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生培养目标

高中生培养目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4 16:33: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培养目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生培养目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最具冲击力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面对职业高中学生数学知识相对薄弱的特殊性,“知识与能力”一直是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素质教育又把“过程与方法”植根进了教育行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众多人开始思考,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中,该如何有效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要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就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能力。而数学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工具。因此,要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素质,就必须使他们学好数学课,同时数学课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1、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职业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乐学心境。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入手揭示课题,进行讲解。通过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不断的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数学,不断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

2、独立的思考空间,赋予学生更多感悟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严密的,众多公理、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看上去十分枯燥,但其背后却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这些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积累的认识经验。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数学海洋中的精华。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围绕数学学科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及其丰富的内涵,囊括了人们情意领域的所有方面。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构建学习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下给出了具体的达成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包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2、自信心和意志力。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3、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主要是指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这些具体的目标是结合数学自身特点提出来的,与学生学习数学直接相关,是数学教育的灵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内隐性、主观性等特点,它不像“知识和技能”目标可以量化,可以通过讲授和练习来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情知互促型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积极的态度,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1、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职业高中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同学数学成绩十分不理想,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周围人的歧视。他们不是中考的胜出者,而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对于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对学校教育没有兴趣。同时,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对人所造成影响的因素越来越繁杂。正处在心理转型期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而乱,见识广而杂,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具有多元化的倾向。因此职业高中学生思想和道德更多时候处于困惑和矛盾中,使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迷惑;不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在侵蚀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些给我们这些数学学科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并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体验,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学生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在教学中做一个充满激情、热爱钻研的数学教师;做一个与学生有着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的数学教师;做一个快乐、振奋,充满人格魅力的数学教师。

3、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生活化、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从生动的感性材料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有意义的情境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学会了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的存在,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职业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和领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来审视今天的职业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伟大时代的前面。(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平面向量 合作能力 培养策略

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沟通交流、协作互助,合作能力已成为人才所必备的内在素养.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又离不开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互助.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个体自主学习和个体之间有效合作相互融合的过程.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学生相互之间的有效合作和互助.合作能力是学生获取才干不可或缺的学习技能之一.高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提供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平台.同时,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不愿与人交流、与人合作.高中数学新课标对高中生数学合作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高中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势在必行,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实践探索.下面我根据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平面向量章节教学中高中生合作能力培养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一、抓住平面向量知识内容重点,搭建高中生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平台。

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缺少进行互助协作的平台,缺少深入合作探析的实践.根本原因在于高中数学教师认识上和行动上不予重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平面向量章节教学中,应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设置合作探知教学情境的方式,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互助、实践探知的活动过程中.

如在“平面向量内积的定义”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认真研究、分析该节课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让学生先自主开展新知概念、性质的感知活动。然后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产生位移S,那么力F所做的功W=|F||S|cosα.(2)这个公式的有什么特点?请完成下列填空:①W(功)是多少量,②F(力)是多少量,③S(位移)是多少量,④α是多少.(3)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功的计算公式”吗?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合作探知该知识点概念性质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自主探析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探究实践平台,实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及师生之间合作探知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内涵要义有效掌握和深刻理解.

二、强化平面向量解题策略归纳,积累高中生合作学习活动学习技能。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良好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支持.解题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技能锻炼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平面向量教学中,要将问题案例解题策略讲解,作为培养高中生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抓手,重视对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将合作探知解题策略活动融入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有序高效开展合作探知活动,及时对学生合作探知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形成合作探析平面向量问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为有效探知提供科学指导和策略保障.

问题:如图,设抛物线C:y=x■的焦点为F,动点P在直线l:x-y-2=0上运动,过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且与抛物线C分别相切于A、B两点.(1)求APB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2)证明∠PFA=∠PFB.

解:(1)设切点A、B坐标分别为(x■,x■■)和(x■,x■■)(x■≠x■),

切线AP的方程为:2x■x-y-x■■=0;

切线BP的方程为:2x■x-y-x■■=0;

解得P点的坐标为:x■=■,y■=x■x■.

所以APB的重心G的坐标为x■=■=x■,

y■=■=■=■=■

所以y■=-3y■+4x■■,由点P在直线l上运动,从而得到重心G的轨迹方程为:

x-(-3y+4x■)-2=0,即y=■(4x■-x+2).

(2)方法1:因为■=(x■,x■■-■),■=(■,x■x■-■),■=(x■,x■■-■).

P点在抛物线外,则|■|≠0.

cos∠AFP=■=■=■,

同理有cos∠BFP=■=■=■,

∠AFP=∠PFB.

解题策略归纳: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把有关的长度、角度、垂直等几何关系迅速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计算出所要求的结果.

三、开展平面向量解题合作评价,促进高中生合作学习习惯有效养成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由于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加之学生个体对自身学习活动过程及表现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评价,导致个体之间的“距离”拉大,有效学习活动效能“差距”显著.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平面向量知识教学活动中,应该实时组织学生组成合作评析小组,引导学生对自身在学习、解答平面向量知识、问题等活动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合作评价活动,科学评价学习活动表现及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养.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科学素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9-01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快速发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这给高中生物的教学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当然,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1 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得出结果和结论,是一种理解的能力和作出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包含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五大要素。科学知识是根基和基础,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主要的呈现方式,科学方法是对科学的认知方式。生物科学素养就是在生物学科内运用科学的方式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另外也可以反映出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其次,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培养理解、探究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的三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中。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基本生物学知识体系、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等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第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锻炼其分析、思维、判断、比较、综合、概括等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

2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2.1 实施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非常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所以教师应把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结合学校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实行创造性探究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设定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来主动的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假设,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2.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教学,而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为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实验,亲自动手,独立的或者是分小组的完成实验,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结果。有些学生由于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再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实验成功。

2.3 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都许多的知识点都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就是利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解决的;此外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在生物教学中也随处可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处于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上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在不削弱乃至强化生物学科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有关篇目中与生物科学素养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找准渗透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2.4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自身即必须要有比较高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才知道要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拥有无限热情的教师才可能教好学生;其次,要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胜任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要不断的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其与科学素养的联系,并利用这些知识点不断的培养自身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生物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最后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11):56.

[2] 吴小峰.高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J].中学时代,2012(5):217.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学素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65-0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科教学的一门课程,本门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开展的一门课程。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与科技、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进社会,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能力的含义

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来看,实践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实践是一个哲学的定义范畴。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人们的一切客观性的、感性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领域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包含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和利用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性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类型

实践相对于意识或思想来说,是人类的一种感性认识的物质性活动。生物科学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调查等,相应的实践能力的类型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调查能力以及动作技能。

1.观察能力。①含义。观察能力是指能快速、准确地捕捉对象和现象的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个体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慢慢地积累所形成的,观察能力是智力结构的首要要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感知的精确性,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能力是人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发展人们的智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人们的观察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强调“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培养学生的对比观察能力,通过比较分析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使学生更能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人们认识生命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其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察的能力,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体积大小的不同以及结构的不同,来区别二者之间的相异与相同之处。案例3:“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案例4:“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培养学生动态观察的能力。通过设置一定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一定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是分散分布的,特别是在必修1中分布较多。这样的分布考虑到了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同时又处于长知识和身体的阶段,他们渴望获得生活知识,并且他们动手能力较强。通过这些特点的分析,高中生物必修1分布较多的观察实验是合理的和科学的。

2.实验能力。①含义。实验能力包括理论思维、科学观察和操作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由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即为实验能力。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的认识过程、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因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和绘图等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能力是对学生一种更高能力的一种要求,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也安排了许多实验型和探究型的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做好了铺垫。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实验型和探究型的实验课一共为21个实验,其中必修1中,安排了7次实验型的实验课,4次探究型的实验;必修2中,安排了3次实验型的实验课,2次探究型的实验;必修3中,安排了1次实验型的实验课,4次探究型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程主要从实验能力的理论思维、科学观察和操作方面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但有些实验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就是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因素;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因素。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手段的选择以及实验变量的控制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科学调查能力。①含义。科学调查能力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或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能力。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科学调查能力的培养。科学调查的形式主要有文献调查、自然状况调查和社会调查三种类型,针对高中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能力等有限,所以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没有安排文献调查的类型;社会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综合多种能力及其他人员的协助才能完成,所以在高中阶段也没有安排社会调查的形式。自然状况的调查是根据自然状况的条件来调查,所以这种形式的调查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条件安排调查内容,这种调查形式也很容易进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例如:案例“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通过调查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明确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能量流动情况,通过本次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及建议或意见。这种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精神,能达到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4.动作技能。①含义。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熟练的、自动化的操作活动方式,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仪器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目标分为模仿水平和独立操作水平2个等级。模仿水平是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的操作的能力水平;而独立操作水平是学习者自己在原有知识或方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操作的一种能力水平。模仿水平的目标动词有尝试、模仿;独立操作水平的目标动词有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②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动作技能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型实验或探究型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有侧重培养学生的模仿水平目标的实验为“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该实验中要求学生“尝试应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其中“尝试”是属于模仿水平的动作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模仿别人已有的知识或结论,解释酶的本质和实验结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水平的目标的实验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本实验目的要求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本实验要求学生“使用”和“运用”的目标动词,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课程,这说明了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些实验课程的设置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或步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创造了条件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维利,杨民.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J].教育研究,2000,(9):31-36.

[3]吴志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28.

[4]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少年作为祖国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也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到民族的进步问题和国家的兴衰问题。所以,时至今日,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给予何种程度的重要性的评价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民族之林中,更是将人才的建设摆在了十分显著的地位上,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笔者结合所教授的高中生物学的经历,谈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1创新能力的基本认知

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前人所提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努力,结合自我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改进的方案措施等能力。具体落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各种具体的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安排,训练学生一种创造性的综合的素质,让他们逐渐的养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并且学会通过创新思维的运用来参与到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新能力严格来说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和条件要求,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目标的设定来一步一步的达到,如人格方面的目标,能力上的目标,知识上的目标等等。

有学者在论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也创造性的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并进而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心理学以及发现学习理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是前者发展的动力所在。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应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较好的掌握,学会融会贯通,对于其它方面的知识的体会能力也是有所裨益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和成长,将这种创新能力运用到其它的方面,可以综合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于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和时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则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无法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一定的发展地位,国家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的发挥,所以我国在很早前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通过对优秀的具有很强创造力的人才的培育,提高我国的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力。其次创新也是教育改革,具体而言就是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这也是在吸取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改革的方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学学生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形成较强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最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得教学相长变得更加的容易。

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展开论述,通过各种方式的比较和选择来达到最优的方式的组合来进行方案的实施和反馈。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显得较为重要。

其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多元化。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所以在综合的系统中,要注意多角度多方面多手段多阶段的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首先需要通过必要的条件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认知到生物学的趣味性所在;让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感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然后在感知的初步阶段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通过实践的运用和考核,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知识,整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明显的先行后续的程序性要求。

其二,合理设置生物学实验,让学生通过生物学实验来领略到创新能力的作用。生物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还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奥妙。笔者认为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实验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之中体会到实验的创新性所在,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生物学实验的对比研究,来体会到生物学实验的创新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实验设计的时候通过对实验不同因素的改变来达到改变实验效果的目的,增加对探究性实验的引入力度。

其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所讲授的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之中进行运用,一方面检验所学习的生学学实验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强化对于生物学知识掌握的必要,当然如果在实践之前,让学生通过自我的信息检索,自我确定实践的主题和方向,自我把握实践检验的目的等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不断的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来最终获得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提高和升华。

当然,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关注培养过程中所应当贯彻的能力问题,如以人为本,需要通过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齐全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 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年第9期

第6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藏区汉语阅读教材内容难度不大,但是教师教学却比较吃力。一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二是因为教学的阅读方法效果不明显,三是因为藏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探索适合藏区高中生阅读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藏区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

一、加强课堂阅读教学互动

师生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藏区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即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合作沟通进行汉语信息交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该以民主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给予他们学习“甜头”,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假如教师总是以传统教学方式,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么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实现,也难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便不能提高,很可能就沦为知识的“奴隶”,知识的“记事本”。所以,藏区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思维,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民主学习方式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有层次性的设计阅读教学

阅读的目标就是读懂文章,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所谓读懂就是要分明文章的层次,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它涵盖了学生对汉语言的认知、对文章表达信息的提炼和整合,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概括。简而言之,就是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认读虽然不复杂,但是对于藏区学生来说,还是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应该引导归纳,把学生的疑问集中起来,并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来解决,并将所提出的问题大众化。所谓解读就是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思想内容能够准确把握。正如写文章一样,阅读也需要整体的思路,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回归局部。在这样的阅读教学循环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相同的阅读活动,从认读到鉴赏,从评价到理解,整个教学活动应该要有梯度性。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尽情观察、思考、表达。只要能够激发藏区高中生的积极阅读情绪,那么阅读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由于藏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原因,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会有较大难度。因而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将“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祥林嫂的背景人生,并不断和学生互动对话,让他们逐渐把握小说的基本一样。最后学生才能对“谁害死祥林嫂”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便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分阶段完成阅读目标

对藏区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训练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思维理解能力。由此来看,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一)积累阶段

汉语文阅读积累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拼音、字形、字义等语言知识基础打牢,要求藏区学生能够熟练地了解汉语言表达、文体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顺畅地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领悟课文的情感表达。

(二)理解阶段

要想锻炼藏区高中生的汉语言思维,就要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引导他们判断、分析、想象,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利用汉语文中的判断句或者带有修饰、限制成分的句子来训练学生对文章语句的正确认识。而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熟练把握,根据文章的段落、句子来划分结构,恰当概况段落及全文的主旨,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不断将汉语文字的意义空间不断拓展,让学生更加准确、合理地去理解。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课文教材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三)鉴赏阶段

鉴赏是汉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即评价和赏析文字内容、形式。教师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引导他们利用抽象思维去阅读、鉴赏、评价课文。教师可以利用汉语课文的人物故事情节、文章特点、作者观念来培养藏区高中生的作品评价能力,让他们能写出逻辑正确的小论文,然后相互讨论,并进行欣赏、朗读。在评价和鉴赏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训练,最终提高汉语文读物的阅读兴趣,并能够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形成自己的主见。

四、结语

培养藏区高中生的汉语文阅读能力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藏区高中生了解中国汉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重要性,针对藏区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领会、理解汉语课文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意义,由此深化学生的汉语写作技巧和汉语阅读能力。而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通过有效的汉语文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7篇

【关键词】STS教育理念高中生物课堂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31-01

STS教育理念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复杂而系统的学科,其核心是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去教授和学习知识。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首次把STS教育明确列入生物课程目标,同时这也表明我国STS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 高中生物课堂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意义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21世纪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要求,将STS教育思想引入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目前是进一步加强学科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结合,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意识,增强其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人类生活等方面关系的认识。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与STS教育相比,前者往往对问题只要求一种正确的回答,而后者常要求学生用科学知识做出多种多样的决策;前者对问题缺乏价值判断,后者则要求从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去考虑问题;前者完全受教材制约,后者可以灵活地选用涉及当地和社会上的事件进行教学,而且课堂信息可以来自众多的学生,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前者视学生为训练的接受体,后者视学生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前者对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重复、再现规定的信息,后者则重视对学生个性、创造能力的评价等。可见,STS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STS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改革

STS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的道理,将所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相结合传授,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宗旨。

1.教学更加突出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中一直倡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脱离高分低能的现状。STS教育理念恰好符合素质教育方针发展的方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有机融合,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价值;突出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突出素质教育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懂得使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堂内容凸显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同时知识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尤其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讲究贴近生活的实际应用。STS教育理念倡导知识与科学、社会、技术三方面相结合,也就是说应该经常引入一些现实中常遇到的问题到高中生物教学之中,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课内、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教学中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模式,从而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并且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突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STS教育理念中,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社会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系统、社会环境、认知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者置身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实现主动参与,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氛围和谐轻松,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参与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来,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个体交际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三 STS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实施

高中生物课堂中引入STS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生物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高中生物课题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考验。笔者利用自己多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课堂知识与STS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实际例子。

1.设疑——探究法

生活中不乏高中生物教学的例子,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设疑——探究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践问题,并且在这种自己亲自参与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强了。

2.实践体验法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中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且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安排有一定量的实验课时,因此,生物课堂的教学可以多采用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教学效果。针对实验提出一些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8篇

关键词:spss软件 能力素质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55-02

1 SPSS软件类聚分析相关理论

聚类分析又称为群分析,是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系统聚类法、K一均值聚类法、模糊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等,下面介绍一下K一均值聚类法与系统聚类法[1]。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算法首先随机从数据集中选取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中的距离,把样本归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心所在的类。计算新形成的每一个聚类的数据对象的平均值来得到新的聚类中心,如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样本调整结束,聚类准则函数已经收敛。

具体的算法至少包括以下3个步骤:

(1)将所有的样品分成K个初始类,并计算各个初始类的中心坐标;

(2)通过欧氏距离将所有的样品重新分类,分类的原则是将样品划入离中心最近的类中,然后重新计算中心坐标;

(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的样品都不能再分配为止。

SPSS软件中K一均值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聚类分析中的K-均值法,将原始变量与标志变量分别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选取迭代方式与聚类数。在保存按钮中选中聚类成员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在选项中将statisties中三个复选框全部选中,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K一均值法聚类分析结果。

2 高中生能力素质筛选

2.1 能力素质与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也叫胜任力)(Competency),

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把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任何个体特征[2]。

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基于能力素质相关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做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并构建出针对各种行业、各种部门、不同管理水平的通用和特定的能力素质模型。

2.2 李克特五点量表法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一构念的这些项目是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是无意义的。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其基本步骤如下:

(1)收集与测量的概念相关的陈述语句;

(2)将每个测量的项目划分为“有利”或“不利”两类(一般测量的项目中有利的或不利的项目都应有一定的数量);

(3)选择部分受测者对全部项目进行预先测试,要求受测者指出每个项目是有利的或不利的,并在方向-强度描述语中进行选择(一般采用所谓“五点”量表: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所谓(不确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4)对每个回答给一个分数(一般有利项目按5、4、3、2、1分,对不利项目的分数就为1、2、3、4、5);

(5)根据受测者的各个项目的分数计算代数和,得到个人态度总得分,并依据总分多少将受测者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6)选出若干条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有较大区分能力的项目,构成一个李克特量表。

3 高中生能力素质验证及其与成绩关系研究

3.1 研究对象

在应试制的高中学生培养模式下,评价高中生是依靠分析其考试的成绩。因此,本文以高中生个人能力素质与对成绩影响为出发点,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对海淀区某重点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某高二普通班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具体方式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0份,问卷回收率为80%。问卷设计借鉴之前的研究,制定了包含7项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量表,采用上述的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对被试者的个人能力素质进行测量,并抽取该班学生某次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应用SPSS 软件的进行分析研究[3]。

3.2 高中生能力素质的确定

个性素质即一个人内在的特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表现。高中学生成绩的好与坏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有来自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更与自身思维能力、知识量和运用知识的熟练度有关。在对高中生能力素质文献分析、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归纳总结,确定了自信心、坚韧性等7项高中生能力素质 [4]。

3.3 高中生能力素质研究模型

该文基于能力素质及能力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并在文献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3个维度,7个要项的高中生能力素质能力模型(图1),用于分析高中生能力素质以及其与成绩的影响关系,以期对于高中生培养提供建设性启示[5-7]。

3.4 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

(1)数据信度

研究需要对数据以及结构从信度、效度几方面进行考评,才能做到完善。本文的研究运用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即克朗巴赫α系数(Chronbach’s α coefficient)法对研究生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克朗巴赫α系数表示量表的内在一致性,是最常用的信度考评指标。一般认为α系数需要达到0.7以上。克朗巴赫α系数法克服了分半信度的缺点,它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更为慎重的估计,因为它相当于将任一条目的结果同其他所有条目的结果作了比较。

SPSS软件中一致性系数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度量中的可靠性分析,将需要的变量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在模型按钮中选中α系数,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数据可信度分析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α值愈高,则表示问卷信度愈高。

从(表1)中检验结果显示各分量的Cronbach’s α值均高于0.7,说明问卷信度较高,可知问卷的内部结构较为良好。

(2)数据效度

效度:主要考核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相关系数、区分效度。内容效度主要涉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所能代表主题的多少。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

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阵是否为单位阵,即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立,在因子分析中,若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可以做因子分析,若不拒绝原假设,则说明这些变量可能独立提供一些信息,不适合做因子分析。

SPSS软件中一致性系数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降维中的因子分析,将需要的变量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在描述按钮中选中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效度分析结果。

该文运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其系数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有上表可知高中生数据的KMO值均大于0.7,P小于0.05,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5 高中生能力素质验证

运用SPSS软件对能力素质数据进行重要性程度得分情况如(表3):

由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其中“坚韧性”、“理论知识”、“科普知识”、“解决问题”均值都大于3.8,说明这四项能力素质对高中生来讲都是很重要的,是高中生在学习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

(1)高中生K-均值聚类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因此,使用主科考试成绩来评价高中学生的“绩效”是比较合适的。本文运用SPSS软件的K-均值聚类分析,针对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将该班的学生分为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两个部分[9-10]。进行聚类分析可得聚类分析结果。由聚类结果分析得出:第二类中心各变量得分均高于第一类,故认为第二类为优秀高中生,第一类为一般高中生。显著性分析表明,Sig值小于0.005,故聚类效果好。由每类例数得出:一般高中包含20个样本,优秀高中生包含20个样本。

(2)高中生能力要素分析

该文针对一般与优秀高中生的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在自信心、坚韧性、理论知识、科普知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心理调适等7项能力素质特征上,优秀高中生与一般高中生具有明显差异,即优秀高中生的能力素质分量评分均比一般学生要高。通过上述7项能力素质特征能够把优秀生和一般生区分开来。由此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高中生能力素质特征项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学校应该依据上述7项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方案。

4 结语

该文借助能力素质相关理论,筛选出7项高中生能力素质,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高中生能力素质和成绩影响的关系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文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优等生与一般生在7项能力素质上差异很大,学校可以通过对上述几项能力特点对高中生进行有序的训练。

该文研究对于当前应试的高中生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Zhang Su mei.The Application of SPSS i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J].Springer,2010:978一981.

[2] Mohan S, Rajah T, Spencer SM. The Indian CEO competency model:Keys to Outstanding Indian Corporate Leadership in our tim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Perspective,2008 (3):201-203.

[3] 何琳.SPSS软件在广西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分析[J].广西教育,2011(9):99-101.

[4] Lyle M.Spencer,Signe M. 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Wiley, John&performanceS-ons Inc. Pub, 1993.

[5] 邓修权,康云鹏,席俊锋,等.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02-110.

[6] 鲁娅妮,段磊.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模型构建[J].网络财富,2010(10):178-179.

[7] 候杰泰,温忠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 刘菊香.用SPSS统计软件对学生综合成绩的因子分析[J].统计教育,2006,16(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