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跨文化交流背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科技、交通、通讯等手段的不断开发与应用,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学习并使用英语,也就牵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一词是从英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参与到这个国际大家庭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点、语言技能的学习,还要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善于发现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营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跨文化交流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用途。究其原因,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缺乏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只会一味地接受知识点,而没有办法扩大知识面,所以导致学习方法的单一和学习的被动,学什么都是一板一眼、中规中矩,从而造成语言上的误解、交流上的困难、文化上的冲突。
牛津英语9A Unit2 Colour这一单元涉及颜色与文化,而很多颜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是不一样的。例如,green一词在英文中表示“缺乏经验的”,as green as grass意思为无生活经验的;a green hand意为生手,没有经验的人。若一个不了解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单从字面上把这两个习语翻译成“和草一样绿”和“一只绿手”,则恐怕要闹笑话。
上例说明,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注意学生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即使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交流效果也不会理想,甚至导致尴尬与误解。所以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意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意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功能是不同的,所引起的效能也是不同的,激励学生正确地使用这些跨文化知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二、英语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提高
学生的英语能力其实包括交际能力。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熟悉、适应英语思维的方式,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要在跨文化交流的氛围中,提高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例如,中国人对“关心”他人的个人问题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而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被问及个人问题很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不友好或缺乏教养的做法。如果你具备类似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会贸然地使用: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儿?) 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而会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开始你的交流对话,使你的交际显得更加自然,更加妥帖,从而更加地道。
由于母语的影响及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生在理解和翻译某些词汇和句子的时候往往只会做简单的字面翻译。如:“狼吞虎咽”,被错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吹牛”被错误地翻译成“blow cow”等。当你熟悉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都是与“马”有关系的时候,你就不会受母语的干扰,就会准确无误地把“狼吞虎咽”翻译成“Eat like a horse”,“吹牛”翻译成“talk horse”。只有了解文化背景之后,才会准确地、流畅地表达,从而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维、信仰、习俗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在真正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用“活”,在交流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引起文化上的分歧、理解上的误差。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可以看做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学生又该怎么做呢?
1.教师方面
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所引发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师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教学理念,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1)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对比文化差异、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找到这些文化点,了解这些文化点的差异,并对这些文化点加以解释和说明。这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底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就必须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各个国家的概况与文化背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区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样,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才能从容自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教师应该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原版电影、做游戏、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开展英语角、圣诞派对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深刻认识,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学生方面
学生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只是学习的初级目标,最终目标是培养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单单靠教师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培养。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过于依赖老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习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余时间很少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而教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传授的知识也必然有限,这就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不断地接触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与内涵。
要激励学生积极地拓展各种渠道,积极获取有关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把着眼点放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2)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口语练习少,书面练习非常大。但大量的书面练习又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的发展。英语学习者,是听觉类型的学习者,书面练习时间相对少,重视口语表达,学习者才会“轻松愉快”。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两种本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同时掌握以上两种本领,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书本知识的学生,一旦脱离书本、面向社会,置身于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让听者不明白。
因此,为了使交际更顺畅有效,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
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产生发的原因
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产生这种文化负迁移的因素诸多,但是,从两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总结。一是客观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间交流的负迁移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二是从主观的角度上面来看,这种文化负迁移时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种心理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调查
针对文化负迁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抽取50位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100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此来做了一份问卷调研。这次问卷调研的主题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际的经历”,通过对这次问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些数据;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61%,相反,在在华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40.5%。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负文化迁移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从获取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文化负迁移的程度还和人的因素有关系,为了进一步的在这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我们又通过采取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在这次的调研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决定目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语之间文化障碍就越小。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之中”,文化适应被分为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两点。虽然,在跨文化交流当中,负文化迁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负面影响降低。
四、文化交流中的适度文化移情
能否突出母语文化的束缚,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这种文化迁移当中,文化移情则具有必要和可能的两大特性。移情是一个美学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美学家罗勃特.费肖尔,最后经过谷鲁斯的推广,在其它领域也开始出现。国际的跨文化交流当中,彼此之间的不断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同时,在调查之中发现,跨文化交流之中,还应该遵循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全都同意别人的看法,而抛弃自身文化特点。
五、结束语
关键词:国际旅游;跨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文化冲击力
一、跨文化交流的不可避免性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文化是一种长期的沉淀,是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以及处事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等的积淀。文化是在一个大的群体中通过一代代人努力而获得的,主要以语言模式和行为方式表现。跨文化交流是无处不在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差异,因此,跨文化交流就具有不可避免性。
1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交流能力,这种交流能力同时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就使每种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价值系统。在同一类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维系中逐渐得到加强。由此可见,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是文化群体中文化意识的核心,也是凝聚文化群体的重要因素。
2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人们的思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思维,人们对大自然、社会进行了认知,进而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积极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在他所习惯的方式中去思维,并逐渐指导其行为。因此,长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生活习性,在思维模式上也逐渐出现多样性。
3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积淀,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炼的原生态的文化,突出表现为朴素和生动的本色。风俗习惯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习惯成自然”。
4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个人素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学历、社会地位和性格等方面,这些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方面,并且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分裂的,而是形成交叉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的每个方面有所不同,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5传通代码的差异性
传通代码主要包括语言代码和非语言代码两种方式,目前我们使用的,主要是口头形式的语言,叫言语语言;没有言语词汇的语言,就被称为非言语语言,这就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行为举止、空间运用及时间取向等。与此同时,任何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表现,并对个体的、各种具体和抽象的部分进行象征。另外,这些符号又具备一定规则的约束,这些约束教会了我们使用各种符号,正是这种不同代码的成员交流,形成了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二、国际旅游与跨文化交流传播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并不会在异地长期居留的活动。随着物资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的不断发展,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逐渐发生着物质的、信息的、文化的相互作用。旅游属于文化交流传播的范畴,旅游的最大动因就是实现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伴随着旅游空间的流动而发生着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文化传播在国际旅游中得到更明显、更突出的表现,而这种国际文化传播就体现在:
1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对当地文化带来触动
在国际旅游中,由于这种长距离、大空间的移动,使得两地在文化氛围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进行游览和活动,一方面,对目的地的经济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但旅游者在当地的无意识性或示范效应则对当地文化引起触动,旅游者在目的地传播客源地文化的行为一般是无意识的,但旅游者能够从目的地感受到鲜明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如果旅游者来自于文化强势的地区,他的旅游目的地是文化相对弱势的地区,那么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方式就对当地人们形成了一定示范效应。与此同时,随着当地居民从最初对旅游者的欢迎逐渐变成不满,甚至不完全接受和理解旅游者的文化,这种就是跨文化传播障碍的深刻表现。
2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旅游,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地域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相对于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者到旅游地旅游,把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及所见所闻带回到客源地,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古代,唐僧西天取经,马可波罗行纪等都是对跨国文化进行传播的典型例子。旅游者回到常住地后,向周围的人讲起自己在目的地的所见所闻,这种行为也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播,但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的局限性,旅游者眼中对目的地的感官及评价不一定是准确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大多数旅游者通常是按照旅游指南或旅游团的方式去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再加上不同旅游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体验和判断差异,这就使得旅游者在真正了解当地文化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国际旅游中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传播中的应用在发展国际旅游业务中,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言在国际旅游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随处可见,下面就以泰国旅游业为例进行阐述。
泰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际旅游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泰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如此繁荣,除了其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艺术之外,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语言在泰国旅游市场中的细致体现
进入泰国,如果你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可以实现在泰国轻松自由行,无须导游,无论是吃住还有游购,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困难;同时,对旅游、文化之类的研究和考察都比较方便。因为,在泰国,各家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学校等都积极使用英语,在英语学习、宣传方面随处可见,杂志、地图册、名片、旅游宣传促销等非常全面,到位。即使是在一些大型的表演或歌舞表演场所,都会有相应的口译。泰国整体的语言能力较强,英语在泰国的熟练运用,在发展本国旅游业,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意义重大,意识强烈,耐人寻味。
2语言在泰国旅游及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在泰国,所到之处,各种人员基本上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无论是在泰国什么地方,都能给人一种全民英语素质基础较好的感觉,普遍反映出泰国百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与此同时,在泰国,无论是电视频道,还是综艺节目,英语类的节目比较多;在很多公众场合,广告牌、指示牌都是双语解释;在著名的景点中,日语、汉语、泰语等宣传册、资料册都有免费提供。由此可见,在泰国,对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十分重视,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强。
3泰国对语言文化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发展国际旅游与实现跨文化传播相辅相成,广泛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性发展大势,多元文化交流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积极重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才能让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流中。从泰国在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国各校将语言教学放在首位,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水平方面已逐渐与其国民、国家的生存相互关联,并逐渐达成普遍共识。
四、国际旅游中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的建议1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
发展国际旅游,旅游者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目的地三方中,都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在面对异域文化人员时,才能从容应对。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紧密,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跨文化的意识,但这种意识并不充分。因此,在发展国际旅游中,应该充分具备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首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资料信息,多看多听,多渠道地学习,积累更多直接或间接经验。其次,在接触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同时,还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文化,尽量做到“移情”思维。不管是来自强势文化区域还是来自弱势文化区域的人,在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都不应该迷失了自己的文化,只有从异质文化中反观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对异质文化进行“移情”思维。最后,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跨文化的实践中进行。一旦到一个新的环境旅游,首先就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新的事物,跨文化交流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适应过程,并且促使自己加快适应异质文化的步伐。
3加强对文化冲击的调整
在对不同文化进行体验时,存在一种文化冲击,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一种新文化环境中无法适应或应对而造成,此时,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应对文化冲击的心理调整,克服自我的种族中心主义,使文化相对主义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达到在文化异质方面的理解和宽容。在文化传播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理解异域文化,积极适应新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孙洪波.旅游:人际符号互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5):32―35.
〖=2〗(德)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10.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能力 方法
有人说过成功的交流不仅取决于精准的英语用词,而且还取决于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事务变得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也就是说――寻求一种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之间不可分离。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语言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罗杰森雷维尔(1998)提出文化就像一个充满了共同信仰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团队成员带来认同感和凝聚力。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跨文化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Gudykunst 1989)。教授和学习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和沟通方式,使得他们可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1.文化和语言。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交流就像交通一样,语言是一种载体,可以促进交通。而文化则像交通信号灯一样规范交流。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意思。文化不同可以导致每个词的意义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使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西方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鱼和薯条,但中国人可能认为“午餐”等同于大米或面条。在中国“猫”这个此指的是一种动物,然而在英语“瓢泼大雨(其中使用到了“猫”这个英文单词)”中,“猫”指的并不是动物,而是其他特殊的含义。在这些例子中,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他应该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Alptekin(1993)提出教材与文化背景知识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Canale和Swain(1980)将交流能力分为四个部分――语法、社会语言学、话语和战略能力,除此以外,他们也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成功的交流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语言学知识。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看作是一个人适应外国文化的能力。据此英语教材应整合跨文化元素以反映不同的文化语境。科拉齐和金(1999)表明,课本的内容应尽量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注,使得他们可以与其他人正常沟通。他们还认为英语语言教学(ELT)中应加入提高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因此好的教科书应该包含文化和跨文化元素。在他们看来,一本教科书可以是一个老师――它包含的材料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文化。一本教科书业可以是一幅地图――有时可以总结文化内容的主题。学生和老师希望教科书中可以囊括所有的只是,因此乙苯教科书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包括许多正确教授文化的活动和资料。根据以上观点可得出教科书对于教授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既可以作为教师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授课。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科拉齐和金(1999)审视了中国的学习文化。他们通过对天津和深圳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室的经验和观察获得了一些数据。他们认为中国学生缺乏互动、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影响中国学生文化学习的因素包括:班级规模较大,教授孩子必要知识的意义以及考试制度的压力。此外,科拉齐和金(1999)还总结出了中国学生在学习文化时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的教学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西方的教学则侧重于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中国的教学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有时也在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西方的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课堂互动。在中国,老师就像一个权威人物,学生听从和服从老师的指令,然而在西方老师的认为中国学生很被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互动,缺乏质疑和了解。学生口头交流能力较差。因为中国的教学受到的是儒家对教育和学习的态度以及面子重要性的影响。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学习方式。
根据中国学习问题文化的分析,首先,不难发现中国的英语教材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或关注不多,而是更为频繁地运用中国语境;教科书注重中国文化而不是目标文化,使得学习者难以关注文化的重要性。其次,一些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自我意识。他们重视的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口头表达技能。也就是说,中国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中西方学习风格有着明确的差异。中国学生依赖于教师,而西方学生则依靠自己的思维。因此中国教师应改变其在课堂教学上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思维。以下是为中国教师提出的有效教授文化的一些建议。
三、中国背景下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方法
如上所述,中国的语言课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参与,教师不教授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教材中也缺乏有关文化的内容。一些跨文化语言学家发现在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国的语言课堂有必要教授跨文化交流能力。Hofstede(2001)提出了三点建议:意识、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将讨论通过这三个阶段培养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使之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其次,人们在交往的时候需要掌握文化知识,足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语言。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通过教科书教授文化知识可以促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习惯,礼仪和特殊的象征。如第三部分所述,教材在教学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可以看作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资源和材料。然而,中国的教科书与标准评估的文化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中国的教材应增加一些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技能的培养是基于文化意识和知识的积累。这里的技能指的是练习。中国学生的积极性比比西方学生弱,而且课堂参与不足。他们听从于老师的命令。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较差。他们练习得越多获取的知识也越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跨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练习交际能,从而帮助他们熟悉其他文化。
四、总结
许多西方教师发现中国学生缺乏沟通的能力和课堂参与的意识,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很差,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要求教师来回答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教科书缺乏文化内容。其次,教师也不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最后,学生练习文化知识的课堂活动很少。因此,Hofstede(2001)提出的三个阶段理论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文化――这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熟悉新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教授他们礼仪和象征的意义。第三,课堂上应增加一些与培养跨文化能力有关的活动。遵从这些建议,学生们就可以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参考文献:
[1]Alptekin,C.ELT期刊:在英语作为外语条件下的目标语言文化,1993:47:2,136-143.
[2]Canale,M.and M.Swain应用语言学:交际教学法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理论基础1980:1-47.
[3]Cortazzi,M.,and L.Jin 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文化的镜子:材料和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4]Gudykunst,W.沟通和文化:在民族语言身份中的文化差异.纽伯里公园,1989.
[5]Hofstede,G.文化的影响:比较价值观,行为,制度和组织的跨界.Sage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文化渊源 东西方 跨文化交流
1.东西方文化渊源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这些文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更确切地讲,虽然很多国家的具体文化不同但是他们的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来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块来研究,东方文化主要来源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流域文化。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于浓郁的怀旧思想,浓厚的神秘色彩以及重感性轻理性。然而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强调个性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2.文化来源引起的东西方差异
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了众多的差异,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差异:社会行为,工作习惯,时间观念。所有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社会行为,东方文化强调曲线性思维方式,西方强调直线性思维方式,这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来源于文化来源的差异。东西方的公司员工在思维方式,交流习惯,工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好,在工作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摩擦和误解,这就会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关系,公司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天,美国总部派来的项目负责人‘Frank’ 想要听项目进展报告,小李就带来了厚厚的一叠项目文件和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准备进行精彩的讲解,但是在这过程中,小李不断地被打断。Frank想要小李讲解重要的部分并且给出直接的建议,显然他对小李的讲解很不满意”。在这个例子中双方都没错,只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李想要尽可能充分地详细地解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然而,Frank的讲话方式也符合西方的文化特点。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个人交流过程中的不愉快。东方传统的农业文化和西方的工业文化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业是传统中国文化构建和形成的基础。他们认为时间是个循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回到原点,循环的时间观念强调重复和标准化,比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由于缺乏线性时间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观念不是很强。相比之下,西方人具有积极,敏感,准确的时间观念,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有关于时间的纯理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西方的思想强调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东方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很少受过去事情的影响,整个社会在单向时间的影响下迅速变化和创新,但是,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时间的压迫和紧张的人际关系的压力。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的东西方的差异。
3.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失败的原因。这些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常生活,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很多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一位意大利的项目经理来到中国的分公司考查,中方派了一名助理全天陪伴这位经理,这位助理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融洽”。其实问题在于,这位助理的全天陪伴让她没有了个人空间。在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上海人,公司采取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但是不久后这家公司与一家外企合并,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起初员工们都有些不习惯,但是慢慢的大家都适应了,生产效率确实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里的问题在于,员工们并不了解西方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在此之前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有所了解,他们就不会不习惯了。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在商务活动中,文化多样性的程度在不断增长。所以文化差异将不仅影响谈判双方对于各种行为的解释,还将影响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无意识地将这些东西带到谈判桌上,所以是它们使得谈判变的复杂。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谈判风格和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或者说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书目:
[1]Cao Jianh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6.
[2]Song,Li.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Harbin: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Press.2004.
[3]江波,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广西大学梧 州分校学报,2002,(03)。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涉外商贸谈判中跨文化沟通,是国内企业谈判者难以把握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涉外谈判中的文化沟通,如何避免谈判中的误解……,是国内许多涉外谈判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论文从谈判中常见的中外商务谈判的文化冲突分析出发,结合东西方思维方式、商业习惯、社交禁忌与法律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涉外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商务活动开展必须依跨文化沟通来实现。跨文化沟通往往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因素的阻碍。这些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因素。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应采取适当的沟通途径,克服文化差异的不利因素,加强理解和融合。
三、选题的学术前史
跨文化沟通是跨国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文化、文化层次及文化差异在跨国经营中对跨文化管理和谈判的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基础有着重要影响。肩负跨文化沟通任务的跨国管理者们应该认识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文化及努力协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沟通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
四、选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的重要意义。
2、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言文化差异。
3、商务谈判人员的跨文化交通能力。
难点: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计划采用的方法
6月到9月查找资料,10月整理资料,11月完成初稿,12月修改,定稿。
将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进行论述。既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论述,又结合涉外秘书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把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商务谈判的具体工作中去。
六、论文纲要
目录
第一章商务谈判中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关于跨文化交流学
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文化交流学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跨文化交流学的基础研究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四节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三章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有的跨文化语言修养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第四章商务谈判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七、参考文献
⑴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第1版
⑵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⑶王兴孙,陈洁,报道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绍国际商务知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
⑷王健宜、滑本忠编著:潘雪辉、滑本忠、刘肖云、张季芸,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由三方面的专家共同认为在国际商务沟通方面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第2版
姓名:
学号:
专业: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方法
一、前言
作为文化交际的关键载体,英语学科是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交流意识的形成情况,采取适宜方法启迪大学生的主动交流意识,同时积极调整英语课程的整体构架,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中西文化的完好交融。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定义解析
从宽泛层面讲,“跨文化交际”囊括了多种不同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这种交际不仅涉及民族内部和外来文化间的实际交流,还涉及不同语种体系间的相互交流。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包含了多种交流要素,是一个系统化的文化概念,集中体现出各民族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欣赏、兼容态度[1]。跨文化交流技能可分作四大类别:一是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技能;二是社交能力,即按照具体情境转变语言交流策略的技能;三是语篇能力,即搜集、组织语言素材的技能;四是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种手段消除交际障碍,同时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判定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的要素标准是:有效、适度。“有效”指人经过了奋斗、努力后获得相应的成果回报,在语言交际中体现为交流顺畅、完成交际任务。“适度”指展开交流的双方都遵循一定语言原则,彼此维护对方的权益不受到侵犯[2]。在大学英语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作为重点目标,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交流视野,促进其全面化、综合化成长和发展。
(二)培养原则分析
1.相关原则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每一类交际知识的学习及掌握都会对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影响。跨国界交际方面的语言意识培养,是一个情境、文化、语言等交际因素相互交织联系的引导过程。为此,教师在看待学生培养问题时,应运用联系性眼光展开交际意识培养研究,以对学生技能学习形成良性影响。2.适度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实施培养时,需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即学生接受现有交际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符合自身学习基础、语言认识能力,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新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免学生难以快速、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这种原则对语言训练的总体进度、广度及深度有相应要求。3.综合原则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相关内容,对学生综合技能、整体素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集中整合各类相关知识,并运用适宜方式展开综合性课堂训练,以提升专业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总体整合技能。4.实践原则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坚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实践性,即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内容后,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交际当中,而非仅仅停留于书本学习的层面之上。此外,实践教学需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并设置动态性、拟真性的交际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氛围。5.系统原则语言教学是一个相对连贯、持续进行的行为过程,教师在掌握了各个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之后,应在此基础之上拟定系统而科学的高效教学方案,剔除重复、无用的教学内容,实现“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借助多种方法启迪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向大学生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外,还要采取适宜方式拓展学生的课外交际能力,注意为学生打造英语交流舞台,尽量营造出接近真实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把现代的前沿技术引入内容讲解中,借助幻灯设备、录像机、网络技术等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制作符合课程主题的幻灯片,并用“听说法”、“交流法”解说相关的英语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当讲解到特定的背景知识点时,教师要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典故穿插到教学中,使英语课程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特点,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接触的英语知识,并形成深刻的思维印象,便于日后交际中熟练运用相关知识[3]。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单项教学,学生想要全面掌握英语交流技能,还要掌握非语言类的交流技能。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非语言方法开展教学,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语言意会能力[4]。例如,在句子“Hesatthere,hishandoverhismouth,hisarmsandlegscrossed”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说明“armsandlegscrossed”(双手、双叉)、“hishandoverhismouth”(用手将嘴捂住)这两个动作的实际含义,一些学生可能将这样的动作理解成“沉思”的姿势,然而,这两个动作传递的真实信息为“我现在不想交谈,请离我远点儿”。又比如,在英语交流中,交谈双方的关系十分和谐时常常对面而立,双肩为平行状态;如果双方的交流不愉快,则可能无意识地做出转身动作,以避免面对对方。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如果不熟悉这些非语言交际信息,通常难以准确抓住交流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关注这方面的交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流技能。
(三)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
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误理解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重点讲解隐含的文化意蕴,向学生细致讲解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由于英语文化内涵和汉语有很大差异,一些词语的褒贬含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词汇讲解[5]。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翻译作“有雄心、有抱负的”,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有野心的”之意。又如,“dog”在英语国家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授课时,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6]。
(四)引导学生探索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
中、英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体现了外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英语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例如,在运用探究法讲解英语知识时,教师提出“西方国家的人们相互见面时,为什么先谈论天气问题?”,学生可运用以往掌握的交际知识分析该问题,之后,教师可总结西方国家的见面问候方式,让学生自觉形成“见面先向对方询问天气情况”的习惯。由以上分析知,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生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7]。
(五)借助先进技术开展语言实践教学
现代新型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教师的原有教学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很多教师积极探究教学革新方面的相关问题,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教学实现了新颖化教学,提升了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借助校内网上论坛、QQ、微信、个人E-mail等交际工具和班上学生展开英语聊天,如此既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提升其运用英语知识的实践技能。在网上聊天中,教师遇到刚刚上线的学生,可以用英文问候:“Howareyoudoing?”,学生自然联想到之前学过的英语交流常识,回复道:“I’mdoingfine!”诸如此类的网上交际可让学生培养起日常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进而逐步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语言交际在英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语言技能,最终都将投入日常的实际交流当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能力的同时,积极提升其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使广大学子的文化眼界得到进一步拓展,保持对异域文化的探究热情,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鉴赏意识,进而增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奕雯.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评《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与应用探究》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17):58.
[2]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8):61-62.
[3]莫颖.信息技术手段在高校“项目式+模块”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上),2015,10(4):10-11.
[4]徐慧娟,曹军,蒋道华.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2):117-120.
[5]郑鹤彬,张琼玉.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汉互译归化异化策略———以《茶艺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116-117.
[6]陈薇,汪学立.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构建———南京邮电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例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53-156.
关键词:蒙汉翻译 文化交流 作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10-02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民族发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将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国家间经济、政治等活动的日趋频繁,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交流得益于翻译。翻译作为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与国家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语习惯的不同,要求翻译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将决定翻译的水准。蒙汉翻译同样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1 蒙汉翻译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风以及民情,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稳固的生活区域之前,与历史演变相携。伴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日趋完善,为了互通有无,形成了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语言的不通促使翻译的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注重民族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交流以及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故事讲述了一个偷盗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门上的铃铛,想将它偷取过来,可铃铛在碰触下会发出声音,容易被人发现,于是,这个偷盗的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听到声音了,可想而知,偷盗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这个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那么,很难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汉翻译中,译者对于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习惯等的了解,将决定着译文的欣赏性和研究价值。
2 蒙汉跨文化翻译的意义
蒙汉跨文化翻译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同时,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在人类语言形成之初,语言就与文化相互依存,这意味着语言的流通也将促使文化的交流。对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在增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间产生的碰撞,这种碰撞容易激发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发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翻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看,翻译对不同语言的构成以及使用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阐述,在思维层次上向人们揭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内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们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深远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互通。
在蒙汉翻译中,对于语义的表述以及语法构成的研究,将决定译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1]。例如:对于语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译者要从主语和主题两个方面考虑译文的组合。汉语对于动作的发出者或实施者赋予了决定的权利,所以,具有强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蒙汉翻译中,确定主语或主题,对于有效完成译文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翻译的文化意义,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宏观可从文化层次上进行分析,而微观则是通过句子的构成来探究。在对语言的微观意义研究上,可从通过四种方式表现,即象形、映射、折射和暗示。我国对文字的运用手法极为丰富,人们在抒感、描写事物以及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通常会借助修辞手法加强表现效果,因此,在蒙汉翻译中,对语言修辞手法的解读将加强翻译的感染力,从而使译文更为生动。
3 蒙汉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在各民族与国家交往中,语言上的交流让人们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蒙汉两个民族很久以来就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在蒙汉交流的过程中,两个民族语言上的互通对于社会活动的友好进行创造了条件。蒙古广阔的草原赋予了那里的人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生态伦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汉族则以农耕为主,他们在耕作中收获希望和幸福,对赋予他们生命的土地极其热爱。在汉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让人们懂得了顺应农节耕作,才能有所收获,这也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在蒙汉翻译的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发生了改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民族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2]。蒙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上的交流,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对于文化差异的认知,将决定翻译的好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传真”的原则,以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桥梁,使蒙汉文化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3.1 文化的凝聚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传播主旨,通过对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间形成了和谐的发展氛围,对维护民族稳定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不断吸纳新的事物,实现了文化的创新和丰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将推动文化传播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传真”,所以说,翻译也是文化翻译,也只有这样,翻译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在社会活动交往过程中,翻译有效地避免了两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审美以及理解上的误区,进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颈,使社会活动更为活跃。蒙汉翻译将文化交流变得顺畅,实现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译的凝聚功能对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2 文化教化功能
文化传播的受众者在对文化的感知中逐渐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自觉遵守该文化的要求,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3]。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理解彼此的语言表述,同时也要让人们对彼此的文化能够认同,进而能够自觉地将该文化带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围中影响他人,从而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这也是翻译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蒙汉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关注受众者的感知情况,并尽量让其接受文化熏陶,从而达到影响的目的。一般来说,译者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才能发挥出蒙汉两种文化的教化功能。
4 结语
蒙汉翻译作为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知,这不仅能使翻译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两个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从而使接受者能够受其影响并能够自觉接受这一文化的熏陶,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推动不同的相互交流,为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贡献力量。蒙汉翻译是凝聚蒙汉两个民族的重要纽带,为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发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乌恩巴雅尔.浅谈蒙汉翻译工作[J].青年文学家,2015(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