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8 18:25: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发展调研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

换届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始终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乡的目标,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培育高梁、畜牧、烤烟等主导产业。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全乡农村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先后投资430余万元启动了1条通畅工程路、4条组级道路、2座便民桥建设,总里程达25公里,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投资220万元完成了3条引水堰、3座山平塘建设,涉及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针对村级活动阵地简陋、陈旧,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的问题,我乡积极向县委组织部、县卫生局等单位衔接联系,争取项目资金2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四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设备购置项目和XX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有效的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三是投资80万元完成了50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院建设;投资145万元建成了820平方米的敬老院,首批五保户即将入驻。四是投资60万元完成了600平方农贸市场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场镇脏乱差;争取资金20万元启动了乡政府危房改造项目;争取资金20万元启动了乡垃圾处理场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一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狠抓 “两杂”良种的销售,全乡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86公斤。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红高梁基地2000亩,烤烟基地1800亩,水稻制种基地1500亩,来势十分看好。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补助,涉及林地2.25万亩,补助资金17.4万余元。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制作了75幅各种防火宣传标语,有效地杜绝了森林火患。义务植树1万余株,下半年将完成6100亩的造林计划。三是立足我乡实际,大力发展生猪、肉牛、黑山羊、家禽养殖,效益十分明显。截止目前,全乡已出栏生猪11200头,肉牛1800头,山羊2200只,家禽80000只,其中同连村的黑山羊最大的规模养殖户存栏达300只、养殖场占地达32亩。

(三)不断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一是严格落实好种粮直补、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等各项惠民政策,共计发放补贴款941178万元,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实惠。二是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今年参合率有望突破95%,极大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认真执行农村低保、五保、优抚政策,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投资120万元改造农村C、D级危房55户,使一批困难群众住上了新居。四是以计生执法为突破口,共计征收社会抚养费6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9%,同比增加550%,一举扭转了多年来计生工作的被动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条件有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今年以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全乡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我乡自然条件差、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一方面,我乡与周边大镇相比缺少吸引资金的优势,而吃紧的财政收入对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但比重过小,加之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这些都给项目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现目前的合作组织形式很难让农民直接受益。有带动作用的企业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还是松散型的,农户很难在农产品加工中获取利益。企业租用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农民成为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有的企业可以获取国家对产业化支持经费和技术开发经费,而农民却很难得到相关的扶持。

(三)新农合、新农保动员参合参保难度加大,管理成本逐年升高。新农合、新农保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工程,参合参保人数多,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随着外出人员逐年增多,给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征收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为说服广大农民主动参合参保,乡、村两级每年都要召开动员会议,下达参合参保任务,散发宣传资料,派车巡回宣传,管理成本逐年升高。在规定期限仍完不成参合参保任务的情况下,只好由村干部垫付资金。事后,部分外出打工和没有灾病的人往往不承认垫付款,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和干群纠纷。

三、建议和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边远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

一、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14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办事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第3篇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展沼气、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种养模式,通过沼气发酵、提高粪便以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内蒙古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池三改”。“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近年来,内蒙古结合实际在“一池三改”等两种基本模式下,创新出6种户用沼气建设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沼气建设的总体水平。2010年内蒙古又新建成16个标准高、示范效果好、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的生态家园典型示范村,沼气建设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一、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现状

(一)农业基本情况

全区已播种农作物6250万亩,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1.户用沼气建设情况。2008、2009年将农村户用沼气列为政府民生工程之一,内蒙古将在60个旗县的500个村建设10万个农村家用沼气池,以帮助解决农村家庭的做饭、照明等问题,减少农村煤炭和柴草的使用量。完成后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用沼气保有量将达14万6千户。2009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保有量约3500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25%;广西、海南等省区已超过适宜农户数的40%;而我区仅43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12.6%。2009年我区共计新建户用沼气179845户,乡村服务网点700个,沼气县级服务站2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51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全区户用沼气池的保有量一举达到了42万多户、沼气县级服务站从无到有,乡村服务网点亦有了显著增加。

2.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目前,自治区已形成比较健全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村牧区能源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全区12个盟市、81个旗县设有农村牧区能源服务机构。全区持有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的人数达3716人,已具备每年建设18万个以上沼气池的能力,72个旗县沼气生产工人数在40人以上。自治区、旗县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步。另外,自治区在2010-2015年规划建设旗县级服务站58个,使总数达到75处,建设自治区级实训基地1处,加之分布在8个盟市的已建和在建实训基地,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全区实训基地网络。为适应沼气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全区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的力度。截至目前,仅自治区农牧业厅就先后组织举办了玻璃钢沼气池行业标准、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沼气工程安全运行、大中型沼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工程技术培训、沼气服务网点设备操作技术培训、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培训、农村牧区沼气大培训和大回访师资培训等7个大型培训班。我区是全国首个专门就玻璃钢沼气池行业标准举办大型培训班的省份。2010年前10个月,我区新增沼气生产工408人,沼气生产工总工人数已达6396人。内蒙古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站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沼气生产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成为目前全国农村能源行业仅有的4个“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之一。

3.沼渣沼液利用情况。沼渣、沼液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其中沼液还有防治植物病虫害和提高植物抗性的功能。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10-15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同时可使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从而显著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沼气建设的环保作用

大力开展沼气建设,将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解决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用能,对于保护生态作用很大。一个户用沼气池所产的沼气,平均每年可替代薪柴或秸秆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林地,75-150亩半干旱、干旱草原的年生物蓄积量。开展沼气建设,能够使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美好。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户用沼气在适宜农牧户中的普及率达到55.7%,在全部完成国家目前已下达的户用沼气投资计划后,户用沼气数量将达到55.8万户。2015年前我区还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金建设的24.8万户,在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计划利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新建70.8万户,到2015年全区户用沼气数量将达到151.4万户。据测算,到2015年,全区沼气适宜农牧户数为271.8万户,届时全区户用沼气在适宜农牧户中的普及率将达到55.7%。

二、内蒙古户用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农民的认可性差距大。虽然推广工作者对沼气项目的推广积极性比较高,但从近年来沼气项目实施过程发现,农村沼气项目还面临政策、资金、科研、后续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农民对沼气项目的热情,不少人持等待观望态度。

二是农户接受沼气的认识不到位,建池不规范,发酵模式单一,冬季保暖意识淡薄,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较差许多沼气用户简单地认为,沼气只能点灯、做饭,对沼渣沼液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还缺乏综合利用,加之许多农户受庭院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煤炭等工矿区地质塌陷裂缝等因素,给发展沼气造成了困难。

三是服务相对滞后,难以完全用户需求。建后服务是推动沼气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建池农户自身的管理意识淡薄,重用轻管,甚至只用不管,沼气管理知识少,技工队伍相对薄弱。沼气存有量偏少而技工服务范围偏大,仅用现有的沼气服务难以维持其生存需要,政府没有技工服务补助金给予保证,致使不少建池农户得不到满意的服务影响了使用率。

三、加强我区户用沼气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

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想方设法调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培训沼气用户,增强建沼气池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让群众认识到沼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关心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保证质量

充分认识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把建设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确保高标准的工程质量作为沼气工程建设健康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抓好专业施工人员的培训, 加快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发展步伐,强化对沼气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第4篇

我于××年-月,对我局农村邮政业务的管理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现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案汇报如下,以供领导参考。

一、解决农村“家庭模式”代办协储的问题

现状:我局××年新增联网网点个,其中个为家庭模式,新增营业人员均为代办员的家人或亲戚。如新场镇新增设的营业员为代办员的女儿、梧凤乡(儿子)、土门乡(女婿)、吴场镇(侄儿)、南安乡(儿媳)、麻柳乡(爱人)、歇马乡(爱人)。

解决问题的方案:⒈要求代办员付新增设的营业员工资每月元,奖金每月元,奖金同净增余额挂钩考核。⒉对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进行人事考察,合格后签订委代办协议,每月按市局政策发放代办业务酬金元。⒊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每月酬金-元,由县局统一考核制表发放。⒋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由县局统一调配,在对各网点配置人员时确保不出现“家庭模式”代办协储,并且对这部份人员每半年调配一次,保证代办协储人员的轮岗。

二、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问题

现状:代办员交纳保证金过低,对邮政资金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如新场镇代办员交纳保证金元,占用储汇周转金元;青州、梧凤、土门、麻柳、歇马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元,占用储汇周转金元;这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均低于周转金,实际上未起到担保的作用。另外吴场和南安的代办员交纳的保证金与占用储汇周转金同为元,两金额持平,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以上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另自备业务周转资金-万元。

由于核定的周转资金较低,造成联网网点的结存现金超限情况较多。如吴场镇代办所,邮储余额已达到万元,核定周转资金元,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联网网点的现金超限,还造成汇总支局的结存现金超限。

解决方案:⒈各联网网点的代办员自备业务周转资金-万元转为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然后由邮政储蓄管理员对该笔存款进行止付锁定,并签订存款作为担保资金的协议书。⒉按止付锁定的存款金额核定该网点的周转资金,增大周转资金量。⒊对此类网点配备铸铁保险柜、狼牙棒、应急报警器等设施,以尽最大努力确保网点结存现金的安全。⒋加强管理,做到存款到期后及时转存,并立即办理止付锁定,续签担保协议。

好处:⒈邮政增加余额,代办员增加利息收入。⒉在不增加代办员负担的情况下,加大了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额度,达到了保证金高于周转金的效果。⒊加大了周转资金,降低了网点现金超限的情况,或降低了网点上交现金的频次。

不足之处:加大了周转资金,相应增加了资金风险。

三、华头支局营业单人临柜的问题

现状:华头支局代办协储营业员单人临柜,手工汇兑业务高额汇票无人复核。

解决方案:⒈将华头支局投递员黄洪的工种调整为营业员(兼邮件接收和报刊分拣),取消每天到麻柳和歇马送邮件的工作,邮运投递费由每月元降为元。⒉刘强和黄洪实行轮岗休息,标准为每周休息一天,休息时由支局长代班,支局营业时基本做到双人临柜、双人复核、大额存取款双人同行。⒊麻柳和歇马的代办员每日到支局领取报刊、邮件,随同办理储汇业务报账,县局每月支付邮运投递费各人元。

四、增加邮储余额定活比例的建议

⒈对在职职工每人设立一个客户经理号,揽存活期储蓄时,由营业员录入本人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系统,每月初由储蓄管理员在邮政储蓄统计系统中打印上月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表”,该表“业绩”栏的数据为客户经理揽储的日平均余额,以此栏数据评选前名通报表扬。对职工揽存活期储蓄不发酬金,但作为年终选先进的一项数据评比标准。为鼓励职工揽存活期,开展活期比重、卡均余额等项目的劳动竞赛,每季评选劳动竞赛前名,对每人奖励或元。

⒉如果企业在年终时需要对活期大客户进行回访和奖励,可将潜在的每个活期大客户作为一个邮政储蓄客户经理来管理,年终时按业绩进行活期大客户排位,其“业绩”栏的数据可同定期余额同等奖励。

⒊聘请在职职工以外的人员担任社会协储员,揽存活期按邮政储蓄客户经理来管理,每月统计业绩,按万分之至万分之的标准每月支付酬金。

⒋按做大发卡量、启动卡消费的经营思路,加大营业发展绿卡业务的奖励政策措施,鼓励营业员多宣传、多发卡。加大工资奖励政策,对全县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进行排查式揽收,对可能的客户由县局组织专项营销。

组建卡业务营销队伍,充分利用省内异地交易免手续费的优势,以城区为重点,以商业市场为中心主攻对象,开展“清店”、“洗摊”式的宣传揽存发卡活动。

⒌必须努力加强后台保障服务,确保活期大客户取款方便。

五、对农村邮储业务宣传的建议

⒈对各支局和联网网点每季制作邮储宣传横幅(全年做次,每次做幅),换季时将旧横幅换下后选适当位置作为外墙标语订在外墙上。标准:统一米长的喷绘横幅,落款为**邮政支局(所)。

费用预算:幅×季×元/幅=元

⒉印制宣传单夹报投送、网点散发、代办员宣传业务时散发

主要内容:邮政储蓄合法性的相关政策;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规模;邮政储蓄绿卡的使用方法及相关免收手续费的优惠规定。

每季集中发二次,各支局所每次共散发宣传单份。每次分三天将宣传单夹报投送。

印刷标准:白纸黑字,标题或宣传语用红色搭配。

费用预算:张×次×元/张=元

⒊外墙标语:

各支局、所共刷条外墙标语,每幅高-米、长-米,每幅平均约,使用油漆或涂料刷字。

费用预算:条××元/=元

⒋于月初订购单张年历画―――“邮政送福”

第5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组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为科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近日,组织乡人大代表对我乡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农民合作社,树立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

截至目前,我乡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X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种植类合作社X家,养殖类X家,农机化合作社X家,其它类型X家。有X家合作社被评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X家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X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X家合作社取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全乡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X人,带动农户X户,占全乡总农户数的X%;代销农产品X万吨,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社员增收X万元。合作社运作模式(以养殖为例)有:龙头企业、贫困户、土地、资金、劳力、技术六种入股形式和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等形式。

(二)主要特点。一是组织能力强。当前我乡合作社组织已涵盖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全过程,涉及所有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二是发展速度快。X年底,全乡工商注册合作社不足X家,自X年至今,在工商注册合作社新增X家。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三是辐射效应高。合作社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在信息、技术、投入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经营收益是传统生产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群众入社的积极性。四是合作内容多。合作社自身不断创新,充实丰富合作内容,形成了生产型、流通型、服务型涵盖多种业务的合作社组织,由简单的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向信用合作拓展,在强化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农产品闯市场、树品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工作措施。一是领导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关于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将各乡镇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建设情况列入镇域经济考核重要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政策扶持。各职能部门树立发展合作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农”,打造亮点的理念,在履行好指导、服务职责的同时,积极帮助合作社向上级申请政策、资金扶持。在加强协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解决贷款等方面提供了便利。通过引导扶持、强化服务,促进了我乡合作社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宣传培训。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民合作社进行宣传。结合创业培训,累计组织近X个合作社负责人到县农牧局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了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理论水平,开阔了视野。同时县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业务人员也积极到合作社进行实地指导,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二、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在合作社组织的辐射带动下,我乡农村土地流转有序,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社会服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一服务的能力,公益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农民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户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让农民轻轻松松种田”,成为破解“怎样务农”难题的发展之路。如向

X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的形式,统一流转周边X户的X亩土地,组织农户发展种苜蓿、提供技术、服务、销售,形成规模种植优势,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二)加速土地流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问题。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土地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集中,让更少农民种更多的地,找到了破解发展难题的答案。截至目前,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互换等方式,全乡农村土地流转面积X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X.X%;流转出土地的农户X户,占承包总户数的X%。

(三)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走规模经营之路。在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农业经营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转变。二是走高效农业之路。不少合作社采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高效立体农业模式,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三是走组织化营之路。农户家庭经营,多数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提高了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合作社普遍重视质量安全,普遍有了“品牌”意识。他们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如得园的黄花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黄花菜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品牌化经营。

(五)促进农民增收。合作社实行农业规模开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效益,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双赢”效果。一是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流转收益大约X-X元。二是农民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农民给业主打工每天获劳务费X元左右,足不出村,既可护家,也能挣钱。三是带动农民增收。部分合作社以新产业、新品种为主,价格高于传统农产品,采用订单等形式向农民推广,农户可从中受益。

四、存在问题。(一)大部分经营主体规模小。农民合作社虽数量多,涉及面广,但真正有规模、效果显著的不多。大部分农民合作社规模偏小、结构单一、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总的辐射面不广,连接农户能力不够强,部分合作社甚至没有办公服务场所、经营设施和生产基地。(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乡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村发展较快、数量较多,带动效果明显;有的村则发展较慢,且有些不够规范,管理难度大。

(三)产业链条短。全乡农民合作社中,除少数合作社从事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增值较高外,多数合作社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农产品的阶段,产业链条难以向生产环节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多数合作社定位不高,主要作为原材料生产基地,深加工基地在外地。(四)土地流转不够规范。部分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公司、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个别甚至主体错位,一旦发生土地纠纷或其他纠纷案件时,双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五)合作社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合作社负责人思想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盯财政钱,图项目款;有的贪大求洋,不切实际,风险意识不强;有的不善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不佳。(六)财政扶持力度偏小。我乡是以农牧业为主,对合作社的扶持金额不多,力度不够,特别是表现在土地使用、金融部门信贷扶持等方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合作社及农户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五、对策和建议。(一)加大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农业项目、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帮助合作社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户自觉加入对口合作社,鼓励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同时,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二)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流转机制,进一步构建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相关主管部门要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和社员素质;结合各项技术培训,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户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第6篇

××县是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85.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2%,人均7.6亩。其中山地73.39万亩,占85.4%;原地5.3万亩,占6.2%;川地7.2万亩,占8.4%。共辖3镇12乡,111个村,646个村民小组。总农户2.46万户、11.33万人。

20xx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1072元,占总收入的39.1%,家庭经营收入1098元,占总收入的40.1%,财产性收入211元,占总收入的7.7%,转移性收入359元,占总收入的13.1%。从收入的类型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和××县是农业大县分不开的,在粮食增收和草畜产业建设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家庭经营收入肯定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共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2%,这突显了××县农民增收是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相结合稳固增加农民收入为特点的,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渐的增加说明了国家的强农、惠农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成效显著,对××县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县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凤川的白瓜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县还不到25%。这说明,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①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③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乡镇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各乡镇应依托本乡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乡镇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 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知识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实施和落实好国家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国家每年为“三农”问题出台许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总会出现政策与实际操作有差别,因此加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而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①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②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③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④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加强农村道路建设。交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我们对邻边陕北几个县的考察发现,陕北的市、县几乎都是高速,乡、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县目前乡与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仅仅代表着运输业,更是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经济交流的枢纽,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

9、利用自身天然优势发展。××县属于产油大县,全县15个乡镇几乎都有石油,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期,利用各乡镇的暂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增加,由乡镇政府带头组织农民搞一些副业和服务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路子,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我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安置于油田单位和石油工人一样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实施。产业上继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科技上加强科技兴农的培训力度,保证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充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乡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到,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喜人,一、二、三产业全面振兴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各乡镇都突破了以粮食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特色农业唱起了主旋律,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畜牧养殖发展势头好。调查中发现,各乡镇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20xx年全县生猪、肉牛、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94万头4.97万头和 36.26万只,增长速度分别为1.7%、88.9%、91.4%。特别是各乡镇的特色养殖也已经悄然兴起。

2、农业科技示范效果好。各乡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一些农业示范园。就对全县全膜双垄玉米的调查,今年××县全膜双垄玉米播种19.11万亩,产量达到79499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4.9%,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目前××县农业发展现状,预测今后农民增收情况,总的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种植粮食品种较为单一、农作物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虽然“政策刺激”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农作物品种单一及粮食价格的不稳定仍制约着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进一步限制农产品获利空间,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难以持续增收。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三、建议和意见。

做好明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县是农业大县,从近期看,农牧业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保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专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2、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各乡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镇一业”,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白瓜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畜牧业养殖规模也逐步壮大,体系不完整、产业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做后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险,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第7篇

一、钱场镇基本情况

钱场镇是京山县南部门户重镇,处在大洪山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丘陵地貌,版土面积215.2平方公里,辖25个村(场),6724农业户,2.8万多农民,耕地面积6.9万亩。早稻种植面积3.2万亩,中稻种植面积3.1万亩,晚稻种植面积3.4万亩,全镇全年水稻种植面积9.7万亩。获“全国万亩水稻机插秧核心示范区”,获“荆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

二、钱场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强基础,重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决策引导,从到是农村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时期,从小型手扶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到手扶式插秧机,钱场镇的农业机械拥有量有了跨越式发展。截止6月底,全镇插秧机从的70台增加到今天的560多台,钱场镇的插秧机保有量在全省乡镇中是位居第一。全镇现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65台,大型旋耕机135台,小型手扶拖拉机(配套小旋耕器)多台,现有排灌台(点)1200处,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5.6万千瓦。全镇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全镇小麦机收率达92%,早稻、中稻机耕机整率达93%,早稻机插面积达1.9万亩,中稻机插面积达1.3万亩,机插率达51%。全镇上半年机械作业平均率达78.6%,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三、钱场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农机具维修保养不到位。

“有机户无田种,无机户种田难”。这种现象使得农机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议鼓励无机户把农田“托管”给有机户,推动土地流转,让农机大户变成种粮大户,让有产业的农民不再为自己的几亩田操心,轻装上阵,专心自己的产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农机具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保养,在农忙正准备作业时“趴窝”,也降低了机械利用率,建议农业机械销售商增加售后服务,特别是享受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的农机具,不是“一卖了之”就完事了。

2、农机合作社的社会效益不强。

钱场镇现有“亲农”、“源发”、“银华”等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员一般都是单兵作业,个人结算,各自为战。合作社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够,制度不完善,建议本着农机户自愿,组建有特色、小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组、本村的闲散田为主,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农业机械作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国家农机购置惠农补贴指标太少。

因国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机4-5年就要淘汰,所以现在农村购买各类农机具的热情持续高涨。以今年第一批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例,全镇有48位农户申请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而落实享受国家惠农政策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农户只有20人。建议向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倾斜农机具惠农补贴政策,实行“普补”,以实际购机、实地作业、服务周边农户,得到认可后,再“以奖代补”奖励购机户,间接提高农机具利用率。

4、乡镇农机公益服务中心力量单薄。

在京山县的综合机构改革中,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撤销,成立“农机服务中心”,人员由9人减少到1人,人员身份也转变成社会聘用人员。乡镇农机人员是负责基层农机推广的最前线,为千家万户服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水稻机插秧新技术,要求农机与农艺的高度结合,这些都对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增加农机经费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定期组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系统提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第8篇

一、成效

2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0.8亿元,增长6%。优质粮油稳步发展,克服特大旱灾影响,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1.97万吨,比2002年增长10%,茅贡米优质稻基地面积15万亩,核心基地3万亩,优质稻产量7.5万吨,产值1.8亿元,“茅贡”牌优质稻米连续四年获“中国十大金米”金奖;优质油菜面积24.3万亩,油菜总产量2.98万吨,增长4.1%;烤烟生产走出低谷,优质烤烟面积7.6万亩,收购烤烟达17万担,农民烤烟收入7412万元,烤烟税收1630万元;茶叶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茶园面积达10万亩,投产茶园6万亩,茶叶产量3795吨,产值1.3亿元,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名优茶连续三年荣获国内国际评比金奖;畜牧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格局初步形成,巩固发展养殖区108个,养殖大户7600户,出栏生猪43.36万头,牛1.44万头,羊1.88万只,家禽114.5万羽,肉类总产量达3.76万吨,畜牧业产值达4.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97%,比2002年增4.73%。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近35家企业落户园区。培育扶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5家),实现总产值2.85亿元,当地直接受益农户达4.6万户。培育和完善农产品专业市场25个,湄潭西部茶城交易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年交易额近亿元,成为西部地区茶叶交易集散地;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各种专业协会47个,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54元,增长5.5%。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二、具体做法

1、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促进产业发展。

在强化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年初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茶叶产业、茅贡米业、畜牧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和意见,同时还建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创新农业农村工作机制,把中央1号文件精神宣传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把工作措施落实到生产上,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面实行水稻旱育稀植、宽窄直行移栽或抛秧、玉米育苗单株定向密植或宽箱宽带种植。办县级示范基地4个,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还办脱毒红薯、优质蔬菜示范基地,面积各200亩;组织85台耕整机投入农业生产,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培训,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全县安排财政资金1100万元用发展农村经济,其中:“四在农家”建设48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300万元,茅贡米业发展50万元,畜牧产业发展100万元,科技三项费57万元,农业机械48万元,其它65万元。具体措施如:20*年县政府继续执行扶持政策,对退耕还林地套种茶园,每亩补助苗木费100元,新建茶园,每亩补助120元;有机茶园认证每亩补助100元;以“湄潭翠芽”产品参与国家级评比获最高奖等级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茅贡米优质稻基地建设中,农民交售50公斤“大粒香”稻谷给茅贡米业公司,县政府补助农民2.5元等措施。加大了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2、加快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湄潭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较为滞后,为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

20*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后,全县上下兴起了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兴县的大手笔,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企业入驻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发展湄潭经济,同时在入驻园区的同时,把牢企业准入制,对入驻企业,坚持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对农产品实施精深加工和规模较大的原则,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入园,配套出台了免征入驻企业投产第一、二年企业所得税、免征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免收前三年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

为栽好梧桐树,全县有关部门在规划面积为3360亩的绿色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精心规划,大力加强园区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总投资为2556.7万元的工业园区已投入1879.2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区内食品加工、茶叶生产、药品加工等五个功能区规模初现。

目前已有湄潭兰馨茶业公司、湄潭县茅贡米业公司、贵州仙龙药业公司、湄潭陆圣康源公司、湄潭县大众酒业公司、湄潭县天利达食品公司、湄潭县茯莹食品公司等35家企业申请入园,总投资2.85亿元,19家企业已入园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引资2980万元。湄潭县茅贡米业公司实施2005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510万元,建成一条年加工3万吨精米的加工生产线,已开工生产;湄潭兰馨茶业公司实施20*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投资420万元,茶叶加工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进入园区的湄潭陆圣康源公司,总投资3900万元,年生产300吨茶多酚生产线正在建设,预计5月底建成投产。整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后,湄潭全县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将基本实现,届时园区内企业每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税收5000万元,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建设产业路、扶贫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800余公里,投入资金1.28亿元,形成了“二横二纵二连线”的经济大环线,95%的行政村通公路,45%的行政村所在地通油(砼)路,城乡电网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投资1.03亿元,实施了湄凤余大型灌区湄潭片区节水灌溉工程和湄江、红旗、红星、仁合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启动了烟(粮)水配套工程;完成90余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7.4万人、2.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实施了永兴、湄江、黄家坝、兴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1.16万口沼气池;建成湄潭西部茶叶交易市场、永兴禽蛋市场、湄江金花茶青市场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粮食生产稳定,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凸现,各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4、加大宣传,提升产业知名度。

继2001年成功举办“4·28”茶文化艺术节和2004年西部茶城农业部定点交易揭牌仪式之后,湄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将中国西部春茶交易会和贵州省第二届茶文化节争取到湄潭举行。20*年5月18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中国茶叶流道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市委、*市人民政府、湄潭县委、湄潭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中国西部春茶交易会暨第二届贵州省茶文化节”在湄潭隆重举行,此次“一节一会”是贵州茶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茶业界的一次盛会,为我省茶叶产业界加强与全国同行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此次评茶会上,共30只茶入围20*年贵州名优茶,我县入围15只,占总入围的50%,其中,扁形类名茶:兰馨牌、栗香牌、云贵山牌等“湄潭翠芽”入围11只,占全省入围的12只扁形类名茶的91%,居全省扁形茶之首;毛峰类名茶1只(夷州牌湄潭毛峰);卷曲形名茶1只(银龙牌湄潭毛尖);大宗茶类优质茶2只(云峰牌、玉喜牌炒青茶);砖茶1只(云贵山牌砖茶)获拓展奖。“一节一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茶叶产业,推动了茶乡的发展。

9月26日,*市第二届农民科技活动周在*县举行,我县组织了湄潭兰馨茶业公司和湄潭县栗香茶业公司、湄潭县茅贡米业公司参加特色农产品展销,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