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题设计与研究

专题设计与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题设计与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专题设计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GIS;专题地图;地图设计;地理要素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更严格的地图表达要求,专题地图进而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最为凸显的便是内容的形式多样,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更加紧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制图的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地理和社会学科的工作研究中,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地面物体和现象都能显示和体现在地图中,因此,必要的专题地图内容必须根据某些制图要求和原则综合选定,在地图上的代表和体现出来的须是重要的元素。因此,文章根据这些原则和需要,通过GIS手段,对研究区专题地图的设计研究进行了探讨。

1 专题地图概述

1.1 专题地图概念

专题地图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地图按照一定的制图法则,按照一定的综合法则,将自然和人文现象应用地图语言,并运用专题符号系统,尽可能详尽、完善地等比例缩小、反映在平面上,进而反映出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之间组合和联系、数量和质量及空间分布的特征[1]。专题地图涉及的领域广阔,只要有空间属性的信息数据都可以通过专题地图来体现,它是地理科研成果最好的表达形式之一。近年来,专题地图在科学研究、教学、经济、国防等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其与一般的地图相比,具有一些特征,如主题强、用途特殊、形式多元化和多样化等。专题地图的表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特殊用途。完整的专题地图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主题和底图。需要强调的是,特殊的专题地图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元素,如数学要素,而所谓的数学要素指的是比例尺、坐标网、定向等。

1.2 专题地图表示

专题地图不光是要体现出地图专题内容的空间特征,而且也得体现出专题要素随时间变化及必要要素的数量、质量特征变化。专题地图与其它地图的不同也反应在这一区域的区域特征、社会人文特征以及区域之间关系、区域与人文现象关系等等,因此,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常常灵活多样。到目前为止,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大致有: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面状符号法等[2]。

2 专题地图设计

ArcGIS Desktop 9.3――新一代GIS软件、美国环境系统研究研究开发,其为世界上目前为止应用最广泛的GIS软件之一。ArcGIS桌面产品包含了一系列整合的应用程序,如ArcMap、ArcCatalog、 ArcToolbox、ArcGlobe、ArcReader、ArcScene等,其被广泛运用于城乡规划、测绘、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等行业部门,可以实现制图、地理分析、数据编辑、数据管理、可视化和空间处理等GIS任务[3]。基于ArcGIS的专题地图设计方法可概括为前期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基础设计、地图整饰、地图输出4个阶段。

2.1 前期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收集、整理研究区资料,选择、购买研究区合适的遥感影像,收集研究区内的有关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基础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文本与图件资料。所收集资料包括各种数据格式,包括JPG、IMG、TIF等栅格数据以及SHP、DWG、MIS等格式矢量数据,但各数据只存在各地理空间,没有形成统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此,需解决实际空间问题,对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地理坐标匹配、几何校正和投影定义及投影变换,经过配准后的各格式栅格数据才具有地理空间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收集的矢量数据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坐标,进而才能形成统一的坐标体系[4]。

2.2 基础设计

2.2.1 符号设计。专题地图符号是专题地图的语言,是地理专题要素的表现形式,是地理要素与地图阅读者的桥梁,同时也是反映专题内容客观规律的媒介[5]。符号设计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等几个方面,各自地理要素代表各自地理意义,各专题地理要素内容也有其特殊性,需对专题地图符号进行专题设计。符号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读者快速读懂地图、分析地图、并容易产生记忆。

2.2.2 图例设计。图例设计既要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也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同时体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简明扼要性。既要体现出研究内容的基本特征,也要给人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6],同时要考虑专题地图的实际用途和目的,还有就是结构要简单明了、层次清楚、主次有序。

2.3 地图整饰

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不仅表现在专题地理要素的完整,同时在要素完整的基础上能够体现出要素的地理空间逻辑关系以及专题地图表现形式的科学性、艺术性。包括专题地图的图幅图框、字体大小文字颜色、注记处理、色彩设计、图名设计、比例尺设计及位置摆放、指北针设计,只有对各类专题图图幅要素进行合理布局和精确配置,摆布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突出图面效果设计视觉上的层次感,才能制作做一幅完整而富有艺术美观性的专题地图。

2.4 地图输出

地图输出是地图制作的最终目的。完成一系列专题地图设计整饰之后,编制者根据各主观意图和客观需要等因子判别专题地图的制作是否完善,若已达到目的即可打印出图。地图输出是ArcGIS的一项特殊功能,先点击ArcMap工具栏的Print进入打印设置,确认没有错误,达到设计要求即可输出正式地图,若没有达到要求可退回编辑界面、进行地图整饰后再打印输出。最后,确认之后点击ArcMap工具栏File菜单下的Export Map选项,输出专题地图。

3 结束语

GIS技术和专题图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GIS技术为专题地图的表达和推广提供了实现的前提和平台,而专题地图的进步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GIS技术的不断更新。总之,GIS技术在改进和推进专题地图制作的同时,也丰富着专题地图的内容、进而影响着自身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璇琼,何政伟,白昀.专题地图概述与设计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9,9:4172-4174.

[2]胡迪,闾国年,温永宁,等.我国方言地理学发展演变及问题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6-110.

[3]王洪战,马燕燕,张振涛,等.基于ArcGIS的专题地图制作方法综合研究[J].城市勘测,2008(4):47-49.

[4]廖小韵.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5,12:52-55.

[5]毛腊梅,许兰州,何建宁,等.利用GIS数据编制专题地图的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第2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5]陈培青.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05(2):38-39.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 软件 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大批IT企事业单位却难以招收到适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并能够直接使用的实用型软件人才,调整与革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特色,提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1 软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1.1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了解现今软件企业的最新开发方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关键在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发挥校内外实训平台的作用。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共同开发课程项目为原则,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聘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现场讲授开发经验,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技能,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

1.2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软件企业的调研,了解软件行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软件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软件设计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软件界面设计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NET后台开发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实施与维护工,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师。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在理论上要求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相关设计软件,熟悉DIV、CSS、javascript语言,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熟练掌握SQL SERVER,熟悉MySQL,熟练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熟悉.NET架构和J2EE架构等。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思路。

2 软件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2.1 跟踪主流技术,按照技术方向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的对象是三年制的专科学生,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5+1的教学模式,即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又将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设置成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在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Java和.NET两门编程语言,应用这两门主流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Linux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在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中,根据学生四个学期的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将软件设计专业化分为JAVA和C#两个方向,模拟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选择实际应用项目分组进行软件开发。在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参与实际工作,巩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2.2 按照能力递进规律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能力逐步递进培养的原则,将主要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递进式阶段。第一阶段开设Java、C#主流编程语言的课程为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编程技能,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流程及工作环境,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要求。第二阶段开设JSP、ASP基于B/S、C/S架构开发程序的课程,此阶段为能力发展阶段,该阶段把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融入到新的技能中,实现了能力的整合,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岗位能力要求。第三阶段开设基于企业级开发技术的SSH、N层架构等程序开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发实际项目,实现广泛的能力整合和迁移,形成关键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保障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欠缺企业实践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与提高方面,要制订一系列的目标和规划,具体涉及到: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水平提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外出进修学习获取相应资格证书;推荐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强企业实践经验。

第4篇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专题资源网站建设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其中,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倡:“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各地要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探索、实验并推广新课程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专题资源网站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环境,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基于专题资源网站的协作学习符合当前新课标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现状

专题学习网站是中国国情下的专有名词,是立足于国内现实的一种提法,在国外没有对等的名词。但是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正在研究的专题教学、网络专题教学与此非常相似。[2]因为国外对协作学习的研究比较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支撑平台。笔者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采用“标准检索”,具体日期从2001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输入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共检索到647篇文献,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领域不断增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较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图1 国内专题学习网站文献发表年度分类汇总

(三)自主-协作学习理论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3]随着普通高中教育的不断升温,高中学生生源质量的不均衡摆在教师面前,而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在促进后进生学习方面成绩显著。Zimmerman指出,自主学习策略能够解释近80%的成绩变异,经过20多年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确能够改善那些智力、遗传、家庭处境等不利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4]因此,改革中学信息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形式,融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资源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协作学习交流工具和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而使学习者自己选择和确定学习、分析并选择资料,应用知识和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偏向于资源,所以,题为专题资源网站。下面以笔者设计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桥’通世界”——网站实现》为例,具体阐述信息技术专题资源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一)专题内容的确定

笔者根据扬州水乡桥多的特点确定《“‘桥’通世界”——网站实现》专题资源网站的主题(主页界面如图2所示)。本专题资源网站共分九个栏目:示范区、任务厅、素材区、知识窗、教程苑、软件站、作品厅、评价屋、讨论区。概括为四大板块:专题知识、专题协作学习环境、专题资源库和专题评价。其内容如下:

专题知识——分为知识窗、教程苑、软件站三个栏目。每个栏目包括文字、课件、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这一部分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基本知识,供学习者自学。

专题协作学习环境——讨论区。栏目中建立了14个讨论小组。这一部分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学习者能够进入不同的组别,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言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为本专题学习者创造一个协作、探索学习的环境。

主题资源库——示范区、素材区。主题资源库是关于信息技术专题知识方面的知识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学习时需要的各类相关资源,包括文本、动画、图像、音频、视频等。

专题评价——作品厅、评价区。作品厅栏目实现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作品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区栏目供学习者进行组内自评、各组互评、教师评价。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结构功能

《“桥”通世界》网站结构如图3所示,它为学习者提供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线学习功能,实现保存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功能。专题知识部分具有能对专题知识定期更新的功能。专题资源库部分具有允许师生增加、更新、删除等资源的基本维护功能。专题学习网站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学习者可以按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发问、回答等。专题学习评价部分能对学生的自我评测作出反馈。

图2 专题资源网站主界面

图3 网站结构

(三)开发过程

第5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非计算机专业;示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64-03

C语言是一种通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习C语言之后,可以为后面继续学习其他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C语言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2]。

学习C语言不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重要,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是相当的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等的越来越高,加上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门槛越来越高,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纷纷学习C语言,因为它不仅可以证明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如果拿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二级证书的话,还能在求职过程中,占据相当大的优势,赢得面试官的亲睐。所以大量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而因为其计算机基础很弱,甚至有的为零,那么怎样才能让其将C语言学会,学好,并能灵活运用呢?这就是本文的探讨所在。

目前,在各大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会设置相应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培训机构招收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以达到获得国家C语言二级证书,或使其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以备求职所用,可见C语言的重要性。

1 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难度很大,不容易学,而且即使懂了理论也不会做题或编写程序。究其原因,主要有:

1)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明确的[3]。经过相应的调查,发现在高等院校中,很多学生只是顺从学校或学院的安排,盲目地去上课,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C语言,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觉得难学,甚至会觉得学了也没用,导致学习兴趣以及热情的下降,这样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高。C语言是一门逻辑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计算机语言,而很多学生都不明确上机实验的目的,甚至有的学生连实验的内容都不清楚,到了机房就是一盘散沙,不知道要做什么,导致动手能力不高。当然在上机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学生玩游戏等这样的情况,所以这也是实践课程中管理的疏忽。

3)对于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认为本门课程不是主课,仅仅是为应付考试而去学习,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时可能会发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的现象[4]。

4)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学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程序设计能力和调试能力都比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对于算法不够熟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弱,编程的时候程序结构不清晰,标点符号等语法错误较多,不够细心。

1.2 教师的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国内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提出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5],他认为教学活动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者地位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被动学习。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太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清楚整个教学大纲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做相应的指导。

2)在上机实践时,容易放心让学生自己练习,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未能得到确切的提高。这样就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玩耍而不做任何实验。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事前必须得做好实验课内容的设计,并严格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2 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并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该文提出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的学习效果。做到尽量让学生感觉学习C语言很轻松,很有趣,且能将其学会并灵活应用。

2.1首因效应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很清楚第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与学生互动,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如果一个老师的气场足够吸引学生的话,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很好地解决,缺课现象也会少之又少。其次要消除学生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使其明白C语言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例如计算器、手机等电子产品、各种游戏软件、操作系统、智能电器等的功能都可以由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最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明白学习C语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在第一堂课时,可以少讲课程内容,必须得让学生明白其学习目的,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法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其明白学习本课程的目标。这样能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这有利于日后的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改变学生学习的氛围。

2.2 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得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方法对,使用得当,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该文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2.2.1 示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文献[6]中阐述得很清楚,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对所选项目的完成来完成对C语言的学习。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方面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所选项目的难易如何把握,时间如何分配(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中),达到的效果如何衡量等。这些都很难有一个标尺来衡量。有两种效果,一是对C语言掌握得非常的好,应用能力很强;二是对C语言一头雾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以对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与高等院校特点于一体的示例教学方法。此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于课堂的设计有所改变。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的讲解,而此方法是在简要讲解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重点知识的运用,例举一些具体的有趣且贴近生活的实例,做出相应的讲解后,加以演示,让学生对此程序的运行结果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且在演示的过程中,还可以教学生相应的一些调试程序找错的方法,这样学生自己上机练习的时候,调试能力会大大的增强。通过示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2.2 诱导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针对什么内容就很直白的讲解相应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产生相应的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低。该文针对此现象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即诱导学习法。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设计好所讲授内容的先后连接顺序,做到连贯有序。比如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法,或让学生相互讨论,最终引出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更能提高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数组之前,先提出问题,如果用一般的变量存放学生的年龄,需要存放几万学生的年龄,则需要几万个的变量,这样的编程量是非常大的,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并引出数组的概念和作用,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不会觉得很突然或陌生,更能轻易得接受并学习。

2.2.3 对比法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在课堂上采取对比教学法会得到的非常好的效果。从常理出发,人们习惯性地会对比身边的事物,从而认识相应的事物。所以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此方法的话,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在学习数组的时候,当学习完一维数组之后,学维数组的时候,就可以以类比的方法来介绍二维数组,学生会很快学会并吸收二维数组的内容。这样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2.4 抽象具体化

C语言中,有很多抽象的专业性描述的概念理论,而对这些理论的讲解是比较难的。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内容在头脑里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少用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比如讲解C语言充有且只能有一个main函数,且程序从main函数开始到main函数结束时,很多学生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可以举例说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大门,学生要想进入学校逛耍就只能通过大门走进,而逛耍完后想要走出学校时,也只能通过大门才能出去。学校的大门就类似于main函数,要想进入学校只能从大门进或出,而C语言程序的开始结束也只能从main函数开始或结束。这样的话,学生比较能接受并理解此知识点,而且会觉得有趣。

2.2.5 组队上机法

此方法主要是针对上机实验课。传统的实验课是学生进入机房之后,个人练习,各练各的,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对此,该文提出的组队上机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此现象,并得到相应的效果的提高。事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并提出要求及实验结果,还可以制定一些相应的奖惩制度,当然奖惩制度得切实可行。上机实践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问题,互动地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相互之间有竞争,就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3 课后沟通

因为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之间见面的机会最多的就是上课时间,而学生有问题又不可能在课堂上问。针对这种现象,如果老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加入学生的QQ学习群里,课后有任何的问题,大家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QQ群里讨论,老师也可解答问题。这样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学生觉得老师负责,他的学习激情会更大,潜能也会被激发。

3 总结

教学实践证明,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的现状,该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且教学效果得到了确切的提高。利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种快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

参考文献:

[1] 谢竞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2).

[2] 王继东,赵瑞斌,陈桂林.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2(2).

[3] 牛熠,董阿妮,吴燕玲.C语言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

[4] 冀振川,谷飞.计算机C语言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学习(中),2011(9).

第6篇

关键词:班风建设 体育专业 重要性 对策

一、高校体育专业班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1.感染功能。优良班风对生活在这个班集体里的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体育专业学生身上就更为明显。一般来讲,从事团体项目的学生,比如:篮、排、足球等,他们要不停地调整自己去适应不同对手的战术,要和不同的队员团结配合。这种“适应性”如果在班风建设中发扬,学生把这种团结协作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学生中相互同化,持久感染,不断继承发扬,形成良好的行为定势。优良的班风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学生的优秀品德和良好作风的形成,起着特殊的作用。

2.竞争功能。良好班风必然具有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力量。在良好学风的激励下,同学间如百舸争流,你追我赶,造就了一种跑动式的良好氛围。体育专业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压强,这缘于他们所从事专业的性质。体育的特征就是竞争和拼搏,在他们个性形成时期就经受着专业的历练,反映到体育以外的其他方面也是不愿意服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高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班风对其进行约束,在社会群体中这种争强好胜会很快处于一种孤立状态。

3.激励功能。在优良班风的感召下,无论是学生还是班主任老师,都不会在那种开拓进取、严谨认真、孜孜不倦的氛围中自甘落后,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体育专业学生更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比如从事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的学生要不断地去挑战更高难度的动作和新的纪录,这就需要在他们一次次的挑战和失败后给予鼓励,而优良的班风会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会成为学生团结进取的一种动力。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仅不觉得班级制度、校规校纪是一种约束,而且感觉到是一种生活需要和自觉习惯,从而激励学生更快的进步。

4.规范功能。纪律即规范,但有纪律制度,未必就能对学生产生规范作用,这除了规章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外,主要还与班风的好坏直接关联。班风恰似一个无处不在的监督员,对学生的言行,起到管理和约束的作用。即使该班成员离开了班集体,他都按本班的班风要求做好,否则就会感到给班集体抹了黑。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纪律制度就是他们行为的准绳,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已为多数学生内化为行为意识。

二、高校体育专业班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缺乏明确性。一个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应有集体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应提出具体的班风要求,进而用集体奋斗目标和班风要求来约束和规范班集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使之能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目前很多大学班级在刚成立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提出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没有弄清班级管理目标的内外条件,致使在班风建设初期管理目标就缺乏明确性。

2.集体意识淡化。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集体意识普遍较差。由于其平时的训练都是“个管个”,面对高考都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形成了这种“竞争”意识。而且,近几年,来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在上大学时班级活动很少,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比较少,很多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甚至还不能叫出本班同学的名字。等过了一、二年级,彼此之间熟悉后,而同学们的理想信念、个人选择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班级集体意识十分淡化;同时住宿分散,缺乏联系和沟通,班级集体意识弱化,要通过班级组织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更是难上加难。

3.“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的班级中,总是存在这样一种“非正式群体”,他们可能从小就在体校学习、生活,总体来讲,个人综合素质比其他体育专业学生要低。他们认为上大学就是“混日子”,勉强通过考试,平时不努力学习,不太遵守纪律;个性突出,不满校规校纪,讨厌约束;这种群体一般对班级建设和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其它同学影响很大。由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班级开展组织建设,班风建设和公共活动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校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享乐主义、超前消费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另外,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影响也较大,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现在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所以学位证拿不拿得到也无所谓,导致学生出现浮躁、功利、散漫等不良现象。

三、高校体育专业班风建设的策略

1.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班规是全班同学学习、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实现共同目标、建设良好班风的保证。因此,学生入学后,应组织学生学习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良好班风的标准等。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将班风标准分解为“品德像雷锋一样高尚,卫生像玻璃一样干净,学习像张海迪一样刻苦,纪律像军人一样严明”的具体行为规范。建立班级纪律应与学校和系的要求相一致,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然,健全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才能发挥效能,这就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毫无例外地遵守执行,不许有任何的违反行为。这样,才能有力地保证良好班风的建设。

2.在班风建设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管理活动体系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去我们的班级管理通常采取的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型或应急型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中班主任扮演的是救火员的角色。实施目标管理是通过制定目标,实现目标,这种方式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向民主式、分权式、按级管理的方式转变。它通过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目标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从而使班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目标制定要由学校主管领导及相关学生工作部门参加制定高级策略目标;由学院辅导员及班主任制定试探性的策略目标并全程参加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过程;特别是班主任作为示范班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者和负责人,更是要明确目标管理的内容的实质,以利于示范班目标管理的开展和实施效果。

3.班风建设做到从个人抓起。要做到系统的整体优化,首先要做到要素优化。要素优化,就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个性比较突出,好胜心强,在任何方面都不愿意服输。这是一种坚强的性格,但是,如果任其个人自由发展,将来踏入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在班风建设时,首先应从个人抓起;针对8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创新,尊重其个性,科学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潜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积累自信;其次,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理解、尊重、关心、关怀学生,对待“突出生”要特别照顾,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交友、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及矛盾特性,例如竞争与协作、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绪体验与复杂的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体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生理想的确立;社会规范的教育;社会角色的学习;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社会节奏的适应;竞争、合作、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等等。

5.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班风建设来说更是如此。辅导员、班主任的行为和工作作风将会直接影响班风建设。因此,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样将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班风。此外,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果一位老师过分强调作为一名老师的“威信”,而使学生敬而远之,产生畏惧之感,学生也就不敢向老师反映自己的心理动态,从而,老师也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能及时处理学生内部出现的问题。所以,应强调辅导员、班主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6.做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干部是班级中的先进分子,是班级学生工作的核心,班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一支学习好、风气正、作风扎实、勤于思考、乐于奉献的学生干部队伍。因此建立强有力的班集体领导班子,是建立良好的班风的关键。孔子在《大道之行也》中说“选贤举能”,班级也应如此。应选拔政治素质好、作风过硬、原则性强、服务意识强、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学习认真成绩好的同学,进人班团组织,组成班级的核心。并通过他们的号召与行动去带动同学、发动同学、影响同学,依靠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优良的班风。此外,每一学期都要对班干部进行考核,分班干部自评、学生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和班主任评议四个部分。对班干部进行打分,对不能胜任的班干部重新竞选,对班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全体讨论批评。

7.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体育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班风建设中更应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如一个球队,为取得比赛胜利,队员与教练同时各自分担任务,为共同目标去奋斗,这就是一个凝聚力好的运动队。可以在班风建设中利用“主题式”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主题式”的教育就是一节课的各部分围绕主题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比赛方法提高学生的团体凝聚力,使学生融入情景,感受主题,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而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诸方面能力。

8.常抓不懈,不断巩固。班风的建设是个细水长流的工作,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训练。除时时提醒、处处强调、事事督促外,还利用新学期和新学年开学、校庆、期中和期末检查、重大节目等时机,对学生进行班风的集中教育、检查和总结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的实施情况,以推动班风的建设。对偏离行为规范的行为,开展对事不对人的评价讨论;利用班会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面教育,以强化班风的形成。通过反复地抓、坚持不懈地训练、巩固和强化,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

[基金项目:鲁东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刘进锁:《对班风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再认识》,《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1)。

[2]金鹏程:《浅议高校的班风建设》,《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9.1(2)。

[3]董兆云、吴金凤:《体育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与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8.5。

[4]董兆云:《高校体育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山东文学》,2008.2。

[5]戎庆华:《建设“以人为本”的班集体》,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07.

第7篇

摘要: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为地方和国家的公众利益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服务工作与高校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并列,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在推动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示范,创新研究会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会计专业 服务产业 创新模式

校社会服务不仅是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社会服务可以为高校获取社会资金,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越的条件,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高校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区域社会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其自身的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立足和服务所在区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东莞职业技术性学院(以下简称“东职”)作为东莞市属高职院校,立足为东莞地区及珠三角区域的社会服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专业作为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为适应东莞各镇区产业的转型及升级,先后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提供继续教育、再就业技能、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等培训及企业咨询和记账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关于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上虽然已引起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相对国外来说,理论研究上还是比较薄弱的,基本上处于引进国外理论阶段;在实践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会计专业虽然早在办学之初就开始开展各种社会服务,但涉及的深度、广度都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服务形式单一,服务积极性、主动性缺乏,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狭窄、服务效益低等问题。

如何整合东职会计专业资源优势,组建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依靠服务公司的实体运作和基地网站的网络辐射,全方位展开对松山湖科技园区乃至周边大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服务工作,不仅对创新东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平台的搭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塑造有益,还可通过对园区及周边地区政府、企业单位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包括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企业记账、企业纳税筹划、岗前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大幅度提升东职会计专业建设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学院对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东莞的地理优势为东职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特别是目前,东莞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势必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大力支持以及政策上的强力扶持。会计专业为松山湖园区及周边镇区提供全面且结合各地产业特色的个性化社会服务的同时,如果能将这些成果或专业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成立面向松山湖园区辐射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的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搭建更好更宽的资金技术和智力平台,将会极大地推动学院会计专业建设甚至对其他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对实现学院“建设东莞特色的面向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目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创建东职会计服务基地

创建一个以松山湖科技园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大岭山镇、寮步镇和大朗镇,延展至整个东莞市的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包括实体化企业及虚拟网络两种服务形式。实体化企业是高校与社会实质性合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虚拟的网络服务作为实体化企业的一个拓展和一种补充,实体企业服务与虚拟网络服务互补长短,能够更加全面地促进会计专业为社会提供服务。见图1。

实体服务形式又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模块是开办会计服务公司,一个模块是以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提供会计培训。服务范围主要是以学校所在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辐射相邻的镇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记账――依法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服务公司;

咨询服务――会计咨询、税务咨询――会计服务公司;

职业资格培训服务――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培训――校内实训中心;

社区服务――社区就业会计培训、社区理财讲堂――校内实训中心;

技术服务――科研合作――校内实训中心;

真账实操――利用校内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教授会计技术――校内实训中心。

在线服务形式是以网络为平台,提供在线会计服务。由于在线服务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所以服务范围可以延伸至整个东莞市所有镇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远程培训――在线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培训;

在线咨询――在线回答关于会计和税收方面的问题;

纳税筹划――在线帮助企业提供税收筹划;

法规解析――专业视角解读财经法规;

以案说法――提供不同角度案例,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资源共享――学校各种会计软件、学习软件资源共享。

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现状调查和对学校周边园区、镇区、社区的走访调查,创建一个“一基地、二形式、三模块、四对象”“全方位、立体式”的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一基地”指的是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二形式”是实体服务形式和在线服务形式;“三模块”包括服务公司模块、校内实训中心模块、网络在线模块;“四对象”指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见图2。

二、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转变教师及系部落后的社会服务观念。目前,在服务理念上很多教师对会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和态度上存在误解和偏差。某些教师存在社会服务就是“创收”,认为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必要进行社会服务等错误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会计专业社会服务的实施。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采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 让系部教师认识到自己社会服务理念的不足。“走出去” 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或参与横向课题或醒目接触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请进来”是通过系部教师与企业专家座谈等方式教师体会到社会服务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院系部对社会服务建立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机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二)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构建财经系会计专业社会服务一体化组织机构,统筹管理社会服务活动。东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社会服务搞不起来,并不是因为缺乏人才、缺乏资源、缺乏能力,而主要在于院系社会服务管理观念落后、组织管理水平差。很多会计专业的教师都是各自为政,在外兼职或是接纳会计培训课程,没有形成群策群力,也谈不上专业服务能力。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全面统筹各种社会服务,由基地负责社会服务的接洽、实施、控制和考核,提供社会服务的质量,形成品牌化的服务。同时,从系部层面构建运作机制,成立以系领导牵头,各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各专业领域社会服务的规划、召集、实施,各专任教师团队化服务的一体化组织机构,制定配套的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制定会计社会服务的1―2年,3―5年及5年以上的发展规划,加强队伍建设。

(三)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将服务对象拓展至政府、企业、行业、社区和个人。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社会服务一般是对外提供会计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等,面向的对象多是学生或社会人员,服务面较窄,对企业、政府、行业、社区提供的社会服务非常有限。课题组认为作为会计专业,专业教师除了为个人提供培训服务外;还要积极开展与社区的合作,为社区提供理财培训、投资讲座等智力支持和开放校园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做到资源共享;还应该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及财政项目;为企业提供员工岗前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

(四)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为不同的服务区域产业制定个性化服务。目前东莞高校会计专业在提供社会服务时大而全,盲目追求服务的数量,为所有的服务对象都提供类似的服务,忽视了服务的个性化特征。考虑到东职会计服务基地的服务定位以松山湖园区为中心辐射大岭山、寮步、大朗等周边镇区的特点,松山湖园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柱产业,大岭山镇以木材家具、大朗以毛织产业、寮步以电子、汽车等为主导产业的特点,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在提供会计社会服务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松山湖园区应提供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独特的税收政策培训、税务咨询为主,为大朗镇应提供针对毛织行业独有的会计真账实操培训等,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重点强调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三、示范基地建设的成效

通过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建立以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的示范基地的实体模块。目前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已有1间电算化实训室和1间会计手工实训室投入使用中;2间财会实战中心经过两年的筹建,已经在2015年12月份可以投入使用;还有1间带ERP沙盘功能的会计手工实训室也在2015年投入使用。这些实训室在满足日常的教学功能之外,可以利用起来承接课题组在社会上接到的各种培训,比如职业资格培训、公司办公软件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岗前培训、会计从业后续培训、其他财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更新培训等。每年面向社会举办各类培训累计2 590人次。

二是创立以网站为平台的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在线模块。模块内容大致包括远程培训、在线咨询、纳税筹划、法规解析、以案说法、资源共享等,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快捷的服务。

三是设立东职会计服务公司,建设示范基地公司实体模块。以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形式设立“东职会计服务公司”。由本系负责人作为法人,设立东职会计服务公司,归口系部管理和运作,一方面,从有过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单,做记账或报税,按件收费,给学院带来一定的社会服务收益。另一方面,接过来的业务单,第一年由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派技术总监指导工作,系里专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记账和报税的实践业务,从第二年开始,业务可以由专任教师带领学生独立操作,这既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真账实操的机会,为学生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教师走入社会,宣传自己,寻找合作对象。在前三项建设过程中,伴随第四项工作的进行,示范基地的建设,就是为了提供社会服务,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走出校门,进入到周边的松山湖产业园区、大岭山镇、寮步镇、大朗镇等区域的政府部门、企业、社区,或通过其他方法和途径,宣传示范基地建设的目的,让外界了解熟悉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寻求合作对象,发展合作伙伴,提供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卜琳华.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2]方晓珍.打破界限壁垒,推进地方院校人文社科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

[3]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3,(4).

第8篇

关键词: 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合理地设置课程、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个环节。

1.设置合理的高职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建筑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这一原则,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如下:

(1)采用项目教学法,打破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把学生将来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分解到具体的、真实的项目中去,以项目的实施为主线,其中贯穿各个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做中学”。

(2)取消重复的教材内容,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把理论知识点融入到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中去,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不应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要突出知识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2.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教研组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听课、评课,召开教学研讨会议,让教师在教学交流中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教学研讨会应主要体现以下内容:

(1)把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大家进行集中讨论,通过教师们的充分交流与探讨,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教研组还可以组织大多数教师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到工地现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增强授课的生动性。

3.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良的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师资水平就是实施和完成教学的根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为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具体措施如下:

(1)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可以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或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目前我院本专业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100%。

(2)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如在鼓励教师自学的基础上,采取“自培、请进”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我院本专业副高2名,讲师6名。

(3)充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采取“青蓝工程”,可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此外,可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制定出相关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4.不断规范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任何教材的出版都会滞后,所以教学要根据最新发展,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在选购最新、内容适宜的教材的同时还要补充随时出现的最新知识。主要工作如下:

(1)依据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修定《建筑技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规范,进一步明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合理分配各章节的学时数,从而使课程内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性环节等方面更具科学性、概括性。

(2)选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配套新版教材,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整合与优化,进行必要的增补与删减,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更具启发性、工程性、先进性和教学适用性。

(3)对各种课程在内容上强化基础,注重工程特色,不断充实新知识。这样课程内容的整合有条不紊,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为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打下基础。

5.积极探索并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填鸭式”的教学,而创新教育更注重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统一起来。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在教学时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主要的知识点为脉络,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自问自答,在讲清课程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问题留给学生并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寻找答案从而激发起探索的欲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进入兴奋状态,从而达到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问答教学法及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此外,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各类课件、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并结合传统的训练方法,使教学容量和密度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都具有极大的帮助。如教师可以把某些抽象的建筑施工过程做成动画图像,这样一来可以很直观地把这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通过把大量的工程图片及相关的工程资料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则会使教学内容更新颖,使教学信息量更大;对于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还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使抽象性内容转换为直观性的内容,如土力学中土的结构形式、土的破坏形式、挡土墙主破坏形式,以及一些实验过程等都可以设计成直观的动画图形或录像等,这样就大大方便了教学,使教学显得生动。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只有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才能不断优化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肖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群建设.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9-91.

[2]张芳枝.吴煌峰.高职院校土力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8.

[3]张献奇,袁雪峰.高职《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