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消费者属性分析

消费者属性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4 16:34: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消费者属性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消费者属性分析

第1篇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我国外汇储备增幅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构建了双变量VAR模型,并对变量进行因果检验和脉冲分析,从而分析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证明外汇储备增加是导致我国CPI上涨的原因,而CPI的上涨不是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从脉冲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在之后1-8个月内对物价水平上升产生助推作用。

关键词:外汇储备 消费者物价指数 VAR模型 脉冲分析 方差分解

引言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迅速增长,特别近十年来,随着我国贸易出口量的加大,外汇储备由2000年的 1655.74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31811.48亿美元。由于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也随之增长,最终导致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物价的上涨。目前,物价的持续上涨已经成为我国的突出问题,2011年我国的CPI涨幅为5.4%,广义货币M2为725774.1亿元,同比增长19.7%。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国内市场因素,又有外部冲击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

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对物价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许涤龙(2010)通过研究证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上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于货币发行量的影响较小;孔立平、朱志国(2008)利用货币数量理论研究了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赵英军、陈丽芳(2007)对我国外汇冲销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指出在长期中外汇储备与物价上涨具有协整关系;崔连翔、张莹(2012)通过协整检验证明了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上涨的作用在短期内是有限的。从以往的研究结论来看,外汇储备增长在长期对物价上涨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利用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对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的促进作用及贡献度进行分析。

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的传导机制

通常而言,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影响货币发行来提升物价水平的。由于我国近年来贸易顺差较大,过高的外汇储备导致了我国外汇占款的提高,从而提高了我国的基础货币量,根据货币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中的货币总量和社会总产量决定的,货币量的增长的速度超过社会总产出则必然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本文构建货币数量模型来分析外汇储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货币的需求公式分别为:

(1)

(2)

其中,P代表一国或地区内的物价水平,Y为国民收入总量,F代表外汇储备数额,D代表金融机构贷款,对(1)、(2)式取对数并对时间t求导得:

(3)

(4)

其中r为外汇储备占货币供给的比率,η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可表示为:

(5)

在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可得:

(6)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外汇储备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正向关系,因此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同时,可以看出产出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存在负向关系,即一国GDP增长率的提高会降低该国的物价水平。

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与说明

本文通过STATA 12.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采用2008年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FER)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的月度数据。文章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FER和LnCPI ,以便消除异方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样本数量57。

(二)ADF单位根检验

为了判断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对LnFER和LnCPI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检验结果可以发现LnFER和LnCPI都是非平稳的。于是对变量进行差分,并记作d.LnFER和d.LnCPI ,结果证明在差分后两个变量d.LnFER和d.LnCPI均实现平稳,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 VAR模型和协整检验

模型阶数的选择对于VAR模型的结果具有很大影响,VAR模型的结构与变量个数和最大滞后阶数的选择相关,本文参考AIC、SC最小原则条件,通过软件对模型阶数进行反复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3期AIC最小为-12.8667,因此将VAR模型的滞后期确定为滞后3期,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LnFER和LnCPI的VAR模型,如下所示:

(7)

从(7)式中可以得知,滞后一期的LnFER增加1个百分点则会提高LnCPI上升0.14个百分点,外汇储备的增长会推动物价水平的上升。为了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和物价水平的长期关系,本文对变量进行Johnson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模型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所以LnFER和LnCPI之间存在着至少1个协整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中的LnFER和LnCPI之间存在何种因果关系,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LnCPI 排除LnFER为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0,因此可以得知LnFER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且完全通过统计分析,即外汇储备的增长是推动物价水平的上升的原因;但是LnCPI不是LnFER的原因,即物价水平的变动不是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这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五)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

综上所述,LnCPI 和LnFER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且一阶差分数据平稳,可以进行脉冲分析。本文通过Stata对VAR模型进行脉冲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本期给LnCPI一个冲击,会促进物价不断上升,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并在之后8期内均为正值,这说明了通货膨胀一旦产生就会促进物价水平持续上升;而如果在本期给LnFER一个冲击,也会促使物价不断增长,在第4期后逐步稳定,因此外汇储备的增长会促进物价水平上涨。为了说明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水平上涨的解释力度,本文对LnCPI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期时LnCPI对自身的贡献率为100%,而随着预测期增多,贡献率不断下降,在第6期到贡献率最小为70.3%,而LnFER对物价水平的贡献率第一期为12.2%,从第二期开始平稳并保持在24%左右,这说明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水平上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即外汇储备的增长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的原因,且外汇储备增长对于物价水平的变动具有较高贡献度,通过脉冲分析可以看出对外汇储备一单位的冲击,会导致物价水平在之后的几个月内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的影响较显著;而通胀一旦产生则会推动物价持续上涨,因此政府要加强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和公开市场业务,利用外汇冲销等政策工具降低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izenman Joshua,Marion Nancy.The High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the Far East: What's Going On? [J].NBER Working Paper,2002

2. Aizenman J,J Lee.International Reserves: Precautionary Versus Mercantilist Views,Theory and Evidence[J].NBER Working Paper,2005

3.曾婷.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9)

第2篇

【关键词】冲吸钝性解剖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肥胖;胆囊良性疾病;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人群越来越多,并发胆囊结石患病率逐年升高[1]。肥胖患者临床处理困难,易合并并发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及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为胆囊病变常用的手术方式[2]。术中能否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从三角区内充分游离为手术的关键。基于此,我们采用冲吸钝性解剖法LC术治疗肥胖患者胆囊结石,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9~81岁,平均61.3岁;既往无严重疾病史。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肥胖症。其中急慢性结石性单纯性胆囊炎2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化脓1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坏疸5例(其中1例合并胆囊穿孔),急性非结石性坏疸性胆囊炎3例(其中1例合并胆囊穿孔),胆囊息肉、胆囊炎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40例患者,均有发作性右上腹疼痛,有程度不等的右上腹压痛,伴反跳痛18例,可扪及肿大胆囊触痛明显26例,Murphy征阳性36例,实验室检查胆红素、转氨酶正常30例。胆红素、转氨酶轻度异常10例。B超提示胆囊肿大,胆囊壁厚28例。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升高35例。

1.3 诊断标准 肥胖症采用WHO诊断标准BMI≥30kg/m2即为肥胖。胆囊炎标准参考张化武主编的《临床外科学》[3]的相关标准进行,略有改动。依据:①胆囊扩大。②胆囊壁普遍增厚,增强扫描时见胆囊强化明显。对于出现胆囊穿孔、结石等并发症诊断困难者可行CT辅助诊断。

1.4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参考梅京松[4]等的报道进行,略有改动。观察组参考袁和祥[5]等的相关方法进行,略有改动。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3 mg。入室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1.5~2 mg/kg,维库溴铵0.08 mg/kg,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常规四孔法操作,选择与腹壁尽可能垂直角度进针,进镜后探查腹腔,分离胆囊及周围粘连,充分暴露胆囊三角区后,用分离钳薄层撕开三角区前后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前方浆膜,然后用冲洗吸引器对此区域进行钝性推拔刮吸,冲洗刮吸推拔,如此反复多次,同时反复冲吸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前面纤维脂肪组织。沿肝十二指肠韧带找到胆总管及胆囊管,直视下沿胆囊管走向钝性分离浆膜层、纤维脂肪组织,暴露胆囊颈及胆囊管。随后夹闭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顺行或顺逆结合剥离胆囊床,切除胆囊,彻底止血后取出胆囊。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患者住院时间及膈下感染、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79.3±16.2)ml,手术时间(83.1±15.2)min;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7.9±10.1)ml,手术时间(32.4±14.2)min。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46.2±9.7)h,开始下床活动时间(51.2±9.4)h,住院时间(12.2±3.5)d;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21.5±4.3)h,开始下床活动时间(22.4±9.2)h,住院时间(4.2±2.4)d。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厚,常规气腹针通常难以进入腹腔。选择尽可能与腹壁垂直角度进针,可显著改善腹壁脂肪造成的进针困难。肥胖患者胸腹壁肥厚,顺应性差,耗氧量常高于非肥胖者。此外肥胖患者常合并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风险。肥胖患者Calot三角脂肪堆积突出,易导致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动脉间的关系难以辨别,堆积的脂肪组织质地脆,不易牵拉,易出血,更增加了与肝外胆道区分的难度。

冲吸钝性解剖法具有:①可反复冲洗、吸引,充分保证术野清晰,不易损伤管腔结构。②钝性分离,操作简单,且不易损伤血管,胆管及附近重要脏器。③脂肪组织经刮吸、分离而较易吸出,相对容易的暴露“三管”结构。④无需热传导损伤,操作简单安全,无需频繁更换器械等优点。本组在撕开薄层浆膜后,冲洗吸引器解剖,易暴露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前壁,术中均采用钝性操作,出血少、术野清晰、对胆道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Hyogo H, Tazuma S, Cohen DE. Cholesterol gallstones. Curr Opin Gstroenterol, 2002,18(3):366-371.

[2] 贾红伟,赵松坡,张帆.肥胖体型胆囊结石手术斜切口临床应用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60-61.

[3] 张化武.临床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9.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产品的涵义及种类特性分析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独立性产品与非独立性产品的涵义与特性,进而剖析旅游产品的涵义与本质属性,得出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有两个方面,即功能与作用性和组合整体性。 

 

产品的涵义及种类特性分析 

 

(一)产品的涵义 

从原始意义上讲,产品也称劳动产品,它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此可见,产品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有形物质产品。然而随着时代的 发展 ,人们认识到,“在广泛的意义上,产品还包括精神产品,即人们通过精神劳动而创造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精神劳动的产品,产品都具有是劳动产品这一本质属性。关键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它就既可独立于生产者,又可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只有当它被消费者购买并实际消费时,这一产品才逐次或一次消亡。与此相反,除了那些可以用物化形式承载的精神产品之外,还有很多精神产品,当不具备物化条件时,这种产品的生产是在生产者头脑和身体中完成的,并且储存在生产者的头脑和身体中,没有外化于生产者头脑与身体之外。只有在受众欣赏时,这种精神产品才能通过语言、动作、颜色、接触等媒介渠道,独自或与环境一起外化出来,让受众感知获取,并内化成受众的感受体验。 

除了精神产品之外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由劳动创造生产出来的,而其产生或存在方式也和缺少物化载体承载的精神产品一样,以独特的外化和被接受方式进行生产或消费。这种产品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简称服务),是生产者通过由人力、物力和环境所组成的结构系统来销售和实际生产及交付的,能被消费者购买和实际接收及消费的‘功能和作用’”。而从一般意义上说,精神产品也可归为广义的服务产品之中。 

(二)产品的种类特性 

我们把完全可以独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形物质产品叫做“独立性产品”。而把广义的服务产品叫做“非独立性产品”,因为广义的服务产品既不能独立于生产者,也不能独立于消费者而存在。并且在“非独立性产品”中,又根据是以物还是以人为直接作用对象而分为两类,即“对物非独立性产品”和“对人非独立性产品”。 就“对物非独立性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对物”的“功能和作用”。但这种服务的真正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品,因为是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这种服务产品。这种服务是通过物品作用于消费者的,因此我们这里也可把它叫做“物媒非独立性产品”。而就“对人非独立化产品”来说,它指的是那种“直接面向消费者身心”(即直接对人)的服务产品,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 

“独立性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即生产阶段、流通阶段、消费阶段,出现两次交换(少数直销的除外)即生产者与商家的交换;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换。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空上都是完全分离的,没有重叠。而在“非独立性产品”中,无论是“对物非独立性产品”还是“对人非独立性产品”,生产者提供的产品都不是一种有形物,而是人和物以及环境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消费者消费的就是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价值。而“非独立性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不存在可以截然划分的三个阶段,而且只有一次交换,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并且“非独立性产品”的生产阶段与消费阶段在时空上是同一的、重叠的,“非独立性产品”的特殊本质属性正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

另外,“非独立性产品“与“独立性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二者的消费界面不同:“独立性产品”的消费界面在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后并实际使用商品时,而且是在与生产者脱离情况下。消费者的每次消费,都是自己主动和产品及消费环境相结合,以使产品功能得以发挥,然后消费者自己又实际消费这种功能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形成对产品功能的体验性(即作用感受性)消费。由此可见,在“独立性产品”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是一次性购买“独立性产品”,一次或多次消费使用该“独立性产品”。因为一般的“独立性产品”都至少具有一次或以上的“功能和作用”。 而“非独立性产品”,则是生产者将人力、物力、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即“大产品”,生产者出售的不是整个“大产品”,而是将这种“大产品”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和作用”作为可以出售的产品,分次或分时加以出售,而自己则保留对“大产品”的剩余“功能和作用”的产权。 

如果生产者将人力、物力和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结构系统”,而消费者不购买这种“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则就会出现构成“结构系统”的各种人力、物力、环境的浪费。因此,“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是时间的函数,它被消费利用比率越高,生产者的效益就越好,反之则越差。这就像“独立性产品”被生产出来后未销售出去形成积压一样,积压的“独立性产品”虽然可以降价,甚至可以免费赠送,但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一种损失。 

而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其一旦出现,如果无人购买它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它的“功能和作用”就不能商品化,但构成它的人力、物力和环境却是随时间而消耗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即“非独立性产品”)的价值(尤其是时间价值)就随时间的流逝不但无法实现,而且还被浪费。在这一过程中,购买的人少也不能降低以“功能和作用”作为产出品的“结构系统”的固定生产成本。 

旅游 产品的涵义及本质属性 

 

(一)旅游产品的涵义 

旅游产品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产生于它的消费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的特殊性。旅游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览)这两个核心内容构成的。而且在这两个核心内容中,游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则是实现游览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旅游活动中,如果把“游览”活动去掉,那么,这项活动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旅行并不等于旅游;如果要在旅游活动中把“旅行”活动抽掉,这也不叫旅游。可见,“旅行”和“游览”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变成旅游活动。 

根据上面对旅游活动的分析,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就是由“旅行消费”加上“游览消费”而构成的“组合性消费”。为满足这种“组合性消费”需求而整合出来的组合性整体产品。因此,旅游产品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由“旅行产品”加上“游览产品”而构成的“组合性整体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 

旅游不同于一般休闲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旅游消费的“组合性”。而这种“组合性”特点又使旅游产品成为“组合性整体产品”,呈现“珠链形”。并且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都是传统产业(主要是各种服务产品生产行业)的一种产品。但这些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本身却不能被称为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的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旅游产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生产的多种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服务产品链”,而且由于这个“服务产品链”中的每个服务产品珠子都是某种“功能和作用”,所以,这个“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 

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就是“珠链式”的由多种“功能和作用”串在一起的“组合性整体产品”。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性”与“组合整体性”就是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因为正是这两个属性使得旅游产品既不同于“独立性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非独立性产品”。它是“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也即“非独立性产品链”。 

 

参考 文献 : 

第4篇

关键词:电子优惠券; 影响因素; 消费者特征; 自身属性; 外部环境

一. 引言

电子优惠券是以数字新媒体技术承载传播的、关于商品或服务的优惠信息和兑换凭证,是纸质优惠券电子化、数字化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手机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电子优惠券逐渐兴起,并在2000年以后迅速扩展。国内目前的电子优惠券主要分为手机电子优惠券、网络电子优惠券和自助终端打印电子优惠券三种模式。本项目的出发点在于圈定电子优惠券使用范围最广的快餐行业,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影响因素。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项目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快餐行业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影响因素,从内部因素到外部因素将其初步分为消费者特征、电子优惠券本身属性及优惠产品特征和外部环境。消费者特征包括消费者特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消费者态度和消费者忠诚;电子优惠券的自身的券面价值、发放方式、有效期及优惠产品类型;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环境。

首先,利用随机数表从北京四环以内的127家肯德基和81家麦当劳中分别找到需要调查的44家连锁店(各22家)。共发放800份,回收789份,其中有效问卷697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做相应的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消费者特征

(1) 人口统计特征

a) 性别

从性别比例来看,未使用人群男女比例与使用人群男女比例相近,相差2.74个百分点。初步判断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无太大影响。运用SPSS软件对性别和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数据进行Pearson独立性检验,得出性别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的Sig=0.467>0.005,即性别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独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性别对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没有影响。

b) 年龄

单从使用人群来看,超过95%的消费市场集中于10~40岁年龄段之间的消费者,其中70.19%的属于20~30岁年龄段。20~30岁之间的人群因其职业、收入以及生活消费习惯的影响,更倾向于接受并使用电子优惠券。因此,初步判断年龄是电子优惠券使用的影响因素之一。进一步对年龄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得出sig=0.00

c) 职业

从使用人群职业分布上来看,不同的职业人数在所有使用者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占了一半的比例,其次是工业生产人员、经济管理类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初步认为职业对消费者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有影响的。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职业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Pearson检验,发现职业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独立性分析的sig=0.013

d) 收入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认为消费者收入与其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更喜欢优惠券类的促销活动,而经济水平低的人对价格更加敏感,更喜欢关注有关价格的信息,因此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可能性更大。然而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处理,我们发现在低收入层和高收入层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收入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一步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数据显示, sig=0.936>0.05,假设成立,收入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太大的关系。

(2) 消费者忠诚

消费者忠诚是指消费者由于对某一品牌、商场或者供应商持有强烈正面态度而产生的对品牌、商场或者供应商的承诺行为[1]。本研究中用消费频率表示消费者忠诚度,将消费者分为使用人群和未使用人群,探究其与电子优惠券的使用之间的关系。

未使用人群和使用人群的消费频率分布有略微的变化,在半个月以内的消费频率的比较上,未使用人群为39.74%,使用人群为56.08%,提高了16.34个百分点,可见消费频率与电子优惠券的使用存在关系的。对此利用SPSS消费者消费频率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消费频率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相关性分析的sig=0.000

2. 电子优惠券自身属性及优惠产品特征

(1) 券面价值

券面价值即电子优惠券的折让金额或折让比例。按照经济效益理论,消费者在考虑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时会权衡其中的利益和成本。调查发现,约85%的使用人群认为使用倾向的最低券面价值是3.5元,随着券面价值的增加,使用倾向先增加后减弱。原因在于券面价值的增加意味着产品原价的增加,此时券面价值已不是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发行方式

发行方式即电子优惠券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途径。目前主要的三种途径手机短信或二维码、互联网下载和自助终端打印。通过这些载体本身特征影响,从而影响到电子优惠券的使用。比如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与方便程度,自助终端打印机的摆放地理位置等,从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中的职业因素也可以发现,占据70.将近一半的使用人群是学生,而这部分消费者相比较其他职业的消费者而言,接触互联网和自助终端机的可能性更大,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可能性也更大。另一方面,不同的途径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不同。调查数据显示,49.68%的使用者倾向于使用手机短信或二维码电子优惠券,自助终端机和网络下载各占四分之一

(3) 有效期

传统优惠券后开始的一段时间使用率比较平稳, 但在有效期结束之前则会出现一个峰值[2]。对于电子优惠券而言,有研究则认为,距离时间越近,使用率就越高, 随后使用率会下降[3]。调查中对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店内经理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与店内消费者的访谈中进一步发现,有效期是未使用人群不使用的原因之一,比如对于消费频率在三个月一次的消费者而言,有效期的设置阻碍了其考虑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想法。

(4) 优惠产品特征

以往的研究中,项目反应理论发现如果消费者在一类产品中有较高的优惠券使用率,在其他类别产品中的优惠券使用率也较高,消费者对一类产品的使用率越高,他使用该类产品的优惠券的几率也更大[4]。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若将优惠产品按照形式分为套餐、单独产品和可用 于任何产品三类,消费者更倾向使用的依次是单独产品、可用于任何产品、套餐。从快餐的电子优惠券产品来看,单独产品优惠券的产品即汉堡、冰激凌、派等,对消费者而言使用更加方便也更实惠,而相对应的套餐从产品种类上说不一定就是消费者想要的搭配,因此吸引力较弱。

3. 外部环境

在考虑外部环境对优惠券使用的影响情况时,我们主要考虑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消费环境。

(1) 宏观经济发展环境

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是通货膨胀因素,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通胀预期都将促使快餐消费者更有效率地进行消费,从而增加电子优惠券的使用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上升趋势,九月份CPI同比增长3.6%,社会经济整体呈现轻微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理性的消费者将考虑更经济的消费方式,从而促进了电子优惠券的使用。

(2) 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消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相关群体对于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行为的影响。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有43.59%的使用人群是通过亲戚、朋友等周围人群了解并使用电子优惠券。如果消费者周围的人群较多的使用优惠券,或者向其推荐使用,则他将有较大的几率使用优惠券。

四. 结论

本研究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快餐行业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者特征中的年龄、职业、动机、消费者态度和消费者忠诚,电子优惠券的自身的券面价值、发放方式、有效期及优惠产品类型;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江林.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12.

[2]龚艳萍,许志忠. 优惠券促销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02):50.

第5篇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 供给均衡 路径

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我国经历的自然灾害逐步增加,其中又以气象灾害为最多,因此,“天气因素”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角度考察,目前的气象服务产品总需求依然大于总供给,气象服务产品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如何实现供求均衡以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如何以供求均衡为目标来合理选择最优气象服务供给的路径,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气象服务产品的特征

厘清气象服务的产品特征是分析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均衡的前提。气象服务一般是指从事气象业务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向社会或某个组织、个人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警报、气候应用分析、气象灾害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的总体。根据目前分类,气象服务产品由气象灾害防御产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组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上述气象服务产品,它不同于经济领域一般私人组织提供的服务性劳动,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的观点),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消费。显然,气象服务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1、气象灾害防御产品的属性分析。气象灾害防御产品往往具有社会成员集体享用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如的台风预报警报,受益的是台风发生地区的所有公众,决不能划分哪些人能或不能消费这种气象产品。并且灾害防御气象产品也成为当代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必须产品,如果缺乏这些气象产品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甚至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所以,它具备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

2、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分析。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指导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如天气气候的变化和气候资源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虽然直接使用者是政府等决策机构,但其最终受益者是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大量的准确、长期的气象决策信息获取依赖于先进的气象技术手段。而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具有高科技、高投入的特点,但其产出则是一种大众效益和社会综合性效益,难以确定具体社会付费消费对象,也难以建立可供操作的付费方法或形式。相对而言,政府“买单”技术手段建设,才能使气象服务产品生产所发生的社会成本最低,因此,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不具竞争性,属公共性产品。

3、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分析。公众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或者网络等媒体,以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主要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的气象服务活动,这类气象服务的享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常显著。因为,在技术上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效地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人群中是非常困难的,采用别的方法代价又很大。从效率上看也很不值得,因为气象服务产品被提供后,增加一个人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排除部分社会成员的消费,既要花费巨大的技术成本,又易引起社会公众不满,更与当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发展趋势相矛盾。

4、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分析。专业气象服务包括专项气象服务行业和气象服务,是为各行各业提供的针对行业需要的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中的链条延伸部分。专项服务指为政府部门的专项工作、重点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专门建设项目以及重大社会政治活动等提供的气象保障服务。其中为各级党和政府举办的重大政治活动的气象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因为该气象产品的最终受益者仍然是社会公众。行业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为某些特定的行业,如航空、航海、农业等行业提供的详尽和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这类气象服务产品无论在生产和消费上都具公共产品属性。

公共气象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它可以明确宣称政府就是公共气象产品的提供主体;社会公众是公共气象产品的消费受益主体,社会公众获取公共气象产品的途径是社会公众媒体;公共气象的宗旨是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产品的满意程度,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细性和多样性的气象服务需求。

二、公共气象服务的供给均衡及其供给不足分析

在经济学里,均衡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供给均衡是指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供给状态。在完全竞争条件的市场中,私有物品的供给均衡,对消费者而言其实现的条件是:支付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与消费者从最后一单位产品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或者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私人产品所增加或减少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消费该产品的代价。对生产者而言供给均衡的实现条件是:生产者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或者生产者提供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该产品带来的边际收益。根据均衡条件,当私人产品的市场供给达到均衡时,生产者的最后一单位私人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消费者愿意为该单位产品支付的边际价格。这时,供给数量和结构完全等于需求数量和结构,生产者的利润和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达到均衡并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资源配置最具有经济效率状态)。

由于气象服务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其最优数量理论上可以参照私人物品的均衡分析得出,有效率的供应量应是使个人消费的边际价格的总和与生产该物品的边际成本相等,而实际上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最优数量非常难以确定,最常见的状况就是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一是从消费角度分析,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最优配置标准是每一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边际价格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而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是公共性的,价格是私人性的,这将导致任何社会成员都不会在事实上或名义上申明自己消费这些公共气象服务的程度而支付某种价格,因此,在事实上必然会使某种公共气象服务的私人申报的价格之和要小于其边际成本,导致公共气象服务提供不足。二是从生产角度看,由于公共气象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增加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气象产品的边际成本总为零,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趋利避害的心理驱动下,他就会尽量地少支付价钱甚至是侥幸“搭便车”以获取消费公共气象服务的权利。显然,作为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无法通过市场以弥补公共气象服务的生产成本,结果是社会产出低于最优产出数量,甚至是产出量为零。显然,依靠市场的自动运行,不能保证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效供给。

因此,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往往出现市场失灵,但市场配置不足或是社会需要的市场不能或不愿配置,作为市场调节手段的边际价格机制无法使公共气象服务的供给实现社会最大化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然承担公共气象服务的供给职能,可以通过对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资源配置进行的干预,以逐步实现最优的供给均衡。

三、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均衡的实现路径

由于气象服务产品的公共性,市场不能够进行有效的供给,必须由政府参与气象领域的资源的配置,由政府替代市场来进行供给。

1、完善气象服务生产的公共财政投入体系。完善的公共财政投入体系有利于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安全的气象服务体系,促进气象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全社会对气象资源这一公共资源的使用,从而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提高气象研究能力,进而推动国家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从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现状看,由于气象事业投入具有技术含量高、基础性强、投资额大的特点,公共财政对气象领域的投入依然不足,事业经费缺口大。为扭转这种状况,一方面,根据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从量上规定公共气象产品范围,然后根据其事权确定公共气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通过社会同类人员平均支付成本,政府根据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所形成的年人员总成本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从质上对公共气象产品进行规定,如果要求公共气象产品达到发达国家同期中等水平,那么对实现这种水平所需要的设施、设备、技术和环境条件进行论证,政府根据论证方案可预算出当期公共气象建设的总投入并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同时,为保证这些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可预算出生产相当水平公共气象产品所需年运行总经费并给以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持。

2、建设一支具有公共服务意识的气象队伍。气象服务产出的“公共性”要求每一个气象工作者必须树立公共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为政府、为社会公众、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思想。高质量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取决于气象队伍对公共气象事业高度的热情、对社会强烈的服务意识、对气象科学不懈的钻研来实现。尤其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衡供给的关键。气象工作者要时刻将自己的发展与气象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联系在一起,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成为熟悉气象基本业务,了解社会对气象的要求,有很强的科研开发和业务转化能力的人员。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全力以赴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天气预报准确率。因此,必须依靠先进探测系统及先进的预报方法,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让社会公众愿用、会用、好用,并且能为用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增加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只有创新气象服务供给体制和方式,扩大服务对象,提供适合用户特殊要求的新产品,才能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服务中争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对气象信息进行深加工,提高气象信息作为商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加气象服务的层次。

5、完善业务技术标准和规范。目前,气象工作领域涉及到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大气成分、空间天气、人工影响天气、雷电、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等方面。气象部门向社会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包括气象灾害防御服务产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如何在增加公共服务产品过程中,进一步提供公共服务质量,急需加强完善业务技术标准和规范。通过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我们生产什么、按什么标准生产。比如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就明确了气象灾害预警的内容和等级。

【参考文献】

[1] 杨仕贤、张春红:公共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

第6篇

关键词 消费伦理 相对利己主义 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1 消费的伦理性意义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与生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消费方向直接影响着生产方向,社会的消费水平直接影响其生产水平,甚至影响着社会整体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消费伦理的调节作用也越发突出。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这使人们不难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费伦理的嬗变。一定阶级和时代的道德提倡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对人们消费行为作善恶评价,这使得消费行为背后的欲望和需要及满足方式不仅有经济学、心理学的意义,而且有伦理学的研究价值,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消费行为进行伦理性分析。

2 消费的主要动机

2.1 生存性消费

从存在论角度说,人作为存在者是欲望和需要的集合,人生命的本性决定了人有欲望和需要。人生而有欲望,这是人的自然性体现。人之所以存在欲望和需要,是因为人是有生命的存在,为维持生命的存在,人必须索取生命存在所必须的资源。因而,生命赖以维持和延续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本身构成了人生存的欲望和需要。同时,个人得到存在资源的手段是薄弱的,他们不得不借助众人的力量而谋求存在和生存,由此,便组成了群体化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①“他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征,他的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存性消费是人类必须的欲望和需要,这是“第一消费活动”,也是不可强行遏制的消费活动。

在此层面上,我们有必要对西方禁欲主义予以否定并对中国古代传统消费观点予以重新审视。西方禁欲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抑制甚至摒弃个人的物质欲望,将人的物质消费需求视为邪恶。此价值观扭曲人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有一些主张节制人欲望的观点,如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等。此类观点简单的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混为一谈,将人的生理欲望和需求、人的存在性消费行为视为“恶”。对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社会主义消费伦理中,我们要在区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前提下,提倡科学节俭、理性消费。

2.2 发展性消费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需求不再限于“直接属他的本性的那些需要”(即生理欲望和需要),也不限于“生活本能”需要,而是发展至社会政治经济范畴的需求。这使欲望和需要逐步从物质财富转向心理、情感及精神范畴。人的这种社会属性使消费的目的不单是维持、延续生命,更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在发展性消费过程中,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对象只是物质产品,但就其本质来说,物质产品是人的心理、情感、意志和精神的外化,人们对物质的消费本质上是对心理、情感、意志和精神的消费。可以说,在发展性消费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物质为表的消费中享受精神的快乐与满足。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消费过程中,人并非自然习得理性的、发展性的、精神上的消费,这需要靠消费伦理的引导和调节。精神消费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觉悟。马克思说:“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③要使消费价值最大化,不仅要求“音乐”优美,还要求消费者具有消费“音乐”的能力、消费“音乐”的素养。

2.3 符号性消费

消费主体主要受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消费主体的消费受其收入水平及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等外在因素也会对消费行为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因社会转型而形成的消费社会,使消费变成社会关系的建构,消费变为一种符号,人们为消费而消费,使消费异化。

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接轨,西方消费主义也悄然入侵。消费者试图通过消费来重新建构身份与社会地位,在象征性消费中获得认可与满足。消费从关注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转移到关注其象征价值、交换价值,消费者由消费主体“沦为”消费客体,由人“沦为”物的奴隶,导致消费异化。这种非正常态的消费价值观引发的消费行为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助长了享乐之风,引起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了社会动荡。

3 “利”是消费的伦理本质

基于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符号性消费三种消费动机的伦理性分析,提出消费的伦理本质是“利”,评价消费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消费行为是否具有合理的相对的利己性。

求生、自爱、利己是人的本性,它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原性质。为了人的持续存在、发展,人的生命存在必须要走向生存范畴,作为人的生命本原性质所拥有的人性,就在走向生存范畴的过程中产生派生形态。这种派生形态以利他的形式表现,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利他主义行为。由此说来,人的一切利他行为、爱他主义从来都是被粉饰了的裸的自爱和利己主义,以利他主义为表象的利己行为的终极目标即是爱自己和保护自己。此类行为在动物行为中也广泛存在,因而可以说,人类世界及整个世界所谓的利他“本性”都是为保持自身生命存在的利己本性的扩展形态。由人的利己本性所派生出的利他行为是符合人的群体生存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这种合理的、相对的利己主义是其生存进化的必要条件。因而,只有当人的存在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行为是相对的利己主义时,才是善的;反之,只关心个人的“利”而造成社会生存进化失败的异化消费是绝对的相对主义,是不符合消费伦理要求的。

4 以合理的、相对的利己主义指导消费行为

道德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异化消费是一种病态的消费行为,尽管异化消费者以此消费行为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此类消费行为所带来的有利因子总是局部的、短暂的,特别在金融危机频发的今天,“泡沫”经济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进了一枚极不稳定的无时性炸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而作为社会意识层面的消费伦理也应处于动态发展中。无论是何种消费观念,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甚至需要分阶层和地域。消费是一种精神,一种觉悟,它应合于合理的、相对的利己主义,合于社会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合于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合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65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154.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5:312.

参考文献

[1] 周中之,高惠珠.经济伦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 产地形象;品牌定价;购买决策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5)02-0041-0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经营者开始关注产地形象效应,通过研究这种效应对其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作用机理,制定出相应的定价计划。本文以消费者行为理论、定价理论为依据,综合调查、分析、研究了消费者针对不同产地的服装品牌购买决策的整个消费行为过程,得出了产地因子对消费者心理议价的作用,为企业经营者针对产自不同产地国的服装产品定价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建议。

一、产地形象与服装品牌定价的相关理论

(一)产地形象理论

产地形象(country of origin image)是指目标消费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产地的认知。关于产地形象有信号假说、概构模型、弹性模型理论等。信号假说是指消费者对产自该产地产品的了解程度较低时将产品的产地国作为一种信号,进而推断产自该国的产品质量。概构模型是指消费者对该产地产品的了解程度比较高、所掌握的相关产品信息较多时,会以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作为评价该产地形象的线索[1]。弹性模型理论是指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始终受到产地国形象和产品信念的共同影响。

(二)服装品牌定价影响因素

影响消费者对某一产品评价认知的因素如下:首先是产品自身的属性,包括该产品的外观、质量等因素;其次是产品类型和消费者类型的共同作用;第三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是该产品的产地国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体制因素等[2]。总体上来说,众多的影响变量经过归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因素:消费者因素、产品因素以及产地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产地形象的变量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产地因素和产品因素归类为产地形象效应的变量,而将消费者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各个方面如产品认知、购买意向、心理价位、购买价格、产品信念等进而对品牌定价产生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服装产地对品牌定价的作用机理研究模型

二、研究假设及设计

基于以上模型,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一)变量说明

1. 自变量:产地形象效应(产地形象、产品形象)

产地形象主要包括该产地的经济发达程度A1、历史底蕴程度A2、文化吸引程度A3、政治认可程度A4等。产品形象包括在该产地生产的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低B1、产品档次高低B2、服装品质高低B3、服装流行程度B4等。

2. 因变量:消费者购买决策

消费者购买决策包括对产品的认知C1、购买意向C2、心理价位C3、购买决策C4、产品信念C5等。

3. 调节因素:人口统计变量

学者Schooler研究得出,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变量会影响其对产地国形象的认知。他指出,性别的差异性会对产地国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人口统计变量因素中的“性别”作为调节变量进行研究。

(二)研究假设

1. 产地形象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Ma:经济发达程度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Mb:历史底蕴程度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Mc:文化吸引程度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Md:政治认同程度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2. 产品形象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Na:生产成本高低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Nb:产品档次高低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Nc:服装品质高低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Nd:服装流行程度与购买决策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3. 调节变量对产地国形象效应的影响

P1:被测者性别的差异对产地国形象效应具有显著性影响。

(三)研究设计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4年4月9日至6月19日,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问卷171份。调研地点为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针对在校大学生。其中,女性消费者占被调查总数的64%,男性消费者占被调查总数的36%。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产地国形象与购买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性分析

1. 产地国形象与购买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1 产地国形象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相关性分析

某产地国品牌服装的产地因素(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历史底蕴程度、文化吸引程度、政治认同程度)和产品因素(包括生产成本高低、产品档次高低、服装品质高低、服装流行程度)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本研究的假设得到了初步验证。

但是相关性检验只能够衡量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并不能看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对结果的影响程度,所以目前的数据分析也只是对假设的基本检验,具体是否能够验证假设还要进行进一步分析。

2. 产地国形象与购买决策之间的回归性分析

假设本文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为线性相关,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b0+b1Xj1+b2Xj2+…+bnXjn

(1) 产地国形象对产品认知的回归分析

将产品认知作为因变量,产地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产地因素及产品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中产品认知的影响[3],得出产地因素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四个维度对产品认知的回归模型(剔除不显著因素)如下:

产品认知=-0.033+0.252*历史底蕴程度+0.184*文化吸引程度+0.127*政治认同程度+0.198*服装品质高低+0.272*服装流行程度。

(2) 产地国形象对购买意向的回归分析

将购买意向作为因变量,产地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产地因素及产品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购买意向的影响,得出产地因素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四个维度对购买意向的回归模型(剔除不显著因素)如下:

购买意向=-0.369+0.220*文化吸引程度+0.100*政治认同程度+0.283*服装品质高低+0.387*服装流行程度。

(3) 产地国形象对心理价位的回归分析

将心理价位作为因变量,产地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产地因素及产品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心理价位的影响,得出产地因素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四个维度对心理价位的回归模型(剔除不显著因素)如下:

心理价位=-0.429+0.090*经济发达程度+0.150*生产成本高低+0.201*产品档次高低+0.173*服装品质高低+0.112*服装流行程度。

(4) 产地国形象对购买价格的回归分析

将购买价格作为因变量,产地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产地因素及产品因素对购买价格的影响,得出产地因素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四个维度对购买价格的回归模型(剔除不显著因素)如下:

购买价格=-0.441+0.095*政治认同程度+0.163*产品档次高低+0.156*服装品质高低。

(5) 产地国形象对产品信念的回归分析

将产品信念作为因变量,产地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中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研究产地因素及产品因素对产品信念的影响,得出产地因素四个维度与产品因素四个维度对产品信念的回归模型(剔除不显著因素)如下:

产品信念=-0.104 +0.210*文化吸引程度+0.091*政治认同程度+0.128*产品档次高低+0.265*服装品质高低+0.226*服装流行程度。

(二)人口统计变量(性别)对产地国形象效应的影响分析

表2 性别差异对产地国形象认知影响的方差分析

F 检验应仅用于描述性目的,因为选中的聚类将被用来最大化不同聚类中的案例间的差别。观测到的显著性水平并未据此进行更正,因此无法将其解释为是对聚类均值相等这一假设的检验。

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值Sig均小于0.05,所以性别的不同对产地因素及产品因素都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说明性别的差异会影响产地国形象效应,这也验证了假设P1成立。

(三)消费者偏好分析

表3 成分矩阵

图3 产地国形象的主成分分数散点图

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四个发达国家在第一主成分上载荷较大,亦即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所以将第一主成分命名为:国家发展程度成分。而韩国、中国两个国家在第二主成分上载荷较大,亦即与第二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综合这两个国家与其他四个国家的对比,将第二主成分命名为:消费者对产地国的了解程度成分。

由图3可以看出,在第一主成分上,分数最高的是A1点,即产地国经济发达程度;最低的是A2点,即历史底蕴程度;横坐标右端多为B类因素,即产品因素;横坐标左端多为A类因素,即产地因素。说明对于产自经济发展程度较好国家的产品,产品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在第二主成分上,分数最高的是B4点,即服装流行程度;最低的是A4点,即政治认同程度;B类因素多集中在纵坐标上端,而A类因素在纵轴方向上较为分散。说明对于产自消费者比较了解的国家的服装产品,其产品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较大。而对于A类因素,即产地因素则要具体分析其所包含的小因素:对于消费者了解程度较低的国家,产地因素中的A1经济发达程度与A4政治认同程度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主要影响;对于消费者了解程度较高的国家,产地因素中的A2历史底蕴程度与A3文化吸引程度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主要影响。

(四)假设检验分析

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假设检验结果

1. 产地国形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程度的分析

表5 产地国形象对购买决策影响的贡献系数(取排名前两位)

产品因素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产品档次的高低、服装品质的高低以及服装的流行程度,而生产成本的高低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消费者更加关注服装产品的美观性、流行度以及质量、品质这些外在因素,而不是很关心其生产价格这种内在属性。

产地因素中,产地国的历史底蕴程度能够对产品认知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而其他因素如经济发达程度等影响较小。这说明我国大学生消费群体对产地国的历史较为注重,并且不同产地国的历史底蕴能够影响其最终购买决策,这可能与我国注重历史传承有关,同时也与当代大学生从小所接受的教育相关。

2. 中间变量对产地国形象的影响分析

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差异)能够对产地国形象的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说明,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的消费者,他们对产地国的形象认知也是有差异的,其购买决策也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3. 特定产地国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分析

若产地国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如美国),产品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若产地国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国家(如越南),产地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若产地国为消费者较为了解的国家(如中国、韩国),产品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较大;若产地国为消费者相对了解较少的国家(如法国),产地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较大。

四、建议

本文将产地国形象效应分为产地形象因素和产品形象因素两个维度,并分别对这两个维度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将人口变量中的性别等因素考虑在内,研究其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地国形象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深入研究产地国形象评价

消费者对于产自不同国家的服装产品的购买决策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服装产品的产地国形象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呈正相关关系。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应深入研究其目标消费群体对不同产地国的形象评价,调研出评价较高的产地国,将产自该产地国的产品价格定在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范围内,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二)重视产品形象

产地形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产地因素中仅有产地国的历史底蕴程度这一维度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他维度的影响都较小或没有影响。因此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在定价时应将产品形象因素作为主要考虑因素,重视产品档次、服装品质、服装流行程度的影响。

(三)重视消费者的差异化

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产地国形象的认知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对产自不同产地的产品进行定价时,应根据其目标消费群体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教育程度差异进行区别定价,以刺激消费、提高利润率。

[参考文献]

[1]Yamen Koubaa. Country of origin,brand image perception,and brand image structur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8(2).

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市场分析;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5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1

0 引 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网络购物。在网上购物或刷微博时,常常会看到“猜你喜欢”“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等广告栏目。而这些内容都是大数据产业的成果,是面向大数据视野得到市场分析的结果。掌握这种市场分析方法,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

1 大数据视野下市场分析的问题

在互联网得到普及应用的情况下,大数据时代已经正式到来。目前,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都会增长50%。而随着运动、湿度和温度等各类传感器的出现,企业接触到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而这些数据在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增长空间。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帮助企业精准地找到用户,从而通过降低营销成本、提高销售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应面向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研究,以便通过统计和分析超大量的样本数据,获得更接近市场真实状态的市场研究成果。

2 大数据视野下的市场分析方法

2.1 基于大数据的市场调研方法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市场分析是以实地调查为前提,或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提供抽样技术,其目的均是为了获得消费者的答案。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企业开始通过网络调研进行市场调查。这种方法,能够方便、快捷且经济地完成市场调查。具体来讲,就是企业通过门户网站完成市场调研模块的建立,然后将新产品邮寄给消费者,并要求消费者在试用后进行网上调查问卷的填写,这样就能够投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市场调研。由于这种市场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能够在概念阶段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完成产品测试,从而使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进而使市场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2.2 基于大数据的市场信息挖掘

面向大数据视野研究市场分析的问题,企业可以发现有效的市场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提供支撑。所以,企业还要使用基于大数据的市场信息挖掘技术,以便对市场需求进行更好的分析。首先,在智能手机逐步得到普及应用的情况下,企业还应在移动终端开展市场研究,借助移动APP完成消费信息的采集。企业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完成产品回购率、产品促销奖励评估和购买时点等内容的分析。其次,在零售终端,POS机得到较好的建设和应用下,企业可以通过扫描商品条形码完成购买地点、名称和零售价等信息的采集,进而使其更好地掌握商业渠道的动态信息。此外,消费者往往具有从众性,企业加强对社交平台的信息挖掘能更好的掌握消费潮流。比如,利用微博评论可以完成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偏好的了解,从而完成消费者真实消费心理及态度的分析,进而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

2.3 多学科分析方法的引入

以往的市场分析通常需要采取社会学调查方法完成资料搜集,再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并获得描述性或预测性的分析报告。在大数据时代,由于要完成海量数据的分析,因此,可以引入相对论、整体论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多个学科的分析方法,以满足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需要。就目前来看,大数据来自各种移动终端和网络,其是能反映消费者行动过程和轨迹的数据记录,采用传统的市场分析方法难以对这种过程性数据进行分析,而引入以分析过程见长的人类学的分析方法,则能对市场消费者的行动过程进行描述,从而使消费者的行动趋向得到揭示。

2.4 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的结合

采取定性或定量这两种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可以完成片段式或截面式数据内容的分析。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市场分析。一方面,企业通过网络调研完成大量数据信息的搜集,从而采取定量分析法进行市场分析研究。这种方法,能够使市场研究人员成为“隐形人”,从而更加客观地观察消费者,并通过对超大样本量进行统计分析,完成市场状态的分析。另一方面,针对文本、视频和图形等非量化数据,可以通过智能化检索和分析来完成定性分析,以便在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基础上,更好地分析市场需求。

2.5 数据复杂属性的还原

在传统的市场分析工作中,可以将数据看成是一些片段而进行分析。而这样的分析,实际上是脱离具体情境和社会关系的分析过程,虽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想象来进行情境原,但得到的研究结果却不够客观和科学。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使用能够还原数据复杂属性的市场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嵌入某些社会关系的消费者的购买行动和轨迹的分析,进而获得更加有效及真实的分析结果。因此,使用的市场分析方法应更关注数据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完成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3 结 语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要选择适当的市场分析方法,以便使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提高,从而通过获取的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来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希望本文对大数据视野下的市场分析方法展开的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云蔚.大数据背景下的消费市场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