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设计史论文

建筑设计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4 16:33: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设计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设计史论文

第1篇

1、界面的限定与组构

与建筑的外墙截然不同,界面的特殊性表现在界面层次的不同。室内由多个空间组成,界面伴随空间的形成而产生,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界面。界面的分隔关系根据空间的性质必然反映出各异的角色,无论按照流线的时序还是空间的关系,界面都将产生位置的前后、远近关系,形成界面的空间层次。所以,界面的层次性反映的是空间和界面的序列关系、主从关系、渐进的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元素界面的归属,同种界面的形成,多个界面或场所的组成,界面表达意义的差别等,表述的是界面的层次性。空间的布局要层次分明,在渐进的空间变化中来体现层次性。它们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相同性质的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界面,表达空间意义。界面的形成离不开界面的限定要素,一般情况下,界面是通过具体的有形物形成的,但有时形成界面的要素会是一些只能感觉到或看到而无法触及的东西,如光线对界面的限定,就脱离了常规意义上的具体物的形体方式。因此,界面的组构要素可分为有形实体要素和无形虚体要素两类。有型的实体要素指界定的要素本身是有质量的实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具体的形体、恒定的位置,是常见的一般性界面限定构成方式。在室内空间中主要的界定因素有墙体、楼板、幕墙等结构与构筑要素,也有帷幕、花坛、树木、台阶等陈设与装饰要素。无型虚体要素指界定要素本身没有质量的虚体,形体和位置会随着外界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多存在于一些特殊空间中,是创造独特空间感受时所运用的特殊手法。如通过空间距离的远近、光影的变化等方法进行空间的限定就属于此类。在建筑空间中大多数情况下实体要素出现的频率比虚体要素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并且实体要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比虚体要素要大得多。界面的组构要素可按其存在特性,分为固定性、半固定性和非固定性3种。固定特征因素指固定的,或变化很少、缓慢的因素。建筑的墙体、地面、楼板都属于这一范围,是构成空间的重要物质因素。它们的面积、位置、顺序等等表现了空间的基本属性。固定特定征因素的固定性决定了作为空间界面的第一特征,是空间界面轮廓的主要承载体,是最具功能和空间意义的层面,包含了最基本的界面意义。界面的半固特征因素,就室内空间而言主要包括各类室内家具、陈设品、窗帘布幔、活动灯具、挂件与艺术品、室内景观设施、橱窗陈设等,这些室内空间中到处可见的部品等能够相当迅速且容易地加以改变。它们在固定特征因素形成的空间结构基础上,常常对空间进行再次的结构划分,丰富了空间的内容,增加了界面的层次性。正因为半固定特征因素形式多样,位置、顺序易变的特征,才使得半固定特征因素要比固定特征因素更多地与人取得联系。非固定特征因素指环境的主体——人,也即空间场所的使用者。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各种状态,所在空间的位置、从事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与固定和半固定特征因素的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人”是一类特殊的界面形式,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的界定的范围、大小以及界面存在的具置,构成了室内界面的特殊组构层次。所以非固定性因素是空间中最复杂的界面因素,作为空间界面的设计对象,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研究不仅构成了设计的目的,也是界面设计的本身。

2、空间中的界面生成因素

按照各种实体要素在空间中排布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界面的形成方式分为三类:点的形式、线的形式和面的形式。点的形式是界面的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其特点是界面要素处于空间的中央,由它而产生的空间或者说是场所是发散形的,是由中心向四周的。点的形式的界面元素往往随机地、无规律地排列,所界定出的空间具有朴素、简明和不渗透的特性,具有建筑空间最基本的意义。点的界面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某种体量,如一个柱子、一把椅子、一个悬挂体,它们在环境中所形成的界面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点的形式。当点的界面独立存在时往往表现出纪念性,对形成室内空间的特殊视觉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要保持这种空间的纪念特性就必须在一定范围以内维持点的唯一性。线的形式指一系列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所形成的一种界面形式。其特点在于各界面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布置。线性空间界面具有较强韵律感,一般出现在几何规则明确的空间体量中。由于线形序列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在空间中多起到主体背景效果,容易产生视觉记忆,在空间的分割以及有意识地引导人流活动方面都有较强作用,所以在交通系统中的定位与定向上多被使用。线的形式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由于所产生的理性的秩序感,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工业效果,在现代的装饰中多被采用,成为空间的界面形成中的主要方法。大型室内空间以及人流较多的聚集场所等地方,这种界面的处理方式比较常见。线的形式的元素大多数情况下是同种元素,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种元素排列的情况,两者所产生的空间效果有很大的差别。面的形式指由点和线的形式组合而成,其特点是所包含的要素的数量或种类较多,所界定的空间也较大。或者面的界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执行着分割它周边空间的功能,在这个空间的边界区域同样也存在着限定它的点元素或线元素。因而,无论这些元素或其他元素是否在空间的中央同时出现,任何一个面形式都可以进行拆分,最终把它还原成点或线的形式。结语:界面的建构是关联建筑与室内的中间环节,也是形成空间形式的主要方面。从界面入手,对建筑与室内的关联性做形式与手法的解释,对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研究建筑与室内的关系,必须研究界面;研究界面,是研究建筑与室内的关系的主体。

作者:都伟 张楠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系 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

第2篇

一、基地出入口

基地出入口的布置是城市建筑方案交通设计中首先需考虑的问题,一般若规划条件中有明确意见的,应严格执行。在具体的开设顺序选择上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并且尽量避免在主干路上开设。基地出入口离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间距应满足以下条件:开设在主干道上不小于100米、开设在次干路上不小于80米、开设在支路上不小于50米。基地出口的宽度在7~9米较适宜,但若考虑封闭管理需要设置道闸时,可采用4.5+2+4.5米,总宽11米,中间2米设置收费岗亭,但道闸离城市道路的红线不应小于12米。一般项目基地出入口数量在2~3个即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对城市支路级道路往往重视不够,在地块出让时轻易取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而城市支路正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对改善城市交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项目地块较大,周边被城市次干路及以上级道路围合,应通过设置城市支路级道路(一般宽度在16~20米)合理划分项目组团,各组团的出入口也尽量布置在上述支路上。另外,相邻公共城市建筑之间通过各退4米左右、以设置共用通道的形式也值得提倡。

二、基地总平面布置

基地总平面布置在交通方面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基地出入口和地库坡道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以及基地内部交通流线的合理性问题,要避免借用城市道路来满足项目自身的一些交通需求,如停车、货物配送等。基地出入口之间宜设置连通道,并且最好结合底商等有交通需求的物业设置项目环路。道路宽度供小型车辆通行的双向为6米、单向为5米,供中型、大型车辆通行的双向为8米、单向为6米。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应设置在基地内部道路上,一般不允许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地库出入口和基地出入口之间的连通道一般定义为小区主通道,其宽度不宜小于7米。考虑到安全需要,基地内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米,和非机动车库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0米。住宅底商所需配建的机动车位建议尽量就近地面解决。

三、机动车停车库设计机动车停车库设计

主要考虑的问题有:汽车库出入口数量及宽度、内部通道及停车位尺寸、汽车库内部及对外交通组织等。汽车库出入口数量一般规定如下:停车泊位数100~300辆时,设置一个双车道和一个单车道出入口,停车数量300~500辆时,设置二个双车道出入口,停车数量超过500辆时,设置不小于三个双车道出入口,并且建议当超过1200辆时,每增加500辆增设一个双车道出入口。汽车库出入口净宽供小型车辆通行时双车道为7米、单车道为5米,供中型车辆通行时双车道为8米、单车道为6米。当采用机械式垂直升降梯作为汽车库出入口时,一台机械式升降梯服务的车辆数不应大于25辆。汽车库内部通道宽度规定如下:供小型车辆通行时双向为6米、单向为4米,供中型车辆通行时双向为7米、单向为5米。汽车库小型车辆停车位尺寸一般可采用《汽车库城市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的5.3米(长)×2.4米(宽),但各个地方可能会有特别的规定,如杭州市区为6.0米(长)×2.5米(宽)。供小型车辆使用的停车库净高不小于2.2米。体育场馆等有集中疏散要求的大型公共城市建筑以及住宅小区不宜采用机械式停车位,其他城市建筑若需配置机械式停车位,其数量不宜超过配建总量的60%。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应以2层为主,不宜超过3层,一组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的存容量不宜大于23辆。应避免汽车库出入口与地面道路、车库内部通道衔接处采用”U”掉头设计。地库坡道与地库内部平行通道之间宜设置一跨停车位。当地下车库布置不能服务到各个单体时,建议通过延伸地下人行通道或者增设人行楼梯的形式以提高住户使用的便利性。

四、自行车停车库设计

自行车库不宜设在地下二层或以下,住宅类城市建筑自行车停车位宜与各单体城市建筑配建需求相适应。自行车停车库的出入口应单独设置,不得与机动车道共用,其净宽不应小于2.5米,坡度宜小于20%,用于自行车推行的斜坡宽度不应小于30厘米。出入口的数量一般规定为:当自行车停车位小于等于300辆时可设一个,300~1200辆时可设两个,大于1200辆时可设三个。自行车库的净高不应小于2米。每辆自行车的停车面积露天可按1.5~1.8平方米计算、室内可按1.8~2.0平方米计算。

五、停车配建城市建筑项目

第3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特点;问题;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住宅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住宅建筑在一个项目开始设计前, 根据该项目制定一个主题, 根据不同的品质定位、居住人群, 地理位置、环境因素, 首先考虑住宅建筑应该有一个设计方向, 以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 凸现自身的设计特点, 做到在众多的设计中, 有自己鲜明的设计个性。

(1)统一性。建筑设计不再单纯是一幢两幢的规划设计,而是以一定规模的小区作为前提,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以人为本,同时营造更优美的室外环境。要求功能合理,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地生活。住宅内部房间齐全,动静分开,洁污分离;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各种设施齐全,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城市的自身特色,小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对小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是创造良好小区环境的基础,是小区设计的感观因素,是设计中的重要工作。

(2)合理性。未来的住宅标准将有很大的提高,细微之处将得到重视。节点细部设计在于整体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细部设计、节点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设计的尺寸、体量都应从人的生理学考虑,作为主体人感受到外部环境的舒适程度,可以直接衡量设计的好与坏,千万不能忽视细节的小问题,一切从人的需求考虑是获取成功的关键。

(3)舒适性。现在,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仅是“住得下”,而且要“住得好”,这就是说人们对住房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住宅要方便、舒适、自由、美观。对室内采光、日照、通风、采暖、景观等因素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现代、接近自然,要有时代感,体现自由、体现家庭的亲切感。

二、住宅建筑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住宅商品化、市场化以后。大大地推动了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住宅都涌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设计不合理的现象,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采用错层式

错层在一些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手法,但是错层住宅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果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滥用,那就欠妥当,以下两种情况就不适合采用错层。

(1)小面积户型不应采用错层式。有的住宅,面积不大。为了做出错层,免不了踏步的设置,而踏步却占了一定的面积,这不但减少了使用面积。而且由于踏步的空间分界作用使房屋空间显得小气。

(2)在地震区避免采用错层式。根据抗震规范要求, 在建筑物的整体布置上,应尽量保持体形上的对称和简单,质量和刚度的对称和均匀分布。避免平面上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的形状。

2.2 跃层的选用

在多层、高层住宅中,国内近几年比较喜欢设计跃层式住宅,跃层式住宅一般是在独户式一层住宅中采用,在户内设置楼梯为垂直交通。一般每户在同层内布置房间,完全可以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目前在多层、高层住宅的中间层大量出现的跃层式住宅,主要是为追求变化和气派的室内空间,并无其他功能的要求。在户内设楼梯的跃层不利于老弱及儿童上下使用,且楼梯要占用一定的房间面积,对于面积不太大的套型更不适用。为追求形式,在多层、高层住宅中间层且每户面积不大的套型做跃层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不少住宅户内楼梯坡度设计太陡,步宽尺寸不足,存在很大居住隐患。

2.3 厨房和卫生间

厨卫管线布置缺乏协调。由于目前国家在厨、卫管线布局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造成各工种各自为政,各种管道的配置任意性大,各专业过分强调本身的特点,而不是服从使用功能,考虑放置设备及装修的要求。特别是煤气管任意穿行厨房,造成厨房布置橱柜困难。小面积住宅卫生间比例偏大。目前中国的卫生间设计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增加卫生间个数的倾向。在小面积住宅及经济适用住宅中设多个卫生间既不经济也无必要。卫生间干湿不分,设计不细。目前中国大部分住宅的卫生间中坐便器和淋浴器共处一室,甚至“三大件”加洗衣机共处一室,造成淋浴后,坐便器、洗衣机及地面全被打湿,使洗衣机的使用年限降低,带来很多不便。

三、住宅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综上所述,针对住宅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以下的解决策略如下:

3.1 套型的功能空间分离

居住水平的提高,反映在居民功能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功能空间专用程度的提高,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越高。功能的使用质量也就越高。文明的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开,工作同学习空间独立。

(1)公私分离。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把卧室、工作室、专用卫生间等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

(2)餐寝分离、居寝分离。将用餐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起居、进餐、就寝分离,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3.2 平面布局面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各异,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建筑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3.3 厨、卫布局完善合拍

厨房是家务劳动集中的地方,是否适用不仅取决于有一定的使用面积,而且也取决于形状和尺寸是否适合布置设备及操作。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型及H 型柜式布置较合理,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电。卫生间应随套型面积的扩大也相应增加,一般卫生间有浴缸、坐便器(马桶)、洗脸盆(池)等。盥洗室分设后,上部空间可设吊柜,也可与厨房入口结合,留出一个完整的墙面作为用餐空间。

四、住宅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4.1策划设计

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对住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正逐步走向住宅建设全过程的策划 现代住宅设计不再是一个相对静态单纯的技术过程,它更加重视与市场的结合,即以市场为核心,从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文化和市场需求出发,在设计前期就要考虑到定位、价格、质量、销售等基本要素。因而,设计已成为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的重要部分。

4.2 户型多元化设计

以多元化的户型来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因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布局调整,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 近年的住宅设计更重视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 景观及通风的环境,降低楼电梯服务数,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4.3空间创新设计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现在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方向推进 住户希望拥有的不仅是一套独住的好房子,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使自己有身处社区的感觉。因此,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共享空间逐渐增多,住宅区在拥有集中绿化、园林庭院、会所、架空层外,开始出现空中庭园,即每隔一定的层数设置一个共享空间 在开敞的空间内,布置植物和花卉,以园林灯、休闲椅点缀空间,使居住在高层的住户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自然景观和邻里相亲的人情味。

4.4环境整体设计

(1)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从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建筑设计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尤其要注意新的建筑不应对周边环境带来日照、噪音、污染交通及城市轮廓线等诸方面的不利影响。

(2)崇尚生态型、环保型的环境设计理念。在总体规划满足住宅日照 朝向和安全的基本要求下,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 地形 景观优势等,并创造条件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得到沟通和互动 应指出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环境和声环境等多方面。设计师要注意对小区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如厨房油烟排放、汽车库废气、垃圾房等进行控制和理;要重视节地、节能、节水的措施和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要发挥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并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绿化系统。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充分了解建筑设计的统一性、合理性及舒适性的基本特点,不断地总结设计经验,发现问题并重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营造出高效、低碳、节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

1.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筹建到废弃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同时尽量地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环境污染,从而为人们营造健康、生态、适用、高效的建筑使用空间。绿色建筑理念作为一种环境保护的重要理念,为打造现代化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绿色建筑理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它的应用已经衍生到城市景观设计等领域,推动着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2绿色建筑理念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阶段,许多居住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过度追求装饰性元素的表达,频繁使用喷泉、雕塑、亭台等设计要素,这其实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误解,背离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本质。绿色景观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应当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并且要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就这一点而言,景观设计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采用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和应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对原始空间关系的处理,使之与居住区总体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因势筑园,就势造景,通过较少的投入,简易的工艺,乡土化的树种来实现局部的景观改造,且尽可能避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取得较为出色的景观效果。

2绿色建筑视域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2.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将景观设计的消极要素转移至地下,从而为地上空间的设计规划奠定基础。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建造地下车库,可以将车库的出入口、采光通风口同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相结合,使之看起来协调自然,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2.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2.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2.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2.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2.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2.7种植设计

景观植被应以绿色为主,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并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予以搭配,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景点的景观特征,实施专题种植设计。对于居住区换热站换气口、消防水池通气口等区域,可利用植物加以遮挡,达到环境美化效果。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对不同色彩、类型、高度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构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植被系统,用不同的植物点缀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兼具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空间。

3结语

第5篇

关键字: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问题

Abstract: the work of water quality of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and people's life. I according to his many years' experience, the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issues to discuss.

Key word: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constructio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和质量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严格把好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这一关,注重细节。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1、干管安装

(1)在完成地下干管上管前,必需要把各分支口堵好,以避免泥沙进入管内;在上主管的过程这,必需把各管口清理干净,这样才能确保管路的畅通。

(2)要保护好预制好的管子的螺纹,在上管的过程直接不能出现碰撞。一般需要采用加装临时管件的方法来进行保护。

(3)完成安装的干管,要确保没有塌腰、拱起的波浪现象及左右扭曲的蛇弯现象的出现。而且必需要保证管道安装的横平竖直。当然在安装水平管道纵横方向时,运行存在一定的弯曲,但是必需要确保其偏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当管径小于l00mm时就控制在5mm内,当管径大于l00mm时就控制在l0mm之内,如果横向弯曲全长在25m以,那就控制为25mm。

2、立管安装

(1)在完成立管安装前,必需要根据立管位置及支架结构,栽好立管的固定卡;在完成调直后,如果管道上的零件出现松动,那就需要重新上紧。

(2)在进行立管上的阀门安装之前,就需要把便于开启和检修考虑在内。如果是下供式立管上的阀门,在设计未标明高度的情况下,应该控制在离地面上300mm处,同时需要把阀柄朝向操作者的右侧并与墙面形成45。夹角处,阀门后侧应该安装可拆装的连接件。

(3)如果使用膨胀螺栓,那就必需要在安装支架的位置上,通过冲击电钻钻孔,保证孔的直径与套管外径一致,深度与螺栓长度一样。接着把套管套在螺栓上,带上螺母一起打入孔内,当到螺母接触孔口时,就用扳手把螺母拧紧,保证螺栓的锥形尾部将开口的套管尾部张开,而且需要保证螺栓便和套管一起固定在孔内。

3、室内埋设管安装

在进行安装时,必需要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和洁具立管清扫口等位置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其尺寸的测量,根据相关的要求规格进行预制连接,当然还需要把管沟挖好夯实。在把管放到管沟内的过程中,需要找好位置、尺寸、坡度,并且稳固找正,同时还需要把需要的接管口工作坑挖好,接着把接往洁具、清扫口、立管等处,分别按位置尺寸接至所需高度,然后把所有接口连接,接着再把管两侧填土踩实,同时需要留出管口以便以后的试水检查。在完成安装之后,必需要把甩头和排出口都堵盖好,以防止有污物进入管内,地下埋设管道安装后,要等水泥强度达到80%之后,再进行灌水试验检查。

4、排水支管安装

支管的安装,一定要符合排水设备的标高、位置的具体要求。为了保证污水能够畅通的流人立管,就需要保证支管安装有一定的坡度。支管的连接件,不能使用直角三通、四通和弯头,承口应该尽可能的逆水流向。如果是地下埋设和楼板下部明装的,那就需要提前根据图纸要求多做预制,尽量减少死口。同时需要在接管前,对承口进行清扫,而且需要打掉表面上的毛刺。在进行插口向承口内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观察周边的间隙是否均匀;通常来说,其间隙不会小于8~l0mm。打完口后再用塞刀把其表面压平压光。支管安装的吊钩,即可以在墙上安装,也可以在楼板上安装,其间距要控制在1.5m内。

5、地漏的水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5.9条规定“带水封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此条规定目的就是防止水封被破坏后污水管道内的有害气体窜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卫生。但是在给排水设计说明中很少有人提及,建设及施工单位为了降低造价使用市场上价格低廉的地漏,这种地漏水封一般不大于3厘米,满足不了水封深度要求。另外,居民装修房子时选用装修市场上的不锈钢地漏替代原来的塑料地漏,外表虽光亮美观,内部水封同样很浅。当排水时地漏的水封由于正压(较低楼层)或负压(较高楼层)被破坏,臭气进入室内。建议设计施工时采用高水封或新型防返溢地漏。厨房内地面溅水很少,可以不设置地漏。

6、坐便器排水口位置

目前坐便器的型号规格较多,下排水口的位置要求不同,设计施工中应选择合理的位置以便适应多数居民的要求,否则完工后很难改变。我们在回访中,好多居民抱怨坐便器排水口距墙面距离不够,选择便器时颇费周折。有的工程由于设计没有注明洁具间距,施工人员将排水口偏向中间甩口,导致住户无法安装淋浴房。综合多个厂家的产品样本,排水口距墙面的距离为305毫米,考虑装修前的墙面的距离宜为340毫米,住户反映较好。另外,施工图纸应有各种卫生洁具的定位尺寸。

7、施工收尾工作

(1)工程竣丁前对管道、水表、阀门、消火栓等进行全面清理清洁。做好管道、水表、阀门、水泵等设施的类别、走向、启闭等工作状态的标识。

(2)检查管道水压试验、清洗消毒等测试项目的报告,整理汇总所有隐蔽工程检查的技术资料、合格证书、质保证书、材料测试报告等资料肝装订成册。

(3)绘制完整的竣上图纸,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和建设单位交房以后的管理维修资料。

8、结束语

本文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为了提高施工质量,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高标准要求,还需施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规范施工程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从细节和微小之处着眼严格把关。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燃气;管道设计;问题;措施

1、住宅燃气管道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室内燃气管道影响厨房装修的美观程度

现在煤气入户设计时,设计人员的思路往往还停留在不违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不能更深一步探讨、理解,也没有将厨房的其他设施同燃气管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设计上缺乏整体美观艺术性。造成有些用户入住后,感觉燃气设施影响其装修效果,而私装乱改,漏气现象时有发生。

1.2挂表高度有时不当

一些地方使用的燃气表全部为智能IC卡表,正常挂表高度为表底距地面1.7~1.8m。当用户厨房面积较小时,为躲开建筑物上给抽油烟机预留的电插座(一般设计为1.8~2m),只能将表高挂(最高处在2.5m以上)或低挂(最低处在1.2m左右)。高挂不便于用户日后插IC卡及更换电池,也不利于燃气公司换表检修;低挂表影响用户摆放橱柜及安装燃气灶具。

1.3所用管材材质单一

多数煤气公司在室内安装中仍使用镀锌管,它的优点是耐腐蚀性、抗压和抗冲突性强,但也有自重重、安装复杂、接头多、美观感差等缺点。《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中10.2.3规定:室内燃气管道也可使用铜管、不锈钢波纹管、铝塑复合管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材质的管材。

1.4燃气管道明设,影响厨房美观

燃气管道明设虽然施工和维修方便,但难以满足用户对室内设施美观的要求。有的用户为追求美观,私自将其包装起来,这样使得燃气设施漏气不宜被及时发现,留下了安全隐患。用户虽然违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的共同要求。燃气公司对此也只有罚款、恢复原状等办法,没有从设计源头上解决问题。

1.5对高层民用建筑燃气设计缺乏经验

目前,在室内设计中对诸如用户室外挂表等新技术缺乏有效的论证和实践,而对于一些十几层到几十层高层建筑的设计,由于时间短、接触少而缺乏经验。高层建筑是以后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尽快熟悉和掌握其特点,积累对高层民用建筑燃气设计的经验。

2、解决措施

首先,现行的设计规范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完善。其次,设计人员也应相应的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强服务意识,及时掌握各地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2.1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灵活运用设计规范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满足用户美观、方便的要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工程,要多拿出几套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权衡利弊,选择既安全实用又美观方便的设计方案。

2.2燃气管道应预留合理的安装位置

由于用户厨房面积所限,上、下水管,暖气管和燃气管等都要在此狭小的空间中安装,所以各管之间位置相互协调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楼房设计时,很多地方并没有把燃气管道的安装位置考虑在内,致使燃气公司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厨房内已经没有方便用户使用的合适位置。因此,燃气公司与建筑设计单位应加强沟通,如果发现问题,可在建筑图纸会审时提出,以便尽早解决,为燃气管道入户设计、安装打下基础。

2.3应采用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外观美观、安全性能强的新兴材料

根据国内外设计、使用的经验,铜管、铝塑复合管和不锈钢波纹管都具备耐腐蚀、抗老化、寿命长、阻燃、内表面光滑、易成型、安装简便等特点。在国内四川、吉林、河南等地使用铝塑复合管较多,佛山、上海等地使用铜管为多;在国外英、美等国多采用铝塑复合管,日本则多采用不锈钢波纹管。根据一些地方所使用燃气的实际情况分析,燃气中含硫成分偏高,对铜有腐蚀,而其他两种管在价格上又以铝塑复合管为低,而且可做到屋角铺设,这样既不影响装修,又可使维修方便、快捷。因此,一些地方宜选用铝塑复合管,可以先进行试点安装,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2.4燃气管道可以做暗设的尝试

燃气管道暗设是用户要求,也是发展趋势,现行《燃气设计规范》也允许。只要加强安全措施,在设计、施工中运用各种新技术措施,煤气管道暗设完全可以,但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在楼房主体施工时预埋好管线,防止后期施工破坏楼房主体结构,增加成本;②暗埋管应在专用沟槽或套管中,覆盖管道的混凝土或墙面的厚度不得小于20mm,并应在覆盖层涂上黄色识别漆;③暗埋管应整管铺设,中间不得有接头,并与其他管道保持100mm以上间距;④必须做好室内竣工图,标明暗装管道的位置及标高,燃气公司和用户各留一份。

2.5着眼未来,设计时在新技术运用上应有超前意识,在高层建筑燃气设计中作有益的探索

(1)设计时增加电磁阀与家用独立式可燃气体报警器。高层建筑安装的IC卡表虽然省去了收费员挨家挨户的抄表,但也增加了许多安全隐患,如用户私装乱改不能被及时发现等。如果能在设计时增加电磁阀与家用独立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当遇到灶具漏气、胶管脱落或接口处漏气等情况时,可自行报警联动切断气源,避免事故的发生。日本使用此技术超过30年,事故率明显降低。

(2)在每层楼梯间直接预留好这一层燃气表和主立管的位置或者将每个单元的燃气表集中安装在专用的表箱内(表箱位置应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且便于维修),采取相应的监测和保护措施,安全员定期检验燃气设施是否漏气。只把表后管及单头旋塞暗装入户,可以考虑多留几处,用户可以同时连接燃气灶、燃气热水器、燃气火锅等用气灶具,既方便又美观,同时由于用户安装燃气灶具多,用气量加大,燃气公司的效益也可增加。

3、对高层燃气设计技术要点

3.1对建筑物沉降的补偿

高层建筑自重过大,它的沉降对燃气引入管的影响不能像低层那样忽略。若不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就可能使燃气管道受压而损坏,所以需在引入管进口处采用柔性连接,如金属软管连接,它具有横向补偿量大、密封性能好等优点,可以对高层沉降起到补偿作用。

3.2消除附加压力

高层建筑立管较长,不能忽略燃气与空气密度不同而产生的附加压力。为保证用户燃具前压力稳定,在用户分支管上加设低-低压调压器(每户设置1个),可有效消除附加压力。

3.3热补偿措施

主立管因环境温度变化热胀冷缩,所以应以立管底部为固定端,顶端为自由端,使之能自由伸缩或在立管上适当位置设置波纹管补偿器,这样都能达到热补偿的目的。通过以上方式处理,基本可以确保高层建筑安装燃气的安全。

4、居民室内燃气管道设计与其他专业配合的问题

4.1与建筑结构专业的配合

现代建筑施工中,楼板都是整浇混凝土施工,很少用预制楼板。室内燃气管道后续设计施工必须在整浇楼板上钻孔,这样就破坏了整浇楼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建筑结构专业是不允许的。

4.2与电气专业配合

由于电气专业安装人员在不同楼层的布线、走向、位置并不完全相同,电线、电缆及电源插座位置也不固定,所以居民室内燃气管道与电线之间的冲突是比较多的。在楼板钻孔时,常损坏所布设的电线,因此要求燃气设计人员与电气专业设计人员配合好,将燃气管道设计提供给电气专业设计人员,使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和布管下线施工时,保证与燃气管道的距离要求。

第7篇

关键词:电气;设计;电气保护;防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popularization in our country, used in the electrical building design more and more, but the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which makes the quality of electrical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low, quality of electrical design of building quality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this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ical design. I then discuss the problem of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electrical; design; electrical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重要的内容之一,然而目前,有关建筑电气设计的标准,没有引起专业人员的足够重视,家庭住宅的电气安装比较混乱,电气设计不够规范,许多住宅的电气安装没有考虑家用电器普及和快速发展的态势,埋下了安全隐患。相关工作人员应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节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断的研究探讨、总结经验,为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与进步做出贡献。

一、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建筑电气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电力系统。如今科技的发展促使建筑物的电气设备种类不断增多,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电气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服务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建筑电气设计的复杂程度。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土建工程与电气设计不能够很好的进行配合,这样一来就给建筑电气安装施工和维护带来了很多困难,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给日后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以下就列举一些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埋地线布局不合理

电气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他施工项目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尤其与土建施工的关系最为密切。电源的进户,明暗线路的敷设,防雷和接地装置的安装,配电箱的固定等都需要在土建施工中预埋构件和预留孔洞。同时建筑电气设计与土建工程配合施工的好坏也直接决定建筑使用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片面的只考虑某一个专业或者工种自身的工作,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专业及工种的施工状况。例如在建筑当中变压器柜一般都是安装在基础型钢座上,而基础型钢座是在土建工程时直接与接地干线焊在一起的,因此使得变压器柜要进行单独安装,当往往在安装的过程中会出现基础型钢座尺寸与变压器柜的尺寸不相符,安装接口匹配不到一起迫使对基础型钢座进行改造,这样一来不仅对地面结构造成了破坏

2、电气保护设计

建筑要求保护接地的设备非常多,有强电设备、弱电设备以及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导电设备与构件,均必须采用有效的保护接地。如果采用TN-C系统,将TN-C系统中的中性线同时用做接地线;或者在TN-S系统中将中性线与保护线接在一起,再连接到底板上去;或不设置电子设备的直流接地引线,而将直流接地直接接到保护线上;或者干脆把中性线、保护线、直流接地线混接在一起。以上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接地要求的而且是错误的。

3、建筑防雷设计

雷电会严重破坏建筑电力系统线路以及设备,电力设施在受益于最新电子技术的极大方便同时,也受到其一旦损坏就损失巨大的困扰。所以采用科学有效地防雷措施是电力系统防雷工作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很多建筑工程没有明确防雷类型,而且有的工程采用低压架空进线,在设计中没有架设避雷器,或者采用含静电、控制以及其它系统电缆进出线的,没有要求进出线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

二、解决建筑电气设计的几点措施

1、供电电源及电压的选择

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供电设计主要包括对电源及电压的选择问题,对电源及电压的选择主要是根据供电系统及长远的使用情况来考虑的,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电荷的性质及设备的相应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保证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并且为了满足现代对供电的使用情况,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至少配置两个独立的电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将两者配合使用,最好设计相应的紧急发电系统,这样可以保证应急供电。对于我国的一些建筑主要是采用10kv的等级,但是对于电量大的一些需要还是最好选择使用35KV的进行供电。

2、高压接线设计

设计师在进行高压接线设计时,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只有好的设计才能在使用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好的高压接线设计可以保证其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方便等优点。可见在进行高压接线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设计高压接线的设计。现代在建筑中一般是采用独立的两个电源进行供电,并且针对高压通常是采用单线分段的形式,并且自行切换,两个电源是互备使用。电源是一主一备使用时,一般是不使用分段的形式,并且针对其中回路情况多的现象,才考虑分段的方法,并且对于电源的进线方式通常是采用架空或是埋入地中的形式,针对于高压系统及低压系统一般是采用放射的方式。目前的高层建筑主要是采取插接母线槽的方式,并且一般在每层中都设置了配电房间,并且在设置中应该考虑其中的经济花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电气的设计工作。

3、低压的配电线路设计

对于低压的配电线路的设计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各区域需要的配电箱总数及相应的分箱的位置,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各支路的走向问题,相应的管材型号问题等,这些在进行低压配电线路设计时都需要考虑的,并且针对于低压的配电系统中使用的开关,主要是使用低压的断路,并且在设计工程中,对于其中的重要设备一般是采用备用与主用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其中电路出现问题。

4、电气设备的选择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电气设备的选择问题,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根据现代大家生活的要求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气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主要是需要电气设备有很好的防潮、防火、防污染等。在引进电气设备上需要从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考虑:第一,要考虑到电气设备的使用性能,并且要符合国家的相应的规范及要求;第二,在选择设备时要根据此设备的主要功能方面,并根据经济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并且由于我国目前在大力提倡节能,减少污染使用环保产品等,这也就需要工程师在对电气设备的购买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只有引进良好的电气设备才能使得整个电气系统更好的运行。

5、接地及防雷装置安装的控制

接地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了接地极的位置问题及相应的防腐问题,一般在进行焊接过程中需要将扁钢弯成一定的弧度或是直角的形状,并刷上一定的沥青或是油漆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相接处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在防雷设置方面采用主结构中的钢筋筋作为防雷的引下线,需要使用到两根或是以上的主筋,对于屋顶上的防雷可以使用突起的金属建筑等并与避雷线相连。

6、对电气调试阶段的控制

主要是对电缆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判断接线是否正确,并且还需要使用校正仪对其进行相关的校正,此外在设备使用前还需要对设备的外壳进行一定的检查,检查其地线是否接地,并对转子的灵活性及旋转方向进行判断是否正确,在送电前还需要对过载电流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对其正常运行数据做好记录,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规范化安全准则,创新建设思想观念

“安全建设,生命至上”,这是在建筑电气建设中首要的准则,建设管理部门要牢牢树立安全建设的意识。要改变过去以“建设速度为中心”的不良观念,如果片面地降调建设的速度,一味地追求进度,那么带来的安全隐患必将是灾难性的。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安全思想,发动全员开展自检,自检与制度检查结合,形成自检自改,在不断地自我检查中发现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要及时采用补救措施,将建设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

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准则体系,建筑电气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较为严谨的技术,它的建筑工程提供电力以及燃气等资源,既然是电力和燃气其中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建立规范化的准则体系则是重要的环节。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准则的建立要在平常的建设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要在施工的现场加强教育管理,增强安全教育效果。

鼓励建筑施工人员要牢固树立坚持安全操作方法的信心,养成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然后是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与训练,这是制度建设和管理建设的部分,这些安全制度的建设是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施工的理论指导。总之,说到底,这些制度的建设的根本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四、结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趋发展,居民家用电器逐渐增多,住宅设计由原来纯照明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电气线路、 配电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但是建筑电气的设计问题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所以要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各方面的问题,以保证其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永忠.浅谈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08(1)

[2]郑修慧.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建筑电气.2006(3)

第8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施工

1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一般在二十至五十层之间,其中尤以二十至三十五层居多。中国国内己建成的这个高度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占全部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80%左右,可见这个高度范围内的高层建筑是与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和需求水平相适应的,因而应用最多。在建筑功能的要求上,高层建筑中很少是功能单一的住宅、写字楼或宾馆,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多是地下部分是停车场,地上1-7层左右为商场、娱乐场所等,上部小开间的使用部分可以设置住宅、宾馆、或办公室。有统计表明,高层建筑中有转换层结构的占80%左右。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转换层部分,由于梁、柱或板的尺寸较大,所以从模板的支撑系统,钢筋的绑扎、钢析架的安装或预应力的张拉顺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注等方面在施工技术要求上都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转换层施工是高层建筑的“瓶颈”,如果说一幢高层建筑在支撑系统选择,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机械设备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方案科学,现场施工组织合理,定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的设计技术

转换板设置位置,是人们关心的板式转换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人们对梁式转换框支剪力墙结构在转换层位置设置较高时,转换层对结构抗震性能不利的认识,从而提出了转换层位置较高的框支剪力墙的抗震设计概念,并且限制转换层下大空间结构的层数。然而,板式转换结构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结构是否也表现出同样的动力特性及反应,也是值得讨论的。本文结合厦门安宝大厦工程,采用三种模型来计算和分析板式转换结构转换层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计算模型中,转换层、标准层结构布置如图1所示。图中黑色填充区域为转换层下部框支柱和落地剪力墙;实线部位为转换板上布置的剪力墙。转换板厚2200mm;落地剪力墙厚度为400mm;框支柱截面为1200mm×1200mm和1000mm×1000mm两种;标准层x向剪力墙厚为250mm,y向剪力墙厚为200mm。转换板所在的上、下楼层的层高分别为2.2m、3.6m(净高,不含转换板厚),结构总高度为98.70m。三种模型分别为:

Hst0——无转换层结构,以原工程转换板上部结构为基础,增加结构标准层,使其高度与原结构相同;

Hst3——转换板设置在第3层顶,并将原工程x向井筒开洞,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x=0.7046,γey=0.8971。

Hst6——转换板设置在第6层顶,将模型Hst3的第1层复制增加三层,使其高度与原结构相同,同时,其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也与模型Hst3接近。结构计算分析采用ANSYS软件。

图板式转换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转换层以上随意布置结构型式和轴网,特别适用于建筑物上下部轴网错位复杂甚至互不正交的情况。但转换板传力路径不清晰,受力状态复杂,结构分析计算繁冗。由于抗剪和抗冲切的需要,转换板厚一般在2M以上,这一方面造成转换层质量和刚度的突变,在地震作用时结构反应增大,转换层上下相邻层更成为结构薄弱层,不利于建筑物抗震;另一方面由于自重和地震作用的增加,下部竖向构件的荷载明显增大,设计难度大。研究表明,转换厚板的内力和位移分布严重不均,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可达几十倍。从整体上看,板式转换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标均较差,在实际工程中应慎用。当上下轴网变化但仍正交时,可采用正交主次转换梁的结构型式来实现转换。

3板式转换层施工方案决策问题和模型的确立

3.1板式转换层施工方案决策问题

最常用模板支撑方式有上面谈到的三种方法,①落地支撑法②叠合梁原理法③吊模法。那么对于一个含有转换层的施工项目而言,如何选用更优的施工方案,如何安全可靠、质量优良、工期准时、技术方便、简单可行、工程造价成本又比较低的情况下完成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是项目承建者的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在遇到此类问题时,经常存在如何决策方案才比较科学的问题。由于方案的优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施工方案的选择还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转换层施工来说,如果转换层所在位置较低,距离基础在四层以内的话,落地支撑法将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对于大于四层以上的情况,以上三种施工方法哪个方案最优,决策者如何进行决策。

3.2转换层施工方案决策模型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所以近几年来此法在我国工程实践的方案决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提出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目标各自的权系数。这样层层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可给出所有因素(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而言按重要性(或偏好)程度的一个排序。

4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的施工要点

由于板式转换层结构的上述特点,在确定转换层结构施工方案时应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往往非常大,应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并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②对大体积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③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④对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由于其跨度和承受的荷载都很大,预应力钢筋数量大,因此,要合理选择预应力的张拉技术以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⑤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应对转换梁(或转换厚度)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1)混凝土工程。在进行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目前实际工程中采取的措施有:

①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预计的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三维有限元温度分析程序(3DTFEP),对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整个过程中的温度状况进行模拟计算,掌握混凝土在浇筑后一个月内的各部分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的施工提供科学的预测分析和依据。

②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小于15℃,实际工程中可采用下列方法:a.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混凝土的养护要把握两个关键,即在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在降温阶段以保温为主。b.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升降低,减少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差,然后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表面及其底面采取保湿措施。c.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一般为100mm。

③浇筑厚大的转换层结构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在选用水泥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a.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b.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c.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少。

④浇筑厚大的转换层结构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在施工方法上可采取下列措施:a.采取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b.变冬季施工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减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减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c.采用分层次施工,每层厚300mm~500mm,连续浇筑,并在每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D.采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结构按叠合构件施工,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发展有利。

(2)钢筋工程。转换梁的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梁柱节点区钢筋“相聚”。因此,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①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关规定。翻样时考虑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次序。

②一般转换层结构主筋接头全部采用闪光对焊或锥螺纹接头连接、冷挤压套筒连接;对于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

③当转换梁高度或转换板厚度较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余红生.转换层支撑系统的选型及其安全性分析[M].建筑安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