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前期给目标有方向
1.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课后服务工作既不要因为害怕麻烦,搞“一刀切”的零特色服务,即只开设在教室里写作业+阅读的基础班;也不建议开设没有深度思考的“一锅粥”式的多元课后服务模式,即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想设置几天就开设几天,只要不影响学校秩序就行。
课后服务的课程应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如虹桥小学是以体育为特色,2021年上学期全校开设特色课程共43个班,其中体育课程21个班,占比约50%。通过课后服务工作,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基本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在课后服务的训练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能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成为学校特色办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2.与教师专业特长相结合。在有侧重的课后服务课程设计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发挥本学校教师专长。如虹桥小学语文学科李加林老师有篆刻专长,学校就开设篆刻课;有丰富合唱教学经验的韩艳老师,学校开设了合唱班;大部分艺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都有专业“绝活”,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特长,有利于丰富和精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3.与课程类型特点相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是有不同要求和特点的。从学习方式上,可以分为精学类和简学类课程。如体育学科中的足球和游泳课程,足球课一周开设1-2次,是很难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项运动的;游泳项目,一般学12次课就能让学生学会游泳。因此,各课程开课时长和周次应与课程类型特点相结合。大部分体育球类项目建议一周开课3天以上。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比赛类和展示类。大部分的体育课程会有比赛,教师可以结合上级比赛要求有计划地设计教学计划,让学习的内容更有方向性。
二、中期给反馈提要求
1.日日巡查,反馈出勤确保安全。课后服务工作,应安排一定的管理人员进行巡查工作。并对每天各班的出勤情况,及时反馈,这是确保学生安全的底线。
2.常常提醒,反馈常规确保育人。值日行政在巡查过程中,对教学常规应提出要求,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艺体类课程,如健美操班,应提醒教师和学生进门就拖鞋,并将鞋子在舞蹈室门口摆放整齐。
3.人人发现,反馈亮点确保进步。值日行政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好的行为和做法,应及时反馈至工作群,如摆放整齐的舞蹈鞋,足球场上汗水与笑容的瞬间,宣传师生们的优点和亮点,形成良好的教学价值观。
三、终期给平台出成效
1.学习展示给舞台。学生学习了丰富的特色课程,需要有机会展示,一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二是提供学生锻炼的机会;三是提供各课后服务社团交流学习的机会。
2.视频推广给宣传。宣传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一学期结束后,要求各社团教师制作本社团的学习情况视频。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是,让课后服务教师不含糊对待。学生、家长、同事、同行都会看到课程开展的情况,对待教学班级,教师不好意思敷衍了事;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能在家长的手机中看到自己才艺,会提升学生的自豪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三是,展示教师能力。很多教师默默在教学一线奋斗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性格或表达方式的不同,没有机会展示给他人,教师的才华能力被埋没或被误解;四是,促进了家校融合。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了什么,参加了什么活动,学习情况怎么样,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清楚的。另一方面,家长是希望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视频宣传,家长看到孩子的在学校成长的一面,家长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赞誉,知道学校是在认认真真办学,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19-02
柳州市潭中路第二小学参与项目实验以来,确定了“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以“为每个孩子生命精彩而奠基”为办学目标,初步形成了“尊重、温暖、宽容、和谐、勤奋、卓越”的学校新文化。“生命教育”以“真实善美”为核心,以“七彩生命课堂”为阵地,通过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学校现已形成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3+3校本教研模式”,同时打造出学校德育特色亮点。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学校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
一、“真实善美”的解读
真――求真:“真”源于陶行知教育核心理念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用真心、真情,去真爱每一个学生,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去真爱他的家人、师长与同学。做真人就要求实、求是,求做真诚、真实之人。
实――务实:“实”即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扎实、学习要踏实。学生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诚实友好对待师长与学友,扎扎实实勤奋学习文化知识。
善――崇善:“善”即为人之本,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怀是“仁爱、友善、友爱、和谐”的人格之美,我们要用“爱”字来诠释教育的真谛,用“爱”培养大写的“人”。让校园充满“爱”的温暖与幸福。
美――尚美:“尚”即尊崇、注重、追求之意。“美”是“人类内心之美”与“外在形式之美”的和谐统一,“尚美”即对艺术之美、心灵之美、道德之美、情操之美的崇尚与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是我校师生人生修养的精神追求。
二、构建“三大支柱”。办好人民满意学校
(一)校园环境建设――环境育人呈特色,生命文化得弘扬。围绕着“绽放师生生命精彩”的主题,营造和构建“魅力校园、生命如歌”的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呈现班级目标、学生成长作品;楼道文化――名人名言、读书阅世、关爱师生安全;校园文化展板――凸显党、政、工、团、队全面育人的实践活动与成效;楼宇墙面文化则是把学校办学理念与“三风一训”置于显著位置,以彰显学校生命文化主题,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学园、乐园、幸福校园”氛围。
(二)教师队伍建设――践行“真实善美”。学校通过师资建设,不断增进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加深教师对职业的崇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优良的教育和教学成效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近年来师德建设硕果累累,涌现出一批荣膺“德育名师”、“师德标兵”、“教育明星”、“教学能手”、“教科研骨干”、“教坛新秀”、“十佳班主任”、“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的先进教师。一支师德良好、教艺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
(三)学生素质培养――绽放生命精彩,培育“生命智慧”。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依托学校“生命教育”校本研究课题,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演绎生命成长的美丽,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2011学年学生获奖就达到一千多人次,其中,我校舞蹈《壮娃圆梦》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艺术展演一等奖。
三、德育工作出亮点。彰显育人真实力
(一)“特殊节日”――育人的载体。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能在多彩的各类节日中健康、快乐成长,在校内建立了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班主任节。其中班主任节已进行到第四届,该节以提高班主任社会地位,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与责任感为目的,班主任们在节日里备感来自家长、学校、学生的祝福与期望,激发了工作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二)“一日常规”――育人的基础。学校依据校情、学情制定了《一日常规》,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递进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如小学一年级的适应性教育,目标是“我是小学生了”,该段重点是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环境、教师和同学,适应小学阶段学习生活。
(三)“1+X机制”――育人的整合。为使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辖区各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召开联席会,.不定期落实工作交流与研讨,及时有效组织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联系做到“一呼百应”。目前已与柳北交警大队、黄村派出所、消防大队、司法所、街道办事处、柳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住柳部队、科技局等多个单位共同签定“1+X”联动机制工作协定并创建警校共建工作站。
(四)“校园十星”――育人的激励。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向上、个性发展,做到有目标、有榜样,学校设立“校园十星”评比活动,十星为礼仪之星、勤学之星、阅读之星、劳动之星、守纪之星、环保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才艺之星、互助之星。“校园十星”评比体现了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四、教育科研塑品牌。“七彩”课堂显魅力
(一)“七彩”课堂――智慧的舞台。我们的“七彩”课堂是高效的、亮点纷呈的,充满尊重、平等、温暖,体现师生生命成长与个性发展的课堂。为构建“七彩”课堂,我们开展了“集体备课出实效,同课异构展风采”的校本研究,构建了“集体备课一上课实践―集体评课,反思修改一再上课实践一再修改、再实践”的“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集体备课研究模式,形成了以“课”为核心的循环的教研过程,促进了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七彩”课堂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智慧的引领。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了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让老师们收获最完美的教学智慧,为打造“七彩”课堂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这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科学地践行素质教育,不仅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符合社会和时代对学校的要求。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教学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浪潮中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
1 优化教师队伍,做好教学管理
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管理好小学教育对发展教育事业尤为重要。小学是每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学管理必须抓好基础教育。衡量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就看教师的教学有没有亮点,而教学上的亮点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经验和努力,更是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延伸。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三是建立教师培训制。利用学校的校本研修时间,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教育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学习、去创新、去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新路。教学需要制度化常规化,说到底都要贯彻到教师身上,要教师去落实。
2 搞活创新的理念是塑造教学管理的灵魂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而学校是创新理念的前沿阵地。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教学模式中总结提炼,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开拓新领域,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搞活,搞活教学就是搞活课堂,在搞活中探索,在搞活中创新。
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设各种机遇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赛、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专家指导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定期邀请不同的专家到学校指导,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课堂教学诊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参与和指导学校的教研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指导和帮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及创造性成果。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整个小学阶段工作的重点,作为教育者,我们的教学管理,不是仅仅让学生按着既有的规章制度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其做人做事的道理,成长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以看出,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1]。
3 独特的教育文化观
教育是事业,教育更应形成文化。只有实现教育文化的精品化、特色化、系统化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办学品味,才能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创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特色文化意识和观念,把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活动都看成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积累,都作为一种创造特色文化的手段和举措。
4 动态的教育评价观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潜质。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发展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因而管理者要有动态的教育评价观,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建立一种由多种评价体制和标准组成的教育评价体制和标准去引导教育的多纬度发展。为教师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从而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潜质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适合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发展[2]。
教学制度重建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新时期的管理者,一定要树立全新的,适合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观念,做好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学校要以科研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着眼教学质量,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这些教师挑大梁、担重任、带徒弟、作榜样,并实施履行相应职责,享受相应待遇。通过“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带领学校走向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一、树立“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
“适需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因材施教、适性扬才的原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和合文化”,即在实施“适需教育”中,以推进“幸福教育工程”、建设“和美校园品质教育”为载体,营造“学生和乐、教师和睦、校园和美,学生合作共长、教师合力共进、学校合一共赢”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场所,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在此指导下,学校确立了“精细管理、精致教学、精品育人”的管理观、“彰显个性,做更好的自己”的学生成才观和“品质立人、质量立业、健康立身”的教师发展观,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转变。
二、营造“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管理文化
一是制度规范,理念先行。学校通过教代会,充分讨论并制定了《翟镇中学章程》等规章制度,让核心理念深入教职工的内心。每一个进入翟镇中学的教师,都要进行“适需教育・和合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学习,接受各种制度规范的培训。学校营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制度规范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达到了规范人、发展人的目的。
二是全员参与,创新举措。充分发挥每位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教师都成为有关制度的制定者、学校文化的实践者和坚守者。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的修订,教科研考评细则的出台,教职工参与教育活动考核方案的拟订,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评定,文明年级部的评选等,这些独具学校特色的举措无不彰显着“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理念。
三是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总务处组成的学校餐厅管理委员会保证了师生膳食的安全、营养,学校餐厅变得像家一样温馨;银杏小道、水杉树林等组成的清新怡人的校园环境,让师生每天都能心情愉悦,乐教乐学;泰安云平台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充分使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
三、打造“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师德高尚、教学高超、幸福感强”是“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教师培养目标。学校搭建多种平台,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成长和教师梯队的形成。
一是做好规划,明确目标。学校指导并组织教师认真做好“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和年度专业成长计划。通过引导教师对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同时抓好个人反思这一关键环节。期末根据个人发展规划的年度目标,从“学期目标达成度、有什么好的做法、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四个方面反思一学期的自我发展情况,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落实改进措施。通过教师自行设定目标、学期反思、自我改进,构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二是文化浸润,提升境界。学校每年寒暑假利用集中学习时间,选择高质量的培训材料,供教师阅读学习。同时,学校创办教研刊物和文学刊物,每月印发教师的学习心得和文学作品。加强互动,分享智慧,注重实质,共同成长,让思想始终引领着教师成长。
三是活动引领,创设平台。首先,开展亮点展示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教师亮点展示论坛,交流展示自己工作中的亮点和独特的教学策略及技巧,实现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进行问题破解招标。为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及时征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招标研究解决。在研究中,学校及时提供支持帮助,通过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究能力。最后,评选精品项目。学校开展精品课、精品课例、精品教案等项目的评选活动,并适时对优秀教师进行评比表彰。
四是分层培养,加速成长。学校按照“精准培养、逐级提升”的原则,认真实施青蓝、骨干、名师三大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优质的骨干教师梯队。同时将达标汇报课、研究展示课和示范引领课等课堂教学活动常态化,让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接受历练,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加速成长。
四、构建“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
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文化
在“彰显个性,做更好的自己”的学生成才观的引领下,学校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一是“适需德育”让品行更优良。“适需德育”以“责任心教育”为切入点,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德育目标,编制了“适需德育”校本教材《做有责任心的人》。同时,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是学生的“导师”。“导师”随时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不断强化思想认识,提高自律能力,规范言语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二是“主动发展日”让发展更自主。学校开展了“适需教育之主动发展日”活动,按照“教师自主确定课程―学生选课―学校认定”的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学校严格审核、统筹协调后向学生公布。学生跨年级、跨班级自主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学校最终确定课程的开设。现已开设了衍纸画、面具制作、花样轮滑等40多门活动课程,构建了较完整的活动课体系。2013年学校成为泰安市排球训练基地,2014年“民间面具”成为“泰安市优秀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传承项目”。
三是阳光分班让心灵更阳光。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发展需求,设置了三类课程套餐:自主发展类、创新提升类、拓展体验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学业基础等因素,自主选择相应套餐班级。“阳光分班”重点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才艺的差异,而不是传统的考试分班模式。这样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2011年7月21日至7月23,有幸参加了潍坊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掌握“345”模式下的不同课型,进一步熟悉不同课型的特点和教学思路,交流各种课型积累的成功经验。时间短暂,但是让我感受颇丰,收获颇多。下面简单做个总结:
会议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观摩了临朐县纸坊中学宋海霞老师执教的概念课《二元一次方程》、坊子区双语学校石飞老师执教的定理课《平行四边形及性质》、潍城区张昀老师执教的复习课《三角形全等》三种课型的优质课;二是授课老师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自评并针对这三节课三种不同的课型分组进行研讨交流活动;三是聆听专家与入会代表的精彩点评。通过本次培训,欣赏了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了专家的精辟的点拨。虽然时间短暂,但专家精辟的点评仍旧闪现在我的眼前,激情澎湃的讨论仍旧回荡在我的耳畔…… 一次次给我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我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与课堂。
一、欣赏优质课堂,感悟名师精彩
在同一个教室,相同的学生,三位老师却展现给我们不一样的风采,用三个成语来形容三位老师的课堂依次是‘春风化雨’‘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亮点一、充分体现“345”。
三个课堂都紧扣了“345”优质高效课堂的模式,都体现了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拓展。导学案设计有梯度,有深度。例如宋老师的学案在举例字母系数的a的时候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mx²+5x+1=0 然后又进行了举例(m-1)x²+5x+1=0求m的值。
亮点二、教师的激情洋溢,评价到位。
一个富有激情的数学教师,其语言总是能够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紧紧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天表扬,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动作,一个欣赏的眼神,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自信,诱发倾吐的欲望。教师和学生的眼光接触,实际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其中既有赞赏、期待和鼓励,也有暗示、责备和制止,双方丰富的内心感情都是用眼神巧妙传递和表达的,通过眼神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难记起那三位老师们的会心一笑、默默颔首点头,那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石飞老师的课堂中当学生在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时候石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的:“语言简练,准确,好!”当学生起来总结平行四边行的特征的时候石老师又是这样评价的:“你有预习的好习惯,把语言说的完整一些就更好了”;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回答问题时,石老师又进行了这样的评价: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积极动脑,继续努力”……
亮点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总结。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正如宋老师在评课中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个老师在课堂的传授过程中无不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宋老师课堂中体现了方程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整体思想。
亮点四、教材处理彰显智慧,原生态的课堂。
每一次听课都会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次也不例外。三位老师课堂精彩纷呈,各显智慧。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给我们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问去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感觉。如宋老师在处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时候,先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方程-5x²+2x-1=0然后开始过渡变化
-5x²+2x+c=0→-5x²+bx+c=0→ax²+b+c=0突出二次项系数的特殊性。同样在张老师的课堂中通过学生用手中的全等三角形的旋转,平移等变化体现了一体多解与一题多变。
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我们昌乐组有幸和寿光组分到了一起,我们主要是针对三节示范课和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又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四个小组分组汇报成果经过研讨交流活动后,参加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于问题的讨论很有针对性,在不断的交流、思维的不断碰撞中,你总会收获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
三、聆听专家有效点拨,体会评课艺术
评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业务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第三环节中的专家点评,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激烈而催人奋进。在这吐故纳新、思想砥砺的过程中,自己收获颇多、感受颇丰!三节课后三位老师就自己的课堂展开了全面地的说课与教学反思。各组代表和专家对三节示范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效点拨。专家的点评,针对不同的课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分析点评,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方式是多元化,每个教师的特点和能力不同,教学特点各有千秋,因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需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讲究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 综合实际活动 课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但没有材,要求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差异发展,注重创新与实践,具有广阔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它是全新的课型,能够传承借鉴的已有经验极少,对于创新思路很难达成共识。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注重形式、预设太细、给予过多、生成不足、忽视体验、缺乏深度等问题,课程实施质量相对较差。鉴于此,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地域特点、季节差异、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环节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有机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和活动领域,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性课题,研究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开题课、活动课、活动成果展示课的基本流程,为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1.整合课程资源,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坚持开放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学段的科学、品德、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体现在指导性课题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活动与研究。各学段每个学期系统完成1至2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即可。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指导性课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定课题进行研究,但指导性课题仅供教师学生参考,坚持开放选题。我们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与之密切联系的领域,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课题由师生共同确定,这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一些。
2.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课题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根据我镇的地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选题。渔网、鱼粉加工是我镇传统加工产业,已有几十年发展史,形成了很多专业村,被誉为“中国北方渔网生产第一镇”。我们充分挖掘这一资源,进行了选题研究,如《追溯渔网生产历史》《鱼粉生产历史探寻》《现代渔网生产技术研究》等。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我们选择了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种植技术、林果粮食作物的栽培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在亲近社会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村庄、社区献爱心,做科普宣传、公益宣传、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发展自我方面,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开展发展自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课程。
三、上好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
1.研究性学习开题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若干小的细节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类,确定几个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然后分到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再由小组合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子课题研究计划表。
2.探究活动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指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根据课题的差异,有的可在课上进行,如《包书皮》《剪窗花》,这种课特别强调对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实践操作,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由教师示范(多媒体展示)整理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有些探究活动课,可安排在课下让学生按计划自主进行探究,如《纸的研究》《早餐的学问》《树的年轮》等。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表格,研究活动表格要把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主要成果呈现出来,力求探究实效。
3.成果汇报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活动成果。学生按计划进行了具体研究活动之后,学生展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把活动的收获带到课上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汇报。教师帮助学生精心设计汇报表格,把学生探究、讨论、总结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并适当进行资料补充,对课堂进行延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重视展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以上三种课型,每种课型根据课题研究难易程度可用不同课时去实施,课题确定后,要循序渐进地上好三种基本课。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学校针对三种基本课型,分别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表格,为师生活动提供了有力参考。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和搜集的资料等能体现活动过程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资料,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细节保留、记录了下来。
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档案袋评价、学生问卷评价,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跟踪指导。根据检查情况,把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过程性资料的检查整改情况列入教师课程评价,计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并及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选好典型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改革
德育课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对中职学校德育课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目前基本摆脱原来照搬普通高中“政治课”的模式,变成具有中职特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德育课。
一、新一轮课改的亮点
08年以来的第三轮课改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必修课,体现了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加强了实效性;遵循职校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要求要有不少于64学时的选修课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增强了科学性,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目前中职德育课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
有些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觉得德育是“假、大、空”的东西,学了没有作用,提不起兴趣,不听课做自己的事或者干脆旷课;有的学生由于原来文化基础较差,对教师所授内容似懂非懂,或者假作认真听课状,课程讲授完了,留下的东西并不深刻,达不到德育的目的与要求。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2. 教师自身素质较薄弱。
古语有言“身教胜于言传” “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关心、热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然而现实的德育教师队伍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不少德育教师是“半路出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其教学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无法认真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采取“填鸭式” “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跟不上课改的步伐。比如外出参观培训机会少、见识少;偶有培训也是走过场,收效甚微;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摸索。这些问题使得中职德育教师的素质难以迅速提高。
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学校师生和家长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和品德教育。
4. 不良社会环境对德育课程的反向作用。
当前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动,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发达的通讯、网络技术带来的大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对于思维还不够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们会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来与教师讲授的课本知识进行比对,质疑课本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考核方式落后。
德育课程在检测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分数高等同于道德水平高。诚然,考试分数可以反映学生的考试能力,但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水平。评价机制不合理,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就难以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
三、关于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1. 注重情感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逐渐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和误解。教师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2. 重视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德育课改能否成功,教师的支持是第一位的,当然,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配合也非常重要。要使教师能全力开展德育课改,学校的重视要落到实处。比如多给德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加强德育课教师群体与个体的协调联动,教师间分享课改成功与收获,探讨面临的问题,交流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德育课改与其他专业课改的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形成职业人才培养的配套模式。
3. 提炼德育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课教师要转变以书本知识为范式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以人为本,提炼德育知识,融进德育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课突出职业特色、反映地方风貌。由于中职生相对来说行为习惯需要加强,因此,开设文明礼仪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对教材作适当调整,注意深浅得当,同时,还应结合当地、当时实际,增加鲜活的例子,使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印象。
王生军老师在准备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时,和其他参赛教师….样,付出了全力。对我这个市美术教研员来说,我市美术教研团队和王老师一起研磨这节课的过程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主要是围绕“如何设计才能科学而生动?”“如何能体现传统艺术课的醇厚味道?”“王老师如何展现出个人的风采?”等几个问题来进行的。
木版年画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只有把这节课设计得科学而生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传统艺术的距离。基于这样的考虑,王老师在整个团队研课的基础上.把木版年画的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他设计了“激情导入”“欣赏武强年画,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尝试印制,感受年画的独特魅力”“总结提升”这五个教学环节,以此串起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各个环节的设计既各有亮点,又各有侧重。观察上课现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而充满好奇、主动探究,时而积极思考、侃侃而谈,时而激情四溢、动手操练……学生们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对木版年画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越来越着迷,一直到最后由衷地对祖国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深深地赞叹起来。
《木版年画》这一课知识量大,若想讲好,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厚,上课时自然会沉稳自信,不怕被学生问了“不该问”的问题。为了上出民间艺术课醇厚的味道,王老师做了大量深入了解木版年画的功课。他利用节假曰,带着相机到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产地去走访调查,向民间老艺人们请教,学习刻版和印刷年画的方法和制作要领。老艺人们听说他是美术教师,要给孩子们讲木版年画,都无条件地支持他、帮助他,有的还把自己收藏的年画送给他。王老师深受感动,他说:“我越研究木版年画,就越喜欢它,越想让孩子们好好了解它。”他把自己对木版年画的热爱之情带入教学,再加上自己对木版年画的深入了解,上课时知识与情感就能够自然交融,课也就讲得沉稳厚实,让人听完课后回味再三。
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一艘设计精良的船,需要船长的高超驾驭,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王老师平时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学生上他的课时感到非常亲近。在全国赛课活动中,是一本正经、按部就班地上一节“表演课”,还是像自己平时上课一样做一次本色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忘记是在众多人的观摩下听课,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从而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风采?石家庄市推行美术教师本色教学多年,王老师自然选择了后者。所以,在讲台上,我们看到王老师潇洒自然、诙谐幽默,与学生共享美术学习的快乐。反思各种评优课中都常见的现象——教师平时上课是自己,展示课就变成了演员,学生成了尽力配合老师的观众……这其实不应该是美术教学追求的状态。
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美,王老师的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这节课的最后,如果能留出1至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就更能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了。
点评二(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河北的土老师对武强版域非常熟悉,设计这节课拥有地域优势,他把武强木版年画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明课前做了充分而具体的准备,这电是打造一节好课的前提条件。这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
基于“欣赏·评述”课型的特点,这节课的定位明确,在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制定方面,教师显得尤为慎重,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
比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中,教师强调“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木版年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而与之对应的是教学重点“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这也正是学生学完这节课时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现的“理解和感受”。
结构上的“滴水不漏”,还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本上每一个环节、每一次互动都是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的,鲜有不利于教学走向的因素。整节课教师围绕着了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即表现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以及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即制版、印刷这样一个流程来展开教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王老师在设计教学流程、设置教学重点时,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身上,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比如,在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木版年画的兴趣,他首先设置情境,布置“舞台”,并且用略显神秘的语气向学生描述学习“主题”——木版年画。在这样神秘氛围的渲染下,学生的好奇心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兴趣被激发之后,学生都很想知道老师到底卖的是什么关子,环节的开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既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又契合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又如,在欣赏武强年画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王老师把黑板上的年画分发给各个小组,请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木版年画。这样的环节设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到活动中、全面进行视觉“阅读”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亲自体验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受,另外,也可以照顾到“慢半拍”学生的心理感受,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学习任务。
再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套色印刷是什么,王老师不仅亲自进行示范,而且还分组请学生尝试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通过体验所得来的经验要大于理论学习所获得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教学设计文本没有详尽地描述学生分组印刷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只能凭想象。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短时间内的印刷尝试,目的一定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木版年画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的了解。所以,出于这一点考虑,这点微瑕应该也不算什么了。
点评三(张新江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1.可取之处
任何学段的美术课,都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这是建立在教师对学情充分把握之上的。王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清晰地表述了对五年级学生群体和教材的综合分析,尤其是教学难点很接地气,放在了解木版年画制作的具体技能上。这既是立足于对教材文本的科学分析,又是结合学生实际做出的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教学设计。导入环节的魔术情境教学法和过程中的游戏教学法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好了铺垫。
2.有待改进之处
(1)“认识贴年画的年俗意义”这个环节有些多余。因为之前的“木版年画的表现内容和美好寓意”等教学环节,已经把木版年画的内容、构图、色彩、寓意等介绍得很清楚了,大部分也都与民俗有关系,所以,没有必要再设计这个环节。
(2)整个教学设计,前半部分逻辑严密、结构清晰,但是从第三部分的技能学习开始、到学生分组练习、再到作业展示等,都过于简单。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中,王老师一共使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观看武强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视频,二是教师现场演示。这本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又涉及技能学习的核心要领。但是,这里既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解,也缺少重要步骤的提炼总结,教学重点的解决显得头重脚轻。建议教师用微视频的方式,提前把民间艺人的制作视频和教师演示的方法步骤进行视频编辑,融合到一起。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又能节约课堂时间,为学生的作业展示和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
点评四(张蕾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
笔者听过好几节不同版本的《木版年画》课,这次有幸研读了王生军老师的这一版,从中感受到他对这节课的设计之用心。对于本课的诸多优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想借此机会与同行们探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讲解构图特点过于笼统浅表
王老师通过观察、比较等教学方法总结出木版年画饱满的构图特点,是过于笼统浅表的。根据笔者的了解,木版年画的构图是非常讲究的。它的构图方式有对称式、中心构图式、展开式、散落式、阶梯式、适合形构图,等等。构图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所谓的“满”,即是利用画中“空”的形象在“满”中求变化,达到画面既饱满,又能满而不挤、空而不虚(教学设计文本中的图10、图11的构图就是“满”)的效果。所谓的“空”的构图指的是: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简明扼要,画的“满”与画外的“空”,画的“密”与画外的“疏”达到对立统一(图12至图15的构图就是“空”)。对于木版年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得更深入一些。
2.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充分
在“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环节,王老师运用了很多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给我的感觉是,教师带着学生在走。其实,教师对五年级学生可以再放手些,让学生根据目标学会自己走。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相关资料,发放有针对幽的研究问卷,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年画艺术特点中的一项,如题材、寓意、造型特点、构图、色彩等。学生在小组中有目的性地分析资料、讨论问卷,最后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出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套染的概念不清晰
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中,学生看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视频,又体验了一色一版的印制工艺,了解了分色套染的概念,但未必清楚年画中的这些颜色是如何套染在一起的。我曾听过浙江省吴兴实验中学徐军老师的《木版年画》一课,他制作了一件在空画框中用幻灯片表现套染过程的教具。每张幻灯片是一种分色,当它们逐一放入画框中,套色逐渐丰富,直至合成一张完整的套色年画。这个精巧的道具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套染的过程。如果本课也设计这样一个演示环节,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年画印制这一难点的全面理解。
点评五(阮鸿雁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近几年来,“欣赏-评述”课由最初的“不敢触碰的美丽”逐渐变得炙手可热,在各级评优课、公开课中都能见到其身影。教师们也逐渐摸索出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路子和方法。而民间美术面临的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困境也越来越受到美术教师的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王老师选择的《木版年画》一课很具上述两方面的代表性。下面谈谈笔者对本课的一些感受。
1.本课亮点
(1)目标落实到位
王老师根据学情,将知识与技能国标定位在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与制作工艺,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对木版年画的理解与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传统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热爱木版年画,激发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采用欣赏、学习、游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欣赏、评述、感受技法、课后拓展等方面都达到不同层面的目标要求。
(2)教学形式多样
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张贴的年画创设情境,加上故作神秘的语气、魔术表演般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民间艺术家的不同制作技法,调动学生的动手兴趣。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示范印制,让学生体验印制年画,了解套染的制作工艺。虽是欣赏课,但教师没有忽略技能的训练,而是抓住学生爱动手的天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欣赏与评述兼顾
本课兼顾欣赏与评述,层次清晰,有递进性。一是赏年画,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二是观工艺,探求制作年画的方法;三是试印制,对年画制作方法进行再认识。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欣赏,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到学的乐趣。
2.改进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色彩特点时,采用了游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年画,找色彩、贴色卡,从而发现年画的用色规律,较好地解决了知识难点。笔者建议这里可以插入一个色彩搭配练习,以此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情感。加上第四个环节的学生尝试印制,本课便有了两次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将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学习相结合,能使学生对我国木版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增强热爱之情。此外,在对比分析木板年画作品《门神》和《老虎》的造型特点这一环节,教师如能出示真实老虎的照片做对比,会更具直观性。
点评六(张艳红江苏省徐州市矿山路小学)
1.可取之处
(1)运用“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
该课有三个环节体现出“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第一,教师把年画分发给小组讨论、交流和总结,让学生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第二,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探索木版年画色彩运用的秘密;第三,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体验木版年画的质地。在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之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总结、思考和发现,来建构知识体系。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彰显了学生的“学为先”和教师的“教为后”的理念。这种注重学生发现过程,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课堂,才是“生本课堂”,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巧设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在教学中两次妙用游戏教学法:一是导入部分,把作品用绸布遮盖起来的悬念式游戏;二是请学生找找木版年画中的色彩秘密的参与式游戏。两处游戏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小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将游戏与教材相联系,让学生学得更“有劲”。两个游戏设计教法得当、目标明确,发挥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功能,起到了以小游戏带动大课堂的作用。
2值得商榷之处
(1)教学思路不够开阔
本课整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感很强,教师虽然在部分环节运用了“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但是总体来说,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木版年画》包含的知识很多,那么,是以赏析为主,还是以操作体验为主?知识点需要讲多少?哪一个环节需要示范?何时由学生自主体验最好?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把握。如果整堂课力求知识点面面俱到,那么饱满的教学设计反而会弱化课的开放性生成。因此,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尽兴的课堂,而不是老师满意的课堂。
(2)学情调查不够,影响了课内动态学情的生成
五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具备初步的自主先学的能力。《木版年画》的文化习俗,学生可以借助查阅书籍或网络自主先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定教。这样,不仅可减少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内容过多带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课前有准备的自主学习,可以为学生课内动态学情的发展提供空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木版年画的知识积累,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探究木版年画深度审美问题上有更大的提高。
点评七(孟庆娟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研室)
王老师能够紧紧围绕学科需要关注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木版年画作品,同时兼顾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众多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作为教研工作者,更喜欢抱着研究的态度谈自己的观点,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寻找不足,交流探讨,以趋完善。下面,笔者谈谈对本课的几点感受,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1.思考不够
本课设计的学生活动很多,但缺少一个真正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比如,在了解木版年画色彩特色的环节,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找颜色的游戏,却没有让学生思考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用这些颜色。教师直接总结答案,使得本环节的设计略显单薄。此外,教师可以加上一个课堂前测,了解学生对本课的疑问点,然后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评述和审美的能力。
2.对比不强
本课教学重点落实部分,作品选择都以教师所在的河北武强的年画作品为主,但就中国的木版年画来讲,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的年画都是非常经典的,而且艺术风格有所不同,少了这部分作品的对比欣赏,感觉对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的认识有点偏颇。在解决重点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欣赏、研究的作品中加入其他年画产地的作品,这样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使学生能深入感受和理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3.评述不足
既然是“欣赏·评述”课,就要有欣赏感知,还要有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评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写了“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评述这一方面还需加强。例如,第四环节的“师生共同欣赏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画”可以改为“用本课学习到的欣赏方法,去评述其他地域的木版年画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点评八(黄华山东省淄博市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亮点
(1)教学情境创设巧妙
王老师以“揭红绸、赏年画”活动导入课题,通过范作欣赏、佳作欣赏、情境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实物触摸、感受分享、评价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版画的深入了解,拉近了学生与这一传统艺术的距离。
(2)在引导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赏、思考、讨论、游戏、交流、探究等活动,探知木版年画的造型及色彩特点,过程推进有序,方法与策略有效生动,并通过小组探究、讨论、视频观看和动手实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3)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围绕教学目标有序推进,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2.改进建议
(1)教学重难点没有有效强化
在环节二探究“年画的内容和寓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于简单。教师应通过较为充实的范画或图片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年画文化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对其感受理解的内化生成,而不是简单地总结为“内容的多样性、美好寓意”;在探究木版年画的构图时,可以通过疏密、均衡等形式的示意简图,让学生了解其构图特点;在探究造型手法时,可以通过提炼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造型简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加以感知,以此推进学生对造型手法的认知;在感知年画色彩时,可以通过色彩拼贴等方式,让学生在知晓民间美术色彩单纯、鲜艳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民间美术传统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2)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作为“欣赏·评述”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同时,感知、理解、描述、分析美术作品。在环节四中,学生尝试印制武强年画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包括我国其他地因的木版年画艺术,并对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分类做简要介绍,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探知与了解。
(3)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对年画的感受、感知可以通过多样的表述、评价方式和探究成果展示等加以呈现,从而使评述课堂更加多彩。
(4)教学环节有待整合
环节二中,教师可以将内容、寓意和意义整合为一个板块,提高课堂教学韧度,避免探究内容繁杂、冗长。
点评九(秦绪春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外国语学校)
王老师的这堂课,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能够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清晰,富有节奏感,是…节极为成功的美术课。
1.本课亮点
(1)地方特色鲜明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民间美术的色彩、样式等与学生常见的现代样式不同,教师通过引趣、欣赏、讲解、讨论、体验等环节引领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地方特点、艺术特色、制作工艺等,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体验年画分色套染的制作工艺,散发着浓浓的地方气息。在这样“玩”的过程中去体验民间美术,使学生有了深入的体会,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圈可点。
(2)教学方法多样,手段丰富但不花哨。如在“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验,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参与课堂活动,课堂练习扎实有效;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视频展示和教师示范的设计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知识技能的坡度,层层递进,便于理解和掌握。
2有待商榷之处
(1)在讨论“年画内容中的美好寓意”时,五年级学生难以总结出准确的答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本课重点是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教师在介绍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部分下足了功夫,无论是课件展示,还是讲解分析,包括学生的思考回答都有充分的展示,对于理解木版年画的特点很有效果。但在制作工艺环节的介绍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每个小组只尝试一种颜色,课堂上应该有色彩整合的“套色”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年画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突破“认识木版年画一色一版、分色套染的工艺方法”这一难点。
(2)对于木版年画这一学习内容,从色彩感知、造型了解到内容寓意,教师都能详略得当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但对木版年画制作过程的要点解读得不够。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增加教学深度。木版年画这一民间美术包含着先辈们千百年持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都是现代人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对木版年画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造型、色彩和简单的印制上,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应给予进一步的分析和介绍。木版年画要经过构图、勾描、雕刻(包括线版和色版)、印刷(包括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过程。只有当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用敬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民间美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才会更有着力点。
点评十(朱成斌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学研究室)
从整体来看,《木版年画》一课教学目标清晰、结构严谨,知识内容的呈现循序渐进,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特别是课堂导入精彩,教师能抓住学生对事物好奇的心理,通过对罩着红绸布的木版年画及制作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用神秘的语气简要描述了木版年画的古老历史、制作方法和历史价值,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对木版年画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做了很好的介绍,体现了课堂导入的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及艺术性的要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学习木版年画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该课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在此与同仁们交流探讨。
1该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重在“赏”和“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欣赏感受。但本课教学对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欣赏存在数量不足、面上不宽、点上不深的现象。现代媒体技术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完全可以展示大最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木版年画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生有丰富的感知,才能有更多的知觉体验和理解。
2.教学内容以武强木版年画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人点,但仅仅以武强木版年画的欣赏学习作为主要内容、而将其他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画只作为简单的拓展欣赏,这与课题不符,也与知识与技能罔标中“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与制作工艺”的要求不符,有以偏概全之嫌。教师可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一条线,结合我国不同地域木版年画的欣赏、比较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不同地域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了解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
3.木版年画教学的文化内涵有待增强。“新课标”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目标中指出,要在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欣赏教学中,在关注年画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同时,要对武强木版年画中的多神崇拜、忠孝节义、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适当拓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意义。
点评十一(朱传斌上海市松江区九亭中学)
看了王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笔者感到到其文本规范详实,完整地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超,能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表达,克服异地教学由于地域差异导致的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不足。此外,教师将木版年画实物展示给学生,并介绍了年画的形式、内容和用途,既生动直观,又简洁明了,给学生以亲近感。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该课也存在几点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教师在导人环节展示的木版年画有些重复。比如,图3、图4是以童子为题材的年画,图6、图7是表现美好生活的年画,图8、图9是表现古代故事的年画。课堂一开始就展示较多的年画作品图片,小学生反而会迷失方向。建议教师只需从各个题材中精选一张。图5展示的是贴在门上的年画,教师可以将图片放大给学生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年画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欣赏到年画的内容。
其次,在“了解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与色彩的特色”环节,教师请学生研究一下木版年画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有着怎样的特点。我认为,从教学案例文本中无法看出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了木版年画的构图。一般在分析构图时,我们会联想到横构图或者竖构图等,显然王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年画的造型和色彩。
最后,笔者还有一点疑惑。王老师在导人环节说,从河北带来一种既珍贵又有特色的画—武强年画,由于武强年画是木版印刷而成,即木版年画。教学设计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武强木版年画的时候,也多次使用“木版年画”这个名称,这是否妥当?众所周知,木版年画还包括各个地方的年画,武强木版年画与木版年画并不能划等号。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应该用“武强木版年画”更为准确。
点评十二(江沙湖南省长沙市清水塘第二小学)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武强年画为切入点,分析了木版年画的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搭配和年俗意义,不但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印制技术,还介绍不同地域木版年画的鲜明特色。教师以一种“讲故事”的语言进行教学,轻松随意,思路清晰,使学生听起来不那么累。但是笔者也提出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与同仁们探讨。
1.教师在请学生探讨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时,应强调它的艺术功能:由于木版年画一般是在喜庆节日里张贴使用,因此,内容以欢乐、吉祥为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画的形式是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变化的。例如:图1《门神》,含有“御凶”的意思,既能祈求平安吉祥,也能装饰门板。
2教师在讲年画的内容与题材时,应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不同题材和内容的年画;对于个别年画的内容和题材要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而不能一味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年画取材于社会世俗生活,大都是以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等为内容。
3.对于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教师让学生直接摸木版,这非常好。但是,教师接下来应讲明各地印制木版年画的木版基本都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雕刻。木版年画的印刷方式有:①分版彩色水印;②先印人物、背景轮廓的墨线,再以人工敷彩。欣赏木版年画制作流程的视频时,教师应总结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画稿、勾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
4.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应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品所取代。我们应从传统的年画文化中汲取营养,加以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为民族文化振兴找到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