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师资源 现状

随着甘肃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并逐步实现免费化。因此,义务教育的发展也逐渐从普及转移到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经济和地域等原因,甘肃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现象,尤其表现在城乡层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造成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师资力量本身相对薄弱。从多方面的指标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资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数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于城镇教师

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省份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如表2所示),然而占了义务教育阶段一大半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数量;相反,义务教育阶段城镇的学校数以及在校生人数远远低于农村,使得城镇教师人均所教授的学生人数(即师生比)少于农村地区,这一现状反映出甘肃省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义务教育的公平化有待完善。

图中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的师生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减幅逐年扩大,尤其是2005―2009年递减速度较快,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以及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向贫困地区派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即“特岗教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壮大。从总体来看,城镇的师生比低于农村,由于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其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长期以往,将拉大与城镇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二、教师学历、年龄参差不齐,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

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城镇而言,教师队伍仅有国家正式公办教师一种,学历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当然也仍有一小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学历低于本科,通常为师专毕业。年龄结构方面,城镇的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趋于年轻化,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上城镇义务教育的讲台,以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思维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农村而言,教师队伍由国家正式公办教师、特岗教师以及代课教师三部分构成。由于编制有限,公办教师在整个师资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一般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其学历水平集中在大专,多属于经验式教学,缺乏创新;代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可取代的力量,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仍然还存在着一个学校仅有一名代课教师,包揽一至六年级的全部课程的情况,这些代课教师的学历多为高中水平,也有一些在从教多年以后通过自考取得了专科学历,年龄整体偏大,教学水平较低,多分布在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为农村义务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是为了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鼓励大学生去农村中小学执教,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其学历都是专科或本科,但由于这一方案设有一定的执教期限,大多数大学生可能会迫于就业压力将这一政策做为锻炼自己的途径和寻求下一步发展的跳板,在期限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从事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更为直观的体现。如表3所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总体来看各地区都稳定在98%左右,水平较高,各地级市和地县的指标与省会兰州市相比差距很小;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各地区间的差异明显,表现出的规律基本为:省会兰州市较高,各地级市次之,地县较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县(例如:舟曲县)教师学历的合格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差异较大。

数据来源:甘肃教育年鉴2011.

第2篇

【关 键 词】后普九时代;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77-03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4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直面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时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庆市“两基”攻坚目标实现后,农村义务教育正在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发展。由此,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普九时代”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尤为必要。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过程

1. 调查对象。选择重庆市五个县(区)的乡镇中小学在校学生(4~9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这五个区县不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条件看,都是特色鲜明又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重庆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1/10,70%的人口属于少数民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所选取的五个区县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既有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又有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现实样本,以期通过调查了解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2. 调查时间。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

3. 调查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课题组设计了一套“‘两基’攻坚实现后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希冀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后普九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该问卷主要从办学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的学习收获等五个方面调查基本情况。

4. 调查过程。课题组从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共五次分别深入S县、Q区、P县、X县、Y县的乡镇开展实地调查。按照乡镇教育发展水平,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在S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X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Y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1所中心校和3所村小,P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Q区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一共调查中小学51所,每所学校发放的问卷不超过3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调查了4年级到9年级的学生,共回收1144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率98.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宜学生的意愿,可教育辅助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两基”国检的指标体系中,办学条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包括学校设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5个2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设置基本合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大部分学生上学单程在4华里以内,只有少部分学生每天往返行走10华里甚至更多的路程上学。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那里地广人稀,给办学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出现学生上学单程大于4华里的情况。

在所调查的1125名学生中,有84%的学生承认学校设有图书馆,只有16%的学生反映出学校没有图书馆。按照调查中每所学校调查问卷不超过30份的原则可知,在调查的51所学校中,有6所到8所学校暂缺图书馆,占所调查学校的13.8%左右。在多媒体设备方面,81.4%的学生表明学校有多媒体设施,只有209位学生承认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可知在调查的51所中小学中,有7~12所学校暂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施,占所调查学校的21.6%左右。在文体设备方面,有近4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文体设施很少,但同时有51.7%的学生对学校的文体设施持满意的态度,只有5.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体育设施。

在关于学生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中,有24.3%的学生持满意的态度,47.7%的学生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硬件设置持不满意态度的占17.7%,另有10.3%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虽然学校的教育辅助配备比较齐全,但其利用率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很少面向学生开放,即便有的学校开放图书馆,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和学习的学生很少。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12所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但偶尔去和不去的图书馆的学生比例达到87.6%。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多媒体教室只用于公开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正如学生在问卷中反映“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从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育辅助设备利用率不高,很可能是学校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所致,过多的作业和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没有时间进入图书馆汲取课堂之外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其几乎抽不出时间制作课件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理所当然被闲置。在重视考试成绩,关注学生分数的时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显得更不可能。

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但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较高,认为所有任课教师都很优秀的学生占28%,认为大部分教师优秀的占50%,认为少部分教师优秀的占21.3%,只有0.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都很差。

虽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普遍较高,但针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却证实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固守传统,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知识,以“分数”和“成绩”为根本目的。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不多,教师的教学在学生的眼中并非生动有趣,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偶尔生动有趣,30.7%的学生认为生动性和趣味性处于一般状态,只有34%的学生认为一直充满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在69.3%的学生看来每个问题都标准答案,只有27.9%学生承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学生新奇想法,要么不给予任何评价。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较好的老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本次调查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只占了31.4%,很多教师停留在说教和解惑阶段。

3.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生活充满浓厚的兴趣,学习活动才能得以进行。本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也许正是基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学生在学习中对待课程的态度才有所变化,不管是考试的课程还是不考试的课程,学生都能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不再像以前不考就不学或者只上课的时候学。调查发现,考试的课程和不考试的课程有55.9%的学生抱着一样对待的心态。由于受到“唯分数”的影响,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虽然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当学生不得不为将来升入更好的学校做准备。如此,他们的学校生活又显得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繁重。

4. 学生的“双基”得到了提高,但对为何接受教育的认识仍较浅。调查显示,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读书比外出打工赚钱更重要,有79.4%学生在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之时选择了进入学校读书学习。义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学生从学校中获取的最大收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了如何思考,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而准备。有34.1%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最大的失败为学习成绩太差,另有40.4%的学生认为自己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认真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在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发展追求中,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从实质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以及帮助学生认清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面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建议:

1.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重视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保持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定《重庆市课堂教学达标要求》和《重庆市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常规落实情况的检查制度。

2. 实施基础教育“强师”政策。教师专业化成长梯级划分为五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明确各个梯级教师的职责与义务,建立考绩档案,搭建交流平台,骨干教师及以上级别教师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校际办学经验交流、顶岗实践等措施,让农村教师进入城区学校,学管理、转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对边远山区的教师予以倾斜。

第3篇

一、实验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不乐观,严格地说演示实验开出率、分组实验开出率、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完成率距离课程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学校课程所做实验甚少。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状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目的认识不清,从而产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发生了偏离。他们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升学率和优等生率,如果各个学校都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就无法完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这就给学校教育出了个大难题;一方面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提高考试成绩,两者之间虽然没有对立的矛盾,但是相互影响很大,这就出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现象,因为功利主义的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先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成绩低,尤其是大考成绩低,群众不满意,地方政府就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就不满意,学校领导也不满意,所以为了大家都满意,理科教师认为用大量时间做实验,没有讲实验、做实验题效果好,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正确途径,缺失了科学实验教学环节。

(二)教师队伍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匹配的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很多教师不懂仪器设备的应用和维修,更谈不上自制仪器设备了。

(三)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他们没有长期的实验教学经历,对实验教学定位不准,难以感知实验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工作中本末倒置,以讲解实验代替做实验现象很多,缺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缺失了科学课的兴趣和快乐。

(四)实验教学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课程标准对实验要求很高,实验量很大,几乎每节课都有多个学生实验,教师一边做理论教学,又要做好每节课的实验准备,如果没有实验人员协助,代课教师很难完成好每节实验任务。实验效果不佳,久而久之,不少教师和学生也会对实验教学失去信心。

(五)学与考的脱节也是原因之一,虽然课改以来考试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了“实验探究”的考核,但是通过讲实验和做实验题的途径也能做考试题。另外,招生考试的实验考核是不计入总分的,成绩是A、B、C、D四个等次呈现,几乎不影响学生录取,这就形成了做不好实验不影响考试成绩的思想。

二、轻视实验教学会产生如下危害

学生眼高手低,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削减了学生对科学的直接兴趣,影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三、改变目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新课程的理念,使人民群众普遍理解基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深刻理解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弄清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二)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基层领导要理清社会需要与群众呼声的关系,克服群众追求高成绩、高升学率与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关系,逐步理清实施素质教育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系,不能用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加大学生课业负担量为代价,更不能以影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代价来换取高成绩和高升学率。否则就会把这种压力加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导致教育的不正常发展。

(三)各级督导和教学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小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理科实验教学工作,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落到实处。

(四)吸收、培养、培训一大批实验教学专职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保证实验教学的全面深入开展。

第4篇

关键词:教育均衡;农村教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093-03

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在这种政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造成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中,师资长期配置不均衡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资源做不到均衡化,义务教育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均衡化。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的宏图能否实现。笔者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 325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生活、工作、发展状况让人堪忧。

一、不乐观的现状

1 农村教师收入与生活水平偏低

首先,工资收入水平低。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收入主要是靠工资收入,而且工资又只是名义工资,许多“空调”部分农村教师或许永远都不能兑现。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者只有5人,仅占调查对象的0.22%;月收入在2000~2500元之间的仅为9.14%;因而月收入在1800~2000元之间的为23.51%;月收入在1500~1800元之间的为31.76%;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者达35.37%。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工资的满意度较低,因而不专心工作、责任感不强,经常想寻找机会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岗位,因而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他们的工作效果。

收入尽管低,但开销却不小,尤其是意外开销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开销大、乐趣少。在农村学校成家的教师,双职工占的比例少,在同一学校或地方的更少,而且“半边户”的男教师不少。一般到了周末,农村校园里很难找到教师,两地分居的教师回了家,子女在县城上学的去看望子女,“半边户”的教师回家务农或看望乡下父母,而年轻教师进城游玩的更多。据调查,88%以上的教师进城都会或多或少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聚会喝酒、赌博等,加上人情往来多,各项开销大,一些教师甚至入不敷出,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其次,住房条件差。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安心农村工作,加上自身收入水平不高,集资建房的可能性很小,而学校住房建设投入又不足,有的学校连一般住宿都难以解决。调查中,许多学校教师选择了“暂时性居住”(据了解,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多数认为自己将来发展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学校,等攒足钱了,到时候在城里买房)。所以,许多学校两人一间房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学校是让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住集体宿舍,在农村学校基本上无居可安。

其三,福利待遇少,缺乏应有的保障。像教师们的医疗保险制度,现在许多地方教育系统将教师医疗统一交付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制订出诸多不利于受保人的条款,而且大部分农村还没有符合医疗条件的医院,教师生病必须辗转到指定的医院,必须是重病住院才能支付部分医疗费,而教师们在工作生活中一般性的医药费开支则远大于符合报销条件的部分,这样,教师的医药费主要还是靠自己来保障。

2 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较差

被调查学校普遍反映: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硬件、软件不好;教学设施陈旧、短缺。

与城镇学校相比,一是教室破旧,无一配备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也大多设备不全、不规范,形同摆设;二是没有运动场或运动场很不规范,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与训练;三是办公条件差,教学管理所需要的办公电脑少,调查的65所中学中,仅有教学、办公电脑共155台,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办公电脑,懂电脑的教师也少,熟悉电脑的教师仅568人,占所有专任教师的18.93%;四是学校配套设施少,教师基本上不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学。

加上教育经费管理不规范,教师工资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县就出现很大差别,有的只发基本工资,所有补助都一刀切。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不仅对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无助,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与教育教学质量。

3 农村教师学历学识普遍偏低而且提升困难

首先,学历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调查发现,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达83.94%,虽然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的标准较为接近,但与城市初中以上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样本中农村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38.32%,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1.83%。而且部分偏远学校老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特别是农村片小以下教师学历绝对偏低,其学历提高的任务还是相当繁重而艰巨的。

其次,教师职后培训不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形势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转变为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笔者调查发现,虽然该地区国家“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进行非学历远程教育”已实施,其中一个县,92.18%的教师已经拿到了结业证书,但由于农村学校各种条件所限,所调查教师中只有1.23%的教师基本上回答了所进行的远程教育学习的课程门类,5.83%的教师比较熟悉学习流程及学习要求。调查表明,该调查地区教师真正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只是极少数教师,教师职业发展只满足表面形式,而主体需求没能很好地激发和满足。

再次,在业务素养提升上,农村教师缺乏求实进取精神。一是农村教师缺乏主动进取精神,特别是老教师多,惰性强,不想上进,不想学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1838名(约占总数80%)教师认为外出进修学习只是搞形式,对之无所谓,其中42岁以上中小学教师人数高达95%以上,致使其不愿外出进修学习,加上教师紧缺,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业务素养的提高相对困难;二是由于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新意,对新课程难以接受,农村学校也很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调查中仅有不到10所学校做过,成果几乎是无;三是课堂教学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从观察多数教

师的课堂分析,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屑一顾,坚持老方法、老一套教学,致使教学质量、学生发展与学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

由于农村学校各种条件所限,“教师严重缺编,如果教师外出培训,必然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加之经费问题制约了校本培训,所以农村教师除了为获取学历文凭而不得不进修外,几乎很少有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使得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加上教育教学研究缺乏、思想观念缺乏更新、追求上进的惰性较大,一些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村教师存在需要提高学识改变现状与无时间、空间及经济的支撑之间的矛盾。

4 农村教师教育成就感较为低落

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难以达到评定要求,晋级难。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职称问题是总体偏低。中学教职工中,中学高级教师仅有52人,占2.24%中学一级教师564人,占24.26%;中学二级及以下986人,占42.41%。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师向城镇学校或其他行业流失;二是教师学历偏低,不能满足职称条件;三是评职称中指标分配太少;四是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经费奇缺,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从事教学研究,难以达到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

其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品德问题,让教师的教育成就感尽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其家长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和“剩余学生”(学生成绩稍佳的马上去了城镇学校,在校学生基本上升学无望)。生活上,学生的情感是缺失的,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呵护,对415名学生的访谈调查中,有358名希望父母常在自己身边。家庭凝聚主体缺乏,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只有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有些学生在亲戚家寄读,不能实施正常的家庭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普遍,座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不佳,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缺乏必需的礼节素养。由于经济条件差,教育失当,学生学习动机又不强,学生厌学情绪重,学生对自身升学无望。加上地方文化落后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很局限,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流失多、辍学多、后进生更多,整体上初中学生学习质量及品德问题普遍存在。由于教育因素的缺乏,教师成了爹妈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需要面面俱到,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学校教师任务重而低效。

其三,对教师的评价局限。学校考评作为评价教师的手段之一,评价方式大部分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基本条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着实存在偏低现象,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教师不能得到积极的、公正公平的肯定。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师工作压力增加的―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教师不满和心理压抑的重要原因。教师管理过分强调制度管理,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规章加以约束,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早晚辅导、教案详略、听课笔记等过分追求量化,用简单化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复杂且模糊的教育问题。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在过多,评比过多,扼杀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

二、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发展对策

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但如果只是想通过课程改革、教师管理改革、教育收费改革等来促进其发展的话,就难以解决农村教育的根本――教师自身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是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作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育经费是对教育条件与教育资源的绝对保障。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适当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多方筹措基金,大力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充分认识农村教师工作的不易。二是加快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比如当前新农村建设项目,把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纳入其中,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就可让人减少“边远”、“偏僻”之感。三是加快城乡网络信息设备的改进,政府加大投入,让光纤进入每一个农村学校,为现代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机会和保障,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增大投入,加强农村教育环境建设,为农村学校添置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硬件设备等办公条件。

其次,落实好师资培训经费,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是现行的国培计划要多倾向农村教师参训,为教师进一步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供优秀资源平台。二是教师职后培训机构,要求到农村学校基层进行,现场培训,让农村教师更好地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指导,县教科所负责到农村学校现场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四是健全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丰富农村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五是提供农村教师置换学习的机会,让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增强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无论置身何种地域环境,只有崇高的精神素质才是最可靠的支撑。因此,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及职业信心,加强其职业素质修养,提升教师思想和职业品位。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此,我国理论界在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时候,应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发展水平及心理需求,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应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包括福利待遇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城乡师资协调配备等,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为他们搭建继续教育学习新平台,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祝春芝,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工作与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R],课题研究报告,2010

[2]时锦雯,毛汉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5,(1):65-69

[3]王勇鹏,论农村教师专业化的艰难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1,(3):55-59

[4]李华君,龚彩云,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1,(9):77-79

第5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农村 英语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需要,在我国英语的教学贯穿了各个学习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对英语课程的教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的学习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采取相关政策和手段来减少城乡差距,其中包括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方面,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国家政策的客观要求,顺应了时展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作为整体的英语教学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是为以后的英语教学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英语基础的好怀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基础打得好,学习就更容易,基础不牢固,学习将会很吃力。英语和其他的语言学科一样需要一定的基础作为支撑,才能建构稳固的教学体系。

再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中考、高考都把英语作为主科进行考试,甚至对于考研来说英语都作为公共科目。在大的教育背景之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地关系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的不足

师资力量的不足一直是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因,仅管国家不断地采取政策和措施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但是很多农村学校依然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更是如此。农村地区整体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影响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英语教师数量的不足,存在着一个教师带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的现象,教师的精力有限,不能完全顾及到各个学生,教师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讲课,而没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互动,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不足,在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还存在英语教师学历不高,非科班出身或是还有代课老师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教学质量不好,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着英语教育方法落后,教学设施有限,教学模式单一的特点,一度影响到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模式的单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英语教育方法的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式的讲解,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期,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利于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对英语学科而言,是极具生动性的一门课程,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其次,英语教学缺乏创新,创新是教育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前提,对于英语学科较为“活”的特点而言,教学创新是客观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而言,英语课程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敢或是不能大胆创新。一度制约了教育的进步。再次,教育设备没有和教学很好的结合。这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仅管当前国家不断加大经济投入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中,也必须承认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得到了改善,但是还存在一些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的现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英语教学中没有有效充分的将教学设施发挥作用的现状。

(三)缺少的语言环境

对于语言学科的学习而言,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条件之一,语言环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或是能刺激他们学习语言的潜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中英语学科的学习就面临着缺少语言环境的现状问题。

农村英语教育中语言环境的缺乏主要来自两个原因,一方面,国家区域的限制,这是大环境之下的要求,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很难接触到英语国家的人,因此造成大环境的缺失。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本身,很多农村英语教师由于自身发音的不准确或是受到方言的影响都会给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带来限制,学生缺乏语言环境,给农村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制约。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方法

(一)加大师资力量,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师资力量提高是解决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中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来自国家的重视,另一方面来自学校自身的完善。具体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应当增加相应数量的英语教师,而且应当注重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和鼓励高质量的英语教师到农村学校来。

此外,农村英语教师自身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综合水平,定期的参加培训或是进修,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对于学校而言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也是一个好的方法,另外,国家支持农村教育的政策也利于师资力量的提高。提高师资建设的方法很多,最终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提倡教学创新,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创新,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课改之下的教学理念,尤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而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创新具体体现在一下两点,一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法。具体到教学中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进行创新,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课件进行英语教学,在教学的理念上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鼓励他们运用新方法学习英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思维的能力。提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创新,还必须注意教师课程设计的创新,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不仅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新颖。

(三)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氛围

既然语言环境的创设对英语教学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那么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就必须重视,仅管“大环境”的创设缺乏相应的条件,但只要“小环境”的创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作为英语教师而言应该全面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摆脱方言的束缚,在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设备进行创设,例如多媒体教学就是很好的方法,视频、音响设备能够帮助英语教学中解决英语发音的问题,教师通过网络的链接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氛围,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提高。

综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课程,只有英语教学跟上,整体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仅管当前农村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只要正视现状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实践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影响英语教学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 1]杜鸿杰,浅谈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5)

[2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 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3]孟吉平.教师备课新资料新知识手册英语教学卷[M].新近出版社,2006.

[4]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J].教 育研究,2010,(11).

第6篇

关键词“后撤点并校”;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国务院于2012年9月颁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其主要内容是对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坚持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代”,也自此这一议题成为研究热点。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丁冬和郑风田,姜荣华、范先佐等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取得丰硕成果。但前人的研究没有关注到义务教育的公平层面及其本身是一种公共物品,其协调发展其实是一个公共物品公平有效供给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概况

(一)义务教育学校持续减少

从2001年国务院颁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开始,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已经实行十几年,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持续减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12年这十余年间,我国的农村小学由46.9万所减少到15.5万所,减幅达66.9%,农村教学点由16.5万所减少到6.3万所,减幅达62.2%。另外,由于生源的持续减少,以及部分生源到城市的中学念书,导致农村的初中学校数量也一定程度的减少。

(二)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整体下降

从整体上看,如图1所示,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人口结构的整体变化有关,也改变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图2:我国城乡小学在校学生数分布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而从城乡的区别来看,如图2所示,我国的城市和县城的普通小学在校人数呈现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的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村学龄人口数目的整体变化。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直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改变了我国的人口结构,使得新生人口数量的整体下降。二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许多农村的适龄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中小学就读整体上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减少。这将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各个方面都要面临重新的配置和调整。

(三)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随着教学点数字资源的全覆盖政策的实施,以及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的上涨、农村学校经费得到不断的保障等因素的改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这体现在农村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包括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其原因是农村学校教师得到了有效的专业化培训、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另外,由于教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农村教师选拔和聘用规则更加科学,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不断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农村学校面临的资金压力

进一步增大在撤点并校之前,农村学校的重点工作在于教学,即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但是在撤点并校之后,幸存下来的农村学校学生的绝对数量增多了,住宿学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学校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学生的生活,这更加考验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更加多的财政支出。学校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只能依靠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教学活动,因而在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上的资金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紧缺,给农村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而紧缺的资金也将进一步制约农村学校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发展偏差

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得当,但是在“后撤校并点”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三个方面。首先,教学设施存在差距。虽然国家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加大了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对这些地区的财政投入也逐年增加,但是整体上的投入依然不足,教学设施更新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不同学校之间,还表现在农村的中心校和非中心校之间。在许多农村的普通小学,依然没有像样的实验室、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施。其次,师资力量存在差距。当前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呈现年纪偏大、学历偏低、教育知识结构老化等特性,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学校的教师往往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自身的教学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恰恰相反,在一些富裕的地区,例如靠近城市的农村区域或者城镇地区的乡村学校,其师资力量往往比较科学。这就出现了师资力量的差距。最后,教学质量存在差距。教学质量的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中包括上述所说的师资力量存在差距,同时还包括农村学校建制不健全、班级和年纪规模不完整、学科教育出现偏差等,导致了乡村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出现显著的差异。

(二)农村学校布局不协调导致上学难

“撤点并校”政策要求撤销部分规模较小的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就读,这就导致了在人口密度不大的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如果一味地以人口规模和学生数量来布局学校,就会导致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学生的就学半径扩大。就学半径指的是学生从家里到就读学校的地理路径距离,就学半径越大意味着学生在上学路途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学生的就读成本。因此,有研究表示,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之后导致了小学生的就学半径出现大幅度地增高,农村小学的布局发生改变调整以后,它的服务半径从以往的5公里变成了10多公里,甚至还有的达到20公里。就学半径的扩大无疑增加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难度,导致了新一轮辍,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0年,全国小学辍学率由5.99%上升到8.8%。另外,由于就学半径的扩大,许多农村的中小学生不得不借助一些简陋的交通来减少上学路中的时间,这又增加了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隐患。前几年媒体频繁报道的校车安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三)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低下难保教育质量

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指的是农村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主体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客体的需求的技能和技术,它包含了农村义务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软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而在实际上,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低下表现在没有规范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等等,也没有完善的义务教育文化发展体系。因此,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低下而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比不上城市义务教育质量。与城市的义务教育质量相比,农村的义务教育质量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我们知道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基础教育在城乡的差距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四)农村不同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接受能力不协调导致不公平

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不仅强调在不同区域和校际之间实现均衡发展,也要求在农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我们知道在农村分为不同的群体,有的经济社会地位较高,不仅能够保证了在学校的义务教育,还能提供更加完善的家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但是当前也有部分农村的弱势群体连温饱都还没解决,连其子女正常的学校义务教育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也谈不上作为义务教育补充的家庭教育。这往往容易导致农村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业和价值观培养上出现偏差,隐形的教育不公平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开始出现。

三、“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就要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因此,可以对省级教育经费的之处结构进行调整,重点面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不断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进行更新和补充,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设施。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地方教育部门要统筹教师资源,重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适当提高条件艰苦的农村教师的待遇,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最终实现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本文认为,越是条件艰苦地方的农村教师越应当享受到更加完善和优越的福利待遇,从而可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在农村学校生根发展,扎根下去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贡献。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至城市优质学校进行培训学习,也是提高农村教师水平的有效途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自然会上升。当然并不是说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唯一因素,但高质量的师资力量起码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我们知道,不合理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布局,不仅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得当,发展不均衡,也会带来农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进而带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小规模学校不仅不是合理的,还存在长期存在的必要,不仅因为农村适龄儿童和班级规模的不断变小,也因为农村的人校才能很好地保障每一位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需要重新科学规划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布局,尽量缩小路途遥远的农村学生的就学半径,减少上学途中花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如果有必要复校复点的,可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复建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财政支持。在无法不能恢复学校和教学点的地区,加大对学校和学生的支持力度,完善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

(三)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需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服务效能,进而构建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观念,破除政府是唯一的公共服务供给方的做法,采取保证农村义务公共服务综合收益、成本与风险等多样的激励措施吸引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其次,灵活应用PPP模式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市场和社会主体以灵活的方式参与供应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突破体制机制和行政边界的约束作用,进行跨区越、跨部分的资源动员,从而健全完善了基本均等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广大农村适龄儿童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四)加大农村弱势群体义务教育扶持力度

第7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onggu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the paper presents three suggestions as follows: first we need to increase the financial input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treatment. Second we nee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rdly we need to establish a long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to help the village by towns.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Key words: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survey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59-02

0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从教人数和教师的学历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城乡相比农村教育远远不及城镇教育。据统计,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有906.43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有17079万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有5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3000万人,由此可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承担了我国义务教育的重担,他们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脊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

1潼关县实际情况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经济上以矿业和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多。受教育程度以2000年为例,在全县约15万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2958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6088人,接受初中教育的56130人,接受小学教育的56562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7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到2008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3%,专任教师总数2045人,其中,男教师756人,占总数36.9%,女教师1289人,占总数63..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635人,占总人数的31.1%,大专学历的1001人,占总人数的48.9%,中师(专)学历的394人,占总人数的19.3%,初中以下学历的15人,占总人数的0.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118人,占总人数的6%,中级教师598人,占总人数的29.2%,初级教师996人,占总人数的48.7%。

2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2.1.1 教师队伍起点偏低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中师或高中以下,其结构中占50%的属于民办转公办,占30%是由职教中心培养的,仅有20%是由正规的中师培养。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与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

2.1.2 教师培训形式化,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较大近年来,潼关县经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师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总人数的79%。潼关县没有系统的培训中心,教研、科研、电教、信息中心等资源整合度不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和高师院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存在师资不足、培训手段单一的缺陷,而高师院校的培训更多注重理论的学习,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均达不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并且多数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都选择了容易通过的中文、政治等文科专业,学非所教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2 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2.2.1 学科结构不平衡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只有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和化学被认为是“主科”,其他如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则被认为是“副科”,并且在有些学校,所谓的“副科”往往是“名存实亡”。其原因首先在于学校设施的不足。在潼关县许多农村学校开设电脑课,但学校机房的电脑不仅配制低,且经常是不能正常使用。学生的每次电脑课都是对着书本看“天书”。其次,缺少艺体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由于相关教师的缺少,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要么没法落实,要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2.2.2 性别结构不合理潼关县农村教师队伍中,男教师756人,占总数36.9%,女教师1289人,占总数63.1%。在调查的有些学校中,班主任和所谓“主科”的代课教师几乎都由女教师担任,只有计算机、体育等所谓的“副科”由男教师担任。这种情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2.3 教师待遇偏低,职业幸福感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

第8篇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生源情况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着非均等化问题,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普遍不如城市普通学校,更不能与城市中的名牌学校相比。因此,对如何推进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切实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一)加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城乡经济的不均等本就造成城乡各学校软硬件的巨大差距,而农村的税费改革更引发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虽然黑龙江省教育经费总量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逐年增加,但是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均等现状,而且与全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比,黑龙江省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有限。由于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实行的是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分级投入的体制,而黑龙江省的很多县级政府的财力情况往往不理想,严重制约了基层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重视力度,率先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保证经费不被挪用、占用及平调。除此以外,对财力确实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为解决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可以由中央政府或省及以下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予以支持,从而保障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从经费角度都能实现均等化的投入,切实为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农村教育基金等手段充实农村地区教育经费,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来源方式

发展黑龙江省的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资金是第一位。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收入单一,主要是政府投入这一部分。由于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该允许各类企业、团体和其他投资主体参与义务教育的投入。这一举措可以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来实现:一是给予制度上的优惠。例如,对投入义务教育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或可以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等。二是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教育公债的形式筹集到资金。当前,我国仅有个别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公债,但未来有可能会推开。如果进一步推开,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中应该有一部分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但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一)保障和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根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个人部分全省平均增长率为13.58%,而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年均增长率为13.16%,可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增长率较低。黑龙江省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十分落后,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就是教师。只有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充分发挥。在农村义务教育各级财政支出中,教师工资应由中央政府支出,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不被拖欠。同时,要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及地方现状,结合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福利待遇,这样才能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中来。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行业也难免产生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但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是社会公平,因此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教育集团的形式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在各个教育集团内,既有教学质量优秀的城市学校,也有教学质量稍差的城市学校,同时还要包括各类农村中小学。集团内的各类学校建立互相听课、彼此协作、交流研讨的制度。通过多种形式通过强校带弱校,让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也能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类会议,了解到城市教育的动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技能,完善现代教学行为。同时,还应鼓励城市中小学或其他各类教师到农村支教,通过有一定规模的支教队伍把先进的观念和知识带到农村,通过环境因素影响带动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和进步。

三、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一)转变“以城市为主”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统一最基本办学标准,转变“以城市为主”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良好且充足的教育资源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资源的基本均等是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更加倾向于城市和城市中的重点学校,城市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几乎形成垄断,使得农村地区只能得到很少的教育资源,这样既违反了教育公平理论,也不利于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现。

为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现,应该确保农村教学条件与城市的均等化发展。要首先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校园及教室、书桌的规范化。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在教学设施方面予以优化,同时还要设定严格的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各项教育资源(包括基础校舍、各类数字化及非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效果。对使用效果好的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而对使用效果不好的学校要限期整改,同时限制进一步配置资源的增长速度。这样就可以保证资源投入的效率,根据开始的投入效果决定进一步投入的进度,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腐败。

(二)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条件的改善,要建立城乡一元化的学校建设标准。我们可以参照国内其他省市的标准再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同时还要遵照促进公平、提升质量、分类推进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制定出适合黑龙江省情的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在标准中除了规定最基础的校舍及教室的建设标准外,还应包括学校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标准。例如,对于中小学普通教室信息化配置方面可以考虑所有中小学所有普通教室具备互动式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多媒体电子白板(或投影机、或大屏幕电视、或组合使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及宽带网络支持,满足各学科课堂多媒体互动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