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记文学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记文学作品 优化策略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
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
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适合传记的教学方法,优化传记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传记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分为两个方面:为自己撰写传记和为他人撰写传记,其特在在于传记作者要以事实为根据,书写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和不凡事迹,不得虚构和捏造事实,只允许在局部事件上运用一定的夸张或者想象加以润色,即不同于虚构作品也不同于报告文学,因此,传记文学历来是用来塑造政治家、明星、英雄等公众人物的文学体裁,广受读者欢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受西方体育明星传记的影响,我国近年来也出版了一系列体育明星或体育名人传记,为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刚刚出版就大卖的传记作品是姚明自己撰写的传记《我的世界我的梦》(2013)成为广大球迷了解姚明成长史的重要窗口,其次由杨毅所撰写的姚明传记《姚明传》(2012)也广受好评。同时,获得羽毛球多项世界冠军的林丹也撰写了自己的传记《直到世界尽头》(2012)出版即大卖,网坛一姐李娜撰写的《独自上场———李娜自传》和董铭撰写的《绽放的娜美丽》为我们展示了叱咤风云的李娜如何征服全世界的球迷,李娜的辉煌历程既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奇迹。此外,有王兴东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2008)展现了刘长春独自一人第一次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心路历程,刘素娥的《奥运情缘———一代武宗的奥运传奇》展现了我国武术国手温敬铭第一次踏上了柏林奥运会的征程。此外有黄震中的《谢军卫冕纪实》、李铁的自传《铁在烧》等传记作品,成为我国体育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体育文学的主题意蕴及其叙事特征
(一)书写奥林匹克精神
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2007)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将身、心和精神等各方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得以升华的人生哲学,从而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而奥林匹克精神在《奥林匹克》中被强调追求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参与精神、竞争精神、公正精神、友谊精神和奋斗精神。体育文学正是借助文学形式展现体育文化的各种精神品质和哲学内涵,在我国兴起的各类体育文学中也十分强调奥林匹克的精神品质。出生于60年代的诗人商泽军历时三年创作的长诗《奥运中国》(2008),运用诗歌的形式对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期盼、申办的离奇历程,以及2008年主办奥运会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起到的重要作用等方面,3000多行的诗歌充满着对中华民族奥林匹克精神的讴歌。同时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诗刊》杂志社组织数十名诗人撰写了一部以奥运会为题材的《奥运诗典》(2008),全诗洋溢着诗人们对奥运会的期待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誉,充分表达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本质。而前文所述的《八月狂想曲》是我国第一部以奥运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多万字,字里行间充分弘扬了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神往和实践。体育文学中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表达既包括以奥运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包括体现着奥林匹克精神本质的其他体育赛事。
(二)赞扬大众的集体智慧
体育文学对于体育运动背后集体智慧的赞扬是体育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作为体育运动,每一个项目本身或项目背后都是一个团体在作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赛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于世界上的各项体育赛事,我国运动员都积极参与,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取得金牌世界第一的好成绩,体现出我国体育运动员的集体智慧和团体力量。面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文学在颂扬我国广大运动员的集体力量方面同样产生了不凡的影响。早在1966年,《乒乓运动的春天》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展现了我国乒乓球运动队员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精髓,而作为国球的乒乓球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由2009年出版的《中国姑娘》则记录着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该书以励志为创作核心,歌颂了我国女排队员们的团体力量,展现了中国女排这个团体所取得的巨大贡献。同样,为展现我国体育运动背后的集体智慧和团体力量,由赵瑜所著的中国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和《马家军调查》,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也引起诸多争议,影响十分广泛。赵瑜的三部曲一方面力图展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作者刚毅的文字背后是对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赞誉,同时作者也是站在一个客观而冷静立场反思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瓶颈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拷问。
(三)展现名人的奋斗历程
这本书主要讲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赞歌。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独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里中掀起了狂澜。
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罗曼。罗兰以极其丰厚而卓越的创作,发展了传记文学的体裁,成为了20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我十分佩服罗曼·罗兰,把书中的人物详细的写了出来,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以及值得我们引以为荣地方,如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有一个伟大的人格对讨厌的人也会忍耐,他虽是不幸的人,但他却创造幸福给予世界。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学习;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简介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类别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语言类专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汉语言文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涵养,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我国拥有五千年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在这几千年中,语言一直是精髓。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我国的语言文化一直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传播我国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人文类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研究,更深层次的是对汉语词语、句法的研究。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可以极大地提高语言功底和写作表达能力、道德推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口头表达、理性批判等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方法
汉语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语言,从幼儿园起的各个学习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各个阶段选择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相关的知识,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要想把汉语言文学学习好,那么也一定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而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注重系统性学习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系统性,把每个模块系统化,找出相关联的地方和有区别的地方,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系统。系统性学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像是字音、字形、词语等,尽量把基础打牢,不遗漏任何一个基础知识点。其次,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阅读。上课的时候要跟着老师的步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可以自己去检索相关的资料,也可以直接去问老师。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提到的一些文学作品,课下有条件阅读的尽量去看一看,如果实在是没有条件就把这个作品的简介看一看,了解一下作品的内容。再次,自己及时梳理相关的知识结构,把自己积累的以及老师讲的都整合在一起,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保证各个部分之间的良好衔接。最后,及时复习老师课上讲过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逐步提升自己。
(二)结合实际
在学习中,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都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借鉴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方法,尝试去自己创作文学作品。例如在写作过程中,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借鉴他们对于场景和结构的描述,模仿他们的写作手法,自己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
(三)多阅读文学作品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语言文字和多种体裁、类别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以及较好的写作能力,还要具备很好的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多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吸收他们优秀的观点和写作手法,并且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挑选阅读对象,一是教材和老师要求的文学作品尽量去读,这类作品一般都很有特点,可以选择精读,为自己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课外推荐读物,这类作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吸收作品中好的写作和表现手法,确保能从中获取到有用的知识点。
(四)拒绝机械化学习
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都是“机械化”学习。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深入了解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后,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模式。建议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学习汉语言文学,把知识点按照从难到易的方式排序,先学习简单的基础,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把基础打牢了再去学习困难的知识点,分好层次,由易到难。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在作品中不仅仅要学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更要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如果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是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学习和体会到的社会人生百态和历史人文景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在社会中交流思考的能力,具体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判断事情的对错。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分析和评估做出更好的判断。各个行业都需要这种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就可以从问题的出发点思考,纵览全局去考虑问题。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式,政治、历史、社会、艺术等领域的文学作品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好教材。
(二)写作和表达能力
不论何种专业,都需要表达,都需要阐述问题,进行交流。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是一个人值得骄傲的资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就是中文和文学,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四、古代文学学习及案例
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学。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修辞、字音字形、语法、词汇等。在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要注重比较和分析,在朗读和背诵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案例:以柳宗元《江雪》为例,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读者仿佛就在江边看着老渔翁,甚至能够感受到那咄咄逼人的寒气。这首诗的结构也非常巧妙,以“江雪”为题,但是直到最后才点题,开始的时候作者先写千山中的静谧,没有一个行人,随后笔锋一转,顺势推出在江中独自垂钓的渔翁,直到结尾才点题,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修辞手法,古人常常把这种手法和意境结合起来,使作品生动形象,饱含感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留意这种手法,分析一下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引出的修辞。比较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深刻体会这个作者的写作手法,考虑自己能不能借鉴这种修辞手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五、现代文学学习及案例
在学习现代文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听老师讲解相关内容,老师教会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养成审美的能力。这种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老师的讲解很重要,但当老师和自己的见解不一致时一定要提出来,和老师进行探讨。
案例:以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创新思想。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有着重要的创新思想。小说名字就体现出了一种创新,因为《阿 Q 正传》这个名字不符合中国传记文学体例。传统的传记文学都是先从主人公的姓名、籍贯、家庭情况写起,而鲁迅先生则从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开始写,这就是一种创新。从传主的身份来看,阿 Q 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英雄豪杰,更不是王侯将相,而是一位打工的人,为这种人写传记在文学史上也是一种创新。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古代为某个人写人物传记的时候,里面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平生获得的荣誉和功德,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而鲁迅笔下的阿 Q 却是一个欺负弱小者,赌博、酗酒,还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鲁迅先生把难登大雅之堂的阿 Q 搬到了现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远的一笔。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一些不同以往的创新,不要囿于以往的写作思路,大胆创新,勇敢写作。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能够达到最大化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要勤加思考和总结经验,优化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一、理论背景
语言教师开设的学前教育培训项目历史悠久,自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理论出现以后,不同的研究教师学前教育方法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
30多年前,文学教学自成学科,教育模式是巴西批判教育学家Palo Freire在《受压迫教育学》一文中所批判的“囤积式教育”,学生犹如一个容器被填满,这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成为“囤积式教育理论” 。
Widdowson在《文体学与文学教学》中强调个人对文学的阐释应该建立在理解各语言项是如何获得话语的特殊价值的基础上, 即对文学的理解侧重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排列表达了什么, 而不在于它描述了什么。
二、研究模式和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3种教学文体学的研究模式和其研究内容。
研究模式1:研究文学特定语境的文本意义
这种理论模式就是首先让学生了解文本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模式和主题,而后进行分析,比如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这首诗歌:
We can but follow to the
Sun-
As oft as He go down
He leave Ourselves a
Sphere behind-
采用该模式分析此诗,首先让学生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背景知识,她的诗歌是前景化的典范,尤其体现在标点符号、大写字母、self-anaphor的使用上。写作主题,早期的狄金森诗集中,诗歌以人生、爱情、自然、永生等主题。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以复杂多变的自然意象和隐喻构成了狄金森的想象自然界,这个自然界中,太阳及其相关意象映射了男性,花朵以及其相关意象则映射了女性的地位。而后学生可开始分析:从形式上看, “Sun” ,“He”,“We”,”Ourselves”的大写凸显,形成前景化效果。从主题上看,这里的太阳指的是男性,统治着整个世界,像太阳一样力量无穷却令人感觉十分炙热和反感。“ourselves”指的就是女性的地位,我们追随着太阳的脚步,寓意女性的地位、语言与思想是受男权控制的,但是太阳总会下山的,寓意男权总会被削弱的,那时太阳留给我们整个世界,即女权地位会上升。
研究模式2:通过文学鉴赏提高语言和文化敏感度
老师将文学作为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和文化敏感度。即文学作为一种语言体验,包括:音系、语法、词汇、句法到对篇章的分析到对文化的感知,换而言之,即从语言感知到文化的敏感度。比如说:莎士比亚的代表作Sonnet 18,其音韵特点为五音步抑扬格,诗歌第三行里,“rough winds”的出现打破了全诗抑扬格的节奏,前景化的效果突显出来,使读者感到夏日里狂风的残暴,从而衬托了你的美。从语义结构和内容上看,首句以问句开始(可否把你比作美丽的夏天?),第二句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回答,肯定的是我愿把你比作夏天,否定的是“但你比夏天更加可爱如绣”。分析这首诗时,教学文体学可以借助这些文体学和语言学的工具来分析文学中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敏感度,文本敏感度(流派、风格等)和文化敏感度(夏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爱人)。
研究模式3:通过改写文学文本去提高文学意识
此种理论模式是学生们作为感受者对文本形成感知的过程,这是文学意识概念的支撑理论。这种理论体系是基于Pope(1995)的干涉理论,他认为“理解一个文本的最好方式是改变它:改变它,以某种方式去干涉……,而后去试图解释你所做的改变产生的具体效果” 。例如W.H.Auden的In Memory Of W.B. Yeats,诗歌首句,He disappeared in the dead of winter此处为什么选用disappear,为了体会该词的意义,可换成pass away,然后对此比较,从语音上说,disappear与He和 dead都压韵,语音上形成一种美感。从语义上说,这有个暗喻,诗人把人生比作是一段旅程,disappear意思为迷路了,消失不见,这样诗人叶芝的离去更显神秘,犹如在人生旅途中迷路了,相对于pass away,disappear的意境更符合全诗凄凉惨淡的氛围。
三、未来趋势
根据教学文体学研究的可能性和该领域的现状,教学文体学可以从认知角度来丰富其内容获得发展。认知文体学从读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于特定文本进行描述、阐释和认知的心理过程,即读者是如何分析这个文本才会形成读者对该文本的该种阐释。教学文体学可以借鉴认知文体学,研究学生们是如何阅读的,如何分析和思考形成他们对特定文本的阐释,这对于改进外语和二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生;张之俊. 2011年我国外语界文体学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3)
[2] Freire , P .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 New York: Seabury. 1970.
一、补“角色转换”之憾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教学资源”栏内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界面,能使学生的各个感官同时接受教学信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工具的利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机器。同时,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主体变为主导,从演员变为导演和编剧。
二、补“创设环境”之憾
良好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鼓舞斗志,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文章必须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才能体会出作者蕴藏于作品中丰富情感和作者谋篇布局的趣妙。让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的有效方法,如果把导入资源与临场课堂导入有机整合,就能让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颇具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题导入信息,有了它,我们无需再用干瘪无味的语言文字来导入,只要将“教学资源”栏内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剪切、组合,就能创造出课堂导入的最佳素材。
在讲授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我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展示”中电影《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片断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祥子在一天中所受的煎熬折磨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认识到祥子所受的磨难固然与烈日炙烤和暴风雨的袭击分不开,更与那个时代的凄风苦雨,与那个时代的黑暗冷酷分不开,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当时黑暗的社会是如何把一个强壮、诚实的小伙子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的过程,从而认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对文章景物描写和对坐车人的描写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补“激发兴趣”之憾
远程教育资源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学生参与到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编制的课件环境中学习,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如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后,学生意犹未尽,不少学生在网上查阅了老舍的主要作品《骆驼祥子》、《月牙儿》、《茶馆》等,这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是很难见到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其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比从前好了。
四、补“突破重难点”之憾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应该辅以多种教具、媒体,通过疏导点拨、巧设疑问、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合作、探究和创新。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案示例”、“媒体展示”和“示范课例”等栏目,提供了许多学科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资源,只要把它们充分整合于课堂教学,就能让重难点的突破左右逢源。如“教案示例”有关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媒体展示”常常把教学重难点所涉的具体内容用图表、动画、实验和问题等方式展示出来,需要我们去精选;“示范课例”内的课堂实录和教师讲评,对我们总结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掌握重难点突破技巧大有裨益。例如,我在上语文《鲁迅自传》时,就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参看“教案示例”确定出本文的三个教学重难点:一是理解传记文学的分类和特点,二是理解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和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三是要求学生通过鲁迅的活动变化与原因来理解其浓烈的爱国热情。在突破此重难点时,我先把它们以问题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然后从“课件演示”里精选出有关传记分类及本文特点的具体内容,连同鲁迅活动时间、内容及原因的表格一起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解决理解鲁迅爱国主义热情方面的重难点时,边展示问题的答案,边播放录好的点拨这些问题的声音文件(“课件演示”资源大部分内容是没有声音的),然后对学生的相关质疑进行现场点拨,本文重难点的内容很快冰解冻释。
五、补“课外拓展”之憾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为这一环节的繁荣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农村教师以前都曾因为资源缺乏和抄写烦琐而一筹莫展,如今,教师在有关总结、习题、研讨、拓展资源的栏目内能很快通过精选、组合、补充把它们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又让他们受益无穷。例如,我在讲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蜘蛛》时,为了总结全文,展示了“教学资源”里演示稿中关于本文层次结构、蜘蛛生活习性、蛛丝广泛用途的总结内容;为了当堂训练,精选了它基础训练和阅读测试里的部分习题;为了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探索研究,在其“扩展资料”中选了《蜘蛛与人类》一文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总之,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只要我们立足于学校和师生的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资源不断地接收选择、剪切组合、运用创新,就定能让远程教育资源在碧水蓝天下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伦厚棋,李顺松,邱卫东,汪晓佳.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关键词:笔画写法;间架结构;生动的语言;激励的话语
中国有句古话“人能写字,字能写人”,一手漂亮的字,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使人赏心悦目。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写字显得多么重要。写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实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课本的生字进行恰当的诠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教学,并适时地巩固,让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容易记住,书写的效果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一、笔画写法的指导
中国的汉字横平竖直,撇捺对称,重心平稳,结构端正。不少孩子一开始写字,都掌握不了要点。如写撇和捺时,都没有尾尖,从头到尾没有粗细之分,就像是直直的木棒拼成的一样,硬邦邦的,根本没有美感可言。怎么才能体现“点如瓜子捺如刀呢”?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把一个同学写的生字“八”用幻灯显示出来,然后教师再写一个“八”,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看。学生很快就发现,同样是写撇和捺,但是老师写的撇、捺尾巴是尖尖的。等孩子发现了这点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写字要讲究笔锋和笔力,多数笔画在写的时候都有变化,比如这一撇,它起笔时较重,渐行渐轻,最后轻轻地提笔,顺势将尾尖带出来。这一撇就写得好看了。”然后让孩子跟着书空,一边书空一边说口诀,再请几个孩子到黑板上书写,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写撇和捺。经过这样具体的指导,学生写的撇和捺都做到了尾细如尖,再让他们重写“八”,字形就美观多了。
二、字形间架结构的指导
我们知道,一个字光有笔力和笔锋还不够,还得讲究恰当的间架结构,结构不对,字就显得别扭。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孩子怎么观察一个字,让他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笔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特别是每个字的第一笔以及在横中线和竖中线的笔画,尤为重要。第一笔写高了,整个字就偏高,下边就显得过于空了;第一笔写得偏左了,整个字就偏左,右边就太空旷了。其次,教会孩子观察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位置。如“本”“平”“书”,这几个字的共同特点是竖都在竖中线上。教师还得让学生找出在横中线上的笔画,接着教师进行书写示范,再让学生在书本上进行描红、仿写,教师边巡视指导边给孩子的书写评分,对写得好的要随机表扬,使受到表扬的同学再接再厉,还可激励别的同学向他学习。
三、生动有趣的语言激起孩子写字的兴趣
讲解字的结构、笔画是一个较枯燥的环节,怎样让学生乐于接受呢?教师要善于用学生爱听、乐听的话语激起他们对写字的兴趣。如讲到“目”时,可将“目”的演变过程在黑板演示出来:“我们知道,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是由最原始的图形经过漫长的年代演变而来的,‘目’代表什么?”(生答:眼睛)“在远古时代,人们是用这个图形(师边说边画眼睛的图),你们看,像什么?”(生答:像眼睛)“对了,这多像人的眼睛呀,而中间的圆圈就像眼球,过了好长时间,为了书写方便,这个图形慢慢地就成了今天所学的‘目’了。”学生会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写,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说,并时不时发出“哦”“哦”恍然大悟的惊叹声。孩子们被汉字神奇的变化深深吸引住了。又如在讲解左右结构的字“休”时,可抓住左让右的原则,编个故事:“同学们,平常老师都要求大家要互相谦让,你们知道吗?不仅我们要互相谦让,连汉字的笔画也会互相谦让呢。你们看,有一个人在树下乘凉、休息,(师板书:人、木)可是,这人离树太远了,猛烈的太阳光照得这人头都晕了,树木开口说话了‘你靠我近点吧,让我来给你遮住阳光。’于是,人就靠了过来。”师边说边将“人”写成“休”。学生听了发出开心的笑声。
四、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写字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况且是刚入学的孩子,要他安安静静地静下心来写字,真的很难为他们,但是,有一样法宝会让孩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完成你布置的写字作业:夸奖。在写字方面,孩子可归纳为二类情况:一类是很认真听,很认真模仿,对字的结构、笔画都领悟较快的,他们得到的夸奖和展示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一些;第二类是上课欠认真,写字马虎,随便应付的。但不管是哪一类的学生,我们都不妨把对学生的夸奖挂在嘴边。对他们的夸奖方法也不一而同。对第一类学生,只要把他的字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那充满羡慕的目光就是对他最好的表扬;对第二类学生,需要纠正的是他对待写字的态度,只要看到他神情专注地写了,就要及时去赞美他,长时间有针对性地批改,孩子写字一定会越来越认真。让每个孩子都在写字的过程中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对写字的兴趣。
写字是一个长期反复、锻炼毅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能将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写字态度融入学习、生活中,那么,他的人生必将获益匪浅。
[关键词] 电影场景 设计过程 美学风格 运用分析
纵观近百年来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电影的制作者都比较注重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具有美学风格的电影场景,提高电影的观赏性,以美的体验使观众对电影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构建美学风格的电影场景过程中,要注意色彩的运用和外景的选取,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辅助电影场景的设计。
一、结合剧本情节进行美学场景设计
不同的电影有不一样的故事情节,在进行场景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剧本的要求进行选择,无论是电影场景的设计还是人物形象的选取,都要根据剧本的要求进行,美学场景的塑造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美学很讲究意象的选取,这种美学观点对国产电影的影响力一直存在,电影讲述故事的主要载体是人物形象,因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视觉效果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作用较大,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选择具有美学特点的场景和意象,以提高电影的观赏效果。
中国电影最早以戏剧叙事的方法讲述电影情节,在经过一代代电影人的努力之后,打破了传统的讲述方法,以生活叙事方式展开电影情节,这就给电影场景的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不少电影的制作者重视电影镜头中的镜像叙事,以含蓄的形象和悠远的故事味道来体现电影的内涵,如费穆的《小城之春》,电影在叙事上注重中国特点的写意风格,以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场景体现出电影主题,表达出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借助民族特有的美学意象,以符合传统审美观点的美学风格进行场景构造,通过东西方电影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体现了中国电影人活跃的创作意识。
二、合理运用色彩和道具构建具有美学风格的电影场景
美学风格来源于古老的美术艺术,包括绘画和雕刻等多种方式,纵观历史上留下的美学遗迹,可以发现人类的审美水平一直比较一致,而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达形式,应该与传统的美学表达方式寻求统一,通过合理运用色彩和道具,来完成具有美学风格的电影场景的构建。
(一)场景构建过程中色彩的巧妙运用
色彩作为视觉效果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在电影场景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以美学风格为设计要领的场景设计过程,能够使观众更好地体会电影情节,通过在影片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色彩,可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如张艺谋的《英雄》,秦朝大殿中的对峙以黑色来营造肃杀的气氛,以红色来表达追杀过程中的血腥氛围,水上的战斗场景则以蓝色为背景,象征纯洁而忠贞的感情,整部电影中丰富的色彩构建出具有美感的场景,在缤纷的色彩的映衬下,故事的剧情也能渐次展开,使观众在享受具有美感的场景的同时,对故事的进展也能有一定的感悟。
(二)以具有美感的外景构建电影场景
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观点对中国电影有巨大的影响,外景拍摄过程中选择具有美感的场景十分必要,中国电影人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比较注意东方审美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也对传统美学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张艺谋的《黄土地》中,比较强调外景的选取,以大全景下的落日为电影的开始,原生态的黄土地表达着陕北高原上淳朴的民风,大场景的运用充满了黄土地上粗犷真挚的美感;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运用沙漠和水乡等外景的表达效果,以灯光和暗影的精细化处理,有效暗示出光影下人物的心理,广角镜头的运用使外景的拍摄角度险峭,跟随影片节奏变化的动态的倒影和投影,这些在倾斜和摇晃中延续的镜头,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场景的美感,也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描述着现代人的情感现状。
(三)选择合适的道具完成电影场景的构造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不管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场景的构造,道具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服装是电影道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电影一般都很注重细节上的道具使用,以营造整体上具有美感的观影气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陈凯歌的《无极》中,无欢所率领的部队以无心鸟为图腾,在抓获倾城后为其穿上的千羽衣以鸟类的羽毛织就而成,既有滑稽的笑点又不失轻灵的美感,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象征着无欢的冷酷而迷茫的内心。
三、在新技术支持下构建具有美学特点的电影场景的手段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场景构造也有了新的思路。无论是目前正在趋于成熟的3D技术还是电脑特效,都给电影的场景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使电影人有了丰富的手段来表达电影故事,以场景推进电影剧情的手段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
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电影中的特技效果,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加入的电脑的特效,能够完成人力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构建具有美学特点的电影场景,可以使观众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之中,更好地体会到作者通过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在徐克的《蜀山传》中,尚不够成熟的电脑特效已经能够完成场景塑造任务,通过电脑特效制作出的空间具有纵深的美感,能够比较好地体现出蜀山的仙侠风格,打斗的过程大开大合,具有恢宏的场景美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电影的场景设计比较注重技术性以及实用性,就如同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立体结构一样,3D电影的场景设计注重立体感和存在感,使观众享受到更加美妙的观影感受。在徐克的《龙门飞甲》中,密道打斗的过程中精巧的机关场景比较注重立体效果,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在大明船厂部分,拍摄中船并没有在海上,却能以恢宏的3D场景制作出船在海上的感觉,能够达到比较良好的观看效果,这些对3D技术的有效运用已经比较接近世界级的电影制作能力。
结语
电影的拍摄过程不单单是为了经济效益,也承载着传达文化信息的使命。根据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表达主题,选择不同的符合美学特点的电影场景,能帮助电影制作者更好地讲述故事,表达电影主题。从电影的观赏角度来说,在场景设计过程中注意美学风格的运用,能提高电影的观赏美感,使电影具有更强的艺术色彩。
参考资料
[1] 马强.论电影场景设计的美学风格[J].电影文学,2011,(17).
[2] 赵洪义.论新世纪武侠电影视觉中心的美学取向[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 肖姝,吴璐曼.论美学对电影的积极意义[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08).
[4] 李卫平.析传统美学意象说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