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4 16:34: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农民、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保障,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但是目前在国家宏观政策中,没有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信用社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其管理主体以及归属问题,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要加强农村信用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下面本文就在对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主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其中这些入股社员就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农信信用社是国家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农民进行联接的最好金融纽约带,也是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的经济支持力量。就目前来说,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设施落后、财务亏损大、队伍素质水平低以及功能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农信信用社的成立是依照自愿、互助互利原则的,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目前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已经脱离的群众,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重的“官办”色彩,农民和信用社之间并没有建设成为稳定的利益制约以及共享机制。在1953年,农村信用社正式成立,到1979年的时候被规划为农行的基层机构,其“三性”在1984年开始进行恢复,直到1993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合作金融组织。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没有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明确,直到现在,农村信用社也没有对行政化管理模式摆脱,具有非常浓重的机会经济痕迹,对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国家以及各级人员的不重视,从而存在非常严重的落后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建设管理力度,从而逐渐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硬件设施,加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用社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支付基础设施主要中也就是指具有网络结构,这对于城乡连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推广的同时,还需要逐渐延伸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人民银行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同时加大支持农村地区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加入到支付清算系统之中,对其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范围进一步进行扩大。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强化内部控制,完善本社资金汇兑清算系统,以能够逐渐增强乡镇和农村网点之间提供汇兑服务的能给力。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支付业务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就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支付需求,对乡镇网点的人员配备进行完善,同时依照业务不断发展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双重条件下,对其乡镇网点的加大积极创造条件,其中包括大小额度的支付系统以及同城清算系统,以进一步为农村地区的资金汇划提供便利。农村信用社在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其实施经济需求,在农村地区有计划的增加投放ATM机,以进一步让本社业务系统借助于自主终端,在农村地区逐渐进行延伸。

另外农村信用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加快金融立法进程,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基础建设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要促进其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领导进行领导,具有一定开明性政策实施管理,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法制进行控制。那么加快合作金融的立法也就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以及改革,同时还可以满足信用社合法权益的迫切需求,其中更主要的是可以对其在金融市场的定位进行明确,进一步巩固其在农村领域所具有的地位,对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行有效地发挥,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还需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尽快落实,为农村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其利率和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依照信用社社员入股、投资效益比较低、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为民服务等原则,对其税收水平进行降低,减少或者免收营业税以及所得税,以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自身经济效益的积累,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改革方向的不明确,另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因此在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对改革方向进行确定,加大改革力度,从而真正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华,陈恒有.多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甘肃农业,2012(23):315-316.

[2]常艳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探讨[J].华北金融,2011(11):647-648.

[3]刘冰山.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基于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社的调查[J].西部金融,2011(12):178-179.

第2篇

【关键词】农村 环境基础设施 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随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力度。事实上,政府掌握并能够运用的公共资源有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准公共品属性及其建设的紧迫性与资金来源的短缺,要求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中心供给模式,充分调动其他力量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构建多中心治理主体体系。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的现实可行性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十三五”规划从不同层面提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强调以市政设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为重点,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这为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使产权界定更加规范,有利于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运作方式,满足双方多种合作要求。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较多、种类齐全,具有一定的资金规模、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这将成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公私部门合作供给的重要力量。另外,民营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放宽。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并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项目实施,努力实现民营资本投资收益,这为民营经济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提供了机制保障与动力支撑。

农村市场需求扩大。传统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设施存量需求逐渐累积。环境公共品消费已成为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满足后的最基本需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已成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这些都表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及建设势在必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推行多中心治理提供了巨大空间。

集体组织实力增强。我国积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和村集体组织自治良性互动,创新村集体组织自治方式,建立健全各项村民自治制度。经济基础较好、民主程度较高的区域,村集体组织具备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并能够取得村民支持。

农民支付能力提升。农民自主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须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农民支付能力提升依赖农民收入的增加。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这为多中心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间结构关系

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具有纯公共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和具有准公共品属性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纯公共品属性越突出的基础设施,政府以外其他主体参与的可能性越小。民间资本或私人参与的条件为基础设施在受益上是否具备排他的属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w形成的依据,是从经济特征上对设施具体内容进行区分。结合目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的现实条件,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应包含政府部门、民间资本、集体组织、农民个人四类。其主体间结构关系包括以下几种:

合作关系。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与民间资本之间的合作,以及政府部门与集体组织之间的合作。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参与,但民间资本倾向于营利性设施投入,所占比例较小,且目前尚缺乏可行的项目法人运作规范,外部条件不利,导致其投资意愿大大降低。政府部门与民间资本之间合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壮大和增强,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特定方式实现一定范围内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但所占比例同样不大。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能够减少参与盲目性,提高参与效率,实现环境公共产品的多样化供给。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与民间资本之间的竞争以及民间资本相互之间的竞争,竞争目的在于实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供给的有效性和低成本供给。民间资本在提供环境公共产品方面具有信息灵敏、运作灵活、成本低、速度快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获得农民的支持和认可。另外,民间机构数量较多,不同机构在提供同类具有潜在营利性环境公共产品时,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节点关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间关系的实质是网络节点间关系,不同治理主体就成了不同类别的网络节点,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总和就成为治理网络的节点间关系。其中,政府处于网络的中心节点位置,是治理活动的发起节点,控制着治理网络的发展方向。完善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网络,需以政府部门为中心节点,保持与民间资本、集体组织、农民个人等异质节点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关系,促进其他异质节点对多中心治理网络的支持。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主体的职责与义务

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有:一是制度设计,各级政府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消除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打破行业垄断、提升服务质量、给予同等待遇等政策措施,吸纳其他治理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和农民个人有效介入设施供给。二是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应尽量克服农村环境公共项目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风险、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以及低于预期收益的利润风险,提高各类主体的治理效率。三是管理监督,在多中心治理框架下,各级政府应承担对其他治理主体管理与监督的职责,保证其他治理主体从环境公共利益和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履行治理权责与义务,并推动多中心治理网络不断优化。

民间资本参与设施治理,主要通过与政府建立公私部门伙伴关系方式来实现,其权责义务体现在:获取优惠,民间资本借助政府承诺降低环境公共项目融资难度,并获取税收优惠,享受贷款担保,克服环境公共品产权关系制约,从而避免运营风险。选择方式,民间资本可以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产权变更等多种方式,实现与政府部门合作供给环境公共产品。履行契约,契约所规定的公私部门的合作内容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公私双方必须恪守契约、履行义务。

农民个体的责任义务体现在:自主供给,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不可或缺而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筹资建设的项目,根据受益者负担原则,农民同时具备筹资者与受益者双重角色,可以通过自主供给的方式满足实际环境需求。密切协作,政府部门、民间资本、集体组织等其他治理主体在提供环境公共产品时,农民具有配合、支持、协作的义务,以保证设施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的顺利进行。

集体组织的责任义务体现在:补充供给,村级范围内部分无法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实现、具有纯公共品属性的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应主要由村集体组织提供,从而与政府部门供给形成对应和互补。沟通媒介,村集体组织负有将农民个体同政府部门联结的义务,充当中间人角色,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起到沟通双方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保证设施的有效供给。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项目编号:15JK17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5、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另外,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系。要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责任。统一财政来源的渠道,避免重复或推卸责任的情况。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管理体系,做到资金的统一性和管理的统一性,避免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来提供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政府的优势,控制资金成本的外溢。

其次,建立资金的效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监督和确认资金的来源和走向,实行抽查和监督制,提高财政农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4篇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制定xx办事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xx办事处共辖一个村委,即周湾村委,该村下辖7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1306户,总人口4815人,耕地面积4553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26元,为省确定的一类村,辖区内有蓝天集团、骏马化工、污水处理厂、顺达化工等大型企业。

1、绿化工程、亮化工程

对周湾村进行全面绿化和亮化,在周湾村道路两边建花池210个,需种植风景树2800棵,栽月季花30000株,道路两边植树26000棵,道路两侧安装路灯,安装路灯400盏,亮化长度20公里。共需投入资金220万元。

2、环境整治工程

在周湾村建垃圾中转站2座,垃圾池 52个,公共厕所14处,同时在地下埋设排污管道,以上各项共需投入资金216万元。

3、通自来水、通天燃气、通广播电视、通宽带工程

在周湾村各村民组内,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工程,预计需要埋设自来水入户管道10千米。埋设天燃气管道9.5千米,需投入资金148万元。周湾村共一千三百多户,通广播电视工程、通宽带工程需要投入资金12万元。

4、建立农村连锁超市和村级娱乐广场和村民服务场所

一对周湾村废弃的砖窑厂进行规划,建一占地20亩左右休闲娱乐场所,二在周湾村委的东南角处,建一占地10亩左右的健身广场。在周湾村每一个自然村里建高标准的连锁超市一座。为使村民老有所养,计划建村办敬老院一所,能容纳300名左右老人,建村办幼儿园一所,能容纳300名左右的幼儿,对村小学校进行整修,使新村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以上共需要投入资金320万元。

5、道路硬化工程

计划在周湾各村民组内修建高标准道路,实现户户通,长度10公里,需投入资金160万元。

6、村级卫生室建设

在周湾村建设高标准的村级卫生室一座,使村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率达到100%,需要投入资金29万元。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粘蝇纸效应

一、引言

如何合理地构建科学的资金管制体系,如何更有效的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和谐发展需要,必然是农村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创新首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效应研究源于当前紧迫完善财政支农方法,以及提高支农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其现实意义较为明显,能够为财政体系改革和政府层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是优化财政资金分配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提供和私人提供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上述两个标准,说明以竞争性为主要特性的市场,单独提供这一类型公共产品不具备可行性。

(2)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补贴机制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分工。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负责供给具有全国性质的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组织提供具有地方性质的公共产品;关于其他性质公共品的供给方式。有些公共品具有社区属性,主要由所在社区承担供给责任,有部分公共品是跨层次、跨领域的,根据实际情况,各层级政府都应履行一定的供给义务,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就属于此种类型公共产品。

2.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粘蝇纸效应”

(1)“粘蝇纸效应”理论

Gramiich将“粘蝇纸效应”概括为,地方基层公共部门获得的中央财政资金补助,趋于留在本层级部门,地方政府获得的财政支持资金,被以不合理的比例运用于地方公共支出。

(2)“粘蝇纸效应”形成机理

假设为了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层面的不足,上级政府决定承担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部分成本。基于方便分析的考虑,假定上级政府决定为地方政府供给基础设施提供“配套补助”,经济学原理表明,“该补助能够降低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公共品的总成本”。

三、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述评

1.财政收支规模及财政支农结构分析

对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而言,1980年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才44.37亿元,比1978年减少了6.8%,到1989年24.13亿元,更是比1978年减少了52.8%,直到1997年才超过1978年的水平,换句话说,财政资金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差不多在20年的时间里维持相似的水平。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从1998年到2005年更是基本不变,保持在100亿元左右。

2.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层级分析

我国的财政体制一直存在着条块矛盾。“条”是业务范畴,是一级政府权力的垂直延伸,首先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行政权力依赖,其次才是经济权力的依赖。“块”是地缘范畴,是政府权力的横向分割,政府间关系是一种地缘关系,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其次才是行政权力范围的地缘性。条块关系交织使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在处理财政问题时,相互争执利益,推诿责任。

上述分析可见,财政资金支农结构凸显“粘蝇纸效应”。

四、抑制财政资金“粘蝇纸效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述评,发现,财政资金管理层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粘蝇纸效应”,影响支农资金效率的提高,本文将基于如何抑制这一资金滞留效应,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财政资金管理主体层面

针对目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率较低、亟需抑制“粘蝇纸效应”明显的现实,要发挥农村基础设施财政资金保障功能、政策导向功能、调节分配等功能,关键还在于建立公共财政资金的有效投入框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层级、完善项目后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保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财政资金充分到位,实现财政支农政策的富民效应。

2.财改资金管理受体方面

(1)注重项目受益人作用的发挥

实行公开招投标,给予所有符合条件的投标公平参与项目建设的机会;主管部门重点监督、开发乡镇全面监督、监理公司跟踪监督、农民群众参与监督,充分表达自身意愿与需求,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建立开发项目绩效评估。

第6篇

[关键词]PPP;农村基础设施;准公共产品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5-0031-03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政府有限的财力难以在短期内独力支撑广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必要引入新的投资主体。PPP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属性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性质的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持及农村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性基础设施。三是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销售设施构成的流通性基础设施。与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通常较低,所使用的技术相对简单,且包含了大量的劳动积累,由较多的活劳动与少量的资本相配套,活劳动直接转化为凝结的资本形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拓农村市场以及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属性

1.自然垄断性质。多数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这是由基础设施本身的性质决定的。(1)巨大的沉淀成本增强了基础设施的垄断性特征。每一类基础设施都建有自己的网络以输送能源、材料、信息、产品或人口,而网络建设和维护的巨大费用,是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总成本的主要部分。而且,从资本规模和技术工程的角度看,基础设施必须一次性进行大规模投资,这种投资具有不可分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不可分性决定了基础设施的初始投资巨大。由于大部分基础设施的资产具有耐用性、专用性和非流动性,资产不易出售或转作他用,因而投资一旦实施,就会形成大量的沉淀资本,而变动成本的比重较小,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市场进入障碍,即使没有管制,竞争者也不容易进入市场,这就可能将大量的中小资本排除在基础设施领域之外,由此更加强化了某些基础设施服务的自然垄断性。(2)具有网络特性的基础设施更加明显地具有自然垄断性。对于这类基础设施,网络终端的数量(交通、电力、通讯信号等)是衡量网络作用的最佳指标,而网络上的流量将随网络的节点几何级数增加。网络节点数量越多,边际投资收益越大。所以在传统意义上,基础设施中供水、供气和交通部门等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

2.准公共产品性质。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属于准公共产品,有的具有非排他性,有的具有非竞争性。一些公共产品较接近于纯公共产品,另一些较接近私人产品。比如村内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可归为纯公共产品,难以对消费对象收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则比较接近于私人产品,一般可以向前来娱乐的人收取合理的费用。(1)具有收益范围的区域性、有限性和使用上的相对低效性。一般来说,基础设施随着使用者的增加,其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社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边缘性和分散性,基础设施使用者明显少于城市。相应地,农村基础设施产品相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而言受益范围较有限,使用效率较低。(2)具有较弱的可经营性,私人参与意愿不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一般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导致投资者不能从项目的经营中收回投资,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想通过建成后向消费者收费的方式收回投资,困难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私人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不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PPP融资方式的必要性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被译为“公司合作伙伴关系”。具体来说,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似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从而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PPP是一种所有权性的特许经营,它通常都是在政府需要民间投资,但从长远看又不愿放弃资产所有权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一)PPP融资方式运用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之一:理论

理论根植于制度经济理论。理论和公司理论为重塑政府结构提供了蓝图,即最大限度压缩交易费用和减少成本。公共选择理论将传统经济行为假定应用到决策中,现代竞争理论为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起到促进作用。PPP项目中,私人部门承担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修等全过程,承担设计、建设和经营风险;另外,私人部门还面临政府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利率风险。加之,招投标市场竞争机制迫使投标方压低成本,现金价格由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因此,运用PPP融资方式,公共部门能获得比自身独自供给公共产品更好的现金价格。

理论依据之二: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从消费特征角度将产品分为三类:即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是个人消费这类产品或服务不会损害其他任何人消费该产品从中获得受益,典型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纯公共产品通常都由政府提供,并非出于效率原因,而是私人部门无法提供纯公共产品(或者提供成本过高),或者无法克服“搭便车”问题,政府介入是为了克服市场失效。政府也提供私人产品,如教育、水、电等,这是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外溢性,完全由私人提供,就会出现富人过度消费,穷人消费不足,社会教育消费不公。水、电属于规模效益递增类产品,政府介入能使社会福利损失减少。公共产品的政府和私人独自供给尽管都存在最佳均衡,但是在严格约束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且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准公共产品较之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更为普遍,政府和私人均有供给责任,而准公共产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有强弱之分,因此必须根据其特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供给。

理论依据之三: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评估

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世界银行在1994年发展报告中对基础设施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提供了对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评估和推行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世界银行选取竞争潜力、商品或服务的特点、向用户收费补偿成本的可能性、公共服务的责任、环境外部性等五个因素作为可销售性评价指标,最后给出了可销售性的综合评估价值。

由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普遍特征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对有些指标的量值和相关判断作出一些调整之后,该评价理论框架可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公私合作的潜力可以参照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来判断。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越强,私人进入的可能性越大,公私合作的基础就越大;反之,采用公私合作管理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PPP融资方式运用的现实压力

现实压力之一:资金压力――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在逐步加大。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筹集困难,财政支出压力大。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支出矛盾突显。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仅仅依靠财政投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如何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同时又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良方成为政府所迫切追求的。引入私人资本,多渠道融资,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一部分资金,PPP融资方式是最佳选择。PPP融资方式等于政府“办大事、花小钱”。政府根据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分阶段付费,省却了政府直接投资一次性巨额支出。此外,采用PPP融资方式建设的项目,其融资风险及责任均由投资者承担,政府无需提供信用担保,有利于政府降低隐性债务。

现实压力之二:绩效压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效率

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传统建设效率低下。由于政府成员目标的多重性和显著的委托关系,我国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效率较为低下。而PPP项目实行的是项目管理方式,能集中与项目有关的各方面专家,能吸引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项目建设速度与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消费者受益。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PPP融资方式采用“一揽子”总承包方式,在严格的投标过程中,新颖、超前的设计是中标的前提,它不仅对整个项目起到推动作用,并促进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项目公司必然引进、研发先进技术设备、仪器仪表等,推动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传统经营效率低下。农村基础设施的责权不明晰,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在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对已经建好的基础设施没有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常出现有人建设、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小型基础设施由于国家、集体、受益农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建设、管理、使用三个环节脱节,经常出现“国家管理不到、集体管理不到、农户管理不了”的尴尬局面。PPP项目的权责通过契约确定下来,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PPP融资方式的实现途径

(一)实现途径

根据E.S.萨瓦斯的理论,不同形态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的PPP管理模式[1],主要途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2]:

1.原有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出售、租赁、运营和维护合同承包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通过出售、租赁、运营、维护的合同承包等形式的合作,不但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而且在出售和租赁的形式中还可以为政府融资及置换资金,从而支持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2.扩建和改造现有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购买――建设――经营、建设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由民营企业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升级改造后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经营者依据特许权向使用者收费,并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特许费。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速度,同时为政府新建其他基础设施筹集一定的资金。

3.新建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转让――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拥有――经营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建设――转让――经营是指由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设完成后转交给政府部门,然后再由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这种形式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建设――经营――转让是指由民营企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成后由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按照特许经营的合约时间,经营到期后转交给政府。在经营管理期间,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属于政府,民营企业不需要向政府交纳使用费,经营到期后无偿交给政府。同时,在交接以前,必须保证该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建设――拥有――经营是指由民营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民营企业获得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同时,获得基础设施的“永久性”经营权(“永久性”经营是个相对概念,是特许权下面的“永久性”经营)。这三种形式都可以为新建基础设施融入民间资本,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二)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不同于城市基础设施,运用PPP融资方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合适的项目。在农村推广PPP融资方式的时候要注意选取合适的项目。(1)选择盈利能力强、现金流量好的项目。如果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弱,则应该注意构造较好的盈利模式。由于垄断性有利于保证项目财务目标的实现,降低经营者风险。因此,盈利能力强的项目,垄断性可以低一些;盈利能力弱的项目,垄断性应该强一些。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较高的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性强),而直接经济效益较弱。因此,构造盈利模式时可以适度地加入垄断性。如水厂项目的供水、电厂项目的供电属于政府垄断项目,产品的定价和出售可同有关部门签订合同从而得到保障。(2)有助于采用新技术的项目。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强调使用新的技术是十分关键的,如现代水利灌溉技术的推广、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等。PPP融资方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民营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新技术。如果公司合作缺乏技术创新,那么就没有必要采用PPP融资方式

2.完善扶持政策。政府应当根据项目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是提供最低经营收入保证。为了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政府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如电厂、水厂等,在现金流大幅度下降时给予补贴,如隧道或公路等。二是授予经营现有收费设施的专营权。三是给予商业自由空间。允许项目公司在授权范围之内进行符合公司利益的开发。四是无第二设施担保。必要时政府应该担保在该项目经营期内不再建设第二设施以保证该项目的独家经营权。五是构建民间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激励机制。以合理的政策手段,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把更多的财力和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六是引导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以自愿出资、出劳的方式开展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愿与公共资金“拼盘”方式从事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并由政府方面实施必要的建设与运营监督。

3.扩大使用范围。PPP融资方式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运用是一项开创性实践,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推广战略。首先在发达地区试点,然后逐渐推广。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镇周边地带进行试点。欠发达地区得到中央对于农村较大型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支持时,要积极配套和延伸可能的PPP项目。

4.重视财务经济分析。传统的基础设施经济评价重点放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容易忽视财务状况。重视财务经济分析是国际惯例,但在我国却是薄弱环节。由于目标的差异,民营申办方在获取最大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倾向于把风险推给政府,而政府部门如何判别项目的合理性与可接受性,如何对项目公司作出承诺和担保,如何商定项目设施的收费标准及收费标准的调整幅度,如何合理形成具体的PPP操作方案(合同和专营管理办法)等,都需要财务经济分析作为依据。[3]

5.建设必要的法律制度。政府要积极为民间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应的法规,形成政策保障。制定有效的专营管理办法,一般包括要界定项目的边界,明确项目公司的职责,明确政府的权力范围,政府对项目公司的承诺。同时在实践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地、由粗到细地形成明确规定,如哪些基础设施可以由民营企业实行经营管理,哪些基础设施可以由民营企业阶段性拥有,等等。

参考文献: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基本情况 规划方案 投资估算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18-01

一、基本情况

西团镇为盐城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镇,大龙村为大丰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另外还有北团、众心和黄浦等3个新农村中心村。西团镇区(含大龙区)及北团、众心、黄浦等3个新型农村社区,部分区内地势低洼,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基本无配套动力,防洪排涝阵地相当薄弱。

二、规划方案

(一)西团镇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西团镇区(含大龙村)规划范围东至镇东路和鹏程路、南至三十里河和农垦河、西至沿海高速公路、北至北排碱河和一卯酉河,以老斗龙港为界又分为西团镇区和大龙村。

1、西团镇区

西团镇区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东、一卯酉河以南、镇东路和鹏程路以西农垦河以北区域,面积约2.2km2。老斗龙港作为外部排水河道,现状内部保留有四排河,可作为汇水河道,从西端排入外河老斗龙港。该区域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3.2,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四排河现状标准为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四排河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其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竖向标高3.5以上。

2、大龙村

大龙村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西、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5.3km2。大龙村地形较为复杂,拟以牛湾河和南二中沟为界分为3块区域规划建设。

(1)牛湾河以东、一卯酉河以南、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区域,面积约0.9km2。这块区域地势低洼,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北中心沟现状情况良好,满足汇水流量要求,不需疏浚,河道敞口已建封闭涵洞,只需施筑圩堤,增加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老斗龙港西岸、三十里河北岸、牛湾河东岸河堤354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指圩堤沉降稳定后达到的高程,施工时必须达到4.5,待自然沉降、风吹雨淋、耕翻种植后达4.0。下同。)顶宽4m,边坡1:2,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

②固定排涝站工程。一般汛期时使用固定泵站排涝,将南北中心沟北端排涝机口改建为排涝泵站1座,安装苏排Ⅱ泵1台,排涝动力达到2m3/s,使这块圩区排涝模数达到2.22m3/s・km2。

③拓浚南北中心沟。拓宽标准底宽5m,底高程-1.0,边坡1:2,以满足苏排Ⅱ汇水要求。

(2)牛湾河以西,南二中沟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2.8k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三中沟、新龙河和东穿心河予以保留、保护,定期疏浚,确保汇水畅通,与外河相通处新建封闭建筑物,这块区域目前无配套动力,需新增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牛湾河西岸、北排碱河南岸河堤672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西侧利用沿海高速公路作为圩堤,沿海高速路面高程6.0左右。

②封闭工程。在南三中沟西端高速公路下和东端接牛湾河处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在新龙河南端接南二中沟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在东穿心河南端接三十里河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

③固定排涝站工程。在新龙河北端和东穿心河北端各新建排涝泵站1座,新龙河北端泵站安装32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2.8m3/s,东穿心河北端泵站安装苏排Ⅱ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4m3/s,共新增排涝动力6.8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43m3/s・km2。

(3)南二中沟以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三十里河以西以北区域,面积约1.6km2。排水外河为三十里河,内部汇水河道为南一中沟和新龙河,内部涝水汇入南一中沟后,通过新龙河排入外河三十里河。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左右,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南一中沟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新龙河现状底宽4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这些河道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二)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南至新中村界址、北至五排河以北340m,总面积349601m2。

规划区内地面高程一般3.0-3.2,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可利用大圩区排涝,不需另建圩中圩。规划区内现有4条南北向小条沟汇水,涝水通过中间东西向的五排河,向西排入生产河,向东排入小洋河。条沟现状底宽1m,底高程1.0,边坡1:1.5;五排河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五排河水系畅通。另外,南北向的条沟至少要保留1条,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五排河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三)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养殖场、南至南界大沟、西至南北中心路、北至二中沟,总面积253479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西穿河东岸、北二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处新筑圩堤215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圩堤利用南界大沟河堤,现状为堤顶高程3.8,顶宽2.5m,边坡1:2。

(2)封闭工程。在二号沟北端接北二中沟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的孔径为1m,底板高程-1.0;一中沟西端已有坝埂,东端在规划区的东边界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

(3)固定排涝站工程。在2号沟南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安装20寸轴流泵1台,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新增排涝动力0.55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17m3/s・km2。

(4)河道工程。规划区内部4条南北向的条沟,自西向北编号为1至4号沟,保留并拓浚2号沟作为内部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2m,底高程-1.0,边坡1:2。疏浚北一中沟,疏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四)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农田、南至南四中沟、西至分界河、北至南五中沟,总面积347291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分界河东岸、南五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和南四中沟北岸新筑圩堤2890m,圩堤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

(2)固定排涝站工程。在中间斗沟西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安装20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1.1m3/s,使排涝模数达到3.17m3/s・km2。

(3)河道工程。拓浚中间东西向的斗沟作为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三、投资估算

1、土方工程

(1)河道疏浚土方。拓浚南北中心沟长1400m,土方约2.1万方;拓浚2号沟长840m,土方约2.6万方;疏浚一中沟长220m,土方约0.5万方;拓浚斗沟长680m,土方约2.5万方,综合单价6元/方,需经费46.2万元。

(2)圩堤土方。施筑圩堤总长约12.44km,土方约11.8万方。综合单价5元/方,需经费59万元。

2、建筑物工程

(1)封闭涵洞。新建孔径为1m涵洞1座,每座需经费8万元,新建孔径为2m涵洞3座,每座需经费15万元,共需经费53万元;新建2m封闭闸2座,每座需经费15万元,共需经费30万元。

第8篇

1 农村基础设施概念

广义讲,凡是为保证农民生产、生活所提供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都称为农村基本设施,这是发展农村事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较滞后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有缺口,致使许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更新与改造进度缓慢。许多乡村自来水还没有普及,而有些已经接通自来水的村庄因为水源不够充足、管理不到位,日常的供水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2.2农村的道路交通与电力供应不够完善

与城市相比,多数的农村交通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实现村村通的目标依然是一个考验。农村的道路交通设施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损坏严重,排水设施的缺乏更加速了道路损毁。阴雨连绵的季节,破烂的道路使得大小交通工具难以前行,农民出行难,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并且限制了农村的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在电力供应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性尚不够,例如电线路径的辐射半径过长,没有很好的发电设备。同时电网设备的老化问题很严重,这给用电供应增加了困难。电压不稳定,使得供电的安全性无法被保障,满足不了农村的用电需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2.3 农村文、卫、教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制约了当前农村事业的发展。其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绝大部分的乡村文化活动场所都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既没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也没有宽广的活动场所;二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且加强对村医的资格培训;三是教育条件有限,例如幼儿园不规范,且专业的幼儿教师相对缺乏。

3改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农业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包括: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质农产品基地、完善水利设施等。其基础是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主要目标是提高抗旱防汛的能力,加大对水域的治理,做好大型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工程的建设,及时做好更新改造,从而降低旱涝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此外,还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注重?{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管理,共同配合完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确保其能够良性发展。

3.2群众积极参与

基层群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社会的参与是必需的,群众的响应是必备的。要切实调动起广大群众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投身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致力于村庄面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3政府提供服务

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涉及的有关工作、项目、工程,采取政府负责、指定委派、订立合同、项目评估等方式,将其交给达到相关要求的社会机构进行建设,而且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采取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之后再付清其服务费用,借助此方式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并逐渐将长效管理的体制建立起来。例如,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基地当中,其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可以由企业进行,当该项目开始运营的时候,将由政府承担的服务事项,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支付相关资金,从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稳定投资受益,确保项目后续管护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