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4 16:3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课堂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学生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课堂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
一、课前预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
活动一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实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察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思考与讨论: 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演示)
【学法指导】应用控制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表格: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大小
(填“大”、“较小”或“小”小车在水面上运动的距离
(填“短”、“较长”或“长”)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通过的距离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测: 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反思1.预习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要让学生预习些什么呢?我认为让学生去预习的无非就是下节课要上的内容。究竟怎样让学生去预习呢?这才是关键,现在我们“高效课堂”使用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预习的辅助工具。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快速地浏览教材的知识点,要学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底;第二步结合导学案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二遍,并在课本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划出重点知识,记下疑难问题。有些知识学生可以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行解决。把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解决。那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有利于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预习。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主持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主持学生课内的思维的碰撞环节,即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和当堂生成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后肯定会产生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方面的疑问,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内安排小组实验(4~6人),通过实验探究及组内、班内生生、师生的思维互动进行难点突破。
2课题《密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2.记住密度公式;3.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密度;4.会用托盘天平、刻度尺等器材测定固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密度的有关知识在教材华师大版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个学情,对教材的处理时把密度概念的建立放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
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1.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刻度尺、天平及砝码。
对象长(cm)宽(cm)高(cm)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1)比较铁块1和铁块2(或铝块1和铝块2)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填“定值”或“不定值”)。(2)比较铁块和铝块的质量/体积的数据得出结论: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填“相同”或“不同”。(3)表格中(质量/体积)在科学上我们用来表示,由此可见,同一种物质的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
不同种物质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也是鉴别物质的主要依据之一。
2.密度的概念:;符号:。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高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挖掘教材生活因素等策略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此,笔者就如何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建构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人民币》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什么价钱把它记下来,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和“顾客”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买下来。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一、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9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四、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们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轻松和谐;生活实际;动态探索;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因此说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可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却存在很多弊端,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面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种种不合理性,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新课改下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朝哪个方向发展呢?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创设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完全取决于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了,那课堂气氛就轻松愉悦,反之,课堂气氛就紧张沉闷。很难想象在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说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的催化剂,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要放下自己的威严,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主动接触、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无私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叛逆心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尽量不要用师者、长者的威严去命令学生、强制学生,要让学生在一种身心放松、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环境中想象和创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及时地给予关心和帮助,帮他们丢掉思想上的包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参与到大家的学习活动中来,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着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表扬。当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也绝非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需要教师付出自己极大的耐性、高度的智慧和心血才能成功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由此可见,数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就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说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我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亲自测量它们面积、体积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探索的过程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是前人数学思维的结果,并不能体现获得这些结果的思维过程。而新课改理念则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探索去重新获得数学结果的教学;要求数学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正确定位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
四、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也说:“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会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更是应该如此,因为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觉得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由“敢问”到“乐问”再到“会问”的过程。
让学生敢问,教师就必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看到的不再是老师威严的目光,听到的不再是老师严厉的呵斥。让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不再感到拘束、害怕,为学生创设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敢于发问。
让学生乐问,教师就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幼稚的问题不要批评、讥讽、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成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对学生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去探索、解决。这样学生在发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进而乐问。
让学生会问,就是让学生在敢问、乐问的基础上学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已经有了一定数学知识储备的高年级学生必须学会的。如提自己不懂的问题;提自己怀疑的问题;提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相关的问题;提自己的独到认识等等。
一、当前课程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教材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掌控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都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之所以新课改在部分地区和教师中间推进缓慢,就一个原因,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改就成为空谈。一个本身对生活、对教学没有理解、没有感悟的教师,怎么会有能力驾驭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了一大步的新教材和新课改呢?离开了高素质的教师对课改理念有效解读,我们还谈什么课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谈什么高效呢?
那么,我们最有待于提高的教师个人素养都包括哪些呢?我们可以用“精深”“广博”四个字来要求我们的教师。“精深”就是要有极好的专业素质,对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掌握精确,对该学科的知识系统有切实的认知,并且有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样,才能对学生有系统的知识传授。“广博”是要求教师做一个“杂家”,也就是说对边缘学科和社会人生有多层面、多角度的了解和理解,这样的教师才更能了解社会人生,对教育有哲学的思考,也才能够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和角度上去教学,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和学生人生远行的引路人。
当然,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个字,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水准的人际交往、幽默、灵动的特质、公允而非偏执的做事角度、温和而有礼的处世原则,都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个教师,如果只在学科层面上对学生施加影响,那实在是任课教师的悲哀。无论课改还是高效课堂都是建立在有好教师教的前提下,而一个好教师能让学生连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语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好自己,教师是学生们无声的榜样,有了好教师,课改怎么改都是风景,课堂怎样教都会高效。
二、高效课堂应该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之上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高效课堂,其实是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而且,高效课堂就目前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它是侧重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我们认为,高效应该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通过一些具体而行之有效的办法,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有效,让老师们有效地备课、上课,让学生们有效地预习、认知、复习、梳理,这些远比设计一种所谓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重要。换而言之,将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管理,使之达到全方位的优化,这才是所谓“高效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高效课堂”理解成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想化说法。就像我们可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解成是“努力加强服务意识”的理想化说法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除了教师的学习提高、精心备课、熟悉学情等教者的系列问题,还可以加上对学生的引导、管理以及学习方法的系统指导。很多东西是发生在课外的。单纯从课堂的角度,简化教师的导语和不规范的口头语,加强教师的教学评价,删减不必要的教学模块,减少不必要的讨论和小组活动,努力使教学环节的设计为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服务,增加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等,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另外,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可以不拘一格。有人说,课改追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效也是以学生活动为前提;也有人说,一节课当中教师讲授过半就是不成功的课。对此我们不以为然。不同的课型教学方式不同,不同的教者其教学的方式也不同,学生不懂的老师就要讲,不一定非得讨论,张老师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学得快,那就组织活动,李老师如果一言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那李老师也不妨讲讲。教者的素质决定了我们用哪一种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授课。以前我们满堂灌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尊重,那么,现在我们所设计的所谓“高效”模式就一定是学生们所接受的吗?我们现在所设计的一把钥匙可以开所有的锁吗?一言堂的做法就是不好吗?我们得努力做到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更重要的,我们得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或者说最喜欢接受的方式去教会学生们大多不愿意学习的知识。
当然,在大多数人迷茫时,给出一定的模式性的东西,会让大家有章法可循,这样说来,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同时,过分拘泥于模式,评价的方式过于绝对,无论什么课型都搞一刀切。这些都是对教师个体创造性的抹杀,也是我们的课改走向极端,致使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
其实,评价课堂实效的标准特别简单:不看教师讲不讲,讲多少,而是看学生会不会,会多少。会了是有效,会得多是高效,能举一反三就更高了!
三、高效课堂尤其要关注倾听和评价
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的倾听和评价尤其重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免不了老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评价,而教学评价是集中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智慧、应变能力、思维能力的一种基本技能,语文教师的评价除了和其他科目一样要求具有明确、精准、条理、全面等特点外,还更应具备文学性、思想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下面我们就说一说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几种常见类型,相信可以给老师们进行评价提供一些借鉴。①判断式评价。如:对、错;是、不是。此类评价的好处在于,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有时,一个明确正误的评价胜过任何不切实际的鼓励;②表扬式评价。比如:“这个答案很精练。”“回答很精彩。”“你的答案比老师的还要好。”等等。③鼓励式评价。当学生因答不出问题或满怀信心答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委婉否定,适当鼓励。④评析式评价。有时要对问题进行具体评析,回答的有道理之处在哪里,应改进的地方在哪里。⑤条理式评价。如:“上面某同学从内容上进行了概括,下面哪位同学从结构上说一说?”事实上,老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条分缕析式的剖析,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评价时应注意的是:不可过分夸大事实地鼓励;不可矫情造作地表扬;不可拖沓冗长地评析;不可“有色眼镜式”地批评;如“料你也答不上来!”注意了以上问题,我们的评价会很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86-01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和重要部分。俗话说得好:“梳理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提纲挈领。”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核心概念,就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性概念进行同化迁移,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如何紧扣核心概念,提升教学实效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抓住概念本质,选用典型素材
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从本质出发来讲解几何概念,而是采用一些标准图形,将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扩大化,这给学生的思维认知造成了一些误区。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抓住几何核心概念,使用的教学素材缺乏典型性。因此,教师应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核心概念出发,为学生提供典型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具有典型性的概念表象。
例如,教学“三角形”时,在学生基本掌握基本的三角形概念定义之后,笔者出示图1,并提问:“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对比这些图形,请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图1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熟悉了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二、梳理概念结构,建立知识关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我们可以借助概念的再生功能去构建概念体系。但由于小学生缺乏整体感知,容易对概念本质产生误解,为此,教师要加强核心概念的结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笔者先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知识,并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经过猜想和动手实践之后,认为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另外,学生还用图示法梳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图2)。
图2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对概念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衍生性和关联,促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概念的本质。
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他们需要经历充分的观察、操作等过程,才能理解概念。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出示了一个长方形的活动框架(如图3),让学生变换这个活动框架,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图3 图4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可以将长方形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4)。此时,笔者追问:“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变化吗?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和辨析,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边长以及对应的高有关。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猜想:能否借助长方形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认为可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从而将其转化为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关键词:引入;建立;讨论;运用
物理概念是人们根据大量的观察、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归纳、区别,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加以概括而成的,是构建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材料。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另外的物理概念相联系,物理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鉴于此,为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物理教学的一般程序和原则,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入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引入工作做好了,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或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会很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有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虽然大家都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具体事例中却难以找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到底是哪个,我以“拳击运动员一拳击在空中”分析受力物体为例,学生单凭直观印象认为受力物体是空气,那怎样让学生明白这是人体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武侠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当某一高手一掌打在空中,只觉得喉头一甜,吐出一口血来”,这种现象的受力物体是什么?
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之前,很多学生认为“轻的物体下落得要慢一些”,为了证明“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没有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片,把小的一张揉成团,另一张不变,使它们从同一高度下落,其实不用实验,学生都知道纸团先落地。现象表明“轻的物体反而下落得快”,也就说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没有关系”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再以伽利略的逻辑推导来进行理论分析,从矛盾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之印象深刻。
面对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习惯用已知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认知,我们在设计事例时必须设法突出不同的地方,用明显的矛盾现象来引发认知的冲突。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可以从直观的实验、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以趣味例子,以矛盾例子,生动灵活地引入物理概念。
二、建立物理概念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抓住主要因素,找出现象的共性、本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科学的抽象和逻辑的推理
当人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对某一物理问题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但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科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出物理的本质。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就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这些现象中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是后来伽利略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概念。
2.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从分析概念的定义入手,对定义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要咬文嚼字。例如,楞次定律的内容是:感生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定义的第一句话指出了定律的用途是用来判断“感生电流方向”;而第二句话中的“总是”,是指肯定是这样子的;第三句话中的“阻碍”,就比较难理解了,它既不是“阻止”,也不是“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它减少。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它增加。对定义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使学生对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才能牢固掌握。
3.让学生知道物理概念可以写成公式,并且会推导物理公式
在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公式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1)定义式,由定义直接得出,如,速度公式、压强公式;(2)实验式,根据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得到的结论,如,电阻定律、欧姆定律;(3)理论推导式,运用物理概念和实验数据,由数学的和逻辑的推理得到的公式,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4)假想式,它是在实验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推理想象的产物,如,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些公式。对于不同的物理公式,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不一样,有所侧重:定义式重在意义;实验式重在实验过程;理论推导式重在依据和推导过程;假想式重在前提条件和依据等。
三、讨论物理概念
学生只有理解了物理概念,才能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本人还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讨论,以深化其认识。主要是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的放矢,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对一些类似的概念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反复深化。
例如,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力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必须深刻的理解,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1)在物理意义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说明速度变化的越快。(2)在公式上,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3)在规律上,速度的大小决定于位移和所用的时间,位移大的速度不一定大。而加速度决定于速度的变化和发生变化所用的时间,而不决定于速度的大小和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跟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增大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减小时,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通过如此比较,使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刚学习物理概念,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够完整、不够深刻,而且会和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来巩固和加深概念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用典型的例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教师的讲解,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组织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学习“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物理概念后,可以给学生设疑: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就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两物体间如果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而摩擦力必须是两个物体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如,传送带传送货物时。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对概念有较全面的、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物理概念的目的。
总之,在有效教学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同物理概念的特点,通过引入、建立、讨论、运用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逻辑思维能力,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概念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摘 要:新课改带来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明确高效课堂内涵的基础上,用好教材、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情境和氛围,营造有效思维和积极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和习惯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扎实、高效。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理念,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据。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与认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以课堂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有效训练”教学流程,并做好课前、课后的有效延伸,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经过努力,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二、高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果。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
具体讲:1.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采取最优化的手段,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使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2.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愉快和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三、备课的策略
在我们的班级授课中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得以最优化的落实,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重要的前提,对课堂教学进行中诸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做精细化处理。具体讲课前的准备主要是五备:
1.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对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情况搞清楚。其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得到根本性落实、在促进本课知识与技能落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有意义。
2.备教材。
首先,要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备课,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其次,指对于课堂教学要呈现材料的掌握应该很熟练,达到脱稿的水准,这样在巡视、指导、精讲时才会干净利落。这样做的目的是利于学生学会,落实好知识与技能。常见有两种备课方式:
(1).个人备课
①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深入了解学生状况。
②合理、恰当、全面地确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确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
③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步骤。
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合理设计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⑤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内练习、形成性检测和课内外作业。
⑥通过教材习题和课内外作业,做好实验准备,配备好教具和学具。
(2).集体备课
学校要每周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牵头,在反思前一个教学单元的基础上,对下一个教学单元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检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①年级备课组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每周集体备课两次。集体备课原则上应做到“五统一”:学内容,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双基”内容,统一作业与训练。
②集体备课除了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外,还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3.备媒介。
媒介在课堂教学起到辅的作用,运用得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节奏,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事物的本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包括(1).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模型、实物、提纲等,(2).投影视觉辅助如电脑多媒体技术等;(3).听觉辅助如录音机;(4).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
4.备教师。
备教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该把备学生、备教材、备媒介中考虑到的问题进行思想上位的融合。在实践中,要考虑在课堂教学实际的进行中,即课堂教学40分钟自己以什么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是讲授者、指导者、组织者等要有一个先期的考虑,其次,如果条件准许,可以问问经验丰富者的处理办法,还应该看看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的杂志、书籍,是怎样进行的,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40分钟的布局:
(1)3分钟的复习提问: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将每堂课开始后的前3分钟用于复习提问,即能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也能起到承接新知识的目的。复习提问的方式经常变换,有的时候是单纯的一问一答,有的时候是随堂测验两道题目,甚至有的时候是通过对上次作业的评讲进行复习。
(2)20分钟的新授: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因此新授知识的时间安排成20分钟是合理的。
(3)17分钟的课堂反馈: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知识,衡量一节课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及时的反馈练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加深。反馈的题目类型多是选择和填空。用计算题考察的话题量势必会少,选择和填空这两种类型能比较好的实现这一点。
四、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育思想的一系列改革和转变,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被代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些问题是让学生去研究、实践,发挥学生的潜在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语言环境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语言学习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除了要口语流利外,语言还要风趣、新鲜,有幽默感。这是因为幽默的语言能消除学生受挫后的难堪心理,融洽课堂气氛,调节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幽默风趣的引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新课程标准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里面有美丽的画面,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英语教师必须集言语、表演于一体,全方位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英语课充满阳光。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课堂学习环境的好坏,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气氛,使学生开放思维,进入角色。其次,教师我们还可以用录音、录象、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观看一些相关的录象、动画,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自动状态,能自动观察、自动思维、自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使单调、枯燥的学习转化成有趣的、可视的动感内容,让学生无形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
总之,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备条件。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发现学生的亮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唯我独尊。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叛逆心很强,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包容学生的缺点,多一分宽容与理解,以教师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自然就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交流与沟通的前提,而良好的师生沟通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拥有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与学生融为一体,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有兴趣,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得多,效率也较高。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际能力。
例如,在学完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用英语讨论本单元的话题,也可以让他们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教师要鼓励学生敢开口说英语,不要害怕被其他人笑话,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所授知识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集思广益,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枯燥无味的知识立即鲜活起来。
五、抓住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一定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摆脱盲目、忙乱状态,变时间加汗水式的学习为科学合理的智力型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使学生终身受益。目前,提倡减负增效,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为此,我在每堂英语课上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激情英语诵读活动。因为文章当中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发音,还能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文章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边读边感悟,遇到重点句型或重点短语,用带颜色的笔在每个重点词、核心语句上标上记号作为复习知识的要点,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地抓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记下来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多举几个这类句子或短语的例子,让学生真正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