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

第1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要加强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基于岗位需求对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和考核进行改革,对我院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必须的、有效的载体,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扩大本课程的影响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药物分析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对确保人民群众使用高质、安全、有效和稳定的药品有着重要意义[8]。

 

1.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若实验中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大多找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完成。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与实际药检任务严重脱节,同时,实验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受我院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未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又贵又少,如:HPLC、GC等,甚至部分常用检测仪器尚未购买,如:AAS、液-质联用仪等。因此,即使是拥有的仪器也只能给学生介绍、观看而已,学生不能动手用,因忽视与药检所、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等药品检验岗位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次教学改革,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的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探索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二、改革内容

 

1.重视实验,增加实验课时

 

编写新的课程标准,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设置达到1:1,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将药物分析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常规技能训练,以现行版中国药典作为主要依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为“设计性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三为“综合性实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书本知识,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自己设定实验的目标、步骤等,使学生对方法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改探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动画等可以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法等。学生课前预习,讨论,完成老师提前设置的测验等,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多元化、细化考核方式,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三层次”,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有利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药学2012:184-185

 

[2]王芳,王俊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3(07)

 

[3]张锦荣;对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0年07期

 

[4]张霞,徐力生,张立明,孙涛.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3年15期

 

[5]陈君,陈丽等.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徐丹鸿,谢庆辉,冯晓阳,黄志刚.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分析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潘莹.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高职药品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第2篇

学分银行是“宝库”

学分银行并非新生事物。谈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就要先了解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首创于19世纪末的美国哈佛大学,并很快就风靡全球。而“学分银行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第一个提出并试点运营的,它借鉴了银行的运行体制,包括存储、汇兑等功能,但存储的是学分,汇兑的是学历和证书。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储到学分银行。

《教育》记者采访中发现: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时间比较松散,形式变化多端,且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以致教师的培训热情难以保障。因此,构建一个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前后一体的立交桥式的教师培训体系,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学分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推崇,甚至被看作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宝库。“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是以学分为载体,全面记录教师参加的所有不同类型的教育学习过程、时间及成果,能够满足教师的需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李聪慧撰文指出:学分银行制度可以针对目前教师培训制度的不足。它能够全面记录教师的学习经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以避免教师的重复学习,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率;还可以使教师选择空闲时间进行学习,避免培训时间与上课时间冲突,减少教师的负面情绪,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2012年12月,教育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工作”开始在辽宁、浙江、重庆、湖南试点。綦江区作为重庆的三个试点区县之一,主要承担“教师培训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开发及利用研究”的任务。对此,綦江区骑龙小学副校长曹红说,学分银行使包括自己在内很多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对于教师成长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打铁首先自身硬”。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曹红认为,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才有底气和资格站在讲台上;同时,学分银行也是一位无形且刚直的管理者,在不断鞭策教师的成长进步。

上海运行较早,积累一定经验

2016年4月12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召开会议,就如何做好浦东新区“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收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会议通报了全区学分任务完成情况,同时要求“十二五”师训未结业教师抓紧最后扫尾机会,可通过“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等尽快挣分,争取结业。

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是上海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银行平台”,于2011年4月上线运行。它源自2007年底上海推出的“学分互认”。当时,上海市教委印发《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决定在成人教育领域率先试点学分互认,从而打破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的认证瓶颈。2011年6月,《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公布。根据该意见,“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教师教育工作将全网络化管理,市级培训依托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学分银行)进行。所有在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要参加自选课程的培训,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教育》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学分银行)是由上海市教委人事处组织,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与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具体实施的市级、区级、校级共享课程管理和培训学分管理的平台。它拥有人员信息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个人报名、团体报名、报名审核、学分管理、经费统计、报表导出等功能,面向的用户群有市级管理员、区级管理员、校级管理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普通教师。“十二五”期间,原则上要求所有在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5年内必须完成36学分,其中每10学时将折算为1学分;每一位教师每次只能报一门课程,不能多报。

在运行初期,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系统因为前几期设置的课程较少,还曾遇到过全市十多万中小学教师集中抢选课程的问题,以致服务器不堪重负。最后,在登录页面上设置了三个入口进行分流,才得以缓解。经过这样不断摸索,截止2014年12月,上海市共有13万名教师报名注册学分银行,教师培训的市级共享课程已达到近500门,基本上做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覆盖。而上海市通过制定学分认定标准,构建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强化教师培训学分考核管理,逐步打造出一个开放、多元、可选择、分级的教师培训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为其他地方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

可与国培计划结合进行

第3篇

一、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存在问题剖析

(1)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总数偏少;第二是教师的学历偏低;第三是教师的学缘结构不合理;第四是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许多独立学院近年来也在积极招生,而教师队伍的扩大远比不上学生扩招的规模与速度,尤其是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教师数,因无力和其他院校争抢从而严重短缺。在许多独立学院中,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不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寥寥可数,还远比不上专科学历的教师数。近年来独立学院花大力气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教授或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但其数目仅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学院自身还拥有一大批初、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因种种原因无力进修而安于现状,学术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术梯队无法形成。

(2)人才流失严重。众所周知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因此人才问题是大学一切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在人才流动上普遍存在着"弱势学校的教师向经济条件好、学术力量强的高校流动"的趋势, 独立学院的情况更是明显。许多学院的教师队伍只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花大力气引进来的或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留不住,很快又"流"走了,白白为"他人做嫁衣裳",损失了人力财力不说,有时还伤害了同事间的友情。这种单一的流动令人担忧,这无疑令地方学院原本薄弱的师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此外独立学院的老师缺乏安全感。一所学校成功的因素里有一条就是教师主人翁意识强烈,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使整个学校呈现上下一心、和谐共进的精神面貌。现实的各独立学院中,普遍存在着人心浮躁不安定的现象,教师们或为名、或为利、或为自身发展,更甚至于为了一点闲气而不停地在各所高校中飘移,这固然跟外界的诱惑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则是学校内部的科研体制、管理机制、民主氛围等存在着弊端。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非比寻常,没有一支相对稳定且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学校在其发展中势必遇上重重阻力。

(3)当前培训机制对教师的提升未能彰显。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所学早已赶不上知识爆炸般迅猛发展的步伐。教师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进修提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但从现状看,培训要求趋于形式化,培训过程趋于流程化,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培训监控机制也形同虚设,培训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证明书以供评职称用;教师们也感觉乏味无趣,参加培训提高的自觉性明显不足,因此自然而然会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有的找人代签名不去上课,有的篡改谎报进修计划,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本来意义。

(4)法制建设有待加强。考虑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少的现状,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尤其要加强法制建设,以增强教师们的法制观念,提升教师们的法治意识。这主要是指根据《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规范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具体到各个学校,对于本校制定的校规校训和教职工准则等,教师们必须严格遵守,言传身教;整个学院必须做到法制建校、法制强校。

二、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及措施

学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小,对师资建设的力度也不大,下面提出一些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全校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和安全感。

一是要提高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采取具体的宣传措施和管理手段在全校教职工中树立教师的中心地位。二是提高教师们的整体素质,包括人文素质 、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上着手,形成良好的有凝聚力的集体,进而培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稳定教师队伍。三是弘扬高尚的师德,促使教师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改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引进人才是一方面,但受限于财力、地理环境等因素不易控制,故独立学院更应关注的是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真正推进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只能靠在校的教师们。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就是独立学院的发展,因此独立学院首先要做的就是上下齐心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领导班子应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学历提高纳入工作要点,教师们应具有学习提高的迫切要求。其次是改革培训内容,与时代和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既侧重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了人文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三类,不能重此轻彼),又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积极创设学习环境:要由学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访问、交流,以促进其成长。还有就是要将继续教育的记录与教师的考核、晋级等联系在一起,让教师们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奖罚机制,以此激发教师们参加进修的内在动力。最后独立学院在招聘入职教师时要注重新教师入职的辅导工作,强调以老带新。

第4篇

关键词:临沂市;中学生;篮球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c)-0016-03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论文以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临沂市第二中学、临沂市第三中学、临沂市第四中学、临沂大学附属中学、临沂市实验中学六所中学学生及上述学校的篮球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随机抽取目标学校的篮球教师36名,学生120名。向篮球教师、学生分别发放问卷36份、120份,分别收回33份和116份,回收率分别为92%和97%,教师问卷30份有效,学生问卷11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1%和99%。对访问、调查获得的各种有效的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得有效的结论。同时还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等一些科研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师的基本情况

2.1.1篮球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表1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各所学校中,男教师较多,女教师较少,中青年篮球教师占大多数,中老年篮球教师数量较少。教师的这种性别和年龄结构非常合理,是未能全符合体育教育行业的规律,因为篮球运动是一种高体能强对抗运动,对教师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年轻的男性教师最适合。因此,各学校在招聘篮球教师时要把握好男女性别的比例,同时要加大对年轻篮球教师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教学的需要。2.1.2篮球教师的毕业学校、学历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表2的数据显示,有67%的篮球教师曾就读于教育专业,教育理论扎实,教育能力突出,33%的篮球教师出身于竞技类体育院校,运动技能好,而且都参加过形式不同的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表3的数据显示了90%的篮球教师获得学士学位,10%的篮球教师大学专科毕业,这表明山东省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师都经历正规专业教育,师资质量相对较好。

2.2临沂市中学篮球场地、器材和课堂人数的情况

通过表4可以看出,重点中学条件较好,篮球场地器材较多,基本够用,而普通中学的篮球场地器材则稍有不足,需要继续补充。表5则显示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人数高达五六十之多。有关研究发现,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既便于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又保证课堂效率,特长班学生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内。但是目前临沂市多数中学篮球课人数都很多,导致课堂效率很低,让人有心无力。多数篮球教师一致认为课堂人数多降低了篮球教学的效率,限制了篮球教学的发展,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这种现象又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的和明显改变。2.3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2.3.1中学篮球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从表6中不难看出,在随机调查的临沂市6所中学中,一直延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篮球课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学生只是单一地进行技战术训练和教学比赛。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爱上篮球,积极锻炼,同时丰富课堂生活,让同学们在愉悦中进步。做一个爱思考、赶潮流的篮球引导者。2.3.2临沂市各中学篮球课的教学时数从表7中可以看出,临沂市中学的篮球教学时数的安排过于集中,集中分布在20学时左右。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笔者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大环境合理设置,科学安排,既能促进篮球教学的发展,又不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发展。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地发展才是最合适的,不要盲目求同。2.3.3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情况由表8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篮球教学比赛进行最多,篮球游戏和常规的篮球教学次之,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很少使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篮球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而是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传统,传承自己老师的方法,没有创新,更不用说使用现代教学科技。只有极个别教师能突破成规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结语与建议

3.1结语

(1)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比较合理,中青年篮球教师较多,中老年篮球教师较少,男性教师多余女性教师。(2)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师大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师资力量雄厚;体育教师多数毕业于教育学专业教育理论扎实,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参加了形式不同的继续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扎实,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3)重点中学的篮球和场地数量基本上符合国家要求,而普通中学则没能达到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通中学篮球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加大了与重点中学之间的篮球发展差距。(4)所调查的临沂市6所中学中,篮球课教学的内容大同小异,还是延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对篮球教学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和障碍。(5)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学课时数的安排相对集中,形式过于单一而不够灵活,降低了教学效率。(6)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而是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传统,传承自己老师的方法,没有创新,更不用说使用现代教学科技。只有极个别教师能突破成规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抑制了中学生爱思考的天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的发展。

3.2建议

(1)引进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优秀篮球教师并加强其培养力度,提高篮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篮球教学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政府加大对临沂市普通中学的扶持力度,增加体育财政补贴,修建体育设施,增加篮球场地面积和篮球个数,满足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需要。(3)改变临沂市中学以围绕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旧的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新的学校篮球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在篮球运动中得到身心的锻炼,促进健康的发展,培养积极快乐的精神面貌。(4)中学学校体育篮球理论课教学应减少使用老师口头讲授的方式,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图文并茂的动态演示,使篮球运动的技术结构、力学特征、战术演练等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5)采取开放的篮球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篮球比赛教学,在课外活动时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如三人制篮球,使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6-28.

[2]于振峰,李国岩.现代篮球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6-57.

[3]鲍东毅.篮球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9-77.

[4]刘晓华.对首都体育学院篮球主修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校报,200(41):74-76.

[5]尚晓霞,徐冬园.新世纪篮球教学的现状研究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9):171.

[6]卢炳坤.新课标下如何进行中学篮球教学改革[J].体育师友,2005(3):28-29.

第5篇

关键词:骨干教师;校本培训;“二型七环”模式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教师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中骨干人才的影响和带动,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然而,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经费困难,时间限制,针对性不强。而校本培训顺应了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宗旨,这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指向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因此骨干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中,我们根据“因材施训”的原则,对骨干教师的校本培训从模式类型Ⅰ到模式类型Ⅱ通过分层──研训──指导──定向──专修──独创──发展,形成了“二型七环”的骨干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拓展的广阔空间,并提供目标实现的可能。

一、“二型七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教师发展的需求具有多元化,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多样性。一方面,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各不相同,造成了教师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的素质或发展期望,包括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水平、知识与能力、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等又因人而异。这些个体的差异,要求我们按照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可供选择的培训模式。

二、“二型七环”模式构架

模式类型Ⅰ:分层──研训──指导──定向。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高级),目标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现代性创新型的骨干教师。校本培训运作的基本程序:分层建组,提出目标;分组教学,进行研讨;分类指导;教学技能综合考核;反思总结;各自确定发展方向。被评估确定为优秀层的教师可以进入模式类型Ⅱ的培训。模式类型Ⅱ:定向──专修──独创──发展。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增加专业特长培训和课题实验研究,目的是培养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校本培训运作的基本程序:分类定向专家指导专家研修(确定要点课题进行研修,或送培专修,或外出挂职锻炼)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独创的教学方式,并确定新的发展方向。

三、“二型七环”模式的具体操作

1.建立目标。我校对每位骨干教师提出了终身追求目标:“高尚的师德修养,广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业务专长。”面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又具体地提出了不同要求,从教龄上分“三年”、“六年”、“十年”三个阶段,从角色位置分“省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四个层次。并明确提出了各级骨干教师的具体标准。省级骨干教师:要有省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省级论文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同时要参加省级科研课题实验。市级骨干教师:有市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区级范围的获奖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或在市级教研范围做过教研教材介绍,有市级研究专题。区级骨干教师:要有区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区级范围的获奖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或在区教研范围做教材介绍,有区级或校级研究专题。校级骨干教师:有校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校级获奖论文,能在校内或教研组内做教材介绍或教学经验介绍,有校级研究课题,在区校科研验收中获一等奖。

转贴于 2.建立制度。如何从制度上保证研究,我校建立了新课程研讨制度,确定每周四下午第八节课程时间为“新课程教研日”,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还建立“校长课改讲坛”、“教育改革创新论坛”,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高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研讨课、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提供一个研究的问题等,举办教学开放周、学科教学观摩研讨。同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教研工作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的主要条件之一。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使教学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3.建立机制。在骨干教师培养中,我们对不同素质的教师,采取了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做法,坚持抓一部分、带一部分、促一部分的策略,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机制,即学校自培工作三级台阶制,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第一阶段,带教制。对教龄在3—4年内这一层次的年轻骨干教师,实行师徒带教制,学校挑选同组内师德优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务过硬的中年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与新骨干教师签订正式带教合同书,期约为一年,学校规定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听年轻骨干教师一节课,并认真分析讲评。年轻骨干教师每周至少听指导教师2—3节课,认真作好听课笔记,写好听课体会。学校还规定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全体教师都可以随时听课,与其研讨交流,认真组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汇报课,开展名教案、名课、优秀课件的评比活动,定期对他们的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等进行观摩、交流。一年后根据合同上要求逐项考核评估,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师徒双方予以奖励。第二阶段,帮教制。对教龄在六年内这一层次的骨干教师,为确保年轻骨干教师“断奶”后仍能在比较长的周期内得到全方位悉心帮助,继续实施帮教制。带教老师不再由学校指定,而由青年骨干教师根据所需自己选择,在得到所选择老师认同后再次建立帮教合同,一年一次。帮教制主要是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群体力量,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具体负责,通过加强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对这些青年骨干教师继续在组内加以培养、指导,做到“六个一起”,即一起分析教材,一起把握教材难点、重点,一起设计教案,一起试卷命题,一起听课、评课,在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上带着(或者说是“逼”着)青年骨干教师一起上。这种以校为本的研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促进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第三阶段,导师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各方面都成熟起来,逐步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有的已崭露头角,有的已成为省市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了。对已经成长起来的这一层次骨干教师我们要求他们打造品牌,既备课品牌、教案品牌、课堂教学品牌,从而促进他们的业务能力精益求精。

我校的张学春老师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建构了“数学科五环节”模式这一独创的模式,模式流程图如下: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考察中,我们留心观察,以“公平选优,以才取人”的原则选拔优秀的苗子(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再次实行导师带教制。指定学校师德优良、教学业务过硬、教科研能力较强的高级教师,全方位地对这些青年骨干教师悉心指导培养,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一会儿给教师讲,一会给学生讲,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表现出来。有的时候请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的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种全新的培训,构建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了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1—2年时间的指导培养,使之成为区市级乃至省级、国家级的骨干教师。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优化了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他们的工作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价值更能得到体现,他们的高层次需要更能得到满足。

第6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转变理念;敬业奉献;专业素养

我们以前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很辛苦,学生很无奈,教育却没有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教师准备很充分,搜集了各种资料制作了课件。在上课时,教师忙着不停的将资料、课件呈现出来给学生看,似乎给人形式多样、耳目一新的感觉,然却只是点到而已,有时却是与内容无关;教师满腔热情的上课,知识点、教材内容一点也不放过,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人在讲,一课下来老师喊累,学生不参与,学生没趣,无精打采。教学低效无效甚多。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有着深切的体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实现“有效教学”,做的很多都是“无用功”。“有效教学”理念是源于20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简单的说,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一种教学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转变这种状态使课堂教学有效呢?结合我自身的经验,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以前,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理念未改变,一直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未曾体现。教师只在课堂上把自己准备的东西有步骤的呈现给学生,或者是紧张的罗列讲述给学生,学生是否参与,参与面的大小,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否的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得到实现,是否有收获,教师没有去考虑,故而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无趣,课堂气氛围沉闷。可谓教学效果低效以至无效。可是现在我们教师渐渐树立了这样的新观念: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接受性学习,他们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表现出他们的主动性,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舞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也是从这一点出发,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效多了。而且现在我们提出了“30+10”的课堂教学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更合理化、有效化。

二、教师要培养为人师表、乐观的敬业奉献精神。

人们把教师这一行业比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的理解是因为教师这一行业比其他行业艰巨,付出的最多,干好这一行工作最为辛苦和艰难,因而也就成为最为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被学生关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比如以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礼貌,可是一段时间或一个学期下来,收效甚微,后来我借鉴托福幼儿园的方法,从自身做起,见面热情打招呼,放学说再见,我发现慢慢地我们班的学生也变得有礼貌多了,见到老师会问好,放学会和老师说再见,来学校时会和家人告别……教师的人格、榜样魅力无时不在学生心中展现,吸引着学生。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清晰亲和的语言表述,谦和关爱的举止,更是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老师应该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鼓励和关怀,并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当发现他们学习矛头不对、学习做事潦草不认真、行为习惯不好时,教师及时予以批评,帮助,纠正。培养他们充分的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每当我批改完学生作业,发现学生的作业错了,我会要求学生重新订正并及时检查,或者个别专门检查,常抓不懈,慢慢地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习惯就养成了。习惯养成了学生学习有进步了信心兴趣也就有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高了。特别是像我们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我们老师无私的爱。关爱孩子,视生如子的爱心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的。当然,这种关爱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技巧!这就使我们的老师必须要付出很多很多!必须要有乐观奉献的精神了,要比别人做的更多,没有奉献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三、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正如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一样。尤其是我们农村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素质又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惟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训练,加强学习,注意在实践中积累,总结,观察分析,探索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我觉得这也是我现阶段急需要做的。

四、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尽量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我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根据教学结果反馈显示,学生参与到其中的,学习的效果好很多。

五、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促使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中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样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课堂改革仍在继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通过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成为一群优秀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专职教师;临床护理教学;角色

临床护理教学是帮助学生将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及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须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临床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护理理论。因此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加大了临床教学的比重,基本上保证了[1]:①学时理论教学配合。②学时临床教学。而且率先实行了专职学校护理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配合一同带教,逐步与国际接轨。然而中国的护理实践状况又与其他国家有许多的差异,专职护理教师在参与临床带教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引起护理同行的一些困惑。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对专职教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

1教育者的角色

专职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对学生负责,保证学生圆满地完成教学计划是最重要的。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临床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目标,熟知课堂理论教学的要求和进度,善于利用临床的场景,熟悉每一位同学的特点,帮助和督导学生完成由理论到实践或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在临床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讲授、提问的教学技巧,更多的是运用讨论、解决问题的技能,而这些缺少教学经验都是难以驾驭的。我校专职教师在学生进入病房之前首先熟悉病房环境,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了解、选择可以作为教学对象的患者情况,以便在临床每天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前或实习后讨论,讨论的内容围绕实习的目标、学生负责照顾的病人的情况、病人的情况是如何与理论挂钩的、实践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护理干预的成效等等。我们认为专职教师的特殊作用就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做到博、深、精,同时要意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2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为使临床教学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安排学习情境,制订学习规则和程序,督促学生遵守纪律,评价学生行为,并实施奖励或惩罚。教师的领导职能表现在:正确分配学习机会,组织团队、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集体气氛,引导和指挥学生讨论、合作,使学习得以深入,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在每个学生小组的人员组成上,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能够使组员形成优势互补;认真安排和协调学生实践的机会;制定学生临床评价标准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考评、及时反馈给学生;个别学生的问题要个别谈心、交换意见。

3护理照顾者的角色

临床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护理照顾者的角色有时是重叠的,有时是分开的。临床教师作为护理照顾者需要参与到实践中去照顾病人或服务对象,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护理人员应该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采取行动。学生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教师的身教意义很大。因此我们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可服务社会和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教师们对此都是认同的。

4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

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临床教学老师、护士进行交往,教师应与各方面加强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专职教师要向临床老师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学习目的;告诉临床老师学生会做什么、需要学习什么、需要练习什么、需要见习什么;及时向临床老师反馈学生的评价。专职教师要不断征询学生对教学形式、内容、安排的意见、建议;了解学生临床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针对问题去协调各方面,不断完善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们常常反映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协调上。

5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色

专职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能够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教师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她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常常因为不能有效地帮助病患、技术操作不过硬、出现了差错等问题而倍受挫折[2],有的时候学生是将苦闷表达出来的,有的时候学生会流露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及时发现,大家一起商量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

6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所以教师在献出自己东西的同时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吸取东西,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不断地作出决策[3]:我该如何为学生挑选病人?如何创造学习环境?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教与学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同时作为护理专业人员,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临床护理的问题,积极与临床人员合作,开展护理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临床教师的主要角色还是教书育人的教育者角色和管理者领导者角色。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在目前临床教学中,专职护理教师角色的明确有利于与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临床带教老师更好地协作,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96-298

2李伯黍,燕国材,曹子方,等.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89-394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培新机制

一、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机制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政策层面。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工作自身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是一项科学而又严肃的任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应当掌握规律、特征及相关知识。逐步建立和完善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机制,应当依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培训的现状

首先,专业背景缺乏。现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一般包括:校级从事就业服务的专职人员、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学校专职教师或其他部门教职工。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而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和就业知识,难以符合工作要求。

其次,岗前培训不到位。有些学校无系统岗前培训,多数学校岗前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缺乏时效和现实性。岗前培训不到位的就业指导教师处理普通的就业工作尚可,但涉及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就业心理咨询、教学和理论,就难以应付了,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再次,在岗培训不足。就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以最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理论、就业技能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教师在岗教育和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在岗培训的次数少于每学年1次,培训内容也比较陈旧,无法满足就业指导教师的现实需求。

最后,实践体验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就业指导实践和体验,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就业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鉴于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的构成,其虽有较为丰富的就业理论,但缺少就业指导所必需的就业实践体验。部分培训含有一些参观和交流的实践环节,但功能单一,程度不深,效果不佳。

三、构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机制的途径

首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种类繁多,既有政府及相关机构组织的义务培训,也有社会及企业组织的付费培训。高校可结合自身情况,以提高层次,注重实效为原则,做好培训计划;做到点面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聘请企业家、政府官员、工程师、社会成功人士等社会各界人士来校进行交流培训。要以中、高级职业指导师等具有职业技能鉴定和学历证书的高层次培训为主,为就业指导教师的身份认定及岗位胜任力提升提供有效证明和保障。

其次,学校在选派培训人员时要有计划、分层次,根据学校、学院、年级辅导员所在的岗位特点来进行专门化培训,避免出现盲目重复培训;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研究能力和智力资源,做好专职、兼职等类型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梯度设计,要求广大就业指导教师做到就业指导和就业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此外,当今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就业指导教师只有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理论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再次,根据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单一与多元相结合、参与与体验相结合等理念和方式,发挥各类型培训的优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校内培训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结合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培训。校外培训使培训教师能够走出校园,深入到不同的职业环境,参加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人事活动,使培训教师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从而实现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的良好对接。

最后,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既要强调就业理论知识积累,又要注重就业实践的提升。特别是就业实践方面,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对一就业指导模拟等方式,使就业指导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了解就业技巧施用的时间、场合、方法,促进其就业教育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美颖,张益刚.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瓶颈”分析――从有效需求谈起[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