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血压的防治

高血压的防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血压的防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血压的防治

第1篇

[关键词] 高血压防治;临床表现;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a)-157-0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1]。了解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并发症的情况,对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总结2007~2009年我院收治的216例高血压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源自2007~2009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216例,男168例,女48例;年龄28~79岁;首发高血压病患者34例,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者24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15例,肾功能不全3例。组内病例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2]。

1.2方法

1.2.1非药物治疗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戒酒,减轻体重,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轻精神压力和避免抑郁。

1.2.2药物治疗①利尿剂:氢氯噻嗪片,口服,25~100 mg/d,分1~2次服用,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适用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可单独用,并更适合与其他类降压药合用。②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口服,10 mg/次,3~4次/d,可单独使用或与利尿剂合用。剂量应逐渐增加,日最大剂量200 mg。适用于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③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口服40~80 mg/次,3~4次/d。如无效则停用,考虑用其他药物或措施;有效后改静滴,静注,5~10 mg溶于葡萄糖液20 ml,缓慢静注。此类药降压迅速,作用稳定,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口服,12.5 mg/次,2~3次/d,按需要1~2周内增至50 mg/次,2~3次/d。适用于各种程度高血压,尤为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并发症的患者。⑤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初始剂量为睡前服用1 mg ,以尽量减少首剂低血压事件的发生。1周后,每日单剂量可加倍以达预期效应。常用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2~10 mg/次。α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明确,要注意低血压的发生。以上药物均在院期间服用至血压稳定。

1.3高血压病的预防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避免抑郁、忧伤、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饮食要合理科学,选择低胆固醇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牛奶、豆制品、鱼类等,要限制钠盐摄入量,每日用盐应控制在5 g以内。戒烟、戒酒,因为吸烟能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长期饮酒会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引发高脂血症,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常血压的波动。要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每天从事一些户外活动,并持之以恒。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但运动量不宜过于激烈,尤其是老年人[3]。

2结果

除2例患者住院过程中发生脑血栓形成致残,1例患者出血量大拒绝手术而死亡,经治疗,患者血压基本达到目标水平,情况稳定,病情好转。

3讨论

高血压的定义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4]。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划分并无明确界线,高血压的水平也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人为界定的。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标准,非药物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即诊断为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有[5],①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②摄入食盐较多者是一个突出人群,这类人患高血压病的几率较高,这是因为高钠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有助于降低血压;③胰岛素抵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而糖耐量有不同程度的减低;④其他:肥胖、吸烟和过量的饮酒,精神紧张,遗传因素等。

临床表现和并发症[6]如下:通常起病缓慢,可有头痛、眩晕、气紧、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血压持久升高,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例如,高血压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使头痛头昏加重,一过性失明,半侧肢体活动失灵等,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以恢复,也可以发生脑出血。对心脏的损害先是心脏扩大,后发生左心衰竭,可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当肾脏受损害后,可见夜间尿量增多或小便次数增加,严重时发生肾功能衰竭,可有少尿、无尿等症状。

综上所述,在原有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临床表现的阐述和防治理念的提出,给有高血压倾向的人群提前敲响了警钟,提出了预防的措施,同时也对那些已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规范了合理的治疗原则。目的是使得人民大众对高血压及其后果有着深度的认识,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海霞,赵兴胜.高血压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2):156-157.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2):16-18.

[3]李晓燕,王吉荣.健康教育对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8-20.

[4]罗秀玲,唐真明.氯沙坦钾片治疗重度原发性高血压病6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56-57.

[5]王惠敏.原发性高血压西药降压后的中医药治疗[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186-187.

第2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降压治疗的益处主要来自于血压降低本身。降压治疗能减少卒 中事件35~45%;减少心肌梗死20~25%;减少心力衰竭50%以上。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结果 提示;血压降低程度越大,心血管风险降低越显著。

1 我国高血压治疗及血压控制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和干预越来越 全面和完善,抗高血压药物越来越多。但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居高不下,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 制率依然很低。2002年卫生部10月12日公布的全国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报道:目前我国有近 1.6亿高血压患者,较1991年增加了7千万,而高血压的治疗率为24.7%,服药控制率为24.7%,人群血压控制率仅为6.2%。治疗率和控制率虽较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时12.1%、2.8%有所改善,但血压控制率的改善速度却不尽人意。

1.2 高血压社区防治现状:我国以社区为基础,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脑血管病综合 防治已进行了27年。1969年阜外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第一个人群防治基地,70年代各 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的基地,80年代至90年代初,以国家“七五”、 “八五”攻关课题形式,国内20个单位协作,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 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90年代初北京、上海、长沙进一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防 治,1995年世界银行卫VII贷款健康促进子项目在我国7市1省启动。1996年卫生部制定了《 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后,从1997年起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 、浙江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长期存在,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高 血压的防治策略,探索提高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的关键。

2 提高高血压治疗率的关键是社区全人群管理

2.1 高血压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未治疗的高血压 患者中91.5%不知道自己的血压状况,8.5%是由于不重视而不就医。1999年我国大中型医 院门诊高血压抽样调查:治疗率为70.0%,治疗控制率为33.0%;2004~2005年全国9省市1 0家二、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高血压患者调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率为83.4%,控制率达62 .4%,提示我国高血压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健康状 况而未就医,10多年前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曾作出了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的要求,并 号召3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测一次血压,承担这项任务的主体是各级医院,但医院只是一个坐 等 病人上门就诊的医疗机构,10年过去了成绩甚微。另外,由于高血压没有特异的症状,很多 患者在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增高,多数患者不主动就诊治疗,也成了高血压治疗率低的主要原 因。

2.2 必须重视并加强社区人群防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流行是个群体现 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 防治。大量调查显示经过社区有效的规范管理,高血压的治疗率可达60%以上,若进行全人 群的管理,高血压的治疗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到90%,社区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为每位居 民建立系统的健康档案,其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调查、血压及身高体重测量,若条件许可还可 进行必要的血糖、血脂等检查。通过将检查结果反馈,可使不知道自己健康状况的高血压患 者(约占高血压人群70%)知病就医,同时提醒知病不就医的高血压患者(约占高血压人群6%) 接受治疗的重要性。

社区防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和适宜的卫生技术,利用社区医院方便、经济、连续 的服务特点,临床的医疗服务与预防相结合,改变大医院坐等病人上门就医的诊疗模式,变 被动治疗为主动防治,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不仅可以迅速 提高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率,同时也相应提高了控制率。在我国第二届“21世纪心血管病 防治战略论坛”上,专家一致认为,高血压病仅仅依靠医院门诊治疗远远不够,必须重视并 加强社区人群防治和对患者的管理,改革和建立起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社区人群终身全程服 务、改变社区人群的被动就诊为主动预防的模式,以适应社区庞大的高血压患病群体和心血 管病的防治需求。

3 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关键是社区综合防治

有资料报道我国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率为20%~30%,而人群血压控制率仅为4~8%, 我国高血压的控制仍然处于极低水平。

3.1 血压控制不住的原因:血压控制不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调查 显示血压控制率与相关行为方式、确诊时血压水平、病程、文化程度、户口类型、从业状态 、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相关;而年治疗费用、就诊医院级别、就诊次数、是否存在合并症 、所享受的医疗保障形式等因素对血压的控制率没有影响。

从患者角度上说,确诊时属轻度高血压、正常体重、生活方式健康、病程较短、文化程度较 高、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较高,目前尚未发现合并症对血压控制的明显影响。说 明不论是否出现合并症,高血压越早得到治疗,效果越好。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意 识是提高血压控制率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政策角度来看,享受公费或劳保医疗的血压控制率(40%以上)要明显高于自费患者(20 %);而在不同级别医院就诊、服用降压药物的费用对血压控制率的高低未发现存在必然的联 系,说明血压控制率的提高并不依赖于昂贵的医疗费用、高尖的医疗技术条件及专科医生。

从药物治疗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外专家已逐步达成三点共识:①降压治疗必须达到目标血压 ,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②7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或2种以上 的降压药才能使血压达标,如血压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以上,开始治疗时即应考虑2种降 压药;③为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推荐使用长效降压药(T/P>50%)制剂,每天服用一次, 还可防止清晨血压剧升,达到平稳降压。

3.2 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社区综合干预(包括:定期随访、危险因素 监测、健康教育、合理用药指导、信息化动态管理等)可改变患者的自身影响因素及弥补环 境政策的不足,在提高高血压控制率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由于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综合治 疗的疾病,这就决定了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并不是在大医院内,而是在社区。有文献报告通过 社区1~2年规范的管理和综合干预,高血压的控制率可以达到60%,即使是农村也可达56%。 也有报道若社区管理的好,社区的血压控制率甚至可以高于三级综合医院门诊。

社区综合干预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医护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尤 其是专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基层医生是社区高血压防治的中坚力量,只有社区医生才能完成 高血压的检出、治疗、随访、监测及信息化管理等完整的系统工程。因此提高基层医生的综 合素质(知识更新、管理能力、诊治水平),增加病人的信任度,也就成为提高高血压控制率 关键的关键。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历经了从数百人群到数十万人群的综合 管理;从只管理高血压患者到管理社区全人群(包括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及多病 种(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管理;从注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 监测到重视提高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从专家以科研、项目为实施手段到以政府 为主体的多部门合作的一体化管理;从普及健康知识着手到提高社区基层医生的专业知识及 管理能力为重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迈进 。

第3篇

【关键词】 高血压;Hypertension

1 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因素

1.1 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1.2 食盐: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0g/日发病率30%。

1.3 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1.4 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1.5 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2 高血压的防治

2.1 增加高血压预防工作的投入:政府部门首先应考虑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并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把医学工作的重点由治疗转向预防,制定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来预防高血压。政府和卫生部门应联合制定并实施一个适合我国的高血压健康教育计划,同时加大广大农村地区高血压预防的投入。

2.2 医学教育要强调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顺应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教育应加大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教学内容的比重,增加心理、照料服务的内容,为高血压的预防打下基础。同时高血压工作者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时刻关注高血压预防工作的进展及高血压预防观念的转变,定期对社区医生进行培养教育,把这些知识和观念传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的高血压预防意识,加强他们对高血压高危人群的关注,鼓励他们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依靠社区医疗服务系统,预防高血压:在发挥大医院、大医疗中心作用的基础上,主要依靠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来预防高血压,在农村和城市建立适合国情的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在农村建立三级医疗网,利用这些组织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普及高血压预防知识,推广高血压自我测量,帮助高危人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3 健康教育是高血压一级预防的重点,针对整体人群的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知情率,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通过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教育,全面展开高血压预防的教育,在血压升高之前的非常早期预防高血压。对高危人群的教育则重提高他们对正常高限血压危害的认识,逐步改变其生活方式:饮食习中,应注意限钠,减少咖啡因的消耗,以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适当增加钾、钙、镁的摄入;建立不受烟草、酒精侵害的生活方式;参加体育锻炼,控制并减轻体重;控制紧张情绪,形成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随年龄增长血压升高,降低发病率。

2.4 预防并发症,高血压二级预防的重点在于对已患病个人或群体进行系统、有计划、全面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逐步降压,把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兼顾其他危险因子的治疗,提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高血压初、中期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但已升高的血压无时无刻不在损害着病人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非常低,因此提高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期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把血压控制在正常以内,是高血压预防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同时应忠告病人,因间断服药引起血压波动比不服药的危害更大,帮助病人树立终生服药的信念,养成每天服药的习惯,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结合,保护靶器官免受损害。

2.5 推广高血压的合理用药:一是为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二是治疗方案要易于支付,有较高的效益一费用比。利尿剂效果可靠,价格低廉,副作用小,可作为大部分病人的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血管保护作用,且格外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只是费用较高C27。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紧张,因此提倡合理用药,以便能在更广大的范围展开高血压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刘治全.盐与高血压.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280

第4篇

1高血压病防治教育的方法

根据当前高血压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高血压病防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以往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主要在高血压的检出、评价与治疗上,这样做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外专家相继开展了对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并认为一级预防是可行的。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提出以下教育方法。

1.1承担教育的人员可以是医院、疗养院各临床科医生、药剂科药师以及各科护士。他们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高血压的检测和治疗,有关问题的咨询、宣传教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和用药注意事项等。

1.2教育方法在疗养员疗养期间可以采用集中讲座形式,如知识宣讲、看录像。个体化教育针对个别疗养员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门诊咨询和组织随访,药房开设药学服务窗口提供药学信息服务,以保证药物治疗取得预期效果,减少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3教育对象包括高血压患者及其随员家属(含子女),因为有些老年患者及其老伴年老体弱,记忆力、智力、反应能力均减弱,所以子女参加受教育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观察血压、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和处置。与此同时,还应视情况选择一些单位,对全体人员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血压病防治教育的内容

2.1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随着国内外专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1999年WHO/ISH再次统一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新的诊断标准是考虑血压升高的水平,合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预后为着眼点。这些新观点尚未被高血压病人所掌握。所以应该用新观点、新标准强化人们的认识和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治知识。

2.2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高钠饮食、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过量饮酒和吸烟等),可以避免和积极去除易患因素,达到防治和减少高血压病发病率的目的。

2.3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因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加重了病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治疗的复杂化,同时降低生活质量和增加病死率。所以应使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4定期查体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查体以便指导用药,发现并发症和新疾病时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恶化。

2.5改善生活方式了解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病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少量饮酒、控制高热量饮食、低钠饮食等,以便减慢疾病的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6合理用药了解高血压病的常用治疗药物的类型、药理作用和副作用,以便正确联合用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以及高血压病要终身降压治疗,规律服药,用药种类不宜频繁更换等,使病人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2.7治疗目标控制血压的理想水平目前也已更新。因此让病人掌握何谓血压理想水平,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和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降至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8心理治疗高血压病人也应了解当前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紧张、焦虑、烦躁、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密切相关。因此,要祛除一切心理压力,才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06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日益竞争激烈的生活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的患病率在逐年增高,以及基层群众和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的匮乏,一些高血压病患者失去早期诊治的宝贵机会,最后导致重要脏器的损害,给自己、家庭、单位、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呈现出低龄化、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的趋势。基层医生是接触高血压病患者最早、最多、最广泛的医生群体,所以早期宣传,合理用药,规律生活,健康饮食等因素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以下是防治措施的几点探讨。

合理服用降压药物

正规的长期的和规律的服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针对患者血压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定期监测血压 及重要脏器的生理、生化指标和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对其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

健康饮食

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莫暴饮暴食。体重减轻血压也会下降,所以要控制体重。

限制食盐的摄入:食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食盐过多可使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另一方面,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高,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高,使血压升高。因此,限制食盐的摄入能够降低血压。

低胆固醇饮食:血液中的胆固醇过多,可引起动脉硬化,使血压升高。每人每天食用胆固醇的食物应300mg以下,尽量使用植物油,尽量避免使用动物脂肪、内脏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适当蛋白饮食:高血压患者每天蛋白的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g为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的瘦肉、鱼类、奶类和豆制品。

补充足量的粗纤维,维生素和水分:高血压病人应多吃蔬菜,提高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能促进脂质代谢,尤其是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加血管弹性,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高血压的发展。每天饮用一定量的温开水,可调节血液黏度,净化血液。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人群高血压的有效手段:①宣传:基层医生可以开展基层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办专栏、讲课培训、播放录像、板报等形式定期更换高血压病防治教育材料。②巡视:基层医生每个月到高血压病患者家庭进行巡视,测量患者的血压,给予面对面的咨询指导,教会患者控制盐、糖等的摄入,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原则,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值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运动量。

戒烟酒

酒精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输出量,间接增加肾素释放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增高,长期饮酒导致心肌细胞损害,使心脏扩大导致心肌病,而烟中“尼古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运 动

运动可以使心跳减慢,增加心脏泵血的效率,扩张血管,从而使高血压的人的血压降至正常血压。

讨 论

第6篇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梗患者与高血压有关,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

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部分省市,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5%。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其中,1.3亿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不知晓”);在“知晓者”中,有3000万人未治疗;而在治疗者中,约3/4未得到良好控制。由此可见,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诊治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二、新定义: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新指南强调,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病。目前,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1个、2个、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分别占11.6%、36.1%和35.5%。高血压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比例较高:合并蛋白尿者占11.8%,合并血肌酐升高者占11.1%,合并左心室肥厚者占23.6%,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者占10%~25%。因此,防治高血压应具有“整体观念”,要早筛查、早评估、综合干预。

三、新部署:强调“预防为主,战线前移”

新指南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高血压的进展、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危害,并降低高血压的病死率。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五大目标是:少吃钠盐――每人每日6克;控制体重――体重指数

四、部分修订危险分层指标

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去除了“C反应蛋白”,增加了“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在靶器官损害中,增加脉搏波速(PWV)、踝臂指数(ABI)和内生肌酐清除率(EGFR)。腹型肥胖的腰围指标修改为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由于糖尿病已经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故新指南将其纳入临床疾患项目中。

五、强调规范测量血压,推荐家庭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新指南强调,要用经国际标准验证的血压计,诊室宜推荐使用水银柱血压计,家庭自测宜使用电子血压计,并强调应用上臂式血压计。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是目前常用的3种血压测量方式。使用电子血压计时应注意:测定前30分钟不要吸烟、进餐、饮咖啡和剧烈运动;测定前,应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测2次,相隔至少1分钟,取两次平均值。

六、根据危险分层,制订个体化方案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应作综合评估,确定高血压危险分层,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高危/极高危高血压患者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低/中危患者可随访评估数周,然后再决定是否用药。同时,所有患者均应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并常常需要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

一般来说,现有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高血压的初始和维持治疗。其中,钙离子拮抗剂(CCB)和利尿剂可用于一般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可首选用于合并肾脏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首选用于合并心绞痛、心动过速、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及妊娠高血压患者。若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长效制剂和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

优先推荐组合为: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CCB)+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BK)。

七、降压目标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普通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为140/90毫米汞柱;大于6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50/90毫米汞柱;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若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收缩压高于150毫米汞柱,宜低剂量用药,以免舒张压进一步降低而诱发心肌缺血、脑梗死等问题;伴有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30/80毫米汞柱;有脑出血、脑梗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为140/90毫米汞柱。

八、确定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

近年来,我国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在直线攀升。目前,我国学龄前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4%,学龄儿童为4%~9%。肥胖是导致儿童高血压的主要原因,50%以上的高血压患儿伴有肥胖。

新指南指出,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必须从儿童抓起,从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儿童高血压的基础。目前,我国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2~5岁>115/75毫米汞柱;5~10岁>125/80毫米汞柱;10~14岁>135/85毫米汞柱。

九、妊娠高血压受关注

目前,我国妊娠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达到5%~10%。妊娠高血压多见于孕20周后,尤其是孕32周后,水肿、血压升高、蛋白尿是三大典型症状。

确诊为妊娠高血压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以确保母子安全。若血压高于150/100毫米汞柱,应接受药物治疗,降压目标为130~140/80~90毫米汞柱。

第7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66

妊娠期所患有的高血压病统称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983年全国妊高征协作组将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血压升高、蛋白尿、全身水肿等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目前,妊高征仍然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母儿生命。因此,及时诊断、预防和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减少母儿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孕妇15 00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200例,年龄17~41岁,平均29岁,孕周26~41周。轻度妊娠期高血压800例,轻度先兆子痫320例,中、重度妊高征(PIH)40例,合并有肝内胆汁瘀积症40例。诊断标准及分类采用第2版“中华妇产科学”国际分类法。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HCT)>0.35 800例,血小板计数(PLH)<100<109/L 150例,血红蛋白(HB)90~110g/L 800例,60~90g/L 160例,尿比重>1.020者10例。

处理方法:400例孕妇直接收住院治疗,800例孕妇门诊定期检查,严密观察。

结 果

400例中、重度妊高征孕妇剖宫产280例,人工助产120例。剖宫产原因:要求手术160例,胎儿室内窘迫80例,活跃期停滞6例,相对头盆不称8例,重度妊高征10例,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16例。术中出血>500ml 20例,>1000ml 8例,术中发生子痫6例,新生儿窒息4例,无重度窒息儿。800例门诊孕妇接受预防性治疗的780例,拒绝治疗的20例。

讨 论

预防性治疗:对780例门诊接受治疗的孕妇,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日自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之日起口服至足月,同时口服钙剂1~2g/日,维生素E100~200mg/日,有效地预防妊娠高征的进一步恶化,确保母子平安。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妊高征的机制为促进前列环素(PGI2)合成,使血管扩张,使血流增加,并对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血栓素(TXA2)及纤维蛋白的合成,抑制抗凝血酶-Ⅲ(ATⅢ)的消耗。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均无不良影响,是简易、安全、有效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方法。

轻度妊高征一般在门诊治疗,中、重度妊高征则应住院治疗。休息对妊高征患者极为重要,左侧卧位休息更为重要,其原因为纠正子宫的右旋状态,解除子宫对腹主动脉、髂动脉及右肾血管的压迫,有利于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预防胎儿宫内窘迫,使下腔静脉受压减轻,回心血量增加,从而使肾血流增多,尿量增加;脑血流改善后,脑水肿逐渐消退,预防抽搐发生。

加强基层妇幼保健组织,普通进行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妊娠早期需测量血压1次,以了解孕妇的基础血压,以后定期检查,尤其是孕36周开始,每周测血压、体重、化验有无蛋白尿、并询问有无头晕等症状,定期产前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子痫的发生率。

加强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于初产妇,特别是年龄>35岁或<20岁的初孕妇,双胎妊娠,体态矮胖,精神较易紧张及工作强度大或贫血等因素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有下列情况者:①平均动脉在(MAP),孕中期(20~24周)MAP≥85mmHg或≥90mmHg为筛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界线,试验敏感性为0~92%,特异性为53.0%~97.0%;②翻身试验,在妊娠28~32周的初孕妇,左侧卧位时测血压,至舒张压稳定后,翻身仰卧5分钟再测,若舒张压上升≥20mmHg为阳性,妊娠24~27周阳性预测率达93.0%,阴性预测率83.3%;③体重指数测定,孕中期的体重指数<0.24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可高达20.8%,而<0~24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仅为4.4%。

注重加强孕妇的适当营养与休息,在孕期中适当加强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及叶酸的摄入,对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指导孕妇从饮食方减少脂肪和盐的摄入,并加强钙、铁、锌及其他元素食品的摄入,均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和神经细胞肉敏感性的作用。从妊娠20~24周开始,每天补充钙剂2g,维生素E100~200mg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防治;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5-0149-02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可导致脑血管、心脏和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而言,仅靠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是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的。社区是患者重要的生活场所,因此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进行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护理,其服务内容是疾病照顾和预防,其核心是健康促进。护理人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护理干预,在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卫生保健中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说明

本研究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及有关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这有益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配合下,对实验组的患者实施连续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不实施干预。干预后,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支持的变化情况,评价干预效果。

1.2 研究对象

以实际调查到的226名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源于干预区的患者进入实验组,共112名;源于对照区的患者进入对照组,共114名。干预过程中,因搬迁、外出、拒绝等原因失访10人,最终随访率为95.37%。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比性分析采用X2检验,组间和组内构成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内干预前后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1.4 过程控制

调查和干预前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工作人员尽量保持稳定;做好社区组织动员工作,以取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等有关单位组织的配合。

2 测试结果

2.1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可比性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因搬迁、外出、拒绝等原因,分别失访3人和7人,实际人数为实验组109人,对照组107人。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在职状况、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等方面及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排除了因人口社会学差异和社会支持基线水平差异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保证了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

2.2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得分自身配对比较。干预后实验组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等方面均有所增加(分值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干预前后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客观支持得分方面的变化则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在干预前后未见明显变化。

2.2.2 干预前后实验组社会支持量表条目的分项比较。比较实验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条目在干预前后的得分均值,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在朋友支持、邻居支持、家人支持、精神支持、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及参加活动等方面得分均有明显增加,统计检验均有显著性意义,但在住所支持、同事支持及经济支持等方面则无明显改变。

3 结果分析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也是一种社会交换。作为患者获取社会支持资源的一个重要和有效的渠道――社区,拥有了广泛的人际互动关系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3.1 患者的主观支持有所增强

有近50%的患者认为自己可以得到3-5个朋友的支持与帮助,75.2%的患者认为其配偶能给予自己全力支持,其他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支持与照顾也有所增强。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在干预中,护理人员借助社区这一地理环境上的便利,利用宣传小册子、书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疾病健康知识的普及,给予患者必要的信息支持,增强了患者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主观支持状况;二是护理人员通过积极开展家庭访视和家庭护理,从而发挥出家庭团体的效应。患者感受到的主观支持的增加,有助于增强其对护理干预的顺应性,且多数高血压病患者的家属本身就是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及预防重点人群,对其家庭进行干预也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病率。

3.2 患者的客观支持未见改善

高血压病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实际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可能与干预的时间较短及患者已有的家庭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无论是在物质支持、精神支持还是经济资助上,亲属关系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患者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社区服务组织及居委会理应成为患者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或心理辅导应当成为社区护理支持的重要内容。

3.3 患者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支持利用度得分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说明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护理人员通过鼓励患者加强与他人的交往联系,对患者实施动员,调动其积极性,并促使其关注并参与社区活动,提高患者对社区护理活动的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患者对护理服务利用不足的障碍。干预后调查发现,近50%的患者能够经常参加或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护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护理服务,鼓励患者在遇到烦恼时主动向人倾诉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告知患者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技巧,让患者知道在需要时如何获取必要的社会支持,以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患者间因其有着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得他们之间更乐于互相帮助,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互勉的和谐氛围,一方面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患者对社区护理支持的主动利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