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良好的创业氛围是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外部动力,是创业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宣传,普及创业知识,充分调到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在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等大众媒体加强宣传,也可以以学校、社团组织的报告会、科技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成功创业的先进典型,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充分调到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2.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并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以“挑战杯”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技文化节、科研立项、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开阔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同学们的创业意识,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同学们自身的创业能力水平。
3.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大学生自出创新创业
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奖励措施,如学分认定、设立专项奖学金等,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研究、创新创造,同时对一些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和支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积极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创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要想成功,必须经过专业指导才行。成功的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创业者有较高的创业能力水平。要想达到较高的创业能力水平,那就需要有专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应该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可以结合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同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编写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且高质量的教材。其次,就是需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程设置需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起来,增加创业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结合学校实际,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之中,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校内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把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总之,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角度、多渠道的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对其更新和改进,从而逐渐形成学校创业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创业教育要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为此,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打造有实力的创业师资队伍,对于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可以利用学校原有的教师资源,包括利用经济管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老师,为同学们开通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性。其次,学校可以聘请校外的风险投资家、企业家或创业科研人员直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以此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再次,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从而不断增强教师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最终使学校的创业教育得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得以更好的提高。
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支持的合力
关键词 团队模式 大学生创业 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概况
早在2015年,总理根据社会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大胆地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在这个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各个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热情投入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在社会新形势下,高校创业不再是以个体创业为主,而更行之有效的主流趋势是提倡高校大学生在团队模式下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因此,各个高校大学生在团队模式下积极地开展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如今,整个国家都在大力倡导全民投入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中。各地高校也紧跟时代潮流,号召全校大学生发挥创意,努力创新,热情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同时,近年来关于对团队模式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国内如段美、邓佩君等人就提出“四方位包围循环模式”的团队创业模式,即个体通过专业的高校创业培训,转变个体的创业旧观念,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政府通过资金赞助形式给于支持,加之社会社区的协助,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积极的社会创业氛围。李战国、黄宇等人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校创业团队在团队模式下的运行状况,并结合了10几所高校的高效创业实践探索出来的有效的调研,提出了相关的创业能力培养的措施;万柏坤、李清等人通过实验的方法,采取CT图像的Team Work研究方式,指出团队模式是更加有利于创业项目的实践和实施。在国外对于团队模式下创业的观念已经有一个十分健全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成熟的团队模式下创业的理论,创建了各种创业模型。比较有代表的就是斯坦福大学对科研团队创业的支持以及积极促进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互动,成功创造了“硅谷”的经济盛况。
笔者也在国家提出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口号下,亲身投入到本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在实际的创业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在此,笔者将根据自身创业亲身实践,对创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分析。
团队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有效地主流地创业模式。高校大学生在团队模式下进行创业具有诸多好处。比如团队们可以奇思妙想,滋生更加创意的点子;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克服创业中出现的重重困难;同时在心理方面,团队模式下各成员们可以在创业低潮期互相打气、互相鼓励,在成功中分享喜悦,不断激励他们的动力和创意。我国高校创业实践中就不乏有其成功的案例。如河南大学的“315”团队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个团队是一个超过百人的实践团队,采用一种导师带研究生,研究生带高年级的本科生,高年级的本科生又带低年级学生的团队创业模式。他们通过团队协作,一起积极参加赛事、承接项目,推动着项目的顺利进行;一起定期举行项目交流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谈论过程中提出更多新思路、新思维和新创意;一起收集信息,与校外单位和企业间进行社交谈判和合作,促成了双方的共赢局面。根据这个团队的成功经验,凸显出团队模式下的创业能够使得团队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并团结协作共同创业,并使得创业项目得以顺利进行,从而实现1+1>2的效应。同时在团队模式下,学生们创业成功的几率更大,在团队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着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不断地增强创业成员们对团队创业模式的认同感,具有更加清晰的创业意识。
纵观全局,虽然有一些大学生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但以此同时,大学生在团队模式下进行创业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笔者就根据自己的亲身创业经历,结合对业问题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总结出在团队模式下创新创业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原因分析。
2团队模式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学生层面:团队成员普遍综合素质不高
2.1.1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
由于如今多数大学生在创业方面还是一张白纸,没有过多的与社会交涉的机会和经验,只能被动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创业意识十分浅薄,从而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寻创业商机,更不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和解决创业出现的实际难题。同时,我国高校普遍都偏向于一种教师进行各专业书本知识的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进行课堂专业学习,老师以灌输方式为主来进行课堂专业教学,没有过多涉及创业知识的传输,导致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扰,也缺乏清晰的创业意识和独到的创业眼光。总之,大学生的学习经验模式导致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的薄弱。
2.1.2大学生社交能力缺乏
由于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传统学术教育,没有出入社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创业实践,缺少社会经验,尚未有过多的社交锻炼,因此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表现上不尽人意,最终导致团队在创业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各企业之间进行商谈和合作,不能了解最新的创业资讯,不能进行良好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最终导致创业的难度加大。同时,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下进行的人际交往的层次和经验也偏向于生活化,缺少社会化层次的交往经验。
2.1.3大学生竞争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创业资质尚浅,可能在了解社会市场需求上不能及时有效,导致创业项目信息空白或断片,不能对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反应,不了解社会实际需求,从而也减弱了自身的竞争实力,使得自身的创业项目很难实施成功。同时,大学生在学校进行的创新创业项目,本身带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项目的进展也参差不齐,总体表现出各个创业项目自身的竞争不强。
2.1.4大学生领导能力有限
在创业过程中,团队需要一个领头羊才能带领着整个团队顺利实施创业项目,这就非常考验团队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创业过程中,团队负责人需要对各种情况作出决策。如需要具备团队活动组织能力、有能够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项目实施方案的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负责人具备强大的领导能力。然而多数大学生只是在班级中担当一些学业上的职位,行使与学业挂钩且十分具体明确的职责,对于创业中出现的各个难题和不可控的因素,对团队负责人的领导能力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2.2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教学和实践资源配置不足
2.2.1创业观念较为陈旧
目前高校长期是以授课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大多老师只是讲授专业知识,相反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知识讲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将创业内容放到课堂上进行讲授,或者在课堂上讲授的创业知识比较基础性和理论性。长期下来,高校中就形成了一种以提高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观念,而不主动倡导大学生通过高校的自主创业来实现就业。
2.2.2师资力量侧重理论讲授而弱化实践指导
高校配备的创业师资力量,主要是以课堂培训的方式进行指导,进行大范围笼统地创业经验灌输,而很少有进行一对一专门辅导的模式,没有根据创业项目的异同而进行有效的专项指导,因此对于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不能根本地得到解决。
高校的老师的配置是以进行学术教育为主的专业科目老师居多,关于创业指导方面的老师总数少,不能帮助在创业实践中遇到实际操作问题的高校大学生给予足够的指导,大学生不能有效及时地完成项目阶段目标,导致大学生创业出现项目进程慢、难度系数大、创业成功率低的特点。
2.2.3创业专项经费不足
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一般是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前沿性等特点。这些项目特点也决定了创业项目的成本参差不齐甚至是需要高昂的创业起步资金。可是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资金补助方面,不论其创业项目的难度而采取的是统一的创业补助标准,这就无法实际解决创业过程中首要的资金难题。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受限,也无法寻找相关的创业赞助资金。
2.2.4创业竞赛等激励活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高校会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来检验大学生创业实践力度和创业成果,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赏。但是,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高校各组织单位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项目的监督力度和辅助力度不够,对创业项目阶段目标的考核制度不完善,从而让高校学生对自身的创业项目评估不正确,对实际的创业实践计划不能有个清晰的划分,最终导致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实施难度加大甚至无法再顺利进行创业创新实践。同时,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只是针对已经能够自主地成功创业的项目进行展示和奖赏,而没有对同一时期的各个创业项目进行统一监督、指导和完善,其创业竞赛奖赏范围不具有广泛性,高校希望通过竞赛形式对在校大学生创业产生的激励作用就不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2.3社会层面:政府以及企业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以及扶持力度不够
2.3.1政府的创业平台与高校创业团队衔接不紧
如今政府多采用统一的资金补助的形式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但是没有对创业项目的难度、规模等因素进行考量,导致很多具有高难度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出现资金困乏的难题,不能有效顺利实施创业项目,增大了创业的失败率。同时,政府不能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更多地融资渠道,也使得创业资金难题无法得到解决。再者,政府的创业信息多是对创业现状的文字报告,而没有实际与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交涉,没有相关地人员配置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项目进程进行实时监督与指导,对他们创业实践的所需所求不了解,导致政府与高校的创业合作衔接力度不够。
2.3.2企业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关注度不高
企业大多是以经营自身为主,而很少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高校的创业以及创业项目关注不够,很少利用自身企业的项目技术去帮助高校创业团队解决技术问题。而目前大学生非常需要相关的项目技术支持,了解更广更精确地项目前景,而企业对高校创业团队的关注度低,无形之中就给高校创业团队增添了更多地创业难题。只有企业走进校园,与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合作,才能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
2.3.3社会创业协会组织对高校创业关联度不高
创业协会对于很多高校的创业团队来说时十分陌生的,大学生很少了解到相关的创业协会的具体作用和功能。而创业协会自身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自身没有在高校进行宣传和交流,大学生就不能有效利用到创业协会的资源,就不能获得实际的指导和帮助。社会创业协会与高校的脱轨,是无法实现双赢的局面,只会导致高校资源信息稀少,创业协会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最终浪费社会的有效资源。
3团队模式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3.1个人方面:要注重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团队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建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创业实践成功的关键,也是团队模式下创业团队所必备的创业能力。
一是个人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大学生需要更新以前的先就业再创业的旧观念,积极主动地在实践探索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实践中找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要大胆转变传统旧有观念,改变被动的就业观,转变自身的思维分析方式,形成自主创业的新观念。其次,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答问题。总之,大学生要主动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新思维方式,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二是个人要注重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美国卡内基大学就曾经做个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选取了一万人作为实验对象,并对这一万人进行了实时的记录和实际分析,结果惊人地发现其中的专业技能、智商高度和实际经验只占了15%,而关于社会交往关系却占了85%。所以,提升自我的社会交往能力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书本、期刊等形式了解相关能力培养的方法,提升主动积极进行社交的意识,学习相关社会交往能力的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去改善、去不断地丰富。其次,大学生在团队模式下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要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实践操作中要积极地进行信息收集与交流,根据自身的能和长处,在创业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最后,大学生要定时定点召开创业交流会,及时有效地收集创业信息,培养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这也是培养自身社交能力的方面之一。
三是个人要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能否在变化万千的社会中获得生存、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就必然要注重抵御风险能力的培养。首先,大学生创业要避免用感性思维决策,偏向于理性选择,能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分析市场和结合团队实际能力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其次,大学生创业要具备风险预见性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难题有清晰的解决方式和理性的头脑,有步骤有计划地考察和分析各个阶段的项目进程,认真评估各个项目阶段实施的可行性,制定最终的项目阶段目标,时刻注重与当下社会最新的市场动态相挂钩,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目标设置,做到防范于未然。最后,大学生创业要提高项目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针对所做的项目,要有前沿的视角,注重吸收市场最新动态,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作用于自身创业项目,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是个人要注重领导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团队模式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就要使整个团队具有高度的合作性、纪律性、效率性。创业过程,要在团队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各个成员之间明确定位,合理分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有条不紊地进行创业实践。同时负责人要积极预测,制定可行方案,主动与导师联系,交流方法,与团队成员积极商讨,最终做出明智的选择,提升项目负责人的领导能力。
五是个人要注重团队建设能力的培养。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发现,人们能够成功地完成一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善于与同事真诚交流和团结合作。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孤僻性格和不善交际的弱点,这些缺陷将是导致他自身失败的首要因素。同时,人力资源专家埃里克森(Tammy Erickson)也通过研究表明,当团队成员在遵守总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能够在工作中自由发挥才能和自由决定各自的工作任务进程,则团队的协作能力表现会是最佳的,团队的任务目标完成的效率和效果会是最满意的。因此,大学生团队在进行创业实践时,要善于在发挥自己的长处的同时,考虑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将个人想法与团队方案有C统一起来,从而产生1+1>2的效应。
3.2学校方面: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和创业理念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最直接最首先接触到的创业平台,能够最为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高校应该向大学生宣传新式创业观、做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创业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开办创业孵化园基地。
一是学校要提倡新式的创业观,改变过去的“先就业 再创业”的陈旧观念,号召广大高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万众创业的大潮中,让大学生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加上学校提供的创业平台去尝试做创业项目,在实际项目中利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创业一片天地。
二是学校要在创业培训中,要将新颖的、有效的创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经验中。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提,而有价值的、成熟的理论知识是促使实践成功的根本前提。只有学习领悟到科学的创业理论,才能真正了解创业、创业前景、创业市场等内涵,从万千普遍的创业现象中找出创业的实质和精髓,发现创业的商机。国外前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奇舒勒对创业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一种TRIZ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即发现问题解决理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就将此理论应用到本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发现应用此理论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从而使得本校创业项目富有新意、易于成功。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吸收该理论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三是学校要努力优化创业师资力量的建设。大学生长期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未经过专业的创业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课程。大学生创业急切需要创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指导,解答进行创业的前期准备、实践过程准备以及项目技术的解决方法。所以,高校需要扩大对创业专业指导教师力量的配置,让创业导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专业的指导。国内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如中央财经大学利用优质的师资队伍,开办创业教育先锋班,力求培养出专业、全面的创业人才。
四是学校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孵化园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在国家的号召下,无数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在学校提供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平台上去进行创业。高校孵化园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与此同时,高校孵化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就业创业服务不完善、管理界限不明确导致同一名称的部门执行不同的职能、给予学生的创业资金不足等等。因此,学校提供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应该在资金补助上、优惠政策上、教师指导服务上都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帮助学生取得创业项目的成功。
3.3社会方面:政府、企业等社会机构要提高扶持力度和关注度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能力;工学结合
[DOI]10.13939/ki.zgsc.2015.02.074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为6.25万亿元,同比增长27%;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4.7%。电子商务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马云也跃升成为了中国首富。回顾1999年,马云那时带领18位创始人在杭州的公寓中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从此,开始了电子商务之父的创业之路,他的成功给无数有着创业理想的年轻人以启迪。
1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2014年达到727万,逐年创造新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之最,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考验。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求学来规避就业问题,但这并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岗位结构与毕业生专业技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它可以吸纳部分高校人才,但也意味着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将与社会岗位失之交臂。因此,自主创业无疑就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最优抉择。
如何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坚实的创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成为高等教育急需关注与解决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有效举措。
2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2.1 电子商务创业成本低,专业性强
由于电子商务创业是采用网络虚拟平台运营的方式,所以节约了创业者大量的实体门店的租金成本,极大地降低了创业者的进入门槛,非常适合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创业。另外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这要求学生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析、研究,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2 电子商务创业市场化强度高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市场化强度高的专业,要将教与学达到极好的融合,做到以训代学、让实践检验理论。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在校内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采用软件仿真模拟教学,给师生一个交互式的虚拟市场环境;第二,在校外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等社会资源,工学结合,让学生融入实际的企业进行锻炼。
2.3 以创业为导向,创业带动就业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别提到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并且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相比其他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比较明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网上创业活动。毕业后成为专职网商,带动周围学生一起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掌握专业的各项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化渠道实现就业。
3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改革培养理念,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取向及创业意识培养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是找到一个福利待遇优厚、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岗位。自主创业意识较弱,甚至完全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现象尤为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首先必须改革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并开展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及创业支持体系,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观取向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也应制订可行的政策,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如开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方法、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就业与创业等选修课,在学分认定上给予强化,或聘请一些有过创业经验的毕业后大学生回校传授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3.2 提升教师创业素质,培养“双师型”创业指导教师
影响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师资,提升教师创业素养与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国外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诸如美国、德国,都设有专门的创业学首席教授职位,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处于理论构架初期,缺乏完整、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部分高校还完全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度,创建一支具有高水平创业素质、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稳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双师型”创业指导教师是符合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的。
创业教育是一门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它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各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更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积淀远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创业模拟活动、成功创业案例分析、开展创业教育研讨会等形式,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其创业经验、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提高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有效资源,设立创业教育导师兼职岗位,聘用社会上相关领域既有丰富创业经验又有一定程度学术背景的成功创业家参与校内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并以讲座或创业导师的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建立以校内高素质创业教师主导与校外优质创业资源相结合的长期稳定、有效的“双师型”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3.3 改变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引入实践化教学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对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所以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简单抄袭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引入个性化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兼顾实践的有效培养模式。个性化教学案例需要以教师优良的创业素养和敏锐的创业思维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引入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典型、个性化创业案例展开讨论、研究,并适时穿插模拟案例训练,设立专门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提高训练的实时可控性、指导针对性,启发大学生发散思维,形成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出现了积极的方向,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大学生个体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都要求高校在各方面加大创新创业力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多方共同努力,不断摸索新的思路、探求新的方法。高等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关键词:创业能力;工匠精神;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5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广泛,大学生创业形式和创业路径日益多样。各类高校和地区出台了众多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创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创业的不成熟性,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学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沿着内外两个路径展开,外在方面关注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创业环境等要素,内在方面则关注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要素。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外在因素的改变较为容易,但大学生创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则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现有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从个人特质角度、机会角度、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涉及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升等创业对象的研究,创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个性化生产、品质提高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向可以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相融合,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研究。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待探索,需要从创业教育、创业绩效等角度入手,探讨可行的研究路径。
1 文献综述
1.1 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Shepherde在研究中指出,教育可以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于管理层面的“死亡风险”,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准创业者,将会有能力提高新事业在其它两方面的存活能力。创业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创业教育模式的推动。创业教育的研究关注创业实践和创业活动的开展。Fiet指出,应该发展并向学生传授日益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传授的方式应该强调在“做中学”;Gorman等认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和学徒计划,重点关注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及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结合。有学者将创业教育指向“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教导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学界从多个方面尝试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商光美提出构建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框架。王占仁指出构建包括价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内容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杨娟将创业教育体系的边界进一步扩大,认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微观的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中观的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宏观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创业能力的提升。柴旭东提出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活动,能力提升是实践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邹建芬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作用,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之中,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
1.2 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视角多样,学界已从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胜任力等角度研究了创业能力。(1)企业家精神维度。龙勇和常青华认为创业能力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的概念,表明了在企业家精神指引下管理企业的方法、实践以及决策风格等,是企业家精神在更为一般的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创业能力可以用创新嗜好、风险偏好、先于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能力这三个维度来测量。(2)动态能力维度。徐萍平和叶伟巍运用Teece动态能力概念,创造性地利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动态市场竞争力、创业组织领导力”三个维度诠释创业动态能力内涵,并运用“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其中创业组织领导能力尤其关键。(3)胜任力维度。对于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胜任力与企业的创建、生存或成长风险显著关联。木志荣认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可以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根据对511名具有创业意愿的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分别是: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企业家精神、胜任力等视角已包含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通过整合重构可以探索出创业能力的划分维度。
1.3 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对于工匠精神的关注主要来自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报告中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容包括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个性化生产、注重品质品牌等方面。万钢认为,工匠精神涉及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方面普遍认为德国和日本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国家。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一般创业者能力有区别,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创业网络等方面有其前天的弱势,大学生创业演进路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由此形成的创业能力有先天不足之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兼顾学生成长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工匠精神研究,力图使大学生创业中具备工匠意识,进而演变为企业家创业。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需要结合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从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等前因变量入手,探寻创业教育各个模块对创业能力的作用路径,并用创业绩效来实际检验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效,通过梳理前因和结果,打造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培养策略。
2 体系构建
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有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其中创业教育模块包括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精益制造、服务意识等内容,创业能力模块包括敬业度、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内容,创业绩效模块包括创业意愿、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内容。
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大学将创业内容和工匠精神相融合,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强化个性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精益制造等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将品质提高和服务提升等内容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其后,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创业活动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敬业度,让敬业精神成为学生创业的主导意识,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投入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学习能力,将技能操作和学习创业知识想融合,以技能实践贯穿创业活动;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创新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工匠精神在创业活动中得到展现。最后,检验创业能力的成效。通过学生技能水平、服务能力、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指标来反映创业能力培养的结果,再根据结果的指向将相关内容反馈到创业教育模块,改进创业教育的内容,形成创业能力培养的循环。
3 培养策略
3.1 敬业度的养成
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员工的敬业度。敬业度一般用来衡量员工对组织的投入程度。敬业度影响了企业的顾客满意度、企业利润、组织绩效等方面,创业过程中员工的敬业度是预测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现有创业教育中关于学生创业敬业度的关注度不高,敬业度的教育更多杂糅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中。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敬业度通常认为已隐含在创业愿意、创业动机等领域,无需专门讨论。但是创业活动的难度更高,产品和服务的前瞻性和独特性更强,尤其需要学生对于创业过程的投入和奉献。因此,对于创业敬业度培养的内容需要专项研究和讨论。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题向学生讲解敬业度养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通过创业实训,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投入感和奉献感,理解创业过程的艰辛;可以通过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方法。
3.2 创业学习的强化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创业能力还表现为创业学习,创业学习通常表现为经验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有初始学习、经验学习、模仿学习、搜寻与顿悟学习、嫁接学习等五种形式。学生创业学习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另一方通过实际创业活动来达到。高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创业企业运营、创业融资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基本创业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活动等实践项目来巩固和深入创业技能。掌握初始技能之后,学生在其后创业活动中会根据实际的创业环境、创业项目、创业困境来不断的学习和反馈。创业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只有学生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实现创业的工匠精神。
3.3 创新能力的拓展
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流程改进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工匠精神的创新需要创业者精益求精、持续探索的改进产品和服务,做到精益制造、精细服务。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嵌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精细的技能、精致的服务、持久的投入、真诚的奉献,这些能力的养成既需要课程教学中的讲解,也需要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将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通过工匠精神相串联,学生可以在创业初始就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打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使创业活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4 总结
工匠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有力工具。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等三个方面入手,形成能力培养的体系,体现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能力培养方面需要从敬业度养成、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抓住工匠精神的内涵,将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入创业能力。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业能力将有力的推动大学生向精细型创业、差异化创业方向发展,塑造大学生创业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D.A.Shepherde, E.J.Douglas and M.Shanley. New venture survival:Ignorance, External Shock,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6.
[2]JO,Fiet.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3]G.Goman, D.Hanlon,W.King.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3).
[4]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5]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
[6]商光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8]杨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9]柴旭东.隐形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10]邹建芬.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研究[J].江苏高教,2012,(6).
[11]龙勇,常青华.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
[1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13]崔毅,李伟铭,黎春燕.基于创业胜任力的竞争优势模型分析――以中小创业型企业为研究对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4]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创业能力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新的社会现实问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探索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必须对大学创业教育的研究予以高度的重视。突出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特征的创业教育,不仅体现为就业观念与形式的空前转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融入开放的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勇于冒险、创造、革新的个性品质,引领大学生认识机遇,整合资源,自我创造商机,从而使大学生具有创业的精神与本领。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忽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为数极少。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高等学校急需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应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创业课程
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扩招,到2004年大学毛入学率已达19%,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同时又面临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正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单一模式和单一目标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是一种必需。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思想模式,使高校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学教材不断更新,各学科都出版了许多适应大学教育的好教材,然而,问题在于以精英教育为出发点的教材显然从深度和广度上与以大众化教育为出发点的教材应有相当大的区别。另外,实施创业教育必然要落实到课程之中,强调和尊重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较多地体现为学分制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使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修课程,而我国高中就开始的文理分科本身就限制了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原有的课程刚性又限制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这显然与创业教育不相适应。
课程教学可以积累和深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其意义就在于此。如今,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重视人的智力开发的同时更需要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对社会的主动进取精神,需要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这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截然相反。为此,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必要的能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美国,如今也是实施创业教育受益最大的国家,美国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革命性“创业一代”创造的。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重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包含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美国学者有四种认识,但从其内容看主要以传授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为主要内容。学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多,内容广泛,种类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多途径的创业思路。如今,美国已有369所大学至少开出一门创业学课程。开设创业学课程的不仅有商学院,还有工程学院,护士学院和艺术学院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大学的商学院已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实施创业教育,带给美国的是创业门类的增多和财富的增长。据统计,中国只有5%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美国大学毕业生走向创业的有25%,日本有15%。正因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50%左右,而我国仅为6%~8%。我国的中关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为20%,而美国的硅谷则高达60%~80%。美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创业课程,重视培养大学生致力于创业的精神。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都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当今的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作为的人。
(一)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其目的是拓宽知识面。然而反映在本科教学计划上,专业课程仍然占了学生的70%,有的学校甚至超过70%。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不能因为专业口径过窄而使现在培养的人才或因岗位竞争或在若干年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被淘汰。正如北大方正集团负责人所认为的:“没有市场和用户的观念,只懂埋头开发,闭门造车的专家取得成功的机会是不太大的;而不懂技术又缺乏科学头脑和管理才能的‘买卖人’,则很难真正开拓市场和领导高技术产业”。这说明,高等教育要切实建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反映在具体措施上,就是弱化专业,加大基础课程和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的综合课程所占比例,通过课程的设计和规划,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接受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今后的创业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由重专业转向重智能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既要增加学生实用的学习内容,又要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将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倡导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做事的能力
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教学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专业水平、知识广度与教学技能技巧的综合体现。随着我国高校教师学历的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教师缺乏宽厚的知识面,缺乏实践经验,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更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因而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将学科教学内容的精髓传授给学生。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长期沿袭着传统的重教师讲授的学风,重考试的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因而造成教学中缺少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学生只是忙于记笔记、背笔记、背书,很少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被禁锢,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学生疲于应付一天到晚的上课、各种各样的考试。在这种教学理念与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当今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就业难是必然的结果。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美国,学校首先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即专业职业知识、综合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其次在知识的传授中,重点是强调形成合理而有序的知识结构,并非大量系统全面的知识;重点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并非知识本身和死记硬背教条和课本上的东西;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他们认为方法和策略是能力的基础,能使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所以,不管课程内容多么不同,一些大学都坚持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宗旨,达到殊途同归的育人效果。另外在能力培养上,他们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在当今文明社会中作为一个有知识的成员所应具备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思考并提出问题、批判、分析、写作表达能力。
我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高等教育新的政策措施,其中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采取新举措,要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示范中心,进一步调整学科教学结构,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等。为此,高等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做科研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创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倡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知灼见,使学生理解知识,并且学习教师讲授的思路与方法,掌握思考、分析、判断、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予以应用。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学校还要倡导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写研究报告、论文,多参加社会实践,考试中多些开放的问题、解决实际生活内容的问题,少些死记硬背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最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做事的能力和信心。
(三)让大学生尝试体验和积累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知识、技能。对大学生只进行创业知识教育而不去实践,或只盲目实践而没有总结指导,其结果都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极好途径之一。在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许多大学每年都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并形成了制度。自1990年开始,每年都有几家新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项目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金买走,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在短短几年就成长为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事实证明,这种竞赛活动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自行创业的。当然,这也与学校的师资优势、学生兴趣以及创业投资有关。在我国,有的高校除了采用案例教学外,还让学生走上社会自己调查研究,通过访问成功小企业,尤其是向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的成功者请教,来自己教育自己。在创业技能学习中,可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校内实习基地采用承包经营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从创办、企业管理中学习创业。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3年4月该学院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投身于创业,经过一年的孵化和实践,涌现出一批以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为方向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蓝天模具、大森实业、星宇科技等)。经过创业实践,积累了经验,不仅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也开辟了就业新渠道,如蓝天模具的创始人之一在毕业实习时就被瑞安的一家模具厂聘为副厂长。经过创业洗礼,一些学生毕业后直接踏上创办企业或继承性经营的创业之路,同时还带动更多的学生就业,如大森实业公司吸纳了10名大学生就业。可见,创业实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柳.倡导创业教育 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教育学报,2005,(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16-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趋向多元化。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深入学习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现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和分析,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为了解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的态度,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新疆乌昌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应具备的条件及大学生创业的意向、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等方面。
2.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调查于2013年3月~6月进行,样本选自新疆乌昌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主要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320份,回收1300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1280份,有效回收率98.5%。其中,男性占48.4%(620人),女性51.6%(660人);独生子女占36%(461人),非独生子女64%(819);理工类36.1%(462人),经济管理类9.6%(124人),艺体类17.6%(226人),文史哲类36.7%(468人)。
课题组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将多个项目合成几个有意义的内容,运用聚类分析对调查问卷的项目进行结构分类。
二、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新疆乌昌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较强,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资金不足的现象。根据调查结果,从以下五个方面具体展开分析:
1.大学生自身与创新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他们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有41%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同时也想通过上课、参加专业培训、活动或比赛等途径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普遍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业关系不大,对自己创新创业的前景表示很担忧。
2.学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应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科技比赛,开展专家论坛和讲座的机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资金;应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内容纳入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去,实习、实训基地应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场所和创新创业设备等环境和服务;应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必修课中;学校应提供各类创新创业培育和服务。
3.社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地点会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或西部地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会吸引风险投资、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等方式进行筹措资金;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新方向、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的鼓励和支持。
三、对策探讨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呢?根据调查结果以及课题组成员分析,高校不但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技能,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家庭的支持,政府的鼓励和扶持
大学生创业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大学生在创业之初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广泛的社会关系,笔者认为家庭的支持是大学生创业起步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关系,赚取“第一桶金”,为今后企业或公司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社会各界帮助,社会各界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会,支持大学生创业,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融资难问题;政府的鼓励也很重要,政府不但要在资金上加以支持,还需在政策上给予帮助,如工商、税务、社保等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可以放宽,对某些实际问题给予关注,如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
(二)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1.创新创业的指导思想。高校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同一体系中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以及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进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战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运行机制,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意愿与意志力下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驱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是学习得以维持的内在动因和主观意图。因此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一种以探索以问题发现为牵引、寓教于研的教学模式在高校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本文总结和整理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供各位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指正与探讨。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着“四方联动”“四育并举”的培养理念进行“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尊重商科背景下各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尊重商科类学科的知识结构、强化“创业”特色,充分考虑与本科段课程和考取各类技术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基础上,把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理论、实务和综合三个完整的系列,由学生选方向,必修+选修、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课程设置来实现学生个性培养,从而达到单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向“技能应用型”以及“创业复合型”等“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的目的。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的实践培养途径
(一)高度重视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和实践项目的参与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技能比赛对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嵌入了专业技能大赛能力点的培养,从而做到比赛带动课程教学、教学促进大赛实施,由点及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就开始进行选拔对专业感兴趣、有潜力的好苗子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并进行辐射,由几个成员带动整个班级甚至整个专业的学生参与的实践中去。通过第二课堂的社团、校企合作项目等由“师傅带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从整个过程都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指导,学院在场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 “四方联动”、“四育并举”
针对以往高职商科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院开展了高职商科人才特质的调研与论证,发现商科不同专业人才有其特殊要求,提炼出商科人才职业素能体系的核心,即“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 “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拓宽“四方联动”范围,深度合作,融成才与成人教育于一体,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合作育人,将政、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要素纳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过程机制。理清高职商科人才的素能体系为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这种分类培养使得无锡商职院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三)构建围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如旅游管理学院对二年级学生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培养,由学生来选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意愿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首创《宴会设计与制作》这一全新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新开《餐饮创业实训》课程。在这种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分类培养模式下,无锡商职院学生的技能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表现不俗。这些尊重学生、尊重市场的教改举措很快得到好的反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学院137名师生服务奥运村,获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金厨奖”。2010年47名学生参加上海世博会餐饮服务工作,成为无锡首批赴沪参加世博会服务的大学生。第四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无锡商职院首次组队参赛的4名学生,从全国297所旅游院校、1021位选手中脱颖而出,共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并获普通话组团体一等奖。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书香杯”西式宴会服务赛项中,酒店管理专业两位同学分获一、二等奖。其它专业也积极探索课堂改革的创新模式,这种围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极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开始崭露头角。
(四) 专门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培养“创业复合型”人才
无锡商职院坚持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助推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实践“门店创业――大学生创业街――大学生创业教育园”教育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业意愿和热情很高,在校园中自主创业成为热潮。学生的创业的渴望,这种内在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迸发出巨大的学习能量。正是看到这一点,学院在 “创新教育模式、渗透培养过程、提升创业素能”的创业教育理念与“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基础上大胆创新,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选拔,二年级后进入创业学院学习。聘请专业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进行指导和保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针对性的对“创业复合型”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是无锡商职院进行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又一大举措,这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内在动机驱动,外在环境影响,使学院的整体学习气氛得到大大地改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丰富、充满了目标和挑战。
三、学生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严峻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作为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群团组织的共青团,要充分发挥优势和资源,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教育部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1]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至2009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73.5%、73%、72.6%、71.9%、70.9%、70%、74%,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极少,而且创业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2、金融危机影响使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大公司用人紧缩,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甚至破产,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使就业岗位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学生专业能力欠缺,职业目标不明,就业创业依赖性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决定了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定位模糊,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很茫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思想。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差,政府调控机制不充分。目前,我国创业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环节薄弱,创业就业机制不健全,政府的主导、调控作用体现不充分,有利的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没有形成,学校尚未形成正规化的创业教育机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全国各省都相应地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但总体上看,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社会创业氛围不够,高校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服务依然薄弱,,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建设、人员和经费投入等也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大学生的需要,这些因素导致主动创业的大学生很少。
2、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往往求大、求高、求稳,追求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的有关知识、实际的创业经验、应有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必要的资金基础这五个方面都比较欠缺,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
3、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创业扶持力度不够。金融危机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机构也相继建立。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缺乏,创业教育思想引导不够。在教育方法上,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大学生创业没有创业资金,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与创业相应的社会关系,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比较艰难,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优势
1、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青年解决好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系到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体现在:一是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大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2]二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真正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中来,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选择。三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可以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创业技能技巧,锻炼创业能力,成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2、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优势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一是有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覆盖面广泛,组织结构严密,直接负责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各种学生社团工作,紧密联系青年学生,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3]二是有资源优势。现在高校团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越来越明显,团组织联系面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各行业系统的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三是有载体优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载体十分丰富,共青团牵头或参与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团组织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创业指导互补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与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存在一些互补,主要体现在:从内容上来讲,前者主要是贯穿四年的全程型就业创业指导;后者主要是毕业生就业的综合服务和择业指导。从载体上来讲,前者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名师讲座等方式进行;后者主要是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及专职和兼职的指导人员为主。从方法上看,前者主要是潜移默化,启发式、互动式的指导,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后者主要是自上而下、指令式灌输式的指导,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4]
三、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1、提高团组织自身就业创业指导能力。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体,团组织要着力建立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一是高校团干部要正确运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国家的宏观就业创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指导意见。二是团干部应通过参加集中培训、自学等途径来逐步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范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以便为毕业生提供实际指导。三是要加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工作中找准定位,把握好授之以渔的原则,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努力方向。
2、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高校团组织要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主题团日活动、团课,辩论赛、演讲赛、社会实践、企业家高校论坛等,引导学生树立“灵活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5]
3、构建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是实现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因此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尝试创业实践。[6]高校团组织要加强与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整合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尝试创业的场地,将创业意识转变成创业实践。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又可以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历程中经受磨练,在创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在创业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理念。
4、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氛围。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文化环境。一是要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模拟招聘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二是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让大学生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三是努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7]高校共青团通过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增强敢于创新创业的信心。
5、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资源优势,构筑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团组织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和社会活动阵地,可通过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本领。通过邀请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使学生获得模拟创业经历,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争取企业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为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
6、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内在根本途径。为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统揽全局工作,促进大学生非智力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健康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青年学生与校内外师生之间、社会不同个体之间广泛交流与联系,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广泛开展各种主体鲜明、具有特色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地区政府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团工作的一种角色,也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作风,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高校团组织的新职责。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共青团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tgs.ndrc.省略/ggkx/t20090723_292290.htm.
[2]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99-101.
[3]曹锦丽.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中旬刊:69.
[4]刘洋.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6-77.
[5]赵振宇.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探讨[J].石油教育,2008(2):85-87.
[6]胡国胜,李炳论.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企业文化,2009(14):60-62.
[7]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8-159.