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4 16:34: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责任担当、创新发明。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工匠精神 技工学校 汽车维修专业
2015年,中央电视台在《大国工匠》的片首语中写道“工匠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是追求极致的完美诠释;他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一生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人应该汲取其精华,努力学习这种崇高的工匠精神,将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做好做精,方能成功。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着匠人精心制作、打造产品的理念与追求,并对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进行不断地学习,创造出更多的成果。此外,工匠精神也是匠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不断的精雕细琢,使产品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培养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总之,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教育战略、国家产业战略的不断调整,单位用人、就业、求学等观念也在发生慢慢的改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的追求目标,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二、技校汽车维修专业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汽车维修领域中产生了很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制度,虽然技工学校中汽车维修专业的开展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平台,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近年来,高校扩招严重影响了技工类院校的招生情况,导致技工类学校生源出现滑坡现象。当前我国技工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学困生”,招生已经从“考试择优录取”变成了“零门槛录取”,很多学生初中还未毕业就上了技工类学校。另外,有的技工类W校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过度重视招生数量,严重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的质量。
二是随着汽车维修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高水平的技术、精通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要掌握汽车的原理与结构以及现代检测与电子维修技术,熟悉传统维修技术与现代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等),同时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便精准、快速地找出汽车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技校中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水平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
三、技工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总理曾经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汽车维修行业人员:“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累”,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工匠精神是汽车维修的技术门槛。机械类的拆卸和安装等都需要超级厉害的记忆能力和强有力的双手,而且双手还要灵活。另外,汽车维修专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认识英文、日文等多国外语知识以及多种符号标志。在相关的调查访问中得知,每个汽车维修工都是不容易的,满脑子的零件和电路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的车型也日新月异、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电脑重新进行编程,“工匠精神”在汽车维修工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技校对汽车维修专业学生 “工匠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1.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通过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对“工匠精神”先有一个浅层次上的认识,明确其真正内涵和意义。
2.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所以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身体力行,做到精益求精,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3.社会和企业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与鼓励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对从事的事业具有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企业和社会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包容,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追求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4.利用专业实训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应当将工匠精神与真实的任务、环境联系起来,学生才可以追求真正的工匠精神。专业实训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单门课程的实训、两门以上课程相结合的实训(实训周)。
5.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对一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以便改善技校学生厌学的情绪
一体化课程的课堂,是工学一体的过程,是以在企业中典型的或常用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并以此为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构建知识,并培养学生思考钻研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对专业课程进行小班化教学
大班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也很难对各个学生进行一一指导,所以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了。而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并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进而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显然能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工匠精神既立足于技工教育又高于技工教育,技工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技工教育发展的理想境界,每一个技校生也应当将其视为不断努力学习、为之奋斗的、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技工类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作为教育的目的。所以,对学生教育导向和教育成果的检验标准应该以其是否真正传承工匠精神为主。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是技校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应永久坚守的阵地。
参考文献:
[1]屈娜.关于培养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J].新西部,2016(12).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学生为培养主体,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的保障。校企双方通过深度融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工匠精神"扎根于现代学徒制中,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技能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职业教育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 “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第一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目前,国内职业院校都在陆续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院2013年和慈兴集团就机械设计与制造(轴承方向)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校企共同育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工匠精神”培育下课程体系的建立。
1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1]。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的传授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_到行业和企业要求的技能标准[2-3]。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使“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双方签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徒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下,按照三方约定,将相关的责任、义务和权益得到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团队的组建、课程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等。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们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新的认识,转变其择业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的职业教育中,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加上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全面实施战略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4]。
2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
2.1 构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职业岗位的能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为基础,采取“教学工场+企业岗前培训基地+企业”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密零件加工制造能力、轴承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轴承加工工艺制定为核心能力,将实际的生产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单元,分阶段实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期间培育其“工匠精神”,让其掌握技能的同时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建设
通过对宣城地区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职工的要求除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建设,通过职业素养建设来培养“工匠精神”。
职业素质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实习实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岗前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3 深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方要深度融合,突破传统用工制度,实行校企人员互聘、互用,企业安排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研发人员担任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顶岗实训的辅导员,实现学校有企业人员的长期进驻,通过企业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解决学生由学生转变成员工形成的心里落差以及岗位适应所带的问题,如图1。
通过师傅对徒弟职业生涯的影响,师傅不仅对徒弟在学生和动手能力上进行指导,而且对徒弟的职业规划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如在上课时间上要求徒弟不迟到、不早退,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准时到达工作岗位,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公司的设备操作、维护和维修要细心、细致和规范,要有责任心;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对于懒散和投机取巧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3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等四个部分。
3.1 通识课程模块
本课程模块安排在第一学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主要包括“两课”、军事教育、英语、计算机等,“两课”是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但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同时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观看专题片、开展道德讲堂和学习报道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信念,尊重劳动、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和独具匠心的精神,使校企共同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摘 要:重拾“工匠精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贯穿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其职业道德建设,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耦合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比较职业教育;杨秋月(1994-),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持人:李梦卿;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资助研究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编号:2015A100),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21-06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显现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堪称凝聚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只其“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一句足可见对“工匠精神”之追求。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的精心雕琢、孜孜不倦地改善工艺的职业追求和信念,更要不断吸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进而创造出新成果。落实到个人层面上,“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让企业满意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且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职业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严谨务实,脚踏实地地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地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阐释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推进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占到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以上[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要求职业院校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的优秀基因,工匠精神培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与实践内容等方面存在耦合关联。
(一)本质内涵相通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逻辑内涵上存在紧密耦合关联,具体表现为三个向度:逻辑起点、逻辑条件、逻辑结构,即回答了为何必须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并行、如何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哪些具体内容上相关联的问题。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注入“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然而,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素养缺乏、“工匠精神”缺失,无法完成现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的逻辑起点正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对接工作岗位以及由此引起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各种危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条件耦合,只有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精细化发展的前提下,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工匠精神”培育高度一致才能形成。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注重对其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更要重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兼顾通识课程、文化课程的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表现出对产品的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技能型人才也应讲究精细化培养,使之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结构耦合表现在二者都是通过“政府-社会-职业院校”上下互动、多元主体协作培养。在横向结构上,包括制度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教育教学层面等多个向度;在纵向结构上,包括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精神理念两个层面。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横向和纵向逻辑结构上协同共治,是有效支撑制造业升级的现实选择。
(二)价值取向一致
当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现代价值取向上产生耦合效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院校学生将在毕业后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成为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对自己的学习高标准、对未来的工作严要求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一大批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精湛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2]。大国工匠是“工匠精神”的具体化,代表着制造业强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通过《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节目的播出,人们了解到工匠在产品和服务上,表现出以人为本、精心打造、精心制作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达到工匠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随着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发展速度的加快,与其联系较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更要从价值取向维度出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技能型人才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实践内容统一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二者既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价值远远大于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政府的顶层设计、职业院校具体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行业企业的支持、整个社会营造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等尤为关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教学组织侧重未来工作岗位的生产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吃苦耐劳、注重细节、敢于创新、独立自主的“工匠精神”,与工匠在不断完善工艺的过程中形成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相一致。由于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更新周期缩短,产教融合趋势更加显现出来,在提高实践教学开放性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方面,职业院校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做好未来职业准备相匹配,甚至企业的高级专家或技术能手被职业院校聘请为兼职教师,让他们担任实训实习指导、参与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融合度。职业院校要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整合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势互补和共享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也要端正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合作资源,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进而培养优质高效的人才。同时,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之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锻炼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逐步向工匠精湛技艺靠拢,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及师傅的科学引导,使之在实践中彰显出来。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问题分析
审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耦合的条件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是“工匠精神”传承延续的重要载体;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校企深度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体系,要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配备与储备问题、技术技能的积累创新与传承问题,要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要解决培养、培训不同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问题,要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适应[3]。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只限于专科层次,高职专科学生要想进一步学习只能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失去继续接受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技术的传承与交接。近两年来,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14年有11所本科院校全面转型,2015年又有7所本科高校获批全面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并提出转型高校的试点专业校企合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逐步达到50%以上等要求。然而,很多省份在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都不能达到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导致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此外,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层次的不完善,使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职业基本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与不连贯,难以培养为未来职业准备奠定坚实基础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都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相适应,技能型人才专业水平与工匠卓越技能相符合。高水平的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关键能力、为工作和社会服务奉献的职业素养等都是技能型人才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必须具备的。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岗位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关键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工匠精湛技巧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培养同样也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折服于工匠的精湛工艺,真正认同和追求“工匠精神”。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职业技能不高、岗位适应性不强、缺乏竞争力;在校企合作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建设理念、管理方式、主要内容、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难以量化平衡,致使学生无法从实习实训积累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感受企业文化;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做中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条件,影响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水平。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科学实施职业院校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效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职业院校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教师指导能力不足;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未来职业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对自我综合素质认知不够明确,职业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学生服务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等,影响了技能型人才树立坚定、专业、敬业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影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职业院校在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机构方面不够重视,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工作指导只限于表面,不能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个性特征给予科学的指导,有些职业院校由于师资和资金力量薄弱,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并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未来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功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还对自身在职业院校学习所获得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分析和处理工作问题的关键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和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导致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对职业预设过高。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普通很高,但就业稳定性不足,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是对其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社会价值的评价和认可,是从事未来职业的最基本的心理期待,是在工作岗位中维持工作热情的不竭动力。然而,学生的坚定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职业院校和教师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人生价值观。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高职院校的积极探索、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仍然存在有效体制不健全、互惠共赢局面难以真正形成、校企资源共享意识不强烈等亟待解决的难题,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难以达到工匠熟练的操作水平,难于传承工匠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职业院校和企业存在明显的价值追求差异,虽然政府逐步完善其制度设计,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文件,但缺乏合理、科学的配套政策、财政支持,也没有有效的协调机构保障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大大降低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校企合作也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难以有效衔接,以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求难以很好地对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目前,由于校企资源共享和平台建设的不完善、合作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完整等问题也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养成精湛的技巧、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而这些又恰恰是“工匠精神”培育所必须的基础保障。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精准耦合策略
正是因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适应等问题,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愈加强烈呼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愈加强烈呼唤“双师型”教师提质增量,使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充分的师本支撑;愈加强烈呼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培养达到高水平职业能力与良好职业精神的统一。
(一)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强调“做中教、做中学”。“现代学徒制”中的“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是将传统学徒招工与现代职业教育充分融合、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新范式,有利于传承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其教育性质与过去相比,从狭隘走向广泛,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封闭走向开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4]。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下,学生的技能培养更侧重于现实工作场景过程中将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为学生选配合适的企业技能专家和导师,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综合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可以结合院校实际发展情况,通过校企合作和“双主体”交替的育人机制,建立“双主体”教学方式、“双体系”课程体系和“双标准”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的优势,达到人才培养的优化。中国古老的“师徒”文化精髓、优良的“工匠精神”内涵值得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借鉴和学习,要使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创新,有必要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有效推广和实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尝试,使“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推进技能型人才养成对学习、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工匠精神”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和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又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在构建工作过程和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都需要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把以人为本、敬业乐业理念贯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方面,在类型结构上,“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重能力,使其真正发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优势;在来源结构上,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校企双方协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水平,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兼职教师既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又是学校的任课教师;既是企业里的能工巧匠,又是学校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的指导师傅。这些兼职教师的引入,改善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密切了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强化了职业教育特色[5],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尤其重要。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完善“双师型”教师入职标准、职称评定体系、激励机制和职后培训的专项经费、有关申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课题及项目经费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及导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作,需要职业院校立足实际,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探索与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向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转变,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转变。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院校本身治理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获得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学生首先要对“工匠精神”树立坚定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基础,并坚定信念和意志,选择积极的职业行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行动诠释职业道德内涵。我国古代工匠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工匠精神。这样一种“向善”的“道德精神”的指引,一定意义上铸造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6]。因此,职业院校应深入剖析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做好在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与工作岗位中具体的职业道德标准相对接,增强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不断破解职业道德培养的困境,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习得“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重视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关键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认真刻苦、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要重视始于职业学校教育、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匠精神”的养成。
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是优秀文化的历史延续。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存在耦合关联,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将其渗透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中,不仅是职业院校加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牢固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2]朱雄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4.
[3]李进.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治理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0.
[4]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9.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人才 学徒制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12-01
2016年总理在两会期间提出“工匠精神”,该词一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本质上看,“工匠精神”可以解释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指的是一种职业道德、能力、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时期下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进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追求卓越、坚定不移”的文化。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当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深入实践,很好地融入到未来的工作学习中去,又能把所学的技能和方法得以传承,这种职业人才学徒制与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能影响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系统作用。探寻职业人才学徒制培养的新路径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动力,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当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当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与发展,是产教融合的产物,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当代学徒制的提出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徒制”的采用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促使行业、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最后,有利于推进和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促进劳动就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然而,当前由于缺乏必要的、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利益共赢制度,企业参与学体制培养的积极性不明显,大多数学校学生的学徒培养制度流于形式。现行的学徒制培养与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学徒制存在较大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相应的监控与管理。如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专业都面临着扩招的趋势,而企业提供学徒的岗位有限,众多的高职学生往往面临分散学习的状况。再加上学校老师人员不足、时间精力有限、管理费少、制度不完备等因素,在长期的实习期间,有可能会失去有效的控制,无法切实实现原有的教学目标。
(2)缺乏相应的学徒岗位数量。虽然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体制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职业教育大众化等因素,造成学徒岗位的输出数量与高职院校的输入数量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现阶段学徒岗位与学生专业的关联度不高,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以重复性、简单机械式的工作为主,真正与自己专业相关联的工作岗位少之又少。
(3)缺乏弹性学习制度安排。现行的高职院校的学徒制多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5+1”模式。即在第五个学期才实施学徒制的实习,而企业有自己的生产周期和模式,强调的是连续性和周期性。企业需要到岗就能为其创造效益的人才,而学生的学徒制学习不连贯,学生工作往往刚刚上手就有可能要回校学习,这种固定的学习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也阻碍了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
二、对策与思考
纵观历史,可以说技艺优良的工匠们大多数都是通过“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而塑造的。学徒制和工匠精神二者相互统一,当代职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也离不开学徒式学习的摇篮。针对学徒制开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培养方式上,积极探索能力递进、岗位递进、层级递进的技能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让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商讨参与市场调查,明确校企双方培养人才的规格及校企共建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一套校企合作标准化、创新化的生产学习教学体系。
(2)广泛建立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双师队伍。与企业长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稳固校外学徒制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的深度合作,维护校外学徒制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并不断开拓新的实训基地。首先学生应与相关企业签订正式的协议,规范约束双方的责、权、利。其次打造双师队伍,双师队伍中既有来自企业的专家又有来自高校的教师。教师负责专业理论问题的传授,企业专家负责相关岗位技能的培训,定期安排高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聘请相关的企业专家来校做专业讲座,与企业勤沟通。
(3)多方联动,构建完备的监管体系。在学生进行学徒制培养期间,应服从学院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院应使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在建立健全辅导员、系部、学院就业部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在线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情况,建立信息汇报反馈机制。企业方面,安排相关企业的指导老师负责学徒的日常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多方面考核并及时向学院汇报。
参考文献:
[1]王丽敏.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职业时空,2006(12).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职业院校的在校生大多以就业为目标,极少数是为了升学再深造,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精神,而后者常常会被很多职业院校忽视,导致很多W生只拥有高超的技能,却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体现工匠精神的经典故事,比如鲁班学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更多关注自身的利益。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出一些劣质产品,导致工匠精神逐渐消失。工匠精神的消失,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具有高超职业技能和优秀职业素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全面引入学校教学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平面广告、新媒体等,教师可以介绍古代的鲁班、中航工业沈飞钳工技师方文墨、巧手拼接航天之翼的金牌女工薛莹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情况。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宣讲会和技术交流会等,在会议上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在内心接受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就业创业教育
在就业创业的教育中应该融入工匠精神,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和追求去就业、创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增加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4.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势和专业方向等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精通某项技术,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5.实施现代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
香奈尔首席鞋匠马萨罗曾经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职业学校应该组建一支教学团队,不仅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还要包括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教师虽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深刻,但是实践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团队内部,教师可以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多交流,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或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传承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品质。
6.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同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一样,总体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该多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感受真正的生产、真正的实践。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其中的职业精神不容忽视,因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学校应该在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0-31.
[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关键词】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培养;工匠精神
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的内涵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1]。它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质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目前,工匠精神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青睐[2]。它成为一个“流行语”,也成为行业标杆的“名片”。2018年我国在各行业中涌现出一大批大国工匠,例如装配齿轮间隙达到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的夏进、成功完成±660v带电作业和300次带电检修“零失误”的王进、实现我国小口径探钻深度3000米达到国际水平的朱恒银、一专多能的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陈行行等。他们一身技艺的练就离不开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执着、极度完美的要求、极富创新性。这就是工匠精神。可见,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中无处不在。中职生是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他们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面对中职生的现状,如何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呢?本文以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为例来探索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1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1.1具有工匠精神品质的中职生更具就业竞争力
工匠精神源于工业经济产物,是对产品精致化的要求,是企业为客户提供精品至上的体验。显然,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企业招聘新员工信息体现了工匠精神是重要的企业文化,例如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招聘要求提出“工作认真负责”,河池市宜州区嘉谊一堂有限公司招聘要求提出“责任心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美的集团威灵电机招聘要求提出“责任心强”,等等。从企业招聘内容都提到“新员工应具有‘责任心’的品质”可以看出,责任心是工匠精神内涵中敬业的范畴,即敬业,就是爱岗敬业,热爱工作,工作认真负责,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由此可见,企业招聘新员工在同等条件下更倾向于具有工匠精神品质的应聘者。因而具有工匠精神品质的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更强。
1.2中职生现状决定了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初中未毕业生或已就业的社会人员,他们入学时正直青春年少,学习基础差,做事三分热度,自卑,不爱学习,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不强等。他们的现状导致他们做事不认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团队协作意识差,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无法持之以恒。他们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有较大差距,因此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
2电子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2.1修订课程标准,融入工匠精神
为更好地培养电子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从电子专业课程标准入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方向标,因此,我们需要修订课程标准,将工匠精神列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中,以此指导课程教学,让工匠精神落地课堂教学和考核机制,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比如,《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中增加考核内容,纳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工匠高超技艺练就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考核评价过于粗略,它的技能考核通常重点考核评价内容是8S、电路连线是否有误、电路功能是否实现。考核评价标准对电路安装工艺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对电路连接工艺不清楚,导致电路安装处在“差不多”状态。因此,电子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中可考虑增加工艺要求,助推学生学习要求,提高工艺水平,促进学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养成。如《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中“安装电机控制线路”中增加考核工艺要求,其一,导线连接工艺要求:布线应横平竖直,导线弯折转角要成90°;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不能交叉等。其二,电器元件安装工艺要求:元件安装位置应整齐、匀称等。工艺要求明确了,学生可根据工艺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技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
2.2采用情境教学法,再现工作场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它们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指引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深入影响教育教学的背景下,丰富多样的教学法也在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绽放魅力,为提升电子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添砖加瓦。对于电子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我们该采用什么教学法?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制作自动灭火报警电路”教学主题为例来探讨培养电子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情境教学法问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制作自动灭火报警电路”教学主题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74LS00集成电路和热敏电阻两个元件的知识及应用,同时学习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该教学主题采用情景教学法,再现“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的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专注力、创新意识等,教学实施如下: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工作场景,把“自动灭火报警电路”制作分为三个工作场景,即元件检测工作场景、安装电路工作场景、调试电路工作场景。元件检测是确保使用元件都可用,安装电路是确保能按电路图连接元件,调试电路是确保安装电路能通电正常使用,三个工作场景之间可独立完成,又环环相扣,只有每项工作都能按要求完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才能完成。由此可见,只有每位成员认真负责完成好每个任务,“自动灭火报警电路”电子电路安装才能成功。学生通过制作自动灭火报警电路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了他们的专注力。在元件检测过程中发光二极管检测有多种检测方法,通过发现发光二极管检测不同方法,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将企业8S管理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在完成实践操作后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不仅能体验现实工作情景及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责任心、专注力、创新的工匠精神。
2.3组建水电安装教学实践团队,以点带面,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
除了在课程修订、教学法中探索电子专业学生生工匠精神培养之外,还进行工匠精神其它培养途径实践研究,寻求新的培养方式,新的培养方式预期能实现两个目标,即能加强电子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推广应用于其它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为此,由学校领导牵头组建了水电安装教学实践团队。教学实践团队纳入小范围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在提升水电安装技能的同时也磨炼学生炼耐心、坚持、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还在教师耳濡目染下养成匠心品质。由教学实践团队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实现以点带面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
2.3.1精心谋划,撰写《教学实践团队实施方案》
为有序、规范地组建水电安装教学实践团队和确保团队工作顺利开展,故撰写组建水电安装教学实践团队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教学实践团队建设意义和目标、建设领导小组、建设工作小组及团队建设工作安排。
2.3.2周密组建教学实践团队
根据《教学实践团队实施方案》教学实践团队由骨干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部直接选出教师作为教学实践团队教师成员。学生成员通过自主报名、培训考核产生,具体实施为:学生自主报名并进行前期培训;在完成培训的学生中进行考核选拔,选出10人左右的学生作为教学实践团队学生成员。
2.3.3采用“师徒式”教学模式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以点带面,扩大培养覆盖面
工匠源于木匠、石匠等,他们精湛的技艺通过心手相传得以传承,同时也传承工匠的耐心、坚持、专注和精品的追求等[1]。水电安装教学实践团队借鉴工匠心手相传这种传统的传承技艺方式进行电子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并在技能训练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水电安装教学实践团队主要承接校内、外空调安装与维护、水电安装与维护等业务,业务实操过程由教师引领,学生工学结合,不仅增加教师社会实践阅历,还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同时磨砺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在实践中锤炼学生认真负责、耐心、坚韧、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坚毅的精神。以空调安装为例,空调安装分室外机和室内机安装,室外机安装在安装环境上有高空作业风险、有气温的影响、有外机较重易掉落风险等等,同时室内、外机安装在技术上有安装技术标准要求、有钻孔不开弄脏墙面地面等细节要求,它既讲技术标准又讲细节处理,这就要求安装人员有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坚毅的品质。教学实践团队学生成员参与空调安装,不仅能学习安装空调的技术,而且还在空调安装过程中磨砺他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坚毅等品质,实现教学实践团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匠心精神的目的。其次,在教师影响下传承工匠精神。学生进行空调、水电安装和维护作业,都离不开老师们现场的示范和指导。学生不仅在老师们指导下学习空调、水电安装作业等技能,还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下传承工匠精神。例如在安装与维护作业中,教师的耐心、细心、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最后,以生带生实现以点带面培养工匠精神。教学实践团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训练,他们的技能水平有了提升,同时工匠精神也逐步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举止行为影响着其他学生,使工匠精神在学生中孕育生长,其表现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3结束语
“工匠”,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各种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艺创造过无数奇迹。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们代表着敬业、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气质。“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欧洲、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竞争相对激烈,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达8.2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只是少数。中国企业不乏实力雄厚者,能在全球叫响品牌的却是凤毛麟角。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长寿?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创造世界美誉?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企业缺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但是,工匠精神并不是光喊喊口号就够了的,更关键的是,企业要将工匠精神付诸实践,“知行合一”,让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业发展。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一、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的基石,能够传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其承载这一精神的就是企业文化。在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员工一进来就沐浴在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氛围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绝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要求。
因此,企业要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将工匠精神融人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纳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企业文化,让员工树立“工匠意识”,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品质,让员工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让敬业执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成为企业价值追求,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实际上,中国很多老字号企业的文化都体现着浓厚的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那幅“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对联,深人人心,让人敬佩。在华为内部,经常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口号,比如“不让雷锋吃亏”、“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等,都是在刚入职的“大队培训”(华为人职后的脱产企业文化培训)中就告诉员工,并在各类学习手册中出现,要求员工讨论学习思考。这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口号,告诉员工要杜绝浮躁、踏实干活。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在其车间、办公室里,还是可以看见这样的标语牌:“坚持追求完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生产没有质量的产品,等于创造无用的垃圾”等。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种工匠精神融人到产品文化、质量文化、生产文化、研发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子文化里面要将工匠精神植入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改进企业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其融人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投人人、财、物,让企业的生产、研发、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的软硬件环境都能得到提升,不断吸纳前沿技术,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打造品牌。
二、以工匠精神引领研发与创新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对原有技术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为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工匠精神不仅体现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积极吸收前沿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做出更好的产品,推动企业不断进取。
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研发与创新需要考虑是否愿意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是否愿意在经受大量失败后仍孜孜不倦地坚持研发,是否愿意做成千上百个方案并优中选优,是否专注于一丝性能的提升,是否敢于推翻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而追求新的高度,最终做出让消费者惊艳的产品。
此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要讲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既要对原有好的技术进行传承,同时也要进行改良与创新,最终目的是为品质的提升,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是对工匠精神的坚持。
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人用于研发,获得的技术专利累计超过3.8万项,其产品销售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很好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品质的最佳代言人。
格力是中国唯一一家掌握“变频压缩技术”的空调企业,8000多名研发人员都是董明珠从高校招进来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对研发的投人,以及对掌控核心技术的执着,让格力的工匠精神也得以充分体现。
三、以工匠精神引领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需要质量文化引领与质量管理制度保障,需要进行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质量文化要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质理念,在全员中形成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质量制度以硬性要求,要强化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推动质量理念在各个环节的落地。在质量管理方面,华为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华为视品质为企业的生命,努力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这也促成了华为今天的成功。华为不仅提倡以工匠精神来衡量产品,更构建了一套坚实的质量体系,用制度支撑“质量优先”的落地。“华为公司最宝贵的是
‘无生命的管理体系’,以规则、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任正非曾指出,华为最重要的基础是质量,要从以产品、工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扩展到涵盖公司各个方面的大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极致追求“零缺陷”。为解决手机摄像头的质量缺陷,华为会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测试,为解决“荣耀”产品的小缺陷,曾关停生产线重新整改。
四、以工匠精神引领品牌建设
企业的发展需要品牌的推动,品牌的好坏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立足。品牌的竞争是产品品质的竞争,而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内在价值。工匠精神就意味着品牌对客户在质量、体验、服务等方面做出的一个长期而持续的承诺。良好的品牌打造是基于对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和对产品品质的细致研究、提升,这是品牌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为工匠精神构建保障机制,
一是施行科学激励。
首先,组织机制的建设。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落实,关键看组织机制是否秉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与要求进行设置。组织与机制的设置要重点考虑质量管理、研发与技术创新等职能的发挥,要求给“匠人”更多的责任与权力,要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从机制上保障全员把精力放到品质的提升与精益求精上。其次,制度的建设。工匠精神的本质是靠制度支撑起来的。某种程度上讲,工匠制度比工匠精神更重要,工匠精神更多是从精神层面影响人,工匠制度不只从精神上引领,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怎么去做。第三,奖惩机制的建设。企业发展不能盲目鼓励竞争、简单以绩效定报酬,要让真正践行工匠精神的人得到应有的奖励。要强化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一线劳动者的上升通道,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获得感和不断前进的目标动力。第四,培养机制的建设。当前许多企业并不缺技术,但缺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培养一个大国工匠需要时间的积累,现在再不培养就会断层。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工匠培养机制,增加培训投人,遴选出一批“智造之星”、“技术劳模”,让工匠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里的明星,成为社会的明星,成为一种荣耀。
二是知行合一。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认真、敬业、钻研的精神。没有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品牌文化的负责态度,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创新领域推陈出新。企业要通过文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最终将工匠精神的践
行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上。每个员工要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要求,要不浮躁、不妥协、静心做事、踏实做人,每人都秉持这样的精神。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以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对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肯多花时间去钻研,艰苦奋斗,主动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勇于创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雕琢一种艺术品,追求完美,乐在其中,那么每个员工都将成为自己工作上的专家型人才。
当今时代,企业践行工匠精神并不是要去从事手工手艺,而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融人到大生产、企业化的生产与管理实践中,推动生产供给品质的提升。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的时代特征,例如互联网领域要求追求创新、缩短研发周期、更早地将产品推向用户、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要求的对产品的不断迭代,就是我们在不断追求精益、追求完美。
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所处行业的时代要求,在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行业、企业自身的工匠精神实现路径与方法,从而实现企业供给品质的提升、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