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交流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折纸引入,激活思维
师:(课件展示)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一张白纸依次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观察对折的次数与白纸的层数之间有什么变化关系,能否用算式来表示?现在大家一起来操作,请问对折一次有几层?
生1:两层。
师:再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原来几层?现在层数增加了几倍?可以用算式表示成什么?
生2:四层,两层,现在层数增加了一倍,用算式写成2×2。
师:对折三次,变成了几层?原来几层?现在层数又增加了几倍?可以用算式表示成什么?
生:(齐答)八层,四层,现在层数增加了两倍,用算式写成2×2×2。
师:对折四、五次呢?
生3:(课件展示)2×2×2×2, 2×2×2×2×2。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每对折一次纸,纸的层数就增加1倍,对折几次就相当于有几个2相乘,比如最后一行纸对折了5次,白纸的层数就是5个2相乘。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生1:它们都是几个2相乘。
生2:每个算式的因数都相同。
师:对,这些算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因数的积,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板书课题)。
■本节课以学生将一张纸对折的方式引入,并有意识地将纸的层数变化用“2”的格式在屏幕上展示,发现:对折一次变2层,对折两次变4层……此后每对折一次纸的层数都是前一次的2倍,一系列的折纸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汪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程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都进入了最佳状态。在经历思考后,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步扩充常常是实际生活的真实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比理解,创新思维
师:什么叫做乘方?求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加减乘除一样,它是一种积的运算,也是一种乘法运算,它们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1:因数相同。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乘方感觉是一个新运算,实际上它仍然是一种什么运算?
生2:乘法运算。
师:对,它只是比一般的乘法运算特殊在“因数相同”上。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刚才看到的那组算式,最后一个算式有5个2相乘,如果出现10个2相乘,100个2相乘,你还是采用刚才这个方法,是不是觉得很繁琐呢?
生3:是!
师:那我们肯定会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所以我们想到了用符号来表示。(课件展示)请同学们看第2个算式2×2,我们在小学见过的,当时采用什么记法和读法?还有印象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4:2×2表示为22,读作2的平方。
师:对,在小学时,2×2可以记作:22。就是把相同因数2写一个,相同的个数2写在它的右上方,我们读作2的平方。请同学们看第三个算式2×2×2,也是我们小学见过的,哪位同学来表示一下?
生5:2×2×2可以表示为23。
师:好,在小学时,2×2×2可以记作:23把相同因数2写一个,相同的个数3写在它的右上方,我们读作2的立方。类比前面两个算式的表示方法,自己想想看,后面的两个算式2×2×2×2, 2×2×2×2×2。这该如何来表示?又该怎么读呢?
生6:2×2×2×2可以表示为24。
师:不错,运用类比的方法,我们把相同因数2写一个,相同的个数4写在它的右上方。 那么2×2×2×2×2可以怎样表示?
生7:可以表示为25。
师:是的,那么24,25该怎么读呢?
生8:24读作2的4次方,25读作2的5次方。
师:按照刚才的读法,小学学过的2的平方、2的立方现在可以读作什么?
生9:2的平方可以读作2的二次方,2的立方可以读作2的三次方。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相同因数是2,一般地,如果相同因数换成是a,一共有n个a相乘(课件展示),我们可以如何来表示?
■
生10:我们把相同因数a写一个,相同的个数n写在它的右上方(小一点),可以得到an,模仿上面的读法,an可以读作a的n次方。
师:如果把22看作一种运算,22可以读作2的二次方,如果22看作一种结果,22可以读作什么?
生11:2的二次幂。
师:如果把23、24、25、an分别看作一个结果,可以依次读作什么?
生12:2的三次幂、2的四次幂、2的五次幂、a的n次幂。
师:对于一个式子,如果把它看作一种运算就可以读作几的n次方,如果把它看作一种运算结果就可以读作几的n次幂。(课件展示)练一练:
(1)将4×4×4写成乘方的形式为____,
(-5)3的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
生13:43,-5、3、3个-5相乘。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一项新增内容。为了突破“乘方概念”这个难点,汪老师借助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经验――“2×2=22”和“2×2×2=23”, 通过类比小学的书写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简单表示方法,发现表示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方法:大写的2表示相同的因数,右上方小写的数字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几个相同因数相乘时,相同的因数可记为a,相同因数的个数只能是正整数,从记法的意义上定义乘方,从而“乘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在介绍完概念之后,汪老师从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是一种运算的角度让学生在类比中进一步理解乘方,并学会符号的表示和语言的叙述,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在乘方概念教学中,汪老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发散探索的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为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积累了经验。
■有效追问,培养思维
(课件展示例1。计算:(1)34;(2)72;(3)(■)5;(4)(■)3。)
师:(老师先示范)34=3×3×3×3 =81,剩下3个小题请3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学生解答后老师讲评答案)这4个题目的底数都是什么数,它们的幂都是什么数?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发现的规律吗?
生1:当底数是正数时,幂等于正数。
师:不错,这个幂的结果和指数有关吗?
生2:没有关系。
师:对,我们也可以说成: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课件展示例1。计算:(5)(-5)2;(6)(-2)5;(7)(-■)4;(8)(-■)3。)
师:(老师先示范)(-5)2=(-5)×(-5) =25,剩下3个小题请3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学生解答后老师讲评答案)这4个题目的底数都是负数,它们的幂有的是正,有的是负,它们的运算结果的符号与底数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发现的规律吗?
生3:奇数为负,偶数为正。
师:什么数的奇数为正,如3、5、7都是奇数,它们不是正的吗?你可能看到了这个奇数,这句话还可以完善吗?哪位同学来帮助他?
生4:当底数是负数时,看指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是奇数就是负,是偶数就是正。
为了促进科学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首届“中美科学教育论坛”于2010年11月16~18日在上海举行。这是中美两国间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与实践的交流与讨论。论坛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与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协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参加论坛的有来自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来自美国30个州的50名科学教师以及来自我国各个省市区近百位优秀科技辅导员,共约150位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女士在开幕致辞中说到:“当前,中国正处在由学科知识教育向人才素质教育转型与融合的新阶段,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在于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未来公民,这是实现国家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起点。本次论坛基于中美两国科学教育发展,重在交流和展示。”
论坛缘起
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发展水平均存在着差异。中国科学教育的优势在于校内科学课程基础扎实,课程标准明确;美国的科学教育有较成熟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采取基于探究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质量是两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且,两国在如何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科学教师本身的科学素质方面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有很多值得分享和相互借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作为论坛主办方和发起方的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美国科学教师协会,都希望能够为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借鉴两国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审视和思考自身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问题,这对于推进两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为此,双方达成一致,邀请中美两国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举办了首届“中美科学教育论坛”,据悉,该论坛将采用两年一届的方式继续在中国举办。
论坛议题
本届论坛的中心主题是“科学教育改革设计与实施的经验分享”。大会报告围绕着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旨在为全体参会教师提供一个框架,讨论、分享两国科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我国著名的科学教育改革倡导者和研究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博士在人会主旨报告中强调了科学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报告着重介绍了2001年由教育部和中固科协共同发起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这是一项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在5~12岁儿童中实施的实验项目。经过十余年来在这一项目中的实践,韦钰院士认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仅需要在科学和教育之间搭建桥梁,而且需要使科学研究成为嵌入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学教育改革必须是基于实证研究的,而使改革成功,最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真正的改变。
美国著名的科学教育专家、芝加哥伊利诺伊技术学院的诺曼・莱德曼(Norman G.Lederman)博士介绍了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几次重要的科学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界、家长、教师、学生等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不同利益和需求,而这些改革所作的承诺和面临的挑战也总是强烈地受到当时的背景影响。他指出,科学教育改革只有接受评判,改革的各种目标、挑战、压力才能被更好地理解。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校区科学与数学中心主任阿瑟・艾森克莱福特(ArthurEisenkraft)教授、加州圣迭戈州立大学科学教育学教授阿兰・麦考马克(Alan J.McCormack)博士和教育学家凯伦・奥斯兰德(Karen L.Ostlund)博士在主题发言中分别讲述了美国科学教育任职前培训和入职后继续学习的模式和途径。麦考马克教授认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点在于使教师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在谈到中国的科学教师培训情况时,华东师范大学的霍益萍教授介绍了目前中国中小学采用的“校本培训”模式。相对于校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有着内容实用、针对性强、时间灵活、成本较低并且有利于形成学校共同文化等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谈到科学课程的设计时表示,中国仍然是在校学生人数众多、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保证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作为编写教科书、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评价的标准。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组织执行主任珍妮特・卡尔森(Janet Carlson)博士谈到,对国际学生科学和数学成绩的研究表明,国家课程的性质类型是学生科学、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课程的一致性、集中性和严密性等特点的不同,会使学生学习的结果产生差异。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亨利多利动物园教育总监伊丽莎白‘迈克林(Elizabeth Mulkerrin)博士,也分别介绍了中美两国校外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校外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在分组论坛中,中美两国的科学教师和科技教育专家从科学教师培训、科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科学教育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论坛收获
参与本次论坛的两国学者和教师都认为,目前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要以实证和实践的方法来研究和设计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美两国的科技教育也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实践的探索,只是现实环境、发展方式与程度以及面临的一些挑战不同。
关键词:数学;交流;反思
数学交流是指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等所使用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铺设交流互动的平台,大力提倡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在既平等又激烈,既紧张又和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数学交流的特点
1. 主体性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实践,积极交流,进而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2. 合作性数学交流本身就是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的.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 开放性在数学交流过程中,要做到问题开放、解题开放、教学开放. 倡导“鼓励创新创造,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留下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交流、提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
[⇩]数学交流的类型
按照数学交流的内容来分,大致可分为:知识的交流、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交流.
1. 数学知识的交流指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把自己对某一数学知识(概念、法则、定理、公式、方法等)的理解向他人表述,并试图去理解别人的观点. 这种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澄清认识,加深理解.
2. 数学体验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往往表现为交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观点等体验,包括认知过程中对某一现象的概括性认识,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论,对学习活动的喜厌程度等.
3. 解决问题的交流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整理思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语言,采用合适的表述方式,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或者困惑与障碍的过程.
[⇩]有效数学交流的实施
1.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即学生以己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表征.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知识形成的速度和效果. 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牢固掌握的. 教师若能创设交流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可使学生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共享信息,分享观点,尽量多地获取知识的背景、来源等有效信息,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案例1函数改变的教学. 这个概念很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接受,要充分利用数学交流的功能来攻克这个难点. 如分工合作(课后预习教材和查阅不同时期函数的定义);小组交流(组内交流各自的感悟理解,形成书面材料,组织发言提纲);班级交流(每个小组表达各自的认识,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交流了函数概念的演进过程,也就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集合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解析式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特殊表示形式. 整个学习过程人人参与交流、讨论,气氛热烈有序,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数学概念抽象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透过概念的抽象规定,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认识活动的实质,并将间接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对函数概念的深层理解,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2.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疑难处交流
问题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 这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让学生就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应注意捕捉交流的信息,注意学生理解的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案例2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Sn=a1+a1q+a1q2+a1q3+…+a1qn-1. 课本中直接利用两边同时乘以q,然后两式相减得到Sn的公式. 但是为什么两边同时乘以q,怎么想到此方法,并没有说明,显得牵强.
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交流探究这个公式的形成过程.
生1:Sn=a1+a1q+a1q2+a1q3+…+a1qn-1①,结构特征是q呈步步高的形式.
生2:①式两边乘以q,得qSn=a1q+a1q2+a1q3+…+a1qn-1+a1qn②,①②两式有n-1个相同项.
学生进一步探索交流后发现:由①②两式得Sn时,需分成当q=1和当q≠1时进行讨论.
公式证明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反思,并给出练习,求和:cosα+cos2α+…+cosnα.
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当cosα=0时,数列{cosnα}不是等比数列;当cosα=1时,数列{cosnα}虽是等比数列但却不能用上述公式求和. 学生还总结出了错项相减法只适用于数列{an・bn}(其中{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的求和.
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3. 引导学生在“有意差错”处交流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方面的原因,求解数学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却不清楚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错误. 教师怎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呢?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告诉”的方法,一是针对学生解题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评,告知学生错因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称为“亡羊补牢”;二是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事先指出,叫做“防患于未然”. 但往往是学生听起来懂,做起来错. 症结何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错误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对错误的认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
案例3已知实数a,b满足条件a2-7a+2=0,b2-7b+2=0,则+=_____.
解析由题意知a,b是方程x2-7x+2=0的两根,则a+b=7,ab=2,+====.
上述解答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解答结果也似乎正确. 教师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交流、研究.
学生交流、研究后发现解答出现了漏解,漏解的原因是:由方程的判别式Δ=41>0知,它的两根不相等,而由题意知a,b可以不相等,也可以相等,解题忽略了a,b表示同一数时的情形. 当a=b时,+=2.
学生体验错误的过程,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让他们积极讨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不足中获得经验,这正是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变“告诉”为“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和交流中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数学交流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 教师要有正确的课堂观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堂,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的阵地. 因此教师应注意如何去发动学生,激活课堂. 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在恰当的时候悄然“转岗”――起主导作用,学生自然“上岗”――突出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参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力军”,那么数学课堂定能展示其多姿多彩的韵味.
2. 把握交流时机,因势利导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三种情况:教师不易制止的混流的场面、教师百般启迪却不能交流的场面以及无须教师指示而自然进入交流的场面. 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交流时机的选择必须与学生学习心理及情景相协调. 我们反对不考虑学生学习意愿及学习规律,而单纯追求时髦,人为地设计交流环节. 因此,教师要恰当利用(或构设)情景,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趋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合乎情理地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交流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材重点或难点处、在知识的易混淆处组织交流;在问题答案或解题思路不唯一时进行交流;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交流.
3. 培养数学语言能力,学会数学表达
关键词:对话;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80-02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意味着一种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维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他的说法正符合当下数学概念教学理念,概念课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型,学生常常会有嗜睡的感觉,巴不得这节课早点结束。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概念课中经历“生本对话、生生交流、师生对话、自我对话”的对话环节,从而使课堂变成“多碰撞元,多对话体”的精彩画面呢?
一、学生与课本的对话
教材是教育专家、学者与教师们智慧的凝结,我们在概念课教学中就要重视课堂看书的环节,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与教材编写者有“心灵间的直接对话”。
1、文本内容的引导
教师安排与文本交流就是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我就开门见山地布置学习任务:①、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③、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是什么?看完书后汇报,学生们踊跃发言,各自交流想法。据课后调查反馈,学生们很满意这样的教学。因此,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千万别包办代替,把知识强加于他们,反而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更高效。
2、文本内容的解读
在安排与文本交流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类似的概念知识,从而对新知识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借用从长方体的顶点、面、棱三个方面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正方体的特征。通过教师话语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学们知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也从书中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因此,教师设计一个学习的方向去引导学生研究新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更多的疑惑,并能产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二、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就是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交流学习情况,它体现一种合作性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他们思维间的碰撞与交融,完善了自身的观点,逐渐地拓展了自身的视野,形成了知识互补性极强的活力课堂。教师为他们的每次交流设置了一张表格。
小组交流表格
第 小组
组员 想法 综合想法
通过表格的记录,每位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表达。有了自然、坦率的小组合作交流,不仅打破概念课沉默、乏味的课堂氛围,也拓展了学生狭隘的交流空间,为他们成功掌握概念知识添砖加瓦。
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质疑对话
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足球场,不仅拥有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质疑,还有师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学生只要在概念课上占据主动权,才能彰显个性,闪现新灵感,碰撞思维的火花。
1、学生的主体性――生生对话
通过看书、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心中有了一些新知识的架构,大脑中的思维逻辑和语言逻辑逐步形成,他们的课堂热情随着知识的掌握也逐渐高涨了。此时,教师通过“一位分析讲解,其他提问补充”的方式把学生推上讲台,把课堂推向。作为课堂交流一份子的教师,应该要关注他们的表现和细细品味课堂中的精彩。
【教学片断】(比例的意义)
在全班学生明白“比例是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后,深入探究对应比例的意义。
出示:国旗:①、长5米,宽米 ②、长2.4米,宽1.6米 ③、长60厘米,宽40厘米
④、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先独立计算,哪两面国旗能组成比例?再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后,全班汇报。
生1: 它们的比值都是相等的,所以任意两面国旗都能组成比例。即:
生2:生1求得都是长和宽的比值,我求得是宽和长的比值,它们也相等,也能组成比例。
即: 比例:
师:你真善于思考,我标注一下生1是长和宽的比例,你是宽和长的比例。
师:同学再仔细想想还能组成不同的比例吗?
生3:老师,我这样思考你说对不对,我把第3组的长和第4组的长比,第3组的宽和第4组的宽比。即: 比例:
师:你说的是长之比与宽之比也能组成比例,你又从另一个角度组成了比例,你太厉害了。
通过学生之间平等的课堂交流,学生还发现了宽之比与长之比也能组成比例。这样由一个角度的比例引发其他三个不同角度的比例,学生们的思维是非常的广泛,思考是如此的深入,也只有这样的交流才使他们爆发无穷的潜能。
2、教师的主导性――师生对话
在概念课堂中,总是存在着一些学生看不懂的知识,同桌交流以后还不明了的知识,只有教师稍加一些引导和释疑,才能激发学生共同思考和交流的兴趣,才能体现教师主导的价值。
【教学片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任务一:认识一位小数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
生:1分米(请学生上台找找1分米)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吗?
生:米(巩固米所表示的意义)
小结:米也可以用小数0.1米来表示。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米。
师:请同学自己填出其他六个空,同桌之间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汇报:
生1:0.3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米,它表示3个0.1米就是0.3米。(板书)
生2:0.7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米,它表示7个0.1米就是0.7米。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达,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刚才同学们说0.3米是3个0.1米,0.7米是7个0.1米,也就是说
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板书)
师:回忆一下,我们从哪些方面来研究一位小数的意义的?
生:①、1米平均分成几份;②、0.3米、0.7米表示的意义;③、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师:同学们也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任务二(两位小数)、任务三(三位小数)。
学习要求:
①、100份、1000份是怎么得到的?②、说说你写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③、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交流;现状;对策
目前,生本课堂正如火如荼的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然而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农村初中学生在数学交流方面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进行数学交流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初中学生数学交流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不良交流习惯的影响
学生的不良交流习惯主要表现在:1、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2、对交流语言的使用太随意,甚至掺杂方言的表达习惯。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过去长期处于主宰地位,总喜欢凌驾于别人之上。而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
(二)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在老师说让小组进行交流时,起初会有一部分学生叽叽喳喳地说几句,但渐渐地就会声音越来越小,情绪不高涨。究其主要原因是过去教师的语言霸权,使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失去了舞台,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只会复制教师的思维,缺损了个人的想法和创意,因而没有说的欲望。
(三)数学交流能力缺乏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200名农村初中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对在回答问题时,心里知道答案,但却讲不出来的现象,经常这样的占28%,偶尔会这样的占70%。学生在表述自己意见时,吞吞吐吐或语言罗嗦。即使少数的几个优生发言,他们或者讲解习题的对与错,或者把习题的解答过程念一遍,对所涉及的内容,并没有更深的阐述,成绩不好的学生无从表达甚至听不懂。究其原因是:过去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表述”,教学上缺乏必要的表述技能指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弱化。
二、解决现状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良好的交流品质和语言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让学生在倾听中自觉养成不打断别人发言的习惯,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他人的发言有疑义,一定等发言完毕后才进行质疑或补充。
2、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的意识。意识影响习惯的养成,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所谓的“语言通俗易懂”常常影响着我们的交流,数学语言的运用常常会被忽略。因而,要养成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习惯,首先应提高师生的数学语言交流意识。
(二)激发交流兴趣是合作交流有效开展的前提
1、重视对交流过程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数学交流活动,不能光看学生交流的结果,而应注重对交流过程的积极评价,给予学生继续交流的动力。
2、明确恰当的交流角色任务。教师应注重学生在交流中角色任务完成的可能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恰当的交流任务,使学生通过努力能顺利地表达,维护其成功情感的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和兴趣。
3、根据基础弱的学生的回答情况来衡量各个小组的交流效果。数学课合作交流时要避免学生包办,就要注意组内分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工,衡量各组交流效果应根据基础弱的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这样不仅会激发基础弱的学生的交流积极性,而且有助于组内互帮学习机制的建立。
三、培养交流能力是合作交流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1、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校园活动中以语言交流为主的多以演讲、朗诵等形式呈现,基本上是语文学科的交流舞台。其实数学科也一样可以展现令人瞩目的交流现场。如将呈现于纸上的“解题”竞赛转移到台上展示的“说题”大赛,让学生在极尽表现自身舞台魅力的同时,不知不觉提高了自身的数学表达能力。
2、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训练,重视数学语言中术语的使用。教学中对照课本例题的表达加以分析,明确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符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强化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传达出数学符号、式子等的意义。教师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而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如“两条直线不平行”不能说成“两条直线不够平行”,“最简分式”不能说成“最简单的分式”等等。
3、教会学生找准数学问题交流的切入点。如教学生学会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意见分歧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等。培养学生的敢于提问,养成学生的善于提问的能力,变“要我问、教我问”为“我要问,我会问,我善问”。
【关键词】 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55-02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at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requires more qualified interpret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the course of foreign exchange. In addition to mastering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s, it is essential to do much work in raising societal and cultural awareness. Greater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an help the interpreters’ work to be successful.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oreign exchange;Interpreter;Ccultural awareness
1 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
自秦汉始,中医药便开始了向海外传播交流,从朝鲜到日本,从东南亚到南亚国家;公元八世纪传入阿拉伯,至十七世纪传入欧洲[1]。由于近代西方科技的腾飞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外交流传播渐趋衰微。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门向国际社会打开,中医药对疑难杂症的显效性、天然药物的安全性、防病治病养生的一体性、标治兼顾的完整性、辅助治疗手段的多样性才又逐步被世界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医药的需求激增。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主动传播交流,目前,全世界已有9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采用中草药治病;接受中医药治疗者已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中药出口扩大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3亿多美元;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各类中医药机构,开展治疗或研究活动;近十多年中,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人数居来华学习所有自然科学的留学生总人数的首位;中国已为100多个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针灸医生;如法国、西班牙等创办中医药院校的国家也逐渐增多;中医药学的传播交流逐步遍及世界。东洋医学会坂口弘会长关于“21世纪将出现中医国际化”的预言正在实现。
2 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随着中医药学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第二次中医药学对外交流传播的即将到来。要适应这一新形势,与之相关的各方面都亟待提高、规范。其中一个比较重要而突出的问题便是合格的口译员严重匮乏,这在中医药对外交往过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学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另一大医学体系,作为华夏传统医学它生发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发展积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不仅涉及生命科学各领域,也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再加上经典著作的一套古奥艰深的表达系统、抽象深邃的哲学思辨语句、委婉曲折的修辞演绎的词汇,一般母语为汉语者,也望洋兴叹,不知所云。要把这些经典译成现代汉语,也是极少数既通晓中医药学又熟知古代汉语的学者才能问津。中医药学对外交流传播口译更是难上加难,即使优秀的口译员也望而却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口译员,应具备的知识素养、技能技巧是多方面的,而且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单项及综合的训练和实践,才能造就。以译向语为英语为例,首先就必须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中医药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并在相关学科如英语语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西方文化、中医药、翻译等诸多学科有深广的学识素养,对现代医学知识的贮备也是不可或缺的。精通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将艰深的中医药经典著作中的语句先转换为现代汉语语言,完成这一转换后再用英语表达,就较为容易了[2]。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素养,是因为交流的双方一般都具备不同程度的现代医学知识,对外口译中常有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比照内容出现,共同的认知范围容易达成顺畅交流。典型的例子便是口译“脏腑学说”时,若不具备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便难以准确译释。如中医学说中的“肾”的概念,就不仅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它包含了整个泌尿生殖系统;同样,中医学中的“脾”也不能直译为“spleen”(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脾脏”)。如果把中医的“肾不纳气”翻译为“failure of the kidney in receiving air”,把中医的“脾冷多涎”译为“salivation due to the spleen cold”便是疏于对两者知识概念的把握、比照的区分。
以下作者将着重论述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素养。
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的交流工具就是汉语和英语(以译向语为英语为例,下同)。汉语中大部分成语、习语、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名言警句都受到儒学、道家、佛教文化的巨大影响[3]。中医药的经典和其他古代的医药著作,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它们无不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理论等无不充满哲学思辨。经典著作的思想观念、词句用语,也无不受到儒、道、佛文化的浸润影响。其中受道家影响尤为巨大。以中药名和方剂名为例,便有:三仙丹、七星剑、太极丸、太乙紫金丹,还有四君子汤、中和丸、普救散、三生丸等,足见这种影响之深广。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化的熟知,就难以对中医药典籍及其名词术语全面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准确的口译。
具有中医药本体文化的素养,对中医药交流口译者也是同等重要的。假如不熟悉中医药史,便不知各派理论的出处、发展、相互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如果不知晓中医药的若干典故,就不可能在口译中做到恰如其分。如不知董奉免费治病,却要患者种杏的典故,便不知杏林指代医坛药界的由来;不通《左传》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名句,难译准吴承昊的《折肱漫录》之用意。其它,如:仁术、悬壶、橘井、青囊等名词术语亦是如此[4]。并且,作为一个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口译员还应通晓中医药界、翻译界的历史文化、典故轶事。
同时,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也应熟知西方文化。在英语国家,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圣经等经典著作及宗教书籍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习语、格言、典故警句。不熟知这些,恐怕达不到好的口译效果。而且还要通晓他们的民俗心理、崇奉禁忌等。否则口译中用词造句就有可能会犯讳违禁,闹出笑话,甚至令人反感生厌。如把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直译为“black cock and white phoenix pill”一定会收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把“白虎汤”译作“white tiger decoction”则会遭到动物保护者的置疑。如有文化学、民俗学的知识素养,便不至于出乖露丑,遭遇尴尬。
3 文化积淀对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的重要性
在对外交流的口译中经常引经据典,使用平时文化积淀的成果,就能做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而经常涉及新的概念、新的词汇,也往往使人有时尚新奇或诙谐生动的感觉。因而,作为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口译者,知识越多越好,知识面越广越好,涉猎领域越全越好。除了专业语言学科外,还应对不仅是文化民俗学科而且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心理、人类、民族、政治、科技、艺术甚至是网络等领域的一切概念和语汇,有足够的敏感和兴趣,更在相关领域有较全面的知识、较深刻的领悟、较高深的素养。相信积淀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炼,那么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对外交流口译员的理想就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征爱,陈永萍,王宁.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当务之急.中国翻译,1994,04:27-30.
[2]张继.提升中医外语专业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教学思考.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047-1049.
[3]刘丽,尹德谟.文化积淀对口译中短时记忆的作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51-53.
数学语言的形式很多,它有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有时以符号的形式呈现,有时又以图形的状态呈现。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因此,常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缺少训练,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现将自己的数学语言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习惯
在孩子的意识中,总觉得读书是语文方面的事情,其实数学也是需要读的。与语文的阅读不同,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由于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对数学文字语言的阅读不感兴趣。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例如,教学新的数学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当学生能够自己解答简单的习题时,让其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运用的理论依据,这样学生自然会从概念中找到解题依据。这时教师再从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重要字眼阅读理解,用数学的语言解释问题,用数学的思考方式理解概念,时间长了,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会大大提高。在教学平行线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判断两条线是不是平行的,当学生判断出不平行时,再让他说出为什么不平行,这样就自然将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引入了学生的思维中,学生通过交流会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数学概念的严谨,也会逐渐养成认真细致读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前面讲到,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语言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会翻译数学语言,要能将枯燥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反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书中对反比例的概念描述得很抽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对应的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非常困难,因此,教学时,我将反比例的概念用图像呈现,学生看到向右下降的曲线自然懂得横向的数字变大,纵向的数字就变小,但两个数字的乘积是不变的。 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这样的设计就帮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反比例意义的关键——相关联量的数的乘积一定。另外,学生很难理解“相关联的量”这一词句,而且教材中给学生呈现的基本上都是相关联的量。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找了同龄的四个学生站在讲台前,这四个同学的体貌特征分别是:高、矮、胖、瘦。“同学们,这四个同学的年龄是一样的,那么,年龄和体重的比例是不是一定的?(不是。)年龄和身高的比例是不是一定的?(不是。)那么年龄和体重就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年龄和身高也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这样形象的解释学生非常喜欢,也容易掌握。教师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举例子、列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语言翻译得形象、生动,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交流,将数学语言普通化,再还原数学语言本质的严谨与科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通过时间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渗透措施
(一)、数一数
1、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数教室里的实物。
(二)、比一比
比多少 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比长短 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好习惯。
教师提供物品、 选取身边的题材让学生操作、比较。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以内数的组成 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创设游戏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学习5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5以内的减法 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4、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五)、分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1、录像:商场外景镜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抽象出数10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数学乐园
1、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游戏活动: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位。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8、7、6加几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2、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3、组织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5、4、3、2加几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十)、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