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

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4 16:3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

第1篇

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编制好我县“十二五”规划。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等职能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与“十一五”规划编制相比,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区域发展小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县“十二五”规划,对于应对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适应发展新变化的现实需要。“十二五”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更加复杂。从国际来看,虽然世界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增长,开始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这种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实现的经济复苏是乏力的、缓慢的和不稳定的,再加上全球资源、市场争夺的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抬头,财政赤字压力的日益加大和通货膨胀预期的不断积累等多项风险的存在,世界经济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我国经济在保持30多年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如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对外开放面临新考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特别是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的叠加,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政策机遇,结合我县实际,立足当前,超前谋划,力争把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一个既能适应发展新变化,又能体现我县特色的规划,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在跻身百强县行列背景下,增添发展新动力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并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县仍然存在着底子还不够实、基础还不够牢、动力还不够强等问题,在较长时期内还面临着环境容量和要素制约的双重矛盾、肩负着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承担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在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地位还很不牢固,随时面临掉出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危险。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客观看待我们所处的位置、充分认识我县存在的不足、准确把握我县面临的任务,积极谋求发展新动力,努力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突出主攻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县在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发展动力、抢占发展先机。

3、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实现发展新跨越的现实需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又是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我县“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境纳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县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质量等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如何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需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目前,我县两型社会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大胆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道路。“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始终把握好两型社会建设这一时代背景,通过规划来全面谋划和科学引领两型社会建设,努力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4、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全面建设省会新城区背景下,应对发展新挑战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期间,我们建成的长沙电厂、澳优乳业、金龙铜业、长高集团、亚华乳业、雪津啤酒等重大产业项目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已经启动和即将启动的湘江综合枢杻工程、京珠西线、潇湘大道北延线、湘江大道北延线、黄桥大道等重大产业项目和中航飞机起落架、湘船重工、有色控股、有色金属等重大产业项目将为我县未来发展注入活力。“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很有可能由城郊县变成省会长沙的一个区,这将是我县发展环境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由县向区的重大转变,如何参与长沙的产业分工,如何面对各种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特别是如何搞好我县建设省会新城区的前沿阵地—湘江新区建设,都将是我们“十二五”规划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因此,面对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只有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积极应对发展新挑战,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县发展步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平稳进步的良性轨道。

二、统筹安排,扎实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本县实际,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2-7月,为动员部署和前期研究阶段,主要是研究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我县“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第二阶段是年8-10月,为规划编制阶段,主要是根据“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各专项规划草案,并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完善。第三阶段是年11月至年底或2011年初,为规划报审阶段,主要是将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报请县委、县政府审定,并在根据审定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提交县人大会议审议。第四阶段是2011年1-6月,为规划编印成书阶段,主要是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议通过后的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各专项规划进行最后修订完善;县发改局将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重大课题研究等系列成果编印成书。在这四个阶段里,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以课题调研为基础,做深前期研究。深入研究“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是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前期研究是否深入透彻、研究成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规划编制的质量。目前,我们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研究重点,联系我县实际,拟定了“望城县空间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望城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望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和“望城县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研究”等4个事关全县长远发展大局的“十二五”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为了保证研究质量,这些课题研究要积极借助外脑,采取委托相关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方式进行深度研究。同时,各级各部门也要按照自身职能职责,针对本部门、本行业自行选题,开展相关前期研究,努力把前期研究做深做细做实,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为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

2、以项目谋划为抓手,做实重大项目库。项目是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是各类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县向国家、省、市争取支持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库的建设。我们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省、市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的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城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着重策划、包装、储备战略性项目、公共设施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高标准建设好我县“十二五”重大项目库,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而为“十二五”期间我县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建设好重大项目库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还要时刻注意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力争将我县更多的项目纳入上级各类规划,为今后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支持作好准备。

3、以两型建设为主线,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我县是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主战场,编制我县“十二五”总体规划,必须全面、系统地贯穿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努力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高科技产业,逐步推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此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

4、以细化落实为重点,做精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目前,我县根据长沙市专项规划的安排,从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引导的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确定了25个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3个重点区域发展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编制,县发改局负责统筹协调。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编制,要以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为纲领和依据,细化落实总体规划的任务和要求,切实增强专项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时,没有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县直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也要本单位、本行业“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精心组织,明确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

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县政府已以文件形式作了明确,请各级各部门严格按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四点要求。

1、要提升理念,科学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事关我县中长期发展的大事,是对规划期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预测和统一认识的过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战略眼光,突破传统思维,提升规划理念,大胆开拓创新。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体现“四性”。一是要体现前瞻性。面对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深刻变革,要以战略性思维,把握时代脉搏,放眼未来,深谋远虑,既要重点规划“十二五”,又要展望“十二五”后的发展走向。二是要体现科学性。规划编制既要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又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使“十二五”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要体现创新性。要在继承以往五年规划编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市的战略意图,坚持从望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勇于偿试,找准望城未来发展的亮点,形成具有鲜明望城特色的发展规划。四是要体现可操作性。规划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研究解决制约望城发展的问题、政府有所作为的问题、重大项目支撑的问题等,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使规划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和促进望城未来发展的作用。

2、要广纳智慧,形成合力。各类规划都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研究,切实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要广开渠道,采取专题咨询、座谈研讨等方式,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要通过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开辟专栏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一个民主参与、集中民智的过程,一个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要通力合作。县发改局要精心组织编制好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并做好专项规划编制的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紧密配合,统一步调;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要精心组织编制好本部门、本行业的专项规划,并加强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宣传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做好规划编制的宣传工作,营造全民参与规划编制的良好氛围;没有规划编制任务的县直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也要深入研究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的“十二五”发展思路、产业布局,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并及时报送县发改局,充实“十二五”重大项目库。要科学决策。“十二五”重大课题和总体规划纲要都要经过专家评审,特别是总体规划纲要须提交县政协主席会议,人大主任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人大、政协“两会”审议审定,以确保决策的。

3、要相互联动,加强对接。“十二五”规划涉及方方面面,要保障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关键要切实做好规划的对接工作。一是加强上下对接。要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省市各类规划的重点和方向,从重要指标设定、支柱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方面加强与上级规划的对接,特别是要注重将我县的重大项目更多地挤进上级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二是加强左右对接。要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对接,各专项规划和具体建设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对接,特别是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强对接,使“十二五”规划更加符合我县实际,更具时代特色。三是加强前后对接。要确保“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全面对接,保持规划的连续性。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第3篇

2010年1月20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报告2009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情况,交流监管工作经验,部署本年度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徐建光主持会议。

沈晓明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2009年全市食药监系统经历住了国家食药监体制改革、食品监管职能调整、艰巨的食品药品监管任务三个方面考验,保持了机构改革后持续平稳运转、工作有力,确保了工作不断不乱,取得了积极成效,圆满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

今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将坚持公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和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针对城市特点,突出监管重点,狠抓制度创新,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保障世博会食品药品安全,不断提高市民的饮食用药安全水平,为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做出新的贡献。主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全力以赴保障世博会食品药品安全;二是抓紧研究科学建设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中心;三是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四是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五是实施医药流通领域制度改革;六是协同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上海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王龙兴总结了2009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部署2010年食品药品监管主要任务。今年的主要任务:一是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世博园区食品药品安全可控。按照“分区分级保障”的原则,科学配置使用监管队伍,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必须确保在全市范围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突出高风险产品和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监管,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督检查的频次,及时发现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三是必须在“两个专项整治”上见实效。统筹协调世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和为期两年的食品药品安全两个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按照《上海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和《上海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对照时间节点和整治内容,分阶段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整治行动,确保不走过场、整出实效。四是必须着力建立和完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查找监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改进监管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努力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五是必须组织编制完成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已经列入上海市专项规划,要加快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鼓励各单位勇于超前思考,聚焦风险、整合资源,优化监管机制,大胆探索科学的监管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食品药品监管模式的优化转型。六是必须进一步提高队伍的能力素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养锻造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专业强、懂技术、会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监管队伍。

第4篇

一、金融体系转型重构――“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

体系健全、体制改革和产品创新是现阶段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几大任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化改革加速以来,我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着力于改革和完善国有金融机构体制及金融监管体制,解决了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突出问题。“十五”时期围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挑战,我国金融业主要致力于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外竞争力,解决了微观体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可以说“十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问题。“十一五”时期,主要致力于提高金融结构的对内服务能力,围绕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可以说“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产品创新”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现有金融体系范围内进行了比较快的金融产品创新,但金融体系创新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制改革不平衡、不协调。因此,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应该着力推动“体系完善”。要在进一步完善微观体制、加快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推动金融发展转型、体系重构与功能完善。据此,“十二五”时期要不失时机地将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工作的重心从微观层次的金融“改革”转向宏观层次的金融“发展”,即从健全国有金融机构的微观体制、创新金融产品等转移到健全国家整体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来,要以金融发展为中心,统筹安排金融改革、发展、开放和监管等各项工作,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对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结合金融危机以来关于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的反思,对前一阶段的一些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路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必须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地位虽然在逐步上升,但仍处于配套和从属的“服务”性质而不是先导或独立的支柱产业。从金融服务需求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需求仍然是融资等基本功能,尚不是衍生的附加功能。从金融供给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体系能够做的也主要是在本土市场上为国内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等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金融机构竞争,更不是为了金融系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循环。必须毅然决然地告别金融、洋媚主义与华尔街拜物教,勇敢地放弃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压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生搬硬套外国尤其是美国经验的为学习而学习的理念和做法,让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首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只是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微观需要或金融业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行业需要。

因此,“十二五”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需要,也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综合权衡金融服务需求方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利益与需要。要把对国内企业和公众的基本金融服务放到更加优先的地位,着力增强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要以服务金融为重点,稳步发展衍生金融,加强和保障基本金融服务,全面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设计金融改革方案和发展思路,要在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和金融监管体制“两大改革”的同时,重点推动金融体系“四大转型发展”和不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性金融体系等“两个重构”,加快形成结构健全、功能完善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逐步实现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向银行、证券市场和创业资本等并重、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转变,以及从主要服务国内生产制造活动的封闭金融服务体系向支持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开放金融服务体系转变。

二、“十二五”时期推动金融体系转型重构的主要任务

一要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推动从以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银行共生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外经验表明,银行体系尤其是大银行体系能够比较好地支持风险比较低且分布均衡的传统制造业的规模生产,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可以为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初中级阶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目前我们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阶段,银行业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十分必要。作为具有“大一统”传统的国家,我国对大银行具有天然的偏好。虽然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观点主张对四大专业银行进行适当分拆,但在90年代以来的流行思潮和东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马不死”理论支持了四大银行的大一统改革方案,巨无霸式的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得以保留。从我国现阶段以大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不利于改进对中小企业、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之外,还存在以下不能忽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银行体制具有风险纵向集中作用,不利于风险分散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大银行体制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放大作用。大银行体制存在贷款收放的同步效应,一收俱收,一放俱放,容易出现一收就紧一放就松的现象,且只能对大企业进行批发业务,而不能从事更多企业真正需要的零售业务,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三是大银行体制对区域不平衡具有放大作用。大银行通过非市场性的资金纵向调拨将不发达地区资金向发达地区进行调拨,造成了不发达地区资源的非市场性流出,不仅不利于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构成了对不发达地区的剥夺。为了改变大银行体系的弊端,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地方性中小型银行和其他信贷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大中小银行共生并存、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业组织结构。

二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从传统金融体系向创新金融体系的转变,促进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国外经验表明,创业投资、证券市场等新兴资本市场比较适合风险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新兴产业的柔性生产,有利于推动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也表明,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一般性产业发展项目支持比较有效,但对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不利,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减,对创新红利的需求将逐步得到重视,对创业投资等创新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创业投资发展将迎来真正的历史机遇。

三要探索发展地方公共机构债券,推动从工业化金融体系向工业化、城市化金融体系相结合的转变,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如果说银行和股票市场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金融支持平台的话,那么债券市场尤其是地方债券市场将是支持城市化的重要平台。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多代人使用的特征,通过长期债券融资既可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资金需求,也有助于将多代人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几代人之间进行均衡分担,实现代际公平。“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融资需求。如果不能在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方面有所突破,不仅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各种难以监管的非规范融资,从而埋下各种风险隐患。为此,我们建议,必须正视并正面回应地方城市化的正常融资需求,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为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提供规范的融资渠道,在有力支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促进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5篇

(一)存在问题:

1.信息化认识不足。我县目前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需要提高,整体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全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管理水平落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缺乏统一规划及统一管理。

3. 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从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的人才严重不足。

(二)建设目标:

1.按照“智慧北京”的要求,打造一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应用体系,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融合,城市战略资源、交通、生态环境、人口、市政市容、公共安全智能化管理,形成支撑领导决策、保障城市运行的网络体系。

2.提高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农村科技、信息、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

3.提升企业上网率和智能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手段使企业增能增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的作用明显。

(三)主要任务:

1.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CA认证中心、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共享;

第6篇

(讯)《四川省2012-2015旅游信息化发展纲要》通过专家评审

为早日建成西部旅游经济强省,“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按照《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我省正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本刊将推出《旅游e时代》栏目,记录四川旅游信息化进程,敬请垂注。

10月16日,《四川省2012-2015旅游信息化发展纲要》正式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评审专家组认为,该《纲要》结合四川旅游信息化现状,吸取国内外旅游信息化先进经验,整体规划思路明确;《纲要》示范项目建设内容具体、推广实施计划可行;整体实施与保障措施有依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据悉,我省2012年至2015年期间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135”工程,即1个中心:建立全省旅游信息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解决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构建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数据分析系统,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3个集群:建设政府主导的旅游电子政务网站集群及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旅游营销与咨询服务网站集群和旅游电子商务网站集群;5个平台:建设旅游运行调度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旅游行业管理平台、旅游标准化管理平台、旅游营销与咨询服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稳步推进“135”工程建设,将全面提升我省旅游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能力、旅游企业的营销推广能力、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的服务能力,为我省旅游信息化的长效发展提供支撑。

该《纲要》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我省旅游信息化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2012年至2015年期间我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智慧旅游示范项目的建设目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示范经验推广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来源:(记者朱丽)

第7篇

在物联网领域,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组织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农业部、环保部、林业局、国家标准委、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在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林业等重点领域研究启动了12个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统筹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化。

在云计算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先行启动了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着力推动云计算服务,探索云计算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和服务模式,有序引导和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会同财政部、工信部结合5个云计算试点城市组织实施了一批云计算示范工程。

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在总结示范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专项,将通过专项的实施支持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公众网络和网站改造、新兴应用示范及标准研制。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领域,我国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标准)已在老挝、古巴、柬埔寨等国家落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研究工作。

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研究提出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组织实施集成电路设计专项,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第8篇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对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15年达到70%,以2010年为基年,2012年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3%,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达到了规划的进度要求。此外,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按规划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基础性研究得到强化,现代种业体系扎实构建;农技推广应用服务得到提升,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建设顺利展开;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新进展。

但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和影响“科技兴农战略”实施的问题与不足: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方面,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联合攻关能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还比较缺失。

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还难以满足都市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对技术推广服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和方式比较传统,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仍未形成科学管理体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职能尚未完全理顺,人员编制与机构不够合理,承担了较多农业行政事务。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匮乏、队伍老化,结构断层问题比较突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层农技队伍整体业务能力还不强,大多学历不高,文化层次偏低,具有农业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多,专业培训较少。基层农技人员待遇低、条件艰苦,人员招聘引进困难,后继乏人,部分镇级机构人员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此外,本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向不够明晰,重点不够突出,资金投入项目分散,长效投入不足,产出率不高,与政府预期还存在一定落差,大部分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保障,真正用于鼓励科技项目创新的不多。

为下一步扎实推进和切实完成上海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科技兴农战略”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农业与农村委建议: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色、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强化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要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科技项目研究,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开展科研和服务,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田间。对立项的科技兴农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分析,特别是对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作分析预测,防止研究与推广应用脱节。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使更多科技成果为都市现代农业服务,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战略。

基层农技队伍是为农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理顺机构职能,强化编制管理,探索优化技术职称评聘办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收入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改变农技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现状。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基层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