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档案系统管理

档案系统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3 17:1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档案系统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档案系统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管理

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如何保持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涉及经济、社会、技术等制约数字档案馆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且,关切到未来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为此,本文拟从战略管理、协同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生态管理等方面,初步探讨如何加强对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持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围绕着战略的制定、决策、实施和评价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措施的动态过程,对组织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全局性影响”[1],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活动中。目前,战略管理已引入档案事业发展和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中。冯惠玲教授指出,“面对电子文件管理这一历史性挑战,仅有战术、方法的应对远远不够,还需要有面向全国的宏观思维和战略应对,才能把这项事业推向前进”[2],“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基本性、长期性问题所进行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3]。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指出,“管理好电子文件,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历史记忆的长期保存,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延续”,“不仅要考虑电子文件的今天,而且还要考虑它的明天和后天;不仅要考虑电子文件的短期效益,而且还要考虑它的长远效益”[4]。2010年,由中央办公厅牵头,国家档案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的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标志着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正式启动[5]。

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立足于从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动态性等生态学思想,观察和思考数字档案馆的运行与发展,其中隐含着战略管理的思维。以战略管理思维为指导,将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等联系起来,研究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态势,制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长远性的数字档案馆发展战略,并依据所制定的战略采取相应的计划、措施、步骤。实施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战略管理,能够将系统中的各种生态要素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整体,保持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战略管理将是一项跨机构、跨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电子政务战略等密切配合,与相关组织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协调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社会组织系统、社会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激烈的生态位竞争中实现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社会使命与专业价值。

2 协同管理

协同管理是“运用协同学自组织原理,通过建立‘竞争—合作—协调’的协同运行机制,把系统中价值链形成过程的各要素组成一个紧密的‘自组织’体系,共同实现统一的目标,使系统利益最大化的管理体系”[6]。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要积极实施协同管理,使得各生态因子之间密切协作、互动开放,建立和谐共存、协调运行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保障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其内涵主要表现为:

一是要协调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主体之间关系。围绕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加强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之间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收集、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保障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数字资源管理活动的良性运行。

二是要协调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围绕数字档案馆建设,充分发挥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档案利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将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组成一个紧密的协调运行体系,调动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关系,实现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的均衡发展与和谐共生。

三是要协调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客体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内部环境协调和外部环境协调。内部环境协调主要是协调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组织文化等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保障数字档案馆正常运行;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结构,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字档案馆保障能力;创建和谐文化氛围,提升数字档案馆工作者的内聚力、向心力,使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微观环境功能最优化。外部环境协调主要协调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激活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外部环境各生态因子的功能。通过协调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环境以及地质环境、气候环境、生物环境等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社会稳定、政治民主、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科技发达、自然生态和谐的环境氛围;通过协调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行业协会、传统档案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等之间关系,提升档案行政管理能力与协会业务协调能力,发挥传统档案馆的优势,与其他信息机构竞争合作,拓展数字档案馆生存发展空间。

3 风险管理

目前,风险管理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领域应用突出。在档案学研究中,风险管理思想和方法也被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档案学界高度关注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认为由于“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电子文件的重要性、电子文件安全标准的复杂严格性、电子文件受损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要求我们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7]。冯惠玲教授在《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专著中,全面探究了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成因、规划、监控、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内容[8]。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规避和化解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中的各类风险。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风险管理要强化“安全第一”战略,突出档案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3.1 实体安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实体安全主要体现在档案载体安全与档案库房安全两方面。在传统档案馆或传统档案管理中,档案载体安全是档案馆库房管理和档案保护的重点内容。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数字档案载体安全成为新的课题,数字档案载体寿命短,容易受损,且档案信息内容无法直接阅读,档案信息具有瞬间即逝的可能,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定期拷贝、检查制度,避免数字档案载体受损,确保馆藏数字档案载体的安全性、可读性和有效性。

档案库房安全一直存在诸多风险,如“档案装具、档案安全防护基础设施不完善、档案库房设计不规范、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空泛、档案库房安全应急预案缺失”[9]等,这些都对档案馆库房安全管理带来潜在威胁。在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库房安全增添了新的内容,如计算机机房安全、数字存储实体安全等,需要采取防火、防潮、防热、防盗、防震、防电磁干扰等措施,切实加强档案库房安全建设,不断完善、健全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数字档案馆库房安全应急预案,注重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实体安全,减少档案损失。

3.2 信息安全。“数字档案馆的安全,涉及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在生命运动周期各个阶段的安全保护,包括电子文件的产生、传递、存储、检索、利用等各个环节”[10]。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信息安全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和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两方面。

数字档案信息内容具有易消逝性和易修改性等特点,安全风险大。2009年起,国家档案局就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11];2010年,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再次强调,“确保电子文件的齐全完整、真实有效,让今天的电子文件在几十年、几百年后还能被人读取利用,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和特别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建设好档案安全体系,今天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在若干年后将无法读取,信息空白的惨剧将无法避免”[12]。

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是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馆面临的新的安全风险,给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2010年,《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指出“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隐患包括数据窃听、电磁泄漏、电力中断、载体损坏、自然灾害、非法访问、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系统超负载、假冒身份、权限扩散、数据篡改、操作失误等,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应对这些安全隐患”[13]。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须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安全,采用多维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系统安全防范能力,确保软硬件系统的稳定、可靠;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与防护体系,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增强网络免疫力,保障网络不被攻击,有效维护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安全。

4 生态管理

生态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它“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4]。随着生态管理的应用和发展,其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如低碳管理、绿色管理、生态伦理等,都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管理,能够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实现数字档案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和谐发展。

4.1 低碳管理。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低碳管理,重点反映在档案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档案利用成本的节约上,可以实现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管理高效化,优化管理程序,将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提升工作效率,节约管理成本,降低管理能耗。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通过运用信息、网络、通讯等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便捷、快速、高效的档案信息利用,实现“一站式”检索、在线利用、全天候服务,避免用户奔波之苦,减少交通成本;通过网络,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4.2 建筑生态。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建筑生态体现在数字档案馆库房建设上,强调以生态建筑意识为指导,建造环保、节能、绿化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数字档案馆库房。一方面,数字档案馆建筑设计要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利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材料建造数字档案馆,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通过库房智能化管理、低碳管理,提升用电效率,降低库房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数字档案信息存储密度高,同纸质档案相比,大幅度节省存储空间,减少存储库房;否则,档案馆盖得再大,也难以承受知识、信息爆炸带来的存储压力。

4.3 资源生态。目前,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少,民生档案信息少,特色档案信息少,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需要重点加强数字档案、民生档案和特色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广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多样化、特色化、民族化,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设计各异,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来源广泛,数字档案信息异构现象严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需要重点加强数字档案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数字档案馆建设效率,避免数字档案馆重复开发,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平衡。

4.4 生态伦理。生态伦理要求“把伦理关怀作为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行为准则,树立一种全新的、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5]。运用生态伦理思想和伦理道德对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实施调控,一方面,可以提高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范各种信息干扰和安全风险对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破坏,强化主体的自律和约束,达到生态平衡。数字档案馆生态伦理突出表现在档案保密与档案信息开放上。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档案管理者需要强化保密意识,遵守《档案法》、《保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护档案知识产权,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杜绝泄密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处理好保密与开放之间的关系,克服“保密保险、利用危险”的工作意识,杜绝以保密为借口、以未开放为借口、以无馆藏为借口等理由不提供档案信息服务,阻碍档案的开放利用。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编号08BTQ04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庆海.管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8~161.

[2].冯惠玲,刘越男等.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3].冯惠玲.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特点[J].档案学通讯,2009(5):9~12 .

[4].杨冬权.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09(8):8~9.

[5].中国档案学会档案自动化管理技术委员会:档案安全保障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学会编)[M].2010:175~207.

[6].杜栋.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2):92~94.

[7].徐拥军.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档案学通讯,2005(6):51~55.

[8].冯惠玲.电子文件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

[9].谭燕萍.档案库房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兰台世界,2010(11月下半月刊):10~11.

[10].王芳.数字档案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2.

[11].李菲.我国将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 确保信息资源安全 [EB].

http:///jrzg/2009-10/30/content_1452914.htm[2012-04-25].

[12].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中国档案,2010(3):2~5.

[13].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档办〔2010〕116号).

[14].潘祥武,张德贤,王琪.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J].管理现代化,2002(5):39~43.

第2篇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地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连接形成开放的分布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穴工作站、服务器 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第3篇

一、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通用需求

结合实际调研结果及我国的相关规定、标准,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进行描述,满足和帮助档案机构建立需求分析框架,其中总体业务需求描述了档案部门及相关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或者说是高层次的目标及要求。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档案部门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是因为档案部门的手工管理及利用方式已不适应现实状况,另外由于档案部门已经有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多种原因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系统的目标一定要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在办公自动化的前提下实现归档自动化,并带有一定前瞻性且性价比高的系统,以网络为基础的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价值体现之所在,形成电子档案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实现更加便捷、完善的档案现代化利用,防止信息“孤岛”的出现。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功能需求,捕获与归档功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捕获功能:可以捕获来自于多种外部系统的文件,不同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选择外部系统的类型;必须能够捕获各种类型电子文件,捕获各种类型的子文件的能力是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所必须具备,如:博客、压缩文件、多媒体文档。保持各组件间的有机联系,具有自动捕获电子文档及尽可能多的相关元数据的功能,确保各个组件结构上的完整,而且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得到提高;系统设计前要确定各种数据类型的获取方法,根据系统的配置规则和初始文号,可以批量捕获外部系统的文件,批量导入过程中,文件和元数据需要一并导入,并能及时修正导入过程中的错误,可以将原有文件转换格式后捕获,并保留格式间的联系,系统应该告知用户进行处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预归档的功能。分类功能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系统应确保设置分类方案不打乱电子文件形成时的有机联系,应该基于对机构职能和业务活动的分析;系统应允许授权用户的分类方案进行相关变动,系统应该允许授权用户对原分类方案进行相应操作;在分类方案的不同类目、案卷下允许存在相同的名称或编码,系统应该允许存在相同的名称或者编码。鉴定和处置功能,对档案的鉴定工作非常重要,系统可以设置电子档案的保管期限表,具有进行保管期限定义、修改、维护的能力。系统可以自动检索出过期档案,并加入待销毁列表,经过鉴定后发现其并无保存价值需要销毁;系统具有复审功能,档案管理员根据销毁审批单;系统必须具有转存与迁移的功能,需要我们及时更换软、硬件载体;销毁时要保证该电子文件的彻底销毁,必须确保已销毁的文件已经从系统中彻底清除,档案管理系统必须为转移或销毁的文件保留元数据存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控制功能,系统必须具备阻止非法操作行为的功能,使授权用户能够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合法操作。系统必须具备审计跟踪功能,以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系统可通过审计跟踪功能记录用户的活动,如检查用户的行为是否存在滥用权限;系统管理员可自行确定用于审计跟踪的行为,应允许管理员选择并决定审计跟踪;系统应对系统内进行监视并形成审计跟踪报告,系统应具备访问控制功能,系统应具备安全类别的划分功能,系统应该支持一个访问控制机制配置选项,系统应允许系统管理员定义用户角色,维护权限管理;系统应能对重要文件进行特别的保护。查找与检索功能,其系统检索模块应遵守相关规则,系统应支持多途径的检索方式,系统可以选择支持网络化检索方式,系统应支持直观、灵活的检索结果及输出方式,允许同时进行查看、传输和打印等。系统报表设计和制作功能,系统应具备统计功能,如根据其实际业务需求自定义统计报表的格式;系统必须具备根据统计内容生成内容、形式丰富的统计报表功能。另外管理功能是系统应具备数据处理功能,系统应具备存储保管功能,系统应具备备份和恢复功能。

二、通用性能需求

它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包括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即系统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吻合程度;系统的及时性是指系统对用户的请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响应;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备稳定且灵活的体系结构,其功能设计也应当遵守相关规范的要求;系统的友好性,体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系统的先进性保持其最合理、最经济的先进性水平。

作者:王洪雁 单位:白山市职业技能中心

第4篇

关键词:综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

我院自90年代开始进行电子文件成果整理归档以来,实现了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化档案管理。目前我院通过引进和开发系统,管理着包括建筑、规划、市政、测量、岩土以及院文书档案等超过2000项工程、23万个各种文件格式的电子档案。尽管我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不同的系统完成,如建筑市政专业使用建筑图档管理系统,规划专业使用gzpi规划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文书档案使用超越2000文件档案资料综合管理系统等,数据信息被分割,无法实现共享,而且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切换不同的系统重复操作,工作效率低下,阻碍了档案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档案日常借阅流通管理只部分实现了以条形码管理为核心的流通管理机制,大量的档案借阅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原始手工记录阶段,工作十分繁琐。

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管理我院海量、格式多样的电子档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十分有意义的。

1项目目标

将我院不同的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整合,以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实现对不同专业档案进行管理;实现以条形码管理为核心的档案借阅流通机制。

建设内容

我院综合档案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1)实现对科技、文书档案进行管理;(2)对我院现有的建筑图档管理系统进行升级、结构重组及开放接口;(3)实现图纸批量打印出图功能;(4)将我院泰坦系统数据及规划成果等历史数据转换导入到综合档案管理系统。

项目组根据我院对电子形式存在的图纸和文档的管理要求,以及我院各专业档案资料的借阅流程等,在原有的建筑设计专业图档管理系统《智慧2000图档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升级,经升级后能满足我院的需求,具体如下:

系统用户

综合档案管理系统面向全院工作人员开放,权限设置参考下表所示:

软件安全控制

综合档案是我院宝贵财富,为保证数据安全,采取如下手段对数据进行保护:

1、角色权限控制,按照角色级别对用户划分“下载”、“修改”、“上传”权限,防止档案信息被盗取或篡改。

2、对档案数据每月备份一次,保证遇到意外事故能迅速恢复。

3、对所有下载、修改、删除等敏感操作进行日志记录,便于追溯。

系统维护方案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运行后,档案资料室、信息办及其它相关职能生产部门共同参与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工作,建议如下:

档案资料室:对现存档案室的资料进行系统管理,及时添加、更新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案卷级、卷内级条目;指导并督促各生产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按要求进行电子文件上传归档工作。

信息办:协助配合档案资料室收集反馈的系统技术问题并加以解决;对数据库安全备份,并对系统进行维护。

相关职能生产部门:按照我院电子文件归档的要求(具体见《关于实施《技术资料归档实施办法》(修订版)暨启用电子文件归档的通知》,及时上传应归档的电子文件至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系统技术问题反馈给信息办。

系统总体设计模式

由于系统用户覆盖面较广,客户端点数较多,同时,从系统维护的简易性角度出发,也考虑到与现有的信息大厅的整合,采用了B/S的设计模式。首先登录到信息大厅,再通过菜单链接进入本系统。

系统数据库选型

系统采用主流的MSSQL2005数据库,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及响应速度,适合B/S模式开发。

开发平台选型

系统采用JAVA平台进行开发,开发效率高,安装部署容易,系统维护简便。

技术亮点

1、描述:由于我院各生产专业科技档案以及院内文书档案的成果电子文件归档方式不统一,文件格式也不统一,电子文件的存放介质也是多样的,造成档案资料室对电子文件的系统管理上的困难。

技术亮点:增加了在线电子文件归档方式,明确了归档电子文件格式和命名规则,并通过生成模板进行了电子文件归类。

解决方法:通过对我院相关生产部门、职能部门放开上传电子文件的权限,由相关部门直接向系统进行电子文件的上传工作,并通过生成模板按内容进行电子文件的分类,由档案室进行审核。电子文件格式和命名规则参照全质办的《归档电子文件数字化标准》。

2、描述:我院的档案资料借阅流程是通过手写登记进行的,不利于统计,工作效率也较低。

技术亮点:利用工作卡号识别我院职工姓名、所属部门等属性,利用条形码功能提取档案资料的目录号、案卷题名等属性。

解决方法:在档案资料人员立卷过程中,打印案卷封面时,系统自动生成条形码并打印在封面上。日常借阅中,通过条形码扫描,能在系统中生成对应案卷的借阅记录。条形码扫描识别的功能,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失误,也更方便了借阅记录的统计与查询。另外,通过与我院人事部门的全院职工人员数据库对接,在系统的用户数据库中录有职工工作卡号,在借阅过程中,通过输入卡号进行人员识别。

项目总体评价

项目按预期完成,建立院内各专业、不同文件格式数据库及系统,实现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以及院内共享;

软件分别在档案资料室、信息办及建筑专业进行了功能验证(其中建筑专业图档系统已在第一期验收完毕,并投入了使用),共有9位档案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参与,其中通过验证人员数为9人,通过率为100%,所发来书面意见同意使用该软件;

软件的设计总体上符合我院对电子文件资料的归档要求,为多专业、不同文件格式的电子文件归档利用提供了方便,保证了实物资料与电子文件资料的一致性。上传的模块设置基本符合电子文件的归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院电子文件归档的效率,达到了成果管理的目标;

第5篇

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要根据档案管理系统的要求和目标进行设计,对整个档案管理系统的工作做出计划,保证档案管理系统运行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能够对所提供档案的利用效果和档案管理系统运作状况进行评价及调整。

1.目标明确。在建立档案管理系统时,必须明确目标,并围绕目标确立功能和合理安排其结构。

2.层次性。在档案管理系统内建立合理与适度的管理幅度与层次,使各层次间的信息流通比较迅速和真实,便于对系统内各个层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

3.相对封闭。在档案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中,将收集、整理、鉴定等环节相对封闭,各环节各自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实现合理的管理。

4.适应原则。档案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无论管理系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档案信息。

二、档案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是描述某一特定应用领域中系统组织方式的惯用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由客户/服务器模式(C/S)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两种。

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式的特点是普遍基于“肥客户机”结构下的两层结构应用软件。客户端软件一般由应用程序及相应的数据库连接程序组成,服务器端软件一般是某种数据库系统,系统开发简单快速。

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式的缺点是系统客户方软件安装维护困难,数据库系统无法满足对于成百上千个终端同时联机的需求,由于客户/服务器间的大量数据通信不适合远程连接,一般只应用于局域网环境。

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模式在结构上采用客户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层分布式结构。客户机通过浏览器处理用户和应用服务器的交互。应用服务器负责接受客户机方面应用程序的请求,然后将这个请求转化为数据请求后与数据库服务器交互,并将与数据库服务器交互的结果传送给客户机的应用程序。数据库服务器软件根据应用服务器的请求进行数据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传送给应用服务器。

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模式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减轻了整个系统维护工作,由于客户机不是直接与数据库系统交互,从而减少向服务器发出SQL请求,性能更佳。同时,这种结构增强了系统的整体安全性,提高了执行效率,整个系统的延伸性也大为提升。

考虑到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模式的优缺点,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个好的档案管理系统应该是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模式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三、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要求

档案管理系统是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定制的网络办公及管理软件,应能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定制数据结构,包括打印报表及编目格式,档案的分类遵循国家档案分类原则,用户可结合实际情况需求,通过自定义将档案进行分类目管理,并能增加下级类目(下级类目基本没有限制)。

1.数据库的选择。档案管理系统应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数据,支持大数据量的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

2.多媒体及图像数据存储。档案管理系统应能支持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支持扫描仪直接输入,图像数据压缩存储,支持各种多媒体设备,支持各种格式电子文件的存储。

3.功能要求。符合档案管理流程,输入方式多样,用户界面友好,清楚直观。用户采用分级管理,记录、字段以及数据文件分别设置权限,保证数据安全。查询方式灵活多样,数据加工能力强大,报表输出灵活。系统日志能随时记录并反映系统被利用的情况,能统计系统日访问量,月访问量,甚至年访问量,对每个用户的来访和其使用档案的情况将会记载。

四、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策略

安全问题对于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指数据的存储安全,还包括数据使用的安全,因此,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是档案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

1.网络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其任务是保证网络信息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访问控制策略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策略,操作权限控制策略,目录安全控制策略,属性安全控制策略,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策略,网络监测、锁定控制策略,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和防火墙控制策略等。

2.用户安全管理策略。用户安全管理策略是将档案管理系统的用户分为普通用户、部门管理员、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四类,不同用户具有不同操作权限。普通用户:只能对公开的档案信息进行查询。部门管理员:对本部门档案信息具有读、写、删除、修改权限,能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及口令;部门管理员是级别较低的管理人员,主要由部门档案员担任。管理员:具有读、写、创建、删除、修改权限,能管理和创建用户的账号;管理员是档案管理的核心人员,主要由专职档案人员担任。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主要完成用户管理、系统配置、数据备份、系统维护、日志监督等工作,必须指定专门人员来承担;系统管理员应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系统的安全。

第6篇

[关键词]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的现状;相应的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07-01

正文:由于公路系统的重要性,我们也要有相应的方法来维持保护公路系统。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就可以有效的记录公路系统的具体信息,具体到这条公路途径哪里,两旁有什么村庄,村庄内盛产什么。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应对当今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笔者将在下文中对于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新模式进行阐述。

一、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的现状

1.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的优点

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分析出来,这是对于公路系统进行归纳总结,做成各自的档案,然后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有序的管理。在我们的相关部门需要用到公路系统档案进行决策的时候拿出来,帮助我们的政府机关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公路系统档案,对于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一份好的公路系统档案,是政府机关做出合理决策的重要支柱之一,我们应当重视起公路系统档案管理。

二、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系统档案并不完整

我们想要对公路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要充分收集各个地方的公路信息,然后经过整理,整理出全套的公路系统信息。公路系统档案当中包含着很多的内容,并不是单单对于一条公路或者多条公路的详细记载,其中也包含这该条公路所在位置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大致水平。这才是一个活的公路系统档案。但是在我们的现实公路系统档案当中,并没有很完整的体现这些基本信息。笔者以为,这与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收集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当前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有一种趋势,就是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我国当前的互联网发展程度越来越强有关。人们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查阅。笔者以为,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不完整,与没有充分利用公路系统档案信息化有关。

2.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不当

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是一门较为繁琐的细致活,公路系统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整理这些档案,并且分门别类的放到固定的位置,这样做也是为了以后各部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查阅相关资料,对于做出决策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并不是这样的,往往不是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一工作,是由一些别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这里“兼职”。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分析,一名公路系统档案的工作人员,首先他有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去完成公路系统的档案管理。我们一名工作人员的精力只有这么多,不仅要顾到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分给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这并不利于我们公路系统的档案管理,也不利于这位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很有可能出现两边的任务都不能很好完成的情况,从而导致我们的公路系统管理档案出现丢失或者损坏的现象。

3.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使用率低下

我们花费了许多的精力去整理公路系统档案,最终是为了应用到我们的公路管理系统当中,为我们的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提供可靠的依据。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好好的利用这些档案。公路系统档案使用率低下一方面会使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下降,工作人员可能会产生反正领导也不用,所以我整理的好不好也无所谓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主导之下,公路系统档案容易出现错误、破损、丢失等一系列由于马虎所带来的错误;而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公路系统档案使用率低所导致的公路系统关岭工作的效率降低。我们既然设立这样一个部门专门去进行公路系统档案的管理工作,就说明公路系统档案自身是存在着价值的,是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利的,无论是从节省办公成本还是提高办公效率上面来说,都是很好的一个辅助途径。所以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实用率低下,也是我们A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在当前信息时代,即许许多多的事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人们在身上随身携带的手机,家里的电视机,办公室当中的电脑,都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反应。那么落实到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上面,就是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了。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来说,我们可以建立公路信息档案检索系统,在上面设置管理员版块,每个想要查询某条公路的使用情况的人都可以上这个网站来查询,而一些特殊的信息则有管理员身份的人才能够进入。笔者以为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方法是非常明智的。如果是采用以前的纸质以及手工的记录方法与保存方法,从记录上来说,纸张破损、记录有误的问题可能会发生;从保管上来说,记录的档案遭到折损、丢失了其中的某一页也不利于我们的档案保管;从查询上来说,我们去查询这些纸质书页,可能会勾勾画画对于这些档案造成破坏。所以笔者以为,顺应着信息发展的大背景进行公路系统档案的保管方法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保管方法。这能够让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起来更加的顺利。

5.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人员问题

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不想公路系统其他岗位那样,具有一定的学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往往是由其他部T调过来的来兼职这一工作,笔者以为这是对于这份工作的不重视,在公路管理单位有这样的管理能力的时候,应当招聘合适的人员来专门的进行分类汇总的工作。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用到计算机,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查阅资料的人可能不会操作具体的查询方法,这时就需要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的文献检索技术帮助人们来进行检索。以及我们的管理人员应当对这份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在领导需要我们公路系统档案的时候整理出最契合的资料,提供使用。使公路系统办公效率提高。

三、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的相关措施

行上面详细阐述的公路系统档案的现状,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笔者以为解决的方法还是要顺应我们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这种快速便捷的优势运用到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中来。通过对公路系统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公路系统官方网站的建立、公路系统人员档案互联网管理模式的建立、公路系统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都是对于我们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有帮助的好措施。如果在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把这些措施很好地执行下去,与互联网形成紧密的联系,真正的顺应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会有着明显的进步,大大的提升。

结语

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找工作还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的,这些问题或许都不明显,但是确实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后续工作,不利于我们后期的公路系统管理。我们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分析好在公路西她那个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我们的能力就会上升很大的一个层次;然后我们再去处理次要矛盾,一点一点的补充完整我们的公路信息档案管理系统。主次矛盾都被解决,我们的公路系统档案管理就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真正有用的、造福于人们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顾玉华.公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J].办公室业务,2015(06).

[2] 文静.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公路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4(03).

[3] 李慧.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索[J].黑龙江档案,2014(03).

第7篇

为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范全国儿童预防接种的信息管理,卫生部下发文件(卫疾控发〔2006〕512号),要求东、中、西部省份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底以前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乡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供乡级接种单位使用。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功能包括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的收集、登记、录入和网络报告等。

通过系统的运行和档案管理的实践,我们发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在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因档案管理指导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产生了数据质量问题和系统操作与业务不衔接等新问题。如何通过加强儿童免疫接种信息化中的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在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具有迫切性。

本文认为,档案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信息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的操作与使用,而要面向整个系统开展档案管理,承担信息系统运行的档案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职能。通过跟进和拓展档案管理与服务功能,达到解决现有信息系统存在问题、提升系统运行质量目的。

2 系统运行的绩效

2.1 提高工作质量。其一,提升了卡证符合率。系统显著提高儿童接种微机化管理,减少了手工抄写时登记大卡、小证的笔下误。2010年年终工作检查时,对全区19处接种门诊的120名儿童进行了卡证符合率调查,结果发现,卡证符合率由使用微机前的72%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

其二,保障了免疫程序的准确执行。由于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均由电脑控制,避免了人工推算免疫程序所导致的时间误差。

其三,增强了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控制。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联网后,对于到外地暂时居住而又忘记带信息卡和接种证的儿童,可以在数据库里查询后给予补发接种证,既能使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又不用家长回家取接种证,减少了儿童家长因此而产生的误工费用和往返的旅程费用。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接种记录不全而导致的错种、漏种、重复接种现象的发生。

其四,提高了接种率报表生成的效率。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各种接种统计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报表时间由过去的1天时间,减少为现在的5分钟,并且绝无差错。

2.2 提高工作效率。其一,简化了登记、预约手续。儿童预防接种登记、预约一次完成,实现了由手工登记接种证改为机打接种证。节省了时间,减少家长等待时间。每登记一名接种儿童,由过去的家长平均等待8min,降为现在的2min。接种和预约记录均由电脑一次打印在接种证上。

其二,缩短了强化免疫预约接种工作时间。强化免疫或大面积加强接种时,我们在省内率先使用机打预约接种通知单的方法,进行了大范围的人群接种预约。在电脑中“强化接种”模块内,选定应种人群,短时间内即可大批量打印预约接种通知单,比手工时代一份一份填写,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

其三,提高了未接种儿童查询效率。对于应来接种而未接种儿童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日等信息的查询,在电脑的“接种管理模块”内一击完成,省去了过去人工翻阅大卡或现场登记一页一页查找的麻烦。

其四,拓展了预约形式。对于数次预约不到或流动人口、临时接种疫苗通知有困难的人群,采取群发短信、提示预约的方式通知。改变了过去上门通知和手写预约的传统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其五,提高了疫苗接种及时率,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由于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未接种儿童的查询更加及时,对各种疫苗接种的管理安排更加科学。因此,提高了疫苗的接种及时率,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降低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3 系统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3.1 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培训不到位。信息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且培训不到位,导致了接种门诊在客户端软件安装、维护、数据录入,尤其是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部分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未完全掌握客户端软件性能,信息系统筛选未种儿童、统计分析等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应用。

3.2 儿童跨区域接种时,异地接种门诊未利用信息系统“异地下载”的功能,造成产生大量重复儿童,个别市尤为严重。由于接种门诊信息管理人员疏忽等造成信息系统、接种底册和预检登记等所记录的接种信息不一致。

3.3 预防接种门诊存在无故将未种儿童主动“迁出”,排除到管辖范围之外,以提高接种率的现象,人为造成管理盲区。

3.4 部分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模块未充分利用,如疫苗出入库管理等项。说明部分信息员工作还不能完全脱离原有工作模式,去更新知识,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日常工作。

3.5 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由于没有认真审核或者没有及时下载,预防接种门诊重复为儿童建立档案,造成重卡儿童出现,部分市问题尤其严重。平台上大量重复儿童信息存在,不利于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甚至造成漏种、迟种、重复接种等,同时也影响各项接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质量。例如,产科接种门诊信息化系统启用后,个别门诊出现了无法下载新生儿信息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预防接种门诊应谨慎为新生儿重复建卡,应多方确认确实未录入系统后方可重新建卡等。

3.6 及时备份率低。全省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数据备份率仍较低,为数据安全带来隐患。

4 面向全系统的档案管理对策建议

4.1 加强系统中信息处理环节的档案业务指导。其一,在基本资料和接种登记环节。将接种对象的基本情况、接种资料准确录入,便于个案查询,同时进行预约接种。例如,工作中如出现儿童跨区域接种时,异地接种门诊要利用信息系统“异地下载”的功能,避免产生大量重复儿童。

其二,在冷链管理、疫苗登记环节。录入接种日当天接种疫苗信息包括冰箱、冷藏背包运转环境,冷链运转开始、结束时间,室内温度、冰箱温度,运转医生等;同时,还要录入接种疫苗编码、批号、厂家及预计使用量等信息。便于出入库核对,疫苗使用交接,打印接种证时会自动显示疫苗批号、厂家等信息。例如,接种当日,工作人员首先要复制粘贴数据才可以进行新的数据录入。

其三,在预约接种环节。根据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可设定的条件,生成包含接种对象及其家长信息、接种日期、疫苗种类及针次等内容的接种通知单,达到预约接种的目的。例如,可全程或单次预约;也可将一类、二类疫苗分别打印预约。

其四,在报表统计环节。统计汇总接种日当天疫苗消耗情况,自动统计满足条件的新建儿童数,儿童接种明细,自动生成国家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报表,统计、上传上级平台。领导可随时浏览、查询。

其五,在数据维护环节。用于数据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避免网络与电脑出现故障,丢失数据。例如,可在系统内设置自动备份功能,点击接种设定——其他参数设定——保存自动备份。

4.2 加强系统中档案生成环节的数据质量与安全控制。其一,强化儿童档案信息控制。各接种门诊应在每个接种日开始时定期通过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软件对儿童档案信息进行,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删除错误的重复记录。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日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门诊上传的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进行,督促接种门诊对数据进一步核实,删除错误的重复记录,无市级平台的市应及时开展工作。

其二,加强档案数据质量分析。各级疾控机构应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对接种门诊上报的档案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接种门诊上传率、上传信息及时率、备份率等,提高接种信息录入和上报的质量。市、县疾控机构应经常开展数据的检查复核工作,确保数据准确,预防接种统计报表与信息平台的数据应保持一致。

其三,加强儿童在册数据更改控制。加强监督和指导,规范接种门诊客户端儿童管理,慎重更改儿童在册情况,如儿童确实迁出应有合理证据,并且在客户端相应位置填写迁出理由。

其四,强化数据安全控制和规范系统运行管理。提高上传率、异地儿童下载率和及时备份率,提高免疫规划服务质量,规范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提高我省预防接种的档次与服务水平。

5 结语

第8篇

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食品安全。欧盟于2002年78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

美国于2004年5月公布了“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

在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已于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食品消费大国,建立食品的召回制度,采用食品的可追溯系统,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以提高民众的信心,帮助企业出口到已经实施可追溯性的国家,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2007年12月29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贯彻实施。

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民生档案工作,是档案部门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重民生、解民忧、促民富精神的具体措施,是推动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是民生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此背景下,中信信息推出了“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对食品从“繁殖(育种)~饲养(种植)~屠宰(收购)~加工~冷冻(储存)

配送

零售一餐桌”全流程,尤其是肉品的屠宰和加工环节,蔬果的批发环节的信息实施电子化数据收集,监督和约束食品生产者,提高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安全,引导市民消费健康、放心食品,为最终实现食品追溯体系打下基础。

系统特点

1、结合农业/畜牧业生产特点

“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在开发前,对北京、上海、昆1月、重庆,成都、青岛等地区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通过这一过程,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在“光典食晶安全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上也与目前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相通应,以使该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

2.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由于“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面向的用户是大多集中在集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屠宰场等流通环节,这部分人员普遍计算机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在强调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界面简单、操作容易。

3.注重系统安全特性

“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对涉农业/畜牧业企业的生产、库存、运输、销售档案进行管理,这些档案涉及到企业的保密性。因此本系统为了增加系统的安全性,特别采用光典特有的电子文件三性保证、严格的权限管理和数据合法性验证等措施。

系统功能

“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基础档案,生产档案、质检档案、销售档案、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6部分:

(1)档案浏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浏览相关档案内容,可以进行一般浏览和查询浏览。查询浏览是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查询后浏览。

(2)档案添加。系统按生产、库存、销售的不同过程提供各档案的添加功能,用户填写相关字段后确认即可完成档案的添加,在添加过程中,系统进行相关合法性验证。

(3)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档案管理,用户可以登录相关界面进行删除、修改等操作,这些操作是对已经存在的记录进行的,用户可以修改指定记录各字段的值;用户也可将整条记录删除。

(4)统计分析。系统提供库存统计功能,用户只要选择仓库号和统计的起止时间,系统统计相关仓库某段时间的出入库和库存信息。

(5)决策支持。在出入库的过程中,系统根据各个仓库的情况,辅助库管人员做出决策,如若某仓库库存不足,系统提示用户进行库间调拨。

(6)追溯代码生成。系统根据产品信息、地块信息、入库时间自动生成阶段性追溯号。只要系统连接条码打印程序,即可实现追溯条码打印。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实现“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在于对食品“身份”的确定,通过数据载体(条码、RFD)把信息流与实物流联系起来,实现各个环节的数据交换。而要生成可追溯的条码,最重要的是要对食品从源头开始进行合理的编码。“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在分析国际通行的EAN,UCC体系的基础上,在新增产品和产品包装环节分别实现了自动产生产品标识代码和产品追溯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