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5 18:12: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开发区发展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开发区发展规划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发展思路;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丽水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景宁的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狭小,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进程滞后,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为加快推进景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景宁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2008年5月16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景宁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并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财政支持、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与措施。

景宁民族工业园地处丽水南城南端的七百秧区块内,地形地貌以低丘缓坡为主,根据《丽水市南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为“一心、二带、二片”,区块范围位于二片中的七百秧组团范围之内,规划用地性质为二类和三类工业用地为主,其中工业用地4607亩、公建用地94亩、道路广场用地651亩、绿地399亩。总开发投资估算30亿元。

用地现状

现状用地相对简单。总用地423.86万平方米中,非建设用地达362.86万平方米,占85.60%,其中水域面积5.31万平方米,占1.25% 。本区块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开发,目前已经进行了两片区域的场地平整,两个主要道路正在建设,同时有六家企业已经入驻。现状建设用地主要有三类。(1)村庄建设用地。用地面积共11.37万平方米,占总用地2.68%。共包括三个行政村—陈店村、里坑村及章巷村。(2)道路用地。分类为两类,一为原有通村道路,二为在建的南八路、东九路。道路用地面积共11.67万平方米,占总用地2.76%。(3)工业用地。为娃哈哈、伊利等六家企业,现状用地面积38.00共万平方米,占总用地8.97%。

(现状用地指标表)

3、工程开发思路

规划形成“两轴、三点、五片”的规划结构。(两轴:1、南七路空间发展主轴,2、东九路空间发展次轴。三点:两大园区入口空间节点及中央河公园景观节点。五片:五大工业组团片区。) 规划在全区共设置五片工业组团,在南八路沿线布局两个工业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聚集点。规划在南七路与东九路、东十一路交叉口结合游憩广场用地设置两处园区入口门户节点。水系采用深、浅床结合方案,南九路筑路为堤,将在南环路以南局部形成小型水库。在地块内部水系沿线形成连续的滨水公共绿地景观带,提高工业区滨水空间的品质。

4、工程内容和具体要求

本次规划主要分为两大内容:第一,《丽水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研究评估报告。第二,丽水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成果,规划范围用地为4平方公里左右。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在原规划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南部拓展用地规划完成规划成果。

(2)按“开发区拓展用地规划” 指导、丽水生态产业聚集区发展要求,衔接现状用地调整、空间布局规划、道路交通、发展时序等工作。

(3)对控规范围周边做好区域协调和梳理。

(4)是明确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为健康有序地推进本区域开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5)按国家新用地分类标准完成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图则。

5、工程实施情况

场地平整情况经过三年时间的规划实施,规划区块内部分场地进行了平整,其中一期地块场地平整位于东十一路与南七路交叉口沿线,面积为80.87公顷,目前已经通过了场地平整验收。二期地块场地平整位于南七路以南,东七路与东九路之间,面积115.69公顷。

(2)道路建设情况结合场地平整,也实施了部分道路,主要为东十一路不南八路,其中南八路实施长度为1500米左右,宽度为32米;东十一路长度为450米左右,宽度为24米。

6、存在问题

(1)道路方面道路网密度过密一方面导致道路建设成本过高,并占用了大量宝贵土地,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另外道路过密导致地块划分过小,不利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从目前招商形势分析,大企业、大项目是丽景工业园招商主流,因此需要合适的道路网密度。

(2)用地性质方面根据实际的招商情况,目前的实际用地安排与原规划用地布局存在一定的差异,原规划在胡村水库西岸布局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为本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孵化教育培训服务,现已调整为娃哈哈项目。

7、工程空间规划布局

(一)用地布局。在全区共设置五个工业组团,在东七路与南八路交叉口、东九路与南八路交叉口各设置一处产业服务核心,并在东九路与南七路交叉口、两个产业服务核心内设置绿化景观节点。

(二)规划全区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57.97万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的比例13.82%。其中各级道路总用地面积56.23万平方米;公共交通站用地面积0.61万平方米;社会停车场用地面积1.13万平方米,两者分别位于东西两个产业服务区内。

(三)规划布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总量7.87万平方米,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88%。主要包括开发区管委会及一所小学。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类:(1)商业用地—用地面积9.35万平方米。设置于东西两个产业服务区内。(2)商务用地—用地面积1.74万平方米。一般不商业用地结合布置。(3)加油加气站用地—用地面积0.49万平方米。位于南八路与东九路交叉口西侧南八路上。

(四)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总用地面积37.8万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比例9.01%。其中公园绿地1.6万平方米,位于南八路南侧,西部产业服务区内。防护绿地33.72万平方米,主要为城市快速路、主要道路两侧道路防护绿带。南七路两侧各控制50米宽的防护绿带,东七路两侧控制15米防护绿带,东九路两侧防护绿带20米,滨水景观绿带控制宽度15—20米。广场用地1.17万平方米,位于东九路与南七路交叉口,打造本规划区的入口景观节点。公园停车混合用地1.31万平方米,位于支一路北侧,东部产业服务区内,地面设置公园不广场,地下设置停车场。

8、发展策略与保障体制

8.1、理顺资金投入导向,启动开发区建设

丽水工程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发挥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输入。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启动开发区建设,形成自我增长能力。一是资金投入的产业方向要立足本地资源;二是资金投入的空间方向要集中于培养区内的增长;三是要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打破封闭状况,促进人口流动,加快市场发展。

8.2、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加大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要在扩大授权放权范围、体制和界定职能权限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使开发区成为地方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龙头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同时,全面推进丽景民族工业园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将丽景园作为县政府的派属机构,并直接受县政府管理,与政府下设的各职能部门平级,不受其它部门管理和干扰。

8.3、加强信息沟通,服务经济发展

丽水经济开发区相关单位与城市规划部门就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情况互通信息,及时跟踪经济建设的最新进展情况,尤其是旧城改造区、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新区等这些区域,只有加强信息勾通,才能及改善城市规划布局问题。

总之,城市规划一定要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努力完善和推行经济开发区保障体质,把工作做到最好,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河北经贸大学刘蕾所撰写的专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规划开发战略选择研究》,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紧密围绕当前国土规划空间开发格局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土规划中应考虑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政策规划五大因素,构建出包括土地、水、矿产、环境四大子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国土规划和空间开局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土规划的多导向开发战略分析,为科学开展国土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战略选择提供指导。

国土空间开发的调控思路在书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选择应在资源优势、资源结构、环境损失多导向分析下展开,注重开发强度的控制,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结果,科学评判区域内国土开发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在空间叠加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开发的调控成果以分级图层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合理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该书从国内外研究前沿的论述,到基础理论的研究,再到评价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的深入展开,主要内容分为几大板块,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资源配置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剖析,为后续的承载力科学评价、资源合理利用、空间合理布局的相关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为方法研究部分,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综合选取评价方法,确定承载力综合评价路径。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选取的实证研究区域开展承载力综合评价,进行区域国土规划的开发战略布局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开发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推动国土规划战略布局得到稳步实施。

全书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层次清晰,结构分明。该书体现出几大显著特点:

1. 全书紧密结合十精神,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为出发点,以国土规划为落脚点。2010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在全国开始启动,围绕构建合理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本轮国土规划强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明确区域的国土开发适宜性和限制性。作者在本书中针对十对国土开发的要求和全国国土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包括四大子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和多导向的国土规划开发战略分析,为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引导,选取极具代表性的皖江城市带作为实证研究区域,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科学合理转移和承接提供重要参考。2010年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皖江城市带定为重要的产业承接地,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承接产业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书有的放矢的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定量化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整体以及内部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区域的产业承接优势和限制,为合理布局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解决该区域的产业承接难题提出了破解思路。

第3篇

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98年7月,1999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龙岩市区南部,与核心城区连成一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首期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2012年4月龙岩市委、市政府支持开发区拓园扩区,确立开发区“一个主导区、两个合作区”(一个主导区即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范围延伸覆盖中央苏区公园和龙岩陆地港区域,两个合作区即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与永定县、永丰新区合作开发永丰新区,与新罗区合作开发东肖片区)的空间布局,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扩大为26.42平方公里。2012年9月,市委、市政府明确闽西交易城、龙岩商务营运中心、龙岩金融商务中心划归开发区。

2012年以来,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推动转型升级,服务区域发展”的基本站位,致力于打造总部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金融投资服务平台和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着力策划并启动实施一批转型性项目,高度重视要素保障和机制建立,研究出台了土地收储与出让计划、资金需求与筹措计划,成立了南方总部实业集团及南方联合置业、南方陆港物流、南方京融投资等南方系公司,出台了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股权投融资、“优二进三”等政策,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特点与发展条件,龙岩经济开发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定位为全力打造“三个现代新区”:全力打造以工程和环保机械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集中区、全力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打造以宜业宜居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新城区。

A把握转型升级取向,围绕全力打造“三个现代新区”的战略目标,按照高端定位、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错位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社会事业等专项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B把握转型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C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打造高品位城市板块,建设高品位城市社区。完善城市功能。

D强化企业投融资服务,建立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投融资服务中心,引导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公司落户开发区或在开发区设立分公司、鼓励企业加快股权改革,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有效对接资本市场。

E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对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撑。

F拓宽政府筹融资渠道,通过做好土地融资、拓宽项目融资、筹划上市融资等方式,探索多元化公共投入。

第4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讲两点意见。

一、要从新一轮发展的高度,深刻领会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意图

打造产业聚集区是市委、市政府乃至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区来说更是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难得历史机遇。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我区共有108.87平方公里面积纳入集聚区规划控制区。这一规划的实施,必将会为我们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建设,顺势打破现有的土地、规划等制约瓶颈;必将会为我们加快引育大项目、大企业,乘势争取更好的政策、机遇等发展环境。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调研组,对该集聚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了开发区和有关乡镇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借鉴了周边县区的经验做法。昨天上午,区委常委扩大会议结合《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中关于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精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准入、统一融资、统一管理”和实行统分结合的原则,作出了将镇6个村委托开发区统一管理的决定。做出这个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这是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发建设的需要。根据产业集聚区规划,这6个村整体或部分在“十二五”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临沪工业区5.96平方公里范围内。将6个村委托给开发区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优势,有利于在今后5年中重点开发,加快培育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是这是全区“十二五”期间平台开发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产业转型,缩短与周边先进县区的差距,必须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来支撑。这就需要向白米溏以西拓展平台,以更大的力度来保障项目引进和本地企业转型。

三是这是转型关键期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需要。目前在建的大平台重点开发区域,旧馆仅为1.75平方公里,开发区2平方公里。受空间的限制,现有产业较难按相对集中的原则来布局,很难形成以产业集聚的特色园区。如果把白米溏以西结合进来,有利于产业的统筹布局。

四是这是经济开发区凸显主平台作用的需要。开发区是我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主战场。此次调整,对于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龙头优势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要从一盘棋发展的大局,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

区委、区政府做出对6个行政村托管移交的决策,是经过充分论证、集体研究、慎重考虑的,既尊重历史、又切合现实、更着眼未来。6个行政村不管是过去由镇管理,还是今后由开发区管理,都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都围绕服务和服从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目标任务。希望今天与会的同志,不仅要准确理解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意图,还要准确传达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意图,更要不折不扣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意图。在此,分别提出四点要求:

1、开发区作为承接单位要增强主动意识。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托管移交的整体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主动与镇做好移交的相关对接工作,并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接,尽快理顺工作机制。

2、镇作为移交单位要增强责任意识。要认真配合开发区做好托管移交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将6个行政村基本情况、基本家底客观、全面、准确地通报开发区,切实做到顾全大局、全面移交、不出疏漏、不留尾巴。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 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第6篇

一、主要职责

(一)招商引资。负责制定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编制年度对外招商合作项目,组织与国内外投资者及各类经济组织的联系和投资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联络互访、投资考察、招商洽谈等,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赴国(境)内外开展招商活动。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制定并组织实施开发区经济、社会及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着重抓好工业经济、科技和工业性投入(技术改造);综合管理开发区各类项目,做好项目的审批、审核报批、管理、会审和统计等工作。

(三)统计及统计管理。负责组织实施有关统计的法律、法规和规划;依据《统计法》和有关法规、政策,监督检查区内各部门和单位的统计和经济核算工作,协助配合市统计行政部门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牵头组织开发区重大国情国力和区情普查工作;搜集、整理、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统计资料;对开发区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监督,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

(四)乡镇街道及社会事务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市政府授权,负责所辖范围内乡、镇、街道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社区管理等社会发展工作;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和民政等有关社会发展与管理工作。

(五)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根据市政府授权,行使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权,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指挥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安全生产信息;组织、指导所辖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六)城市规划及建设管理。负责组织编制开发区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负责规划行政监督管理工作,办理进区建设项目的有关手续;配合做好《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负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安排与组织实施;负责区内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联系、协调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负责组织区内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审查,核定建设用地面积;做好进区项目开工前、投产前的筹建服务工作。

(七)配合、协调市公安、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税务)等部门派驻开发区机构开展工作。

(八)配合、支持和协调市各有关部门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九)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能配置,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内设6个职能处室(局)。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管委会的政务、事务工作,协助领导做好开发区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对委机关各职能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进行督查;负责对外联络和宣传工作;负责电子政务、文秘、档案、保密等工作;负责处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和群众来信来访;负责开发区的政策调研和课题调研工作;做好委机关后勤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和安全保卫等工作;负责开发区财务概预算、收支计划的编制和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调拨平衡工作;负责委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核算及资金管理工作,汇总、编制开发区财务报表;指导和管理区内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开展工作;负责区内乡镇、街道、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联系协调区内财政、税务工作。

(二)政治处(监察室)

负责区内党的组织建设、干部教育、统战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系指导区内工、青、妇等群团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及区内乡镇、街道和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管理、考察、配备、调整工作;负责开发区党委的日常事务工作和区内乡镇、街道党委、人大、政府的换届选举工作;负责区内出入境管理工作;负责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及区内乡镇、街道和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重大事项报告,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与落实。

(三)经济发展与统计局

负责编制开发区经济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科技和产业发展计划,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管理,科技和技改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负责经济统计及综合统计工作;牵头组织重大国情国力和区情普查工作;搜集、整理、全区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统计资料;联系协调区内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四)建设局

负责组织编制开发区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负责规划行政监督管理工作,办理进区建设项目的有关手续;负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安排与组织实施;负责区内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联系、协调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事宜;负责审核区内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核定建设用地面积;做好进区项目开工前、投产前的筹建服务工作;联系协调区内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五)社会发展局(农村工作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负责拟订开发区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以及计划的分解落实、检查、考核等工作;负责区内综合治理、社区管理工作;负责区内计划生育、政法、人民武装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进区项目建成投产后生产经营所需的各项保障服务工作;负责区内乡镇、街道的农村农业工作;联系协调区内公安工作。

(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区内工矿、商贸企业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条件、有关设备和材料、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管理情况实施监察;组织、指挥和协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安全生产信息;组织、指导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城市 转型 城乡规划 开发区 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转型的概述

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转型的历史。城市转型是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折,它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

1979年我国城市化的水平是17.9%,2009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6.59%,目前国内有7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0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9.68%。城镇化即将突破50%的分水岭,意味着城市将面临从粗放、无序、低效率、不可持续发展向精细、高效、低能耗、有序发展转型。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重要机遇期,也是矛盾多发期。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典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会带来城市空间的无序和社会发展的失衡。在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其收入水平、保障住房供应等并没有融入城市中去。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凸显,社会矛盾加剧。这种粗放模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城市缺乏生态休闲空间,也加剧了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并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实现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不能片面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和专业化,由此形成规模庞大、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要整合资源,协调各种功能,推动城市向空间一体化转型。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也随之担负起转型与重构的新使命。而各省市的开发区,是所在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塑性,更要从规划着手,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以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转型,并围绕城市发展转型推进城市制度和空间转型。因此开发区的转型及规划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做好开发区的工作,就盘活了整盘棋。

2. 开发区转型的规划建议

2.1 完善开发区规划编制,提高建设水平

2.1.1 修编完善开发区规划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先进规划理念,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编制形成以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为支撑的开发区规划体系。规划批准后,应严格按规划执行,提高规划在建设中的法定地位。

2.1.2 加快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开发区原则上应明确1-2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各地要围绕“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的要求,修订完善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建设各有侧重、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开发区产业集群,支持相关开发区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2.1.3 着力增强开发区城市功能。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开发区要规划建设一批商务金融、社会公共事业、市政公用设施、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等功能性项目,着力提高开发区的城市承载力。远离中心城市的开发区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完善开发区城市化功能。着力增强开发区管理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开发区社会管理新模式。

2.1.4 提高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的科学建设时序,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区道路、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讯、消防、防汛、治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2.2 优化开发区产业,整合扩大发展空间

2.2.1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依据国家和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本地区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整合区域空间、发挥特色优势、集约利用资源,作为培育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大平台。产业集聚区由省级统筹谋划,各市分期组织实施。科学划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区块,强化产业集聚区与现有城市或开发区的衔接联系。

比如合肥新站试验区以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迅速集聚了其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2012年9月设立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按照“建设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培养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商务金融、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2.2.2 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区。鼓励各地通过“一区多园”的形式,对现有雷同、分散、行政分割的开发区进行改造整合,开发区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压缩,对开发建设效果不理想的,予以警告直至取消筹建资格。比如合肥各区的开发区就可以整合到现有三大开发区内,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2.2.3 .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扩区工作。目前,各开发区经过近10或20年的建设,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因此,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的方式扩大开发区规划范围,更有力地支持城市转型发展。新站试验区扩区工作走在前面,目前204平方公里面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建立科学评估制度引领城市规划发展

当今中国不缺好的规划师、好的规划,有着最活跃的规划行业和规划市场,有最严格的制度,但最缺乏的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动态评估。

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制度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是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质量的需求,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规划的完成不仅仅体现在制定、决策、执行的过程,还必须要有评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循环提升过程。

长期以来,规划工作中,对于空间布局、结构体系、政策措施的评估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于规划阶段性成果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这一做法缺乏对总体规划实施中的跟踪、调查、分析,缺乏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度分析,也没有对相关行业实施总体规划的情况进行系统梳理。

第8篇

关键词:产业园区;规划;给排水;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产业园区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除国家级产业园区以外,各地方开发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百余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园区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1产业发展规划的工程意义

一流的产业园区所具备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应是水电气充足供应,道路交通畅通,通信方便,市政设施完备、居住及休闲预测设施配套,能够形成一条龙服务,并向网络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达到自我良性运转。

由于产业园区具有一定的工业化的经济功能,以及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其给排水基础设施的规模大小和分阶段实施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因此,合理规划开发区并加强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科学严谨地规划给排水工程系统,确保开发区的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能高效承载企业的投资硬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2给排水工程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开发项目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占地面积大;性质复杂,涉及多种行业;不确定因素多;环境影响范围大且程度深。这些特征决定了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难度很大,某一数据如果偏离实际很大,可能会造成资源或能源的巨大浪费。针对开发区工业用水的预测,由于规划设计时没有准确地统计进驻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工艺流程、职工人数等数据,导致用水量的预测工作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指标更是难以确定。

目前国内常用的用水量预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1)数学模型法,对未来用水量做出预测,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这些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难点是需要历史用水量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不适用于处于刚起步发展的产业园区。

(2)综合指标法,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中,工业区用水量指标的确定是决定城市用水量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有关企业工艺流程、产品产量或产值的可靠数据,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与工业区建设规划中,常常难以根据单位产品用水量推算规划区的用水量。而参照同类企业的用水量估算,又受到生产规模、技术先进程度、不同地区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估算。

现行国家标准根据工业污染程度划分工业用地类别,并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制订了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见表1。由于表1数据为全国通用性指标,覆盖范围较大,而每座城市的工业用水又与城市性质、工业化历程、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工艺技术水平和节水措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故对于不同的城市,该指标指导性不同,特别是对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现行指标明显偏大。

表1 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

3产业发展规划对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重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加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一些开发区的实际用水量往往远低于总体规划时的预测值,不仅未能充分利用供水工程设施能力。由于污水量是根据用水量和排放系数来确定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模受用水量预测的影响较大,导致其未能发挥其设计的处理能力和效率,超前浪费。例如在一些地区,城市政府耗巨资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半停半开,甚至“晒太阳”,成了排污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马拉小车”的局面。因此,产业发展规划对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小尤为重要。

开发区在总体规划编制时,应对每一类主导产业的生产用水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研究,详细了解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节水措施、排污情况等,对生产用水指标进行科学的分析、采纳,进而根据各个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预测用水量和污水量,确定给排水基础设施在各时期的规模大小。结合目前全国范围水资源紧张状况,节约用水是大势所趋,随着入区企业的科技含量的逐年提高,用水量应该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建设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重要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开发区能够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4设计原则与方法

总原则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产业园区特点的情况下,对于给排水设计指标与水量预测进行认真统计计算,规划设计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由于工业区布置范围较广,在与市政管道连接中,当首先考虑并联与网络连接,以提高供排水系统的保障性,防止系统局部短路,全局瘫痪的后果。根据工业区企业用水量的分析与论证科学设置管径,合理选择管材,便于系统维护。

2)污水管道应优先布置,并与其他管道全盘考虑。按照现代综合污水处理方式理论,采用独立的排水管网设计使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开排放,有效的降低了污水处理量,提高了污水处理质量,通过工业污水管网和生活污水管网将园区的污水按照分类集中至工业园区的综合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3)雨水设计应以工业区地域特点以及雨量进行细致的分析,采用暗沟和管道结合方式,与污水分管收集排放,雨水作为新鲜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的灌溉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自然和谐相处。

4)地势分析是进行给排水管网设计的基础,在进行园区给排水设计前应进行细致的地形地势勘察和分析,以此降低施工难度和投资成本。

5结束语

在目前的产业园区给水规划中,大部分采用综合指标法,导致预测的用水量和污水量都偏大,在管道和公用工程设计中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城市规划阶段工业用水指标的选用,可参考规范指标,并根据城市未来产业结构特点、企业用水现状以及用水节水技术水平、排污情况进行调整。有的规划设计者往往只注重规划区域的功能分区及用地性质,粗略地选取指标,忽视了产业发展规划对将来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对工程规划缺乏周密细致的考虑,对指导工程建设的实施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和不便,这就指出了在今后规划的前期调研中,应加大对这方面基础数据的详细调查与研究,使城市规划能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田一梅,王阳.工业用第用水量指标的调研分析.给水排水,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