育模式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及检验测评的标准。本文以测控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CDIO的模式构建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一、专业现状及要求
1.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工业的源头,也是信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涉及数据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自动控制等测控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微纳米技术的发展,测控与仪表技术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随着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南京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2年首次招生,依托机电专业学科群,以信息测量、信息控制为重点,以化工过程分析仪器设计和虚拟仪器设计为特色,具有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近年来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
(2)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目前,我国已有近200所高校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于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不同,现有的办学条件、专业规模以及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一些 985 所属高校该专业办学时间长,办学实力雄厚。如: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各个学校服务的对象不同,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偏重于航空领域,长春理工大学偏重于光学领域,成都理工大学偏重于电子技术及核技术等。所以国内各高校测控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内容等方面的设置存在着很大差异。
(3)本校测控专业现状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南京工业大学测控专业办学时间较短,目前办学实力不及以上各高校,但依托化工行业,办学特色鲜明。从各高校的招生情况看,近几年测控专业的学生构成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但测控专业涉及面广、需求量大,各高校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出现了分配热的局面。所以加强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的质量需求,也反映了工程师所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2.现行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提出了很多新型培养模式。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依照国家和行业的培养标准,以工学交替为手段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双师型”、科研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需求为载体,修订教学内容,采用“导师负责制”,鼓励吸引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和项目;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等等。这些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测控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方面仍是“通识教育”;另一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系统性差,目标不清晰,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CDIO模式则有所侧重,对于本专业不同层次人才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对基于CDIO模式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集成化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探讨。
二、CDIO模式简介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包含12条标准与4种能力大纲。如表1所示。
基于CDIO的专业建设内容的主要任务有:
(1)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标准2(CDIO的教学目标结果)和标准3(集成化的课程设置)。
(2)教学管理制度:基于标准1(CDIO关联原则)和标准6(CDIO的工作环境)。
(3)教学资源建设: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基于标准9(教师CDIO能力)和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
(4)教学方式和方法:基于标准5(设计制作实践)、标准7(集成化学习过程)、标准8(主动学习)和标准12(CDIO项目评价)。
(5)学习效果评价:基于标准11(学生CDIO能力评价)。
CDIO原则就是把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基于CDIO模式进行专业建设不是强调“内容”,是环境中的“关联”;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学以求知、致用、共处、做人。
根据CDIO原则制订的测控专业的集成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目标为细化、可落实、可观测的目标,每一门课程可根据课程描述提炼专业目标。二是根据信息技术领域对人才的质量需求,把电子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五种能力的高素质的优秀工科人才:获取知识(自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发现知识(创新)、传播知识(交流沟通)。并以此为专业理念制订培养计划。三是培养计划设置包括专业设置和课程大纲及课程描述,每一门课程根据知识点设置专业目标。
三、基于CDIO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集成化专业设计方案
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集成化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学科导向课程体系不同,集成化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主,把项目穿插其中;教师之间团队合作,分工协调,实习、项目开发与授课穿行。
(1)以电子实习为起点,以测控技术概论为导向,将学生引入嵌入式系统世界,焊接实际的单片机开发平台,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以嵌入式系统三门课程为主线,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教授授课,系统地培训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片上操作系统知识,没有照本宣科。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每堂课要求每个学生在单片机开发平台上分析2个案例并进行修改,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实习,每个实习完成12个简单项目。
(3)最后将分析仪器设计、智能仪器设计、虚拟仪器设计三门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最终三大设计任务,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集成在这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中。
本课程体系共包含三门课程、三个实习,不少于24项实训项目。分成6大模块,可根据需要自下而上进行组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教学、科研需求。
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手,全部课程体系结束后可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电子知识和具有良好的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电子工程师。
基于集成化的教学设计、一体化专业设计的思想进行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设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光、机、电、计算机、化工分析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在信息技术领域(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扎实的新型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能力,具有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能力,具有多元人文背景,有道德、善学习、勤思考、重实践、富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研究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使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一致,首先根据专业目的、专业理念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完成专业设计矩阵和相关课程描述,并编写课程大纲。同时,以专业目标为核心对专业设计矩阵和设计的课程进行完善和补充,形成一体化专业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2.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知识能力矩阵和课程体系方案
根据课程目标制订了专业设计矩阵,指明了课程与专业目标的对应关系,使得学生在每门课程修完之后都会获取一定的知识,提升相应的能力。
由表2可看出,在入学初期以概论引导和基础理论学习为主,旨在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从高中阶段转变过来;学习中期以专业基础培训为主、兴趣导引为辅,一方面为进入专业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本科学习后期,主要进行工程实训和大型的专业设计课程,为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整个课程内容和开课时间按照CDIO模式进行设计、分配,合理、高效地利用学生的全部学习时间。
图2为测控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鱼骨图,体现了课程体系在四年大学教育中的培养进程,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的关系一目了然,有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养成课程体系观念,形成系统的培训思维。
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解读CDIO标准
集成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方法与培养目标一致,并能够持续改进,从而建立了图3所示的集成化教学设计方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测控专业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行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强调环境和关联,提供各种机会而不是增加学习内容。以案例、项目式教学方式把电子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课堂的案例教学强调CDIO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而不是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知识交流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等,实现手段是实践、重复、反馈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讲授。
(2)能力与素质培养。培养实际的工程能力不是“软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需要技术知识的应用和表达,所以技术交流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都属于工程能力。课堂教学一段时间后集中进行学习和培训,而不是附加能力课程,重点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而非某一门课程知识,强调知识的运用而非知识本身。在实践中锻炼个人,人际、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是应用、表达技术知识的方法。工程能力是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中培养的。因此针对测控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CDIO更侧重于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的培养。
4.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
在现有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为实现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改革模式并且有效利用现有机制。
首先,打造双师型教师。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素质;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监控制度。并对教有所成和学有所成的师生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最后,充分发挥现有测控专业教师的主动性,有效利用工科院校优质师资,联合企业工程技术高级人才,在教学和科研上将理念与实际紧密融合,聘用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通过学科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实现综合创新。
5.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改革
在授课方式上,以信息传递为主,经验授课为辅。围绕嵌入式系统的专业知识,确定了“嵌入式工程师”的主要培养方向,在课程内容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狠下功夫,着重实施了以下措施:
(1)授课环境的改革。体系内的课程全部在实训中心授课。为保证授课效果,人数不得超过80人。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一套学习开发系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将讲授的全部例题当堂演示,学生当堂实验,有问题现场解决,真正做到了听讲、练习、疑难解答一体化。学生课后也可以使用开发系统自行练习、设计、开发。
(2)授课内容的更新。授课内容精挑细选,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将学生从普通的电子爱好者培养成经验丰富的电子工程师。首先,电子实习焊接的开发板根据单片机授课内容自行开发;其次,授课过程中的所有实例自行开发设计,且全部在开发板调试通过,示例代码注释详尽,说明文档参考资料丰富、可靠,方便学生自学;最后,在单片机实习和嵌入式系统实习中,要求完成实训项目结合工程项目实践,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专业实验室建设。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新建和改建了4个专业实验室,其中包括1个实训中心和虚拟仪器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智能工业检测技术实验室。
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针对测控专业学生的系统学习采用基于CDIO模式的集成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工程项目生命全周期引入工程教育环境;结合工程实践,既开展通识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具体措施有:学生边学边做,在课堂内外进行实践;做中促学,学生产生问题现场解决;实验、实习创新,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参加各类竞赛和项目;以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测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已实施一年,培养本科生近120名,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约20项,参与科研课题45项,撰写论文5篇,发表专利3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项,参与的课题和项目涉及嵌入式系统、虚拟仪器、智能仪器、分析仪器、过程控制、电气控制等领域,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好于往届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和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坚强,王志强,薛丽萍.基于CDIO模式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2):122-125.
[2]王亚良,张烨,陈勇,等.基于CDIO的实验项目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19-122.
[3]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67-69.
[4]严国志.基于电气工程专业的ARM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11-13.
[5]李宁,宋薇,库少平.项目化嵌入式教学方法研究[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2):5-7.
[关键词] 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7- 02
0 引 言
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信管学科的博士学位。信管专业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各大学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2008年全国已有587所高校开办了信管本科专业,信管专业人才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下面选取了中美整体实力较强的8所大学,就其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就业情况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1 美国大学的信管专业
根据2013年美国最权威的大学排名机构US News的美国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排名,我们选取了4所在国际信管专业排名中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作为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文中资料源自4所学校网站公布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称为系统设计和管理(System Design & Management,SDM),设置在著名的Sloan管理学院,授予管理科学学士学位。课程总学分为123,必修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管理科学中的最优化方法入门、统计学思想和数据分析、大学生管理交流、管理的心理学实验室、企业财务会计、线性代数;限定选修课包括企业家能力和创新、财政理论、管理实施入门、供应链计划、制造业系统和供应链设计、市场管理、计算机和工程学问题解决方案入门、系统分析、信息技术精华、战略方案组织设计、软件商务、完整信息系统技术、战略方案以及组织因素、经济情报、战略结构和定价;一般要求的课程包括微积分、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课程、人文科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课程。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 & Decision 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2 国内大学信管专业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
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
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
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3 中美大学信管专业综合比较分析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 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国内信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有3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经管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固定,除此之外还有些实践类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美国大学也基本上包括这些课程,但是课程选择范围和课程内容更加广泛,社会实践环节更加深入,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除此之外,开设了写作课、谈判课、表达分析和研讨课等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和社会的沟通能力。
总之,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自由、开放式的,这样满足了社会对信管专业要求。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借鉴美国大学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法,修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更好地提高我们信管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迎接社会的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