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精神的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体性。不断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和运动锻炼需要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动力,而只有能够真正促进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才能够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计划时都过于重视体育教学的工具性,忽略了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与程序化也使学生对大学体育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其主体精神也逐渐丧失。而人文精神的渗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开始关注、反思自身存在。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技术理性对人的统治,而体育行为的释放也充分体现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再局限于体育测量和比赛,还有健全的、进步的人文精神。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体育源自于劳动、军事和游戏,这也充分反映出了体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体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增添了大量的体育项目,也发掘出了更多新颖的体育功能。现阶段,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还局限于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方面,也有很多人将其作为社交途径,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实现健身、健全人格等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是在理解和认识学生本质的基础上开展的,其设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实际需求,以及促进体育本身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强调,在对学生身体进行科学、全面的利用和改造的基础上,还要对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以及对学生内心精神世界方面的引导给予充分重视,进而使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提升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逻辑是为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同时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体育教育事业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全面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际关系疏离、道德素质下降和信仰危机等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而想要这些问题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其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新颖丰富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还要将体育的人文精神,以及合作思想等内容融入到体育教育与运动锻炼的各个环节,并科学整合体育理念、精神,以及体育道德与规范,充分重视起对学生道德、人性和审美等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途经
1.转变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一直受到工具理性的束缚,而这种工具性与形式合理性也掩盖了大学体育的本真意义。因此,必须构建新颖、科学的大学体育理想,并将崇尚自由,以及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作为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时转变以技术和竞技为主的教育理念,摆脱锦标性的功力思想,并巧妙整合体育教育理念和人的自由与尊严。各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也不能局限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还要充分重视起综合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大学体育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逐步提升。
2.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还处于教师讲解、示范体育动作,学生模仿、练习的层次上。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却无法使大学体育的独特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制约了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只是一直在被动的学习和接收知识。而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往往注重的也只是学生运动技巧和要领的掌握程度,却常常忽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也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模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拔河比赛,并指导学生来示范动作,也可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全面提高。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懂得利用自身优势来弥补不足之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还要针对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及运动锻炼方式,进而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潜能得到全面发掘,也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另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与观念。同时,对于学生市场出现的一些厌学、抵触等情绪,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当的处理和引导方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4.开展新颖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体育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与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在体育竞赛者获得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运动特点,开展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进而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同时还要适当降低学生参与竞赛的门槛,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科学的锻炼。还要多开展一些女子运动会,并适当增加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跳绳等项目。不断提升女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力,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另外,还要适当的将体育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更新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各高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全民体育,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比如,可以设立体育俱乐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并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男生可以参加一些篮球、足球项目的俱乐部;而女生则可以选择一些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的俱乐部,让每位师生都能够获得自由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鼓励更多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锻炼,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关键词: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基金,用于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因此,获得基金项目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瞄准中医药行业科技发展前沿,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密切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向,紧紧围绕申报要求,根据医院科研规划和自身特色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相关领域科室申报,近年来在基金申报工作中成效显著,项目数稳步增长,在有力提高医院创新能力的同时,科研水平和实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本文详细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国家基金申报资助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地方医院获得国家基金资助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基金项目申报中标情况
就项目申报数量而言,我院从2006年的50项增至2013年的222项,提高340%;就资助项目数量而言,从2006年的2项到2013年25项,年资助项目数增加了12.5倍;就资助率而言,从2006年的2%增加到2013年的11%,提高近6倍。特别是近二年来,基金申报数和资助数均明显增长。具体见图1和图2。
图1近8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及立项情况
图1近8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基金获
资助经费的情况
就单从2013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总体情况而说, 2013年共申报2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2012年相比,增加79%,与2011年比,增加212.7%;从获得立项数看,我院在2012年可喜的突破性地获得25项立项,是2012年的1.14倍,是2011年的2.77倍;2013年度获得立项其中面上项目10项,青年项目15项,资助经费总额达1052万元。近两年来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八处是我院获资助项目的主要来源,从资助项目的类别看,主要为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第二临床医学院,在历年来占学校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量中的比例也是逐渐增加。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获立项19项,我院占其中2项,但在短短的7年间,我院在2013年度获立项25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共73项成功立项,占34.2%,具体可见图3。
图3近8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及我院国家
自然基金立项的情况
2 讨论
我院能在近年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立项中获得硕果,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2.1勇于打破科研人员的畏惧心理,建立信心,并且有效调动全院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早动员,早准备,实现2012年申报项目数翻番,2013年持续增长。在前一年底我院开始筹备举办经验座谈会,让成功获得立项有着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与临床科研人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解读下一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在座谈会中,准备申报者不仅获得了撰写标书的技巧,更树立了信心,形成的榜样效应使很多科研人员打消了畏难恐惧心理,让他们能够和基础研究人员一起合作,互相学习,积极申报。
2.2 在申报之前多次邀请专家作科学基金申请辅导报告,认真解读基金的申报指南,以便申请人了解基金申报要领和程序。另外,我院还组织专家对各申报书进行审查,根据标书的内容,提出修改的意见,为课题组解决实际困难。院内科研人员根据修改意见重新修改后申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自然基金申报书的质量。
2.3 除了前期的部署和长期的积累,高度重视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在申报过程中,又采取预申报的措施,不仅在申报书的内容上,也在申报程序上给予课题组支持和帮助。在对申报书审核的过程中,我院科研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要求,逐字逐句审核,严格把关,院内初审分步进行,每份申请书内容均经过评审专家的修改和完善,并经多层形式审核,即申请人、科主任和我院科研处管理人员审核。
2.4 笔者认为近两年的医院在国家自然基金中标数翻番的原因离不开领导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储备。对于一个单位而言,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该单位平时的技术储备和工作积累。为加强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的工作积累,我院设置专项经费成立“院内专项”计划以及科研团队、公共实验室服务平台,旨在发掘科研潜力、扶持创新性研究、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此项工程对提高国家基金中标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题的推进工作,我们发掘了一批具有科研潜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增多是我院近年来基金中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锁骨骨折;肌间沟;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锁骨骨折手术治疗成为一种常用方式。关于它的麻醉方法,可以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单纯颈丛法或臂丛法,肌间沟+颈浅丛法。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男,48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均为锁骨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下简称Ⅰ,Ⅱ组。Ⅰ组采用肌间沟法,Ⅱ组采用肌间沟+颈浅丛法,术前禁食禁饮8h,入手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ECG、BP、SpO2。
1.2方法
1.2.1肌间沟法 患者平卧,去枕,两肩平放,头转向健侧,双臂靠身侧,常规消毒,采用三指定位法,左手示指置于胸骨上窝,中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间隙,食指置于锁骨头向外滑,即入锁骨头和前斜角肌间隙,食指再向外滑,越过前斜角肌即滑入上窄下宽的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隙,选此间隙顶点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然后针尖向内向后,直到出现突破感或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然后注药2%利多卡因:罗哌卡因(119.2 mg)1:1 15-20ml药物中加20万分之一的肾上腺素。
1.2.2肌间沟法+颈浅丛法:先作肌间沟法,具体操作方法同上,肌间沟操作注药完毕5~10min后,患者无特殊不适,然后行颈浅丛法,具体操作:患者保持肌间沟法,常规消毒,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垂直刺入,刺入深达筋膜下,针尖指向足侧,回抽无血,注药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 5ml以阻滞锁骨上神经为主。均于麻醉10~15min后开始手术,术前5min给氟芬合剂2ml。
1.3麻醉评价标准 优:术中患者无疼痛感觉,无需再加用镇静镇痛药。良:患者微痛,需加用适量镇静镇痛药方缓解。差:患者疼痛感严重,辅用镇静镇痛药不能完成手术,需加用其它麻醉方法(术中加局麻或给丙泊酚等静脉全麻药)。观察麻醉效果的同时还要观察各种麻醉并发症,尤其对呼吸、循环的干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身高呈随机分开,麻醉效果见下表统计,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而麻醉效果Ⅱ组明显优于Ⅰ组。见表1。
3讨论
锁骨骨折以往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单纯颈丛或臂丛法。局部麻醉由于阻滞不完善,给患者带来痛苦,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而且局麻药用量大,易产生局麻药中毒反应;全身麻醉用药管理相对复杂,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较大,且费用昂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单纯颈丛或臂丛阻滞范围局限,当然如锁骨外1/3骨折或肩锁关节骨折,单纯用肌间沟法即在肌间沟顶点行使麻醉是基本可以完成手术,但锁骨中内侧也是阻滞盲区,麻醉效果差,需加用静脉全麻药,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使得麻醉医师的术中管理复杂化。而锁骨及皮肤受颈丛和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因此锁骨骨折麻醉是比较困难的。颈浅丛包括4支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它们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其中锁骨上神经(C3~4)向下分为内侧、中间、外侧,三支越锁骨表面,分布于胸前、臂上部、三角肌上部的皮肤,因此颈浅丛时可以阻滞锁骨上神经为主,臂丛神经包括C5~8合并部分C4和T1,支配臂部组织,也支配肩部和锁骨深面部分组织,两者同时阻滞可用于锁骨手术,并且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当然作肌间沟加颈浅丛法麻醉需定位准确,操作精细,预防椎动脉损伤,高位硬膜外阻滞、全脊麻、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另外肌间沟法用利罗合剂,颈浅丛用利布合剂,优于单纯用利布合剂,减低了药物毒性作用,阻滞作用时间较长,安全范围较大,易于管理,能充分保证
手术的顺利进行,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肌间沟+颈浅丛法是一种简捷、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7.
[2]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41-442.
论文关键词: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0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内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先后经历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建设阶段。目前,电力信息化呈现出基础设施齐备、数据庞杂、应用广泛等特点,已从量化范畴提升到质的高度。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评价和管理,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实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何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何种指标来科学评价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电力行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正式。通过构建科学、实用、有效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具有学习、记忆、归纳、容错及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科学、有效、客观地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和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1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的原则
(1)简明科学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明确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与指标间的关系,避免无关的指标列入,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应适宜。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则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问题上;而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充分反映和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与使用情况。
(2)公正合理原则。即评价指标应能客观、公正、合理地体现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动态性。
(3)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含义明确、可靠,数据易于收集,可供不了解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人员进行操作与应用。
(4)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一定的定性指标。评价指标尽可能以定量指标为主,但全部采用定量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情况,所以要辅以一些描述性的定性指标。
1.2指标体系的内容
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3个层次来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技术水平、IT管理能力、IT持续发展能力等五大方面构成,如表l所示。
1.3指标值的确定及归一化处理
在上述55个三级指标中,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之分。根据指标的评价准则又可分为3类指标: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和优化指标。由于不同的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之间又由于量纲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为了便于最终评价值的确定,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正规化处理,以便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考虑神经网络训练的收敛问题,对所有指标分3种情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有工程建设情况、信息安全措施、信息安全制度的完善程度、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职工IT素质等。这些指标的评价值采用专家打分的办法进行评价,取值为0.0~1.0之间。
(2)正向定量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包括:设备的运行率、安全运行时间、物资供应保障率、劳动生产率、网络覆盖率、联通率等。因这类指标越大越好,故选用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大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负向定量指标。是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平均响应时间等。这类指标是越小越好,因此,选取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小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优化指标。是指标具有一个最优的取值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的指标,包括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该指标如果太大说明企业在信息化投资建设中将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如果该指标值很小则说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发挥有限资本的价值。一般该指标取40%~60%比较理想,然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
(1)有量纲向无量纲的转化。采取一种二次抛物偏大型分布的数学模型描述:
(2)无量纲指标的处理。采取线性递增函数进行描述:
2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记忆和处理的方式,设计出的一种具有人脑风格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可广泛应用于预测、分类、模式识别和过程控制等各种数据处理场合,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更适合处理模糊、非线性和模式特征不明确的问题。
BP神经网络是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网络可分为输入层、中间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中输入和输出都只有1层,中间层可有1层或多层。同层的网络结点之间没有连接,每个网络结点表示一个神经元,其传递函数通常采用Sigmoid型函数。每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有一个加权系数W,它可以加强或减弱上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这个加权系数通常称为权值,修改权值的规则称为权值算法。建立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的专家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确定网络权值。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权值确定、结构稳定后,就可以处理新的数据,给出相应的输出。
2.2基于BP网络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学习过程
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中,输入层包含55个神经元,分别接受55个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三级指标的样本数据输入;中间层包含26个神经元;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就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相应的BP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神经网络各层的初始连接权值是任意的,必须先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实际输出与期望值的偏差尽可能小。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将学习样本的真实值与网络输出的误差反向传播到各层的神经元,采用梯度下降法不断调节各层的权值,减小因权值带来的偏差,从而使训练样本真实输出与网络输出的误差控制在设定的0.001误差范围内。具体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如下:
(1)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求,提供训练集。选人对网络输出即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三级指标x1,x2,……,x55作为输入自变量,以此确定输入节点的个数(本网络有55个输入节点);
(2)进行初始化。置所有权值为随机任意小,给定学习精度£一10,目标误差为0.001,读入网络初始权重及学习样本。这里可通过对电力企业300名职工开展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前100组记录(样本序号为1~100)作为神经网络辩识模型的训练样本;
(3)按BP算法训练网络。学习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4)判断学习精度是否达到要求,如达到转入下一步执行;否则返回上一步继续学习;
(5)储存并输出权值。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测试(采用10个样本记录为例),输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终评价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采用BP神经网络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辨识,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结点数分别为55×26×1。根据经验和试验,前100组记录用作学习样本,作为训练神经元连接权值用,学习精度£=1×10;后10组(样本序号为291~300)样本作为测试检验用。经过反复多次学习,其学习结果(测试)如表2所示。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教学探索
高中体育教育不仅是通过训练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另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体育精神的价值
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展现体育风貌、体育心态和体育期望的文化,是体育运动的支持和精髓,而体育课中除了技能知识的传递,体育精神的展示也有非常巨大的价值和作用。首先直接影响着学生人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展现。其次影响着比赛的状态和境界。再次是体育和其他社会范畴进行互动沟通的桥梁。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格发展、知识积累、身体素质、爱好兴趣都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们是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否能与他们形成良性互动,不仅和他们的知识教育息息相关,更决定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不仅是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的课堂,另外还是他们形成互动,接触社会的契机。体育活动不仅与人的身体有关,而且和人的精神世界密不可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人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意志得到了磨炼,勇气被激发,激情被唤醒。①体育精神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这非常紧密的联系,将给予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资本。
二、体育精神的培养
1. 树立体育精神教学的意识
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以量化的体育技能的达标作为教学目的。要让体育精神在课堂中发挥其价值和意义,那么就要在理念上重视体育精神的呈现。所以首先要充分认
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到体育精神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价值,淡化运动技术规范教学,突出强调体育对人的意志、精神、道德和人格的影响,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加强意识,重视体育精神,是在教学中呈现体育精神的前提。
2. 改进教学方式
要在教学中呈现体育精神,这就需要老师们有创新思维,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让体育精神进行有效的传达。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融入对体育精神的讲解,比如,篮球课的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些课堂仪式让课堂中的人文氛围更加浓厚,通过一些趣味活动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体育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再有通过在体育课堂上发现体育精神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整个班级体育文化的确立。最后的课堂的评价上,除了对学生们的运动技能,所学知识进行评点之外,还要注意对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所展现的体育风貌进行评价,比如学生的体育态度,是否对学习过程中积极向上、斗志昂扬;团队协作情况,是否在运动过程中和其他同学积极配合,主动关心他人;体育风貌,在运动中是否展现出青年人坚定的自信和热情。
3融入教学评价
首先要让体育精神的呈现形成深层次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课堂中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体育氛围,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融入对体育精神的评价。老师对体育精神的呈现效果,学生们的精神面貌状态都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评价。老师能否在教学中贯穿体育精神,学生是否领悟了体育运动为我们带来的精神内涵,这些评价的生成将有助于形成教师呈现体育精神的动力。
三、结语
体育课是传递育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中牢固树立传递体育精神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传递体育精神的的手段,在教学评价系统中融入对体育精神呈现状态的评价,都是提升体育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体育精神的呈现,体育文化的形成都不是一种简易的过程,不能依据理论的传授、技能的教授让学生们领会体育精神的内涵,而是需要真正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有方法的、形成体系的进行体育精神的呈现,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在体育课中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体育风貌,在参与或者观看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形成端正的体育期待。
【参考文献】
[1]张冬雨.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26-27.
[2]吕晓标,程正良.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9-50.
[3] 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 世纪桥. 2009(15)
[4] 刘强.浅论中国的排球精神[J]. 华章. 2010(12) [3] 李凤梅,朱海涛. 生态化体育的价值探求[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5]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05)
注释:
关键词 长跑教学 中学生 培养 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怎样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而长跑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基本的内容,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其更大的教育价值。本文在对上塘中学体育课的长跑教学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体育精神与长跑教学相结合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究和研究。在中学长跑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的发展学生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应是中学体育教育思考的重点,更是中学长跑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资料表明,在体育教学中,普通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这种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普遍现象。本文研究的特点是针对长跑教学培养目标的现状、发展及与体育精神培养相结合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塘中学初一级参加长跑课5个班级的学生,长跑男队,和长跑女队。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教学资料,对现行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精神培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2)访谈调查法:与学生和教师分别访谈,并将意见分类归纳;(3)问卷调查法:在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287份有效;(4)观察法: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在体育精神教育后的表现,结合访谈,为研究课题提供事实材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精神在长跑教学中的表现
2.1.1长跑教学的文化现象
长跑最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体育精神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互相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的思维空间,主动去创新的能力。这种教学理念,将使教师从中心的位置上退出,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学长跑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要集中在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焦点上,不容动摇。
2.1.2体育精神的核心表现
体育精神核心内容只有两个,一是体育状态的“全力以赴”,另一个则是公平竞争。而其它方面精神品质的体现,则是这两个核心内容所派生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所反映的体育精神。把体育精神作为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培养教育,是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精神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的一种方法,在现代社会体育体质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体育教育培养目的的最终目标。中学生投入长跑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长跑教学的功能和特点非常符合体育精神培养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看体育教师如何去引导、去运用、去挖掘。
2.1.3长跑教学对学生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长跑教学要求参加者身体力行,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注重体育精神对人格教育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长跑教学的文化现象
2.2中学生对长跑课态度分析
2.2.1中学生对长跑课的兴趣分析
对长跑课兴趣与目的分析对在校中学生300人(男生174人,女生126人有效收回问卷287份)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长跑教学课程兴趣认识程度有不同看法,大多数学生对长跑课程、教学及课余锻炼的等诸方面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
调查发现,由于男女生年龄和生理、心理及遗传等特征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更喜欢长跑运动。有长跑方面才能和稍有长跑基础,先天体质优于他人的学生相对比更加喜欢长跑课。调查结果表明,长跑运动在中学收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喜欢,所以在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2.2中学生参与长跑课的目的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如表2),体育课的长跑教学有它特有的优势,51%的同学认为上长跑课的目的是心情愉悦,而且长跑运动本身带着很强的竞争和集体游戏性质。它的技术动作也具有开放和对抗特征。从长跑运动的开展来看,它的娱乐性和对抗性比规范性突出的多;从长跑运动的发展来看,它的变化多端和激烈对抗更能吸引人。作为一种影响他人锻炼身体的手段,进而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致于更好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也要求体育教师找到适合的方法来教授长跑课,如采用游戏、语言讲解、提问相关体育精神方面的问题。
2.3长跑教学对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分析
2.3.1可以提高交际能力及个人荣誉感
从长跑运动的开展来看,它的娱乐性和对抗性比规范性突出得多,它的变化多端和激烈对抗更能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教学生游戏为主的方法用来激发他们对长跑运动的兴趣和学习长跑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把长跑作为自己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而长跑运动的开放性和集体性更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比如采用游戏、语言讲解、提问相关体育精神方面的问题。给学生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等等。调查发现(如表3),大部分同学认为在长跑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增进了与身体同学的了解,如果体育教师能够不断地挖掘长跑教学丰富育人的教育价值,相信喜欢上长跑课同学的比例还会更大。
2.3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发展其个性
在长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教授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在整个课程中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中让学生独立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让学生真正的能在课堂中体验到,体育精神给他带来的真正乐趣。
2.4 在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途径
2.4.1 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体育精神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培养的途径除了可以利用课堂外,还有很多途径。如课外配合,抓好课间操、课外活动的各项工作以活动课、课余训练、竞赛活动为基本途径。利用风雨课或专题讲座形式,讲授体育文化基本知识。以优秀运动员体育精神的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向优秀运动员学习,使体育精神在每个学生身上有所展现。如马拉松跑、橄榄球比赛、拳王阿里、刘翔的故事等。可组织一些如何树立信心,残疾人运动会的启示,冒名顶替该不该发生,像叶乔波、邓亚萍学习的讨论。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2.4.2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
实践和组织参观不同级别的长跑赛事,积极引导学生用体育精神鼓舞自己,激发他们的创造意思和拼搏精神,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教育环境,利用各种游戏和比赛,让他们通过运动实践在游戏和比赛中体验到成功挫折,对各项体育的体育精神内容加以感受,使体育精神的认识得到升华。
2.4.3 体育精神的展现普遍存在各种体育活动之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扑捉教育契机,对同学身上的体育精神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教学中穿插适当的比赛和定期考核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他们懂得什么是顽强拼搏,什么的公平竞争。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并常与学生同辈的体育精神事迹作为教育素材。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体育精神的表现:包括友谊精神、公平竞争的精神、遵守规则的精神、敢于胜利的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等。(2)长跑运动的娱乐性、友谊精神、竞争性、敢于胜利的精神及勇于承受艰难困苦的精神等都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学生十分熟悉并且感到很亲切,也很容易让学生接受。(3)实现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3.2 建议
(1)体育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的体育文化教育因素。长跑课技术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主要实践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体育精神充分地展示出来,使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育时机,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教学中穿插适当的比赛和定期考核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他们懂得什么是顽强拼搏,什么是公平竞争。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长跑运动的社会文化意义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 叶澜.重建课堂价值观[J].教学研究,2009(5).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行为都有了不同
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毋庸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要求。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忽视,应该用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一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要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相互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地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不断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辨证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智慧、技巧、靠实力、靠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