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技术与创新

科学技术与创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技术与创新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科技创新 医院 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3-02

医院图书馆在实际发展的时候,能够满足医院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主要因为医院图书馆中包含各类医学信息,此时,医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医学科技创新手段提升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服务。

1 医学科技创新对医院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在创新医学科技的时候,创新目的就是对生命本质、过程等进行探索,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对于医学科技创新工作而言,与其他科学技术创新不同的是,虽然不能直接显现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图书馆的发展,具有较为良好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效益,对医院图书馆长远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每一次创新医学科技成功的时候,医院图书馆都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体系,引进新医学理论与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推动医院的发展,还能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多学习知识,使其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有效支持[1]。

2 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即使医学科技在迅速发展,并且具有与数学、物理学等相似的程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或是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是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在医学科技创新的时候,其最大特征就是: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能够对最复杂的生命进行研究。在人体生命发展阶段,不仅不能利用物理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还无法利用化学科学对人体规律加以解释,更不可以应用生物学的规律说明,这就显现出医学科技技术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医学科技能够对未知、曲折的生命规律等进行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多,例如:民族健康工程、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研究等,在不断经历失败的同时,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使其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医学科技在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信息资源的应用,保证能够利用医学科技提升医院的发展水平[2]。

3 医院图书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包含着医疗知识,融入了较多医学科技内容,对医院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首先,图书馆是医院文献信息的核心,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论文撰写内容,都在医院图书馆中,同时,还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医学知识,在提高医务人员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再次,医院在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在图书馆中搜集较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并且能够制定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授课内容,使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最后,医院图书馆在发展的同时,不仅受到医学科技的影响,还能促进医学科技的创新,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大力创新医学科技,不断改善医学科技,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使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3]。

4 医院图书馆发展医学科技创新策略

在医院图书馆与医学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科技的创新,不断完善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制度,进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

4.1 争取医院的全方位支持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争取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o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首先,医院图书馆要积极引进先进医学科技,为医疗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要取得良好认可。其次,医院领导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与支持医学科技的应用,重视支持医院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医院图书馆要积极汇报工作,向其他领导请示,争取发展创新的支持。最后,为了医院图书馆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不断引进资金,加大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保证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质量[4]。

4.2 发挥医院学科作用

医院学科主任与各个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图书馆建设工作加以重视,充分利用好这一知识化,信息化的平台,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交流会议,到其他先进性较强的医院学习,在医院与医院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升医学科技在医院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效率。

4.3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学科技是较为特殊的,信息量很大,仅仅依靠医院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是难以满足医疗人员需求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与邻近的图书馆相互联系,建立共享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效率。

4.4 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在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 ,不仅需要及时对医学科技进行创新,还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保证医疗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阅读设备搜索想要的信息,服务于临床科研与教学。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与医学科技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其得以较为良好的进步。同时,要重视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技能,不断创新医学科技,达到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2] 皮海清.科技兴院背景下医院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2.

第2篇

【关键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8-0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新增专业,增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在内涵上分为狭义和广义,我们一般理解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在教学计划中经常使用的教学体系,这属于狭义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不仅包含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管理体系、条件支撑体系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要发挥主要作用,目标体系、管理体系等也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光和信息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特征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具有综合性,因此时间教学体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对光电子器件的实际运用,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因此时间教学体系具有实践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光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实践需要依靠光电子和信息产业,教学的过程、实验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依靠光信息技术,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又具有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光信息和光电子等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场所、产品和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主体性。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建设创新实验平台,集教学、实验、开发与一体,实验的内容围绕光信息和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并不断创新实验内容,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在条件上,实验创新平台应该布局合理、科学,使平台具有良好的操作环境,在内容上,实验平台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去,在管理上,应该注重实验设备、师资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管理,使实验平台成为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各个部分都在发挥着功效。

(二)构建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属性、建设方法、管理模式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区别,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是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补充,两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条件上,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场所、设备、师资力量和实践资源,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能够保证校外创新实践平台的正常运行,在管理上,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应该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请企业成功人士参与管理,与校内教师进行良好的配合,在运行上,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光信息和光电子相关企业为主,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是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使教学脱离了社会实际,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和本地区内光电子信息企业加强联系,通过校企合作,请企业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传授经验,让学生去企业内亲身实践,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了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祥群,胡荣宗,穆纪千.着眼于素质和创新精神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183-188.

第3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72-02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广西教育学院数学教育专业从1993年年开始招生,在多年持续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数学教育在夯实专业办学基础、紧贴农村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的同时,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试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一)贯彻教育方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依据教育规律和有关法规,适应广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据广西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吸收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最新成果、优化课程体系、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信息技术,打造特色专业。依托数学教育专业传统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整合,努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数学教育特色专业。

(三)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在掌握数学教育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合广西实际及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调实践,重视应用,以学为主,培养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指导思想。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多样化发展。应不断创新培养思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数学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调研,了解数学教育专业的就业去向和潜在的社会需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专业内涵,使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其次,要不断创新培养思维,使学生掌握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实现发展的多元化。

(二)贯彻《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落实学校定位。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育教学类教材,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资调发展,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体现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学校的定位。

(三)构建符合数学与信息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未来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的课程体系。继续推行“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培养农村中小学优秀数学教师的目标,构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教育性课程和信息技术性课程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利用。进一步加大本专业现有的院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争取在教改项目、教学资源利用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获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数学教育专业重视基础课与主干课的建设是该专业的办学传统,我们的思路是加强基础课程,建设重点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拓宽选修课程。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确保用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数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有:课程实验教学、教育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毕业论文、数学建模竞赛等。

(六)强化师范生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强化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数学教育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可提高师范生技能为突破口,开设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开展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强化综合素质,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应从课程结构入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按照学院的顶层设计, 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四个层次,按照修读要求分为必修课程、限选修课程、任选修课程和辅修课程四种类别。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通识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约占课程总学时的31%,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设置政治理论、人文社会科学、英语及计算机基础、安全及就业指导等四个课程系列。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约占课程总学时的69%。学科专业课程着眼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专业课程着眼培养学生从事教育事业所需的数学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二)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数学教育专业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等数学研究、普通物理等为数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可从广西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出发,本着学科专业课程“够用为度”的理念,对部分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例如,可以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这两门课程合并为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一门课程,同时适当降低其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要求。同时,可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形成一条主线,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为基础性课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为发展性课程,概率与统计、普通物理为创造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各部分按知识层次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基础性、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连贯、开放、整体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构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1.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加大课时,由原来的一学期开课时间,改成一学年来开课。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同时,还要了解网络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等。

2.加大课件制作及教学演示课程,将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设计、网页制作列为必修课,还开出图像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编辑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课件制作及数学教学演示能力,这包括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等。

3.开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规律、特点和动向。使学生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并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四)强化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数学教育类课程是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技能和艺术、实现数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向实际的教学行为转化的核心课程。可将数学教育类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数学教学内容研究型, 开设数学解题研究、初等数学研究等课程;第二类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型,开设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等课程,还适当增加数学教学观摩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的比重,如见习课课时和微格教学课时;第三类是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及方法型,开设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现代数学与中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统计、教育评价等课程。第一、第二类课程为必修课,主要让师范生理解中小学数学的本质,掌握中小学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体会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第三类课程为选修课,主要让师范生了解中学数学的历史,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不断丰富知识面,为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实践性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数学教育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构建包括基础见习、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教学实践贯穿在3年学习过程中。我们从第二学期安排基础见习,带学生到中小学见习2到3次,每次1天,目的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中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与管理,以见习报告或调研报告形式进行考核。第三学期,就近安排课程见习,组织到不同类型中小学听课4~5次,每次听2~3节课,领略不同风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第四、第五学期配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散的常规性的教育见习,一方面,要求学生试上2节课、做1天班主任,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学校优质课观摩和评议,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五学期安排1周时间在校内试讲、说课,为毕业实习做好准备。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主要包括教学实习与班主任工作实习,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必须完成8节课以上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且还需要完成听课、评课、说课、教育调查等项目。教育教学实习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锻炼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

(六)推行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及数学应用能力。重视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课程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数学建模是从大量事物中综合归纳出概念和理论的演化过程,是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解决来自于实际中的问题,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中。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大量数据的采集及到大量的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学教育专业如何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顺应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新趋势等等这些都是今后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桂香.高职数学教育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焦万堂,张景丽,张同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

[3]黄海平.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J].职业与教育,2010(4)

[4]孙东方,刘小红.依托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77);广西教育学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2JYZDZY04)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创新教育 实践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4-02

1.对于“双创”教育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1.1高校历来是创新的策源地,高校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瞄准9项改革任务,推出30多条具体措施。2016年教育部也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工作要点。我们的理解是,高校历来是创新的策源地,高校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做为知识创新的高地,一直以来,高校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期待,高校理应辉煌再起,继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

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其核心是教育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有一些人的看法有所保留,认为“创业的成功率本来就不高,一旦万众引入,更可能失败连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允许学生调整专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我们的理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其核心是教育。因此,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更多学生更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建成三个体系:第一要建成创新人才的成长体系;第二要建成科学技术创新的体系;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建成创新思想和文化的体系。通过建立卓越的三大创新体系,既推动社会发展,也实现学院自身的进步。

1.3关于“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我们的理解

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的几句话:“我想送给怀揣创业梦想和正在投身创业实践的莘莘学子们四句话:热情参与,理性决策,持之以恒,精勤进取”。我们的理解,大学生应该“求实学,务实业”,以扎实的专业学习为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就是要把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养成当成必修课,要在深入学习和实践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自我分析和判断,再科学规划自身的事业发展。

2.科技学院创新教育实践探索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科技学院发展的不竭生命力和根本动力在于创新。多年来,学院不断深化和完善创新教育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步提升,创建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有效的品牌效应。

近五年,学生毕业率99.2%,学位授予率94.9%,报考硕士研究生录取率36.7%(2013年有4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8人考取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985、211工程大学),国家及行业类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99.1%,计算机考试通过率是98.9%。根据自治区人社厅公布数据,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一次就业率和2011年、2012年、2014年的年终就业率荣登自治区本科院校之首;2012年一次就业率和2013年的年终就业率位于自治区独立学院之首。随着就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学生就业质量逐步提升。

2.1确立办学定位,明确创新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继续加强办学机制创新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独立学院创新教育体系,努力将学院建成一所拥有现代化办学设施,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较高办学水平,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全国知名、西北一流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

学科专业定位――根据应用型本科层次定位,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民族地区特殊人才需要,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基础和师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农学、理学、经济学、文学、医学等协调发展,文理交融,相互渗透;以机电类专业和土建类专业为优势,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和经济学类专业为重点,以生物科学类专业和语言文学类专业为特色,实现与举办高校(农大)资源共享、专业设置逐步错位发展,与同类院校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着眼于突出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跟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推进步伐,培养相关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2.2改革培养模式和机制,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和环境

学院成立以来,以“独立地组织实施教学”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选修制,促进文理交融;实施“按大类设置通识平台,按专业拓展特色教育”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尊重学生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自主研发“课外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组织课外“网络学习和阅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进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有效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2.3适应人才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和灵活设置专业

根据应用型本科层次定位,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民族地区特殊人才需要,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学科基础和师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实现与农大资源共享、专业设置逐步错位发展、与同类院校优势互补的专业建设,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自治区党委要求,2010年适时开办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为适应新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2011年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把握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地位给新疆物流业带来的政策支持和人才需求,2013年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为服务新疆现代化农业发展,2014年设置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又先后开办了俄语、审计学、税收学等三个专业。同时,不断优化、改造、完善现有专业;加强专业群建设,以现行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和模板,进一步建设建筑工程系BIM技术、建筑装备化及生物科学系现代农业等专业群建设。

2.4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围绕学院办学定位,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支持和鼓励各系部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产品制作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自主研发制作了单片机应用开发板、能进行航拍的四轴飞行器、倒车雷达、水下通信设备、多音阶电子琴、模拟月球车、人体反应速度测试仪、脉搏测量器等几十种电子产品;制订《“院长奖学金”评选办法》、《专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近三年来,学生荣获全国级奖项87人次,自治区级奖项231人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2011年学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五年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共计116项,资助金额共计23万元;注重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先后建立31个校内实验室和67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制定并实施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通过“预约管理”系统,建立无人监管“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主研发、创新设计提供宽松的环境。

2.5重视立院之本,加强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建设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学院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实际办学情况,不断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业务技能的培养。主动联系对口企业,建立“双师型”人才引进发展机制,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注重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地方企事业科技研发、参加国内外访问项目、课程进修、学历进修、行业技能竞赛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行业技能培养;积极加入“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共享“名师讲座”、“青年教师研修”等优质资源,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申请购置“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线学习课程59门,搭建“院校教师在线学习中心”;积极拓展“西部项目”有关出国专业研修项目。

2.6注重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服务

2.6.1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建立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制,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必修课,同时,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资源,每年两期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SYB)。

2.6.2重视恰当的创业教育

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典型,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展开创业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开办企业的程序,了解创业政策和创业目标。同时,引导学生不得盲目创业,不得跟风,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创业项目的帮扶政策。

3.当前任务和今后努力方向

3.1扩大办学硬环境

3.1.1加快新校区建设

新校区建设是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为学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有关独立学院规范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学院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有效推进规范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有利于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办学结构,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1.2进一步优化调整学院专业结构

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的产业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将对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例如用手机建立个人移动的保健中心和体检中心,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既懂传感器使用、又懂生命指标的测试和评价,还懂利用智能手机制作专家系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用手机建立face to face的个人教育中心,这就需要培养熟悉移动互联网技术、熟悉教育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今后,学院应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推进步伐,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创新点,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热门的应用技术专业。

3.1.3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教师聘任及评价办法,积极探索“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评聘分开,内外两评”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学院专职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培训,让教职工更多了解社会、了解产业、了解企业、了解需求,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

3.1.4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

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探索建立学校、区域、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机制。让围绕学院改革创新、专业建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实。

3.2拓展办学软环境

“2016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的观点值得思考。

3.2.1创新需要宽松自由的氛围

当前,教育部要求大学开设创新课程。然而,创新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通过专门的创新课程就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没有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创新根本无法实现。如果仅仅依靠创新课程去培养创新,显然将创新想得太容易了。即便国内大学开设了创新课程,可是到哪里能够找到创新的导师?这是一个问题。

3.2.2创新的起点是问号

创新实际上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批评开始、从对现状的不满开始的。我们现在不太主张孩子们去批评、去提问题,不太主张对很多现象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3.2.3创新没有标准答案

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什么都标准化。考试标准化、问题标准化、答案也标准化,这样不可能进行创新的。曾经有老师问孩子,春天冰雪融化后是什么?有孩子回答,冰雪融化后是春天。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答案。但是,在老师那里经常是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冰雪融化后是水。在我们的教育领域,类似的案例还非常多。所以,如果永远只有一个答案的话,是永远不会有创新的。

3.2.4创新的基础是阅读

创新和阅读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史就是阅读史。创新本质上是基于对很多问题的分析、对大量素材的把握、对众多事物的观察。大量的阅读是创新的基石。现在的教育离阅读太远,包括国内大学教育。因此,大学与其去开创新、创业课程,还不如真正地让大学生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中国的大学教育方式基本上还是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其结果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全忘记”。

只有建立在对所有的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有创新的可能性。目前,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不要把创新口号化,不要把创新当成一个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还是要扎扎实实地从改造我们的教育开始,还是要从扎扎实实的阅读开始。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的路走正,创新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杰.创新与交大之道――在建校118周年校庆大会上的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平台

[2]姜斯宪.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民网访谈

[3]朱永新.创新不可能批量生产.中国教育自媒体平台微信平台

[4]俞仲文.从再现到创新――高职院校推行创新教育之我见[N].光明日报,2015-04-07(15)

[5]张新玲.规范办学 突出特色 努力构建独立学院创新教育体系[J].中山大学学报,2007-07(7)

[6]张新玲.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2010-01(1)

[7]阎晓菲.独立学院试行“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J].人力资源管理,2011-03(3)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创新 巧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信息技术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前沿和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的转变。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作为整体纳入学校经费预算的所有方面,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部学习都能应用技术和众多的装备,构建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我国教育中也应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使我国信息技术能够与课程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具体的感受到语言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优化教学环境。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古板、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课本的内容偏离现实生活太远时,如果只靠教师的朗读和在黑板上的书写,很难将语文课本里表达的寓意形象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逐渐的失去兴趣。恰恰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引入信息技术,就可以优化教学的环境,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引入图像、声音、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感官、视觉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了解甚少,就不会体会到文章描述的那种舞姿和寓意的黄土高原人的开放的性格。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搜索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表演等,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安塞腰鼓,帮助学生学习。

(二)让课堂灵动起来。小学生对于知识的不断掌握是由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的。运用信息技术,恰恰能将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抽象化为具体,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不足,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具体的掌握语文知识。作为小学生,自身年龄比较小,正处于懵懂的阶段,理解能力比较弱。一些需要运用大量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以感性的方式学习,使学习过程的难点重点能够迎刃而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画和图片,让教学内容从书本上走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图片、图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观察,可以更清晰、更快的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生动的图形、视频等,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率。

(三)创设真实情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境是很重要的场所。任何有关语言的魅力都是来自于它的语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些逼真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到语文教学角色中去,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很快的学习到课本里的知识。当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差很远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接近课本知识的图像、声音或者动画,使教学内容与课本情景更相一致,缩短教学与现实的距离,创新小学语文高校的课堂。

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因为课文是战争题材,与现实相差很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很难掌握课本知识,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些场景、声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

(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进行有效的集合,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打开小学生的思想空间,激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创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激励小学生主动提出疑问,进行不断的创新。

(五)丰富小学生的拓展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将文章读懂并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典型的词句。这些远远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一定让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知识进行积累运用到课外知识中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多读书才是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所以,让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每次学完一课,都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更新颖的环节,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在学生学完《一夜的工作》以后,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人民服务的生平事迹,还要让小学生有能够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教师传授知识,同时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并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孙建忠.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

第6篇

目前,在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充满动感,充满活力。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下的“学”数学改变为“做”数学。把数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新途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从3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开始,而一个成功的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兴趣一定是很高的,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的好帮手。笔者在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和需要。笔者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会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新课程下的数学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数学教学也多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情境就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情境创设这一环节。

如在“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节的情境创设过程中,笔者首先展示一系列卧室、客厅、厨房以及一些大宾馆的地砖和墙砖的图片,通过这些五彩缤纷的漂亮的图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美化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好数学。学生带着这个迫切想知道的愿望进入了学习之中。又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视频直角三角形的内角三兄弟之争引入新课,安静的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愉快地迅速地投入到探索之中,课堂效果很好。

2 运用信息技术讲授数学新知,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虽然在课件制作与备课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需要点动鼠标,就能在短时间内形象直观地演示知识的发生变化过程,揭示其概念,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互动交流的过程。每一个数学结论的获得常常是通过猜想实验和发现的过程。以往的传统教学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没有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经历发现、猜想、研究、验证、得到结论。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借助Flash可以将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性质形象化。可先利用Flash制作一个会绕中心旋转平行四边形,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根据旋转180°重合这一现象,很快就理解了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并以此为启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中心对称图形的实例,这时再演示一个等边三角形绕中心旋转的动画过程,使之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认真观察、思考、交流,并逐步找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自觉地发现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从而在愉快的课堂中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与主动获取。

又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节课中,要得到k与b是如何影响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上这节课时,用几何画板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于k的符号不同而直线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变化观察规律;接着再观察当k相同时,由于b不同又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个动态演示过程,由学生通过观察与自主交流发现结论,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不仅加强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学生对自己数学思维的自信心,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实验、猜想、验证。而这方面传统教学就显得比较薄弱,但是信息技术的虚拟情境却给数学实验、操作提供了教学平台。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而使数学的“再生成”与“再创造”成为可能。

例如,在“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节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平面镶嵌》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亲手演示各种全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镶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得出所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都可以镶嵌这一重要结论,又有结论去探索镶嵌的条件——拼接点各多边形顶角和为360°。再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得出正六边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能否镶嵌的问题,把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体验探索与创新的快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数学结论形象直观地在实验操作中获取,从而进一步强化镶嵌的条件的结论,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提供可能。

再比如在探索“二次函数图象”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设置控制二次函数图象,让学生分组上机操作,自己随意输入a、b、c,观察a、b、c变化时引起图象的变化,探索a、b、c对图象的影响。学生通过猜测、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逐渐获得独特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地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动感、亲切,使学生由原来的厌恶数学转为喜欢数学,进而转为会学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主动发现结论、探索新知。不仅使学生的表达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意识及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索;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81-01

从2000年起,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室”等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从陌生到熟悉,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开发制作了大量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改革尝试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少许有价值的成果。实施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生物教师首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生物教学除传授学生生物基本知识以外,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创新人才的成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和信息资源的运用。生物教师都要不囿成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学生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指出者为良,纠正者为优,并记入平时成绩。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条件反射时,用课件展示 “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我讲是第一信号系统。但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望梅止渴”来自一个故事:曹操带兵走到一个缺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不再嚷渴。实际上,“望梅止渴”并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说梅子,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所以“望梅止渴”应该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二、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利用计算机及图书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造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制作各种课件,可以撑起生物教学的一片蓝天,而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四、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学习珊瑚虫后,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珊瑚虫死了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形成珊瑚。”也有的加深一点“形成珊瑚礁。”“再大呢?”“形成珊瑚岛。”“然后呢?”“风化形成肥沃的土壤”。用课件展示过程,达到图文并茂,情景相生的直观画面,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制作的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杰作。当然,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对此我们绝然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多赞扬,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

五、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第8篇

【关键词】体能训练;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科学探究

1、前言

在现代技术高度分化的与高度综合的今天,体育科学技术的分工越来越细,体育科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作为竞技体育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高度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不同的运动项目除了有自身的特点外,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打破传统的训练模式,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创新训练理论,进而创造出不同的技术训练,已经祸不单行。在体能训练中理论创新除了结合运动解刨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康复学外,还要结合运动训练学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已有的训练理论加以否定肯定再否定。最后形成成熟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理论。

2、体能训练伴随竞技体育和人体运动能力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

有关“体能”的概念来源,早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国际运动医学会就成立了“国际体能测试标准化委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六大内容;身体资源调查、运动经历调查、医学检查与测试、生理学测试、体格和身体组织测试、运动能力测试等。对此拉森提出了构成运动员体能的10大因素包括:防卫能力、肌力能力、肌爆发力、柔韧性、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同时,1983年熊斗寅和卢先吾合译的《体育运动词汇》中的身体负荷能力Physical capacity 也译为身体能力或“体能”。在198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有关“体能”的解释为:指人体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等两部分构成。何雪德1等根据“体能”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数,推测“体能”概念可能是1983年项群理论的提出后,体能与技能相对应而存在,体能这个概念日益被教练员、运动员所接受和使用,同时在对外学习交流时“体适能”的传入和中国特色化,体适能也日益融合到体能概念中,并逐渐流传开来,确定下来,特别是1994年开始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的炒作,使“体能”一词家喻户晓。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学会对适能的定义是:适能是个人运作的能力,适能好的人具备下列条件:配合遗传的适度器官健康以及应用现代医学知识的能力。足够的协调、体力和活力以应付突发事件及日常生活。团体意识和适应团体生活能力。充分的知识和了解以决定面临的问题及其可行的解决办法。参加全面的日常活动应有的态度、价值观和技巧。有利于民主社会的精神和道德特质。适能包括5个部分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文化适能2。

3、体能训练所应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方式

在体能训练领域国内外现如今也是百花齐放,有很多门派对于同一训练的效果所使用的训练方式持不同的意见,这就要求有基本的训练理论产生,在中国的体能训练中有普遍出现大训练量,大训练强度的状况。这是因为教练员大多对于体能训练所遵循的原理有所不懂,在体能训练中强调一节训练课的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纵观所有的运动项目,除了马拉松比赛时间超过90分钟之外,大多项目都是在90分钟之内完成,这一原则的把握就要求在体能训练中时间不要过长,另外一条训练原则要求在训练当中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中所做的动作姿态控制,假如锻炼的是运动员的肱二头肌,运动员手持哑铃必须身体保持正直,建议坐在板凳上进行练习,为什么要坐着却不是站在呢?这是因为在直立的情况下训练的着重点不如坐着,因为站着的时候下肢在神经调配下会自愿参加到训练中帮助上肢运动,这应的训练效果就有违背训练的最终目标,另外一个就是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调节,在训练中有很多训练状况是运动员自身感觉负荷很大,就会要紧牙关,屏住呼吸,这样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节奏,进而影响到血液的载氧能力。中国运动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力量大,但却容易受伤,这种情况不能归结到运动员的特质状况不好,这是因为人体中639块肌肉,在传统的运动训练中有很多小肌肉群得不到锻炼,进而导致人体整个运动链中力的传导流失很多,比如排球运动员的主公手,就必须有发达的上肢力量作为扣球的保障,但是对核心躯干的力量训练也不容忽视,因为很多球都是在跳起的状态下扣杀球,在空中运动员躯体处于失重状态,将全身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上肢,身体躯干保持直立,通过下肢的起跳将下肢力量传导到上肢,经过核心躯干,整个运动链都是处于一个运行状态,才能挥出有力的扣杀球。最后在训练中姿态的控制还有预防运动伤病困扰的作用,比如一个做深蹲的运动员,在承载很大负荷以后做蹲起,膝盖如果超过脚尖,那么躯干所承受的压力对膝盖的损伤将会最大,因为阻力臂大于力臂。这时候承受的负荷最大。再一个就是起的时候注意发力点,做蹲起要到达的的训练效果是强化膝盖周围的肌肉,进而保护膝盖。但是很多运动员的膝盖经过大力量训练之后都会膝盖有损伤。根据上述的例子可以肯定的到处训练原则的遵循,是与运动训练理论的支持有关的,这些训练原则都是根据人体在运动中生物力学,生理学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结语

原理是人们对训练认识的结果,是对规律的反映。原理是主观的反映客观规律。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为了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会依照相应的原理去制定一些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就是原则。训练原理的产生也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训练规律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要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掌握训练原则。3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体能训练始终都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同训练年度,不同运动项目其身体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比重、负荷量也有所不同,就是在一个训练年度里因为不同的训练时期,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个人特点而有所不同。在体能训练中有很多训练原则就是遵循哲学中的原理比如说;循序渐进,在运动训练中对于一项训练内容的训练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反应是有周期性的同样一个刺激在长时间的一个刺激都身体就逐渐适应,如果不调整符合就不会有新的刺激参与到训练中,这样就失去训练效果。系统训练,为什么要系统训练,这是因为运动员是一个有机体,在做出某一个动作的时候,全身上下都在协调配合完成动作,另外运动员的身体也是逐渐适应训练,假如一开始就进行爆发力力量训练的时候,很容易受伤,并且不会出成绩,这是因为运动员连基本的力量训练都没有进行,爆发力是力量与速度的结合,没有力量谈何爆发呢!从实际出发,就涉及到运动的项目实际,运动员自身条件的实际,目前所处状态的实际,在训练中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科学的处理好专项训练。

【参考文献】

[1]何雪德,龚波,刘喜林.体能概念的发展演绎着新时期训练思维的整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