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4 16:34: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生存质量;应对方式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具有"成人感",尤其在应对方式上更有自我主观意识。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支持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学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中学的三百名学生。其中男女各150人。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三百名被试进行施测。
在实际理论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但应用得最多的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性,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放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权威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
经过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生存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均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显著性水平更加显著。其中母亲的权威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个人发展。根据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最好,而居住地为乡镇、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相对最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也存在相关,其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更加显著。结果显示,父亲越偏爱被试(溺爱型),被试在应对问题时越容易逃避,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良好的养育方式对积极应对产生正面影响,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积极应对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同,因此,在他们面对强大的应激源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则会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地认识事物;而如果受到父母的责罚,则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导致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家庭和社会。这个结果提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温暖怀抱,更需要父亲的情感关系。
因此,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构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必须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提高其对养护、教育子女的认识,普及有关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帮助研究和解答问题,并帮助家长形成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如今,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正在逐步提高,亲子乐园、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会等有利于家庭教育发展的机构孕育而生,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等宣传手段等传播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便利。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家庭教养方式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变得更系统化。总的来讲,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提高其生存质量。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不同特点、气质和个性来灵活变动家庭教养方式。要想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3)对子女错误行为的教导要适度。要确实了解实情,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4)提高青少年受挫能力。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法。(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也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有所支持。与孩子经常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特点 管理策略高中生身体发育成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但是学校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高中生呈现出较强的心理特点,如果不管不问,势必影响其健康成长。在分析当前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管理策略,为高中生心理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当前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不平衡性特点。在生物与社会发展中,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快速走向成熟,但是心理发育却相对落后,在情感、道德、社交和理智方面,均与成年人又较大差距,即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生理与心理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二)叛逆性特点。当前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对父母与家庭有着过度依赖问题;父母也过度担忧孩子成长,隔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从小到达,他们都是在父母呵护下活动,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在很大程度上为丧失自我埋下了祸根。
(三)叛逆性特点。叛逆性是高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之一。研究认为,高中生由于对外部世界有了一些认知,渴望摆脱父母、教师、学校和体制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就滋长了叛逆心理,对周围的一切均持反抗态度。这种叛逆心理表现在高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自主性特点。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思考与处理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周围的一切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这一时期,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均较强,对家长、教师的批评或建议充耳不闻,甚至不相信任何人,并为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争论不休。这些都是高中生自主性增强的表现。
(五)封闭性特点。高中生给人的一个很大的印象是他们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相对封闭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是从不在大人或同学面前表露出来,心理明显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在这方面的诉求,表现在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空间、喜欢写日记,喜欢有个抽屉私藏自秘密。这种封闭性特点,使得他们既渴望与人交流,也羞于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秘密。
二、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高中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理与心理知识,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在心理教育中,应注重情感教育,将人格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等心理教育内容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并注重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改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平等、轻松与和谐的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二)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用异彩纷呈的文化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通过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抵制网络上不良思想影响,倡导文明。对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行为应及时给与制止。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搞好师生关系。心灵创伤只能通过心灵的慰藉来抚平,为了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应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生;二是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三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带着感情去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希望;四是宽严相济,不能因为学生犯小错而重罚。
(四)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开办家长学校,向学生介绍心理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醒每位家长均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生活与学习。同时,学校特别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一是引导家长重视儿童早期人格培养,注重子女独立能力培养;二是引导家长适时调整对子女期望值,不能对子女抱有过高期望,避免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三是引导家长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教育和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温馨、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健康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三、结语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甚至在其一生中,高中阶段都是关键阶段之一。这一阶段,高中生生理与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开始变得复杂,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叛逆性,对周遭环境均持怀疑态度。本文分析了高中学生心理所有的几个显著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其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文峰,张翠.高中生心理诉求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心理教育),2013,(12):145-146.
[2]刘显臣,杨姐,刘启莲.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4):124-125.
从心理治疗着手:
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小徐(化名),小时候是一位乖巧的孩子,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开始了放纵,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导致价值观扭曲,仇视家人,仇视社会。到会所时,经老师的心理矫正后,他自己写到:曾经想用自制鸟枪打死舅舅,未遂;曾经计划炸某乡政府,未遂;偷某老师的手机,得逞经会所教育后,不仅改掉不良行为,而且,在亲友的资助下办起了建筑公司。灾后重建中大显生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经是拥有近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据悉,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从2005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多年头。会所本着“教育无痕,贵在有方”的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会所从成立到现在,先后接受了600余名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青少年。其中,吸纳了有抑郁倾向的问题青少年13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2名;有自闭倾向的青少年15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2名;有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青少年41名,其中,有深度网瘾的6名;有多动倾向的青少年29名,被确诊为多动症2名;而对这些青少年,会所针对具体个性,从心理治疗入手,良好习惯训练开始,同时强化不良行为的矫正和相关知识的弥补使他们走出了阴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100%的会员都有非常显著进步。其中,先后被大学录取的30余名;升入上一级学校的110多名;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就业自谋生路的50余名。
热心公益事业:
巡回培训和关爱留守儿童
在致力于公益事业方面,会所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好评。先后在龙泉驿区房管局、水务局、龙泉驿河社区、航天小学、同安福圣社区、茶店小学、双溪小学举行纯公益家长培训,参训家长达到3800人次。
据了解,这样的讲座都是由李均董事长亲自准备、亲自主讲,因为其理论高度和实际案例非常能说明问题,受到参会家长的高度赞扬。李均在茶店小学的讲座刚一完,几个家长就围了上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实例跟李均进行认真的交流。一位在龙泉湖开农家乐的家长,还坚持不让教育会所一行人走,邀请到他开的农家乐里举办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不仅如此,会所工作人员一行走进龙泉中学,举办3场讲座,让家长明白,爱分数但更爱孩子,分数是爱孩子的副产品。其中,《高中生十大心理矛盾及对策》等受到了参会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家长明白了怎样管理孩子高中的学习与生活。
在结合家长培训的同时,还专门举行3场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即:首先围绕高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同学进行班级文化的探讨;其次,专题讨论现代高中学生“十大心理矛盾”;再次高中学生的三大问题解密(与前途和将来有关的学习问题;与人格成熟、有关自我完善的问题;与性发育有关的青春期问题)。年轻的高中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与会所工作人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李均董事长立即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解释、说服与探讨,让这些学之骄子心服口服,收到了与平常班队会无法相比的效果。受益的高中学生达到1800多人次。不仅如此,会所还利用暑期在会所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论语》鉴赏等,受教育的青少年达300余人次。
当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会所也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先后两次出资5000余元,承办了由区关工委主办的“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并义务为同安、黄土等街镇提供“留守儿童”教育、咨询和关爱工作相关服务。在两次“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活动中,让90多名“留守儿童”真实地感到龙泉的飞速发展。
服务社会:
以关注家庭教育为己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学校的理解、支持。如:某小学学生袁某,因学校搬迁,对新学校和新老师的不熟悉而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进而发展到不进班里学习,深夜逃出学校,给管理住校老师带来不少的麻烦。学校及时与会所联系,并派专人与会所配合教育袁某。会所董事长李均亲自出面,不仅无偿帮助他,帮其矫正心理问题,而且由会所出资帮助他,让他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先后经过五次心理矫正,效果显著。像茶店小学这样关心、支持会所工作的还有许多学校和单位。
关键词:高中学生;管理问题;对策;管理机制
在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犯错是最常见的。学生的错误具有随机性和差异性,但经过分析研究,这些错误却又有联系,可以分类研究,找出共性。笔者根据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提出高中生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1.高中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1.1网络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了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互联网的普及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拥有同样的机会来享受教育资源,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正处于一个大量接受信息知识的阶段,互联网的优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高中学生的管理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比如说魔兽世界,传奇等网络游戏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适当地玩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的压力,做到劳逸结合,但是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过渡时期,自制力不高,往往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状,不少学生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1.2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
当代高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成长当中备受关注。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从小衣食无忧,许多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造成了这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高中学生管理。比如在集体活动当中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怕苦怕累不参加集体劳动。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学生要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在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灌输学生要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但是由于这些九零后的家长们过分的溺爱孩子,让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家庭教育的漏洞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活动。
1.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时代的步伐在快速的前进,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的发展形态演变为经济全球化。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受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学生普遍出现早熟现象。对于高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高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着升学考试,是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转折点,家庭和社会各界对其成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学生的心理状况近年来成为学校教育改革过程当中迫切解决的问题。
2.对策
2.1尊重学生
不管学生犯多大的错误,首先他是人,是人就必须受到尊敬。
2.2延时定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犯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也要让学生将整个事件详细陈述,陈述自己的事前事后想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这样的教育方法和处理结果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2.3适当范围
家校联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但是处理时不一定要将范围次次扩大到家庭或学校。如果次次请家长,家长就会觉得班主任失职和无能,反而适得其反。只有重大事件诸如打架致伤、逃课等才能扩大处理范围,请家长一块处理。而对于迟到一次、作业迟交一次等错误就不要扩大到家校大范围了。
2.4遮丑扬优
遮丑扬优的含义是:一要善于乐于戴上发现优点的“有色眼镜”,相信学生都是可进步的,有闪光点的;二是不要将学生的错误大声说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否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尽可能私下按条例处理,但应大力宣传学生的优点和所做的好事。这样,学生的焦点将是在同学和自己的优点上,互相进步了。
2.5切忌“连坐”
“连坐”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在高中学生管理中,常犯的“连坐”错误主要表现在:
(1)一人犯错,全班连坐。具体来讲,如一人顶撞老师,全班接受“教育”。又比如一人跑操时大声喧哗,全班挨批或者罚跑;一人作业没交,任课教师大骂“你们某某班作业如何如何”,等等。这样一是违背了“遮丑扬优”原则;二是将所有学生都推向了教师的对立面,把所有学生都变成了自己的敌人;三是对那些无辜的同学造成了心理伤害。
(2)组员犯错,全组受罚。有些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各组互相竞争。这种做法我也是赞同的。可有些时候,一位同学犯错,全组同学受罚,或者组长受罚。有个亲戚家的孩子,上小学,当组长,领导了几个调皮的男生。每次这几个男生单词没背会,或者作业交不上,组长都要受罚。最后,搞得亲戚家的孩子很怕去学校。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
3.重视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教育
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普遍存在早熟的情况。不少高中生出现了早恋的现象,早恋一直都是整个中国教育体制当中较为敏感的话题,同时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里成长的时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这种情感的释放与年龄的成长不相吻合,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酿成大错。因此学校家庭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那些已经有早恋现象或者是处于萌芽阶段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观念。早恋现象的出现有很大部分原因源自于对异性的好奇,因此加强学生的生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生理健康的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物质世界,并且能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至于应当确立怎样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价值观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以下将结合实践谈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认识。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完美的人格,浓郁的爱国情结,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以和谐活泼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助、互竞、共同提高的班级团队。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树立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树立集体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又要坚持人格尊严和知识探究平等的原则,用心关爱学生的成长,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的学生命活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职责所在。其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实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尽可能一致起来,从而提高其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师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现象及其本质;还应认真对待和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一些认识的误区,提高他们的觉悟,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及“无官不腐败”等思想问题要敢于和善于直面和解答。通过分析与争辩,教师明确立场和观点,教会学生分析、看待问题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学习活动中融入进学生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分辨问题的能力。
四、以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堂的延伸,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调查、体验劳动,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此类活动不仅仅可以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一手资料,为教与学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国家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动,从而增强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让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辩证看问题、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五、以时事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事政治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特点,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对时事政治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政教学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时政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或以时政材料作为情境、背景设计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知识分析时政事件、现象,还可以开设时事政治讲座或论坛,组织时事政治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时政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阔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心国家民族兴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档案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广东和河南四所高中学生,调查样本共2544份,全部是有效样本,另外还获得了这四所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方面的数据。这四所高中分属于四种不同类型,即城市重点高中、城市普通高中、乡镇重点高中和乡镇普通高中。
1.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
表1给出了所调查的四所高中2006年高考升学率的情况。可以看出,乡镇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城市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前者相差33.1个百分点,后者仅相差13.8个百分点。对比城市和乡镇高中高考升学率可以看出,即使城市非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也远远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二者相差了14.8个百分点,表明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非常显著。在城市,许多重点高中的升学目标已不仅仅定位于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总体上,我国城市高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升学率,这就意味着,如果能生活在大城市,并有机会进入高中就读,基本上是有机会升入高校的。而农村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最终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更何况,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接受普通高中的机会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2.城乡高中学生所考取高校类型的差异
表2给出了所调查的城乡高中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情况。我们对城乡高中学生升入高校类型的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城乡高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在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其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乡镇重点高中的9.13倍。我国的重点高中有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县级重点等。本文所调查的城市重点高中是省级重点,乡镇重点高中为县级重点。可见,进入重点高中尤其是城市重点高中,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升入重点大学。通过对比城市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以看出,后者要高于前者;从上面的升学率看,是前者高于后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重点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性。不过,如果以当地总人口来对比,不能说乡镇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多,因为当地的总人口很多,能升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是很低的。
(2)城乡高中学生考取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差异城市高中学生所考取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表2的数据显示,城市重点高中和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分别有48.3%和39.8%的比例考取了一般本科院校,均高于乡镇普通高中学生考取该层次院校的比例。即使是城市普通高中,升入该层次院校的比例也高于乡镇重点高中4.4个百分点。其中,比例最低的是乡镇普通高中,只有30.1%,与比例最高的城市重点高中相差了10.2个百分点。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与考上一般本科的比例相加可以发现,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有83.9%的学生考上了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这就意味着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不能升入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而乡镇高中的学生考取一般本科以上院校的比例还不足50%。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接受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表2中的数据显示,两所位于乡镇地区的高中学生选择高职高专的比例很高,乡镇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分别为50.3%和49.2%。这说明,乡镇高中学生所享有的极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只不过是停留在相对较低层次的高职高专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之大。当城市学生在为争取更多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之时,农村学生还在为争取有限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努力。
(3)城乡高中学生考取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差异表2给出的数据表明,在选择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上,城乡高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城市非重点高中(33.6%)和乡镇重点高中(11.5%)。乡镇非重点高中的比例则为16.7%,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为什么乡镇高中的学生选择这类高校的比例那么低呢?第一,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虽然没有一般本科那么高,但要高于高职高专,而位于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的有限性,首先可能在考试分数上就决定了无法进入这类高校;第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收费要远远高于一般本科,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即使能达到该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放弃选择这类高校。城市重点高中学生选择的比例低,是因为高考成绩足以使他们选择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而城市一般高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其考试成绩达不到更高一层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时,就选择了这类学校。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相应地也为子女创造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是解决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所接受的高中教育质量的原因,则更多地是选择收费和高考录取分数都相对较低的高职高专院校。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生升学机会上,城乡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中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明显差异,重点高中和位于城市的高中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非重点高中和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中的学生则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其中高考选择机会最少的是乡镇普通高中的学生。那么乡镇高中学生很少的升学机会是付出了多少努力而获得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复读生的情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二、从高中复读生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乡镇高中学生的复读现象是很普遍的。复读生通常占有高中学生总数很大的比例。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加以说明。表3是我们所调查的县级市1998—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以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可以看出,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与三年前升入高中的学生数相差很大,即前者大于后者。比如,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2661人,到了这批学生应该参加高考的2004年,参加高考人数却增加到了4310人,远远高于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考虑到辍学等学生减员的因素,本应该是入口人数大于出口人数,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复读生多的缘故。该县每年升入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复读生。复读生现象在我国农村和县镇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等阶段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复读才能不断提高应试水平。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甚至今后几年的复读上,他们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观念,即高三第一年考上大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复读才能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因此,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便走进了高考复读的行列。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连续刊发了“河南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哄抢复读生”和“河南:违规公办复读班击垮合法民办校”两组系列报道,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屡禁不止。[1]这一方面反映了复读生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复读生之多。复读生中,有一部分经过了一年或多年苦读,最终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复读以后,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这种机会。城市高中则不存在复读生现象,这些高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城市高中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于乡镇高中的学生,而所获得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却要远远大于乡镇高中的学生。复读生现象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高考竞争中,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竞争力相差甚远,前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数量极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又进一步得到了证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是隐性的,而实际差距则更大。第二,由于每年高校招生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复读生的存在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复读生的累积和持续增加的高考竞争压力等因素,将会引起很多问题,会影响到乡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在高考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下,有很多孩子可能还没有进入高中就已经失去了将来要考大学的信心,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三、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从以上论述可知,乡镇高中学生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还要付出比城市高中学生多倍的努力。这是从高中出口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而从高中的入口,也就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来考察,能够更进一步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因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前提,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遑论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从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口来考察城乡之间的差异。表4给出了我国1999-2007年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对该表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表5。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7年,总体上,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逐年增长,2007年比1999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而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和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县镇和农村。2007年城市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高达91.99%,比1999年增加了36.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有将近92%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就读普通高中,从而有机会参与高考竞争,并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县镇和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虽然县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2007年比1999年只增长了22.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低于城市将近14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县镇仍有32.5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农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1999年只有6.19%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只上升到8.14%,仅仅增加了2.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7年农村有91.8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我们以2007年为例再对绝对数字进行对比。当年农村有初中毕业生8,306,158人,城市有3,187,500人,农村是城市的约2.61倍。而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城市则是农村的约4.20倍,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通过计算可以知道,2007年城市只有25万多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农村则有700多万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如果再考虑到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农村青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在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已经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四、讨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城乡高中学生在升学机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这极少的机会也是通过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倍的努力而得来的。而且从高中教育的入口看,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很少,这样就使得乡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说,从高中阶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更为显著。
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乡镇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但是,实际上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在这种可能缩小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要明显优于乡镇和农村。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广泛;有充足的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的配置也可以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学生课外学习和兴趣培养等需求。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这些硬件条件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拉开了差距。软件方面,不管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城市学校由于在教学资源的获得和支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不仅能招聘到综合业务素质好的教师,还能从弱势学校引进有教学特长和经验的骨干教师。另外,由于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城市相比较差,因此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也较低,相对来说,乡镇和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较低。在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与城市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这揭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就是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下与城市学生竞争,无疑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更要关注城乡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隐性和显性差异,关注高中及之前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
首先,增加乡镇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乡镇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很少的情况下,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要首先保证这些群体能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一方面需要在乡镇尤其在农村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首先在数量上保证大部分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乡镇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初中毕业生能够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本的选取采用整群抽样和判断抽样,数据的采集使用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共分三种:中学生、中学生家长、小学生家长。考虑到小学生填答问卷具有一定困难,没有设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数据分析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20.0进行,主要分析方法有频数分布分析、调查表分析、比较均值、非参数检验等,主要针对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能力、内容以及可能与之有相关性的变量。本研究的样本取自山西省太原、大同、长治、临汾、忻州、柳林、洪洞等地的中小学,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379份,其中小学生家长问卷212份、中学生家长问卷530份、中学生问卷637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生活状况其一,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
本研究共调查了742个家庭,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多,达到总数的65.6%;其次是主干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8.4%;有少部分家庭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着孩子,占总数的3.4%;还有2.6%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可以看出,家庭结构中以核心家庭为主,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其父母来承担。其二,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从整体看,中小学生家庭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家长与子女相处基本融洽。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比中学生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大多数家长注意与孩子对话和沟通,并能够保持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小学生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占总数的61.1%,偶尔沟通的占36.5%,很少沟通的只有2.4%;认为家庭里人际关系“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家长比例是74.9%,有73.1%的家长认为孩子与家长关系亲密,能够主动和家长谈心里话,只有2.9%的家长感觉与孩子关系疏远、紧张。中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要比小学生差些,近40%的学生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40%左右的学生偶尔与父母交流。其三,家庭活动以学习为主。中小学生每天的家庭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调查显示,每晚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作业和看课外作业,比例达到69.4%和11.5%,共80.9%;而只有不到20%是在看电视、娱乐等。从时间上看,小学生每天回家做作业在1小时以上的达到82.5%,没有作业的只有2.8%,14.7%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而中学生用于做作业的时间更多,每天3小时以上的达到42.6%,3小时以下的只有24%。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也是在积极参与,尤其是小学生的家长。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58.4%的家长每天检查指导孩子学习,40.2%的家长有时候检查,只有1.4%的家长基本不检查。中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的检查督促情况不像小学生家长那样频繁,每天检查督促的家长只有19.6%,大部分是有时候检查,比例是42.3%。孩子们日常的闲暇时间并不多,对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58.9%的家长在双休日“带孩子一起学习、休闲”,而通过与部分家长的访谈,更多的是“带孩子一起学习”,主要是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兴趣班。而只有28.2%的孩子双休日能够自由玩耍。另外一个问题的调查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结果:当问及是否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时,回答每周一次的比例最少,只有16.1%;而高达30.3%的家长回答是“没时间玩”。
2.家庭教育情况
其一,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教育期望较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家长们对此有很明确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53.4%的中学生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孩子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是家庭教育。而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家长选择最多的是父母教育问题,占总数的40.8%。小学生家长的认识与中学生家长的认识相似,选择家庭教育是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占47.5%,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50.5%的家长认为是父母教育问题。对“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家长都选择的是“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占总数的81.9%;16.7%的家长则是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读书是为了挣钱或是学得一技之长;还有1.4%的家长选择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历期望普遍较高,家长选择比例最大的是“大学以上学历”,占总数的71.1%;选择大学毕业的占22.1%;选择高中及以下的只占总数的6.9%。
其二,素质教育依然难敌应试教育,家庭教育主要为了成绩。素质教育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社会及教育界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从提出、推行到现在已二十来年,但数据显示,虽然素质教育为家长们所赞同,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家长们的知与行产生了分离,其实际行动仍然践行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小学生中超过75%的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而辅导班的内容超过75%的是文化课。报特长班的家长也表示,特长的选择也是功利性的,有些特长在中高考时可以加分,家长就支持,而若不能加分,则不支持。而对于学习成绩,近80%的家长表示“看重”和“非常看重”,通过调查表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家长比高中学生家长更看重成绩,初三学生家长“看重”和“非常看重”的比例最高,达87.5%,高中学生家长从高一到高三看重成绩的比例却在下降。这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看待孩子人生发展的眼光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长远,而初中学生家长考虑更多的还是分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家长教育期望之间的矛盾所导致。如前所述,家长对孩子学历期望较高,期望取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占总数的93.2%。目前,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近21%,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但是与家长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学生的竞争依然激烈。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在给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增加压力,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要名校毕业,不但要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名大学成了许多家长的目标。而面对并不均衡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家长只有向孩子施加压力,希望通过好的成绩增加竞争优势。其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比例失衡,父母文化水平影响显著。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积极个性品质、提高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46但是调查发现,父亲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承担和参与远远不足,家庭教育的工作主要是由母亲来完成的。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家长问卷742份,其中近60%的填写者是孩子的母亲,只有37.7%的填写者是孩子的父亲。而学生对问题“家里谁管你管得比较多”的回答情况显示,父亲只占20.9%,而母亲达到70.9%。通过调查表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父亲学历的增加,父亲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在上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50%。而父亲职业的不同,其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也不同,其中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4.5%,远远高于平均比例20.9%;比例最低的是无业和工人,其分别是0和14.1%。很显然,父亲的学历水平或是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从而影响父亲参与承担家庭教育的行为,文化水平越高越能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主要的工作,这与母亲与孩子天然的亲密关系是分不开的,所以母亲的素质对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母亲的文化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且易于测量的变量,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学历水平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异。随着学历的提高,家长对成绩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母亲“看重”和“非常看重”成绩的比例将近90%,其中“非常看重”达到44.4%。对成绩的看重还体现在对子女学习的督促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对孩子的督促比例最高,每天督促孩子学习的达37.5%,远远高于平均值19.6%,学历越低每天督促比例也越低。在教育方式上,高学历母亲也显示出不同特点。本科以下学历母亲不同教育方式所占比例大致相似,比例最多的都是“讲道理”,而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则明显不同,比例最多的是“埋怨责怪”,达55.6%,其次是“冷眼怒骂”,达33.3%,“讲道理”的比例是0。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比本科以下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的比例都高出很多,达33.3%,而初中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比例最低,只有6.4%。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母亲学历的提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趋于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增多,耐心劝导比例下降。其原因在于,学历高的母亲往往更加自信,对孩子未来的规划要求也更高,也更难以接受子女的失败,在与子女相处中非常强势,在家庭教育中以家长为中心,缺乏民主意识。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高学历家长同样显示出对子女的强势,这种强势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态度必然带来家庭关系的紧张与子女的逆反,影响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在问到“与父母关系融洽么”?回答“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学生比例平均为74.5%,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比例却只有33.3%。而对父母形象,选择“严厉、令我害怕”的学生比例平均为5.9%,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却高达33.3%,是平均水平的近6倍。在问到“有了心事和谁说”时,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无人可说,闷在心里”,比例为44.4%。即便是父母主动询问,表示“烦,不愿意说”的学生比例也以母亲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为最高,达到33.3%,是平均比例8.5%的近4倍。学生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与母亲学历变化趋势成负相关,满意度最高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母亲,比例为80.9%,高中、大专、本科学历母亲满意度逐渐下降,分别为80.3%、76.2%和74.2%,研究生学历母亲满意度最低,只有33.3%。高学历母亲这种强势、专制的家庭教育,在短期内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发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全面发展。调查显示,研究生学历母亲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要好,25%达到“优异”,是平均比例5.2%的近5倍。但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最大的,每天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55.6%,是平均比例7.7%的近8倍。自己感觉学习压力非常大的比例达到22.2%,是平均比例9.9%的2倍多。由此带来的是对学习的厌烦和与家长的冲突。高达33.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是平均比例5.4%的6倍多。其四,家庭教育方法趋于理性,家长仍需专业指导。总体来看,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比较理性,近70%的家长表示主要方式是“谈心、讲道理”,打骂孩子现象较少,小学生家长中8.8%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中学生家长中只有3.2%的家长经常打骂,近60%的家长表示从不打孩子。在问到“是否应该学习教育孩子”时,有84.7%的家长认为应该,有12.3%的家长选择“有的应学,有的不必”,只有3%的家长表示不用学。在问到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帮助时,家长们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方法指导”,其次是“提高综合能力”和“如何与孩子沟通”。而家长们获取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途径却主要是通过书本杂志自己摸索,占总数的60%左右,而通过专业机构学习、咨询的比例最低,不到3%。可以看出,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思想趋于理性,但具体教育方法缺乏专业指导。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其根源同样也是社会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认识,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全面发展,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体质和智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们不得不选择以成绩为中心,一切为了考试的实际做法。因为在目前社会转型期,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家长们只有想办法增加孩子的竞争优势,注重成绩成为必然。这一点在初中生家长身上尤为突出。因此,要想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环境:
1.高校去行政化,扩大高校办学自把大学归还给教师,让学术远离权力,使高校能够自主招生、教学,打破地区限制,使教育这个公共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公益性。当上大学不再唯分数论时,中小学生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桎梏。
2.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待遇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首次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教育资源地区间的不均衡、城乡间的不均衡和校际间不均衡现象依然严重。2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便是以分数为唯一尺度,强化应试教育。而教师待遇不高将使教师难以安心教育事业,从而加剧教育资源的失衡。因此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创造素质教育环境。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的背景,简要说明了研究的方法,以图表的形式比较直观地说明了农村高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信心与意志力、面对考试的心理状态、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负荷也在加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很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家长期待等都对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来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对农村学生的冲击和影响相当的大,这些必然使学生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如得不到及时排除,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农村高中学生从相对比较贫困和落后的山区来城镇高中就读,在身心的发展中他们都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他们大部分长期在学校寄宿,只是寒暑假回家一两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少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会给他们的学习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他们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怎样的心理辅导对策呢?这是本文试图探索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学习适应问题是衡量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指标,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讲,读高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我们心理辅导室接待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习问题来寻求帮助的。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我校年级主管领导、个别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一些心理状态。我们还对本校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选择60名学生,男女生各30人。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成绩相对较差的;有来自县城的学生,也有来自偏远山区的;有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也有家庭生活比较拮据的学生。
二、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状况
1.对待学习的态度
在调查中,50.8%的学生认为上高中以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习,选择此项的人数排在其他选项(如,人际交往、生活费用、饮食、语言交流等)之首。那么学生对待学习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感觉生活很单调”的学生人数随年级的增长而上升;而“感到很充实”的人数逐年下降,从高一年级到高二年级变化的速度最快。
高一的学生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但也对新环境保持着强烈的新鲜感,因此还是有多数同学感到很充实。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环境逐渐适应了,但学习的困难程度加大了,学习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当学习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时,会有部分同学感到“生活很单调”。
2.学习的信心与意志力
尽管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也有一些学生感觉到学习中苦和累,但是大部分(每个年级都在60%以上)学生对学习都“充满信心”,尤其是高一的学生比例最高(76.7%)。
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30.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55%的学生“有些灰心,但仍会坚持下去”;也有一些学生会“感到悲观,无所适从”。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独立意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长期寄宿,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挫折耐受力、自我约束力、情绪控制力、自我管理能力都稍强一些。因此在遇到困难时,坚定性也就表现的较强。另一个方面虽然学校各方面的管理都很到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环节,部分学生会表现的比较自由散漫,在学习上也就缺乏信心和坚持精神。
3.面对考试的心理状态
考试之前,20%的学生“感到紧张,有时会失眠”,22.5%的学生“心理感觉很烦躁”。各个年级的学生的反应差别不大。原因主要有:(1)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都较高,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往往是“好好学习、平平安安”,这使得一些学生压力过大;(2)在平时学习中困难比较多,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在考试之前的知识准备不充分;(3)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信心不足。等等。
4.学习目标
在“你学习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中,学生的选择情。
选择“学习是为了今后个人有很好的发展”的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当然,这一学习动机如果是在“为了今后为家乡作出更大的贡献”的大前提之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为家乡作出更大贡献”的学生人数在下降,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国家一直在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支援的力度,为边远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边远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的繁荣,这一学习目标的培养和教育是始终不能松懈的。
5.学习情绪
学生在学习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表现比较突出(情绪时好时坏的学生占30%),尤其反应在在学习方面:学习劲头时高时低的学生占30%、对作业的热情忽冷忽热的学生占24.2%;
②在反映“强迫性”的问题上,学生选择的比例较高(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的学生占22.5%、经常责备自己的学生占17.5%、 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的学生占11.7%)。强迫症状是指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和行为。
③容易出现紧张情绪。遇事容易紧张的学生占29%;在公共场合,就紧张、脸红的学生占19.2%。
三、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对策
1.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农村高中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差异上更甚于城市学生,为了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其具体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