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1.1防治手段不够科学
虽然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在不断开展,相关技术也得到一定推广,使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存在整体水平不够高、防治方法不科学、病虫害发生不规律等多方面问题,使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手段无法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与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实际情况出现脱节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1.2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在实践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民众的病虫害防治意识也不够强,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受环境较差、待遇较低、技术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工作存在很多困难,大大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给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带来巨大阻碍。
1.3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对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可知,推广手段不够先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是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不注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帮助解决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问题。同时,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大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整体效果。
2、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的预防对策
2.1注重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不断创新管理体系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注重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注重考核制度的合理构建,真正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进而真正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充分展示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和先进技术的功能,确保相关措施得到真正落实,最终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提升。
2.2注重病虫害防治的监测,加强服务体系创新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防治技术的推广、培训和应用等,并加大宣传力度和病虫害防治的检测,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病虫害防治能力,最终让相关工作人员在不断学习先进防治技术的同时,快速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服务体系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等,不断增强民众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管理的过程中真正落实相关措施,以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可行性,真正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2.3注重经费的科学分配,不断提高防治效果
在政府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各种经费,才能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防治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各部门的协调性,是解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重要保障。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必须注重物理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的合理利用,不断推广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解决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2.4加大防治技术研发力度,注重防治监督
在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病虫害检测、预测、检疫等多方面的工作,有效增强单位和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预警体系等,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动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减少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带来的影响。同时,不断增强城市园林绿化中各种植物自身的病虫害防御能力,真正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效果。另外,合理、科学地使用农药,严禁过度使用和不合理配比等情况出现,深入推广现代高科技技术,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结语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森林产出的木材及林产品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优化和整合资源,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各级各部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笔者根据多年经验,分析了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目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同时,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都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认为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在治理理念上,还多为“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没有认识到预防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的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因此经常复发。
1.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最近几年,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但是造林多是纯种林,混交林的数量较少,进一步扩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最近几年季节干旱和冬季气温较高,害虫越冬的数量增加,导致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其危险性和威胁性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害虫种类的持续增加,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较高的难度。同时,在造林过程中,林地和耕地接壤,使得农业害虫进入森林系统中,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造成顽固性的虫害持续发生,农药药效持续降低。此外,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病虫害的天敌数量减少,这是造成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1.3顽固难治,爆发现象常有发生
杨尺蠖、杨扇舟蛾和青杨天牛是病虫害防治中很难根除的病灶,频繁出现并且易形成规模化的破坏和杀伤力,而且资金的投入不够造成监测系统不发达,防治工作很被动,没办法在病虫害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前,将其扼杀和控制,很多顽固的病虫害一旦爆发造成无法遏制的破坏。还有国际性检疫害虫红脂大小蠢。
1.4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工作推进难度大
监测预报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虫情发生的规律并进行预报和防治的指导。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畅,在我国管理部门有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大家都有自己职责,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这些部门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过程工作效率低下。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造成了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经费短缺,具体表现在基层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与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作,造成了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较差。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素质较差的同时,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2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2.1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
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整个森林管理体系中,始终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将预防工作放在病虫害防治的首位。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实施好国家制定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在林业部门内部进行大胆的改革,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重点突出,整体推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并逐渐建立符合当地林业实际情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切实提高认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减少因为病虫害对国家资源和林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
2.2加强组织领导力
从生态环境维护的角度看,实现森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国际意义,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森林病虫害与火灾等灾害相比破坏力极强,并且防治工作更加艰巨且富有挑战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3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2.4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根据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管理制明晰,国家、集体和机构甚至个人多方面、多渠道的开拓资金的投入力度,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其次,各级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时间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前预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尽快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根据受益方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病虫害防治经费。
2.5积极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要健全管理体制,明确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日常的工作中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交流信息。同时,对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和惩罚机制。在预防和治理上,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做到对危险性病虫害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好林业工作,健全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了森林病虫害疫情,可以及时调动相关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6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随着科技手段被逐步广泛的应用,病虫害防治工作也离不开高新科技的支撑,而预测、预报可以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各地还应该把预防的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在一定范围内采用合适的高新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可能出现的严重危害。目前,人工造林的面积越来越大,坚持走生态林业的道路,选择优良的种苗,不要单一化的树种,尽量实现混交林,加强森林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林场森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实现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共同发展的道路。因国内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使用大量农药,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故应禁止使用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等,减轻二次灾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在技术上改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措施
一、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林业建设上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取得很好的成果,而且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促进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着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造成防治难度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2、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时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都停留在20世纪80年底的水平,都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在治理理念上,还多为“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的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的杀死病虫,造成了经常复发。
3、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工作推进难度大
第一,监测预报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的掌握病情的发作的规律并进行了预报和防治的指导;第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在我国管理部门有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大家都有自己职责,造成管理不顺畅,在加上造林、育苗、引种这些部门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过程治理工作效率低下;第三,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造成了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第四,经费短缺,具体表现早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与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作,造成了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较差;最后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在加上基层对这方面的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素质较差的同时,我国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急需补充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以提高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二、综合治理概念及原则
1、综合治理概念
森林的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够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爆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害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的工作而忽视了如宣传、教育的工作。
2、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如下的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就可以预防到,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而不适用农药的方法。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使用农药肯定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存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1、首先意识上,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2、在管理上,第一,要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日常的工作中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信息交流。同时对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和惩罚机制。第二,在预防的治理上,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的趋势;第三,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做到对危险性病虫害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方法工作,健全的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第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以的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第六,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放生了森林病虫害疫情,可以及时调动全体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在预防技术上,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检疫手段。第二,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起辅助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1 林业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和现状
林业病虫害指的是在林木资源生长发育的期间或储存运输的过程中,遭受到其他昆虫的迫害或生物的感染而导致的林木资源表层上和组织上的病变,最终干扰破坏了树木资源的正常生理程序及功能的实现致使林木资源发育不良或死亡。
林业病虫害不仅影响了整个林业资源的生长质量,还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频发,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损失。虽然我国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林业病虫害的传播趋势仍然严重。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切实保持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2.1 种类复杂性
林业病虫害具有突发性,具体表现在病虫害的发生是突发性的,在发生之前很难对其进行预测和防患。我国森林面积十分广阔,病虫害的发生非常频繁。林业部门难以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全面的检测,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进行得不够彻底。另外,在我国的病虫害中,病虫害的种类多具有复杂性,例如泡桐叶甲、光肩星天牛、杨小舟蛾、马尾松毛虫以及最为普遍的蝗虫等,而这些不同种类的害虫的防治方法又是不同的,因而加大了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2.2 影响广泛性
林业病虫害的灾害影响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通常不是局部的,它的发生往往影响整个县的上万公顷林业资源。而我国的林业资源种植又相对集中,种植林业的树种又比较单一,因此林业病虫害的传播速度较快。
2.3 虫类顽固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杀虫药剂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与之前的情况相比,我国对林业病虫害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就长远防治目标来看,却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害虫在药物的不断作用下,增强了其适应性和抵抗力,具备了顽固性,也就是所谓的抗药性,使得有些害虫通过治理后不再出现,而另外少数的害虫不仅会重复出现,而且其带来的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例如天幕毛虫、杨扇舟蛾以及松毛虫等害虫。
3 我国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3.1 林业建设不合理
随着绿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林业面积也随之扩大,但是由于缺乏造林经验、对林业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我国林业的结构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林业面积集中和林业树种单一这2个方面。而正是由于这2个方面给病害虫的大面积侵入创造了可能。另外,我国的林业病害虫防治组织建设并不完善,在对病害虫的检疫、防治以及测报等各种技术上没有与时俱进,导致防治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很多地区出现暖冬现象也是造成病虫害灾难频发的原因之一。由于冬天气温较高,很多害虫没有在冬天被冻死,而春天和夏天又是昆虫繁殖的高峰期,所以容易产生越冬害虫的数量急剧增加。
3.2 社会活动不合理
社会活动也是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受绿化环境的影响人工园林面积的扩大。由于人工园林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创造的,因此,人工园林的结构单一,通常在同一个园林里种植同一树种,一旦有害虫侵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可感染整个园林。人工园林的生态系统和自我平衡能力的调节都比较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失衡,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3.3 非科学化的技术手段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现代林业关于病虫害的防治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农药来进行治理。农药作为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在病虫害爆发之后,如果持续的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加强害虫的抗药性,还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由于大部分的林业管理人员都缺乏专业的林业管理知识,对害虫的种类识别力低,导致胡乱用药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不能实现“对症下药”,而且会延误最佳的防治时间。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对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先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病虫害对林业资源造成的严重损失,增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国家要加大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资力度,更新完善林业检测的相关设备。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队伍的建设,积极展开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4.2 提高病虫害的预测水平
对病虫害的预测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要努力提高病虫害的预测技术水平,始终将预测工作放在第一位。这就需要林业部门安排专业的人员对病虫害进行检测,并且还要保证检测的定期和全面,运用科学化的检测手段和专业仪器对病虫害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握,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病害虫预测体系。
4.3 全方位综合治理
对林业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包括对病虫害的检测和防治,还包括对整个林业的生产管理进行治理。由于林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部分,所以在病虫害的防治中还要对林木的种植养护进行改善和调节,起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另外,在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药注意“对症下药”,增强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做到合理运用农药,并采取人工防治和自然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实现防治的最佳效果。
5 总结
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必须了解病虫害的特点以及我国频发病虫害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光华.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资,2013(36).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1 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林木病虫害面积进一步扩大,预防治理比较困难
暖冬、旱灾近年来频繁发生,降低了害虫越冬时的死亡率,使得病虫害问题更加严重。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松毛虫害很易在森林里大面积爆发。目前,持续3年的旱情已造成云南省10万hm2森林爆发病虫害。而目前云南省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入有限,而且采用的防治技术较为落后,这都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增加了困难。
1.2 对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防治意识不强
云南省对于防治病虫害工作的资金投入有限,政府相应的政策体制还不够完备,使得云南省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平仍在原地踏步。只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1.3 林木病虫害种类多危害大
全省分布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18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日益频繁。其中威胁最大的是林木害鼠、松突园蚧、大袋蛾、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日本松干蚧、松叶蜂、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松材线虫,这十大病虫害给我国的林业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
1.4 林木病虫害预防机制缺失
云南省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这就使得同一地区的林业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当一个地区发生病虫害之后,周边地区只有接到上级通知之后才采取行动,而不是积极主动的与病虫害发生区域的部门合作。这使得不少地方在进行造林规划时没有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病虫害防治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 加强林木病虫害预防工作的措施
2.1 加大宣传,提升认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普通百姓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认识清楚理解透彻,积极参与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来,阻断其传播途径,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要对《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让百姓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各级部门以及林权所有人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认识,为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2.2 强化责任落实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云南省林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云南省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各地方若有必要可以成立防治工作委员会,将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到政府层面,明确防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林权所有者也要积极参与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来,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使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序进行。
2.3 广泛筹措资金
除了争取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以外,各级地方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针对病虫害问题严重的地区要着重治理。相关的林业单位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鼓励群众参与到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来,而且林业部门还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2.4 加大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2009年彻底拔除了疫点,成为全国首家根除松材线虫病疫情的省份,云南省人民政府受到了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的表彰。在全国机构改革中,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提高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依法治理的意识,还要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对本辖区内的所有林业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及时掌握本地区林业病虫害的发病情况,以此为依据开展日常的监管防治工作,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还要实行奖罚机制,以此推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2.5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技术手段
将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深入到林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要将病虫害的相关监测置于重要位置,建立一定范围的监测区域,做好日常监测记录工作;增强病虫害早期防治的技术手段,提高林木自身抵抗病虫害侵害的能力;提倡多采用微生物制剂来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6 加强检查督促
作为林木单位,要认真开展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要确保工作时间统一、工作标准统一,以确保达到病虫害防治目标。在实施造林工程之前,必须完成苗木检疫工作,决不能使用不达标的苗木进行造林。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而言,要加强检查力度,多进行技术指导,要对不按规定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而带来损失的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
2.7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防止危险性病虫传入
云南从2009年开始,积极配合国家林业局,每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利剑”森林植物专项检疫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共检查涉检单位和个人38710个(生产经营涉木单位22527个,种苗花卉生产经营单位7702个,园林绿化经营单位1990个,使用木质包装材料单位7056个),依法查处违法案件429起,涉案金额1065.84万元。通过检疫检查和检疫执法行动,有力地维护了辖区检疫秩序,有效地截断了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为维护云南国土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防治现状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49-01
1.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因素
1.1 气候异常
我国少数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暖冬等异常天气,造成树势衰弱,害虫越冬死亡率低,病虫基数急剧增加,给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人工林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不
现有林面积中,人工林占95%,“南松北杨”的树种分布格局调整尚需一段历史过程,中龄林以上林分组成多数为纯林,植物群落构成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暴发成灾。
1.3 疏于管理诱发生物灾害
经营森林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各类林权所有者对林木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没有及时进行土壤和树体管理,致使部分林木处于亚健康甚至衰弱状态,易发生病虫害。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
2.1 未建立稳定的公益林防治投入机制
许多公益林,在生态防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其经营者是村集体、国有林场和农牧民,他们从中获益很少,由于目前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低和森林病虫害投入比例低,使他们难以承担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防治经费的短缺,降低了公益林抗灾减灾能力。
2.2 商品林群防群治机制不顺畅
由于广大农牧民缺乏防治知识和技术,缺少防治设备,面对灾害,只能“望灾兴叹”,人工防治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防治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2.3 基础设施薄弱
具体表现是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治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2.4 防治意识淡薄
社会各界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和防治检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国家防治方针和责任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灾来救灾和从众意识,没有像防治农业病虫害那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对策
3.1 建设防治体系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增强防治能力。全面强化宣传工作和法规教育,加快实用技术和法律普及,提高全社会森防意识。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势需要,大力培植防治市场,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和队伍,促进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3.2 要求预防为主
从森林经营理念出发,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林业,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都要增加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3.3 实施分类经营
按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的思路,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病虫的治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防灾减灾计划,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有害生物,走政府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联防联治;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有害生物,走市场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群防群治。
3.4 推进防治现代化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发达地区已广泛应用飞机和车载喷雾机等各种新型防治机械,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还降低了防治成本,增强了防治效果。因此,按着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要加快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对松毛虫以飞机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青杨天牛以车载喷雾器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天幕毛虫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同时,要加强对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研推广工作,走无公害的绿色防治之路,依靠科技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4.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趋势
4.1 提高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2 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
4.3 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参考文献
关键词:病虫害;森林;防治
1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予以防治。我国森林病虫害具备如下3方面特点:第一,偶发性森林病虫害暴发面积大;第二,森林病虫害蔓延速度较快;第三,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率高。每年森林病虫害都会直接给国家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直接破坏各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平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发生面积迅速增大
近年来,尤其是我国,森林病虫害发展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却从根本上忽略保护生态环境,存在这样的实际情况,致使病虫害大面积地破坏森林,且破坏状况越来越严重。我国当前资金、人力及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2.2无法控制病虫害的繁殖
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因此森林病虫害种类很多。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种类大量增加,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林业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另外,随着各国交际的频繁,我国引进了很多外来物种,由于引进的外来物种没有天敌,因此繁殖速度远远超过预期和想象,严重威胁到森林资源的生长,而我国现有森林防疫站治疗设备和治疗资金有限,无法控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
2.3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采用纵向型行政管理体系是我国林业部门所采用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对于上传行政命令和下达行政命令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缺少对各林业部门的横向协调。缺少机制致使每个地区所出现的森林病虫害,在没有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发生,既无法从根本上防治,也给林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议
3.1完善预测机制和预报机制
在确定病虫害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展开进行,科学精确预测和预报森林病虫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从被动救灾转变为主动控灾,进一步调整防灾和救灾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森林病虫害损失,又可以减少相应的后期防治工作。有关部门需要加快建设和预测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并且将防治和预测森林病虫害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快速及时控制灾情,形成早发现和早控制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
3.2加强对植物的养护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病虫的发生及危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与植物生长情况和及时浇水、施肥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不断加强林木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就要做好植物的修剪、施肥、浇水和锄草等各项工作,这样既可以减少病虫,也可以调节植物养分。因此,要想减少病虫害,就需要加强对植物的养护,提高植物的生长能力。
3.3加强病虫害防治的宣传
在防治林业病虫害过程中,宣传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运用防治站的各种宣传资源,如宣传资料、条幅、宣传车等,大规模地展开宣传教育工作,促使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防治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主动和积极配合林业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强群众对防治病虫害的意识。唯有林业部门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带动下级和群众积极主动进行病虫害防治。
3.4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
对于一些突发性和影响范围较大的病虫害,需要建立起长期的预报病情和预测工作,及时采用全面准确有效的监测,并且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期做好调查和检测工作,如果出现病虫害发生扩大的情况,需要进行短期预警,在预防和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还需充分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林木资源等因素。另外,加大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可以充分采用引诱剂及培养天敌等方式,在最大范围上保证自然系统有条不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在防治和预防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真正落实防治工作和治理工作,特别是需要加强应用早期预防技术,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