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名家经典诗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魅力,在吸收并借鉴多元化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生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围绕新课标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使其充分展现自身魅力,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以此,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1国学经典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大石块”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中,特别重视字的教学,集中识字是采取的主要方法。在儿童入学以后,需要花费大概一年的时间来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并逐渐成“三、百、千”那套,即《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刚好有两千多个经常使用的字。再加上“三、百、千”有着整齐的音节、押韵,有利于儿童记诵。为此,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三、百、千”是重要的教材,并对学生进行集体识字。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国学境地呢成为第一“大石块”。主要是因为儒释道三家文化便是中国文化精髓,儒家文化是其中的主流。就经典而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典范性。国学经典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弟子规》、《孟子》、《论语》。就“经典”而言,它折射出民族的智慧与灵魂,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可见,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以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蒙童阶段,要更加注重孩子纯正无邪品质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具备良好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气质,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自“”以来,传统文化逐渐失落,在新课标背景下,对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找回那些丢失的重要东西,重新构建全新的社会文明秩序。
2诗歌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二“大石块”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中,诗歌经典便是其中的第二“大石块”。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于诗性文化,而诗教便是中国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民间,五言绝句是孩子咿呀学语时候背诵的重要内容。《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作品,其中提到对诗歌的认识,对于文学来说,诗词远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和散文相比,诗词所含的无言之美更加丰富。就散文而言,注重情感的流露,就诗词来说,更加注重含蓄、暗示,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来吸引读者,有着朦胧之美、意境之美。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想要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欣赏素养是首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诗词的重要性,为培养鉴赏无言之美素养提供利用的保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诗歌教学放在关键性位置。但在筛选小学诗歌的时候,需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中心,以现代诗歌为辅。结合小学生已有的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小学一、二年级以历代经典绝句为主,大概有80首;三、四年级重心放在唐诗上,大概有80首,五、六年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比如,《古诗十九首》、《诗经》,也有80首。就现代诗歌来说,要把重心放在名家短篇上,要结合小学生已有水平,选取中、外名家的作品,比如,泰戈尔、冰心,大概有60篇。借助这些诗歌经典,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气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儿童文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三“大石块”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面向的是历史,而儿童文学经典则面向的是现代、儿童。就儿童文学经典来说,主要写给儿童的,充分了童趣、童心以及想象力,符合儿童各方面的特点。《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一文中,说道:文学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精神与思想教育,更是一种美学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在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极大地提升,比如,创造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就儿童而言,是他们是天生的幻想家、作家、哲学家等,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动小学文学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儿童文学特点,合理划分,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绘本阅读,在中、高年级学生中,以童话、儿童小说为主。此外,教师要全方位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各方面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名家名篇,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多鼓励他们自由、共享、亲子阅读,使其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体系,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改革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有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形式,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建设周期较长,难度较大,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完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围绕这“三块大石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换师生角色,增加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以此,促使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事业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作者:张海燕 段书平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关镇第八小学 安徽省淮北市临涣镇石集小学
参考文献:
[1]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38-42.
[2]蔡佐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9:74-76.
“什么是幸福呢?就是知足,别的没有什么。”这是作家高尔基所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总而言之,快乐求知修德幸福也。下面结合读书来谈谈我与师生的幸福成长。
一、在自身提高中,注重读书常态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那么校长教育思想的领导来自哪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长教育思想的源泉就是读书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工作二十多年来,我始终追求“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常态”,坚持每日做到“五个一”:读万字文,写500言,思一金点,诵一美篇,背一经典,目前我分别拜读了孔子、莎士比亚、陶行知等中外名人书籍近600本,背诵了《论语》《琵琶行》《诗词》等经典篇章200多篇,读书笔记达200万字。惜时如金,取法乎上,在高雅的境界里读书学习,感觉是快乐的、欣慰的。
二、在反思提升中,注重博文撰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一无所得。学习与思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在读书的同时,还借助于博客进行反思。自2006年建立博客我撰写的读书心得、教育随笔、教学花絮达一百多万字,2007年还被评为国家博客之星。并且2008年3月还出版了22万字的个人专著《幸福的教育守望者》一书,得到了领导、同仁的一致好评,虽然辛苦,但是苦中有乐。
三、在教师发展中,注重读书引领
作为校长不但要注重自身读书提高,还要引领教师在读书中提高素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十多年来,我给教师推荐了《论语》《爱弥儿》《教师的建议》等近300本经典著作,还带领教师开展了“我与书同行”“生命因读书而精彩”“浸润书香幸福成长”等系列读书论坛活动,班子、教师会前开展1分钟美文诵读欣赏,在博客上为教师提供佳作,真正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师高山仰止,见贤思齐,感受到名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四、在学生成长中,注重读书渗透
1.品读经典,让孩子争做博学少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宋词唐诗、诗词等经典名篇,使学生不但学习子贡的“闻一知二”,更要学习颜回的“闻一知十”。加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还在学校开展了多次“走进经典,润泽心灵”诗歌展示会。尤其是在2013年庆元旦的“品经典之韵唱幸福之歌”联欢会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让领导、学生家长、老师们赞不绝口。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使经典文化的博爱思想、励志意念、感恩情怀渐渐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随时积累,为孩子习作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让孩子随时阅读经典佳作,加强积累好词佳句的能力,除了从书本、报刊获取以外,还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比如;课上孩子说出的不经意的一个词语,不留心的一个佳句,都要积累下来,学生在与家长谈话、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不同场景的言语与思考,都及时写下来。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样日久天长孩子在习作的过程中就有了丰富的语言,他们自然就会呈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均任翕张”的激扬状态。
3.借助笔记,为孩子开启灵动才思。“松声竹韵”“书海遨游”“沧海一粟”“学海无涯”“小贝壳”等这些琳琅满目的读书笔记题目,都代表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彰显着孩子们不可估量的潜力。如:“松声竹韵”,这是虞邦幸同学,在看明朝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所受的启发,孩子们饶有兴致的讲述名字的由来,潜心思考着笔记名字的新意,把读书笔记的名字作为快乐习作的延伸点。
4.演绎“三名”,让孩子触发感恩情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让孩子从小多阅读名家名作,多欣赏名家演讲,多聆听名家名曲,孩子在这样高雅温馨,境界极高的环境中成长是健康的、高效的。为此我校开展了“三名活动”的探索。即:学生每学期阅读两本名著,每月让孩子欣赏一个专家演讲,每天聆听一段名家名曲。还要结合教学演绎好“三名工程”,也就是要做到阅读名著写读感,欣赏演讲抒情怀,聆听名曲练书法。就这样,孩子们在“三名活动”的构建过程中熏陶着、快乐着、成长着。
范诵激情 自诵悟情 美诵入境 歌诵移情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从诞生起到现在大约3000年,它一直是文学的主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人们有感于外物,情发于内心而形之于语言的,诗歌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精炼含蓄的语言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这是诗歌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诗歌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诗在诞生之初就同“歌”紧密联系在一起,《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尚书?尧典》也说:“诗言志,歌永言。”“歌”,就是通过声音的轻重长短顿挫的变化而表现语言,传达心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吟诵”也是“歌”的一种形式。当人们觉得用语言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用歌唱。可见,歌能让人们更充分地抒情言志。这便是我们现在称诗为诗歌的原因。既然诗与歌有如此亲近的渊源,既然诗自诞生起就可以用来歌,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诗歌的这个特点,倡导对诗的诵读、歌吟,让学生在诵读、歌吟中涵泳诗意诗情,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提高语言素养,增加文学积淀,培养高雅情趣。下面笔者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
一、范诵激情
教学步骤:了解《再别康桥》创作背景,播放《再别康桥》名家朗诵录音。
因为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别适合朗诵,所以很多经典诗歌作品现在都有名家配乐朗诵。这些朗诵作品,无论是节奏的停顿、语速的缓急、音调的高下、感情的表现,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运用,都可谓字字有情,声声入心,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学习之初,在学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听名家朗诵,通过听名家朗诵,调动学生学习品味这首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发生初次碰撞。
二、自诵悟情
教学步骤:学生自诵、跟诵《再别康桥》。
听了名家的诵读,往往会激发出学生自己诵读的欲望。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这时会有一种强烈的诵读冲动,所以接下来要让学生有自我诵读的实践。在这一步骤里,可以先让学生自诵,然后让学生跟诵。自诵的目的在于自悟,在于熟悉诗歌内容;跟诵的目的在于模仿,在于进一步的领悟。在名家的引领下,学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初步品味诗情,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当然,学生也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和名家诵读的巨大差距,从而生出一种缺憾。这种缺憾,往往可以让学生生发进一步赏读诗歌的渴望。因为只有对诗情有了正确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声音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来,这就为下一步赏读诗歌奠定了基础。
三、美诵入境
教学步骤:鉴赏诗歌意象,体味作者情怀。
“美诵”重在“赏”,以赏导诵,旨在美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情志。大凡诗歌都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创造一种意境,通过意境来实现作者表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强调“思与境偕”“情与境会”,鉴赏诗歌而不“入境”,只能在墙外打转。诗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诗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意象构成画面中的境界,一个是诗人通过审美联想或想象所创造的画面之外的境界。画面中的境界,我们可以凭借诗人的描写“看到”;而画面之外的境界,我们却必须追寻着诗人的情思并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揣摩,去想象。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景物画面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思意志,体会画外之境,就是通过画内之境感知作者的情感世界。简单地说,所谓“入境”,实际上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美诵《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作者写到的意象,构造诗人描绘的画面。通过默读,学生不难找出诗中运用的意象有“金柳”“青荇”“潭”“星辉”“夏虫”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诗歌的画外之境:作者把康桥的“金柳”写成妩媚动人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总“在我的心头荡漾”让自己难以割舍,魂牵梦萦;把康河的“青荇”写得“招摇”撩人,以至于“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而那榆阴下的拜伦潭,更是蕴育着五彩斑斓的梦想的“彩虹”,以至于使作者有了寻梦的强烈冲动,轻摇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想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但作者忽然又觉得“放歌”不合时宜,它会打破康桥的宁静,会破坏康桥的婉美,所以他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至此,我们深深品味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情留恋和告别康桥时的依依不舍、淡淡忧伤。体味了作者的这种情怀,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教师再从读的技巧上给学生给以点拨和指导,包括语速、语调、节奏、重音等的把握和表现,最后让学生尝试美诵诗歌,学生大多会逐渐进入诗境,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作者的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四、歌诗移情
教学步骤:播放歌曲《再别康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97-01
一、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 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人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一、主题对话,提升口语能力
对话教学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获得自己的具体认知。对话既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可以是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方法,所以,就某一主题进行深入对话,是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途径。
如在学习《十八岁和其他》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将其作为两代人交流的一个平台,让家长和孩子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缓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家长和学生就青春与人生的有关话题进行交流,同时强调双方要本着真诚、平等的原则,帮助学生升华自己对人生的认知,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在回家的时候,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这篇课文,然后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最后,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形成书面文字,谈一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对话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这种形式也是高中生非常喜欢的。对话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得到提高,生活经历更加丰富,人格逐渐完善,同时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可以说一举多得。
二、名作鉴赏,加深文学素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高中生来说,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语文知识,阅读教材中的文本上,而是要接触名家经典,扩充阅读量,走进文学的浩瀚海洋,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文学素养。
针对这样的理念,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如在学习《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日常小事来抒发深厚情感,同时重点体会归有光笔下夫妻之间的浓浓深情。在这篇文章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应是教师重点讲解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虽然简短朴质,但是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情却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已经去世的妻子的深切怀念,感人至深。
教师还可以继续拓展,让学生对比鉴赏,如苏轼的《江城子》,还可以推荐一些外国的诗歌作品,如普希金的作品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同时开展活动,将学生的经典品读感受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提高。在对相关作品的阅读品鉴中,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会更加透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的经典之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这样的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开展相关的名作鉴赏活动,为大家创设鉴赏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名家的经典之所以流传不衰,和其深厚的文学魅力密切相关,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因此,将名作鉴赏活动开展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也是加深学生文学修养的必然途径。
三、走向野外,呼吸自然气息
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得到提升,语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野外,获得真切的体验,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印象深刻,感悟真切。
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教师不直接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而是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现在我们这里也是初冬的天气,那么,今天回家之后,希望大家去户外转一转,真实感受一下现在的节气特点。然后回忆一下,你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样的?你了解到的其他地方的冬天是怎样的?然后我们一起来学习《江南的冬景》。”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了昨天的准备,学生的热情很高,甚至还有学生搜集到很多关于我国各地冬天景色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解读文本,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深度阅读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且教师也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的气息,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清明诗会”是我校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举全校之力打造的一个德育特色品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学校安排一名领导主抓特色创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清明诗会”,每年都要精心制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学校拿出专门的经费支持,并且逐年增加投资。此举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注重方法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使这项活动常办常新,越来越受到学生喜爱。“清明诗会”如今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节目之一。
“清明诗会”不是少数学生的自娱自乐,而是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从经典诵读到诗词创作,到书画才艺展示再到节目表演,我们尽可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参加。春季开学后的第二周,工作专班就开始工作,工作方案制定完备。从开始活动到成果展示,历时近一个月,出了很多好经验,成果丰硕。
1、全校学生均积极投身到诵读经典活动中来,首先,在时间上有保障,早晨晨读十分钟,大课间活动再诵十分钟,每周还开一节经典诵读地方课程用于诵读。这样,诵诗真正落到了实处。
2、除了诵诗,我们还开展写诗、画诗、舞诗、赛诗等活动。一是组织“香樟树”诗社的成员积极向《__诗刊》投稿。2016年第一期《__诗刊》发表我校学生的诗作8首,而且质量上乘,受到市诗词学会专家们的好评。我们组织四~六年级的同学办诗歌手抄报,并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我们还在师生中开展钢笔书法比赛,并规定,书写的内容必须是经典诗文,师生的参与面达到了90%以上。
我们在班与班之间开展赛诗活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人人参与,不落一人。
波拉.彼薇在外滩美术馆的个展,其实可以算得上她代表作品的一次集体呈现。展出的作品包括了三组超大型装置作品、一幅大尺寸室外绘画,及一系列照片、珍珠画及灯光装置。通过它们,艺术家以崭新、具批判性的观点反思当下的世界周遭。波拉.彼薇的作品并不直接影射某种社会或政治态度,其批判的力量来自一个恒久的探索:图像如何拥有它的颠覆力量,将我们称为真实的种种--社会、性别、文化身份--转化成一个再现的疏离空间。因此,艺术家没有假装要再现或评论这个世界,她真正的希望是颠覆世界,创造种种反常的情境,从而催生出更具批判性的日常表达,构成更强烈、更富创造力的视野。她的作品巧妙地吸引着来自西方或亚洲任何文化背景的眼睛,对我们描绘当代世界时怀着的所有虚伪的“真理”提出质问。
以“分享,但不公平”作为展览的主题,艺术家意在创造一种模棱两可的事物状态,不仅仅有震撼的形态和色彩、光线的构成,同样也似乎缺失了象征性的指涉、隐喻等等。由此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现实表征,共性与个性的凸显、平衡乃至是失衡,其实是一种存在感的迸发,波拉.彼薇采用图像的力量,臆造了一个幻想、启发了更广的思维与理解。
1打圈便成艺术
展厅入口有一面白墙挡住去路,只有左右两侧的狭小入口可以进入。但其实这是艺术家的特别要求,她不希望观众一眼就看到作品。白墙后面,24张白色、黑色和棕色的人造熊皮地毯在一个特别设计的倒U形结构中,观众可以选择躺在椅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圈。
2三联画
这也是她2012年的新作品。被摄对象是许多缎带,由装置继而产生摄影作品。波拉将无数缎带垂直悬挂,一条紧压着另一条,这像是种孩童时代的孤独的游戏,给自己设定一个游戏规则,小心翼翼地按照规则去堆砌,期待会出现一个壮观的场面。
3无题(花瓶)
这是盏由上百个不同颜色、尺寸、形状的玻璃花瓶构成的吊灯。
4疯狂的球
由近百个瑞士知名家具品牌Vitra设计的椅子模型组成的吊灯。这些迷你椅子被固定在金属的球形骨架上,紧密地包裹住骨架中心的光源,使得作品在墙面投下奇特阴影,让观众在欣赏Vitra的经典设计时,同时得到立体和平面的视觉体验。
事件薄
甄子丹视《敢死队2》为浮云
据香港媒体报道,甄子丹辞演《敢死队2》,原因是对其中的角色不来电。甄子丹认为,拍戏要投入很大精力,因此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诗电影”热潮
“中国诗电影”计划于7月8日启动。在这个诗歌被遗忘的时代,“诗电影”计划致力于将诗歌影像化,唤起社会对诗歌的关注,重创诗意盎然的年代。
16只蒙古狼加盟《狼图腾》
根据姜戎畅销小说《狼图腾》改编的同名电影近日开机。法国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为此片准备了7年时间,16只经过专业训练的蒙古狼将参与拍摄。
鲁迅文学奖陷“抄袭门”
《收获》杂志执行总编程永新爆料引发了鲁迅文学奖抄袭事件的风暴。而身陷“抄袭门”的原文作者谭旭东则辩称“只要注明出处就可以合理引用”。
#穆桂英挂帅# 姚晨被批“没有代表作”
电视剧《穆桂英挂帅》已于7月1 0日首播。原本被认为是“穆桂英”最佳人选的姚晨,却拒绝了出演,制片人俞胜利对此狠批姚晨:“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女星,居然连部由她主演的代表作都没有,很遗憾。”
#老友记# 经典美剧正版引入内地
经久不衰的经典美剧《老友记》,其正版正式引入中国。此外,《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犯罪心理》、《广告狂人》等大批海外版权经典热剧也将陆续上线。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协办。来自全国18所中学的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大会。
上午8:30,大会在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礼堂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副校长程翔主持。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袁为民、线长久,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副主编王希文,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卫东,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校长郭涵、党委书记王涛等校领导,以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部分参赛学校负责人及参赛师生约500人与会。郭涵校长对各地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一0一中学的语文学科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朗诵体系,并强调朗诵经典对于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意义;李卫东高度评价此次大会富有“新意”,填补了当下各类“赛事”的空白;线长久、伊道恩致辞,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午9:30,比赛正式开始。本着“鼓励原创,弘扬经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以个人朗诵与集体朗诵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参赛选手的热情与朗诵功力,亮点纷呈。朗诵篇目范围广泛,既有豪情逸荡、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也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与妻书》;既有展现人世沧桑、书写爱国深情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又有紧扣时代脉搏、催人奋进的《中国梦》;既有反映语文课改精神的《绿色语文》,也有抒发人间疾苦的《北方》;更有同学们自己原创的诗歌《永恒的屈原》《旧时燕都》《诗话金陵》……经典的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者,个性化的演绎,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巧妙结合,赢来评委与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北京市潞河中学获初中组特等奖,山东青岛二中、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获高中组特等奖,另有北京四中、山东省菏泽一中等7支代表队分获初、高中组一等奖,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学、浙江宁波中学等9支代表队分获初、高中组二等奖。
“颁奖仪式暨名家朗诵会”于当晚6:30在一0一中学的大礼堂举行。首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袁为民、线长久,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校长郭涵、党委书记王涛等领导向获奖的各代表队颁发了证书和奖杯。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随后,与会者一起聆听了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朗诵,获得特等奖的北京市潞河中学、青岛二中、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代表队做了汇报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