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3 17:1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制造业市场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政府主导带来的诸多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规模,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奠定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一批公共实验检测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化积累,拥有全球技术领先、规模较大的研发机制和基地,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在核心业务领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较好满足了经济建设需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尽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数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自主创新动力还显不足,多数新产品开发仍以仿制为主体,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缺乏系统集成能力,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科研投入也不足,缺乏对技术资源的深度挖掘,影响了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进程,也难以满足持续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工艺技术、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较少,形成优势技术转化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充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竞争对手还有相当的差距,研发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突破;高端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引领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呈现结构性短缺,高端经营管理型人才、科技领军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在数量上、结构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体制机制问题,是由政府主导型发展路径所带来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80%以上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产品的研究开发周期也比国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周期要长得多,国企决策层多为任期制,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过于追求近期利益,对投入大、见效慢的技术开发重视不够,不愿意在自主创新上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进度缓慢。根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测算,2011年世界各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总投入约1.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6%。美国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研发投入达到4,05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的34%。国际各大著名公司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均占其销售额的4%~5%,重点领域甚至达到10%。而我国国有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与产品收入相比,大大低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
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短。虽然拥有一批销售收入已超过百亿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企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不强,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服务不发达,竞争意识差等问题仍然存在。即使有配套企业,但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高精尖产品少,配套水平低。由于行业分工协作不够,产业整合能力不强,许多企业仅以单机制造为主,缺乏成套、集成和配套能力,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强大产业链和产品链,产业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和形成新的跨越。另外,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衔接程度高、设备管理机制完善、成套配备能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各大产业集群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上下游和前后向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相互的带动与支持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也是孤军作战,大都各自处在终端产
品生产环节,尚未形成一条密切联系的完整产业链条,尤其是表现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增值率较高环节薄弱。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尽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企业组织结构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存在阻碍的问题,形成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政府主导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主导竞争性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信息显示,目前,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到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再到中西部的湖北、江西、四川,很多省市都把发展核电装备纳入当地“十二五”期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规划。而船舶工业更为典型。中国船舶制造业原来的布局也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家公司,但在各地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民营船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沿海各地,特别是江苏、山东等地快速成长,并直接导致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到2011年年底,韩国共有23个造船厂、1,800万cgt的建造能力;日本有57个造船厂、1,100万cgt建造能力。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有204个造船厂、2,300万cgt建造能力。从2011年到现在,中国有1/3的船厂没有订单,预计到2015年全球将有1,500cgt、中国将有700万cgt的能力将被淘汰,而这些过剩的产能基本上都是过去5年内建成的。如果船舶行业在军转民的同时也实施了市场化的改革,应该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投资主体,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投资规模。
高速铁路问题本质上也是由于政府主导带来的。高速铁路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铁道部一度把2020年的目标提前到2012年完成,这直接导致了中国2008年以来的高铁投资热,在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延伸的过程中,中国南车和北车即使加班加点也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铁道部采购计划,企业不得不扩产。而进入2011年,铁道部入不敷出的财务报表显示已经无力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和工程款,再加上由于2009年和2010年大干快上所导致的工程质量和设备质量开始暴露,铁道部通知停产检查,大量工程设备闲置。如果没有这次的“刹车”,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也将顺应工程项目的增长扩大产能,而一旦到2012年完成了任务,更多的闲置产能将会显现。 二、转向市场主导是唯一出路
实现市场主导有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打造市场主体,二是实现合理布局,三是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四是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政府扶持。
1 打造市场主体
走向市场主导的关键是打造市场主体。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多数企业具有军工企业背景,要逐步把这些企业培育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采购和对生产企业的补贴是很难达到提升综合制造能力的目的的。处于垄断的企业如航空航天制造业、铁路装备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差。世界大型飞机制造业已经形成空客和波音寡头垄断的局面,但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产品的定价也还是市场化定价,制造成本甚至要考虑到整个航空产业链上的成本结构。而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企业目前主要还是承担政府采购,至今采用的是成本加成模式,供货单位也都沿袭着“军工企业”的待遇,每年都要享受国家补贴。即使有一部分飞机制造企业如西飞国际、洪都航空、哈飞股份、航空动力等企业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而且公开发行成为上市公司,但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运行机制没有任何变化,除国际转包业务订单外,国内产品的运行依然沿袭了原有军工体系的“定型”流程和成本加成的定价机制。这样的结果是企业没有成本管理的概念,而是将成本做大来争取来年更大的开支计划。飞机制造企业存在大量的能力闲置或者重复建设,表现为设备利用率低、零部件配套企业专业化和批量化程度不够,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军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经营受到大股东制约,企业激励机制不合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西方国家军工企业也经历过军转民的市场化过程,通过导入市场化机制将冷战时期相对膨胀的军工能力逐渐转化为商业能力。军转民时期的西方国家,政府减少了对军工企业的控制,扩大军工企业的自主活动空间,促使企业自身发展;加速建立新型的军转民机制,增加企业通用技术的储备,将军事技术转化为基础能力;确立私有企业在军事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这些改革,军事技术为西方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度的市场化改革,可以提升综合
造能力。
不论是飞机制造、卫星应用、轨道交通还是海洋工程或者智能装备,如果实现了总装企业的市场化和重点企业的培育,将采购权、定价权交给企业,通过良好的体制机制及适当的行业管控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2 实现市场导向的产业布局
从全球各国高端装备产业的布局特点可以看出,高端装备产业的核心区域均集聚在各国科研机构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政府主导机制下,高端装备制造业会形成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竞争,形成巨大浪费。我们要在市场引领下,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合理布局,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高端装备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和东北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差异化将进一步强化。一方面,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集聚。高端制造业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集聚大批研发、技术人才,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丰富的人力、科研和教育资源的支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拥有中国最集中且高水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群,它们将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研究开发中心。这些地区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企业研发、营销和投资的中心,未来还将吸引国内高端装备研发要素的进一步集聚。
3 加强企业主导的对外合作
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步伐,有选择地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提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开发和引进的层次;同时,还要立足于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技术引进型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在引进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跟踪研制,不断消化、吸收与创新。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促进大连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换升级,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最终实现装备制造的国产化,从而实现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技术瓶颈突破,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条可能捷径,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直接成本。海外企业并购有多种形式,可以100%股权收购,也可以控股。根据并购目的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并购策略,从而努力使风险最小化。企业在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流动资金数量、股价的波动性以及股权结构的变化等情况,对支付方式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设计成现金、股权与债务各种方式的有效组合,实行多种方式混合支付,以满足并购双方的需要。
4 某些薄弱环节仍需要政府扶持
【关键词】中国医药制造业 产业安全 内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②代晓霞:“中国药企迎来空前战略机遇期需关注三大挑战”,《望》,2012年10月22日。
关键词:SCP范式医药制造业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市场行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仿制药多,产品创新性差等,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研究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医药制造业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医药制造业发展建议。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医药行业有了足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市场规模:15年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5,537.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23%;(2)利润水平:2016年上半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4%,15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2.67万亿元,复合增长率15.3%;整体上,15年医药工业毛利率达28.1%,销售利润率达10.1%(3)终端市场:15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383万亿元,10年至15年复合增长率15.41%。
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达到7116个,实现营业收入2.55万亿元,同比增长9.10%,较2014年12.94%的增速下滑3.8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0%。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止16年10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2.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利润总额为0.236万亿元,增长15.5%。整体上说,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维持“一降一升”趋势,即营业收入增速下滑,利润规模增速小幅提高。
三、SCP范式分析
(一)市鼋峁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包括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能反映产业集中状况,是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因此本文选择绝对集中度(CRn)对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示销售收入,n表示前n家企业,N表示行业中所有企业)
根据行业数据以及相关企业年报计算2011年到2015年5年医药制造业的CR4和CR8,得到如下数据:
按照贝恩法可知,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的CR4
(2)进入和退出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根据日本学家植草益对规模经济壁垒的分类标准,规模市场比重的公式为:(S为总产量,N为行业内企业数。)2015年我国共有7116家医药制造业,d=1/7116=0.014%
(二)市场行为
(1)定价策略: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属于竞争激烈产业,横向合谋不易产生。但是,目前医药市场体系尚未完善,信息不对称、药品渠道不畅通等使企业选择高定价高让利的营销手段,造成药价虚高的现象,产生产销纵向合谋的定价机制。
(2)广告行为:医药制造企业的广告投放一直较多,近年来始终保持整体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上半年广告投放主Top10共投放331.89亿元,药品广告投放占比55%,同比增长8.5%。由于受众对电视媒体信赖度最高,因此企业多选择此类渠道。而医药电商由于政策限制、缺乏及时性等原因尚未发展良好,因此投放较少。但是医药电商发展是必然趋势,所以几年来搜索、导航和联盟网站上的投放有所增加。
(3)兼并行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扩张能力。处于扩张企业规模、提升利润、满足经营需求的目的以及近年来的政策改革,医药制造企业并购整合不断展开,2015年上半年,以化药中药生产为主的制药企业并购案就高达47起。
(三)市场绩效
(1)盈利能力:本文利用净利润(万亿元)和资产报酬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
近五年来,医药制造业的净利润呈增加态势。15年的净利润是06年的7.81倍,资产报酬率较平缓,但相较于06-10年有较大增长,表明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处于总体上升趋势,绩效不断改善。
(2)偿付能力:本文通过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偿付能力:
2006-2015年期间行业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意味行业财务杠杆逐渐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逐年减小。同时,行业产权比率呈现下降的态势,资产结构趋向合理化,长期负债能力不断改善。
四、建议
(1)鼓励企业间并购: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经营完善、技术先进且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合并和收购其他规模小、竞争力弱和有互补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利于进行低成本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避开地方保护主义等壁垒,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增加市场占有率。
(2)支持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革:我国医药制造主要集中于仿制药的生产,研发投入较少导致技术改革、产品创新少,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医药制造企业引进国际技术加以更新改进,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中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创新性产品。
(3)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荆何夜医药制造业进入壁垒低,不断有新企业进入行业之中,造成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的局面;而行业退出壁垒高,众多亏损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导致资产流动性低。因此,政府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正确调整进出壁垒,改善市场竞争坏境。
(4)发挥我国医药潜在优势:我国医药行业具有独特的中药资源优势,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中药在现代化、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因此,医药企业需要加快中药研究,提高中药产品技术与品质控制,使中药打入国际市场。
五、结语
医药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朝阳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伴随医疗体系改革,医改政策出台并稳健落地,我国医药制造业也将面临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人们医疗卫生意识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疾病图谱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也推动着我国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此外,医药电商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医药制造业将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莹莹.基于SCP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市场绩效实证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2]何苗.基于SCP范式的河南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分析[J].科协论坛,2009.
[3]张洁.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8.
>> 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中国制造业正陷入低谷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对策研究 装备制造业,谁主沉浮 装备制造业“拐大弯” 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之路 民营装备制造业发展探析 全球装备制造业“盛宴”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装备制造业需要重组版图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速跑 江门:装备制造业腾飞加速 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 沈阳装备制造业进阶 装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促进产业由大变强 “一带一路”背景下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浅谈“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装备制造业市场广阔 装备制造业引领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装备制造业走出低谷 装备制造业走出低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艾西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能相对过剩,投资增速开始降低。2013年,金融资本进入机械装备产业的脚步几乎停止了。
装备制造业作为最大的工业门类,其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
200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销售额1.85万亿元,到2012年达到了18.50万亿元,十年内增长了10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6%。这十年,被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十年”,中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大国。
2013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迷茫的一年。2013年上半年,机械装备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下降到8%,平均产品销售净利润率从2012年的7%下降到4%;进入2013年下半年,行业产值增速下降到1%~2%,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净利润率急速降低。据预计,2013年全年,我国机械装备产业增速不到5%,销售收入净利润率平均不到3%,很多细分行业出现多年未见的“全行业亏损”。
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能相对过剩,投资增速开始降低。2013年,金融资本进入机械装备产业的脚步几乎停止了。考虑到产业项目的投资是“连续的”,当前投资计划是在过去10年高速增长时就已经确定的,所以产业资本还在继续增加投资。现在的投资是“惯性”投资。
其中,产业资本的投资分为两类:一是现有落后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二是新增产能生产线的建设。2013全年投资增速低于1~8月份的情况。相对前几年,投资增速降低了约25%。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品利润率的降低,估计未来几年产业投资金额会是逐步下降。
未来机械装备业的投资机会,将主要出现在两个领域: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动因;作用机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问题。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将发展建立在知识投入和创新驱动上,获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不仅要靠自身,同时还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等特点的生产业,对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了极强的辐射效应,并通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等价值链关键环节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和互动,发挥“推进器”的作用。
1、生产业推动制造业升级动因
1.1基于分工视角。社会分工是目前对于生产业提高制造业效率、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最重要推动因素。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也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着激烈的外部竞争,企业往往选择专业化生产而非规模经济,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开来,并且这种转移和剥离都以外包的形式进行。专业化的产业分工使得传统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的生产部门剥离出原有的产业链结构,原先由制造企业来满足越来越丰富的专业化需求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并且需要考虑技术限制、风险、是否经常性需要等问题,现在改为由服务业来满足企业的专业化需求则可以降低成本,减低风险。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内分工的融合,二者也会出现新的融合态势。1.2基于迂回生产视角。杨格(Yong,1928)在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的概念。他认为市场容量与分工水平是相互作用的,分工水平依赖于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又取决于分工的继续深化。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及新行业的出现是最重要的分工形式,因此,生产业是分工经济、生产迂回的结果。产业间的分工使得迂回生产链条加长,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而扩大的市场会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分工的作用也就在于为了造成越来越迂回、越来越间接的生产方式,从而不断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引入到生产过程中来,其结果是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根本上而言,当前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格局其实就是制造业分工深化、分工细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迂回生产的结果。1.3基于价值链视角。一方面,生产业的发展能够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制造业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外包给专业的服务企业,将这些服务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能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投入到制造业的中间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生产业可以使制造业企业获得差异化竞争力,促使其优化升级。迈克尔•波特认为在企业的价值链上,只有特定的环节才能够创造价值,不同企业之间价值链的差异奠定了产品差异化的基础。如今制造业企业将重点从微笑曲线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而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大多与生产业相关联,生产业作为中间投入渗透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等多环节中,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生产业能够强化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实现产出的服务功能,从而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附加价值,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产业价值进而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2、生产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制造业升级是从生产部门中吸收技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要素,从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内生增长模式转变,使制造业边际收益呈递增趋势。制造业利用生产业来完成自身増长方式转变和升级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业能够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而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能够使制造业成为依靠技术进步作为其发展的内生因素。对于制造业本身来说,复杂的中间投入种类越多,生产力就会越高,越有利于其向更高层次深化。生产业的形成,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升级的动力。生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生产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顺利开展、迂回化生产不断深化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在这方面,生产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交易方式和交易技术的变革,不断减少市场交易中的费用。商业、交通、通信等流通服务业通过建立市场网络,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空间和时间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扩大了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扩大了市场规模。金融业所主导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流动,也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商品生产得以流畅循环的重要中间环节。商务服务业中的广告等,为搜索交易对象、获取可靠的交易信息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交易的搜寻成本。在市场经济制度日益规范和复杂化的环境下,会计、审计、法律、税务等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专业化发展,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了交易的执行成本。成本降低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对原有的核心产业链进行生产拓展和延伸,通过深加工等形式调整产业链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生产效率。而制造业企业所需的生产通过企业外部提供,专业化的生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通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体系能够使得制造业企业在获取优质生产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简化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2.2生产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制造业的服务要求。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中间的制造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销售环节,服务业特别是物流、营销、4研发、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2.3生产业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生产者服务业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其发展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生产业的扩张促进了制造业的整体效率提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效率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影响;科学研究对制造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它与当年制造业的效率呈负相关,但可以提升次年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大。对于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冯泰文(2009)研究得出,交易成本是生产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中介变量,但生产制造成本并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2.4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升级。生产业多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出中伴随大量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被引入生产过程。企业通过生产,引进了新技术和新知识,促进了技术服务和研发活动,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业(包括上端的研发、设计、材料采购,下端的品牌、营销渠道、销售、制造服务等)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端的生产加工、组装等传统制造行业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发展高端生产业,能提高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和盈利能力,获得差异化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是制造业升级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步骤。
3、我国制造业升级亟待发展生产业
从生产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因和作用机理分析,生产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互动融合并不乐观。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生产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3.1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产业的发展缺少源动力,制约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法律保证制度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一个以知识产权保护法为核心的支持企业创新的法律体系,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重要的问题。此外,与产品相关的品牌、营销渠道也被跨国公司牢牢掌控,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中国制造”难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2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远超发达国家,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的研发、服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跨国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制造优势,进行加工组装。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很难与服务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3.3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为制造业服务的金融、物流、研发、信息等项目的发展,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生产业发展并不充分,现有的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知识技术含量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服务能力;同时由于服务规模小,服务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4、生产业与制造业升级互动融合的途径及政策启示
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业发展,发挥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4.1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发展生产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国已经进入可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生产业相互结合的关键纽带在于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4.2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使企业由过去的做大转变为做大与做强并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各生产环节内化在企业里面,发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难以提高。同时,相关生产业的供给质量和数量相对制造业来说存在潜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专业化的生产业处于需求和供给的低效均衡状态,制约了生产业本应对制造业企业发展升级所起的战略性引领和支撑作用。首先,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进一步构建国家价值链,努力培育和构造中国的跨国公司。构建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家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培育和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培育跨国公司的同时,还要从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环境、优化税收入手,做活做强中小型企业;从强化政府的产业标准执行和完善市场机制入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升级正常机制。其次,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放宽外资外贸管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引导FDI流向,支持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降低“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另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过程中生产投入和外包的比例,充分利用生产业FDI,提高内资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4.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生产业的市场化进程。生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部分生产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性生产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将政府职能从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门槛、鼓励竞争。三是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如水、煤、油、电、气、环境补偿等,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制造业的服务增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4.4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转型进展,规划引导好生产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商务成本)的变化决定制造业和生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性。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要发挥指导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为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定位提供高效的制度框架;建立公共研究机构,完善公共知识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供丰富的公共知识;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积极引导社会网络向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要素成本的提高决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传统要素成本依赖型产业增长日益陷入高成本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做好服务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准备工作。在服务业管理体制领域大胆探索,可以在沿海城市设立若干新的特区,吸引外资制造业落地,通过开辟新特区,创新体制,吸引内外资本发展生产业,学习和探索发展制造业的新路径。降低交易成本是城市集聚发展生产业的关键。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也抑制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应重点对生产业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及其他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功能,引导生产业实现集聚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从而为生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
作者:胡晶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世界经济,2007(8)。
[2]冯泰文.生产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3]邓丽姝.对生产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J].经济论坛,2010(2)。
[4]赵玉林,徐娟娟.武汉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关键词:创意产业;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026-008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后,创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关注,成为推动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模式亟须向创新驱动与低碳化方向转变。在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以创新、科技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无疑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创意产业对于引领自主创新、整合优化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Alev Adil指出经济社会已从“产品制造”转向“思想创造”,从依赖大规模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时代转向基于知识、科技和文化创造力的知识经济时代。[1]Potts认为创意产业是服务经济所不断创造的新产业中的核心环节,是经济演化机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意产业通过知识创造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推动着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产业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2]我国学者厉无畏指出文化因素与科技含量有机融合的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资源转化、价值提升和结构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使传统制造业结构趋于柔化性。[3]路甬祥也多次强调以创新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必将引领未来制造业绿色智能、交叉融合、共创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4]因此,以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的动力,通过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与融合,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
一、我国创意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
创意产业最早由英国于1998年提出,是一种以创意思想和创造力为核心,以先进技术和创造性活动为手段,进行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生产创意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集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于一体[5],附加值与产业关联度高,融合性、渗透性与带动性强,作为以创新为核心的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制造业发展新态势中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创意产业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主要通过以下机理来实现。
1.创新机理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制造业要摆脱依赖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就必须抢占创新高点,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产品的创意内涵与创新价值,开拓新的市场。因此,以创意、创新为主要元素的创意产业无疑是传统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机理首先包含了内生性自主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创意产业作用于制造业从而引发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下,制造业企业只有加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利润、拓展市场。通过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与优化,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含量、附加值与创新性得到全方位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增强。苹果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创意,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满足了客户对于产品内涵的心理需求。创意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于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中的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也会带来促进作用。知识溢出即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其他企业的生产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6],企业研发所得的新技术与新知识可快速通过不同的渠道(如人员流动、中间产品投入)传播给其他企业所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十分强大,制造业企业可以不断吸收创意企业的创新知识、创新人才与创新思维,利用创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强化自身的技术创新,进而降低技术更新与产品研发成本,提高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是外生性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即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为客户与企业自身创造和增加价值作为重点,将全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制造业生产体系。商业模式创新是系统的、集成的创新形式,包括提供全新的或以全新的方式提品与服务、拓展全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战略性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创新一般有四种方式,分别是改变收入模式、改变企业模式、改变产业模式和改变技术模式。[7]通过创意产业融入制造业、引发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包括:一是改变收入模式,即开发消费者的新需求来确定新的产品价值定义。在消费经济时代,消费导向已取代产品导向,消费者既是产品的消费主体也是设计主体,不仅满足于产品的物质,更加追求其精神价值。传统制造业的重复生产、大规模制造及追求低成本更多带来的是一般性消费品,通过注入创意产业的新思维、新模式,使制造业产品增添更多的创造性及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设计与创新的内在价值需求,还能够通过产品的创意提升来增强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从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优势,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改变企业模式,即改变制造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与定位。当前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业设计与品牌营销环节外包给创意企业与设计公司,自身则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环节。这一方面可以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核心环节运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补足企业在设计、营销上的短板,增加产品附加值并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改变制造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完善与延伸。三是改变产业模式,即通过整合现有资源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在当前制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创意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等对制造业的融入,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进而研发出能够开拓产业新领域的具有创意性的全新制造产品。
再次是开放式海外合作创新。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意产业的规模、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投融资体系以及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依靠本国创意企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同时,也要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人才培养以及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等方面的做法。我国制造业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因而更要基于全球产业分工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实现包含技术、产品、模式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过程的开放,对所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以学习、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实现我国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2.价值链机理
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的价值链是由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中。[8]随着产业内部分工不断深化,许多企业都把价值创造活动中的非战略性核心环节外包出去,将企业内部有限资源集中于价值创造力高、比较优势强的核心战略环节并重点发展,即拆除“短板”与加长“长板”,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最大幅度提高价值。
从制造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看,前端为研发、设计、采购、材料等环节,以知识经济和知识产权为主导;后端为品牌、物流、营销、金融、服务等环节,以品牌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中端是着重生产制造的加工、组装环节(见图1)。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更加陡峭,产业附加值向前后两端不断聚集,中端的制造环节价值下沉并进一步被摊薄。我国当前制造业主要处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的加工、组装环节,制造业要得到永续发展,就必须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向两端索取更多的增加值。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创意产业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对制造业的渗透、嵌入与融合,重构制造业价值链,无疑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选择。在制造业价值链的前端,通过加强创意研发设计能力,提升制造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外形,注重创意内涵,从而提升产品设计的顶层起点;在价值链的后端,将创意理念注入制造业的品牌营销与服务渠道,从而优化制造业的商业模式与效率[9];同时贯穿整个制造业价值链始终的是要提高工艺和技术水平,以降低生产成本。创意产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以推动其升级,可以通过单环节的价值链升级与多环节的价值链升级来实现。
单环节价值链升级是指由于某些创意产业的行业专业性较强,由此可将这些创意产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环节,为该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对我国制造业来说,在盯住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同时,也不应放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通过“高成低就”,促进整个价值链的攀升。工业设计作为创意产业中发展潜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与制造业联系最密切、结合度最高的行业,其主要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可重点服务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以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创意产业中的咨询服务业与广告会展服务业等主要处于价值链下游,主要服务于企业的品牌营销,可与制造业价值链后端的品牌、物流、营销、金融、服务等重点环节结合,通过重塑制造业的营销模式与物流服务,使制造业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接受,产业自身价值也能相应得到实现与提升。即使在制造业附加值较低、获利空间相对较小的加工、组装环节,也可以嵌入与结合相关创意产业,如网络信息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通过发挥这些产业自身的信息优势与技术优势,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管理效率。(见图2)
多环节价值链升级要求创意产业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产业互动网络。创意产业要针对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的特点与模式要求,在嵌入制造业相关环节的同时,整合并提供系统的服务,从上游到下游全面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整体经营效率与附加值。这种多环节的价值链升级不仅有利于深化创意产业在制造业价值链单环节上的服务,而且有利于拓展不同环节交叉领域的服务,实现整条价值链上服务的拓展与深化,从而优化价值链结构,提高价值链附加值,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其具体作用环节和过程如图3所示。
3.产业融合机理
在当前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产业融合往往能出现新的产业形态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创意产业作为具有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关联性的朝阳产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10],通过推动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使创意理念、文化价值等注入制造业各环节,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而创意产业也可以依托制造业的资源优势来获得自身发展的支撑。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包含企业内部重组融合、产业链延伸融合以及市场融合,这三个层次的融合又是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两个产业之间,进而共同推动制造业进步的。如图4所示。
首先是企业内部重组融合。传统的制造业往往着重于生产制造,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创意产业的附加值与投资回报都较高,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已涉足创意产业的开发,将企业的生产制造活动与创意设计活动逐渐融合,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创意服务功能,工业设计、咨询策划、营销宣传、信息服务等环节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利润占比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同质化突出,产品差异化程度低[11]。许多制造业企业之间利用同质化产品的低价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却十分微薄,而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恰恰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进而增强竞争力。
其次是产业链延伸融合。许多中小制造企业一般将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工业设计或品牌营销等环节,通过外包形式交给创意企业进行设计经营,从而保证并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制造业升级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应是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创意产业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将其特有的文化与创意元素注入新产品的开发中,使其具备新的价值与多样化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创意产业融入制造业产业链终端的品牌营销与服务环节,使制造业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被消费者快速接受,加强品牌打造和售后服务力度,获取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产业链的延伸融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创意产业提供服务的数量规模应足够满足制造业的产业需求;二是由于制造业经济活动中的环节众多、专业化水平要求高,因此创意产业应不断增加与丰富创意服务的类型,提高创意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是市场融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最终能否实现,要看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新产品能否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能够充分开发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也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价值所在。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制造业企业在创意产业的嵌入下不断开拓新的产品市场,促进不同市场的融合,并提升制造业企业连接不断升级的新的价值网络(1)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海外市场的融合,在国内资金与企业相结合下引导创意融入的制造业新产品“走出去”,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海外市场,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协作共赢。
二、我国创意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效应的实证分析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创意产业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创意产业与工业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本文接下来对创意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效应究竟有多大进行了简单的实证检验。
1.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检验创意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效应时,主要分析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绩效提升所产生的影响。因此选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为重要解释变量,由此检验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首先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logYit=αi+βlogconit+μ (1)
其中Y是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测度变量,con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的测度变量。考虑到制造业的产业绩效除了受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根据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行业绩效要受到外部冲击、行业结构、企业行为等的影响。外部冲击可归纳到随机误差项之中,而企业行为的测定指标难以获取。另外,行业绩效还会受到产权结构、外部竞争以及行业开放度的影响。因此将以下控制变量加入到计量模型之中:s表示制造业的市场规模,d表示制造业的产业所有权结构,o表示制造业的市场开放度。修正后的模型如下式所示:
logYit=αi+β1logconit+β2logsit+β3logdit+β4logoit+μit (2)
为消除异方差,所有变量都取其对数形式。模型中变量的设定如表1所示。
考虑到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在新世纪以后,因此本文选取了有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的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截面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以及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同时,因目前我国在创意产业的概念、行业界定、统计口径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本文考察的创意产业数据是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作为替代变量,以方便进行实证检验。制造业具体行业包括投入产出表中的16个细分行业(2)。
2.计量结果及其分析
由于创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所收集的数据时期较短,故这里不适于使用面板模型,而是利用计量软件Eviews 7.0,分别对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对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作为解释变量的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和作为控制变量的制造业的产权结构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是:2006年一般被称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元年,2005年,我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基础发展还相对薄弱,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也较为微弱。
(2)对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系数为0.026682,相应p值为0.07。这说明,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同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且这一融合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提升约0.0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市场规模、产权结构以及市场开放度等变量也都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产权结构与制造业绩效负相关,行业的国有化程度越高,相对国有垄断势力所导致的低效率影响就越大,这也与产权经济理论是相关的;市场规模以及市场开放度与制造业绩效呈正相关,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给本土制造业尤其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注入更多的资金,并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可以给国有及本地资金投入带来竞争压力,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对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首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制造业市场规模、产权结构、市场开放度等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变量的系数提高至0.042821,即该融合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制造业的产业绩效提升约0.043个百分点。很明显,与2007年相比,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对于提升制造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只是产业融合度的系数仍然较小,说明我国通过推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以提升制造业产业绩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制造业的市场规模与制造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规模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对提升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作用越明显。再次,制造业中国有产权比重与制造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行业的国有化程度越高,制造业产业运行绩效越差,这与我国通过推进制造业企业产权改革,提升产业运行绩效的现实是相符的。最后,制造业的市场开放度和产业绩效水平正相关。通过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产业竞争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由此提升了制造业效率水平。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首先,创意产业对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绩效确实有着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创意产业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这种促进作用越来越强,创意产业不断推动着制造业各环节的自主创新,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并与之融合的路径也持续深化。创意产业作为高增值性的新兴产业,主要在制造业调整升级和服务业不断细化的基础上,打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有界限,对制造业进行服务化、创意化和增值化拓展,促成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开拓新的产业增长方式、产品与市场,以达到增强产业联动、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创意产业从起步到现在,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机构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其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随着各种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创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意产业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与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的互动融合也不断加深,成为推动制造业自主创新、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最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其次,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以及市场开放度与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制造业绩效的提升。再次,制造业中国有产权占比同制造业绩效有着负相关关系,因此企业的产权改革仍是提升制造业运行绩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有效路径之一。
2.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强化创意产业以及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要强化政府部门对创意产业的重视,尤其是与制造业等产业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将创意产业提升到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上。可成立国家创意产业委员会,组织专业学者、产业协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互动融合的相关政策;可设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创意人才培养和创意项目的开展,建设国家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12],加快创意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制造业的发展需大力提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通过创意元素和创新活动的运用,将关键技术创新、系统技术集成和工程集成能力进行有机统一,并与经营、服务模式的创新相结合,不仅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同时整合创意―制造产业链,实现工程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策与金融为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设立与完善创意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战略联盟,在技术、信息、产权等方面实现功能共享,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合理分工协作,加快推进创意企业与制造企业的有效对接。
第三,促进创意设计的开放合作。随着创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创意活动与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上,不能“闭门造车”,要面向世界,开放合作,激活和提升设计创新活力。要立足自主,充分发掘国内丰富的创意文化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借鉴发达国家创意与制造互动融合的经验,提升我国创意设计能力。一方面应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创意设计交流展会,设立境外设计研发机构,并购境外设计企业,吸引国外优秀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合资举办创意设计展会、创办创意设计服务机构等,不断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
第四,全面建设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体系。重视创意教育,整合当地教育与创意资源,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营造充满创意活力的文化环境,引进国际高端创意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造业企业要注重对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加强对具备综合知识、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创意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方面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创业团队[13],加强创意人才与团队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意人才、创意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市场之间的紧密结合。
第五,发展创意金融,加强对关键领域支撑力度。健全创意产业金融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撑力度。鼓励、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前景良好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相关部门可设立创意产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为创意企业、制造业企业和各种创意研发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满足各种类型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以及各种规模的创意企业和相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要。
注释:
(1) 价值网络即公司为创造资源、扩展和交付货物而建立的合伙人和联盟合作系统,包括公司的供应商和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它的下游客户和最终顾客,还包括其他有价值的关系,如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主要有顾客需求为中心、高度协作、快速反应、低成本等特质。
(2)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分别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
参考文献:
[1]Adil A.Creative industries,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new global identities[EB/OL].2008.Gala.gre.ac.uk.
[2]Potts,Jason D.Why creative industries matter to economic evolu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9,18(7):663-673.
[3]厉无畏,等.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4]路甬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J].观察与思考,2012,(1):6-10.
[5]张京成,等.创意产业的特点及两种存在方式[J].北京社会科学,2007,(4):3-8.
[6]孙晓华.技术溢出、研发投资与社会福利效应[J].科研管理,2012,(9):47-53.
[7]尹一丁.商业模式创新的四种方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6―29(22).
[8]陈建华.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76.
[9]叔平.制造业创意产业[J].上海质量,2012,(9):28-29.
[10]刘友金,等.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51-158.
[11]刘奕.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1,(8):22-24.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下 传统制造业 融资方式 多元化
融资所灌入企业的新资产,能够帮助企业环节资金周转压力,帮助企业扩展新产品的开发和向市场占取更多的份额。传统制造业应加大行业融资,要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利用多元化融资方式,给行业注入新的资产,帮助传统制造业脱离困境。
一、传统制造业融资难成因
(一)行业自身性质问题
传统制造业的盈利较低且投入成本加大,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没有竞争优势,金融市场的利率较高,行业的融资较为困难。
(二)全球经济恢复缓慢
资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制造业是全球经济中衰退和打击最严重的地域,全球恢复缓慢而又艰难,特别是亚洲制造业持续转弱,我国虽然在制造业投入资金后盾,但行业发展呈也是持续亏损状态,企业信用度已在降低,大大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行业发展缓慢,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三)新经济时代的“冲击”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面临两种力量冲击:一是压力,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节能环保逐渐被国家政府所重视,制造行业是国家重点考察对象,节能减排约束趋紧形成的多重压力和困境,传统制造业的又是不断削弱,生存空间日渐减少,银行作为国家机构和资金供给方,对于达标排放环节尤为重视,贷款审核过程坚持“能不停贷的决不放贷”原则。二是动力,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尤为困难,行业融资渠道较少。
(四)行业竞争处于劣势
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钢铁、水泥、手工行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困境,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市场警钟,人们需求多变性,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库存量大大增加,库存商品变现困难,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而在金融机构的征信管理中这是降低企业信用度因素,在银行的评级系统中处于劣势。
(五)银行监管严谨
受仓单重复质押等骗贷事件影响,银行对贷款的质押有了高度重视,金融系统随之开展了贷款的清查、自查,为避免坏账,银行启用了更加严谨的监管措施,分别从贷款的评估、审核、发放阶段做出全方位监管,造成了企业贷款难度增大,放贷时间长,增加了传统制造业的融资难度。
二、当前传统制造业融资瓶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不能适应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改变,行业发展举步维艰,造成行业融资出现三大难题。一是行业创新力度不够,高成本、低利润的企业经营模式,使得融资回收较慢,投资者投资欲望较低。二是行业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宣传行业优点、特色,吸引投资者目光;三是行业不能根据当前经济转型实施强有力的企业管理措施,导致企业内部结构松散,行业融资看不到希望。
三、新经济环境下传统制造业融资方式多元化策略
(一)积极配合征信工作,为贷款资质做准备
积极配合银行等监管部门的征信工作,将传统制造业的行业情况,竞争优势充分表现出来,传统制造业的规模较大、厂区分布较散,所以企业应积极邀请征信机构考察,提高征信度。提升金融机构对行业的自信心和投资欲望。加大环保投资,节能与减排相结合,走绿色制造之路。确保排放指标达标,加强成本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银行贷款资质做好准备。
(二)谋取证券市场资金投入
证券市场在我国近几年发展迅猛,资金周转速度和资金量巨大,许多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取得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传统制造业角度来看,应借鉴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的企业,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优化资本结构,根据自身情况,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融资资金,为企业发展和创新做准备。
(三)优化传统融资方式
传统制造业原有融资方式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吸收外来投资者的投入企业固定资产、融资租赁、股权融资等。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效益的增长速度较慢,价格发现、供给机制需要很长时间开发、发展,传统制造业应巩固这些融资方式,为企业今后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打好基础。
(四)拓展跨境融资渠道
目前境内融资利率高于境外,未来美联储加息的步调将比较缓慢,欧元区和日本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政治及经济环境稳定,国际融资成本总体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传统制造业的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灵活运用境内融资方式,还要借助征信机构和国内信用较好的五大银行的授信情况,为拓展跨境融资渠道打好基础。采用跨境股权融资用于境外投资者,跨境债券融资可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境外投资者。无外汇管制、有足够法律保障的境外融资资金注入传统制造业企业时,能够缓解企业短期资金短缺压力。
(五)完善供应链融资平台
传统制造行业可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完善供应链融资平台,加速自身ERP系统建设将网络销售平台和ERP系统相结合,这既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又满足银行监管、风险估测、授信放贷等方面的需求。可以效仿传统零售行业,将网络销售平台上的供应量与融资平台数量相结合,支持预付融资、仓管融资和订单融资。开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筹集更多融资。
四、结束语
传统制造行业受经济发展影响融资方式发生了改变,投资人对行业的融资欲望大大减少,所以传统制造业应加强自身管理,提升信用度,体现行业特点及优点,提升自身企业效绩的同时要倡行节能环保,巩固传统融资方式,为企业生存提供基础性资金,开展多元化投资方式,为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沿海地区 制造业 产业升级 流通服务 产业链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已有的工业发展基础,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以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为基本思想,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最终形成市场分工较为明确、区域特色鲜明的制造业结构,比如北京、广东、天津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上海、广西的交通设备制造业,浙江、江苏的纺织业,海南、广西的食品加工业(贾若祥等,2003)。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我国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从经济总量来看,2010年我国沿海地区生产总值260057.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82%。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10年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为114957.33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71.46%。沿海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68%,不仅超过东北、中部和西部任何一个区域,甚至远远超过这三大区域之和(周民良,2011)。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看,2010年底我国沿海地区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57983户,投资总额达到21720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范围内注册登记外商企业总户数和投资总额的80.4%、20.27%。从出口总量来看,如果按照经营单位所在地进行核算,2010年沿海地区出口总额达13756.9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7.20%。由此可见,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的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呈现出外资高度集中,并且加工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杨东峰等,2007)。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过度依赖、对能源的持续高消耗和以及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且产业附加值较低等基本特征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仍来源于低技术制造业(文东伟等, 2009),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综合成本不断上涨以及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制造业异军突起,我国沿海地区以出口为导向、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在21世纪面临严峻挑战。这在纺织服装等行业表现尤为明显。据调查,2010年泰国熟练工人平均月工资是258美元,印度尼西亚是每月148美元,越南大约是每月136美元。而目前,我国深圳的最低月工资约折合是190美元,企业实际需要支付的综合人工成本会超过350美元。很显然,相比中国制造,“东南亚制造”人工上更便宜。具有追逐低成本倾向的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将此前在中国的投资逐步向人工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比如,与耐克在2009年关闭中国太仓唯一的在华鞋厂、2011年阿迪达斯关闭苏州的直营工厂所不同的是,从2005年开始,耐克逐年增加越南工厂在其制造业中的比重,到2009年,越南和中国的订单比重同为36%,连续两年反超之后,2011年,越南的比重升至39%,而中国降至33%。尽管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产业沿着海岸线在世界范围内转移是基本规律,但是以消费品企业为代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转移势必对依靠资源优势吸引外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沿海地区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发展代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带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梯度扩张和升级(郭克莎,2004),因此,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迫切需要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实现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换(刘志彪,2005)。
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针对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中销售人员的流失率高达40%,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率在20%左右的调查结果,江红英等(2011)提出,要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有必要实行人力资本战略。陈耀等(2009)则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外向化程度、专业化程度、企业主体性质以及产业竞争力上均存在差异,因此在升级路径上也存在差异。比如珠三角产业升级路径主要是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实行制造业链式升级,并适当推进“腾笼换鸟”的升级模式,而长三角地区产业要在注重优化内部产业布局,构造区域合理分工与适度竞争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突出“中国创造”的战略意识。赵弘等(2012)则提出发展总部经济能够有效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拓展,促进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沿海地区制造品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刘志彪(2005)则提出沿海地区制造业可以通过全面的创建自有国际品牌的战略实现产业升级。王缉慈、张晔(2008)则指出,在公共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沿海外向型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将有助于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傅允生(2010)以浙江为例,认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能够有效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梁国勇(2012)侧重于从政府伦理的角度,提出只要政府适时转变自己的价值导向,将会对东部沿海地区低端制造业的转型起到关键作用。
上述研究为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由于并不是所有的沿海地区制造企业都能实现价值链升级所需的技术跳跃(刘明宇等,2010),而生产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也存在行业差异,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驱动力来实现产业升级。流通服务具有媒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功能,因此本文将从流通服务创新的视角,为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提供新的解读。
流通服务: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的新驱动力
(一)流通服务的二元属性及其地位变更
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职能作用,归结为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动态联系,也就是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以此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满足变化着的消费的需要(纪宝成,1993)。因此,和其他服务相比,流通服务具有典型的消费者服务属性和生产者服务属性,同时流通服务的重要性随着流通产业的地位变迁而变更(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流通产业处于附属地位而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流通产业的地位得到提升,流通产业尤其是零售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国际流通产业发展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二十多年时间中,零售商已经成功实现了从本地化到全球化、从商人到零售品牌管理者、从传统店铺到创新性业态、从简易操作到技术密集型、从供应链上的脆弱者到强大的参与者等五个方面的转变(Kumar,1997)。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中,以批发、零售商为代表的流通产业已经从受市场驱动的产业顺利转变为驱动市场的产业。和国际流通产业发展趋势相同,我国流通产业也在经历着类似的地位更替。石明明等(2009)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流通产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正在从一个末端行业逐渐走向相对独立与成熟的阶段。伴随着流通产业从末端产业向基础产业的变更,流通服务也从被动为制造业提供服务转变为逐步主导产业链,甚至在部分行业已经形成了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的格局和趋势,成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徐从才等,2012)。
(二)流通服务驱动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1.流通服务能有效提高沿海地区制造业资本的生产效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主要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为振兴我国制造业、服务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和外部经济发展(陈耀等,2009),因此当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外来冲击时,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市场销路突然锐减。由于缺乏足够的国内市场拓展能力和消化空间,外部需求的缩减使得沿海地区制造业所生产出的商品的流通时间大大延长,而“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生产过程的更新根据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或快或慢。相反,如果资本的不同部分是相继通过循环的,也就是总资本价值的循环是在资本的不同部分的循环中依次完成的,那就很清楚,资本的各组成部分在流通领域不断停留的时间越长,资本在生产领域不断执行职能的部分就必定越小”(马克思,2004)。而高效的流通服务能够大大缩短制造业资本的流通时间,“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马克思,2004)。因此,即使在技术条件并没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流通环节的缩短、流通时间的缩减,都能为沿海地区制造业资本的生产效率提升拓展新的空间。
2.流通服务能够有效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发展来说,空间集聚能够密切产业上下游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加强产业间的知识、技术溢出。不仅如此,产业集聚程度的增加能够促进垂直专业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能使得制造业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强(臧新等,2011)。和其他非生产相比,流通服务具有深化社会分工的功能,能够有效推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比如流通服务密度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工业集聚,商业密度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工业密度增长8.4个百分点(袁平红等, 2010)。因此,流通服务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对于沿海大城市来说,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首先关注流通服务等生产的发展与集聚(陈建军等,2011)。
3.流通服务能够有效拓展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市场空间。市场空间对产业升级的技术空间有着决定作用(刘明宇等,2009),因此,渠道控制能力的形成对我国企业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的现状,增进比较利益至关重要(张小蒂等,2009)。许统生等(2011)对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的测度表明,1997-2007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在制造业各产业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逐年下降趋势。在制造业所有的产业中,高技术型制成品贸易成本最低,下降幅度最大,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内的其他制造业的贸易成本下降趋势并不明显。因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升级的路径应是主动将价格优势升级为品牌与渠道优势(李钢等,2009)。对于服装制造业来说,流通商主导的分销和营销活动至关重要。除了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以外,流通商主导的电子商务将在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大力发展流通服务,能够有效拓展我国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市场空间。
创新流通服务以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升级
(一)积极借鉴跨国流通企业发展经验,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跨国经营
从我国沿海地区流通服务发展来看,我国流通服务和制造业发展一样,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尽管成立于江苏南京的苏宁、创建于北京的国美以及来自浙江杭州的阿里巴巴以及创建于北京的京东商城等都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流通服务品牌,并且对推动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产品全国市场网络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和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全球大型零售商相比,我国现有的流通服务提供仅针对国内市场,目前还没有流通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服务。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产品既要针对国内市场,同时主要考虑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沿海地区流通服务在国内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服务网络逐步扩张并且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时候,可以从地缘优势等角度出发,构建国际流通服务网络,为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扩展提供分销等服务。
(二)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实现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流通服务一体化
对于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来说,技术升级固然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我国从世界工厂向新兴世界市场的转变,尤其是包括阿迪达斯、耐克、宝洁等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定位从生产基地向核心市场的转变,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巩固原有的出口市场并且积极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同时,需要通过流通服务逐步实现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尤其是国内市场开拓能力的升级。而市场实现能力恰恰是流通服务最本质的功能,和其他生产所不同的是,流通服务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而要实现规模报酬递增,流通服务必须能够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意味着我国沿海地区的流通服务网络需要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尽管我国国美、苏宁等流通服务提供商已经构建了全国性商业网络,但是和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全国主导地位相比较,我国沿海地区的流通服务网络有待突破地方行政壁垒,逐步构建起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一体化的国内流通服务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将更多的沿海地区制造业所生产出来的产成品和中间品输送到全国各个地方,更好地服务本国市场。
(三)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商业服务多元化、差异化
从总体来说,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呈现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尽管其发展受到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的影响比较大,并且流通服务能够从多个方面推动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升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有效获取与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相互匹配的流通服务。因此,要推动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有效升级,需要实现商业服务多元化、差异化,这就要求我国流通服务需要根据制造业发展要求以及最终顾客的消费需求等积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买进卖出以赚取中间差价为主要方式的中间商逐步向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的平台商转变,更好地实现流通服务在协调生产与销售、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等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生产、和谐流通、和谐消费。
1.贾若祥,刘毅.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
2.周民良.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构想[J].人民论坛,2011(26)
3.杨东峰,殷成志.外资高度集聚与加工制造业主导:沿海开发区一种典型的发展路径及机理分析-以天津泰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6)
4.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9(8)
5.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J].开放导报,2004(4)
6.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5)
7.江红英,王义龙.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的人力资本战略选择探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8.陈耀,曾铮,冯超.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差异与升级策略[J].发展研究,2009(10)
9.赵弘,张静华.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沿海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1)
10.王缉慈,张晔.沿海地区外向型集群的形成、困境摆脱与升级前景[J].改革,2008(5)
11.傅允生.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2010(5)
12.梁国勇.从政府的伦理角度分析“保增长”与“促转型”-基于东部沿海地区低端制造业的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10(12)
13.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14.纪宝成等.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5.Nirmalya Kumar.The Revolution in Retailing: from Market Driven to Market Driving[J].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No.6,1997, pp.830-835.
16.石明明,张小军.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财贸经济,2009(2)
17.徐从才,盛朝迅.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J].财贸经济,2012(1)
18.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4
19.臧新,李菡.垂直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8)
20.袁平红,王永培.我国工商业密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8)
21.陈建军,陈菁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22.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5)
23.张小蒂,赵榄.基于渠道控制的市场势力构架模式特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2)
24.许统生,陈瑾,薛智韵.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的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